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第4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4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9:46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1.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发出的纤维组成皮质核束 的大脑皮质 经内囊膝下行在脑干内不同平面部分交叉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经相应脑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核
眼球外肌、咀嚼肌、 面肌、咽喉肌、舌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19:46
19:46
目标检测
1.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第2级神经 元的胞体位于( A ) A.薄束核和楔束核 B.三叉神经脊束核 C.脊神经节 D.后角固有核 E.丘脑腹后外侧核 2. 躯干、四肢本体感觉纤维的交叉部位于( B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间脑 3.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的第1级神经元的胞 体位于( C )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中脑核 C.三叉神经节 D.薄束核和楔束核 E.三叉神经脑桥核
面神经核下半(颊肌、口轮匝肌),舌下神经 核(舌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核上瘫
核下瘫
核下瘫
核上瘫
19:46
2.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发出的纤维组成皮质脊髓束
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侧束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 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19:46
2. 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感 觉 头面部的 器 皮肤、黏膜 触觉纤维 周围突
经三叉神经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节
中枢突 经三叉神经感 觉根进入脑桥
第2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 脑桥核 三叉神经 脊束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组成: 锥 体 系—支配各种随意运动(骨骼肌)
锥体外系—调节随意运动 一、锥体系 两级神经元(上、下)组成 ①第1神经元:躯体运动区巨型锥体细胞→锥体束
→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 →脊髓前角细胞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 ②第2神经元: 脑干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功能: 对皮质运动区 活动反馈调节
(二)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功能: 协调共济运动
(三)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黑质变性,多巴胺↓ 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
其中一部分交叉至对侧,支配躯干和四肢 肌;另一部分始终不交叉,至躯干肌。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一)皮质核束
由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发出,经 内囊膝, 大部分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仅上半), 小部分止于对侧面神经核的下半
和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核下瘫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信息传导的重要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路径。

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传入传导通路和传出传导通路两个方面。

传入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官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的路径,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接受和传递。

常见的传入传导通路有视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等。

其中,视觉传导通路是指眼睛接受到的光信号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听觉传导通路是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平衡传导通路是指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重力感受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经过平衡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触觉传导通路是指通过皮肤、肌腱、关节等感受器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经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传出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到神经肌肉接合部的路径,主要负责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行动的控制。

常见的传出传导通路有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或脊髓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动作或分泌。

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是指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自主神经传至器官,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传递来实现的。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调节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递质则承担着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相邻神经元的重要角色。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突触前端时,神经递质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结合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第十九章 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传导通路
-40-
练习
8.关于视觉传导通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2级纤维全部交叉 B.投射至大脑半球的中央后回 C.第3级神经元是丘脑腹后外侧核 D.投射至大脑半球的角回
E.第3级神经元是外侧膝状体√
-41-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旧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
-5-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 和压觉传导通路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脊髓灰质后角 脊神经

