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感觉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传入神经元
刺激
感受器
中枢
• 感觉传导通路
效应器 (反应)
传出神经元
中枢
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四、听觉传导通路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颞侧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第一个交叉: 视野投射交叉
第二个交叉: 视交叉
视交叉中,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同侧视束
鼻侧半纤维交叉 对侧视束,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 的系统。 该系统功能↓ (应用催眠药、麻醉 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 如:
①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②有一患者除有一眼视觉外,无其它感觉,当遮其眼后,则慢慢睡了;
(一)脊髓与脑干
●传导路脊髓交叉:浅 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 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三级换元:
(二)丘脑的主要核团
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 投射系统),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
(三)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 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 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 维。
3.组成、功能特点 (见下页)
组成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除一、二类核团外的所有核团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 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 非特异投射系统),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 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功 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感觉传导通路
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 脊髓小脑前束:
肌腱和关节的 周围突 本体感受器
中枢突
脊N节
脊髓
终止于 腰骶膨大Ⅴ-Ⅶ 层外侧部
发出纤维在同侧 和对侧的外侧索 上升
经小脑上 形成脊髓小脑前束 脚
旧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后束:
肌腱和肌梭等 处 周围突 脊N 节
中枢突
脊髓
终止于
发出纤维在同侧外 侧索后缘内上升
C8-L2节段胸核
旧小脑皮质
形 成 楔 小 脑 束
经 小 脑 下 脚 第二级神经元(颈膨 大第VI、VII层和延 髓的楔束副核)
颈神经节 上肢和颈部 肌肉和肌梭 本体感受器 周围突 中枢突进入脊髓
在楔束内上行
感受器 肌、肌腱、骨 脊神经 膜、关节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脊神经节
第1级神经元
延髓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第2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第3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二、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
经小脑下脚 形成脊髓小脑后束
旧小脑皮质
功能:主要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
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
楔小脑束:
位于楔束外侧,含大型细胞。该核从楔束接受上胸部和颈部后根的传入纤 维,发出纤维直入同侧的小脑下脚到小脑(楔小脑束),不参与内侧丘系的组成, 楔小脑束的纤维作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补充,把上肢和颈部的肌肉和肌梭的本体 感受器的冲动和皮肤的深触觉传入小脑。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深感觉):指肌、腱、关节的位
置觉、运动觉以及振动觉 感受器:肌梭、腱器官、关节感受器 分为: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 肤精细触觉的感觉通路与此相同)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意识性本体(深)感觉和精细 触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 •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检查. 神经内、外科的神经感觉检查. 男、女性神经功能的检查. 手足外科末梢神经感觉检查. 观察震动感觉在特定时间内的改变,了解病情发展,评价神经治疗 效果. • 参照确认的标准值,评价急、慢性中毒事件. • 药理学及药物研究项目. • 临床参考:0 —10 VOLT 正常 10—15 轻度风险 15—25 VOLT 中度风险 大于25VOLT 重度风险
• 在无肌电图的医院可作为糖尿病周围病变的有效检查方 法
感觉阈值测量报告
姓名: 性别: 年龄: 不敏感 编号:
项目
疼痛觉
部位
足底 足趾
左 敏感
右 敏感
不敏感
温凉觉
足底 足背
皮肤温觉 足底 足背 足母趾趾尖 足母趾趾跗关节 足第五趾跗关节 足中部 足底部
震动觉
临床上适用神经损害类疾病引起的感觉异常的早期诊断.
• 围周神经病变生物振动阈值检 查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 度(ISNCV)有很好的相关性。 周围神经病变是发生足部溃疡 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最终导 致下肢截肢的危险因素。
(五)生物振动阈值检查的特点
• 方便、可靠,振动频率为120~200Hz. • 可评价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及相关大神经纤维的功能.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①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突
②
脊髓Ⅰ、 Ⅳ~Ⅶ层 对侧脊髓丘脑束
③
背侧丘脑腹 内囊后肢 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脑干各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浅、深感觉的区别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包括痛、温和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肌腱、骨膜和关节,包括位置觉、运动 觉和振动觉和皮肤精细触觉,也称本体感觉.
