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上课讲义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一、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其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态度、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二、儿童发展:指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语言、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过程。
儿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儿童行为:指儿童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动作、言语和情感等可观察到的行为。
儿童行为是儿童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自然反应。
四、儿童情感:指儿童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以及对他人和事物的喜爱、厌恶、依赖等情感反应。
五、儿童认知:指儿童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知觉、思维和理解的过程。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六、儿童德育:指对儿童进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儿童德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他人和谐相处。
七、游戏教育:指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游戏的自由和活跃性,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八、艺术教育: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感知和表达能力。
九、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爱和家庭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十、课程设计:指设计和安排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各种学科、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上是一些关于学前教育的常用名词的解释。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全面发展教育学科,其名词术语众多,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儿童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论,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中常见的一些原理名词进行解释。
1.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指对3至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智力、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游戏教育。
游戏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模仿、想象、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情感教育包括对幼儿情感的引导、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4. 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包括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关注、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和健康饮食的培养,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6.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教育包括对幼儿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通过社会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原理是指依据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套理论和原则。
下面是对学前教育原理相关名词的解释:1. 儿童中心原则:学前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注重满足儿童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引导儿童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 个别差异原则:儿童在智力、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学前教育应充分尊重和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帮助每个儿童充分发展潜能。
3. 整体发展原则: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智力、情感、语言、社交、审美等方面。
4. 游戏教育原则: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思维、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5. 情感教育原则: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促进情感的自我认知和调节能力的发展。
6. 体验教育原则:学前教育应注重儿童的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观察探究等方式,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直接感知和参与,从而促进儿童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7. 社会化教育原则:儿童在学前阶段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应重视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
8. 合作教育原则: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合作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9. 自主学习原则: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10. 双向互动原则:学前教育应以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为基础,注重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自考学前教育学 名词解释备课讲稿
自考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和专职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3、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指在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
5、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
6、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7、狭义的文化、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9、遗传决定论、从儿童发展整个过程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10、.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11、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12、.教育观、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13、儿童发展、是指个体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14.人本位儿童观、尊重儿童所有的各种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
15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
幼儿园课程1、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2、活动课程: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这种课程也称作“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3、核心课程: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既以儿童的某一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称作“问题中心课程”4、幼儿园课程: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5、目标模式:以对社会又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6、幼儿园课程评价: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7、单元教学: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
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8、幼儿园课程目标: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校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预期。
9、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10、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的、可被视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指明确课程实施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生成性目标取向: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12、表现性目标取向: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13、认知领域: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理解、会议、再认,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等方面。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1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12)一、名词解释1.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的总称。
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所享有的地位和权利;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
2.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3.幼小双向衔接: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单方面地靠拢的问题,而是小学、幼儿园及家庭都向儿童靠拢,都要考虑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
4.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5.行为情境理论:行为情境理论(behavior settlng theory)的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
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若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环境。
6.学前教育衔接与合作:所谓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是指学前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
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学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的互相沟通;第二,学前教育机构、家庭和社区教育的有效合作;第三,学教育机构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7.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8.学前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9.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
它因园长的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阶段,是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全面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和道德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解释学前教育原理中的重要名词,详细探讨学前教育理论的基础和实践。
正文内容:一、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的连续过程,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
2.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发展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影响着儿童的语言、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3.儿童学说:儿童学说理论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目标1.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交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和主动性:学前教育应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3.社会适应能力: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4.创造性思维:学前教育应鼓励儿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高自尊心和积极态度:学前教育应帮助儿童培养高自尊心和积极态度,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学前教育实践方法1.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2.亲子互动教育:学前教育应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促进儿童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3.学前教育资源:学前教育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益智玩具、儿童图书、音乐和艺术等。
4.社区参与:学前教育应与社区合作,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促进儿童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5.多元评估:学前教育应采用多元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儿童的学习成果、兴趣和发展需求。
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1.教师素质要求: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同时具备对儿童的关爱和敏感性。
2.专业发展:学前教育教师应持续进行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3.团队合作:学前教育教师需要与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以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判断、表达和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论,是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原理进行解释。
1. 个性原则。
个性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2. 经验教育原则。
经验教育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注重幼儿的感性经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为幼儿的智力、语言、社会和情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育游戏原则。
教育游戏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把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4. 教育生活原则。
