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丘脑上辐射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中枢突
第一级N元
周围突 感受器
对 丘脑腹后外侧核 侧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对 脊髓丘脑侧、前束 侧 上升1-2节段后交叉
后角固有核
丘脑
中脑
中枢突
后根
延髓
第一级N元
脊N节
周围突 感受器
脊N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脊髓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顺序: 由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 骶、腰、胸、颈部
薄束核、楔束核
楔束核
薄束、楔束 后根内侧部
脊N节
脊N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楔束
后根 脊N节
脊N
本体觉感受器、皮肤感受器
中脑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
薄束
脊髓
痛温觉和粗触觉 压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躯干四肢痛温觉、粗略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节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视锥、杆细胞
视觉传导通路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感觉传导通路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通路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通路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信息如何从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感觉
器官如眼睛、耳朵等可以感知外部刺激,然后通过感觉传导通路将信
号传输到大脑的相应区域进行处理和解读。

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感觉神经、脊髓、脑干和脑的不同区域。

这些通路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转换,最终产生我们所感知到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的研究对于理解感知过程的机制非
常重要,并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右侧T6平面脊髓半横断: T6:剑突平面的感觉。 T8:肋弓平面的感觉。
右侧
躯干、四肢 的痛温觉和 粗略触觉
左侧
T6 T8
2. 头面部的浅部 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节内的 假单极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
头面部的痛


温觉和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中央辐射
背侧丘脑腹后 内侧核
三叉丘脑束
① 视觉感 视锥c 周围支 . 中枢支 受器 视杆c
②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X
. (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 (视网膜颞侧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束

. 视辐射 距状沟周围的枕 经内囊后肢 叶皮质(视区)
外侧膝状体
损伤后的临床表现:以左侧损伤为例 左
右左 右
A. 一侧视神经: 患侧眼视野全盲。
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患侧眼
健侧眼
直接对光 间接对光 直接对光 间接对光
反射
反射
反射
反射
视神经 损伤
(—)
(+)
(+) (—)
动眼神经 损伤
(—)
(—)
(+)
(+)
四、听觉传导通路
③ 蜗神经核
①② 蜗神经节
颞横回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
螺旋器 周围支 . 中枢支 .
痛觉 温度觉 粗略触觉

后角固有核
脊神经节内的
假单极神经元

躯干、四肢
的痛温觉和

粗略触觉
中央后回中上部和 中央旁小叶后部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 脊髓小脑前束:
肌腱和关节的 周围突 本体感受器
中枢突
脊N节
脊髓
终止于 腰骶膨大Ⅴ-Ⅶ 层外侧部
发出纤维在同侧 和对侧的外侧索 上升
经小脑上 形成脊髓小脑前束 脚
旧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后束:
肌腱和肌梭等 处 周围突 脊N 节
中枢突
脊髓
终止于
发出纤维在同侧外 侧索后缘内上升
C8-L2节段胸核
旧小脑皮质
形 成 楔 小 脑 束
经 小 脑 下 脚 第二级神经元(颈膨 大第VI、VII层和延 髓的楔束副核)
颈神经节 上肢和颈部 肌肉和肌梭 本体感受器 周围突 中枢突进入脊髓
在楔束内上行
感受器 肌、肌腱、骨 脊神经 膜、关节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脊神经节
第1级神经元
延髓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第2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第3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二、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
经小脑下脚 形成脊髓小脑后束
旧小脑皮质
功能:主要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
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
楔小脑束:
位于楔束外侧,含大型细胞。该核从楔束接受上胸部和颈部后根的传入纤 维,发出纤维直入同侧的小脑下脚到小脑(楔小脑束),不参与内侧丘系的组成, 楔小脑束的纤维作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补充,把上肢和颈部的肌肉和肌梭的本体 感受器的冲动和皮肤的深触觉传入小脑。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深感觉):指肌、腱、关节的位
置觉、运动觉以及振动觉 感受器:肌梭、腱器官、关节感受器 分为: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 肤精细触觉的感觉通路与此相同)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意识性本体(深)感觉和精细 触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 •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检查. 神经内、外科的神经感觉检查. 男、女性神经功能的检查. 手足外科末梢神经感觉检查. 观察震动感觉在特定时间内的改变,了解病情发展,评价神经治疗 效果. • 参照确认的标准值,评价急、慢性中毒事件. • 药理学及药物研究项目. • 临床参考:0 —10 VOLT 正常 10—15 轻度风险 15—25 VOLT 中度风险 大于25VOLT 重度风险
• 在无肌电图的医院可作为糖尿病周围病变的有效检查方 法
感觉阈值测量报告
姓名: 性别: 年龄: 不敏感 编号:
项目
疼痛觉
部位
足底 足趾
左 敏感
右 敏感
不敏感
温凉觉
足底 足背
皮肤温觉 足底 足背 足母趾趾尖 足母趾趾跗关节 足第五趾跗关节 足中部 足底部
震动觉
临床上适用神经损害类疾病引起的感觉异常的早期诊断.
• 围周神经病变生物振动阈值检 查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 度(ISNCV)有很好的相关性。 周围神经病变是发生足部溃疡 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最终导 致下肢截肢的危险因素。
(五)生物振动阈值检查的特点
• 方便、可靠,振动频率为120~200Hz. • 可评价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及相关大神经纤维的功能.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①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脊髓Ⅰ、 Ⅳ~Ⅶ层 对侧脊髓丘脑束