感觉传导通路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MG)。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 射到颞横回(听觉区)。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 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 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表现: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 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 生听觉明显障碍。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 部代表区。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 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 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 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 角细胞。 功能: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性调 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 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 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 入脊髓。 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止于脊髓后角细 胞。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发出纤维: 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 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 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 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 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 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脊髓痨):损伤截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病变(脊髓空洞):损伤节段 对称性浅感觉障碍。 脊髓横断:双侧损伤截面以下浅、深感觉 障碍。(浅感觉障碍低1~2节段) 脊髓半横断: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 碍;对侧损伤截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
⒉ 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为传入至小脑的本体 感觉。
㈡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指皮肤和口、鼻腔粘膜内等处的痛、 温、触、压感受器接受的感觉。其中躯干、四 肢的精细触觉随同上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 。
⒈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组成
躯干、四肢 皮肤浅感受 器
丘脑中央辐射
交叉后组成
③
经内囊后肢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 小叶。
内侧丘系交叉下方损伤: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 损伤同侧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躯体的 倾斜、摇晃甚至跌倒,也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 、纹理粗细和两点间距离等。
内侧丘系交叉上方损伤:上述症状发生在对侧 。
纤维交叉位置
深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薄束核、楔束核 背侧丘脑 脑干
浅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固有核 背侧丘脑 脊髓
⒉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组成
头面部皮肤、口 鼻腔粘膜浅感受 器
周围支
经三叉神 经各分支
①
三叉神经节
中枢支
经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
②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三叉神经脑核(触压)
周围支
经脊神经
①
脊神经节
中枢支
痛温觉纤维经后根外侧部
②
粗触、压觉纤维经后根内侧部 脊髓后角固有核
进入脊髓上升1-2节段
痛温觉纤维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中央辐射
粗触、压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
③ 经内囊后肢
质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 、上部、中央旁小叶 后部
感觉传导通路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 制躯体运动的传导径路,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 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 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较古老 的结构,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是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但到了哺乳 类,尤其是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展,锥体外系逐渐处于从 属地位。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 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 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张力保持 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些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 另一方面,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例如,有些习惯性动作开 始是由锥体系发动起来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下面简单介绍 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 1.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 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 质变性后,使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降低,与Parki Nson病(震颤麻痹)的 发生有关。 2.皮质-纹状体-背测丘脑-皮质环路。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 行部分,为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 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 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 终止于C8~L2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由胸 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素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 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 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 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 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 (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 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颈膨大部第VI、VII层和延髓的 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 进入归小脑皮质。
第十九章 传导通路
-40-
练习