教育生活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把生活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内容,通过各种生活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5. 教育发展原则。
教育发展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注重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是指为3至6岁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部分。
其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定义学前教育是指为3至6岁儿童提供的一种教育形式,以儿童为中心,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
学前教育包括早教和幼儿园教育两种形态,早教是指家庭和社区对婴幼儿进行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指儿童在幼儿园中接受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一种专门为幼儿设计的教育,旨在通过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在诸多方面的发展。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语言与认知能力、审美与创造能力等。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首先,学前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
这包括培养儿童的体格发育,提高其抵抗力,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其次,学前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和活动,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学前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与认知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前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通过音乐、美术、手工等活动,培养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学前教育原理1.儿童为中心。
学前教育的核心是儿童,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因材施教。
学前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使每个儿童都得到适当的教育。
3.活动为主。
学前教育要以活动为主导,注重儿童的体验和实践。
通过各种游戏、操作、观察等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感教育。
学前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素质。
教师应该关心儿童的情感需求,给予儿童充分的关怀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儿童的良好情感。
学前教育原理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内容要点绪论一、学前教育学的涵义(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二)学前教育学的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教育学科分支之一的学前教育学。
作为分支的一个学科,学前教育学是复数形式而非单数的,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和教学论、学前教育史、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管理等分支领域;二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学。
作为一门课程,“学前教育学”有时也可称“幼儿教育学”、“学前教育概论”等,它是随着幼儿教师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861年,兰格将福禄培尔生前发表的15篇有关幼儿园教育的论文汇集出版,取名《幼儿园教育学》(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幼儿园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标志学前教育学的独立。
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教育学的任务1.研究学前教育现象2.研究学前教育问题(二)研究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读者了解、认识学前教育2.指导学前教育实践三、学前教育学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法: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
(三)调查法: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做出概括(四)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类型和任务一、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一)学前教育的含义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学前教育学--第一、二章讲义+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13、16名词解释)主要是指对0—6岁儿童,也就是从胎儿期到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所有能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心理发展的活动,如看动画片,做家务,同伴交往和旅游等;狭义的学前教育专职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组织性、规划性和系统性等,学前教育虽属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但其教育对象又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有其特殊需要,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全面把握学前教育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学(15年名词解释)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领域,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几个阶段,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律和特点。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和幼儿(3-6岁)。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儿园教师、托幼机构的环境、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德育、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3.观察法(14名词解释、15简答)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收集一手资料最直接的手段,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特点有客观性、能动性、目的性。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观察法的常用方法有:实况记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行为检核法。
学前教育原理课件
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学前教育的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学前教育内容; (5)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 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 学前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原理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
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孕育: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 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特点:
1.儿童教育采取了公养、公育方式,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 实行公养公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繁衍。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整合在一起 3.以生产劳动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原始简单但多方面。 4.教育手段和方法原始、简单。主要是通过年长者进行示范和讲解, 儿童观察和模仿来进行。 5.老人和妇女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学前教育原理
第一讲
学前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 育;
狭义: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 活动。
学前教育是儿童(0~6,7岁)入学前的教育 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0~3岁)和(幼儿3岁~6,7岁)
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1)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2)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简历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 3)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措施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是广州自考学前教育本科中的一门必考课,专业性非常强,名次解释较多,现将教材中的名词解释归纳起来,便于大家复习。
自考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二)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
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直接指导:这是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言语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来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方法,包括讲解、讲述、谈话等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
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事件,描绘所讲的对象。
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
直观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让幼儿使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引导他们认识事物。
演示:是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把传授的知识。
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如模范行为、英雄事迹等),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间接指导:这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1)
教育:广义上讲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是指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价值:它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属性。
就价值的本质而言,它表示的是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
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学前教育正向功能:学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功能。
学前教育负向功能:学前教育的消极作用,学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阻碍作用。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学前教育学--第一、二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章讲义+笔记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13、16名词解释)主要是指对0—6岁⼉童,也就是从胎⼉期到进⼊⼩学前的⼉童所进⾏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有⼴义和狭义之分,⼴义的学前教育是所有能影响幼⼉⾝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理发展的活动,如看动画⽚,做家务,同伴交往和旅游等;狭义的学前教育专职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幼⼉园)对幼⼉实施的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组织性、规划性和系统性等,学前教育虽属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但其教育对象⼜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阶段的⼉童有其特殊需要,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义和狭义两⽅⾯全⾯把握学前教育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学(15年名词解释)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领域,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并揭⽰教育规律的学科,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个阶段,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律和特点。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个分⽀,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学前教育规律的⼀门学科,其教育对象包括胎⼉、婴⼉(0-3岁)和幼⼉(3-6岁)。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阶段⼉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园教师、托幼机构的环境、学前教育课程、学前⼉童游戏、学前⼉童德育、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幼⼩衔接、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3.观察法(14名词解释、15简答)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法,是收集⼀⼿资料最直接的⼿段,是其他研究⽅法的基础。
观察法指在⾃然条件下,教师有计划有⽬的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为进⾏观察记录和评价的⼀种⽅法。
观察法的特点有客观性、能动性、⽬的性。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观察法的常⽤⽅法有:实况记录法、⽇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为检核法。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但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却需要对一系列相关名词有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些常见的学前教育原理名词。
首先是“幼儿发展敏感期”。
这指的是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某些特定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某些刺激或经验特别敏感,学习和接受能力极强。
比如语言敏感期,通常在 2 岁至 6 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幼儿对语言的吸收和模仿能力超乎寻常,如果能给予丰富的语言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他们能迅速掌握语言技能。
“游戏教学法”也是重要的名词之一。
