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头饰的欣赏
中国少数民族头饰分解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 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 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 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 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 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德 宏 盈 江 、 梁 河 的 妇 女 头 饰
西双版纳的妇女头饰 元阳、红河 的妇女头饰
壮族的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上可见早期壮
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 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 倒螺髻形的椎髻。
1.中国少数民族头饰的特色 2.典型少数民族的头饰
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孕育了自己光辉灿烂的首饰文化。中国的少数 民族具有三大特色:
1.爱情象征 2.崇高自然 3.时尚之源
傣族男子的头饰:一般以白布、淡青、水红布或蓝布包 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傣族男子的传统头饰保存的已经不多,傣族的传统头饰 主要体现在傣族女子的头上。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 头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 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 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 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 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 颈。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 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 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 银饰。三江侗族女子头上挽 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头饰是当地文化独特的体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是在流传民族传统文化及表现个人地位、婚姻状况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头饰是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反映出民族历史及社会发展状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头饰的转变已然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我国几个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头饰的演变及文化背景。
一、傣族头饰傣族是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头饰为"罗汉帽"、"布癸"和"方巾"等。
在传统观念中,傣族女孩子到了18岁就需要带上大红罗汉帽,以表示成年。
而在婚姻之后,女性则会换上不同款式的头饰,如嫁妆中的"纱头"和"阳帽"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婚姻习俗的改变,傣族女性的头饰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传统的罗汉帽、方巾等头饰虽然仍然存在,但在婚姻礼仪中越来越少地出现。
相反,现在的傣族女性更愿意选择具有现代感的头饰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比如,现在的傣族新娘大多选择佩戴有钻石、珠宝和翎毛等装饰的头饰,这与传统的布癸头饰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和习俗闻名于世。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头饰是一种重要的饰品,不同款式的头饰反映了不同的家族、阶层和地域文化特征。
蒙古族女性的传统头饰一般包括戴子帽、黄帽子和扎瓦格。
戴子帽为长方形的帽子,多用于成年女性;黄帽子为圆形的帽子,多用于少女;扎瓦格则是没有帽子的头饰,由彩色丝带和各种装饰制成。
在传统习俗中,蒙古族女性需要依据婚姻状况、家庭阶层等因素在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头饰。
然而随着蒙古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消逝和现代习俗的兴起,蒙古族女性的头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盘点唐朝潮流头饰大全
盘点唐朝潮流头饰大全入选秀女剧照中,武如意初入宫闺,稚气未脱,身着一席粉色纱裙,灵动婀娜。
发型:双环垂髻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
在盛唐时最为流行,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
看得出来,范爷在剧中的造型十分符合唐代秀女该有的特点。
头饰:金色钗朵唐代开始流行使用金银打造首饰,剧照中,武如意所戴的是金钗雕花朵形,被称为钗朵。
每一对钗朵都是一式两件,结构相同而图形相反,可以左右对称插戴,这种金银钗以镂花图案最为多见。
唐鎏金银钗赐名“媚娘”晋封才人从剧照中看,凭发髻可猜测是如意刚刚被太宗封为才人,并赐名“媚娘”的时候,成为后宫女人的众矢之的。
虽珠翠点缀不多,但华美之姿尽现。
发型:双环望仙髻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
因为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为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时期。
头饰:髻饰花和鬓唇武才人所戴的是髻饰花和钗朵,髻饰花是采用金和翠鸟的羽毛制成翠勹盍叶,唐代点翠较少,主要以金色为主,别在髻上,在清代多见于点翠头饰,被广泛使用。
而插在头发边上,一串垂到鬓边的珠饰则是叫做鬓唇,摇曳的珠串衬得武才人娇美动人,惹人怜爱。
华美武昭仪武媚娘仪态华贵,被唐高宗李治从感业寺接回,这时被封昭仪的她已因宫斗而“黑化”,服饰一改曾经的稚嫩灵动,取而代之的是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发型:盘桓髻是指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向上盘桓而成,再把长发绕在头顶,顶部为平形。
髻前插上对梳,髻上装饰金钗与步摇,显得武昭仪端庄大气干练持重。
第二套造型的发型是双环望仙髻或是惊鹄髻。
头饰:梳篦,盛唐开始流行,在发髻上插几把梳篦,比较讲究的梳子用的是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制成,露出半月形梳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发饰还有步摇、簪、翠翘等。
步摇属于簪的一类,一般形式多为凤凰、蝴蝶等,或缀有流苏或是珠串,女子走路时,金饰会随着摆动,栩栩如生,故名取其行步则动摇,唐朝非常流行。
畲族头饰课件ppt