8.关于视觉传导通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2级纤维全部交叉 B.投射至大脑半球的中央后回 C.第3级神经元是丘脑腹后外侧核 D.投射至大脑半球的角回
E.第3级神经元是外侧膝状体√
-41-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旧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
-5-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 和压觉传导通路
①
②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脊髓灰质后角 脊神经
③
Hale Waihona Puke 交叉 脊髓丘系 背侧丘脑 内囊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脑干各部 腹后外侧核 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参与传导双耳的听觉。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15-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 →双极细胞→前庭神经 →延髓和脑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群→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元) →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前庭神经核群 →内侧纵束→ 上升的纤维→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
(眼肌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下降的纤维→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
-32-
小结
7.皮质核束的起止、行程和机能。 8.核上瘫、核下瘫的概念。 9.面神经与舌下神经的核上瘫、核下瘫。 10.皮质脊髓束的起止、分部、途径和机能。 11.锥体系上位神经元和下神经元损伤后的症状。
-33-
练习
1.盲人摸字的传导通路,正确的是() A.经三叉丘系传导 B.经外侧丘系传导 C.经脊髓丘系传导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11-
练习
8.关于视觉传导通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2级纤维全部交叉 B.投射至大脑半球的中央后回 C.第3级神经元是丘脑腹后外侧核 D.投射至大脑半球的角回
E.第3级神经元是外侧膝状体√
-41-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旧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
-5-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 和压觉传导通路
①
②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脊髓灰质后角 脊神经
③
Hale Waihona Puke 交叉 脊髓丘系 背侧丘脑 内囊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脑干各部 腹后外侧核 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参与传导双耳的听觉。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15-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 →双极细胞→前庭神经 →延髓和脑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群→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元) →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前庭神经核群 →内侧纵束→ 上升的纤维→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
(眼肌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下降的纤维→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
-32-
小结
7.皮质核束的起止、行程和机能。 8.核上瘫、核下瘫的概念。 9.面神经与舌下神经的核上瘫、核下瘫。 10.皮质脊髓束的起止、分部、途径和机能。 11.锥体系上位神经元和下神经元损伤后的症状。
-33-
练习
1.盲人摸字的传导通路,正确的是() A.经三叉丘系传导 B.经外侧丘系传导 C.经脊髓丘系传导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11-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上动运神动经神元经元
胞体胞位体置:位中置央:前中回央前回 运动前运区动前区 中央旁中小央叶旁前小部 叶前部
轴突轴—突锥体—皮束锥质体核束束 皮质脊皮髓质束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为巨型锥体和其他锥 体细胞,胞体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中央旁小叶等处的皮质中,轴突组成下 行纤维束
角膜反射路径
角膜 三叉神经的眼支 三叉神经脑桥核
眼轮匝肌
面神经
两侧面神经核
视觉传导通路 Visual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视网膜的双极细胞 第2级:视网膜的节细胞 第3级:外侧膝状体
II.
节细胞
I.
双极 细胞
视神经
视杆 细胞
视锥 细胞
视网膜视部 黄斑区
视野
视网膜 节细胞 视神 经视交叉 视束 外侧 膝状体
内囊
II.三脑叉桥神核经
I.
三叉神经 节细胞
三叉神经 脊束
三叉神经
II. 脊束核
中央后回
丘脑
III.腹内侧后核
三叉丘系 脑桥
延髓
脊髓
特点: 1.有三级神经元 2.传导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 3.组成三叉丘系,交叉平面在脊髓
和脑桥 4.参与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 Corneal reflex
轻触一侧角膜,引起两眼同时闭睑的反应, 称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共同完成。 角膜反射消失是深昏迷的一种表现。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向大脑皮质,产生有意识性的感 觉。此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感受器
效应器
神经系统内两大类传导通路: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锥体系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节后纤维
睫状N节 视N
动眼N
动眼N副核 中脑 顶盖前区
听觉传导通路
①
②
周围突
螺旋器
.
中枢突
(大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上升)
.
蜗神经
(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外侧丘系
蜗神经节 蜗神经核
③
④
. 下丘臂 .
听辐射
听辐射
颞横回(听觉区)
内囊后肢
内侧膝状体
下丘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蜗N核
听觉冲动为双侧传导,若一侧通路在
右小指背面皮肤被蚊子叮咬产生痛觉,试用传导 通路知识解释这一过程。
右小指背面皮肤感受器右尺N右脊N节 右脊N后根右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 个节段右脊髓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左脊髓丘脑束左背侧丘脑腹后 外侧核左丘脑中央辐射左内囊后肢 左中央后回中部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脊束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右小指背面被蚊子叮咬产生痛觉,用左手拍打, 试用传导通路知识解释这一过程。
右小指背面皮肤感受器右尺N右脊N节右脊N根 右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个节段右脊髓后角固有核 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左脊髓丘脑束左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左丘脑中央辐射左内囊后肢左中央 后回中部胼胝体右中央前回中部右皮质脊髓束 右内囊后肢锥体交叉左皮质脊髓侧束左脊髓 前角外侧核左脊N前根左脊N干左脊N前支 左臂丛左腋N、肌皮N、正中N、桡N、尺N左上肢肌
大脑皮质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感受器
效应器
神经系统内两大类传导通路: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锥体系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节后纤维
睫状N节 视N
动眼N
动眼N副核 中脑 顶盖前区
听觉传导通路
①
②
周围突
螺旋器
.
中枢突
(大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上升)
.
