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4章选

合集下载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5
1.资本的总公式
㈡ 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形式:W——G——W,即先卖后买 资本流通的形式:G——W——G,即先买后卖
“G——W——G ,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 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使命来 说,已经是资本。”(Ⅰ172)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7
1.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存在形式在质上是相同的, 因此,资本流通公式两端货币的区别必然是体现为 量的不同。“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 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 ,而只是因为它 们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 初投入的货币。”(Ⅰ176)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5
1.资本的总公式
㈥ 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表现出来的 资本总公式
产业资本在流通以外进行生产活动,但不影响它 在流通中表现出的形式;生息资本(G——G’)则 是以简练形式表现G——W——G’过程,所以,G— —W——G’反映了一切资本运动的共同过程,所以, 马克思称它是“资本总公式”。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8
1.资本的总公式
“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 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 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 为资本。”(Ⅰ176)
由于运动中价值的增殖,所以资本流通公式应写 成: G——W——G’或者G——W——G+ΔG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4
1.资本的总公式
历史上,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人资本、高利贷 资本都是货币形态的资本。在现实资本主义中,货 币又是每个资本的第一形态。 “现在每一个新资 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 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 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Ⅰ172)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四、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四、五章
第二节 分析问题: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出 资本总公式与商品经济规律矛盾,说明剩余价值 产生的途径和来源
第三节 解决问题: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 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中心:从资本总公式的特殊运动来说明资本 的本质
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 质。
2、一般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P79/2)劳动 过程是由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 组成的。
(1)劳动本身
a 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b劳动过程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包括人
与人的关系,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 c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体是人 **是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间也改造自己。 ***人的劳动特点: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人
活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人的活劳动不与 生产资料相结合,铁就会生锈,木头会腐烂。 P81/5
二、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 的过程的特点(第22-25段)
1、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 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 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分析 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由第 一篇对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 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 的一个过渡。
只有一章,即第四章。叙述的方法是,从形 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
首先,分析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形式与单 纯的货币的运动形式的区别;
W——G——W是先卖后买,以货币作媒 介
G——W——G是先买后卖,以商品作媒 介;
(1):两者流通的形式不同
A流通公式不同
B流通的使命不同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

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 劳动产品 货币(金银)—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商品
交换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生产的社会化
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
第二部分(剩余价值论)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前提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 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 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 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全集(第一卷200) 一般商品流通:W-G-W (货币) 资本的总公式:G-W-G’(资本) 价值规律 ( 等价交换原则)Gˊ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产生)Gˊ必须产生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不得不在流通中产生(实现) W中产生 (特殊商品为劳动力)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全集(第一卷47)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剖析剩余 价值奠定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相对人口过剩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财富积累 贫困积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
资本主义灭亡
六、相对剩余价值 概念: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 下降为条件,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 的。 过程:协作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机器和大工业
第六篇 工资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在现代庸俗经济学那里表现为劳动的边际产出,只是由于边际 产出递减,而资本家按最低的边际产出支付工资,从而就象消 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那样,资本家获得资本剩余。” —全集(第一卷585)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选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本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假设下,阐明资本家如何通 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 的使用价值,以及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因技术进步和劳 动生产力提高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且有助于理解技术 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的地位,认识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促进作 用。
“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么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 价值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 资低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 身降低时才减少。”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 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 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二节
协作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 概念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
况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攫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协作
(三)协作劳动形式使人类劳动中蕴藏着的集体里得到 发挥。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 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 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目录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章是阐明相对m的概念,以下几章则阐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实现,揭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阶段 本篇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从两个方面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提高劳动者的力量开始,这就有赖于劳动过程的改变,先把劳动过程从单个人劳动过程,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在一起的集体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从单个人的活动变为社会劳动过程,即劳动过程社会化。 劳动过程社会化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先是通过简单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到建立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不过,如果对比一下超额m和相对m,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从形成的原因看,超额m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劳动 力的价值在这里并不改变,而相对m则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而形成的。 (2)前者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后者则是为全体资本家获得。 (3)前者不仅包含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4)前者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是属于竞争范围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刻的内在规律,是各个资本家盲目竞争活动的总的结果。所以,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有更根本的意义。前者只是便于理解后者才在这里加以说明的。因为前者表面上是由个别资本家所做的,但后者表明,实际上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另一个规律,即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提高得越快,相对m增长得也越快。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动机和目的。

