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笔记18(导通路)
和平衡.丘脑腹后外侧核薄束核楔束核脊神经节薄束楔束(二)浅感觉传导通路、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脊髓丘脑前、侧束脊神经节比较躯体和四肢的浅、深感觉传导通路:●传导路的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完成,经过两次换元,从第二次换元起路径同. 中枢突三叉丘系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束视交叉视觉中枢上丘臂睫状瞳孔括约睫状神经节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顶盖前区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存在(+)丧失(-)(存在(+)存在(+)间接对光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健康侧眼患侧眼四、听觉传导通路Auditory pathway颞横回)外侧丘系听辐射下丘内侧膝状体蜗神经核蜗神经蜗神经节螺旋器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第三级神经元二、运动(下行)传导通路躯体运动传导通路指从大脑皮质发出至脑干或脊髓前角,再经传出神经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包括锥体系1.2.⑵功能: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⑶损伤后症状:锥体交叉平面以上:对侧肢体瘫痪.锥体交叉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一侧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⑵核上瘫和核下瘫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一侧皮质核束受损出现对侧舌下神经核核上瘫及面神经核下部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对侧舌肌瘫痪);一侧舌下神经(核)或面神经(核)瘫痪是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区别:1、组成2、作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间的运动,维持及调整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支配习惯性动作等.3、通路以皮质纹状体通路和皮质脑桥小脑通路最重要.小结教学内容: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目的要求:1. 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躯干和四肢浅感觉、头面部浅感觉、视觉的传导通路,锥体系的组成,锥体束的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止、行径特点、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感觉传导通路
右侧T6平面脊髓半横断: T6:剑突平面的感觉。 T8:肋弓平面的感觉。
右侧
躯干、四肢 的痛温觉和 粗略触觉
左侧
T6 T8
2. 头面部的浅部 感觉传导通路
③
三叉神经节内的 假单极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
头面部的痛
①
②
温觉和触觉
②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中央辐射
背侧丘脑腹后 内侧核
三叉丘脑束
① 视觉感 视锥c 周围支 . 中枢支 受器 视杆c
②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X
. (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 (视网膜颞侧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束
③
. 视辐射 距状沟周围的枕 经内囊后肢 叶皮质(视区)
外侧膝状体
损伤后的临床表现:以左侧损伤为例 左
右左 右
A. 一侧视神经: 患侧眼视野全盲。
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患侧眼
健侧眼
直接对光 间接对光 直接对光 间接对光
反射
反射
反射
反射
视神经 损伤
(—)
(+)
(+) (—)
动眼神经 损伤
(—)
(—)
(+)
(+)
四、听觉传导通路
③ 蜗神经核
①② 蜗神经节
颞横回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①
②
(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
螺旋器 周围支 . 中枢支 .
痛觉 温度觉 粗略触觉
③
后角固有核
脊神经节内的
假单极神经元
②
躯干、四肢
的痛温觉和
①
粗略触觉
中央后回中上部和 中央旁小叶后部
脑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下丘 上丘
顶盖延髓束→Ⅶ核→闭眼、镫骨肌收缩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转头等姿势反射
听觉下行通路:抑制或易化效应
听皮质→内侧膝状体→下丘→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 斜 方体核、蜗N核→螺旋器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中央前回 中央旁
小叶前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
双侧Ⅲ、Ⅳ核 Ⅴ运动核、Ⅵ核 Ⅶ核上半部、 疑核、Ⅺ核
(2)纹状体 --- 黑质回路:
纹状体
GABA DA
黑质
2.皮质-脑桥-小脑系统
额、顶、颞、枕叶 额、顶、枕、颞桥束
内囊 大脑脚底 脑桥核 新小脑皮质 小脑齿状核 小脑上脚交叉 对侧红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腹前核
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中缝后至前角C
视网膜皮质对应关系:视 网膜上半→距状沟背侧; 下半→腹侧;黄斑→视区 后部;周缘部→前部
顶盖脊髓束
Ⅵ、Ⅶ层
前角运 动细胞
(六)听觉传导路
螺旋器 蜗螺旋N节
ⅧN蜗根 蜗神经核
听辐射
交叉形成 斜方体
外侧丘系
同侧外侧丘 系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颞横回
听皮质与音频感受的对应关系: 颞横回后内侧区-高音(蜗底);前外侧区-低音(蜗顶) 听觉反射: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
颈部、上肢本体感觉:
楔束→楔束副核 →楔小脑纤维→小脑
(三)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皮肢、粘膜浅感觉感受器- -背外侧束 上升1~2节段→ⅠⅤⅦⅧ层 (直接或间接)→白 质前连合交叉→对侧外侧索及前索→脊髓丘 脑束→脑干→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 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 旁小叶后部
深感觉及其传导通路和躯体感觉模式
深感觉及其传导通路和躯体感觉模式深感觉模式可分为3类;位置觉、动觉和受力作用的感觉。
常将产生这些感觉作用的感受器统称为本体感觉器,包括关节感受器、肌梭感受器、腱感受器。
此外,前庭感受器与皮肤中一些感受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也参与深部感觉活动。
