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
赵树理方向:在解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的 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 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病 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 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3.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他一面热情讴歌了小二黑和小芹这 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象二诸葛、 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
赵树理小说的整体思想艺术特征:
1、塑造了一系列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2、农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评述体的叙事结构,
二诸葛的形象
1.思想落后,封建迷信。(不管干什么都要看一看阴阳八卦,黄道黑道) 2.胆小怕事,奴性心理。(让区长“恩典恩典“) 3.落后的封建家长观。(包办婚姻) 4.关爱儿子,善良质朴。(救难民的女儿,儿子被抓后吃不下饭)
三仙姑的形象
1.装神弄鬼,骗人财物,(米烂了,跳大神) 2.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符合她的年纪的打扮) 3.心理扭曲,自私冷漠,(嫉妒女儿,反对她的婚姻) 4.落后封建,(见到区长就哭天喊地)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
一、问题小说,揭露农村存在 的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
思想,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 反映 了农民思想的弊端 四、叙事,写人都用白描手法,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 五、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 注意地方 色彩 和乡土风味。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
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
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名不正则言不顺。
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
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这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容混为一谈的概念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著作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一样,赵树理小说也不等于赵树理小说模式。
赵树理小说独树一帜,概言之,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文本内容看,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其小说十有八九是为问题开药方。
赵树理文学史意义论文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摘要“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铁笔”,“圣手”。
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新鲜朴实人们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乐观机智的幽默风格,牵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灵,收到人们的普遍的欢迎和赞扬。
赵树理对底层农民利益与文艺需求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以及他所坚持的民间文化立场和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特点,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赵树理;语言;民间文化;“山药蛋”派;文学意义赵树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他本人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知识更是几近于零。
他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积累,差不多都是从民间戏曲和唱本故事中得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一种历史的偶然性因素,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通俗作家。
但是,赵树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俗作家,他从事写作的目的是不计任何功利报酬的,而是“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
农民喜欢什么艺术形式,我就采用什么艺术形式”①。
所以他把自己定位为“文摊作家”,尽力用民间“流行的简单形式及农民的口头语言”,去“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赵树理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与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文化观颇为相似,他们都深刻地感悟到,“大多数人现在被动地接受大众通俗小说给予他们的东西”。
故赵树理一再强调说,必须彻底①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246改造传统的通俗文艺形式,正确地去引导农民大众的艺术审美趣味,进而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故赵树理呈现给我们的是其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学观念。
一、对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五四“文学革命”和抗战时期的“民族形式”的讨论一方面从不同的方向上释放了“民间”的力量和意义。
40年代,赵树理和张爱玲认同的分别是农民和市民两个不同的“民间”传统。
在文学上,他们一个是“说书”的传统,是农村民间的、口头的传统;一个是“传奇”的传统,是文人化的、书面化的传统,从唐人传奇直到“海上奇书”《海上花列传》。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论文
论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摘要:赵树理是第一个出生于无产阶级的作家,他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他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理想中所追求的。
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来。
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
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
文学考研赵树理专题复习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
主要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
其作品主要表现土地革命中的解放区生活,表现农民的形象,表现农村的矛盾,以及农民当家作主的必然性。
