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解密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始末

合集下载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字体大小:大中小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23.5%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

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

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

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

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

中国航油(新加坡)的大起大落

中国航油(新加坡)的大起大落

1、法律因素: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起开始从事以 营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并且在风险极 大的场外市场进行交易,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 易总量,以上三方面均明显违背国家2001年颁布实 施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 所以,到其遇到危机时,国资委、证监会等均表示 国家不予救援,而让其自行承担。
一、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过程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原 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 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在新加坡共同创立的 合资公司。1995年2月14日,中国航空油料总公 司收购了另外两家合资方的全部股权,使其成为 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的海外全资子公司——中国 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三、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起开始从事 以营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 并且在风险极大的场外市场进行交易, 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以上 三方面均明显违背国家2001年颁布实施 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 理办法》。
中航油曾聘请国际“五大”之一安永会计 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 门的7人组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 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实施交易员、风险控 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 交叉控制,每名交易员损失20万美元时要向公 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损失达35万美元时要 向总裁汇报,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 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 航油共有10位交易员,如果严格执行该项风险 控制,损失的最大上限应是500万美元。
2004年第一季度已出现580万美元的帐面亏 损,陈久霖并未进行斩仓止损,也没有对市场 做任何信息披露,而是继续加大仓位,力图扳 回损失。
随着油价继续上涨,公司帐面亏损进一步 加大。为了避免实际亏损,陈久霖将交割日延 后至2005年和2006年,并继续扩大仓位,并没 有做必要的风险对冲处理,没有设立交易头寸 上限,孤注一掷,赌油价回落时可以翻身。直 至2004年10月,公司亏损累计1.8亿美元,现金 全部耗尽。

中航油

中航油

(三)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不力 国资委直接监管下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严重 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形 成巨额亏损5.54亿美元,暴露出国资管理的 严重漏洞 人事任免方面:陈久霖就是首先被监管部门 任命为集团副总经理,而后又兼任中航油 (新加坡)总裁的,该公司董事会行使聘任 权仅仅是形式上的。由监管部门直接任命高 管人员,既不合法,又使公司董事会不必承 担选错高管的风险和责任。在对陈久霖的任 命上,监管部门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2005年2月4号,伦敦标旗银行(Standard BankLon-don) 和韩国鲜京集团(SK Corp)拒绝了中国航油的债务重组计 划。 2005年5月13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向债 权人呈递了建议重组债务最终方案,向债权人做出了让 步。 这一方案与2005年1月24日出台的最初方案相比有了显 著改进,偿付金额由2.2亿美元提高至2.75亿美元,综合 偿付率则由41%提升至54%。较之1月24日的单一还债模 式,新的方案为债权人提供了A、B两种方案。其中选择 方案A的债权人在重组方案生效之日即可获得一次性现金 偿付,即以现金形式进行买断,债权人将获得45%的固 定偿付率。而如果债权人选择方案B,中航油将通过现金 首付加延期偿付两部分偿还,综合赔付率约为54%。
中航油集团公司结构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 责任公司
全资控股子公司1 1 个,参股公司6 个
中国航油集团陆地 原油公司
中航油新加坡子公 司
海天航运有限公司
陈久霖简介
陈久霖,1961年10月20日出生, 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 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在他执掌 期间,中国航油净资产由17.6万 美元增至1.5亿美元,增幅852倍, 市值超过11亿美元,是原始投资 的5022倍,缔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因此被称为“航油大王” 2004年11月,陈久霖因从事油品 期权交易导致巨额亏损,并涉嫌 发布虚假消息和内幕交易等行为 遭到新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 年6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 2006年3月21日,新加坡初等法 院对陈久霖做出判决,陈久霖必 须服刑四年零三个月,同时遭罚 款33.5万新元

