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

合集下载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指标解释为探索分类评价机制,体现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基本统一又有所区别对待的原则,部分创新指标和绿色发展指标(用*标注的指标)对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各高新区采取差别对待的办法。

方法是设置加分系数,对涉及的部分二级指标进行加分处理。

对于部分创新指标,东部基础得分*1,中部和东北基础得分*1.05,西部基础得分*1.1。

对于部分绿色发展指标,东部基础得分*1.1,中部和东北基础得分*1.0,西部基础—3—得分*0.9。

这5个二级指标为:1.8,2.6,3.1,4.5,5.6。

(一)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1.1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数计算公式:国家或行业归口研究院所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国家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3+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1/10+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1/10+其它国家级研发机构数+国家级研发机构分中心数*1/10指标解释:鼓励园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高水平研发载体,着力提升园区研发实力,特别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2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占比计算公式: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核算值/从业人员期末数指标解释:衡量园区企业研发人员的实际投入强度,鼓励企业强化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

1.3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计算公式: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核算值/企业营业收入指标解释: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通用指标,反映园区企业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能力。

1.4每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计算公式:企业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从业人员期末数指标解释:衡量园区企业的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人均产出效率,引导企业开展具有较高原创性的创新活动。

1.5当年每千万研发经费支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计算公式:企业当年发明专利申请数/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核算值—4—指标解释:衡量园区企业高质量研发创新成果的单位经费产出效率。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是用于评价全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系统性指标体系,以研究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和规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进国家经济创新发展提供评价基础。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力指标。

主要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济实力,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

2.科技创新指标。

主要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等。

3.人才评价指标。

主要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人才优势,包括高层次人才、留学人员、技术工人等。

4.营商环境指标。

主要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营商环境,包括政策支持、设施配套、法制环境等。

5.品牌影响力指标。

主要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品牌影响力,包括国际知名度、企业口碑等。

以上是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指标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财经动态第96期目录.国内财经 (2)郭树清表示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2)科技部将从四方面推动企业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3)工信部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4)CDR跨境资金办法出台 (5)银保监会拟修改新型人身险回访规定 (6)两部委明确车辆购置税有关具体政策 (6)国家网信办就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7)工信部拟年内推出引导电炉钢产业发展文件 (8)河北省出台支持雄安新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8)山东发文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 (9)贵州出台政策加大利用外资力度 (10)江西省探索推进商标质押贷款 (11)江苏出台150项任务清单优化营商环境 (12)福建晋江出台12份政策“大礼包”扶持实体经济 (12)《自然》称“臭氧杀手”偷排者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 (13)中央纪委副部级“内鬼”张化为受贿3284万获刑12年 (13).企业动态 (14)阿里36亿元入股千方科技 (14)中国移动16亿元投资芒果超媒 (14)唐山一钢铁产能置换项目落户内蒙 (14)工信部称青年汽车水氢汽车尚不能生产销售和上路行驶 (15)包商银行被实施接管 (15)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姜林奎接受审查调查 (16)招商证券(香港)被香港证监会罚款2700万港元 (16).海外经济 (16)美国拟对“人为低估”汇率的国家实施惩罚 (16).研究探索 (18)成本趋同大环境下产业转移须寻求异质性 (18).社团工作 (20)华为被W I-F I联盟、SD协会等组织暂停成员资格 (20)·国内财经·郭树清表示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5月27日,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媒体采访,就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近期人民币贬值的原因、金融风险化解处置进展,以及金融体系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发表看法。

这是郭树清三天内两度公开发声,他5月25日在“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所发表的书面演讲中针对上述话题也有所涉及。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说明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往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高新区当期达到的发展状态,并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态进行排序比较,是一种基于系统的绩效评价。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国家高新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中明确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科技部在全国高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转变”的具体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高新区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引导国家高新区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现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为了做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扩区、改变区位和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中提出的,对国家高新区主要指标进行排序的工作,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高新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定性指标;按少、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本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政策评价,强调目的性:定位于“政策评价”,不是强调高新区自然发展达到的状态,而是强调高新区对国家导向目标的实现程度。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