他成功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格,先出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的小说具有显著的民间文化特征:讲究叙述的故事性,大故事套小故事环环相扣的特色;既地方化的而又经历过提炼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质朴,流畅而又平易;幽默风趣的风格。
成功地确立了评书体的小说样式。
作品:20年代到四十年代:《李有才板话》,《地板》,《李家庄的变迁》,《福贵》,《邪不压正》,《孟祥英翻身》,《传家宝》50年代以后作品: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张来兴》、《互作鉴定》,长篇小说《三里湾》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李家庄的变迁》考点要求:《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第十讲:赵树理评价问题与农村写作1)了解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在解放区文艺界受重视的情况,以及赵树理获此殊荣的原因。
了解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和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家自身的局限。
2)掌握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他受到的褒贬毁誉,以及人们对赵树理的评价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
3)掌握"文革"后赵树理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P366)知识点: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周扬当年关于赵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1.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其中有农村基层政权建立初期,农民与混入政权内部的封建地主、恶势力以及蜕化的农民干部的矛盾斗争;有对农民身上的封建观念、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农民的教育改造;还有反映农民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歌颂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政权。
2.赵树理的小说中塑造出几类独特的农民形象,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的翻身农民形象。
其中,既包括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心理处世,最终不同程度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三仙姑);也包括正义、乐观、敢于同封建势力和传统思想斗争,在新政权支持下,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型农民形象(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小字辈”青年);还包括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老杨同志、铁锁)。
3.赵树理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探索,创造了适宜农民接受又雅俗共赏的新通俗文体。
赵树理借鉴改造民族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着重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塑造人物;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连贯,有头有尾,顺序发展,可分可合;语言口语化,幽默风趣,简约有味。
富有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
这种语言是现代白话文与说书人语调和乡下人大白话的巧妙结合,不仅农民或读或听或感到亲切,知识分子也能咀嚼出别一种味道,显示了赵树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总之,赵树理小说的复杂的,他的出现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不仅仅宣告了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的成功,也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农村题材小说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它还标志着知识分子叙述者全面让位于政治话语主体,标志着“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真正开始了整体结构的转型。
论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
论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赵树理,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对文学的探究与实践,一直秉持着文学大众化的取向。
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扎根于生活现实,反映人民内心的世界,引导人们思考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赵树理积极倡导文学在市井生活中的立足点。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关注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奋斗,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希望。
他通过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多种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普通人在现实面前努力求索的形象。
他的作品《我的兄弟和我》以及《草地》等,均以真实地展现民众生活为特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除了关注现实生活,赵树理更加强调文学的普及性与引导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为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引导人们反思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极推崇文艺的教育功能,主张文学应该是“有益于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形态”。
他的作品展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小说《家》以及《樱桃》等,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给予读者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他的文艺观可以促使更多的作家关注到人民大众的生活,关注到底层的苦难和希望,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他的作品也引导人们关注美好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困境,增强自我对精神追求的意识。
他的文学道路鼓舞着无数当代作家,激励他们用文学普及化、大众化的方式,书写人民的心声,传递美好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取向体现了他对人民大众利益的关怀与奉献精神,他的文学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同时赋予读者积极的思考与反思的力量。
