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剖析
(鲁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区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1、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产生;
2、掌握等压线图上风向、风力的判定。
3、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4、掌握海陆风、山谷风和热岛效应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5、能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描述水循环过程;
6、能够利用水循环原理知识,分析某区域水资源及利用状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单元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与关键
大气受热过程何水循环的环节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第九课时:识别常见植被(实践课)
说地区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地理
教材版本
(鲁教版)必修一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从地区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运用图表、示意图等资料,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7、能够阐述水循环的现实地理意义。
8、能在户外、野外或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常见的植被;
9、能够阐述并分辨各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三课时:热力环流
第四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五课时:海水性质
第六课时:海水运动
第七课时:水循环
第八课时:生物圈与植被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知识点总结引言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本总结旨在梳理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周期:一天(24小时)。
影响:昼夜更替。
地方时的差异。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地球公转定义: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周期:一年(365.25天)。
影响:季节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区与区时时区划分:将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覆盖15度经度。
区时:每个时区内统一使用的时间。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夏至和冬至时达到最大和最小值。
四季与五带四季:春、夏、秋、冬,由地球公转和自转轴倾斜造成。
五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极地,由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决定。
第二单元: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地球岩石圈被划分为数个板块,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地貌。
板块边界类型:发散边界、收敛边界、横向边界。
地质构造褶皱:地壳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形成的弯曲构造。
断层:地壳受到强烈的剪切力作用,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
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等原因发生机械破碎。
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分解。
侵蚀、搬运与堆积侵蚀:外力如流水、风、冰川等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移除。
搬运:外力将侵蚀物质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堆积:外力减弱或停止,侵蚀物质沉积形成新的地貌。
地貌类型山地形成:内力作用如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如侵蚀。
特点:地势高,地形崎岖。
平原形成:外力作用如河流冲积、海侵、海退。
特点: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高原形成:内力作用如地壳抬升。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与图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精选图第一节大气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练习题:1.填空 A C D 1 2 3 4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如图6-1)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
垂直方向上的高低压与温度有关。
②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③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补全)三、大气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含义: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风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相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4、等压线图判判读规律:(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旨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高中地理作为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对我们周围环境的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讨论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地球的历史演化。
地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亿年前,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
最早的地球是一个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冷却形成了地壳、海洋和大气。
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抬升和沉降等。
第二个知识点是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幔之下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这些层次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地球的性质和现象。
第三个知识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它使得地球的一个面对着太阳,另一个面则进入黑暗。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运动,它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和年份的长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我们提供了时间和周期的概念。
第四个知识点是地球的大气层。
大气层是地球上一层气体环境,它包含了各种气体和微粒。
大气层主要分为四个主要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外层。
这些层次的存在和组成决定了地球的气候、天气和环境条件。
第五个知识点是地球的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它包括了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在地球上的变化和转移。
水圈的存在和作用对于维持地球上生物和环境的平衡非常重要,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和结构,以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和与之和谐共生。
地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培养我们对地球的关怀和责任感。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读者可以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完整word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推荐文档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 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Q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 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材解读
第二章单元解读一、第一节地位与作用: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课标》内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地位作用: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内容却是极其重要的。
重点介绍了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自然地理过程之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发展——演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完成从地理现象到地理成因的探索,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教学重点】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二、第二节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学习探究与诊断:高一地理必修一
学习探究与诊断:高一地理必修一目录1. 引言2. 第一单元:自然地理基础- 2.1 地球与地图- 2.2 气候与天气3. 第二单元:人文地理基础- 3.1 人口与城市- 3.2 农业与工业4. 第三单元: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4.1 环境问题- 4.2 可持续发展5. 结论1. 引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地理基础,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学习探究与诊断文档将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 第一单元:自然地理基础2.1 地球与地图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构造以及地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地轴和赤道的概念,了解地球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图的投影方法。
2.2 气候与天气本部分主要讲解了气候和天气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变化规律。
