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第10章 传导通路

第10章 传导通路

如损伤脊髓丘脑束或脊髓丘脑束以上 部分,可现 伤面以下对侧痛、温感觉消 失。
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皮肤、 周围突 口鼻腔粘膜相 关感受器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形成 中枢突 三叉N节 进入脑干 三叉N脊束核(接受痛、温觉) 三叉N脑桥核(接受触压觉)
上行 三叉丘系
发出纤维
内囊后肢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皮质核束)损伤, 可出现对侧舌肌瘫痪和眼裂以下的面肌瘫 痪。如一侧的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核或脑 神经)损伤,则出现同侧相应的肌瘫痪。 如损伤面神经或面神经核可出现同侧的面 肌全部瘫痪;伤舌下神经或舌下神经核可 出现同侧舌肌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脑神经运动核和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它们分别发脑神 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中枢突 脊N节
脊髓
终止于
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发出纤维在同侧 和对侧的 腰骶膨大Ⅴ-Ⅶ层 外侧部
(二)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的传导通路
此通路又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由 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 肢皮肤的 感受器
上行 周围突 中枢突
脊 N节
中央后回下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其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以 及口、鼻粘膜等处;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进 入脑桥。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痛、温觉在三叉神经 脊束核, 触觉在三叉神经脑桥核,二核发出二 级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上行的三叉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 内侧核,由此发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 央后回的下部。
主要功能:
1、协调锥体系运动功能。 2、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动、维持体态 姿势和习惯性运动。锥体系发起运动,锥体外 系维持习惯性运动。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MG)。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 射到颞横回(听觉区)。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 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 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表现: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 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 生听觉明显障碍。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 部代表区。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 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 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 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 角细胞。 功能: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性调 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 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 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 入脊髓。 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止于脊髓后角细 胞。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发出纤维: 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 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 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 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 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 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脊髓痨):损伤截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病变(脊髓空洞):损伤节段 对称性浅感觉障碍。 脊髓横断:双侧损伤截面以下浅、深感觉 障碍。(浅感觉障碍低1~2节段) 脊髓半横断: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 碍;对侧损伤截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感觉传导通路(2)