将畲族头饰开发为旅游产品,促进其商业 化发展,为传承人创造经济收益,激发他 们传承和保护头饰技艺的动力。
05
畲族头饰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艺术价值
畲族头饰的独特造型
畲族头饰的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通常由 竹木、绸布、绒线等材料制成,经过精细的工艺加工,展 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
丰富的文化内涵
04
畲族头饰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师傅传承
畲族头饰的制作技艺通常由母亲传给 女儿,代代相传,这是最直接和常见 的传承方式。
一些畲族村寨中会有专业的头饰制作 师傅,他们通过收徒或开办培训班的 方式传授头饰制作技艺给更多的人。
村寨活动传承
畲族村寨中的各种节庆和活动是传承 头饰技艺的重要场合,通过参与这些 活动,年轻一代可以学习并传承头饰 制作技艺。
畲族头饰上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纹样,这些图案和纹样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畲族的历史、信仰、生活 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传统工艺的传承
畲族头饰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手工 制作。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市场价值
收藏与投资价值
畲族头饰具有较高的收藏与投资 价值。随着畲族文化的逐渐被认 识和重视,畲族头饰的市场价值
文化意义
社会地位象征
畲族头饰是畲族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 征,不同款式和装饰的头饰代表着不 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
婚恋标识
畲族头饰在婚恋中具有特殊意义,未 婚女性通常佩戴简单的头饰,而婚后 则佩戴更为华丽和复杂的头饰。
制作材料
天然材料
畲族头饰主要使用天然材料,如竹、麻、草、布等,这些材料取自自然,具有 环保和可持续性。
民族头饰
彝族的头饰,特别是女性特定的头饰代表着其经 历的人生及年龄身份。彝族姑娘在婚前有戴鸡冠 帽的习俗,其帽状如公鸡冠,故又被称为公鸡帽, 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一样大的银饰镶嵌 而成。在彝族的传说中,说是很久以前,雄鸡曾 救过一对青年男女。后来,彝人们便要未婚姑娘 全都戴上鸡冠帽,既象征平安幸福,又寄寓着吉 祥如意。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 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 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 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 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 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 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 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 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 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头饰: 有“龙盘”形、“A”字形、 “月牙”形、“飞燕”形等; 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 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 广西贺县的瑶族妇女戴十馀 层的塔形帽子,颇为壮观。 湖南瑶族的女子以蜂蜡涂发, 椎髻于顶,无论寒暑,均以 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 的斗篷罩在上面,避风遮阳, 清秀大方,犹如“学士帽”, 又似宫妃绣冠,婚后则取下 蛾冠,表示已成家立业,开 始新的生活。
普米族女子头饰分两种,未婚女子留长辫,用 牦牛尾毛或丝线合拌搓辫成长发一根,先挽在头 上,再将一串丝辫挽在黑发之上,并放一根红线, 表示未婚。这种头饰简明美观,普米女子出外赶 集,或走亲访友,均系此种头饰。另一种头饰则 用一丈二尺长的黑布为料,做成头帽一圈圈缠上 头上,为一般已婚或老年妇女的头饰。
苗族头饰 PPT
服装花样有成百上千 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 可以与之相媲美。
银角
银冠
银帽
美丽的苗族姑娘—— 头饰设计
授课——刘老师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能将自己喜欢的图案临摹下来。 2、学会苗族图腾的运用和创想。 3、培养学生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 族自豪。
首先来讲银角头饰的绘制 方法。。
一、苗族头饰的外 轮廓
二、各个部位的花纹绘制。 苗绣纹样大多都是对称的,主要有上下对称、左右对称等。
错误的花纹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0
花纹欣赏
绘画步骤: 第一步、先画头饰的外轮廓 第二步、分割几块花样的部位 第三步、细致刻画 第四步、把痕迹印在刮画纸上 第五步、整理最后作品
作业要求: 1、构图合理 2、图画完整 3、线条流畅 4、纹样搭配合理
谢谢观赏
中国少数民族头饰
瑶族银饰居多,亦有金、 铜、竹、木等饰物。妇女 有头簪、头钗、耳环、项 圈、串牌、链带、手钏、 戒指、银铃、银鼓等。男 子亦有银牌、银铃、银鼓、 戒指、耳环、烟盒等。乳 源过山瑶所戴的耳环呈三 角形,连南排瑶的耳环为 大圆并镶有穗花。过山瑶 妇女的盛装胸饰挂8-16块 有花纹的方形银牌,男子 衣扣16对,圆形银扣或铜 扣。排瑶男女喜戴大匝颈 项圈,银质或铝质、锡质, 过山瑶的颈饰挂长条银链。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 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 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 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 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 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 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 环”。壮族银饰 的种类,主要有银梳、 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 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 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 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 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 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 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壮人银镯式样 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 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 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 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 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 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 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 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 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 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 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 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