学生需要了解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类型的划分以及天气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3. 第二单元:人文地理基础3.1 人口与城市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规律,以及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规划。
学生需要掌握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密度的概念,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规划的原则。
3.2 农业与工业本部分主要讲解了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布局特点和影响因素。
学生需要了解农业的种植制度、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掌握工业的分类、布局原则和影响因素。
4. 第三单元: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问题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和解决途径。
学生需要了解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和主要表现,掌握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4.2 可持续发展本部分主要讲解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学生需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和目标,掌握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
5. 结论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探究与诊断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梳理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_高中地理知识考点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有哪些?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常见天气系统1、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
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4、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1)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讲解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解读1.了解太阳的大气组成及外部结构。
2.说明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3.阐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清单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特点:炽热的________球,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结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________反应 直接为地球提供________资源,维持生物生长发育 影响 维持地表________,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的主要动力,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________ 太阳辐射 (1)扰动地球大气________,影响无线电________波通信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出现________ (4)影响地球自然环境,造成许多________ 对地球影响 ________:________表面常出现的一些黑斑点 ________:________的某些区域有时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周期:________年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参考答案1.气体氢氮核聚变光、热温度能源2.①光球②色球③日冕黑子光球耀斑色球11 电离层短极光自然灾害要点精析要点一: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氢核聚变产生的能量。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2)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天气状况: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由此可知,山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
影响年日照时数的因素(1)纬度因素: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2)地势高低: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3)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我国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所含的尘埃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主要围绕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展开,本章节内容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自然现象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该章节知识点的详细解读。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由于自转造成的赤道膨胀和两极的扁平,形成了一个扁球体,这种形状被称为地球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昼夜交替的原因。
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同样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365.25天,这个周期决定了我们的年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运动对其自然环境和生物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气候带的形成等地理现象。
昼夜变化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射时形成白昼,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形成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出现,形成了24小时的周期。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时间的差异,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和地球轴的倾斜造成的。
地球轴相对于公转轨道面有大约23.5度的倾斜角,这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形成夏季;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形成冬季;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
气候带的形成地球表面根据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被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
主要包括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温暖,阳光直射;温带地区既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也没有阳光直射,四季分明;寒带地区则因地球轴倾斜,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寒冷。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的运动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昼夜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作息时间,季节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服装选择,气候带的差异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农业种植模式。
总结通过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的学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
受热
过程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
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2.季风环流
7月东南
风
7月西南
风
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
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3.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
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板块构造理论在实 际中的应用。
下节展望
主题概述
下节将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影响,以及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差异。
下节展望
01
关键点预览
0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气候、地貌、水文、
生物和土壤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建议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自然地理环 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
建议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 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THANKS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第二节内容概述 • 第二节知识点解析 • 第二节应用与实践 • 第二节复习与巩固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交通、城市发展等方面 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05
第二节复习与巩固
复习策略
制定复习计划
在开始复习之前,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 明确每天要复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多角度理解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梳理知识体系
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及时总结反馈
在复习过程中,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找出不足之处,调整复习策略。
是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导 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
季的交替。
地轴倾斜
高一地理一二单元知识点