Hale Waihona Puke 交叉 脊髓丘系 背侧丘脑 内囊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脑干各部 腹后外侧核 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参与传导双耳的听觉。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15-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 →双极细胞→前庭神经 →延髓和脑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群→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元) →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前庭神经核群 →内侧纵束→ 上升的纤维→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
(眼肌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下降的纤维→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
-32-
小结
7.皮质核束的起止、行程和机能。 8.核上瘫、核下瘫的概念。 9.面神经与舌下神经的核上瘫、核下瘫。 10.皮质脊髓束的起止、分部、途径和机能。 11.锥体系上位神经元和下神经元损伤后的症状。
-33-
练习
1.盲人摸字的传导通路,正确的是() A.经三叉丘系传导 B.经外侧丘系传导 C.经脊髓丘系传导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11-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系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 前部和附近区域的皮质 内囊膝部 脑运动神经核
眼外肌、咀嚼肌 面肌、咽喉肌 舌肌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 延髓锥体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痉挛性(硬)瘫 增高 亢进 减弱或消失 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弛缓性瘫 降低 消失 消失 阴性
后角固有核 (C8、T1)
尺神经
损伤后表现
脊髓丘脑束损伤: 对侧伤面1-2节段以下痛觉、 温觉消失。
脊髓以上通路损伤:对侧躯 干、上下肢感觉障碍。
(三)头面 部的浅感觉 传导通路
中央后回下1/3
内囊 后肢
浅感觉传导路
( 头面部 )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节 头面部 皮肤粘膜
周围突 中枢突
本 体 感 觉
损伤后表现
薄束(传导躯干下部及下肢的信息) 楔束(传导躯干上部及上肢的信息) 受损: 不能确定同侧关节位置、运动方向及皮肤的两点 距离,闭目站立身体倾斜、摇晃、易跌倒。
脑干以上损伤 功能障碍在对侧
(二)躯干和 四肢的浅感觉 传导通路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 后肢
浅感觉传导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周围突
中枢突
节细胞
损伤后表现
1.一侧视神经损伤: 患眼全盲。
3.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神经解剖学06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学06运动传导通路
损伤表现
如果皮质脊髓束受损,会导致相应肢体肌肉瘫痪,无法完成精细动作和协调动作 。
疾病表现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脑梗塞等,也可能影响皮质脊髓束的功能 ,导致运动障碍。
03
皮质脑干束
皮质脑干束的组成
01
皮质脑干束由大脑皮层发出, 经过脑干到达脊髓的运动神经 元,是控制躯体运动的主要传 导通路。
小脑肿瘤
小脑肿瘤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恶心呕吐、头痛、 共济失调等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传导通路的重要性
运动控制
运动传导通路是实现精确和协调运动的关键,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技 能至关重要。
健康与疾病
运动传导通路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而其功能障碍可能导致 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运动传导通路的分类
上行通路
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到脊髓和脑干,以控制和 协调肌肉运动。
该回路主要负责协调和整合感觉信息与运动指令,以实现精确的运 动控制。
皮质-小脑-皮质回路
该回路主要负责协调和整合不同运动皮层之间的信息,以实现复杂 运动的协调和同步。
小脑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
运动协调
小脑运动传导通路通过协调不同肌肉群的运动,确保运动的协调 性和精确性。
运动学习
小脑在运动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运动指令, 使运动技能逐渐熟练和自动化。
02
它由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和运 动前区发出,经过脑干的锥体 束和橄榄体束,最后到达脊髓 前角。
03
在脑干中,皮质脑干束与红核 脊髓束、黑质网状结构等其他 传导通路相互交织,共同完成 运动控制。
皮质脑干束的功能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级神经元
躯干四 周围突变
中枢突
肢皮肤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脊髓第Ⅰ、Ⅳ~Ⅶ层
(后角边缘核、后角固有核等)
X、对侧侧索
第三级神经元
和前索上行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脊髓丘脑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属小型和中型 假单极细胞体。其纤维较细,周围突构成脊神经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腹后外侧核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两级神元组成
肌骨骼 周围突
中枢突
肌腱
关节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同侧侧索上行 旧小脑
脊髓小脑后束 胸核
骨骼肌 周围突 中枢突 肌腱 关节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同侧侧索和 对侧侧索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
螺旋器
蜗神经
螺旋神经节
蜗神经核
第三级神经元 第四级神经元
大部分交叉至对侧
经下丘臂
听辐射