蜗神经
(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外侧丘系
蜗神经节 蜗神经核
③
④
. 下丘臂 .
听辐射
听辐射
颞横回(听觉区)
内囊后肢
内侧膝状体
下丘
下丘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蜗N核
听觉冲动为双侧传导,若一侧通路在
右小指背面皮肤被蚊子叮咬产生痛觉,试用传导 通路知识解释这一过程。
右小指背面皮肤感受器右尺N右脊N节 右脊N后根右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 个节段右脊髓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左脊髓丘脑束左背侧丘脑腹后 外侧核左丘脑中央辐射左内囊后肢 左中央后回中部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脊束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右小指背面被蚊子叮咬产生痛觉,用左手拍打, 试用传导通路知识解释这一过程。
右小指背面皮肤感受器右尺N右脊N节右脊N根 右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个节段右脊髓后角固有核 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左脊髓丘脑束左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左丘脑中央辐射左内囊后肢左中央 后回中部胼胝体右中央前回中部右皮质脊髓束 右内囊后肢锥体交叉左皮质脊髓侧束左脊髓 前角外侧核左脊N前根左脊N干左脊N前支 左臂丛左腋N、肌皮N、正中N、桡N、尺N左上肢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后角细胞 Ⅱ级神经元
脊髓丘脑前束 (不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
3. 深感觉传导径路
肌肉、肌腱、骨 周围突 膜、关节感受器 经脊神 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成后索
薄束核、楔束核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Ⅱ级神经元
交叉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 高于同序数椎骨。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平对同序数椎骨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1)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
脊髓后角细胞 前连合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Ⅱ级神经元 脊髓丘脑侧束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
图2-46浅感觉传导径路
2. 触觉传导径路
周围突 皮肤感受器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大部分经后根入脊髓后索
(精细) 薄束核、楔束核
Ⅱ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小部分经后根入脊髓 (粗略)
感觉障碍的定位
感觉检查的注意事项
先全身检查一遍,如发现有感觉障
碍,再从感觉消失或减退区查至正
常区,然后至过敏区;
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并进行两侧
对称的比较。注意感觉障碍的程度、
性质、界线,其界线可用笔在病人
皮肤上划出,最后将结果准确地描
绘在感觉记录图上。从此感觉记录
图中,可以推断病变的部位,并可
2、感觉异常(paresthesia)指没有受到外界刺激 而产生的异常感觉,如麻木感、蚁行感、电击感、 针刺感、紧束感、肿胀感、冷热感等,可见于周 围神经、脊髓传导束受损等。
3、感觉倒错(desesthsia)对刺激感受的认识错误, 如非疼痛性刺激而产生疼痛感觉,冷觉刺激出现热 感觉,触觉刺激认为是痛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七)内囊型感觉障碍
➢为偏身型感觉障碍,即对 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缺 失或减退,常伴有偏瘫及偏 盲,称三偏综合征
➢见于脑血管疾病
图2-59偏身型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八)皮质型感觉障碍
➢出现病灶对侧的复合觉(精细感觉)障碍,如实 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对各种感觉 强度的比较障碍,而痛温觉障碍轻
中央后回中上部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图2-48深感觉传导径路
图2-49 各种感觉传导径路简易动画
(二)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图2-50 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三)节段性感觉支配
• (一)皮节的重叠支配
1. 皮节--每一个脊髓神经后根支配的皮肤
区域 ,称皮节。
2. 特征--皮节的神经支配表现为重叠性,
4、疼痛(pain) 系感觉纤维受刺激后的反应。 当痛觉感受器、传导径路或中枢受到伤害性刺激, 或对痛觉起抑制作用的正常神经结构受损后,都 会产生疼痛。不受外界刺激而感受到的疼痛称为 自发性疼痛,由病灶刺激痛觉结构所引起。当有 疼痛发生时,必须注意疼痛的性质、程度、频度、 分布范围、是发作性还是持续性,并注意疼痛加 重或减轻因素。
对第11、12胸椎 对第1腰椎
15
(三)脊神经根与周围神经的关系
16
脊神经根的体表标志
C5 上臂外侧
C6
拇指
C8
小指
T1 前臂内侧
T2 上臂内侧Leabharlann T2 锁骨下窝T4乳腺
T7
剑突
T10
脐
T12 腹 股 沟
L4 拇指内侧
S1
小趾
S2
足跟
L1-S1 前 面
L5-S3
后面
17
图2-51 脊神经节段皮肤分布
➢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 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 后索型
➢后索的薄束、楔束损害,则受损平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和精细触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见于糖尿病、脊髓痨或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 侧索型
➢因影响了脊髓丘脑侧束,表现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 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分离性感觉障碍)
