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农耕时代的政治文明练习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训练: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3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训练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2016·浙江杭州七校高一下期中)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3.(2017·3月浙江宁波选考模拟)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时期出现的学校系统。
这一时期是( )官学中央官学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地方官学 郡国—学县道邑—校乡—痒聚—序私学 书馆经馆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4.(2017·3月浙江稽阳联谊)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生肖鸡年。
根据汉字演变发展的脉络,下列“鸡”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7.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2020年高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 微专题1
专题一中国农耕文明的奠基和发展——先秦、秦汉总体上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政治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从分封制、①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②逐渐形成;另一方面,③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④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经济⑤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⑥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秦汉时期,农业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⑦局面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发展起来思想文化中国思想领域经历了从“⑧”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⑨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科技方面,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答案▶①宗法制②专制皇权③官僚体制④权力高度集中⑤农耕经济⑥春秋战国⑦工商食官⑧百家争鸣⑨浪漫主义01从商周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的演变考点1▶理解“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同一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既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被分封为诸侯,既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它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庭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与族权的双重权力。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考点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官员权力官员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员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在封地内拥有世袭统治权,可再次分封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实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考点3▶先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世卿世禄制(续表)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确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西汉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内朝),以达到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由汉初的郡国并行到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专业的文官队伍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考点4▶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练习
专题二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海南八校联盟考试)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
这说明当时( )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解析:选A。
A项与材料中“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郑国商人弦高贩卖”是个体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而非加强,故D项错误。
2.(2019·江淮十校三模)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
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出处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书·召信臣传》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大唐六典》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庆元条法事类》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元朝《洪堰制度》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解析:选D。
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从汉代到元朝的历代政府都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如“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唐)、“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等,故选D项;题干述及水利工程兴修之后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的规定,没有提及其兴修事宜,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政府官吏对老百姓的盘剥,排除B 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的结论,且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3.(2019·泰安二模)《诗经》中的某些诗篇将对亲人的思念落实在由父母、妻子、兄弟组成的家庭中,家庭作为情感的归宿受到反复吟咏。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纲常伦理社会秩序已经确立B.传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C.小国寡民社会心理基本形成D.士庶宗族观念得到强化解析:选B。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训练:模块二农业文明时代的世界2Word版含答案
模块二农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专题训练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2. “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
”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使穷人也能从政。
公民A. 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B. 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C. 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D. 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3. (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一下期末)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公共奴隶行使警察职能,驱使公民参加公民大会。
公民若不参加,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4. (2016浙江嘉兴一中高二下期末)《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公元前5至前6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 5 000到6 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A.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B. 雅典的民主政治有较大的局限C•公民大会成员由抽签选举产生D. 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5. (2016 9 月浙江嘉兴选考评估)伯里克利曾承诺: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下列规定中,最有助于兑现这一承诺的是( )A. 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并且以抽签方式产生B. 施行财产等级制剥夺氏族部落贵族政治权力1.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训练: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3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训练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 (2016浙江杭州七校高一下期中)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3.(2017 3月浙江宁波选考模拟)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时期出现的学校系统。
这一时期是( )太学中央官学鸿都门学宫邸学、书馆官学地方官学郡国一学县道邑一校乡一痒聚一序私学经馆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4.(2017 3•月浙江稽阳联谊)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生肖鸡年。
根据汉字演变发展的脉络,下列鸡”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霸唏霜盛①②③④A. 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 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7•安史之乱(755— 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 中只独看。
(浙江选考)最新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 阶段训练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
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2.(2018·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然使于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
”该史料主要说明( )A.分封制实施的必要B.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3.(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
《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据此可知,“华阳国”位于今天的( )A.四川B.陕西C.河南D.山东5.(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④6.(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民贵君轻”“君舟民水”B.“制天命而用之”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7.(2017·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先秦秦汉__中国古代文明
课时作业1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南郴州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解析: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等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
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
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中“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可知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氏以别贵贱的作用逐渐丧失,所以氏与姓已难分辨。
所以A正确。
B民族地域界限还存在,没被完全打破;C平等意识在当时错误;D宗法观念至今仍存在,没消亡。
答案:A3.[2016·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国的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3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课时作业(三)一、单项选择题1.(南京市三模试题)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
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引文“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帝勉从之”等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C项错误;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山东省菏泽市模拟题)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立”。
