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豪夫斯提德的价值纬度理论分析中美恭维语之间的差异

合集下载

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作者:曾玲玲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8年第11期【摘 ; 要】恭维语是日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

本论文从中西恭维语的恭维对象、语境、话题、语言形式、应答模式上分析总结存在着的异同。

同时还将对引起这些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作简单剖析,这对从事外语教学的工作者和西方文化的学习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恭维语;文化;跨文化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limentsZeng Lingling[Absrtact] ;Compliment is a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the most common speech act. The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ompliment object, context,topic, language form and response mod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liments. At the same time,it'll also make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cause these differences, 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workers engag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ers of Western culture.[Keywords] library service ; quality improvement; development恭维语是口语交际的重要部分。

中美恭维语及其应答的比较探讨.

中美恭维语及其应答的比较探讨.

中美恭维语及其应答的比较探讨.中美恭维语及其应答的比较探讨内容导读:用1 2 3 下一页在科技高度发展,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确当|教学论文范文|今信息时代,中美两国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Holmes(1988)曾说过:“恭维语是说话者直接或间接的向听者(通常是对包括所有物,个性及能力等好的方面)表达赞扬之意的言语行为,是受到施动者和受动者双方肯定的行为。

”恭维言语行为是社会交流的润滑剂。

在我们的交流中,中美两国的学生的恭维言语行为有何特点,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本研究以恭维言语行为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考察中美两国在校学生恭维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通过对中美两国学生在恭维语及其应答上相同和不同之处的对比,探讨其背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本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用填空式问卷,60名受试者分两组介入了该问卷调查,两组受试者均为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三年级学生。

其测试结果用于指导第二阶段的设计和选材。

第二阶段使用语篇补全测试,另外两组学生介入该问卷,一组为中国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另外一组为美国纽约州BinghamtonUniversity教育系学生。

语篇补全法用于收集数据对受试者使用的恭维语的现状进行报告,通过对数据定量分析的统计方法将数据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比与对照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恭维语的使用上美国使用者与中国使用者在表达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更多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不是借助修辞手法间接蕴藉表达个人的称赞;在表达形式上也有相似之处,即在使用恭维语时,两国人多使用感叹句和陈述句。

而中美两国学生在使用恭维语时,其内容各异且美国学生习惯附加他人称谓而中国学生却很少如此。

2)在恭维语的应答上,中美两国使用者都运用寒暄功能表达委婉之意,也都会大量使用陈述句式,但是其回应的内容和回应策略却相差甚远。

本研究就理论而言,在恭维言语行为及其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对照的实证研究方面作了进一步探讨,充实了这两种语言方面的语用学实证素材,同时也为跨文化语用ntsandResponses22-263.ResearchDesign26-333.1Researchquestions263.2Subjects26-273.3Instruments27- 313.4Datacollectionprocedures31-334.ResultsandDiscussion33-584.1ComplimentsbetweenMandarinChineseandAmericanE nglish33-434.1.1Commonfeatu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学和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相关证据。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来源:英语毕业论文.benkelunwen./恭维是说话人对他人尤指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而明确地或隐含地进行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

恭维的信息功能在于它的评价意义, 而其情感功能表现在表达欣赏、羡慕、敬仰或鼓励的同时, 能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交际气氛, 因此又被称为社会润滑剂。

( Manes and Wolfson Holmes Her bert )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英汉语言中恭维语的内容、使用场合、形式和应答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国内外的语言学界对恭维语进展了大量研究(Pomerantz Valdes&PinoM anesW olfson Ho lmes H er bert, Zuo H uanqi Zou WeichengZhao Y ingling L in Feng 。

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大多是随机抽取日常生活中的恭维语素材和其应答局部。

M anes和Wolfson把恭维语的收集对象主要放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上, 他们发现恭维语的句法和语义构成有一定的规律性。

继他们之后, Holmes和Herbert对恭维语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其研究涉及到恭维语的应答局部,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性别差异对恭维语有一定影响。

在国内, 贾玉新对80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使用恭维语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