中银航空租赁成长之道

中银航空租赁成长之道

自有
4 3 l l

受托管理
5 8 2 2 1 7订单预订 2 0 4 0
合计
6 。 8 8 5 3

S L 在 强 化 风 险 管 理 坚 持 稳 健 经 AE
营策略 的同时 ,也保持 了对市场需求的 快速响应 能力 。从风险 管理 的角度 ,公
股 东变迁如图1 示 。 所
西德银行于 1 9 年将 波 良收购 ,并 8 9
07 月 买 二 手 飞 机 入 手 开 始 涉 足 飞 机 租 赁 业 为 其 全 资 子 公 司 ,并 于 2 0 年 7 更 名 于2 0 年接 管 了波 良所持S L 的3 .% 04 A E 55
务 到1 9 年 .公 司开始 向飞机 制造商 为 中银航空租 赁有限 公司 ,其成 长历程 的股 份 6 9 批量定购 飞机 ,并从原 来的只专 注于亚 如 表 1 示 所
序号

时问
事项
径 。自16 年首例 飞机租赁业 务诞 生 以 0 g 来 .航空租 赁业得到 了快速 发展 。20 06
年 1 月 中 国 银 行 全 资 收 购 了 亚 洲 最 大 2 的 飞 机 租 赁 公 司 — — 新 加 坡 飞 机 租 赁 企 业 (A E S L )并 将 其更 名 为 中银 航 空 租 赁 (O A) ,中 国 银 行 是 全 球 市 值 最 大 的 BC 银 行 之 一 .S L是 亚 洲 最 大 的 飞机 租 赁 AE
l0 0 1%

I 年
中 投 壤
<  ̄ l e 't ) i  ̄t i
目前该公 司已经发展成 为全球可 以直接
从 波音 和 空客采 购飞 机 的7 飞机租 赁 家

中国财团搅动飞机租赁市场

中国财团搅动飞机租赁市场

中国财团搅动飞机租赁市场
当地时间12 月9 日,美国国际集团宣布将旗下飞机租赁公司国际租赁金融公司(
三公司组团收购
根据双方已经达成的初步协议,新华信托、China Aviation
据悉,上述并购集团还可能扩大,包括新华人寿、工银国际旗下一个子公司将参与其中,不过这需要获得监管层的批准。

该笔交易由新华信托董事长翁先定牵头与A
12 月10 日,未能从工行获得该行参与此笔交易的确认信息。

对于收购财团成员之一的China Aviation
而了解,China Aviation
12 月10 日,新华信托有关人士对于此笔交易并未表示否认。

该笔交易预计在2013 年第二季度完成。

交易后,A
美国国际集团CEO 罗伯特-本默切表示,飞机租赁业务对于A
不过,该笔交易还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这包括所有可能的美国和中国审查和批准。

搅动中国飞机租赁市场
国际租赁金融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公司,目前拥有或管理超过1000 架飞机,并另有239 架新型节能飞机的订单,还有权再购买50 架节能飞机。

根据A
此前,A
由于飞机租赁涉及资金量庞大,目前国内多为金融系租赁公司开展此类。

中石航.ppt

中石航.ppt
机性期权交易
走势图
三、原因分析
*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 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事实先于规 则”,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交 易上的客观写照。内控混乱不堪、主事 人不堪其任、治理结构阙如纸上谈兵。 *内部做假账,欺瞒上级。 *中航油(新加坡)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 与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李永吉,没有看、 审阅过公司年报,且语言障碍大。 *内部高层任用外国人,以至于内部机密 泄露。 *内部机构形同虚设,基本上是陈久霖一 人掌控---内部环境控制失效
二、事件过程-“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油价再创新高交 易盘口达5200 万桶石油
04年10月
账面亏损 1.8亿美 元 资不抵债
不断遭遇逼仓,实 际亏损达3.8亿美 元
04年1 、2季度 .
中航油
油价攀升, 延期交货
12月1日宣布破产
亏损5,5亿美元
从账面潜亏580万 到3000万美元
03年下半年 2万桶石油,投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始末
组员:刘元元 赵源 张盈 谢雪娟 姚煜 翁员媛
Contents
1
背景资料分析 事件过程 原因景资料分析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是集航油采购、仓储与加注、油化品贸易、物流配送、 国际运营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营产业:分航油业务板块、油化贸易板 块、物流业务板块和国际业务板块等四大业务板块。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 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 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 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 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 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 所主板挂牌上市。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摘要】本文依托于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金融交易失败的基本事件,对其发展过程和失败的原因做了深入剖析,重点针对其内部控制展开分析,从其内控的价值观与操守,组织结构框架,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投机交易内部控制一、事件背景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当时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