他的探索和实践为当代文学指明了一条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学应该如何与人民的精神需求相契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树理的文学史贡献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思想认识和艺术追求的作家,赵树理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别人无法代替的地位。
他的文学创作,使中国农民的形象和生活场景第一次以自己的文学形式,以自己的真实面目显现在文坛上。
他为中国的乡村小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视角和创作方式。
另外,他对小说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也获得了突出成就,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这是他创作的主要特色和贡献。
1943年5月,他完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这是确立赵树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地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解放区文艺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优良传统,面对极“左”思潮,敢于讲真话,而不说违心话。
虽然赵树理小说的理性审视力远没有鲁迅、茅盾等人的那么深刻,但他所描述乡村生活的真切,对农民生活和性格展示的全面,以及他在文学内容和形式上与农民生活的贴近融合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是语言方面。
在语言的处理上,他并没有把当地的方言直接运用到作品中,而是把进行了通俗化修改后仍保持了民间特色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使不同语言地区的群众都能读懂,而且读起来有趣。
二是情节安排方面,赵树理采用了传统文学的伏笔的方法。
他把从传统章回体小说的“下回分解”经过巧妙的改造,设置成符合农民口味的情节起伏,很好地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他还有意的对行文进行删节,农民熟悉的就少写一点,譬如小说中农业生产过程的很简略;农民不熟悉的就多些,譬如人物外号的来源,事件的前因后果等等。
他的作品清一色的大团圆结局也是有意为之,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
《小二黑结婚》本是一个悲剧的案件,在创作时,作者也把它改写成了团圆的结局。
三是人物形象的设置方面。
赵树理小说中最常出现的两类人物:一是“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
中国现当代文学—— 解放区小说
第四章解放区小说教学要点:1、解放区重要题材及其代表作家(农村、土改、通俗小说)2、对解放区小说的文学史评价3、赵树理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及其创立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第一节概述一、总体特征渊源:从30年代的左翼小说发展而来,在文艺政策指引下,适应了西北贫瘠农村,文化程度远较东南沿海一带城镇低的农民读者,将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民间化了,紧扣时代主题。
与苏联文学、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都有联系,却与现代主义的世界文学潮流有隔绝,形成相对自足的体系,后在各根据地间流通。
随着在全国取得政权,对50年代以后的大陆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二、各类题材小说及其代表作家1、农村题材(主要表现革命根据地的生活)(1913----)孙犁的小说集《芦花荡》和《荷花淀》等。
他的小说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着意刻画农村妇女形象。
他的小说很少直接的战斗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非凡的英雄人物,而注重表现普通人民在战争和革命风雨洗礼下所焕发出来的优美精神情操,注重从激荡的时代风云中挖掘人性美的极致和生活的诗情画意,特别倾心于表现农村妇女在战争年代明轻重、识大体的高尚情操以及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
如《荷花淀》中水生妻、《丈夫》中的媳妇。
与鲁迅、叶圣陶、柔石描写妇女苦难不同,与艾芜《南行记》、沈从文小说不同(他们反映时代潮流之外的人物,从下层社会发掘受伤的灵魂美、或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孙犁展现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歌颂新时代、新农村、创造美的革命。
(2)散文笔法、诗化小说。
在艺术上追求散文化、抒情化和风俗化的描写。
具有单纯明静的叙事结构、通俗优美的语言风格(具泥土气又有艺术加工,既有直率也有含蓄)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连串生活画面,或一种思想、细节串连,情景交融。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较内在,追求中和之美。
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
论“赵树理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义宋剑华内容提要追求文学创作的平民化原则,是“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作家最为迫切的人文理想。
然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现代文学“平民化”与“大众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根本没有实际的作品成果作为支撑;只是到了40年代以后,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完整性,缺少平民作家的客观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赵树理现象”的出现与影响,既是解放区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同时也体现着新文学发展史的历史必然性。
对它的解读,我们也应该具有科学的理性精神。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他的那些农民话语小说由于思想上的肤浅性与艺术上的粗糙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新文学创作方面所产生的社会轰动效应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去承认这一客观事实,但毕竟是赵树理用纯正的农民生活语言和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一度规范与整合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方向,并使广大精英作家在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思想嬗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知识话语”与“民间话语”合二而一的现代文学表现特征。
所以我个人认为,“赵树理现象”的世俗化审美倾向,决非是对“五四”新文学人文主义的一种价值偏离,而是对新文学“平民主义”与左翼文学“大众化”艺术理想的一种具体实践。
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丰富性,就会失去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性质的整体把握与科学认识。
一现代文学理念的形成与“赵树理现象”的历史必然性全面探讨“赵树理现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首先应该回到历史的“原场”,去对“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倡导的“现代”文学理念,做出一番符合科学理性的价值评判。