第5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五、六篇中的四章

第5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五、六篇中的四章

复习《政治经济学》 复习《政治经济学》课本中对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描述: 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关系的描述: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目的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 剥削程度。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靠延长工作日的 长度; 长度;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靠提高社会劳动生 产率, 产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来实现。 来实现。
第五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 五、六篇中的四章,即:第十三章“机器 六篇中的四章, 第十三章“ 和大工业”;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 和大工业” 第十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七章“ 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 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二十章“ 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工资 的国民差异” 的国民差异”。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两种方法互为前提: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既 两种方法互为前提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同时又是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起点或前提。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 生产的起点或前提。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 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便不 会产生剩余价值; 会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延长并区分为必要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组成部分,才能在此起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组成部分, 点上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 点上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值生产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因为只有劳动 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从而使工作日产生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 从而使工作日产生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1. 引言2. 商品和货币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他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量度标准。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使得商品能够更轻松地进行交换。

3. 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流通过程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和商品的流通过程。

他指出,商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商品生产出来的过程,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是指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生产者所消耗的价值的过程。

商品的流通过程则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其中包括分配、交换和消费。

4. 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接下来,马克思探讨了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

他认为,资本是一种价值的积累形式,它代表着一定量的劳动价值。

而剩余价值则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他们自身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对资本的积累。

5. 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

他指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控制和组织劳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剩余价值的掠夺。

然而,这种剥削关系也同时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例如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劳动过程中的危机。

6.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接下来,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资本家不断积累剩余价值,并将其投资于新的生产过程中来实现的。

然而,这种扩大再生产过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过度生产和经济危机。

7.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最后,马克思讨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所致。

这种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总结《资本论》第一卷目录涵盖了商品和货币、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等多个关键主题。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资料《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1)《资本论》的体系马克思最初所拟定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比现在的《资本论》体系要大很多。

他在1844年开始计划写两本大书:一本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本则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但未能实现。

后在1851年他又拟定写三本书的计划,一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二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三是论述政治经济学史;也没有实现。

此后他既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的研究,在他的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把他所拟定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下面各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过的意义上。

(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

它们的相互关系。

城市和乡村。

三大社会阶级。

它们之间的交换。

流通。

信用事业(私人信用)。

(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就它本身来考察。

‘非生产’阶级。

税。

图债。

公共信用。

人口。

殖民地。

向外国移民。

(4)生产的国际关系。

国际分工。

国际交换。

输出和输入。

汇率。

(5)世界市场和危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资料后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修改如下:“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二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 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后,继续修改稿子,在他的1861―1863年手稿中,又将以前拟定的整个体系改变,以相当于第一卷部分而论,又修改为:“(1)导言;商品,币。