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了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

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

去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

在陈久霖本人曾经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他所领导的中国航油被作为商业管理的成功案例。

因为在新加坡的成功,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了中国航油总公司的副总裁。

陈久霖去年年收入高达490万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利润分成。

虽然家财万贯,陈久霖却并不是一个喜欢奢华生活的人,他住在租来的公寓里,家里也没有聘请佣人,唯一能够显示其身价的就是一辆奔驰汽车。

他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个人生活哲学是“一日三餐,衣食无亏足矣”。

新加坡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中国航油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短短六年间,中国航油的净资产增幅高达761倍,陈久霖本人也成为了新加坡缴税个人所得税的冠军。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然而,“押大押小”的金融赌注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 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1,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2。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3),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1.事件回顾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与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

2003 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 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

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升逐渐放大。

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

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

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

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与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

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 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 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 3 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 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

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 5 200 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 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 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 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中国银行国际化并购失败案例

中国银行国际化并购失败案例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进行国际化并购的银行之一。

尽管中国银行在国际化并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失败的案例。

以下是其中一些失败的国际化并购案例:
1. 中银香港(Bank of China (Hong Kong))收购荷兰荷意志银行(ABN AMRO)股份:在2007年,中银香港以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荷兰荷意志银行5%的股份。

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该交易随后导致了重大亏损,中国银行最终决定出售部分股份,减少损失。

2. 中国银行收购巴西博通银行(Banco BBM):在2011年,中国银行计划以4.5亿美元收购巴西博通银行的80%股权。

然而,由于巴西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以及合作方的内部问题,交易最终未能达成。

3. 中国银行收购南非南商银行(Nedbank)股份:在2012年,中国银行计划以59亿美元收购南非南商银行的20%股权。

然而,由于南非政府对外国资本的监管限制以及交易条件的调整,这笔交易最终未能成功。

这些案例展示了中国银行在国际化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国际化并购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规、文化差异、市场风险等多重因素,需要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

尽管存在失败案例,但中国银行仍继续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并在一些其他的国际化并购案例中取得了成功。

海外分支机构概况

海外分支机构概况

(八)在经营和服务能力方面,海内外机构 严重不平衡
我国银行海外机构的融资能力弱,资金的自我平 衡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从总行拆借,在当地较为 严格的资本金监管条件下,必然会制约当地业务 的开展。海外产品较为单一,不仅缺少针对当地 开发的产品,甚至国内的产品线也有很多没有放 到海外。国际化人才稀缺,尤其是缺乏熟悉当地 语言、监管环境和市场规则的管理人才。
(五)总部和派驻分行真正符合国际化商业 银行管理要求人才的匮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多在世界各大 国际中心,这就对于各家中资银行总部的管理人 员和总部对于海外机构的派驻管理人员的管理能 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身处金融业尚在中的,各 家总行要对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中经营的分行进 行正确的监管和业务指导,不能不说是一项难度 很高的工作,对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 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
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尚未真 正建立的全球授信业务体系。授信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 供的金融服务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顾名思义,全球授 信额度就是指一家商业银行给予某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 围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授信额度后,这家跨国公司在全球 各地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就可以在这家商业银行的任何 一家分支机构,自主地在额度范围内使用资金。这种授 信可以节约跨国公司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合作的成本和 时间,并方便双方在全球的经营合作,就成为各家海外 分行瞩目的一项金融服务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各家商 业银行尚无一家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进行全球授信。而 海外分行在没有总行统一的全球授信金融产品的情况下, 以跨国公司客户为主要对象的业务就很难得到应有的扩 展,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应受到影响。
(二)授权范围不恰当,请示渠道繁杂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部对海外机构管理总的原则是授权 管理,即总部给予海外分行在经营、人事、费用支出等方 面一定的权限,权限之内可以自主决策,超过权限则要上 报总部批准。一般讲来,这种授权式的管理是国际商业银 行管理的通行做法,比较适合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扩张的需 要,既可以保证海外分行一定的自主决策权,给予一定的 决策空间;同时,又保持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有效控制 和管理,在控制分行的发展速度和风险调控方面能有所保 障,从而确保总部全球发展战略的推行与实施。 然而,由于授权内容界定较为模糊,赋予了驻外机构非 常大的权力空间,导致前几年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各家中 资银行海外机构案件频发,受罚不断:

银行系子公司分拆上市或成趋势

银行系子公司分拆上市或成趋势

飞机租赁、船舶航运租赁等需要雄厚资金实力支撑,目 前国内此类的租赁公司一般都是由银行发起,大型银行 或作为控股股东,或全资拥有旗下的租赁子公司。此番 中银航空租赁上市或将拉开银行系金融租赁子公司上市 的序幕
。今年 3月,国家开发银行旗下租赁业务子公司———国 银租赁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材料,拟发行不 超过 36.65亿股 h股,集资额预计为 10亿至 15亿美元,所 募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
为现名。如今,中银航空租赁已经发展为亚洲地区最大 的航空租赁公司之一,其招股书显示,公司已经连续 22 年盈利,2015年度实现税后净利 3.43亿美元,同比增长 11%;总收入同比增长 10.3%至
10.9亿美元,其中9.76亿美元为租金收入。“拟将募资款 项用作交付前付款及日后购买新飞机,以扩大自有机 队。”中银航空租赁在招股说明书中如此表示。据了解, 中国的租赁行业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尤其是
子公司的市场价值得到更合理的评价。其实,除了租赁 子公司将被各大银行陆续拆分进行上市之外,银行旗下 的其他子公司未来也可能被陆续拆分实现独立上市。兴 业银行(601166)于 2015年 9月 24日公告
称,董事会同意投资设立兴业数字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 限公司(暂定名称),注册资本 5亿元人民币,注册地点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家嘴(600663)金融片区。 除此之外,目前建设银行(601939)
已经分拆出了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而南京银 行(601009)、浦发银行(600000)、光大银行 (601818)的资管业务,民生银行(600016)、中信银 行(601998)的信用卡业务的分拆仍在推进当中。源自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霍山米斛 ty948htvv

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事件完全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事件完全分析

事件回顾(2)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
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 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6月,陈久霖曾在新加坡表示,原油现货并未短缺, 高油价只是暂时现象。并举2000年油价高涨时,美国政府释
放石油储备,压低油价的例子。就在其发表上述讲话之时,
近期金融机构交易重大亏损一览
2008.01
法国第二大银行兴业银行旗下一名交易员私下越权投资金融 衍生品,该行因此蒙受了49亿欧元。
2008.02
2008.10
国际期货巨头曼氏期货的一名交易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 违规投资小麦期货,令公司亏损1.415亿美元。
平安以人民币约238亿元购入富通股份。截至10月14日,富 通股价已经狂泻至1.16欧元,以此计算平安亏损已超过220 亿元 中投公司旗下的公司是美最老牌货币市场基金的最大持有人, 持有份额折合市值约54亿美元。雷曼的破产导致该基金清 盘。 法国储蓄银行集团的一队交易小组进行衍生品坐盘交易时, 超越了金额规定上限和风险限制,造成约6亿欧元的损失。 摩根士丹利驻伦敦的一名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员对头寸的错误 估值,使公司蒙受1.2亿美元的收入损失。
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事件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披露,
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
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 种。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
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
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 务(OTC),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 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中行解密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始末共7页word资料

中行解密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始末共7页word资料

中行解密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始末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次重大的海外全资收购非银行资产,不仅提高了中行的非利息收入,更有利于与同行间的差异化竞争。

飞机租赁业正成为中国银行(行情股吧)业集体进军的热门领域,交通银行(行情股吧)、工商银行(行情股吧)、民生银行(行情股吧)和招商银行(行情股吧)正在申请成立飞机租赁公司。

而中国银行更早一步,已将其半年前耗费9.65亿美元收购的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现更名中银航空租赁公司,简称BOCA)的业绩写入2007年中期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BOCA为中行贡献了1.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4416.3万美元的税后利润,年股本回报率达到13%。

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次重大的海外全资收购非银行资产,不仅提高了中行的非利息收入,更有利于与同行间的差异化竞争。