学术理论界一般都将“文学革命”的终极意义,视为是在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直接作用下,对于古典文学从话语形式到美学传统的彻底颠覆。
赵树理作品分析
赵树理作品分析通俗乡土小说,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以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
赵——山药蛋派作家群(马烽(1945 吕梁英雄传当代十七年:结婚三年早知道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西戎(短篇姑娘秘密1961丰产记风格转向朴实60年代被批判)束为)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流派之一,以充分的民俗描写展示现实主义的魅力,创作共同性1.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是小说素质的构成2.以自我观点渗入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问题小说观4,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古典小说,说书,民间故事,戏曲的借鉴。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赵树理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彻底农民化和创作对象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创作顺应大众化文艺方向性(出于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与农民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对整个解放区文学至五六十年代文学影响巨大。
赵树理方向新作家(抗日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作家)与人民群众农民有最密切深刻血肉般的精神联系,特点 1.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被普通农民接受 2.重要的历史特点: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统一的社会实践和创作方式决定着他及这代作家的文学观及创作姿态。
问题小说观:深入到实际生活深处揭示和针砭社会偏差弊端,农村变革方针政策对农民命运心理情绪的影响是他观察与表现农村生活的重心。
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作用,不滞留于公概念化的困境,作品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历史考察的理智。
这派作家与西方文学隔绝思想视野相对狭窄,对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较多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最具魅力的中篇《小二黑结婚》以后又接连发表一批更紧贴现实为配合社会变革而揭示现实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地板李家庄的变迁富贵》这些作品直接融入广大普通农民的文化生活中。
从20年代鲁迅与乡土作家到30年代叶沙艾等人笔下的农民主要作为被同情和怜悯的的对象,赵树理继承这个传统独特的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历史打破枷锁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独特艺术魅力新的文学素质对农民命运思想心理深刻的了解具有了现实主义描写的艺术深度。
[实用参考]解放区文学
山西省沁水加丰镇尉迟村的赵树理故
“文摊文学家”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 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 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 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 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 我的志愿。”
以“诉苦”和“欢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鼓 动、宣传,则形成了解放区文学以明朗、乐 观为基调的审美风貌。
戏剧
1. 对传统戏曲进行“推陈出新”的“旧剧” 改造。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 泽东专门给剧院的题词“推陈出新”,成为 “旧剧”改造的指导方针。
《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
《我在霞村的时候》:一位被日寇凌辱的少 女贞贞又在根据地经历着种种不平和屈辱, 探索女性的尊严与觉醒。
.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在“工农兵文艺” 的旗帜的指引和规范下,解放区文学整体上 呈现出与现实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力求通俗 化,强调对民间形式、传统形式的利用和改 造,主动适应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群众的欣 赏习惯、趣味和接受水平的特点,成为战时 中国一个独特的区域性文学存在。
.
.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为 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抗战初期,解放区文学汇入了抗战文学的时 代潮流。同时,大批作家和文艺青年从国统 区奔赴延安,他们的文艺观念与革命体制并 非完全一致,这一度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多 元状态。
.
一批体现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和人性关怀的创 作,一度引起很大的关注和争议。
赵树理的文学成就
赵树理的文学成就如今中国文坛上有那么一批作家,居住在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吃完鲍鱼,喝够洋酒,然后坐到电脑前敲出一部又一部或者表现当代人孤独感、性苦闷,或者设计痴男怨女情爱纠葛故事,或者想象历史名人逸闻逸事的小说和电视剧剧本,赚上比较可观的稿酬和版权费,再去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至于别人活得好不好,大众的利益是否受到侵犯,以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重大问题,根本不去过问或者表示出一点关心。
由此现实,我想起了同样是作家身份而且名气很大的赵树理。
今年9月是他诞辰103周年、逝世39周年,以我的理解,赵树理是一位以辉煌的文学成就与令人震撼的人生悲剧,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立独行的作家。
(一)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树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战行列,成为牺盟会的一名特派员,深入到阳城县山区,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很快组织起一支抗日队伍,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不久,他奉命担任烽火剧团团长,亲自改编出上党梆子历史剧《韩玉娘》和《邺宫图》,带领团员们四处演出,鼓励群众与侵略者斗争的信心。
后来,上级领导根据赵树理的特长,调他去做报纸副刊编辑,先后编过《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山地》,《人民报》副刊《大家干》,《新华日报》华北版副刊《中国人》。
他非常投入地编这些副刊,形式以快板、鼓词、民谣、小故事为主,把读者对象定位于广大普通群众,走通俗化、大众化道路。
这也是他后来多年坚持写作通俗化、大众化作品的起因之一。
这些副刊的稿件基本上是他一个人编写,把以往读书积累的知识全派上了用场。
他结合时事政治编写成形式活泼、短小精悍的大众化读物。
功夫不负苦心人。
赵树理付出了劳动,收获也颇丰。
这几个副刊都曾赢得过众多读者。