·2·第15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国家高新区评价工作是引导高新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日,为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科技部研究修订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

《体系》重点围绕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动力、发展支撑、发展环境、发展路径、发展绩效五大方面,形成了“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5个一级指标,占比分别为20%、20%、15%、15%、30%。

同时下设46个二级指标,包括41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

为探索分类评价机制,体现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基本统一又有所区别对待的原则,部分创新指标和绿色发展指标(用*标注的指标)对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各高新区采取差别对待的办法。

方法是设置加分系数,对涉及的部分二级指标进行加分处理。

对于部分创新指标,东部基础得分*1,中部和东北基础得分*1.05,西部基础得分*1.1。

对于部分绿色发展指标,东部基础得分*1.1,中部和东北基础得分*1.0,西部基础得分*0.9。

这5个二级指标为:1.8,2.6,3.1,4.5,5.6。

《体系》构建突出了如下特点:一是突出发展新动能的打造,设置较多“当年增量”型指标;二是突出研发相关的指标,反映新形势下加强创新的迫切要求;三是突出“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增多个生态环境类指标;四是突出引导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数字化产业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类和测算;五是突出统筹兼顾和公平合理,考虑园区间规模和区域的差异,对部分创新和环保指标设置了加分系数;六是突出企业培育,通过“企业数”指标引导园区培育企业群落;七是支撑火炬统计工作,增强检验与核算。

(来源:潇湘晨报)河南科技科技资讯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的综述,得出了我国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为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运用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它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之所以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能够从定量上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区域中各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信息,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科技竞争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评价方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

对于多指标问题的评价,按照权重选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主观经验或专家评判,事先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由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存在,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式,将复杂的评价问题演变为一个较为简单的模糊变换。

但是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值来评价,这时可采用语意变量的概念描述主观评估值。

语意变量(Linguistic variable)是以自然词语为值来表达评估者对评估值好坏程度的感受,用于处理不明确或模糊的信息。

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存在,所以考虑到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

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

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

XXX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共享者:F—0XXX高新区自20XX年XX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了《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一系列推进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活力,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果.现就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科技政策引导,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XXX高新区先后出台了《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奖励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激励办法》、《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

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资金和科技创新奖励资金各XX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知识产权认定等奖励.X年来,高新区财政累计下发创新引导奖励资金XX余万元,高新区创新企业数由XX年的X家上升至XX年的X家,有创新活动企业数占规上企业数X%;企业研发投入由XX年的X万元上升至XX年的X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X%.三年来,共研发新产品X余项,申报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X项,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X项,省级重点新产品X项,新产品产值占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大幅提升。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XXX高新区把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切入点,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扶持政策,努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建设。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拥有各类研发服务平台X个,其中国家级X个,省级X个,市级X个;较XX年以前新增研发服务平台X个,其中省级以上X个。

三、加强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充实科技创新力量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

X年来,XXX高新区培养和引进省级以上创新领军人才X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X 名,省“XXX"领军人才X名,省主要学科带头人X名,省青年科学家X名;获批省级优势创新团队X个;获批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X个;获评市级学科带头人X名。

国家级高新区标准

国家级高新区标准

国家级高新区标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设立了国家级高新区,以打造一流创新载体和高质量发展区域。

本文将探讨国家级高新区的标准和相关要求。

一、国家级高新区的定义国家级高新区是指经国家认定并委托管理的地方经济特区,具有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集群优势,以及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创业氛围和人才集聚能力。

二、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目标1. 推动科技创新:国家级高新区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团队和企业,形成科技创新的链条和生态系统。

2. 促进产业升级:国家级高新区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培育创新创业环境:国家级高新区要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提供创新创业政策和金融支持,搭建科技金融平台,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育,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

4. 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国家级高新区要加强产业集聚和整合,形成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附加值,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国家级高新区的标准和要求1. 技术创新能力:国家级高新区要具备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

2.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国家级高新区要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链条。