➢为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根的 分布一致。常伴有剧烈的 放射性疼痛(神经痛)
➢ 如腰椎间盘脱出、髓 外肿瘤等
图2-55 节段型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1. 后角型
➢损伤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出现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 和深感觉保存。这是由于痛、温 度觉纤维进入后角,而一部分触 觉和深感觉纤维不经过后角直接 进入后索
感觉系统
• (四)周围性感觉支配
➢若干相邻的脊神经前支在颈部和腰骶部组成神 经丛,如颈丛、腰丛和骶丛 ➢再通过神经纤维的重新组合和分配,从神经丛 发出多支周围神经,每支周围神经含多个节段的 脊神经纤维,因此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 的节段性分布不同
感觉系统的损害及定位
感觉障碍的分类
感觉障碍可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 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损害或功能受到抑制时出现
一 般 感 觉
浅感觉
痛觉 温度觉 触觉
深感觉
运动觉 位置觉 振动觉
复合感觉 (皮质感觉)
实体觉 图形觉 两点辨别觉 定位觉 重量觉等
感觉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感觉系统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各种感觉传导径路
1. 痛觉、温度觉传导径路
皮肤感受器 周围突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 (上升1-2个节段)
图2-53 股外侧皮神经炎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二)末梢型感觉障碍
➢ 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 种感觉障碍(温、痛、触和 深感觉),呈手套-袜套样 分布,远端重于近端。常伴 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见于多发性神经病等
图2-54 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三)后根型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 感觉系统的定义及感觉的分类 • 感觉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 感觉系统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感觉系统的定义及感觉的分类
感觉系统的定义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 式刺激在人脑中直接反应。 感觉包括特殊感觉和一般感觉
感觉系统
感觉的分类
视觉
特
听觉
殊
感
味觉
觉
嗅觉
感觉系统
感觉的分类
➢皮层感觉区范围广,如部分区域损害,可出现对 侧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分布的感觉缺失或减退,称 为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如为刺激性病灶,则出现 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发作性感觉异常)
47
即绝大多数皮节由2-3个后根重叠支配。
13
(二)脊椎与脊髓节段的关系
1、节段的区分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共有31个节段。
颈段 胸段
8节(C1~8)
骶段
12节(T1~12) 尾段
5节(S1~5) 1节(Co1)
腰段
5节(L1~5)
14
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4. 前连合
➢受损部位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表现为温、痛觉消失而深感觉和触觉存在 ➢见于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早期
第七节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5. 脊髓半切型
➢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 失,亦称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
➢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和脊髓丘脑束已合并在一 起,损害时出现对侧面部及半身各种感觉均发生 障碍,但多伴有同侧脑神经麻痹,见于炎症、脑 血管病、肿瘤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六)丘脑型感觉障碍
➢丘脑为深浅感觉的第3级神经元起始部位,损 害时出现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缺 失或减退 ➢其特点是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 端重于近端,并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 (丘脑痛) ➢多见于脑血管病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7. 马尾圆锥型
➢主要为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马 尾病变出现后根型感觉障碍并伴剧烈疼痛 ➢见于肿瘤、炎症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五)脑干型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和桥脑下部一侧病变 损害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
脊束和脊束核,出现同侧面部和对 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 失而触觉存在),如Wallenberg综 合征等
➢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 髓外伤等
图2-57 脊髓半切型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6. 横贯性脊髓损害
➢即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 (温、痛、触、深)均缺失或 减弱,平面上部可能有过敏带
➢如在颈胸段可伴有锥体束损 伤的体征,表现为截瘫或四肢 瘫、大小便功能障碍