赵树理编《中国人》报时,把编好的稿件送去印刷,工友们一边印一边念;他则在一旁边抽烟边听大家读,遇到工友们有念着不顺当的词语,当即修改,直到通畅为止。
同事们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中国人》报,《中国人》报,一个编辑姓赵;他编,他写,他校;别看报纸小,作用可得了;写篇小鼓词,快板句句妙;小评论,小报道,大半作品老赵包。
赵树理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三、《李有才板话》
1、内容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 恒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 政权的改造和减租减息而展 开的斗争。此小说得到更高 评价,被誉为“解放区文艺 代表之作”。被指定为整风 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 的干部必读材料。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小说主要有三类人物:
主人公李有才 地主阎恒元和他的亲族爪牙 “小”字辈人物。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1)地主阶级的残酷和狡诈。 《李家庄的变迁》中的地主李如珍:用血腥的屠 杀镇压农民的反抗。 《李有才板话》中的地主閻恒元:用隐蔽的手段 保护自己、阻挠农民的翻身。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2)农民精神上的封建主义负担和狭隘的目光。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 《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 《传家宝》中的婆婆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孟繁华《反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悖论》
“在细致地阅读这类作品后我们发现,在 艺术表现上,它们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戏剧的 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不同的是豪门贵族或 书香门第的情节背景代之以普通的农家小院, 小姐相公代之以活泼朗健的乡村青年。„„ 这是新时代的才子佳人,„„一曲‘清粼粼 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将佳人对才子的渴 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终成眷属,实 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员结局。”
赵树理
地道本色的新“农民作家”
关于赵树理
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 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他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地道的农民气质,能自然 自在地写出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 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 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李存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
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是一个真正为农民写作的作家。
当今社会也在重塑赵树理的地位,他不仅只是农民的传声筒,更是农民的朋友。
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述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塑赵树理形象。
关键词赵树理农民作家共识赵树理来自山西沁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小说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作者。
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生活及农村斗争为题材,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更是当代社会“九大家”之一。
一、唯一的农民作家他是一位扎根农村,真正为农村而献出自己一生的作家。
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居住在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他是唯一一个勤俭节约、爱农村、敬农村、深入农村的作家。
在生活方面,赵树理有了固定的收入,工资待遇都不低,在北京买了房子,接来了家属。
按说,他完全有条件过舒适的日子,可他骨子里流着的是农民的血液,让他无法与城市融合。
他关注的仍然是农村的状态和农民的生活。
从1949年进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6年的时间里,他有一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
他跟农民们吃住在一起,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
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可以做到像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但不会真正地融入农民———丢掉轻视农村和农民文化的意识———而是不同程度上抱着启蒙者的心态企图唤醒和改造农民。
”论者刘雄飞的观点揭示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在农民群体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又一要因。
在现当代文坛,再没有一位作家能像赵树理这样,在生活和心灵上如此贴近农村,贴近农民。
这源于作家终生坚守的农民情怀,其典型特征是质朴善良的人格与平等意识,其行为表现是终生心系农村、关爱农民,为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而真诚写作、热忱呼吁。
赵树理的创作
(2)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 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 话小说的民族化。
局限:过分强调中国民间文化的传统,对“五四” 开创的新文化认识不足,与西方文学的隔绝限 制了赵树理的艺术视野,束缚了他的艺术手脚, 使他很难更为深广地表现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 很难在一定的篇幅里展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宏 大的场面。如《李家庄的变迁》。
对赵树理的评价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
40年代后期,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党要 求文艺要大众化、民族化,要反映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化,赵树理的小说由此 而获得广泛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文学强调理想化和乐 观精神,强调以歌颂为主,强调写工农兵生活 和重大题材,强调突出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 争,强调对政治运动和党的政策的配合,强调 英雄形象的塑造。同时,党对农村的政策也发 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赵树理作品不适应 的一面突现了出来,并随着形势的变化时高时 低。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 是对当时“主流”文学的倡导,因为他创作的 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 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周扬当年的评价实际 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 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这种倡导有 其特定的历史合理性与特色。