作为中国银行业进入飞机租赁行业的第一单,犹疑与障碍从立项到交割的过程里比比皆是。

从未涉猎过飞机租赁业、缺乏跨国大企业并购经验的中国银行,靠自己的摸索和一流顾问团的协助,最终在4个月里闯过5轮激烈投标,从国际大银行、对冲基金、中东投资者等近50家表示兴趣的投标团中险胜。

10月11日,中银航空租赁公司董事长王谊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首次解密了波澜丛生的并购过程。

收购是“下策”中国银行对飞机租赁公司收购灵感最初来自于战略合作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后者在飞机租赁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自1980年就开始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提供租赁担保。

RBS在入股备忘录中提出,希望和中行共同开展租赁业务。

中行管理层研究之后,决定选择飞机作为租赁业务的突破口,于2006年1月正式立项并展开前期调研。

专题调研组由总行数个部门和从事投资业务的附属公司人员组成,收集了近50份资料,向民航局、银监会、国航、海内外分行、IPO顾问和外部律师等39个单位征求了意见,形成《关于中国银行开展民用飞机租赁业务的项目建议书》。

建议书得出的结论是,中行现在开展飞机租赁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成功率较高,不但可以满足客户资金需求,还可以降低现有信贷业务风险,维系和发掘航空公司产业链上新的优质客户,提高整体收益。

中银航空租赁的全球生意

中银航空租赁的全球生意

中银航空租赁的全球生意作者:来源:《新财经》2012年第01期2006年12月,新加坡飞机租赁企业被中国银行100%收购,该公司于1993年创建,专注于保持机龄短、收益高的资产组合,并积极通过飞机销售实现更多利润,自成立之日起就保持盈利。

2007年6月,该公司被更名为中银航空租赁。

如今,中银航空租赁是亚洲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全球排名第五,平均机龄同业最低,大概只有3.6年。

为什么选择并购?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年会上,王谊解释了为什么选址新加坡,当时本来有三个方案:一是在国内成立飞机租赁公司,但调研后发现政策环境和条件都不具备;二是和RBS成立合资公司,借助对方在航空租赁业的经验和实力打入国际市场,但是因为对方要价太高,最后没有谈成;第三个方案是收购优质的公司。

“正好当时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在出售,我们从50多家竞标者中胜出,把第三个方案变为了现实。

”王谊介绍说:“我们收购时,公司还处于从业的第二梯队里,当时企业价值32.5亿美元,现在我们的总资产是73亿美元,员工从53人增加到93人,指标在新加坡。

”购机回租王谊介绍,中银航空租赁除了将飞机租出去获得租金收入,最主要的还是在合适的时机购入和出售飞机,除了从飞机制造商处直接订购飞机,也通过与航空公司进行购机回租的方式购买飞机。

2008年航空运输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开始削减运力,中银航空租赁则以较低的价格购入了46架飞机。

王谊说:“按照去年到现在的统计,波音空客的飞机经营租赁已经占到了30%以上,估计到2015年这个市场份额要达到40%以上,也就是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是通过经营租赁来采购飞机。

”据了解,经营租赁通常被认为英国出租人因为税法改革限制了其在融资上享有的补贴而转向经营租赁。

从出租人的角度来看,经营租赁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增加出资人的利润率。

而融资租赁承受着显著压力,因为现在融资租赁变成和分期付款及中期的银行贷款相类似的传统融资工具。

经营租赁出租人可以通过承担额外风险,提供增值价值,获得比融资租赁人更多的回报。

航空租赁:830亿美元诱惑

航空租赁:830亿美元诱惑

航空租赁:830亿美元诱惑
胡柯
【期刊名称】《小康·财智》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出走五年之后又回来了.今年1月4日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出任该公司董事长,动静颇大.早在2006年12月,中国银行“走出去”以9.65亿美元全资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2007年7月更名为中银航空租赁.出走的时候,中银还没有排进全球第十,如今,这个全球排名第五、亚洲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回来,引来业内关注.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胡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国际租赁准则对经营租赁业务的影响——以春秋航空为例 [J], 邬烈岚;朱淑俊
2.新租赁准则IFRS16对航空业的影响r——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研究 [J], 徐蕊;周宁;张宗嘉;莫唯柔
3.企业特斯拉汽车租赁融资8.4亿美元特斯拉扩张汽车租赁业务 [J], 汽车之家;
4.金融租赁公司自贸区经营性租赁业务发展研究——以航空和航运领域为例 [J], 温苗苗
5.马士基5亿美元船舶租赁项目花落民生金融租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空租赁业:自贸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航空租赁业:自贸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航空租赁业:自贸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李家成【摘要】航空业作为一项深具国家战略意义的行业,一直以来备受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根据中国民航总局公布的《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2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1941架。