斜方体、外侧丘系

内囊后肢 回
下丘 内侧膝状体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螺旋神经节,其周 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 成蜗神经,终止于蜗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神经核,由此核发 出的纤维大部分左右交叉横穿脑桥形成斜方体, 交叉后的斜方体纤维和小部分不交叉的蜗神经核 纤维,在上橄榄核的外侧上行,称外侧丘系。外 侧丘系的纤维大部分止于下丘,小部分止于内侧 膝状体。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嗅球,由嗅球发出纤维构 成嗅束,行向后,终嗅三角。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嗅三角,由嗅三角发出纤 维构成外侧嗅纹,终于海马钩、梨状前区、杏仁 周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瘫:一个肢体的瘫痪。病变可位于皮层运动区、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
偏瘫:一侧上、下肢体瘫痪,常伴有同侧中枢性面瘫和舌瘫。病变多位于
內囊附近。
截瘫:双下肢瘫痪,常伴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脊髓胸、腰
段病变。胸段损害引起痉挛性截瘫,腰段损害引起迟缓性截瘫。
四肢瘫:四肢均瘫痪。可见于双侧大脑、脑干、颈髓及多发周围神经病
下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
1)脊髓前角细胞:表现为节段性、迟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见 于脊
脊髓灰质炎或MND
2)前根: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见于髓外肿瘤压迫、颈 椎病
(神经根型)
3)神经丛:累及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引起迟缓性瘫痪、感觉及 自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4)周围神经:该神经支配区迟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障
22
精品课件
14
核下瘫
舌下神经瘫(核下瘫)
• 舌下神经核上瘫,舌 向前伸时,舌尖偏向 病灶的对侧(健侧), 但舌肌不萎缩。
• 舌下神经核下瘫时, 患侧舌肌瘫痪、伸舌 时舌偏向患侧,核下 瘫时间长久时,就会 出现舌肌萎缩。
精品课件
15
运动传导路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异同点
精品课件
16
运动传导路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出现部位 肌张力 瘫痪 浅反射 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 对侧 增高
硬(痉挛性)瘫 减弱或消失 亢进 出现 早期不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 降低
软(弛缓性)瘫 消失 消失 不出现 明显
硬软分上下, 左右看交叉 精品课件
17
皮 质 脊 髓 束
精品课件
18
运动传导路
皮 质 核 束
皮 质 脊 髓 束 路 径
10
精品课件
运动传导路
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经内囊膝、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
皮质核束
脑干内的脑神经运动核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
眼外肌、表情肌 咀嚼肌、舌肌
咽、喉肌、胸锁 乳突肌和斜方肌
运动传导路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一)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
锥体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质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 运动核的皮质脑干束。 Beze细胞轴突组成锥体束纤维
精品课件
4
Bez e
延髓椎体
5
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 锥体细胞(Beze cell)
皮质核束
锥体束: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变。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时,还伴有语言、意识障碍及球麻痹。
障碍;
高位颈髓损害表现为痉挛性四肢瘫,伴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及尿便
导束型感
颈膨大损害时出现双上肢迟缓性瘫痪,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伴有传
觉碍及尿便障碍;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时表现为迟缓性四肢瘫,常伴有手套、袜套型 感觉障碍。
交叉瘫:病变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精痪品和课对件侧肢体中枢性瘫痪。脑干损害引起。
精品课件
19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
瘫痪:指肌力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上、下)。
分类:按照瘫痪程度:完全性瘫痪 不完全性瘫痪
按照瘫痪性质: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硬瘫)和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周围性、软瘫)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 腱反射↓ 肌肉萎缩 无病理征 如脊髓前角 刺激性病变可伴肌束震颤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电位
(Beze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 束。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 — 脊髓前角细胞(支配50-200根肌纤维)
脑神经运动核

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下运动神经元是接受来自锥体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各方面冲动的最
后通路。
精品课件
上运动神经元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精品课件
20
或者疼痛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 ↑腱反射 ↑无肌肉萎缩 病理征 + 在急性病变时, 由于突然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反而出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脊髓 休克。休克期时间长短决定预后。
上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 1)皮质型: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面积较大,局限性病变可出现一个
运动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管理的 局部定位关系: 1.人身体的各部位在大脑皮层 中是倒置分布的,但头部是正 的 2.左右交叉 3.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 各部形体大小无关
精品课件
6
精品课件
7
下运动神经元
纤维束
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
神经元胞体 和树突
精品课件
8
运动传导路
皮质脊髓束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面神经核下部
疑核 舌下神经核
副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脑干束


延髓
脊髓
运动传导路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皮质核束
面神经瘫(核下瘫)
• 面神经核上瘫的特点: 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 肌瘫痪,表现为对侧 鼻唇沟消失,口角下 垂,不能鼓颊。
• 面神经核下瘫的特点: 患病侧的表情肌全部 瘫痪,表现为该侧额 纹消失、眼不能闭、 口角下垂、鼻唇沟消 失等。
肢 体的中枢性瘫痪(单瘫)。
2)内囊型:內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集中地,损伤出现“三偏”。 3)脑干型:交叉瘫即病变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出现双侧肢体瘫痪(截瘫或四肢瘫)。
精品课件
21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
按照瘫痪的形式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及交叉瘫。
运动传导通路
精品课件
1
神 经 系 统 概 观
2
精品课件
运动系统:包括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锥体外 系统、小脑系统 精细而协调的复杂运动需要整个运动系统的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其 中任何一个部位损害,均可引起运动障碍。
概念
神经元
运动单位:每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一组肌纤维。
精品课件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经内囊后肢、 脑干
锥体交叉
(轴
皮质脊髓束
突)
皮质脊髓侧束
(交叉纤 维)

本侧的脊髓前

角运动外侧核

(下运动神经元)
本侧四 肢骨骼 肌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不交叉纤 维)
双侧的脊髓前 角运动内侧核
脊 双侧躯 神 干骨骼 经 肌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