从4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 和文学观就一直是评论界言 说的对象。40年代后期,他 被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 的“方向”而获得很高的赞 誉。建国前他的小说《邪不 压正》引起争论。《三里湾》 在50年代也受到批评。此后 直至文革,对他的评价褒褒 贬贬,时起时伏。70年代末 80年代初,他的价值重新得 到肯定,作品被关注。
赵树理
地道本色的新“农民作家”
赵树理与乡土小说学习资料
赵树理与乡土小说一、“文摊文学家”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开创山药蛋派,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等。
“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扮:头上戴一顶蓝布人民帽,身穿一套蓝布制服,脚上穿一双家制黑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括,这一身打扮哪像一个作家呀?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农呀!±!”——老舍女儿舒立回忆中的赵树理。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语,转引自李普《赵树理印象记》1、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以其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通俗小说,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他不仅是解放区文学杰出的代表,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独具光彩。
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解放区所推行的文学路线,被视为是实践《讲话》精神、体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
“文摊文学家”历史性地成为了另一个“文坛”的“典范”。
“由于《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出版,正值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期间,把赵树理小说归结为政治运动和《讲话》指导的结果,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换句话说,肯定赵树理的艺术成就,毋宁是一份关于艺术理念的政治宣言。
”——董之林:《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2、《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完成于1943年5月。
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二黑、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及反动封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小二黑和小芹代表的是根据地的新生民主力量,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金旺和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分子。
论赵树理现象
中文师范0920901012058成雅婷论赵树理现象【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起伏跌宕、持续不休的话题。
从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红极一时,到50年代中后期的屡遭批评,从60年代初的“翻案”,到文革期间的迫害致死,从80年代的新启蒙语境中再次被确证为毛泽东时代文学(文化)的典范,到90年代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角度凸显其知识分子立场,一直到近十年以来赵树理的创作和“评价史”仍然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书写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对从赵树理方向到赵树理现象进行简单阐述,并从文学史意义探讨赵树理的价值。
【关键词】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现象文学史意义赵树理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的一个贫民家庭,他从小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求学期间接近了革命者,同时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创作了新诗和小说。
然而当他将鲁迅的《阿Q正传》等念给他的父亲听时,他父亲竟然毫无兴趣,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认识到农民喜欢的还是民间那些旧的传统文艺形式,从那时起,赵树理下决心要“写些小本子夹在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1937年抗战爆发,赵树理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文化普及工作。
建国后,赵树理创作了《三里湾》、《登记》、《套不住的手》等作品,取得了新的成就。
赵树理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一、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创作因为站在人民的立场,爱憎分明,有强烈的阶级情感,思想情绪与人民打成一片,“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并“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新形式”而被树为“赵树理方向”。
他的作品从解放区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一起被视为实践《讲话》精神的典型代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集中对赵树理方向进行了论述:“我们这次文艺座谈会,首先讨论了赵树理同理同志的创作,大家认为要检讨一年来边区的文艺创作,最好对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他的作品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因为他的作品最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论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范文
《论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篇一一、引言赵树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作品深深扎根于农村生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影响了无数读者。
在新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赵树理文学传统也发生了显著的流变。
本文旨在探讨赵树理文学传统在新时期的流变及其原因,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赵树理文学传统的特点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以农村为背景,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以及道德伦理。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善于运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悲欢离合。