相比2011年,2012年一年间新增177架。

根据民航总局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航空公司将需要约2880架新飞机。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交易市场。

<br> 在如此蓬勃的市场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截至到2012年9月,国内航空公司在册飞机中有58%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其中融资租赁占20%,经营性租赁占38%。

租赁飞机已经成为中国航空公司取得飞机的主要手段。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全部租赁取得的飞机中,由中国租赁公司经营的只占不到10%,绝大多数的飞机租赁业务被国外租赁公司垄断。

<br> 2013年9月18日,国务院印发《自由贸易实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总体方案”),方案中政府对于改革与促进航空租赁行业做了诸多努力,主要体现在单机公司(SPV)设立、购机税收政策、外汇融资和支付便利化等方面。

我们不禁要问,自贸区政策对国内航空租赁行业究竟会带来何种利好?【期刊名称】《创新时代》【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3页(P82-84)【作者】李家成【作者单位】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正文语种】中文【导读】航空业作为一项深具国家战略意义的行业,一直以来备受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根据中国民航总局公布的《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2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1941架。

相比2011年,2012年一年间新增177架。

根据民航总局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航空公司将需要约2880架新飞机。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交易市场。

在如此蓬勃的市场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截至到2012年9月,国内航空公司在册飞机中有58%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其中融资租赁占20%,经营性租赁占38%。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在新加坡,政府对中航油的投机业务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在2003年下半年,时任总裁的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数家银行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的场外合同。

从各方披露的资料看,中航油巨亏事件主要由于在场外交易中卖出的石油看涨期权。

数据显示,中航油(新加坡)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500万桶,卖空的盘位则高达5200万桶,已经超过中国航空用油3年的用量。

看涨期权又称买入期权,是期权的买方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按协议价格买入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

交易者买入看涨期权,是因为预期这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在近期内会上涨。

看涨期权买方购买基础金融资产的最高买价是协议价加上期权费,在此价格水平上,股票市场价格越是上涨,其收益越是增加。

因此,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却无限的。

对于看涨期权的卖方来说,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根据买方选择来履行合约,因此,期权卖方的最大盈利为得到的期权费,而最大亏损则是无限的。

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从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巨大的财务亏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行解密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始末
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次重大的海外全资收购非银行资产,不仅提高了中行的非利息收入,更有利于与同行间的差异化竞争。

飞机租赁业正成为中国银行(行情股吧)业集体进军的热门领域,交通银行(行情股吧)、工商银行(行情股吧)、民生银行(行情股吧)和招商银行(行情股吧)正在申请成立飞机租赁公司。

而中国银行更早一步,已将其半年前耗费9.65亿美元收购的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SALE,现更名中银航空租赁公司,简称BOCA)的业绩写入2007年中期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BOCA为中行贡献了1.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4416.3万美元的税后利润,年股本回报率达到13%。

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次重大的海外全资收购非银行资产,不仅提高了中行的非利息收入,更有利于与同行间的差异化竞争。

作为中国银行业进入飞机租赁行业的第一单,犹疑与障碍从立项到交割的过程里比比皆是。

从未涉猎过飞机租赁业、缺乏跨国大企业并购经验的中国银行,靠自己的摸索和一流顾问团的协助,最终在4个月里闯过5轮激烈投标,从国际大银行、对冲基金、中东投资者等近50家表示兴趣的投标团中险胜。

10月11日,中银航空租赁公司董事长王谊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首次解密了波澜丛生的并购过程。

收购是“下策”
中国银行对飞机租赁公司收购灵感最初来自于战略合作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后者在飞机租赁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自1980年就开始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提供租赁担保。