3. 产业集群优势:国家级高新区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规模化和集聚化效应。

4.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国家级高新区要有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企业的技术转让和科技服务能力,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一、总体说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基于创新系统理论与创新环境理论的客观评价分析,主要用于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揭示国家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纵向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高新区队列内的横向状态比较情况。

评价对象为所有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涉及数据均来源于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调查,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统计报表(以下简称“企业报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统计报表(以下简称“综合报表”)。

(一)设计依据与基本思路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提出的关于“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监测评估”的要求,立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导向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引领辐射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把握国家高新区在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和内涵特征,引导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遵循“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全面分析企业创新组织模式、新兴科技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体系构建、政府创新环境营造等现实情况及未来趋势,完善和拓展国家高新区现有数据统计制度和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目标与主要功能根据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工作整体部署,对于国家高新区的创新监测和评价旨在全面监测国家高新区及其企业的创新发展情况,更好地发挥国家高新区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因此,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监测作用。

高新区评价指标

高新区评价指标

附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要求,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了体制机制,优化提升了发展环境,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突出典范,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

当前,国家高新区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结构急需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日益迫切;从国家高新区自身来看,原始创新能力需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辐射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水平需要不断提升。

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十年的初创发展阶段和十年的“二次创业”发展阶段,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总体要求是创新驱动、战略提升。

实施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既是新时期赋予国家高新区的历史使命,也是国家高新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的内涵和目标(一)内涵。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全力提升国家高新区的科学发展水平,最终实现“四个跨越”。

国家高新区实现“四链”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现实约束及政策优化

国家高新区实现“四链”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现实约束及政策优化

国家高新区实现“四链”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现实约束及政策优化摘 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效融合是科技创新战略有效实施的基础。

作为“四链”融合的主体,国家高新区由于协调机制不完善、“四链”融合脱节,制约产业一体化形成,不利于科技创新战略实施。

应根据现代治理理论,发挥国家高新区资源的聚集和调配功能,消除要素流动制度性障碍,协同打造良好的产业融合环境,实现“四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四链”融合;制度性障碍;创新生态理论根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公告,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国家级高新区达169家,聚集了全国约1/3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全年营业收入超过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利润总额达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但由于协调机制不够完善、部门间沟通交流不到位,造成部分国家高新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顺、融资渠道狭窄、科技创新战略位势弱化等问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不够。

针对国家高新区在培育发展产业一体化时遇到的掣肘,诸多学者从国家高新区功能定位、促进产业链条有效融合方面进行研究;部分学者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方法、熵值法、两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等方法对国家高新区促进“四链”融合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也有学者对国家高新区驱动“四链”有效融合的基础、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现有的研究在国家高新区建设质量提升和国家产业链一体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关于内在机理阐述的较少。

因此,本文从国家高新区如何赋能“四链”有效融合的微观机理入手,界定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与“四链”有效融合的逻辑关系,分析影响二者有效对接的因素,以路径依赖理论和路径创造理论为基础,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国家高新区“四链”有效融合的路径选择,为国家高新区实现“四链”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借鉴。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提升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为迫切的问题。

本文旨在就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将分析国家级高新区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剖析其发展现状。

随后,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国家级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高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

它们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优秀的创新人才,具备了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然而,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链尚不完善,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其次,一些国家级高新区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

此外,国家级高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首先,要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

其次,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高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最后,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环境。

综上所述,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发展高质量的国家级高新区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提出的建议和措施,相信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撰写本文时,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呈现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国家、省、市科技指标体系

国家、省、市科技指标体系

目录一、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版)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6年版)三、扬州市创新型经济指标体系(2016年)四、2016年度扬州市邗江区、江都区、广陵区、高邮和仪征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五、开发区公共平台情况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版)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的国际化、创新驱动发展。

5个一级指标下各设5个二级指标,共计25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详见下表。

指标解释(一)创新资源集聚1。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由参加R&D项目人员直接花费在R&D活动上的工作时间.2。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与增加值比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总额/企业增加值。

3.财政科技支出与当年财政支出比例: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高新区财政总支出。

4。

各类研发机构数量:省级和国家级的研发机构数(包括:大学、研究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5.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创新创业环境1.当年新增企业数与企业总数比例(采用工商注册口径):每年新增企业数/当年企业总数。