(2)货币转化为资本。

(3)绝对剩余价值(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绝对剩余价值,(d)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e)同一时间的工作日。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3. 协作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协作要求资本的集中。 A.协作要求资本的集中。 协作要求资本的集中 B.协作发展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 B.协作发展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 协作发展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 (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指挥和管理。 (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指挥和管理。 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指挥和管理 (2)资本主义管理的内容是二重的。 (2)资本主义管理的内容是二重的。 资本主义管理的内容是二重的 (3)资本主义管理的形式是专制的。 (3)资本主义管理的形式是专制的。 资本主义管理的形式是专制的 (4)资本主义简单协作使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4)资本主义简单协作使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 业是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 义协作。一方面,它作为生产相对剩余 义协作。一方面,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 社会劳动生产力, 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为过渡到机器大工 业准备了条件。 业准备了条件。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A.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A.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 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高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高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B.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B.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补充一点: 补充一点: C.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 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 C.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工人必要 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 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不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不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里,实行分工协作。
•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 1、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
组成的工场手工业。如马车制作。 • 2、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
序的操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如制作针。
• (二)工场手工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1、工场手工业使劳动专业化,便于工人积累劳动
• (四)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和区别
• 联系:无论社会内部分工还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 工一样,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社会内部分工的两个相反的起点:
• 1、一个是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这是指原 来互不依赖的独立公社,后来因为产品交换的发 展,产生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
• 2、原来不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这是指原来公 社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不同所产生的相互依赖的 自然分工,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 独立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 魁奈问题——为什么一心只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 家,却又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 答: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生产力的 提高既能使商品便宜又能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 值提高。
• 结论: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而节省
劳动,其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要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资本家阶级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 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绝不是对劳动者有利, 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剥削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一)什么叫做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协作——许多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
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 同劳动。 • 简单协作——如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从事协作的 劳动者之间没有劳动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 •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较多工人在同一时间、同 一空间,为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 下工作。

资本论(超值白金版)

资本论(超值白金版)

17世纪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份并使之系统化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奥地利学派(心理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卡尔·门格尔 [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维塞尔[奥]《自然价值》1889年● 最早提出术语“边际效用”洛桑学派推进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洛桑学派的奠基人美国学派较心理学派与数理学派出现晚,以分配为中心的独特体系。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财富的分配》1899 年● 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魁奈[法]《经济表》1758年● “纯产品”理论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年● 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帕累托[意]《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 提出序数效应论和无差异曲线自由主义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上半叶18世纪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19世纪下半叶数理学派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以折中主义手法糅合古典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建立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全新体系。

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1890年●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威廉·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年)● 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马克思[德]《资本论》1867年● 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威廉·罗雪尔[德]《国民经济学体系》1854—1894 年● 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1864 年● 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卡尔·克尼斯[德]《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 年● 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

资本论第一卷第4、5、6章阅读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第4、5、6章阅读感悟

“资本总公式矛盾如何解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只有找到正确的思路和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才能把“资本总公式矛盾如何解决”理解好。

资本总公式矛盾-1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意思是:在资本总公式中,在默认G和W的价值量相等的条件下,如果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即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资本总公式的终点就应该是G,而不应该是G',即不应该产生△G(剩余价值或价值增殖额),这样一来,势必不符合资本总公式的起点G作为资本的本性,即违背G作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要求;如果遵循G作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要求,即符合G作为资本的本性,那么,资本总公式的终点就应该是G',而不应该是G,即应该产生△G,这样一来,势必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即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

资本总公式矛盾是一种形式上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矛盾-2价值规律是价值实现的客观规律,价值在流通中实现,而资本总公式由买与卖即流通阶段组成,所以,价值规律在资本总公式中客观存在,这是不容置疑的。

根据资本的本性,G作为资本是要求增殖的,所以,价值增殖在资本总公式中应该存在。

既然价值增殖在资本总公式中存在,那么,价值增殖在资本总公式的哪个地方出现,即剩余价值从哪里产生?这是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实质。

排除法分析过程为了分析方便,先把资本总公式拆成两个部分:W'—G'和G—W,当W和W'被人们合二为一时,通常用W来表示。

排除流通过程:在流通过程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一是等价交换,那么任何人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不会大于他投入流通的价值。

在这种情形下,就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

二是不等价交换,但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

排除“W'、G'、G”:W',它以产品形式存在,交换前价值量已定,交换中价值量不变,价值存在形式随着销售的进行而发生变化,从产品形式变成货币形式。

G',它是W'价值的货币表现,W'价值量不变,G'价值量随之不变。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资本论》第一卷节选1.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