➢常见于脊髓炎和脊髓肿瘤
等
图2-58 脊髓横贯性脊髓损害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分类
刺激性症状:当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时 出现的症状,如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或疼痛等。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表现为给予轻微 的刺激却有强烈的感觉,如一个轻的刺激引起较 强的疼痛感受,为检查时的刺激与传导径路上的 兴奋性病灶所产生的刺激总和引起,是痛觉敏感 性增强或感觉阈值降低所致。
的症状,如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减退(hypesthesia)
脊髓丘脑前束 (不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
3. 深感觉传导径路
肌肉、肌腱、骨 周围突 膜、关节感受器 经脊神 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成后索
薄束核、楔束核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Ⅱ级神经元
交叉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 高于同序数椎骨。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平对同序数椎骨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1)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
脊髓后角细胞 前连合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Ⅱ级神经元 脊髓丘脑侧束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
图2-46浅感觉传导径路
2. 触觉传导径路
周围突 皮肤感受器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大部分经后根入脊髓后索
(精细) 薄束核、楔束核
Ⅱ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小部分经后根入脊髓 (粗略)
感觉障碍的定位
感觉检查的注意事项
先全身检查一遍,如发现有感觉障
碍,再从感觉消失或减退区查至正
常区,然后至过敏区;
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并进行两侧
对称的比较。注意感觉障碍的程度、
性质、界线,其界线可用笔在病人
皮肤上划出,最后将结果准确地描
绘在感觉记录图上。从此感觉记录
图中,可以推断病变的部位,并可
2、感觉异常(paresthesia)指没有受到外界刺激 而产生的异常感觉,如麻木感、蚁行感、电击感、 针刺感、紧束感、肿胀感、冷热感等,可见于周 围神经、脊髓传导束受损等。
3、感觉倒错(desesthsia)对刺激感受的认识错误, 如非疼痛性刺激而产生疼痛感觉,冷觉刺激出现热 感觉,触觉刺激认为是痛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七)内囊型感觉障碍
➢为偏身型感觉障碍,即对 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缺 失或减退,常伴有偏瘫及偏 盲,称三偏综合征
➢见于脑血管疾病
图2-59偏身型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八)皮质型感觉障碍
➢出现病灶对侧的复合觉(精细感觉)障碍,如实 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对各种感觉 强度的比较障碍,而痛温觉障碍轻
中央后回中上部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图2-48深感觉传导径路
图2-49 各种感觉传导径路简易动画
(二)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图2-50 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三)节段性感觉支配
• (一)皮节的重叠支配
1. 皮节--每一个脊髓神经后根支配的皮肤
区域 ,称皮节。
2. 特征--皮节的神经支配表现为重叠性,
4、疼痛(pain) 系感觉纤维受刺激后的反应。 当痛觉感受器、传导径路或中枢受到伤害性刺激, 或对痛觉起抑制作用的正常神经结构受损后,都 会产生疼痛。不受外界刺激而感受到的疼痛称为 自发性疼痛,由病灶刺激痛觉结构所引起。当有 疼痛发生时,必须注意疼痛的性质、程度、频度、 分布范围、是发作性还是持续性,并注意疼痛加 重或减轻因素。
对第11、12胸椎 对第1腰椎
15
(三)脊神经根与周围神经的关系
16
脊神经根的体表标志
C5 上臂外侧
C6
拇指
C8
小指
T1 前臂内侧
T2 上臂内侧Leabharlann T2 锁骨下窝T4乳腺
T7
剑突
T10
脐
T12 腹 股 沟
L4 拇指内侧
S1
小趾
S2
足跟
L1-S1 前 面
L5-S3
后面
17
图2-51 脊神经节段皮肤分布
➢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 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 后索型
➢后索的薄束、楔束损害,则受损平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和精细触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见于糖尿病、脊髓痨或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 侧索型
➢因影响了脊髓丘脑侧束,表现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 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分离性感觉障碍)
➢为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根的 分布一致。常伴有剧烈的 放射性疼痛(神经痛)
➢ 如腰椎间盘脱出、髓 外肿瘤等
图2-55 节段型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1. 后角型
➢损伤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出现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 和深感觉保存。这是由于痛、温 度觉纤维进入后角,而一部分触 觉和深感觉纤维不经过后角直接 进入后索
感觉系统
• (四)周围性感觉支配
➢若干相邻的脊神经前支在颈部和腰骶部组成神 经丛,如颈丛、腰丛和骶丛 ➢再通过神经纤维的重新组合和分配,从神经丛 发出多支周围神经,每支周围神经含多个节段的 脊神经纤维,因此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 的节段性分布不同