在学前教育中,游戏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建构游戏能锻炼他们的空间认知和创造力。
“多元智能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学前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幼儿智能的独特组合和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以充分发掘其潜能。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
它指的是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挑战,推动他们不断向前发展。
“教育活动的整合性”强调在学前教育中,要将各个领域的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地进行教学。
例如,在一个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同时涉及语言表达(讲述春天的故事)、艺术创作(画春天的景色)、科学探索(观察春天的动植物变化)等多个方面。
“家园合作”指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承担教育幼儿的责任,相互支持、配合。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幼儿园则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两者的密切合作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
学前教育课程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课程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为3-6岁幼儿提供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培养综合能力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学前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环节,对幼儿的成长和未来学习起着关键作用。
2. 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指幼儿在学前教育期间所接受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
该课程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阶段和特点设计,旨在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能力。
3. 课程目标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中包括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技能、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
4. 课程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范畴,如语言和沟通、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幼儿能够全面发展,并建立起对知识的基本理解。
5. 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都是以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为基础,通过互动和参与促进幼儿的学习。
6. 评估和评价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估和评价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进程。
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7. 家园合作学前教育课程中,家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并分享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价。
结语: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幼儿提供学习和成长机会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设计和实施的学前教育课程,幼儿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幼儿的学前教育提供最好的支持和关注。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原理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名词,下面为您详细解释一些常见的关键名词。
一、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指的是对 0-6 岁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发展幼儿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等方面逐渐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身体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认知发展涉及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的提升;语言发展涵盖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进步;情感发展包括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节;社会发展则体现在与他人交往、合作、分享等方面。
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开展有效的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当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目标通常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可能是帮助幼儿学会某项具体的技能或知识,如自己穿衣、认识颜色等;长期目标则是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如良好的品德、学习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制定明确、合理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四、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
常见的课程类型有主题课程、领域课程等。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在学前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大体问题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增进学前儿童(0~六、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类活动与办法的总和。
(p2)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p3)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增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公共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p4)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依照社会的要求,以增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份,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p4,p55,p90)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表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P14)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偏向。
(P15)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表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P14)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和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成心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成心识地按必然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p46-47)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必然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域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一路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p58)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彼此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p2)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p3)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p4)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p4,p55,p90)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P14)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P15)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P14)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p46-47)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p58)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p61)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
(p1052、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p105)3、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
(p121)4、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
(p121)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1、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p127)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
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
(p128)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p128)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
(p130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
(p131)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
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
(p131)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
(p132)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
(p132)9、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
(p132)10、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
(p133)11、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
(p133)12、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
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p133)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1、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
(p192)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1、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
(p218-220)2、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
(p236)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
(p259)4、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
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
(p263)5、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p2666、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
7、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p221-222)第八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1、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
(p291)2、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
(p295)3、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p299)4、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
(p308)5、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
(p308)6、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
(p308)7、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
(p309)8、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
(p309)9、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p309)10、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p309-310)11、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
(p310)12、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p310)13、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
(p310)14、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
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
(p310)15、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
(p311)16、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p313)17、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
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
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p314)18、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
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
(p318)19、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p320)20、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
(p323)21、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
(p318)第九章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1、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p332)2、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
第十章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
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p366)3、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
(p368)4、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