2.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无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4.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

5.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6.人类的辩证法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才真正成熟。

7.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8.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9.随着货币流通作用的强化,它的价值等价物的地位就逐渐削弱和下降。

最终成了一种符号。

慢慢的、经常性的、最后它终于完成了同金银等贵金属的挂钩与关联…终于它的财富储存功能也就逐渐消失殆尽。

10.资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1.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

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12.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13.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14.这个铸币经过检验,重量成色完全合格,但告诉我,你钱袋里有吗?1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6.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

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

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2节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 8、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价 值
《资本论》第1卷第7章
9、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性
《资本论》第1卷第7、8章
10、剩余价值生产有二种基本方法
《资本论》第1卷第5至16章
五、资本积累理论
• 1、资本积累的一般含义
《资本论》第1卷第22章第1节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2节
一、商品理论
6、在商品生产中,商品价值的创造与物质财 富的生产在条件上是不同的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2节
• 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计量 单位,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2节和第5节
8、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拜物教出现的必然性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4节
二、货币理论
• 5、货币的职能
《资本论》第1卷第3章
6、货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形成商品价格, 而商品价格可能与商品的价值量不一致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
7、商品价格形式,“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
8、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是商品的惊险的跳 跃”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2节
《资本论》第一卷选读的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五、资本积累理论
一、商品理论
• 1、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1节
•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商品定义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1节最后一段及恩格斯加的注解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存在,是由客观条件 决定的
第24章第7节
• 8、资本主义被历史否定之后,要在“生产 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 所有制” 《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过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点。

这两种循环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

在其中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即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都是扮演同样两种经济角色的两个人即买者和
卖者互相对立。

这两个循环的每一个都是同样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这两种情形下都是通过三个当事人的登场而实现的: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既买又卖。

不同:形式,内容,目的
形式:同样两个对立的流通阶段具有相反的次序。

内容: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两极具有同样的经济形式。

二者都是商品,而且是价值量相等的商品。

但它们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如谷物和衣服。

在这里,产品交换,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是运动的内容。

目的:
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它们有量的不同。

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

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

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

商品的价值在简单流通中所采取的独立形式,即货币形式,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运动一结束就消失。

相反,在G—W—G流通中,商品和货币这二者仅仅是价值本身的不同存在方式:货币是它的一般存在方式,商品是它的特殊的也可以说只是化了装的存在方式。

为卖而买,或者说得完整些,为了贵卖而买,即G—W—GD,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特有的形式。

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

在买和卖的间歇,即在流通领域以外发生的行为,丝毫不会改变这种运动形式。

最后,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GD的流通简化地表现为没有中介的结果,表现为一种简练的形式,G—GD,表现为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因此,G—W—GD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总公式的矛盾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
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它和简单商品流通不同的地方,在于同样两个对立过程(卖和买)的次序相反。

但这种纯粹形式上的区别,是用什么魔法使这一过程的性质改变的呢?
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

双方都是让渡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使用的商品
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利益,但在交换价值上,双方都不能得到利益。

因此,那些试图把商品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人,其实大多是弄混了,是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淆了。

假如互相交换的是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或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和货币,就是说,是等价物,那末很明显,任何人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不会大于他投入流通的价值。

在这种情形下,就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

我们假定是非等价物的交换。

商品的这种名义上的普遍加价,其结果就象例如用银代替金来计量商品价值一样。

商品的货币名称即价格上涨了,但商品间的价值比例仍然不变。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的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起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起来说明。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31)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商品所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进行增殖的价值。

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添加新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增大,例如把皮子制成皮靴就是这样。

这时,同一个材料由于包含了更大的劳动量,也就有了更大的价值。

因此,皮靴的价值大于皮子的价值,但是皮子的价值仍然和从前一样。

它没有增殖,没有在制作皮靴时添加剩余价值。

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

(37)
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这里是罗陀斯,就在
这里跳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