RBS在入股备忘录中提出,希望和中行共同开展租赁业务。

中行管理层研究之后,决定选择飞机作为租赁业务的突破口,于2006年1月正式立项并展开前期调研。

专题调研组由总行数个部门和从事投资业务的附属公司人员组成,收集了近50份资料,向民航局、银监会、国航、海内外分行、IPO顾问和外部律师等39个单位征求了意见,形成《关于中国银行开展民用飞机租赁业务的项目建议书》。

建议书得出的结论是,中行现在开展飞机租赁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成功率较高,不但可以满足客户资金需求,还可以降低现有信贷业务风险,维系和发掘航空公司产业链上新的优质客户,提高整体收益。

但目前国内的法律、监管、会计制度、税务条例等外部环境无法满足租赁行业的发展条件,所以中行应尽快在爱尔兰或香港组建合资的飞机租赁公司。

中行决定组建由自己主导的飞机租赁公司,并对合资、独资和收购兼并三种方式排序为:合资为上、自建次之,收购为下。

并计划以飞机为突破口,在海外起步,3年成为国内最大,5年赶上亚洲最大的租赁公司。

时值2006年6月底,中行突然得知,他们试图追赶的目标SALE公司股东准备以招标的方式出让股权。

中行是否应该放弃合资、自建飞机租赁公司,转用收购这个“下策”,一步到位攻下原本打算5年才达到的目标?
1980年代,国内组建的租赁公司经营不佳,中行也有过损兵折将、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

而最近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在国际上遭到负面评价,都不得不让中行的董事们对收购心存疑虑。

而且中行与合作者RBS在合资思路上难以达成共识。

当中行筹备组为汲取经验、专门赶赴爱尔兰对RBS的飞机租赁公司进行考察时,双方在合资方式、股权比例、中国市场和知识产权转移等方面观点迥异。

RBS认为,合资公司应以经验丰富的RBS为主,不用航空公司参与,开展以欧美为主的全球业务,中行在合资公司中主要是学习和担任合资公司的销售网点功能;而中行认为,公司应由中行主导,引入国内航空公司,主打国内,侧重亚洲市场。

面对较大分歧,中行遂决定将策略转变为合资为主、兼顾收购,同时与其它同业进行接触,并对SALE展开更深入的了解。

抢聘顾问团
无论如何,收购SALE的机会难逢。

情急之下,中行将中银国际收购兼并团队紧急调入项目组,并请上市顾问瑞士银行(UBS)给予协助。

“当时,我们与中银国际、瑞银共同分析后的初步判断是,SALE是亚洲最大、机队年轻、客户广泛、成立13年来一直盈利的飞机经营租赁平台,而且公司的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公司治理机制也很好。

”王谊说,初步测算,公司估值约在6.25亿-10.5亿美元之间。

中行测算,如果自建公司,至少需要10年方可达到同等机队规模和盈利水平,还不算各种难以预测的操作风险;如果设立合资公司,则至少需要5年。

2006年8月底,中行董事会同意了以合资或收购形式在境外成立飞机租赁公司,但要求聘请专业顾问给予客观评估和尽职调查。

SALE四家股东第一时间招募了一流顾问团开展全球招标——聘请航空和租赁公司收购兼并的龙头老大花旗集团担任财务顾问、Allen Overy(AO)担任法律顾问、安永担任会计顾问,并将国际排名前5的飞机估值公司全部纳入囊中。

同时迪拜航空公司和日本三菱集团等竞购者也组建了强大的顾问团。

“那个时候,国际上航空和租赁领域内知名的顾问几乎都被抢聘一空了。

”王谊说。

如果不能选聘与卖方和竞争对手实力相当的顾问团,中行很可能会在开始就处于劣势并最终功亏一篑。

由于卖方的时间表定得很紧,中行立即委托中银国际帮助组聘与卖方实力相当的国际顾问团,从9家投标方中选定了瑞士银行、摩根士丹利担任联席财务顾问(中银国际自动入围),富而德律师事务所和普华永道分别担任法律顾问和会计顾问。

2006年9月,获聘顾问团立即对24部分约1.2万页的SALE公司资料进行了快速而详尽的尽职调查,1个多月澄清了200多个问题中的大部分。

2006年10月初,顾问团随中行到新加坡与SALE管理层进行当面尽职访谈,并对当地法律、税务、监管等环境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项目估值报告和投资建议。