背侧丘脑腹 内囊后肢 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脑干各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浅、深感觉的区别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包括痛、温和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肌腱、骨膜和关节,包括位置觉、运动 觉和振动觉和皮肤精细触觉,也称本体感觉.

感觉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

视 觉 传 导 通 路
视交叉 视网膜内双极细胞1 视网膜内节细胞2
视觉中枢
视辐射
外侧膝状体3 视束 视神经 鼻侧视网膜 颞侧视网膜
视觉传导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强光照射一侧瞳孔,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称瞳孔 对光反射.受照一侧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受 照对侧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感觉传导通路主要内容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角膜反射 视觉传导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
传导通路的概念
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有上行感觉和 下行运动之分.总体来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 的传入和传出部分,一般要涉及最高中枢大脑皮质.不经 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称反射通路.
角膜反射路径
角膜 三叉神经的眼支 三叉神经脑桥核
眼轮匝肌
面神经
两侧面神经核
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athway
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空间范围称视野. 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颞侧半,颞侧半视野的 光线投射到视网膜鼻侧半.一侧视神经受损引起患侧视 野全盲;视交叉中部受损引起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腹后内侧核3

中央后回
干 四
内囊

脊髓丘脑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3
和 头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2

三叉神经节1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神经脊束核2


脊髓后角2


脊神经节细胞1

角膜反射 Corneal reflex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
息。
感觉传导通路的突触连接包括化 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指通过化学物质传递 信息的突触,而电突触是指通过
电信号传递信息的突触。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与障 碍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
01
感受和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能够接收并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
痛觉、温度觉、运动觉等。
应用于脑机接口
在脑机接口研究中,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传导通路的解码和 分析,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交互和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修复 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或疾病,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修复感 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神经机制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和功能,为神经科学 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神经可塑性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改变和重塑,可以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规律,为神经康复 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传导途径包括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和 大脑皮层等主要部分。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感觉传导通路由外周感受器、传入神 经、脊髓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
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 连接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来自感受器 的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感受器包括视、听、嗅、味、触 等感受器,分别接受来自外界的不同 类型刺激。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始端, 接受上位神经元的冲动,并将冲动传给 下位神经元。
VS
下行抑制神经元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中间,抑 制上位神经元的冲动,使下位神经元得到 更少的抑制。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细 胞
中央后回 内囊 腹 后 III.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 后 束 脊髓丘脑 前 束 白质前连合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在丘脑的腹后外 胞体在丘脑的腹后外 侧核,其轴突组成丘脑中 侧核,其轴突组成丘脑中 央辐射,经内囊后肢, 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最 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 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 回的中、 叶后部。 叶后部。
人体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 人体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并将转 变为神经冲动, 变为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内不同神经元链自周 围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最后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 围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最后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 这些途经称为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这些途经称为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本体感觉(深感觉),痛觉、 ),痛觉 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本体感觉(深感觉),痛觉、 温度觉、触觉和压觉(浅感觉),视觉,听觉, ),视觉 温度觉、触觉和压觉(浅感觉),视觉,听觉,平 衡觉、味觉和嗅觉传导通路。 衡觉、味觉和嗅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可总结为三级传导,二次接替, 感觉传导通路可总结为三级传导,二次接替, 一次交叉,对侧管理。具体的特点有: 一次交叉,对侧管理。具体的特点有: 通路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通路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 胞体在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 胞体在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在脊 髓后角或脑干的脑神经感觉核中; 髓后角或脑干的脑神经感觉核中;二级纤维在脊髓 或脑干交叉;第三级神经元在间脑; 或脑干交叉;第三级神经元在间脑;第三级纤维都 经内囊上传至大脑感觉中枢。 经内囊上传至大脑感觉中枢。
丘脑 腹 后 III.内侧核 三叉丘系 脑桥
延髓
脊髓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丘脑腹 胞体位于丘脑腹 后内侧核。 后内侧核。 此核发出的轴突 组成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组成丘脑中央辐射, 内囊 经内囊后肢,最后投 经内囊后肢, 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 II. 三叉神经 脑桥核 回下部。 回下部。 在此通路中, 在此通路中,若 I. 三叉神经 节细胞 三叉丘系以上受损, 三叉丘系以上受损, 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 三叉神经 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 温觉和触压觉障碍; 温觉和触压觉障碍; 脊 束 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 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 三叉神经 则同侧头面部痛、 则同侧头面部痛、温 II. 脊束核 觉和触压觉发生障碍。 觉和触压觉发生障碍。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ppt课件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ppt课件
纤维交叉位置
深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薄束核、楔束核 背侧丘脑 脑干
浅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固有核 背侧丘脑 脊髓
⒉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组成
头面部皮肤、口 鼻腔粘膜浅感受 器
周围支
经三叉神 经各分支
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叉神经节
中枢支
经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三叉神经脑核(触压)
周围支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支
痛温觉纤维经后根外侧部