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
饰等等。以下即对各种头饰做简单介绍。
银角 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 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 体均为凸花, 高出底面约1 厘米。佩戴时还要在银角 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 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 瓢逸之美。 银帽 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 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入 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 的印象。 银围帕 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 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 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 前后,均为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 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头饰欣赏
明代佛手如意银簪
碧玉簪
嵌宝珠翠发簪 镶珠宝鎏金银簪、金簪和鎏金银簪
和合二仙岫玉簪
玉分心 明 9×6厘米 其造型若群峰并峙的山岳,其 中主峰最高,两侧略低,下视如笔 架山。正面中间浮雕一端坐的仙人, 身著宽袖大袍,仪态安祥,左右为 肋侍弟子,四周衬以鹤鹿灵芝等吉 祥纹饰。玉分心的内侧平素,略有 横向圆弧,便于在狄髻上镶嵌。
玉挑心 明 长11.7厘米 用上等白玉做成花叶、花瓣 形托底,花瓣、花叶各自形成 深槽,尾部做成榫形柄,与定 陵出土的佛像挑心风格近似, 可惜托底上的镶嵌物已脱落, 但仍不失为一件俏丽的艺术佳 作。
明代镶密蜡凤簪
摇钱树镏金银簪(明)
平升三级白玉簪(明)
金凤钗 金凤钗,饰品,明,1972年1月 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夫妻合 付簪饰鳖甲 葬墓出土,通高22.8厘米,金, (明治末期华族所用发饰具) 江西省博物馆藏
水仙花银簪
民国的龙升贵子: 龙头发螂彩双喜银簪
民国的梅花银簪
头 饰 种 种
头 饰 种 种
发 簪 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 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 孔雀的形状。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 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 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 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 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之句。
头饰种种 历史沿革
能指和所指
异族风情 青丝典故
窥一斑见全豹: 通过小小的女子头饰透析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她的历史文明延续几千 年而不断,先进思想流传几千年而不枯,艺术精华播撒几千年而不散,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的艺术精华,是 先祖赐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从“羊大为美”到美的真谛: 古人造字认为“羊大则美”。其实,把“美”字拆开来看时,会发现这 个简单的汉字中竟蕴含着复杂而又极其深刻的含义,这些含义却正是美的最 基本要求。 “羊”在是古代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性格温驯,自古以来,羊与人类 就和睦相处,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为人类做出了无 私的贡献。 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博爱的精神、牺牲的精神,尤 其是“领头羊”的精神更是现代人所崇尚的精神。 “大”是象形字。古人在造字时已经赋予了“大”字丰富的内涵,四肢 撑开、正面站立的一个人则为“大”字,也就是做人要做“大”人,怎样做 一个“大”人?那就是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美是人们共同的追求,自古以来,人皆爱美,美给予人的是舒畅与欢愉。内
朝鲜族簇冠特点
朝鲜族传统头饰冠帽制作精细,造型丰富,独具特色。
冠帽制作原料多为丝、绸、缎、金、银、线、绢等,式样有包头式、卷檐式、高筒式等,种类有单只帽、对花帽、姑姑冠等。
其中姑姑冠是朝鲜族最隆重的传统民族服饰,为老年妇女的盛装,用丝绒或金丝缎制成,形似倒扣的盘花碗,高粱头,上缀长命灯笼穗,雍容华贵。
朝鲜族妇女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喜用白色为基调或以鲜艳的颜色对比为装饰手段,更显朝鲜族人民纯朴、稳重、节俭的民族特点。
朝鲜族妇女发型多变,头饰也丰富多彩,这与其婚配习俗、性格爱好、审美观点以及劳动状态有关。
发饰种类繁多,白色为最高等级的颜色,以白色为基调的头饰象征纯洁和贞洁。
不同年龄段在头饰上也有差异,青年妇女多用黑色系蝴蝶结扎发,配上大红色头绳;中年妇女则显得更加稳重。
这种区别体现了“少女似花,少妇若云,老妇如山”的审美思想。
朝鲜族女性劳动状态不同头饰也有变化,劳动时喜欢将头发统统束起,戴上美丽的头饰,显得既精神又利落;在正式场合则要梳理传统的发式,戴上精美的传统冠帽。
总体来说,朝鲜族簇冠特点体现在精致的原料和多变的造型上,它不仅是个人审美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象征。
这种独特的头饰文化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现了他们对于美和尊严的追求。
从民艺学的角度看福建渔女头饰——以蟳埔女与惠安女为例
探索研究作者简介:宋美霖(1999—),女,汉族,河南巩义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文化与精神信仰,这必然会影响各地的服饰文化。
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在头饰上表现出独特性与差异性,而这种独特性与差异性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域人民的性格、文化等。