固着于骨髂上的肌腱内,存在着腱感受器,当肌肉收缩变短时,腱感受器受到牵张,在传入神经上产生神经冲动发放。
肌肉舒张以后,腱感受器不再引起神经冲动的发放。
在肌肉纤维束内,一些肌纤维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肌梭,当肌肉收缩变短时肌梭受到的张力反而减少,反之,肌肉舒张变长时,肌梭受到的张力增加。
所以,肌梭是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随肌棱长度的增减,肌梭起传入神经冲动的频率相应地增减。
肌肉收缩时腱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发放;而肌梭引起的发放频率却下降。
两者相互协调感受着肌张力变化。
除肌肉这两种本体感受器之外。
在关节囊内分布着许多感受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随关节的运动而受到牵张并沿传入神经发出神经冲动。
在肌肉和关节运动的同时,其表面的皮肤也受到牵拉,皮肤中的一些感受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也会引起神经冲动向脊髓传递关节或肢体状态的信息。
内耳中的前庭感受器,对头部位置、运动的方向与速度发出神经信息。
所以,躯体状态、位置、运动情况的感知是由这么多的感受器共同工作所完成的。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各种感受器的冲动,对其进行分析和编码,还要参考由视觉或皮肤浅部感觉的传入冲动,得到综合性的感知觉信息。
躯体状态、肢体运动和位置等感知觉中枢通路比较复杂,由几条通路组成。
躯干和肢体的传入冲动达脊髓后柱核,交换神经元交叉到对侧沿薄束和楔柬(在脊髓后索内)上升形成内侧丘系。
头部的神经冲动沿三叉神经传入三叉神经节,行至三叉神经中脑核之后,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
三叉丘系和内侧丘系均达丘脑腹后核,换神经元后沿内囊达皮质中央后回。
在感觉皮层中,本体感觉与浅感觉一样,按躯体的空间关系分布着相应的皮层代表区。
近年研究发现,躯体感觉皮层也像视皮层一样,感受野和功能相同的皮层细胞聚在一起,在与皮层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柱状分布,称为功能柱。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纹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状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简述躯体运动传导通路
简述躯体运动传导通路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是指负责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 运动皮层:指位于大脑的皮层运动区,包括主运动皮层和运动辅助区,负责发出运动指令。
2. 锥体束:是从运动皮层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束,分为脑脊髓束和脊髓锥体束。
脑脊髓束的轴突经过大脑内的神经纤维束,穿过脑干,最后与脊髓连接,通过脊髓的脊髓锥体束传递运动信息。
3. 脊髓前角:位于脊髓的前部,是运动神经元亚群的聚集区,负责接收和传递运动指令。
4.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接收到来自皮层运动区的运动指令后,通过轴突传递到外周神经,最终到达目标肌肉,引发肌肉的收缩。
5. 肌肉:肌肉收到来自运动神经元的指令后,产生肌肉收缩,完成相应的运动动作。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通过不同部位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传递信息,实现人体的动作控制和协调。
这一过程涉及了大脑的皮层区、脊髓和肌肉等器官的密切协同工作。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个部位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的通路。
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
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周围感觉神经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
它们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和内脏等。
这些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各种不同的刺激,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
当这些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时,它们会引起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周围感觉神经传入脊髓。
脊髓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枢部分。
它位于脊柱内,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神经冲动到达脊髓时,它们会被传递到脊髓内的感觉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会将信息传递到脑干和大脑皮层,以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脑干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之一。
它位于脑部的底部,连接着脊髓和大脑皮层。
脑干中有许多神经核团,它们与脊髓和大脑皮层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
这个网络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
同时,它还能够控制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大脑皮层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终点。
它是大脑的最外层,负责处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
大脑皮层中有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负责处理不同的感觉信息。
例如,顶叶区域负责处理触觉信息,颞叶区域负责处理听觉信息,枕叶区域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等。
这些区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总之,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它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这个通路包括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
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解剖学--传导路
换N元后交叉 丘 脑
三叉丘系
换N元
内囊后肢 丘皮束
中央 后回 下部。
浅、深感觉传导路的特点分析: “ 3、2、1 ”。
三级N元 、
1、抓住三个共同点: 交叉传递、
经过内囊。
2、注意一个区别:
交叉平面不同。
3、颈以下深感觉:传入脊髓后在同侧后索上升,
延髓换N元
交叉上升。
4、颈以下浅感觉: 传入脊髓后在同侧后角,
斜方肌。
3、皮质核束损伤: (上运动N元)内囊出血.