粗触、压觉纤维经后根内侧部 脊髓后角固有核
进入脊髓上升1-2节段
痛温觉纤维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中央辐射
粗触、压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
③ 经内囊后肢
质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 、上部、中央旁小叶 后部
⒉ 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为传入至小脑的本体 感觉。
㈡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指皮肤和口、鼻腔粘膜内等处的痛、 温、触、压感受器接受的感觉。其中躯干、四 肢的精细触觉随同上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 。
⒈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组成
躯干、四肢 皮肤浅感受 器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
一、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与感受 器和效应器之间在中枢内的联系通路。
各种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 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中枢, 经过中继后,到达大脑皮质或小脑产生感觉的 路径。
㈠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深感觉):指肌、腱、关节等 运动器官本身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包 括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上动运神动经神元经元
胞体胞位体置:位中置央:前中回央前回 运动前运区动前区 中央旁中小央叶旁前小部 叶前部
轴突轴—突锥体—皮束锥质体核束束 皮质脊皮髓质束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为巨型锥体和其他锥 体细胞,胞体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中央旁小叶等处的皮质中,轴突组成下 行纤维束
角膜反射路径
角膜 三叉神经的眼支 三叉神经脑桥核
眼轮匝肌
面神经
两侧面神经核
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视网膜的双极细胞 第2级:视网膜的节细胞 第3级:外侧膝状体
II.
节细胞
I.
双极 细胞
视神经
视杆 细胞
视锥 细胞
视网膜视部 黄斑区
视野
视网膜 节细胞 视神 经视交叉 视束 外侧 膝状体
内囊
II.三脑叉桥神核经
I.
三叉神经 节细胞
三叉神经 脊束
三叉神经
II. 脊束核
中央后回
丘脑
III.腹内侧后核
三叉丘系 脑桥
延髓
脊髓
特点: 1.有三级神经元 2.传导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 3.组成三叉丘系,交叉平面在脊髓
和脑桥 4.参与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 Corneal reflex
轻触一侧角膜,引起两眼同时闭睑的反应, 称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共同完成。 角膜反射消失是深昏迷的一种表现。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向大脑皮质,产生有意识性的感 觉。此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感觉传导通路》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的分类
传入性感觉通 路
负责将感觉信息传 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传出性感觉通 路
负责将大脑对感觉 信息的反馈传递给
身体
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
感受器
转化感觉刺激为电信号
感觉神经元
传递感觉信息
传导通路
传递神经信号至大脑
大脑皮层
加工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的作用
感知刺激
包括触觉、痛觉、 温度感知
适当反应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
皮肤感受器
感受外界刺激
大脑皮层
加工解读信号
脊髓传导通路
传递感觉信息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的病理生理
感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
感觉减退 疼痛过敏
病理生理
神经传导障碍 感觉神经元受损
诊断与治疗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调节治疗
01 疼痛管理
减轻疼痛感
02 康复治疗
促进康复进程
03
总结
皮肤感觉传导通路在人体感知和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其结构和病理生理有助于诊断治疗相关疾病。临床应用 中,调节皮肤感觉传导通路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 06
第6章 感觉传导通路的临床 研究和未来展望
01 深化理解
神经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对感觉传导通路的理解
02 新思路和方法
解析感觉传导通路有望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临床研究进展
观察变化
临床研究观察感觉 传导通路在疾病中
的变化
治疗效果
应用研究成果可以 为患者带来更好的 治疗效果和生活质
听觉系统疾病
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病理生理 能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听 觉系统疾病。 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 听觉系统疾病的发展。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脊髓丘脑系) 2.头面部(三叉丘系)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
感受器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 (周围突)
三叉神经根、 (中枢突)
第1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信息传出中断
患侧直接对光反射 消失 患侧间接对光反射 消失
患侧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脊髓丘脑系) 2.头面部(三叉丘系)
感受器
脊神经节
后角固有核
皮肤
脊神经
中枢突
上升1~
(周围突)
经后根进入脊髓
2个节段
1.病灶在内侧丘系交叉以上,表 现为病灶对侧深感觉障碍;
2.在内侧丘系交叉以下,则表
现为病灶同侧深感觉障碍。
视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
视野
眼球固定,平视前方时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正常单侧视野: 颞侧80-90 度. 鼻侧45度 上方受上睑限制
45 80-90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概念: 光照一侧瞳孔,
引起双眼瞳孔都缩小。
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未照侧的瞳孔也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双侧动眼神经
双侧动眼 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双侧瞳孔 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MG)。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 射到颞横回(听觉区)。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 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 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表现: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 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 生听觉明显障碍。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 部代表区。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 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 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 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 角细胞。 功能: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性调 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 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 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 入脊髓。 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止于脊髓后角细 胞。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发出纤维: 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 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 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 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 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 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脊髓痨):损伤截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病变(脊髓空洞):损伤节段 对称性浅感觉障碍。 脊髓横断:双侧损伤截面以下浅、深感觉 障碍。(浅感觉障碍低1~2节段) 脊髓半横断: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 碍;对侧损伤截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 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感 觉神经节内;周围突分布于各种感受器;中枢 突连于脑或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 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一般位于脊髓或脑干, 其发出的轴突上行投射至间脑,并大多都有交 叉。 第三级神经元: 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一般位于间脑。
不同部位损伤后的感觉障碍特点: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引起 两眼瞳孔缩小。 受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受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反射通路:
视网膜产生的视觉冲动: 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 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两侧动眼神经副 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分布至瞳孔扩 约肌。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Vestibular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节。 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和前 庭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一起经内 耳门进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前 庭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前庭神经核。 发出纤维:止于双侧的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 核。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止 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 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
临床表现:
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 侧。 三叉丘系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 侧。
三、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athway
(一)视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周围突:至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 杆细胞)。 中枢突:至节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 视神经管入颅腔后,两侧视神经交互形成视交 叉并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 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而颞侧半的不交叉)。 主要终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的纤维: 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 至中央后回中、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临床表现: 脊髓丘脑束或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 损伤的对侧。
(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 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其中传导 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 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和压觉的纤维 上升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临床表现:
一侧视神经损伤: 由于传入信息中断,光照患侧瞳孔,两眼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但光照健侧瞳孔,两眼瞳 孔对光反射均存在。 临床表现患侧的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 对光反射存在的现象。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由于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瞳孔, 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但健侧对光反射均存在。
四、听觉传导通路
功能: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 本体感觉。 楔小脑束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 觉。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Pathways for Pain Temperature and Touch
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 元组成。
(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 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
胞体:位于周围感觉神经节内; 周围突:分布于各种感受器; 中枢突:连于脑或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或脑干,轴突上行投射至 间脑,并大多都有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一般位于间脑。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Pathways for Proprioception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是指肌、 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 动觉。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为二条: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投射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该通 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两点距离的辨别 觉、物体的纹理觉、质地觉等。
(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 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二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 处的本体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脊髓 边缘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 ★由背核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外侧索形成脊 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脊髓边缘细胞发出纤维大部分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延髓楔束副核发出的纤维组成楔小脑 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二核发出的弓状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 的腹侧,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纤维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方折向上 行,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前缘, 在中脑被盖居红核的后外侧,向上止于丘脑的 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 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 小叶后部,其中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 伤对侧; 内侧丘系交叉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 伤同侧。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分为两类:
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 pathway (上行传导通路 ascending pathway) 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下行传导通路 descending pathway)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 pathway 定义: 人脑通过各种感受器及相关的神经元 链与内、外环境建立联系。这种由特定的 神经元通过突触构成的神经元链,在中枢 传导不同感觉的路径称感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由四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蜗螺旋神经节。 周围突:分部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经 内耳道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蜗 神经前核和后核。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发出纤维:大部分纤维横穿内侧丘系形 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 形成外侧丘系,少部分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 侧丘系。 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行,大部 分止于下丘,少部分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
六、嗅觉传导通路
olfactory pathway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鼻腔上部嗅粘膜的嗅细胞,兼有 感受嗅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双重作用。 周围突:分布于嗅粘膜。 中枢突:组成嗅丝(即嗅神经,约20余 条)穿过筛板,止于嗅球与嗅球内细胞构成突 触联系。
第二级神经元:
为嗅球内细胞。 发出二级纤维:形成嗅束,经外侧嗅 纹投射至海马旁回钩及其邻近皮质。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投射至小脑皮质,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该 通路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以维 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 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粗纤维) 进入脊髓后索。其中来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 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 的升支:在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 行至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临床表现:
两侧之间有较多纤维联系,中枢病变 极少出现嗅觉丧失,但可出现幻嗅。
七、味觉传导通路
gustatory pathw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