结果显示, 无论是在句法构造上还是在语义组成上, 汉语恭维语都是高度格式化, 其句法构造与英语恭维语句法相比, 有的大相径庭, 有的极为相似。

以上研究, 都是针对口头恭维语进展的, 对书面恭维语所作的研究相比照拟少,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一、关于恭维内容的比照因为社会价值观不同, 引起社会评价的注意焦点不同,也就决定了中西方语言中作为恭维话题的内容存在着差异。

例如有关外表和能力的恭维语出现频率都很高, 但所侧重的内容却有所不同。

在英语国家特别是在美国, 占据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关于个人外貌仪表的积极评论, 而个人的服饰与发型更是恭维的重心所在。

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作者:肖书杰来源:《考试与评价》2016年第11期【摘要】恭维语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礼貌用语。

本文中所研究的恭维语是一种对任何事物的积极评价,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它明确或含蓄地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些“好的”事物,包括所有物、品质、才智或能力的称赞,是在人与人在交际过程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很好的交流手段。

本论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中西恭维语的恭维对象、话题、人称、语言形式、应答模式及性别上分析总结存在着的异同。

同时还将对引起这些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作简单剖析,这对从事外语教学的工作者和西方文化的学习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恭维语对比研究汉语英语一、引言在中国文化中,对其传统的尊老爱幼、忠孝两全思想十分恭维,西方人对此则感到十分困惑。

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着、打扮等是很平常的,而中国人比较含蓄。

西方人擅谈自己的丈夫、妻子、子女工作如何努力,如何出色,而在中国人则会感到太俗气。

中国男人忌讳在别人面前夸妻子漂亮,而西方人则会感到十分自然,颇为欣赏,中国人称赞的对象往往不是这家的女主人,而是主人的孩子。

由于中西方在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别,西方人面对回答对方的恭维,总是欣然接受,说一声谢谢以表谦虚。

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又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同时也给对方一个较为明确的答复。

二、中西恭维语差异分析1.恭维的对象在西方文化中,女性总是称赞他们的外表。

一个男人可以赞美他朋友的妻子在穿着上很性感。

但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称赞别人的妻子被认为是“色狼”,因为在中国有句俗语,“朋友妻不可欺”。

在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非常重要,所以经常表扬的主题是老人或小孩,如,“您身体真棒”,“你儿子的书法真是太好了,”等等。

一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深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doc资料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doc资料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

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

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

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

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

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

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一)侧重的内容不同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

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

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二)运用的场合不同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

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 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报告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报告

中西恭维差异的比较分析概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交流,而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普遍存在着恭维被广泛使用的现象。

无论我们是否注意到,赞美无处不在。

赞美是沟通的“润滑剂”,使沟通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向前发展。

作为一种社交语言,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交距离,还可以连接感情,维持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跨文化交流日益升温。

在跨文化交际中,赞美也是存在的。

然而,中西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赞美。

了解中西恭维及其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沟通中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促进沟通顺畅。

本文首先介绍了恭维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然后讨论了中西恭维,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中西恭维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恭维;区别;对比分析1.什么是赞美恭维,又称恭维,我们先来看看牛津词典对它的解释:“恭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被认为与礼貌密切相关。

它是赞美的表达,录取,批准等”(牛津词典,1997:283)。

《牛津词典》对它的中文解释是:恭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被认为与礼貌密切相关。

它是一种赞美、钦佩和支持的表达。

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赞美和恭维的解释:“赞美——动词,用文字表达对人或事的优点的爱”(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10:171)“赞美---动词,赞美取悦”(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10:477)。

关于恭维的定义,可以说两部词典还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

简而言之,赞美是在某些交流场合中用来表扬、鼓掌、支持和赞美他人的词语。

赞美的基本特征赞美由两部分组成:说话者的赞美和接受者的回应。

赞美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使用积极的评价性语言。

赞美语言与其他言语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负面评价词,几乎所有正面评价语言都出现在赞美语言中。

赞美的使用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赞美的对象、内容、场合和反应都有不同的反应。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赞美的使用场合也有所不同。

例如,虽然中西恭维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和谐的关系,但西方的恭维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中国的恭维则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

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

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

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

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

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

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一)侧重的内容不同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

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

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二)运用的场合不同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