对侧面N核下部 面N 支配的肌肉瘫痪。
1、对侧面N核下部 面N 对侧笑肌
(下运动元)
口轮匝肌瘫痪。
症状: 病灶(中枢)对侧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流涎、不能鼓腮、露齿。
口角歪向病灶侧(中枢 病灶)。
中枢性面瘫: 口角歪向健侧 指周围肌肉。
(核上瘫) 口角歪向患侧 指中枢病灶。
相同点
不同点
1、都有三级N元 。
1、感受器部位不同。
2、第1、3级N元位置相同 2、第二级N元位置不同。
3、都是交叉传递。
3、交叉平面不同。
4、都经过内囊。
4、走行部位不同。
5、投射部位相同。
歌诀: 三元两换一交叉, 深、浅交叉面不同;
行于内囊后肢内, 定位诊断抓要点。
第二节 运 动 传 导 通 路 运动传导路: 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
2)角膜反射消失: 昏迷、病危。
3、平衡觉传导通路:
壶腹嵴、球
前庭节 前庭核
椭园囊斑
动、滑、外展N核。完成眼肌
内侧纵束: 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副N核 完成转眼头协调运动。
小脑下脚: 小脑
平衡调节。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附:角膜反射 三、视觉传导通路
附:瞳孔对光反射 四、听觉传导通路
浅、深感觉的区分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的痛、温、触、压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关节和骨膜的位置
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皮肤精细触觉。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
主讲:谢勉 制作:张波 陈德嵩 叶益聪 冯正巩
运动传导通路系指 从大脑皮质至躯体 运动效应器的神经
联系
大脑皮质通过锥 体系和锥体外系管理 骨骼肌的运动
一、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管理骨骼肌的随意 运动,由上、下两级神 经元组成
其纤维组成皮质核 束与皮质脊髓束
角膜反射路径
角膜 三叉神经的眼支 三叉神经脑桥核
眼轮匝肌
面神经
两侧面神经核
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视网膜的双极细胞 第2级:视网膜的节细胞 第3级:外侧膝状体
II.
节细胞
I.
双极 细胞
视神经
视杆 细胞
视锥 细胞
视网膜视部 黄斑区
视野
视网膜 节细胞 视神 经视交叉 视束 外侧 膝状体
感觉、运动 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主讲:郭开华
一、概述
1.传导通路的概念 深(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浅(一般)感觉传导通路
2.感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平衡觉 嗅觉
锥体系 3.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感觉传导通路主要内容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 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介绍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部位到大脑皮层的传导路径,用于传递躯体感觉信号。
这些信号包括触觉、温度、疼痛等感觉信息。
了解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理解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临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躯体感觉感受器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是躯体感觉感受器,主要包括皮肤感受器、深感受器和感觉毛细血管。
这些感受器分布在全身各部位,包括皮肤、关节、肌腱和内脏等。
它们能够感知和转化外界刺激成为电信号,进而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1. 皮肤感受器
皮肤感受器是最外层的感受器,负责感知触觉、温度和疼痛等感觉。
•触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表面,包括梅毒体、麦氏小体和梅氏小体。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的上下层,用于感知冷热刺激。
•疼痛感受器:主要由游离神经末梢和较小的非梅氏感受器组成,对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2. 深感受器
深感受器位于关节、肌腱和肌肉等深部组织,主要用于感知身体的位置、姿势和活动等。
•肌腱感受器:分布在肌腱附近,感知肌腱张力的变化。
•关节感受器:分布在关节囊、韧带和关节滑膜等处,用于感知关节的位置和运动。
3. 感觉毛细血管
感觉毛细血管位于皮肤的真皮层,具有压力感受功能。
它们通过感觉毛细血管末梢的变化来感知机械刺激。
二、躯体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信号从感受器传递到大脑皮层,需要经过多个神经元的连续传导。
整个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通路。
1. 背侧脊髓束
背侧脊髓束是传递触觉和压力感觉等信息的主要通路。
它从感受器进入脊髓后,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传导。
•第一次神经元:感受器传递信号到脊髓后,首先与脊髓后角的第一次神经元相连。
•第二次神经元: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部,形成背侧脊髓束,再与背侧脊髓束上的第二次神经元相连。
•第三次神经元:第二次神经元的轴突穿过脊髓前部,沿着背伸侧束上行,最终进入脊髓后束,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第四次神经元:第三次神经元的轴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 丘脑传导通路
丘脑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疼痛和温度等感觉信息。
其中包括间脑、丘脑和皮层的传导。
•间脑: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侧间脑,与丘脑迷路核相连。
•丘脑:丘脑迷路核的轴突穿过丘脑,向后进入小脑脚。
•皮层:小脑脚发出的纤维连接皮层,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3.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身体位置和运动等感觉信息。
其中包括脊髓小脑束和网状结构的传导。
•脊髓小脑束:深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脊髓后,经过脊髓小脑束传递到小脑。
•网状结构: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丘脑后,部分信号会通过网状结构传递到小脑。
三、躯体感觉皮层
躯体感觉皮层位于大脑后中部,负责接受和解读躯体感觉信号。
它包括原始感觉皮层、副感觉皮层和多式联结皮层等区域。
•原始感觉皮层:接收和解码躯体感觉信号,形成感觉的初级感知。
•副感觉皮层:负责对躯体感觉信号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整理,以形成更高级的感知。
•多式联结皮层:将躯体感觉信号与其他感觉信息(如视觉、听觉等)进行综合,形成复合感知的综合体验。
四、总结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神经网络,用于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到大脑。
这一传导过程经历了多个神经元和脊髓、丘脑、皮层等多个结构的参与。
了解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临床问题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Purves, Dale, et al. Neuroscience. 2nd edition, 2001. 2. Guyton, Arthur C., and John E.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Saunders/Elsevi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