此外,赵树理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迁。
三、新时期赵树理文学传统的流变1. 题材的拓展与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型,赵树理文学传统在题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时期的作品中,赵树理所关注的农村问题更加多元化,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到社会的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均有涉及。
同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也更加深刻,更具现实意义。
2. 语言的创新与丰富新时期的赵树理文学在语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作家们不仅继承了赵树理朴实、生动的语言风格,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丰富。
他们运用更加多样化的语言手段来描绘人物、叙述故事,使得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艺术手法的多样化新时期的赵树理文学在艺术手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作家们不仅继承了赵树理的现实主义传统,还吸收了其他文学流派的手法,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这些新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在表现力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四、流变的原因分析1. 社会变革的影响新时期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都为赵树理文学传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和空间。
这些变化使得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具现实意义。
2. 作家自身的创新与探索作家们在新时期对于赵树理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
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是一个真正为农民写作的作家。
当今社会也在重塑赵树理的地位,他不仅只是农民的传声筒,更是农民的朋友。
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述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塑赵树理形象。
关键词赵树理农民作家共识赵树理来自山西沁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小说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作者。
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生活及农村斗争为题材,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更是当代社会“九大家”之一。
一、唯一的农民作家他是一位扎根农村,真正为农村而献出自己一生的作家。
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居住在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他是唯一一个勤俭节约、爱农村、敬农村、深入农村的作家。
在生活方面,赵树理有了固定的收入,工资待遇都不低,在北京买了房子,接来了家属。
按说,他完全有条件过舒适的日子,可他骨子里流着的是农民的血液,让他无法与城市融合。
他关注的仍然是农村的状态和农民的生活。
从1949年进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6年的时间里,他有一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
他跟农民们吃住在一起,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
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可以做到像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但不会真正地融入农民———丢掉轻视农村和农民文化的意识———而是不同程度上抱着启蒙者的心态企图唤醒和改造农民。
”论者刘雄飞的观点揭示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在农民群体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又一要因。
在现当代文坛,再没有一位作家能像赵树理这样,在生活和心灵上如此贴近农村,贴近农民。
这源于作家终生坚守的农民情怀,其典型特征是质朴善良的人格与平等意识,其行为表现是终生心系农村、关爱农民,为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而真诚写作、热忱呼吁。
应该承认,能够像赵树理这样无论政治环境和个人地位如何变化都能终生保持着质朴善良的农民情怀者在现实中很少,因此这种坚守便显得愈为可贵,尤其是当作家的理想与政治环境要求发生抵触的时候。
二、对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赵树理是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
他的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精神,并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等作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革命思想,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接受,使新文学呈现出刚健清新的民间风格。
反封建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赵树理继承了这一革命精神,面对一切封建陋习,他给予了坚决的、不妥协的揭露和批判。
在他的作品中,反封建的思想也始终如一。
在解放区,新政权刚开始建立,农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但是旧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意识也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农民的头脑中,他们也在不自觉的维护旧的秩序,这一切阻碍着他们彻底解放。
赵树理也意识到了将农民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性。
他为此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深刻思考,将“五四”反封建精神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怀着启蒙、教育的心态,批判现实中的落后、消极因素。
赵树理在小说中,紧抓农村家庭矛盾、人物厉害冲突,从容描绘出封建思想对农民的渗透,批判了农村中的愚昧习俗,进行生动形象的道德劝诫,启发农民摆脱因袭的传统,走出封建传统的精神牢笼。
赵树理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髓,处在新时代中,高举反封建大旗,揭露和批判了旧思想,旧制度。
他关注落后的人和事,真诚的帮助他们改正,用文学的力量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启发了人们的斗争勇气。
他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开拓了“五四”以来提倡的大众化的要求,并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赵树理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成长,又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开辟了自己的艺术天地。