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

中美恭维语的对比分析

中美恭维语的对比分析

新视野INSHIYEXMar. 2016 MAGAZINE 109恭维语制普通民众日常交际行为开展过程中的重要语言行为,受地域性文化环境以及民众基本文化活动习俗等具体特征的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在恭维语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明显差异,本文针对中美恭维语展开了对比分析。

在普通民众的日常交际行为开展过程中,恭维语是一种具备高频率使用特征的语言行为。

通常用来完成打招呼、致谢、祝贺等表意功能,或者用来开开始和结束对话活动。

从应用特点角度分析,恭维语在交际活动中的巧妙运用能够有效化解生活中的尴尬。

从功能角度分析,恭维语同时具备信息功能以及情感功能,是民众实现语言化表情达意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公路局和路径。

源于不同国家本身具备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因而不同语言的恭维语之前在基本词汇和话题、表意功能以及对话回应等具体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差异特征,使得针对不同语言恭维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日渐引起的各国语言学者的高度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中美恭维语的对比分析展开简要论述。

一、中美恭维语在表意功能层次的差异英国哲学家约翰·肖兰·奥斯汀(1962)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使用者在开展言说活动过程中卡可能会同时实施三种不同属性的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后行为。

在实际使用恭维语开展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言语发出者可以开展言外行为,并借此表达问候、感谢,以及鼓励等表意项目;言语发出者还可以开展言后行为,并具体性地对言语内容的倾听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与倾听者增进彼此关系,建构形成更加良好有序的交际活动氛围等。

英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舍尔在上述研究观点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实施了发展深化,并进一步将言外行为划分为五个具体类型:阐释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以及宣告类,并且将恭维语划入表达类言外行为类型中,认为恭维语通常都是言说者对特定的人或者是事物对象所形成从感悟和看法。

为比较汉语恭维语和美式英语恭维语之间在功能层次的相互差别,本文作者借助问卷调查和语料分析的方法,对中美恭维语在实际使用功能层次的差异特征展开了具体的对比分析,并借此获得了如下表(表1,表2)所列示的分布特征,两张表格中列示的数据生动清晰地揭示了中美恭维语之间在使用功能层次的直观差异:表1:中国汉语恭维语的使用功能特征分布表意功能数量占比表达肯定性或者是正向性评价31.3%表达对人或者是事物对象的喜爱26.5%降低因遭受批评所引致的尴尬场景或者是面子上的伤害8.1%表达反语或者是讽刺 6.7%表达感谢之意5.6%表达鼓励之意6.0用于开始谈话行为或者是维持谈话行为的继续进行 4.7%表达问候之意 2.7%表达奉承之意 6.4%表达赞同之意2.0%表2:美式英语恭维语的使用功能特征分布表意功能数量占比表达肯定性或者是正向性评价32.0%表达对人或者是事物对象的喜爱29.7%表达鼓励之意14.7%表达反语或者是讽刺7.7%表达感谢之意 2.4%表达赞同之意 2.1%表达奉承之意0.9%表达祝贺之意0.7%用于开始谈话行为或者是维持谈话行为的继续进行9.5%降低因遭受批评所引致的尴尬场景或者是面子上的伤害0.3%二、中美恭维语在表意话题层次的差异恭维语表达使用过程中的指涉对象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外貌仪表、拥有物、自身能力,以及人品性格。

中美友谊观差异探究——基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

中美友谊观差异探究——基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

公共外交理论版古往今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珍视“友谊”。

但是交往时,中国人往往会报怨和美国人的友谊维持不久,美国人则觉得中国朋友习惯介入他们的私生活。

其实,“朋友”和“friend”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有着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源于中美文化的不同。

本文拟以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模式为理论基础,对中美友谊观差异从文化价值观这一层面做多维度分析。

宗教思想,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相互影响,促成了文化价值观,价值观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生活。

当今,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需要我们对受众有更深入地了解,从价值维度理论这一角度来分析,会使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中美友谊观差异,在中美人际交往中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与隔阂,实现有效沟通。

一、 中美友谊观差异我们首先解读中美友情差异的表现,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 “朋友”定义不同什么是朋友?中美两国定义不同。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朋友有两个解释,一为彼此有交情的人,二为恋爱的对象。