通过从民艺学的角度对蟳埔女与惠安女的头饰文化进行探析,揭示不同的民俗文化对头饰文化的影响,为正确地认识我国的服饰文化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服饰文化;地域差异;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8-003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宋美霖.从民艺学的角度看福建渔女头饰:以蟳埔女与惠安女为例[J].天工,2022(18):37-39.宋美霖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蟳埔女与惠安女头饰概述福建沿海渔业发达,大量男性出海打鱼,家中妇女不得不撑起半边天,她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中,蟳埔女和惠安女作为闽南“非遗文化”的代表,二者都以独特的服饰著称,其中头饰作为服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蟳埔文化蟳埔村,也作浔埔村,是福建省泉州市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
蟳埔村始建于唐、宋,距今已经超过一千年。
它的前身是前埔村。
后来晋江洋埭村的一位乡亲,在一次妈祖诞辰时,误将“前埔”写为“蟳埔”,而当地居民亦以为这里出产红鲟、蚵虾,以蟳埔为名比较合适,于是便以“蟳埔”为名。
在蟳埔女的服饰文化中,蟳埔女的头饰最引人注目,她们将头发在脑后绾成发髻,用鲜花排列成环状,俗称“簪花围”,并在其四周插满鲜花,被称为“四季花园”。
这一方面反映了闽南渔女生产劳动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女性爱美的特征。
这种异域风格的特点与蟳埔头饰文化的起源紧密相连,相传宋元时期的泉州刺桐城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其中来自大洋彼岸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将戴花风俗遗留了下来。
贵州服饰文化第一节头饰服饰概说第二节绚丽多姿的苗族头饰服饰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头饰服饰概论说
第二节
绚丽多彩的苗族头饰服饰
➢ 如果说贵州是一个“民俗博物馆”的话,那么,在这个博物馆中,头饰服 饰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贵州这个多民族的省份,不但民族之间的头 饰服饰有千差万别,而且在同一民族中也有若干差异,多达二百种。
➢ 清代作《皇清职贡图》和《百苗图》,所记大抵皆头饰服饰,并以“百” 而言其多。这是民族文化在衣着打扮上的体现,是民族心理状况的外化, 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凝结,从这里可以窥见各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民风民情和审美观念,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贵州多元文化的显著 特征。从总体上把握,多样性无疑是基本的,相比之下,苗瑞民族的头饰 服饰最为多样,而“百越”体系的民族差异较小。
安等绘。全书依地区 六为四川地区;卷七
编排,卷为一域外, 为云南一带;卷八为
如朝鲜、琉球、安南、 贵州地区;卷九是乾
隆二十八年(一七六 三)后所续补增绘之 图,又另于嘉庆十年 (一八○五),卷九 末又再增补「越南国 夷官」、「越南国夷 妇」、「越南国行 人」、「越南国夷 人」、「越南国夷妇」 五幅。
9 曾竹笼家
绘一条小河,一侧坐着两 男子,另一侧有三个背竹 篓的妇女。文字说明曰: “曾竹笼家在安顺府。服色 白,头戴细布方巾,一发 扎一尾,名曰‘发尾',长尺 余垂后,用猪油抹发最臭。 如亲友喜庆,负酒牵羊为 贺,携带新衣数套自夸其 富。人死殓而焚之,葬其 枯骨,七月七日祭扫祖 茔。”
总共绘制三百种不同的民族与地区之人物图像,每一种图像皆描绘男、 女二幅,共计约六百幅。每幅图绘之后,皆附有文字说明,文词浅显 易懂,简要地介绍此民族与清王朝的关系,以及当地的风土民。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乾隆皇帝下令各地总督、巡抚将其管辖境 内不同民族,及与清王朝有来往的国家之民族,描绘各民族的衣冠形 貌,因而所绘图像以描写外形为主,并且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且 书中记载都为作者亲眼所见,故为真实可信的风土地理类著作。
中国少数民族头饰剖析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廿二年(1934)
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
簪及指约、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
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
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
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壮族银饰 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 排、戒指、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 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 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 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 以银链挂在脖子上。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 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 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 饰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 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苗族头饰 苗族头饰
苗族的头饰有苗族的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冠等。 银冠是流行在施洞式、西江式、雅灰式等服饰盛装 中的头部银饰之一。施洞式银冠造型仿佛由银角演 化而来,远视呈倒插的巨大木梳
边缘为一整块银片连成弓状又似牛角状,角尖为方孔 钱式的放射纹装饰,银片表面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 凹弓内以条状银片镶接。每条银片的顶端立有银蝴蝶 或银蜻蜓,作欲飞欲立状。两龙头中央的一蝴蝶支起 的球状图案,球中镶一小圆镜象征龙珠,与二龙相配 成二龙戏珠的画面。两龙头上为乘飞凤双人图,再上 为两只飞凤,飞凰中央及两侧银片间空旷处为3只正 面站立嘴含银坠的凤鸟。
瑶族银饰居多,亦有金、铜、 竹、木等饰物。妇女有头簪、 头钗、耳环、项圈、串牌、链 带、手钏、戒指、银铃、银鼓 等。男子亦有银牌、银铃、银 鼓、戒指、耳环、烟盒等。乳 源过山瑶所戴的耳环呈三角形, 连南排瑶的耳环为大圆并镶有 穗花。过山瑶妇女的盛装胸饰 挂8-16块有花纹的方形银牌,男 子衣扣16对,圆形银扣或铜扣。 排瑶男女喜戴大匝颈项圈,银 质或铝质、锡质,过山瑶的颈
云南布朗簪花非遗簪花PPT课件
难点分析
簪花的造型设计和色彩搭配需要较 高的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竹篾编 制过程中需要保持结构稳固且线条 流畅,对技艺要求较高;细节处理 需要耐心和细心,以达到最佳的艺 术效果。
第三部分
簪花的文化 内涵
布朗簪花,又称布朗族簪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以花 朵为主要元素,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精美的头饰。