2。

各类创新服务机构数量:省级和国家级的创新服务机构数(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品检验检测机构).3。

企业从业人员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所占比重:从业人员中留学归国人员数/年末从业人员总数。

4。

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内企业数量: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内在孵企业数。

5.创投机构当年对企业的风险投资总额:国家高新区吸纳风险投资,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投资额。

(三)创新活动绩效1。

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与营业收入比例: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营业收入。

2.企业100亿元增加值拥有知识产权数量:企业拥有的有效知识产权数(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植物新品种,注册商标等)/增加值*100。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发布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发布

总663期第一期2019年1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发布2018年12月25日,由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在京发布。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有关人员、高新区代表、长期从事高新区政策研究的专家及媒体记者等应邀参加了发布会。

中科院战略院副院长张凤致欢迎辞,科技部火炬中心李有平副主任出席发布会并做总结讲话。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工作内容之一,每年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中科院战略院联合发布,今年已是系列评价报告的第六期。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评价的对象范围涵盖至2017年底的全部156家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评价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调查,此报告最新数据为2017年度数据。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实施火炬计划和建设国家高新区30周年,因此,报告既对2017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也对国家高新区成立30年来的成就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展望。

一、30年国家高新区建设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成为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和主阵地1.高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2017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95171.4亿元,占当年我国GDP比重的11.5%。

2.高新区创新实力大幅提升。

从研发投入看,2017年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45.1%;企业R&D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营业收入)达到2.01%,与我国上市公司2017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约2.2%)相当;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企业的近一半;高新区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创新产出成果丰硕,2017年企业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3万件,占全国企业的46.3%;创新产出效率远超全国,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和拥有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倍以上。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21.01.29•【文号】国科发火〔2021〕28号•【施行日期】2021.0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火〔2021〕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推动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科技部将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现将《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科技部2021年1月29日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国家高新区建设三十多年来,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科技价值到经济价值,再到社会价值的转变。

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有关精神,科技部决定在国家高新区组织开展“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行动背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一系列深层次挑战和不确定性在加大。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并再次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底线,是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人与经济、自然、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高新区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高新区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高新区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一、高新区存在的问题高新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策源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影响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高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1.1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新区应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但由于一些原因,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高新区在科研经费投入上仍存在不足,导致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创新成果无法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市场。

解决建议1: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同时,高新区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合作,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

1.2 人才引进和留住难度大高新区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创新和发展,然而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地高新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更多的人才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更多的一线城市,高新区在人才引进和留住上面临较大的困难。

解决建议2:培育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高新区应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支持力度,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高新区工作和生活。

1.3 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过于单一,过度依赖某一领域或某一家大型企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容易导致经济困境。

同时,由于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的产业升级进程相对较慢。

解决建议3:高新区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

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入更多的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产业创新。

二、意见建议在解决高新区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我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2.1 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加大对高新区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中国高新区简介

中国高新区简介

中国高新区简介●定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China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隶属于科技部),全称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属于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特点是依托于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时代背景:由错误走向真理,由落后走向领先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

及至80年代中后期,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组织实施火炬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历程:国家高新区是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更是打开了十年动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桎梏,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4年6月,国家科委《关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机遇的对策》的报告呈送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制定新技术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政策,要大胆实践。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试办新技术园区。

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兴办了“深圳科技工业园”,开始了创办科技园区的探索。

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颁布18条优惠政策。

1991年3月,《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颁布,批准建立武汉东湖、南京、西安、天津、长春、深圳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同年4月,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发表。

1992年11月,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国务院又批准建立苏州、无锡、常州、宝鸡、昆明等25个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相关政策的检测评估报告(邵学清071114)

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相关政策的检测评估报告(邵学清071114)

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相关政策的检测评估报告一、关于增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进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假设干意见政策的目标和期望成效:政策目标是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增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加方式转变的壮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效劳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同时,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进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重要基地的优势,增进国家高新区进展并带动周边地域进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奉献。