三、赵树理作品的时代意义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
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才真正为文学创作从“西化”向“民族化”、从“贵族化”向“平民化”的根本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政治基础。
正是在《讲话》精神哺育下,新一代作家在解放区茁壮成长,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学、民族文学之花在解放区争奇斗艳,形成了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壮观局面。
历经20余年的不屈努力,新文学从“欧化”到“民族化”、“大众化”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终于在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作家的手中得以圆满实现了,赵树理正是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也正鉴于此,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才向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的庄严号召。
从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这个意义上说,赵树理的出现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乃是时代的必然,世上即使没有“这一个”赵树理,也必定还会有“另一个”赵树理来肩负时代之庄严使命。
仅此而言,赵树理英名不朽,百世流芳,“赵树理方向”是既有合法性,亦有合理性。
中国的传统小说,从总体而言,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才子佳人史,如果说正是鲁迅第一次大批量而非偶为之地把农民引进现代小说领域,真诚而严肃地为他们画像立传,直面他们的生存状态,为新文学着重贡献了闰土、阿Q等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的形象;那么,正是赵树理第一个真诚讴歌了农民的解放与胜利,塑造了小二黑、孟祥英、李有才等在鲁迅笔下从不曾有过的新一代觉醒的农民形象。
如果说,正是鲁迅以一个个“几乎无事的悲剧”对“瞒”和“骗”的封建旧文学、对廉价的“大团圆主义”,予以迎头痛击,引领了一个文学悲剧时代的到来,使中国文学至此来了个大转弯;那么,正是赵树理以其《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等一系列“翻身”故事,昭示了一个鲁迅梦寐以求的“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之外的“第三样时代”的真切来临,在赵树理笔下,乐观代替了感伤,团圆代替了悲剧,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学的“早春”情调在其艺术世界里已是扑面而来,中国文学至此又转了一弯,实现了“团圆———悲剧———团圆”的一次螺旋式回环。
如果说鲁迅以《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从而使胡适、陈独秀等人所力倡的文学革命理论得以开花结果,使中国小说从传统所固有的故事框架中彻底解放出来,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多样化发展的基础,无可置疑地确定了其现代文学奠基者的地位;那么,赵树理则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高度民族化、大众化的作品风行于世,标志着新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最终胜利,真正实现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热情拥抱。
倘若从引领了一个新文学时代的诞生这一视角来评价,那么,赵树理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可说是超过了巴金、老舍、沈从文等文学大师的,甚至可以与鲁迅相提并论。
四、赵树理与《讲话》的关系在一些人看来,“赵树理方向”的确立,主要是当年解放区主流意识形态大力倡导的结果,赵树理的创作是功利性的,甚至是“赶任务”的。
这样的认识,无疑直接关系到对赵树理的评价问题。
客观地讲,赵树理在当年解放区的走红,很大程度上确实借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股东风,是《讲话》成就了赵树理,这只需联系其最富盛名的作品《小二黑结婚》得以出版的实情便可明了。
倘若没有彭德怀的亲笔题词,后来给赵树理带来那么大声誉的《小二黑结婚》真不知何年何月方能见刊,大众化民族化的创作路向在知识分子把持着的文艺界是怎样的举步维艰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赵树理的创作风格与《讲话》精神相合拍,并且又找不出比赵树理更有成就的另一人,故而“方向”这一桂冠就因缘巧合地花落赵氏了。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讨论时,赵树理就发表了《欧化与大众语》等一系列文章积极参与讨论,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有意识地使通俗化为革命服务萌芽于一九三四年,其后一直坚持下来”。
赵树理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写于于1943年5月,而《李有才板话》写于同年10月,都在毛泽东《讲话》公开发表之前,延安《解放日报》于1943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7周年时才发表了《讲话》全文,其后解放区各报纸转载,而传到赵树理所在的太行山已是1944年。
这些不争的事实雄辩地说明,追求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品格是赵树理自觉的理性选择,不是赵树理有意去趋附解放区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是解放区的革命形势需要赵树理这一榜样。
退一步说,即使没有毛泽东的《讲话》,严重“欧化”的新文学最终也必定要走上民族化、大众化之路,否则就难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蔚为大观,连绵不断地关于文艺大众化方面的讨论与实践正说明了文艺界有识之士之于这方面的艰辛努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树理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追求是符合新文学本身之走向的,“赵树理方向”迟早会浮出水面,毛泽东的《讲话》只不过使了这一方向的早出现而已。
赵树理小说创作语言所具有的鲜明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的艺术流派。
赵树理以“农民的知识分子身份”准确发现并再现了农民的内心世界,采用平实、朴素、简洁、活泼的大众化民族化的文学语言,融合了新文学形式和民间通俗文学优势的一种新的小说体式,去反映农民的情感生活、审美心态以及思维方式,使文学真正进入农民的内心。
他表达了那一时期新文化传统以外的民间传统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艰难的融合。
他选择民间文化作为安身立命之地,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自觉行为。
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世世代代生活于农村的家庭背景和他丰富的民间文化熏陶的艺术气质,另一方面取决于他的农民命运的高度关注和精准把握。
他“拥有一般工农兵作家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因此它的创作也不单拥有了形式和枝节上的民族特色,而是整体精神上的民间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树理自觉地“将新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实践非常成功,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