感觉系统的损害及定位
感觉障碍的分类
感觉障碍可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 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损害或功能受到抑制时出现
一 般 感 觉
浅感觉
痛觉 温度觉 触觉
深感觉
运动觉 位置觉 振动觉
复合感觉 (皮质感觉)
实体觉 图形觉 两点辨别觉 定位觉 重量觉等
感觉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感觉系统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各种感觉传导径路
1. 痛觉、温度觉传导径路
皮肤感受器 周围突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 (上升1-2个节段)
图2-53 股外侧皮神经炎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二)末梢型感觉障碍
➢ 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 种感觉障碍(温、痛、触和 深感觉),呈手套-袜套样 分布,远端重于近端。常伴 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见于多发性神经病等
图2-54 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三)后根型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 感觉系统的定义及感觉的分类 • 感觉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 感觉系统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感觉系统的定义及感觉的分类
感觉系统的定义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 式刺激在人脑中直接反应。 感觉包括特殊感觉和一般感觉
感觉系统
感觉的分类
视觉
特
听觉
殊
感
味觉
觉
嗅觉
感觉系统
感觉的分类
➢皮层感觉区范围广,如部分区域损害,可出现对 侧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分布的感觉缺失或减退,称 为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如为刺激性病灶,则出现 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发作性感觉异常)
47
即绝大多数皮节由2-3个后根重叠支配。
13
(二)脊椎与脊髓节段的关系
1、节段的区分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共有31个节段。
颈段 胸段
8节(C1~8)
骶段
12节(T1~12) 尾段
5节(S1~5) 1节(Co1)
腰段
5节(L1~5)
14
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4. 前连合
➢受损部位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表现为温、痛觉消失而深感觉和触觉存在 ➢见于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早期
第七节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5. 脊髓半切型
➢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 失,亦称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
➢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和脊髓丘脑束已合并在一 起,损害时出现对侧面部及半身各种感觉均发生 障碍,但多伴有同侧脑神经麻痹,见于炎症、脑 血管病、肿瘤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六)丘脑型感觉障碍
➢丘脑为深浅感觉的第3级神经元起始部位,损 害时出现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缺 失或减退 ➢其特点是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 端重于近端,并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 (丘脑痛) ➢多见于脑血管病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7. 马尾圆锥型
➢主要为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马 尾病变出现后根型感觉障碍并伴剧烈疼痛 ➢见于肿瘤、炎症等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五)脑干型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和桥脑下部一侧病变 损害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
脊束和脊束核,出现同侧面部和对 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 失而触觉存在),如Wallenberg综 合征等
➢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 髓外伤等
图2-57 脊髓半切型感觉障碍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6. 横贯性脊髓损害
➢即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 (温、痛、触、深)均缺失或 减弱,平面上部可能有过敏带
➢如在颈胸段可伴有锥体束损 伤的体征,表现为截瘫或四肢 瘫、大小便功能障碍
➢常见于脊髓炎和脊髓肿瘤
等
图2-58 脊髓横贯性脊髓损害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分类
刺激性症状:当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时 出现的症状,如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或疼痛等。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表现为给予轻微 的刺激却有强烈的感觉,如一个轻的刺激引起较 强的疼痛感受,为检查时的刺激与传导径路上的 兴奋性病灶所产生的刺激总和引起,是痛觉敏感 性增强或感觉阈值降低所致。
的症状,如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减退(hypesth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