第一个解释很好地阐释了普通朋友的定义,其关键词为“彼此”和“交情”,可见中国人眼中的朋友必定是相互的,并且彼此之间必须有交往才能产生感情即交情,这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人建立友谊的前提是兴趣相投、志同道合,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对方的职业、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交友圈子比较小。

而依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西方朋友可以是除家人外你了解并喜欢的人,可以是支持者,可以是有相同观点或兴趣爱好的人,甚至还可以用来指说话者根本不认识的人。

例如,一位美国教授与工匠也会由于相同的爱好而彼此成为朋友。

由此可见,关于朋友的定义,美国人的界定是相对宽泛的,而中国人相对严苛。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被刚认识不久的美国人称之为朋友,中国人往往感到不知所措。

(二) 对朋友的期望不同中国人期望朋友时刻都站在自己一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困难都希望朋友能够帮到自己,朋友之间理应互相帮忙,这是责任、是义务。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对比研究自从言语行为理论问世以来,各种言语行为一直是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本文通过对中美商务谈判这一特殊语境中恭维语使用的研究,力图揭示恭维语在谈判中的使用规律及特点,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解释这些规律及特点,笔者希望这些规律及特点对从事涉外商务谈判的工作人员有一点借鉴作用。

标签:言语行为;恭维语;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一、引言自从英国哲学家J. L. Austin (1962)在他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一书中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后,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中外的学者对各类具体的言语行为作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如称呼语,道歉语,告别语,恭维语等等。

这些研究对促进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

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每天都有为数众多的我国外贸工作者走出国门开拓市场;同时也有川流不息的外国商人来我国洽谈生意。

商务谈判实质上是通过言语进行的经济活动。

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运用。

而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在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力图通过对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的对比研究来分析中美两国文化对恭维语的不同使用策略,以期能对从事外贸谈判的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文献综述恭维语(compliment)是说话人对他人尤指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如财物、性格或技能等),明确或隐含地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Holmes, 1986)。

恭维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是社交润滑剂,可以用来缩小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维护人际关系。

恭维语是一种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

即在称赞的时候,称赞的话题,赞扬的语言形式,及应答策略等都有着较为固定的模式。

文化不同,言语规约也各不相同。

Wolfson (1981) 曾对美国的ESL 学习者作过调查:ESL 学习者认为美国人过度使用赞美词。

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

推广与实践恭维语是口语交际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中西方的文化当中,它们的使用方式和范围则有很多差异。

1恭维语的定义以及社会功能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它明确或含蓄地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些“好”事物,包括所有物、品质、才智或能力的称赞。

通过运用恭维语,说话人可以问候和鼓励对方,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增进彼此的关系,使人愉悦或者化解尴尬等等。

2中西方恭维语使用差异2.1语境不同中国是高语境国家,语言承载的信息往往与表达本意有差异。

而西方多为低语境国家。

语言承载的信息就是表达的本意。

由于语境差异,表达习惯和方式不同,体现在恭维语当中也有很大差异。

例如: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士来到美国,一位美国女士夸她的连衣裙漂亮,说:“你的裙子好精致,颜色非常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心里即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

于是用地道的中国方式回复说:“哪里哪里,就是一条普通的裙子,我在中国买的…….”这位西方女士顿时觉得有些尴尬,难道我的品味有问题?不知道什么是漂亮裙子…….?西方认为,这样的回答“fishing for compliments”,意思是“等着别人夸奖”之嫌。

这样的差异表明,中国的表达主要受文化、习俗、情感等语境影响,而西方是以具体事实为主,受语境影响不大。

2.2对向不同在西方,男性一般喜欢主动赞美女性的衣着、外貌、妆容等。

女性则不会主动赞美男士。

例如一个西方男士会主动赞美朋友的妻子穿着性感,不会引发误会。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男性主动赞美女性,则隐含调情之意,如果赞美朋友之妻性感,会被当成“色狼”。

有个笑话体现了中西方对称赞语的使用差异。

在国外,有一对中国夫妻,一个外国朋友当面赞美他的妻子漂亮。

他谦虚的回答说:“哪里哪浅析中西方恭维语的差异曾玲玲(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550025)【摘要】恭维语是日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