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
1 2
3
融合现代设计理念
在保留布朗簪花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 念,设计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簪花作品。
创新造型与图案
通过创新造型和图案设计,使布朗簪花更加多样化,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传承与发扬手工技艺
注重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同时结合现代工艺 提升布朗簪花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的交流与传播
第四部分
簪花的传承 与保护
布朗簪花,又称布朗族簪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以花 朵为主要元素,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精美的头饰。
传承人队伍现状
传承人数量减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布朗簪花的传承 人数量逐渐减少,且老龄化现象严重。
技艺传承面临困境
由于传承人队伍的年龄结构偏大,许多技 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布朗簪花的制作工艺 和风格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地域分布与传承现状
地域分布
布朗簪花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布朗族聚 居区,尤其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村 寨。具体分布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主 要包括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 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西双版纳勐 海县境内的布朗山是最主要的聚居区。
市场推广与产业发展
纳西头饰造型设计理念
纳西头饰造型设计理念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纳西族头饰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纳西族人的日常装饰品,更是展示纳西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要物品。
纳西族头饰设计理念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纳西族居住在云南的高山地区,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纳西族头饰的设计灵感往往来自于大自然的景观、动植物和纳西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首先,纳西族头饰设计理念表现了纳西族人对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追求。
纳西族居住在风景秀丽的高山地区,山水之间有着无尽的美景。
纳西族头饰往往以山川、江河等自然景观为灵感,通过精湛的工艺和精致的装饰来表现出山川的壮丽、江河的宽广和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例如,纳西族头饰中的花朵、蒲公英等花草图案就是对大自然景观的致敬。
其次,纳西族头饰设计理念也体现了纳西族人对动物的崇敬和喜爱。
纳西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崇尚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他们尊重动植物,将其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纳西族头饰中常常可以看到以动物为图案的设计。
例如,纳西族女子喜欢佩戴羊角形状的头饰,不仅是因为羊角具有祈福的寓意,更是因为纳西族人视羊为吉祥的动物,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和幸福。
最后,纳西族头饰设计理念还体现了纳西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纳西族人民有着宗教信仰,崇尚自然的力量和神灵的存在。
纳西族头饰常常是由金属、骨质等材料制成,设计时往往加入了宗教纹饰和祭祀图案,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并祈求神灵的保佑。
纳西族的传统头饰往往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每个零部件都有独特的纹饰和符号。
总的来说,纳西族头饰的造型设计理念充分展示了纳西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通过使用纳西族头饰,纳西族人能够展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让世人了解和认同纳西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纳西族头饰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纳西族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呈现和传承。
壮族服饰 壮族人的头饰和银饰有什么样的特色
壮族服饰壮族人的头饰和银饰有什么样的特色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
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
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
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
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
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
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
但乡村男子依旧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肯定特色。
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
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
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
这些发型,明显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
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
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如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
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爱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殊是婚期接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颈。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