由此可知()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的“分立”可知,参与军机的大臣原本属于丞相管理,后来才与丞相(文官之首)分开并立,此特征符合宋代为分割相权而设立的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故选B项;A项错误,秦朝三公中负责军事的太尉本来就是与丞相并立的,而不是分离出来的;C项错误,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只是决策运行程序中的职责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清代没有丞相。
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模拟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题干表述的意思是,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君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时作业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4讲
第一部分必修内容专题一第4讲一、选择题1.(2014·福建·1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答案] D[解析]据材料信息“任何公职人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据此分析可确定D项正确,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2.(2014·新课标Ⅰ·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 C[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自然法由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与题目中的信息“古代雅典法律”不符,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公民……自杀……必须……申请……未经允许……视为犯罪”可知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故排除B项,选择C项。
3.(2014·常德)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
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C.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D.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答案] 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法律对于犯罪处罚的不平等,本邦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外邦人、奴隶被排斥在外,反映出民主范围的狭隘性,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为本邦公民,故选A项。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强化练习:专题三 农耕时代的思想文化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卓越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解析:选B。
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这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项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项错误。
2.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解析:选B。
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项;韩非子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并非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韩非子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明确君臣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排除D项。
3.(2019·枣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一至图三所示。
这表明汉代(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解析:选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题干中“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图”“养老图”反映的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不能体现儒学官方化,排除D项。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练习
- 1 -(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建议用时:建议用时:2020分钟分钟) )1.(2019·潍坊高三期末2019·潍坊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
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
“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
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
”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
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
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强化练习:专题一 农耕时代的政治文明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日照一模)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解析:选A。
题干材料中周公的这种天命观强调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也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可知,周公的这种天命观注重天命,而非脱离天命,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治的治国理念,未提及法治,排除B、C项;儒家学说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排除D项。
2.(2019·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选C。
根据材料“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融入华夏文化圈,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故选C项;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实现局部统一,排除D项。
3.(2019·洛阳、许昌联考)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这表明战国时期() A.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C.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D.贵族阶层备受冷落解析:选A。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提高复习:农耕时代的思想文化
农耕时代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衡阳二模)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 )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2.(2019·青岛调研)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3.(2019·滨州模拟)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B.培养人才,经世致用C.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D.弘扬道德,规范言行4.(2019·博雅闻道高三联考)清朝思想家戴震说:“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
”对戴震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理的思想B.批判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C.反对心学,主张回归宋代的理学D.摈弃人的情欲才能达到理的境界5.(2019·卓越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6.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7.(2019·枣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一至图三所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55张ppt)
考纲要求
(1)商周 时期的政
考情分析
本讲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命题的重点主 要是西周宗法分封制、秦 县制、汉郡国并行制、 唐三省六部制、宋分割相 权、元行省制度、明清君
考向预测
命题趋势。题型:除选 择题外,要注意探究题。
治制度
(2)秦中 央集权制
内容:宗法分封的特点
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形成发展过程中呈现
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 内涵: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的办法,来确 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父系血缘为维系纽带, 具有宗族色彩,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 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3.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 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皇位继承等原则的形成。
命题跟踪 1.(2013年全国Ⅰ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
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 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度的形成
的趋势。命题方式:新
材料、新情景。综合性:
将古代制度与古代 (3)汉到元 主专制的强化、选官制度的演 政治制度 变等。尤其是科举制更是命题 雅典、近代美国联 系考查,将古代政 治制度与今天政治 体制改革、提倡制 度创新与监督机制
的演变
的“重中之重”,共有多个选
(4) 明 清 君 择题和多个主观题。本讲会是 主 专 制 制 高考考查的重点 度的加强
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必修 专题1 农业
第一部分必修内容专题一第2讲一、选择题1.(2014·上海·3)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答案] A[解析]传说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也不能证明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排除B、D两项;传说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传说中的炎帝教给人们农作,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
2.(2014·福建·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 C[解析]据题干中的信息“每年春都要举行”和图中文字信息“祭先农坛”分析出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开春之际祈求有一个好的收成,这是以农立国理念的体现,C项正确。
A项并不是核心信息,B、D两项由图中不可知。
3.(2014·广东·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 C[解析]均田制规定:大部分土地只能使用,不得买卖。
据材料信息“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可以推断出在唐代这一制度受到了破坏。
4.(2014·重庆·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 B[解析]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
2020届全国高三高考备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政治文明》专题1测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届全国高三高考备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政治文明》专题1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0分,共48分)1.“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2.丹尼斯·舍曼等人所著的《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
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
”材料说明古希腊()A.民主制度不够完善B.直接民主确保人权C.海外殖民体现霸权D.尊崇理性道德作用3.雅典将军既是大多数公民满意和信任的领导人,但他必须忠实履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并且是常胜将军,否则就会背上叛国罪名而被控告。
材料具体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之一是()A.直接泛滥的民主B.集体的非理性C.少数公民的民主D.多数人的暴政4.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
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5.“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
”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6.罗马法体现了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在程序法方面作了很多规定。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专题一 农耕时代的政治文明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金陵中学高三期中)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解析:选A。
“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意思是说要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戴周王室。