政策提出5个方面的要紧任务:政策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1.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2. 增强创新创业效劳体系建设。

3. 增进创新资源在国家高新区的集聚。

4. 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高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金融政策。

5. 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整体计划和城市整体计划进行开发建设。

在之前公布的《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治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假设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02]61号]的文件中,着重强调的是国家高新区的用人制度、社区治理与效劳、中介效劳体系、产权爱惜和投融资体系等问题。

本政策那么更多地注重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使园区的产业朝集群方向进展。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国家高新区进行宏观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国家高新区管委谁推动政策的落实:会具体落实。

政府部门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增强对国家高新区的标准治理和宏观指导 2. 各国家高新区制定进展计划 3. 软环境建设 14. 突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

5. 修订国家高新区评判指标体系政策的受益对象:各国家高新区及高新区内的企业。

整个国家,尤其是对本地的经济科技的进展。

如何监督政策的落实: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按期组织对国家高新区进行评估,依照评估结果和不同区域进展的实际,调整布局,增强分类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公开出版发行近日,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组织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正式公开出版发行。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科技部自2013年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工作内容之一,今年是系列评价报告的第七期。

《报告》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该指标体系由“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的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发展”5大方面的25个二级指标构成。

《报告》以总指数形式呈现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分项指数主要根据二级指标分别在5大方面揭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绩效,分指数和二级指标本身也是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动态监测。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评价的对象范围涵盖至2018年底的全部169家国家高新区,评价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调查(此报告最新数据为2018年度数据)。

以下是《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的主要观点内容。

一、2018年国家高新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愈发突出。

1.2018年全国共有169家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加总达到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比全国GDP增速(6.6%)高出3.9个百分点;GDP总额相当于全国GDP (90.0万亿元)的12.3%1,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2.2018年,国家高新区内火炬入统企业12.0万家,同比增长11.2%;入统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8759.5亿元,占全国全部工业增加值(305160亿元)的比重为16.0%,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3.2018年,国家高新区火炬入统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6213.9亿元、净利润23918.1亿元、上缴税额18650.5亿元、出口总额37263.8亿元,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额和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4%、8.2%、4.9%、8.1%。

二、2018年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总指数加速增长,增幅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

1.2018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达到282.6点,总指数增速20.9%,较2017年提高3.5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增速。

自设定指数基期以来(2010年为100点),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八年内增长了182.6点,年均增长22.8点。

高新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高新区整体迈上了“以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如果按国家统计局修订后的GDP(919281亿元)计算,高新区GDP总额占比为12.0%,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2.2018年,构成创新能力的五个分指数均实现了增长,说明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升。

其中:创新资源集聚指数为229.6点,增长9.1点;创新创业环境指数为596.6点,增长174.1点;创新活动绩效指数为161.7点,增长11.9点;创新的国际化指数为424.0点,增长82.1点;创新驱动发展指数为138.4点,增长4.0点。

三、伴随着国家高新区创新环境的持续建设和改善,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平台。

1.在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数五大构成要素中,2018年创新创业环境指数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长幅度均最高,说明高新区创新环境建设和改善的成效尤为明显。

并且连续八年来,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指数的增长趋势最显著,指数曲线呈“J”型增长态势,2018年对总指数增长贡献率71.3%,远超其他四个分指数。

2.创新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了高新区创新资源的优势聚集和创新创业平台的蓬勃发展。

2018年高新区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尤其新型研发机构迅速发展,2018年国家高新区拥有省级及以上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642家,同比增长55.3%;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和空间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44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906家,同比分别增长3.5%和3.1%。

3.创新环境的持续改善助推了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活力。

2018年高新区当年新注册企业数46.9万家,同比增长15.1%,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1286家;2018年高新区在孵企业数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10.6%,平均每家高新区拥有在孵企业632家;并且创新创业质量明显提高,新注册企业中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企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2.4%,占新注册企业数的比例达34.8%;与之相应,2018年高新区风险投资显著增长,总投资额达到1157.2亿元,为2017年的近3倍。