感觉传导通路(2)
② 中间内侧核→白质前连合 →脊髓小脑前束(双侧)→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楔束副核 楔束副核(同侧)→经小脑下脚→旧小脑
二、痛、温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1)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后角固有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内交叉(丘系交叉) (3)经内囊后肢
Ⅲ 腹后外侧核的 轴突 丘脑中央辐射
Ⅱ 薄束核 楔束核的 轴突 交叉 上行 改名 Ⅰ 脊神经节细胞 中央突 薄束 楔束 周围图 后根 脊神经
起点—肌、肌腱、皮肤
终点—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而是反射
地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以及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腹后外侧核的 轴突 丘脑中央辐射
Ⅱ 后角固有核的 轴突 交叉 上行 改名
Ⅰ 脊N节细胞 中央突 后角固有核 周围图 后根 脊神经
起点—皮肤 终点—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1)第1级:三叉神经节 第2级: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内侧核 (2)延髓和脑桥交叉(三叉丘系交叉) (3)经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不 同 区 域 损 伤 、 视 野 缺 损
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瞳孔对光反射:以强光照射一侧瞳孔时,引起 两侧瞳孔缩小。
直接对光反射:受光照射的一侧瞳孔缩小。
间接对光反射:未受光照射的一侧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睫状神经节
3.第三级神经元的传导纤维均通过内囊,然后将信息 分别投射(经丘脑中央辐射)到大脑皮层各感觉中枢。 (经内囊)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下丘 上丘
顶盖延髓束→Ⅶ核→闭眼、镫骨肌收缩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转头等姿势反射
听觉下行通路:抑制或易化效应
听皮质→内侧膝状体→下丘→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 斜 方体核、蜗N核→螺旋器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中央前回 中央旁
小叶前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
双侧Ⅲ、Ⅳ核 Ⅴ运动核、Ⅵ核 Ⅶ核上半部、 疑核、Ⅺ核
(2)纹状体 --- 黑质回路:
纹状体
GABA DA
黑质
2.皮质-脑桥-小脑系统
额、顶、颞、枕叶 额、顶、枕、颞桥束
内囊 大脑脚底 脑桥核 新小脑皮质 小脑齿状核 小脑上脚交叉 对侧红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腹前核
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中缝后至前角C
视网膜皮质对应关系:视 网膜上半→距状沟背侧; 下半→腹侧;黄斑→视区 后部;周缘部→前部
顶盖脊髓束
Ⅵ、Ⅶ层
前角运 动细胞
(六)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蜗螺旋N节
ⅧN蜗根 蜗神经核
听辐射
交叉形成 斜方体
外侧丘系
同侧外侧丘 系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颞横回
听皮质与音频感受的对应关系: 颞横回后内侧区-高音(蜗底);前外侧区-低音(蜗顶) 听觉反射: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
颈部、上肢本体感觉:
楔束→楔束副核 →楔小脑纤维→小脑
(三)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肢、粘膜浅感觉感受器- -背外侧束 上升1~2节段→ⅠⅤⅦⅧ层 (直接或间接)→白 质前连合交叉→对侧外侧索及前索→脊髓丘 脑束→脑干→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 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 旁小叶后部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上动运神动经神元经元
胞体胞位体置:位中置央:前中回央前回 运动前运区动前区 中央旁中小央叶旁前小部 叶前部
轴突轴—突锥体—皮束锥质体核束束 皮质脊皮髓质束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为巨型锥体和其他锥 体细胞,胞体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中央旁小叶等处的皮质中,轴突组成下 行纤维束
角膜反射路径
角膜 三叉神经的眼支 三叉神经脑桥核
眼轮匝肌
面神经
两侧面神经核
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视网膜的双极细胞 第2级:视网膜的节细胞 第3级:外侧膝状体
II.
节细胞
I.
双极 细胞
视神经
视杆 细胞
视锥 细胞
视网膜视部 黄斑区
视野
视网膜 节细胞 视神 经视交叉 视束 外侧 膝状体
内囊
II.三脑叉桥神核经
I.
三叉神经 节细胞
三叉神经 脊束
三叉神经
II. 脊束核
中央后回
丘脑
III.腹内侧后核
三叉丘系 脑桥
延髓
脊髓
特点: 1.有三级神经元 2.传导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 3.组成三叉丘系,交叉平面在脊髓
和脑桥 4.参与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 Corneal reflex
轻触一侧角膜,引起两眼同时闭睑的反应, 称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共同完成。 角膜反射消失是深昏迷的一种表现。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向大脑皮质,产生有意识性的感 觉。此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脊神经节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骨骼肌肌腱关节皮肤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脊神经节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丘脑腹后外侧核躯干和四肢的皮肤(后角固有核)(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三叉神经节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头面部皮肤和粘膜三叉神脑桥核中央后回的下部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一)视觉传导通路双极细胞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外侧膝状体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

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

光照侧眼的瞳孔缩小为直接对光反射,未照侧眼的瞳孔缩小为间接对光反射。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视束部分纤维→上丘臂→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节前纤维→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脊髓丘脑系) 2.头面部(三叉丘系)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
感受器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 (周围突)
三叉神经根、 (中枢突)
第1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信息传出中断
患侧直接对光反射 消失 患侧间接对光反射 消失
患侧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脊髓丘脑系) 2.头面部(三叉丘系)
感受器
脊神经节
后角固有核
皮肤
脊神经
中枢突
上升1~
(周围突)
经后根进入脊髓
2个节段
1.病灶在内侧丘系交叉以上,表 现为病灶对侧深感觉障碍;
2.在内侧丘系交叉以下,则表
现为病灶同侧深感觉障碍。
视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
视野
眼球固定,平视前方时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正常单侧视野: 颞侧80-90 度. 鼻侧45度 上方受上睑限制
45 80-90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概念: 光照一侧瞳孔,
引起双眼瞳孔都缩小。
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未照侧的瞳孔也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双侧动眼神经
双侧动眼 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双侧瞳孔 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_解释说明