“保民”说明要从民本思想出发,这体现出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故A项正确。
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疆域的拓展,故B项错误。
诸侯独立,王权衰弱是分封制后期的影响,故C 项错误。
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
2.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解析:选A。
题干材料中周公的这种天命观强调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也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可知,周公的这种天命观注重天命,而非脱离天命,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治的治国理念,未提及法治,排除B、C项;儒家学说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排除D项。
3.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选C。
根据材料“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融入华夏文化圈,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故选C项;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实现局部统一,排除D项。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训练: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2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训练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2.(2017·3月浙江嘉兴选考模拟)“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材料所述的农具出现于()A.战国B.西汉C.东汉D.唐代3.(2017·3月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萧雄的《西疆杂述诗》描述了古代中国某一水利工程:“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
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
”该水利工程()A.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B.是汉代新疆农民创造的,又名井渠法C.结构是由竖井、暗渠和明渠等部分组成D.位于黄河流域,使关中平原成为肥沃之地4.(2017·浙江杭州七县市区高一上期末)下列图片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5.(2016·浙江文综)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6.《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7.(2017·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下期末)某同学搜集到唐朝晚期的两则史料,一则是关于唐文宗禁止京城夜市的诏令,另一则史料中有“锦江(成都)夜市连三鼓(三更)”的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农耕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日照一模)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 )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解析:选A。
题干材料中周公的这种天命观强调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也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可知,周公的这种天命观注重天命,而非脱离天命,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治的治国理念,未提及法治,排除B、C项;儒家学说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排除D项。
2.(2019·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选C。
根据材料“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融入华夏文化圈,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故选C项;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实现局部统一,排除D项。
3.(2019·洛阳、许昌联考)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这表明战国时期( ) A.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C.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D.贵族阶层备受冷落解析:选A。
据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可知,战国时期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县的设立与县令任免,不能表明商鞅变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并不能说明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县之长官由国君任免,并未说明任免对象,不能得出贵族阶层备受冷落,排除D项。
4.(2019·衡阳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王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了,这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解析:选C。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
6.(2019·渭南高三质检)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部分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
从俗而治意味着给予诸侯王国以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不会激化诸侯王国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关系,排除B 项;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而对分封的王国则默许从俗而治,这说明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故选C项;材料只是提到地方治理方式不同,没有涉及王国控制区域的变化,排除D项。
7.(2019·青岛二模)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长期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隋唐两宋时期属于“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
这种体制实质上( )A.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C.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D.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解析:选D。
“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其是以保证君主的权力为核心的,故选D项;“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很大的,并且不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排除A、B两项;“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说明君相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排除C项。
8.(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唐初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佐天子而统大政”。
门下省官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
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官员( )A.审核诏书建言献策B.起草诏书负责决策C.统领行政分管六部D.擅权乱政专横跋扈解析:选A。
由材料中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其官员负责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等信息可知,门下省官员的职责是审核诏书建言献策,故选A 项;起草诏书是中书省官员的职责,排除B项;统领六部的是尚书省,排除C项;材料只交待了门下省官员的职责,并没有提及其擅权乱政专横跋扈,排除D项。
9.(2019·潍坊期中)清代乡试考官中,房考官是实际的阅卷官,例由该省进士、举人出身的现任知县担任,雍正五年以临省举人、进士出身的在家候选官员充任。
这一变化( )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C.促进了科考的公平公正D.体现了君主专制集权加强解析:选C。
阅卷官由该省进士、举人出身的现任知县变为临省举人、进士出身的在家候选官员,避免与本地考生的嫌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举的公平公正,故选C项;材料是阅卷官身份的变化,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的创立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排除B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相对于民主而言,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与材料中阅卷官身份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10.(2019·德州一模)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
其目的是(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官地位比较低,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就不会乱政,宗室不担任实际职务就不能专权,其目的是防止权贵专权乱政,故选C项。
11.(2019·盐城三模)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谬”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
这说明当时( )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解析:选D。
材料中“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说明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故选D项;六部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太祖设御史台,由此建立监察制度,与材料中“明代仁宗皇帝”不符,排除B项;“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说明是针对官员个人,而非中央各部间实现权力制衡,排除C项。
12.(2019·广州二模)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 1 200 多人。
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
这表明当时(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解析:选C。
根据材料“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 1 200 多人”可知,雍正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控制,这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3.(2020·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图一图二图三——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指出图一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比较图一和图二,说明图二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结合图三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解析:第(1)问,类型特征据地图中的图例及侯国分布可归纳;政治因素结合汉高祖在楚汉战争中,联合韩信等人,打败项羽,建立西汉后,分封很多异姓功臣,出现了很多功臣侯国等归纳。
第(2)问比较图一和二,结合图例中封侯类型回答变化;原因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及打败匈奴,少数民族部族归附等角度分析。
第(3)问结合地图可知,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大量增加;原因是西汉中后期,皇帝年幼,母后外戚专权,势力膨胀。
答案:(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14.(2019·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循环论”是古代中国社会传统的认知方式。
孟子认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董仲舒把战国时期“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宗明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罗贯中观点的认识。
(要求:遵循正确的史观,史论结合)解析:在作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作答要求,其一,遵循正确的史观,其二,史论结合。
对于罗贯中“历史循环论”的观点,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这种观点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错误的;要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是支流,历史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然后再具体论述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农耕经济稳定发展,文化上,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其他方面,如民族融合、人心向背等,在结尾部分,要论述国家统一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示例罗贯中的观点基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交替的历史现象,属于历史循环论,此观点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