四、伴随着不断加大的创新投入、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主体培育,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和主力军。

1.企业R&D投入规模和强度进一步加大。

2018年,国家高新区的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77.2万人年,占全国全部R&D人员全时当量(438.1万人年)的40.4%;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7455.7亿元,占全国企业R&D经费支出(15233.7亿元)的48.9%;高新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与园区生产总值(GDP)比例为6.7%,是全国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2.2%)的3.0倍。

2.专利数量大幅增长,专利质量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8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申请、授权、拥有发明专利数分别达到36.2万件、14.3万件、73.1万件,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高新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境内外有效发明专利量(236.6万件)的30.9%。

并且,高新区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占总专利授权的比重达到35.4%,是全国(17.7%)的2倍。

3.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2018年,国家高新区拥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7213家,约占全国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7%;在高新区内部,2018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入统企业总数的比例由50.0%提升至56.0%,高新技术企业占据了高新区入统企业的半壁江山。

4.企业技术交易日益活跃。

2018年,国家高新区企业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为19.8万项,占全国全年登记技术合同总数(36.8万项)的53.9%;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4769.4亿元,占全国全年签订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424亿元)的35.5%。

五、历经持之以恒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1.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

2018年,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59956家,占高新区入统企业总数的49.9%,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8900.2亿元,占高新区整体产业增加值的39.7%,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

2018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共计44457家,同比增长19.3%,高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增速为11.4%,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和从业人员规模的增速均是高技术制造业的近3倍。

3.国家高新区是我国走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产业效率和效益优势突出。

2018年高新区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4.8万元/人,是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10.7万元/人)的3.3倍;企业利润率为6.9%,比全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高出0.4个百分点。

六、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国际化再度加速,正成为我国全面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主阵地。

1.2018年国家高新区创新的国际化指数再创新高(424.0点),增长曲线自2016年开始连续3年快速拉升,说明国家高新区已经迈向更高层次开放的新阶段。

2.创新的国家竞争步伐明显加快。

国家高新区的创新竞争力在明显增强。

2018年,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额达37263.8亿元,增长率为8.1%。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21889.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44.3%;2018年高新区企业所拥有的境外专利和境外注册商标数分别达到10.1万件和8.9万项,分别增长133.1%和45.8%。

当年申请的PCT国际专利受理量达到2.3万件,同比增长51.7%,占我国PCT专利申请受理量的比重超过40%。

3.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更加显著。

国家高新区现已成为我国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

2018年,高新区企业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3362.6亿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856亿元)的比重达到38.0%。

其中,当年企业海外上市融资达到898.8亿元,同比增长74.4%;2018年高新区内资控股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数量达到947家,同比23.3%;企业当年委托境外研发支出达到104.6亿元,同比增长6.8%;企业拥有外籍常驻人员7.3万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达到16.3万人,同比增长20.9%。

七、国家高新区体现了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

1.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2018年,国家高新区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平均综合能源消费量为0.488吨标准煤,明显低于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0.515吨标准煤/万元)2。

根据2018年对国家高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在152家有效样本中有123家高新区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样本高新区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40%。

2.劳动者薪酬水平持续提升。

2018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平均薪酬为13.7万元/年,同比增长12.0%,是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6018元/年)的2.1倍;近8年来,2此处,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数值由“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与“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相除计算而来,计算结果仅用于与国家高新区的对比;2018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准煤,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

高新区企业单位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也一路攀升,2018年达到39.3%。

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头部园区”作用明显,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1.从不同类型园区3来看,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10家“头部园区”的主导作用明显。

2018年,10家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生产总值占到了全部国家高新区的36.3%;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占16.3%;28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占17.2%;113家其他园区占30.2%。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为12.8%,高出国家高新区整体均值(6.8%)6个百分点。

2.从国家高新区的区域属地4来看,东部地区高新区群体发展优势突出。

2018年东部地区有国家高新区70家,东北地区有16家,中部地区有44家,西部地区有39家。

东部地区集聚了国家高新区整体62.3%的研发人员、56.1%的研发机构和65.5%的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