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_解释说明

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人体中负责传递本体感觉信息的重要通路之一。

人们通过本体感觉来感知身体在空间上的位置、姿势和运动状态,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了解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定义和组成对于理解人体神经系统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和意义,并详细阐述其基本组成部分。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皮肤感受器与输入纤维之间的传导路径以及枢纽结构在感觉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讨论大脑皮层对于本体感觉信息的处理与解读,以及影响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发挥作用的因素。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通过研究与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中的该通路,并为未来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本文也将强调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在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外部环境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该通路的影响,以期为促进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指导。

2.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定义与组成2.1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与意义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将身体内外部的刺激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的路径。

它负责接收、传递和解释来自肌肉、关节和皮肤等感受器的信息,使我们能够感知和了解自身姿势、位置以及运动状态。

本体感觉对于维持人体平衡、协调运动以及准确判断物体和环境的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导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

2.2.1 感受器感受器是位于肌肉、关节和皮肤等身体部位的特殊结构,能够对机械变形、拉力和振动等刺激作出反应。

身体内各种类型的感受器包括肌腱囊、“肌腱-骨”复合结构、髓束花键等。

这些感受器能够转换机械刺激为神经电信号,从而传递给传导纤维。

2.2.2 传导纤维感受器收集到的刺激信息通过传导纤维进行传递。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

⒉ 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为传入至小脑的本体 感觉。
㈡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指皮肤和口、鼻腔粘膜内等处的痛、 温、触、压感受器接受的感觉。其中躯干、四 肢的精细触觉随同上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 。
⒈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组成
躯干、四肢 皮肤浅感受 器
丘脑中央辐射
交叉后组成

经内囊后肢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 小叶。
内侧丘系交叉下方损伤: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 损伤同侧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躯体的 倾斜、摇晃甚至跌倒,也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 、纹理粗细和两点间距离等。
内侧丘系交叉上方损伤:上述症状发生在对侧 。
纤维交叉位置
深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薄束核、楔束核 背侧丘脑 脑干
浅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固有核 背侧丘脑 脊髓
⒉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组成
头面部皮肤、口 鼻腔粘膜浅感受 器
周围支
经三叉神 经各分支

三叉神经节
中枢支
经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三叉神经脑核(触压)
周围支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支
痛温觉纤维经后根外侧部

粗触、压觉纤维经后根内侧部 脊髓后角固有核
进入脊髓上升1-2节段
痛温觉纤维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中央辐射
粗触、压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
③ 经内囊后肢
质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 、上部、中央旁小叶 后部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内 囊 丘脑中央辐射
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深)感觉和精细 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肌、肌腱、骨 脊神经 膜、关节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脊神经节
第1级神经元
延髓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第2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第3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损伤及其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 觉障碍。 ②延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障碍。
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3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 腹后外侧核 经内囊后肢
中央前、后 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

薄束核 延髓
薄束
腹后外侧 核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纤维走向延 髓中央灰质的腹侧,并左 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集 合成内侧丘系,在延髓中 线两侧上行。在脑桥穿经 斜方体,在中脑走在红核 背外侧,最终至于丘脑腹 外侧核。
红核
中脑 脑桥
延髓
延髓
内侧丘系交叉
腹后外侧核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杨文顺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亦称深感觉,传导来 自肌腱、关节、肌的位置觉、 运动觉、振动觉。 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辨别两点距离、纹理粗细) 的传导通路大致相同,所以常 常一起叙述,此传导通路有三 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为薄束核和楔束 核,第三级神经元为丘脑腹后 外侧核。

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回复

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回复

描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回复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的神经信号从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中相应的感觉区域的路径。

在此过程中,神经信号需要经过多个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参与。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问题。

第一步:感觉器官接收刺激本体感觉是指人体对于自身姿势、位置和运动的感知。

这种感知主要依赖于肌肉、关节和皮肤等组织中的感受器。

当人体的姿势、位置或者运动发生变化时,这些感受器就会接收到相应的刺激。

第二步:神经信号传递至感受器在感受器中,刺激会引发离子通道的开放或闭合,从而改变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差。