顾问团的精准估值成为本次收购成功的一大砝码。

尽职调查期间,卖方利用竞标者众多的有利形势,控制核心资料和数据,使买方顾问无法准确估值,以控制谈判局势。

顾问团的成员们对缺失信息只能根据专业经验进行合理假设,不过他们的假设最终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既未延误项目进展,也未出现估值失准。

特别是在最后机密文件尽职调查中,顾问团仅用了3天时间就找到了对方的纰漏——近期卖飞机价格与估值不符,税收上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等等。

最终迫使卖方软化立场,在价格和条款上作出了一定让步。

4小时竞标闯关
在众多的投标团成员里,既有石油美元非常充裕的中东投资者,也有投资理念十分激进的对冲基金,这些投资者第一轮就报出了令人咋舌的天价,其架式势在必得。

中行无法在价格上跟竞争对手硬拼,不过价格之外,中行认为自己有优势,包括市场潜力、客户基础、资金支持、机构网络等方面。

前面两轮报价完成顺利,在进入排他性谈判之前的关键环节,SALE股东使出了谈判中常用的杀手锏。

2006年11月30日,他们在接受中行第三轮报价的基础上,要求再次修改协议条款,并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最后一轮投标条件必须在4小时内答复,否则视同自动放弃。

答复或是拒绝?这是个难题。

此时,中行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有人担心风险过大,要求与SALE股东针锋相对;但多数人认为,既然项目对中行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则不必对枝节问题过于担心,因为公司毕竟经过顾问团方方面面的尽职调查,如果因一些了解不透的枝节问题迫使对方坚持己见并与其它竞标者谈判的话,中行出局的风险就很高。

中行最终接受了卖方的主要要求,获得了排他性谈判和确认性尽职调查的权利。

在最后7天的尽职调查中,中行对全部开放的核心机密资料进行了重点排查,发现SALE在飞机估值和税务上的风险,并将飞机价值条款上SALE坚持不给承诺折算为一定的风险。

2006年12月7日,独家谈判权到期,中行的顾问将上述风险点通通摊牌,给SALE股东出了一道两难的选择题:要么补充赔偿条款,要么给予降价补偿。

面对中行的质疑,SALE顾问团避重就轻,淡化中行提出的风险,称上述问题依据不足,且投标价只对估值起参考作用。

反过来要求中行续签独家谈判7天,否则将与其他投标团重开谈判。

回忆起这场充满刀光剑影的谈判,王谊称:“当时,独家谈判已进行了7天,我们的诚意在近3个月的行动中已表明清楚,估计报价也有吸引力。

我们分析,虽然其他竞投者乐于再报更高的价格,但看到中行退出,肯定会产生疑问,形势对卖方也不乐观。

而且,卖方4家股东意见不容易统一,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不多,压力未必比我们小,所以我们采取了先由律师解决条款问题,价格放到后面解决的策略。


关于价格,中行顾问团内部也有两种意见:一是借机大幅压价,再讨价还价;另一种观点是争取把顾问费和印花税抵掉。

分析了对方在整个投标过程的行为特点后,中行最后将价格确定为盈亏平衡点的9.65亿美元,并承诺如果对方接受,年底前即可现金交割。

SALE股东会接受这个条件吗?抑或调头与其他竞标者谈判?在最后答案揭晓前,没有人能确定。

“其实,在完成独家尽职调查和签约交割的最后7天,我们一面做签约前的准备,一面也做了对方重开与其它对手谈判的最坏的打算。

”那紧张而刺激的7天,至今让王谊历历在目。

2006年12月12日深夜,在中行提出最终报价和条件4小时后,离预计签约承诺只差65小时之时,SALE股东终于接受了中行的条件。

中行终以9.65亿美元将这家拥有74架飞机、总值31亿美元资产、订单60架、59名分布在5个国家的专业人员和一套完整飞机租赁业务路线图的飞机租赁公司纳入旗下,提前5年完成了追赶亚洲规模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的中期战略目标。

而这场为时最短、竞争最激烈、报价次数最多、参加投标者众多的亚洲最大飞机租赁公司争夺战也终于落下帏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