高一地理一二单元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高中地理课程的一二单元主要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讨论高一地理一二单元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形态、地球的运动、经纬度、时区以及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内容。
首先,我们来讨论地球的形态。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椭球体,但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率使得地球近似于一个赤道略偏振的球体。
地球的不规则形态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不平,形成了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特征。
地球的形态也影响了气候分布,海洋流动以及人类活动的分布格局。
其次,我们来了解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区。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4天。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季节变化的产生,同时也影响了气候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
经纬度是地理学中常用的坐标系统,用于确定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东经子午线之间的角度差,以度数表示;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差,同样以度数表示。
经纬度系统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的位置,对于导航、地图制作以及天文学研究等领域非常重要。
然后,我们来讨论时区的概念。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同地区的时间是不同的。
为了统一时间,人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
当东经子午线上的时间是正午时,其它时区的时间就可以根据经度差异来计算。
时区的设立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时间的约定。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陆地和生物四个要素。
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保护地球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并调节地球的气候。
水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物质,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对比分析】
思古考代中:东国这方的两文地种明理不国环同 家境的 一适自 般宜然 都哪地 形一理 成种环 中经境 央济和集活经权动济的?活专动制对制 古度型希,,希腊而都腊、 在 是的古地地地中中理理国海环环境的的境适政 希 决宜治 腊 定进制 却 的行度 产 吗哪构 生 ?种建 雅经各 典济有这活何样动影的?响民?主典
二、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 1、梭伦改革:BC6世纪初
• 背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 ①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 者阶层对此不满。(分享政权)
• ②很多普通民众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 尖锐。
请你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谈一谈改革的作用
措施
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务 和债务奴隶制;
权力分配原则:按财产资 格划分公民等级:四等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雅典民主政 治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政体 形式,为人类文明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 供选择的道路,同时也要理解其无法逾越的社会和时代 的局限性;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的内核,有力的规范了当 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世的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 义提供了启示。
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 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 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希腊城邦的兴起和雅典民主制度确立与发
展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罗马法的起源、发展和完善的 过程。 三个观点:
航海业发达、城邦体制、商品经济发达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 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制度 主义政治
帝制等)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 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根本性 的原因是
C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思维升华点拨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治
制
形式:习惯法和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起源
度
内容 范围:公民法和万民法
发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总结 形成
罗马法
影响
当时:以法律规范行为,调节社会矛盾。 后世:是近代西方法学、法律的渊源。
知识结构
(1)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环境 1.形成的条件
古
(2)经济基础
希
(3)政治格局
腊
的 民 主 2.发展历程 政
• 2、经济基础:航海业发展,手工业、商 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需要自由宽松环 境、规则、诚信等)
(阶级条件: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增强,强烈要求分享政治
权利,推动政治改革)
• 3、政治格局:奴隶制城邦制的形成和发 展。
• ▲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 小国寡民为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管理提供机会和可能。
希 腊
民主政治 形 成条 件
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少平原(海洋文明) 政治格局: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城邦体制) 经济基础: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
的
政
梭伦改革---奠基
古
治
过程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希
文
伯利克里时代-----顶峰
腊
明
罗 马 的 政
雅典 民主 政治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评价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 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 公民: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 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 称作“男性公民的俱 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 B. C. D.
古代中西方文明的比较
古代中国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地理 背靠大陆,依托平原大河 遍布海湾,山岭纵横的开
环境 的闭塞内陆环境
放海洋环境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基础
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为主 的商品经济
思想 重视礼仪、人情和宗法制 崇尚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
意识 度(等级和秩序)
政治 建立庞大帝国,实行专制 实行民主政治(也有君主制、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 会、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 庭
意义
①积极意义:改革动摇了 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 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 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② 不彻底性:以财产不平 等取代了出身的不平等, 限 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 会。
2、克里斯提尼改革,牢固地确立了雅典的民主体制
克 里
1、以地区部落取代氏族部落
斯 组织。
提 2、机构改革:
尼 改
500人议事会;
(1)奠基——梭伦改革 (2)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3)顶峰——伯利克里改革
治
(4)衰落——公元前4世纪
3.特点、内容(表现)
4.评价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 一、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 1、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的影响,形成典型的海洋文明。 • ▲位于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三面环海 • ▲多天然良港,海岸线曲折 • ▲多山、多岛,彼此阻隔 • ▲耕地缺乏,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
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眼界开阔,
容易形成相对自由平等的观念,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
• 希腊辉煌主要指它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还
有它思想文化方面成就。
• 罗马宏伟主要指它的法律制度(建筑艺术、
罗马军团等)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农业 大一统中央集权
工商业 小国寡民城邦体制
君主专制
民主政治
× 结论: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
思维升华
①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人,而人类的发展 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②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只是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 展,它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也不是社会制 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