这个改变会引起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从而产生神经信号。

第三步:神经信号传导至脊髓从感受器传来的神经信号会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至脊髓。

在脊髓中,感觉神经纤维会与脊髓内的感觉神经元相连。

这些感觉神经元会接收并传递这些神经信号。

第四步:神经信号传导至大脑从脊髓传来的感觉神经信号会通过背根神经传至脑干和大脑。

在脑干中,这些神经信号会发生交叉,并通过不同的传导通路进入大脑。

第五步:感觉信号在大脑中被处理和解读大脑中有许多感觉区域,负责处理和解读不同类型的感觉信号。

例如,运动感觉区域负责处理肌肉及关节感觉,而位置感觉区域则负责处理自身位置的感知。

这些感觉区域会对传入的神经信号进行加工和整合,以产生相关的感觉经验。

第六步:感觉信息的反馈在大脑中处理和解读感觉信号后,相应的感觉区域会向其他脑区发送反馈信号。

这些反馈信号可以影响到人体的行为和调节。

例如,如果感觉到局部肌肉疲劳,大脑就会发送信号给相关肌肉,使其得到休息或适当调整。

总结: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感受器、感觉神经纤维、脊髓、脑干以及大脑中的感觉区域。

通过这个通路,人体可以感知自身的姿势、位置和运动,从而对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

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精确连接和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

对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感觉功能,并为治疗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各种传导通路汇总

各种传导通路汇总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回。

腰骶膨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 -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b.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视野颞侧偏盲。

c.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偏盲。

d.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即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和健侧视野颞侧半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部分纤维经上丘臂-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扩约肌。

此反射途径不同部位损伤: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4.听觉传导通路5.平衡觉传导通路6.嗅觉传导通路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1.锥体系中央前回下1/3锥体细胞的轴突—皮质脑干束-内囊的膝部-大脑脚底的内侧部-与皮质脊髓束一起下行到脑桥和延髓-发出分支到脑神经运动核(大脑神经运动核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唯有面神经核的腹侧部和舌下神经核接受单侧的支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楔束在髓内发出侧支与前角
细胞联系,构成简单反射弧。
.
薄束核 延髓
薄束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 第二级神经元为薄束核和 楔束核,发出纤维走向延 髓中央灰质的腹侧,并左 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集 合成内侧丘系,在延髓中 线两侧上行。在脑桥穿经 斜方体,在中脑走在红核 背外侧,最终至于丘脑腹 外侧核。
.
内 囊
丘脑中央辐射
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深)感觉和精细 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肌、肌腱、骨
膜、关节
脊神经
脊神经节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延髓薄、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经延髓、脑桥、中脑 第3级神经元
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
(一)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 四肢
肌 腱 关节 韧带
1
周围支 脊神经节
中枢支 薄束、楔束
2 内弓状纤维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 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 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属假单核
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
布于肌肉、肌腱关节或皮肤的
感受器。
延髓
❖ 中枢突组成后根内侧部进入脊 楔束核 髓,在后索内直接上行,第5
பைடு நூலகம்
胸节以下形成薄束,第4胸节 楔束
以上形成楔束,两者在延髓分
别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
损伤及其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 觉障碍。 ②延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障碍。 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3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 腹后外侧核
经内囊后肢
.
中央前、后 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
.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杨文顺
.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 本体感觉亦称深感觉,传导来 自肌腱、关节、肌的位置觉、 运动觉、振动觉。
❖ 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辨别两点距离、纹理粗细) 的传导通路大致相同,所以常 常一起叙述,此传导通路有三 级神经元组成。
❖ 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为薄束核和楔束 核,第三级神经元为丘脑腹后 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红核 延髓 延髓
.
中脑 脑桥
内侧丘系交叉
腹后外侧核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 第三级神经元为丘脑腹后外侧 核。其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中央 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半 以及中央前回。形成意识性本 体感觉。
❖ 此传导通路损伤,引起肢体本 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或减退。 如脊髓后索损伤后患者可出现 不能感知肢体的空间位置和姿 势,靠视觉行走,闭目后易倾 倒。同时两点定位觉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