本论文从中西恭维语的恭维对象、语境、话题、语言形式、应答模式上分析总结存在着的异同。

Hofstede文化维度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启示

Hofstede文化维度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启示

Hofstede文化维度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启示作者:韩蜀君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0期一、引言在整个世界,中国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内,尤其是国际贸易带来了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机会。

但是,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引起了很多文化冲撞,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文化模式主要指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感知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人们生活的方式(Samovar, 2000)。

以一个人的文化模式作为参照点和基础,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

本文将运用Hofstede的四种价值维度来解释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两国人民更好的交流合作。

Hofstede确定了四种价值维度,这四种价值维度在不同国家的人身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他们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权利差距,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

后来又加入了时间取向。

接来下本文将以中美两国为例,运用这五个文化维度来探讨中西方的价值取向差异。

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标榜个人创新力,独立,个人表达和隐私为主。

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自我意识主宰一切:鼓励竞争,个人目标优先,个人独立于集体组织等等。

而集体主义的特点则是用严格的社会框架区分集体内与集体外。

集体为主的意识是其中心: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以社会体系为基础,强调集体归属感,个人服从集体。

Hofstede的研究发现表明,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价值维度调查中,美国得分仅为一点。

这就表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

在以个体主义为主线的英美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极大的尊重,并将其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颜静兰,陈乐, 2003)。

下面这个表格表明中国在个人主义指数是二十。

这一数字远远大于美国。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就决定着他们思考和处理事情的方式的差异。

(当然,个人主义主宰着美国文化,这并不意味着集体主义的丧失。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理论,通过分析文化中的几个主要维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美文化交流中,也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机会。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主要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避免、男性本位与女性本位、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如何表达情感。

下面将对这六个维度在中美文化中的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权力距离指的是不同文化对于权威和权利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较为普遍的是崇拜权威和敬畏权力。

由于历史上多数中国人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众多权威和权力的存在。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因此相对而言对于权威和权力的态度更为批判和挑战。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的是文化是否关注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把家庭和社会集体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要。

在美国文化中,则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自主决策的权利。

第三,不确定性避免指的是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容易忍受和适应不确定性。

在美国文化中,则更倾向于规则和制度的保障而产生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感。

第四,男性本位与女性本位则与性别角色有关。

中国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和社会中更重要的角色。

在美国文化中,则更加强调男女平等。

第五,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则指的是文化对于时间维度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更注重长远的收益和效果,而在美国文化中则更注重短期的结果和效果。

最后,如何表达情感则与文化对待情感的态度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更难以直接表达情感,但也更容易察觉出别人的情感。

在美国文化中则更加开放和直接。

在中美文化融合和交流中,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文化冲突。

例如,中国人在美国会受到一些批评,认为他们过于关注集体利益而不够强调个人利益;而在中国,美国人可能会因为其过于个人主义而被认为缺乏尊重和团队合作意识。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文化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用来解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影响。

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在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框架下也能得到深入分析。

第一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个人主导社会生活,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决策。

集体主义则强调团体的利益和尊重群体决策。

在中美文化中,美国更倾向于个人主义,而中国更倾向于集体主义。

这种差异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比如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第二维度: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差距。

美国和中国在这一维度上也有显著的区别。

美国强调平等性和对权利的保护,所以更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

而中国历经封建社会和共产主义时代长期的传统文化影响,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因此较大的权力距离是合理的。

第三维度:不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避免指人们对不确定情况的承受力和应对策略。

美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创新,对未知的接受程度也相对高。

而中国文化更加谨慎,更在意传统和稳定,因此较高的不确定性避免是合理的。

第四维度:男性化和女性化霍夫斯泰德认为,男性化的文化更加重视竞争、成功、成就和权力,女性化的文化则注重关心、贴心和表现情感。

美国更倾向于男性化文化,而中国则更倾向于女性化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团体关系,善于关心别人、关注情感,这种特点在儒家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美国,独立性和竞争性是社交生活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大部分美国人自认为他们是权利至上的主人公,自主的个体是社会进展的根本特点之一。

以上维度的差异在中美文化中导致了一系列的互动和冲突。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美方可能会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对自由决策的追求,而中国方面更在意的是建立长期的商业关系和追求团队决策。

在交际中,性别和礼仪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此背景下,文化互动和融合的难度变得更大,需要细心并严谨地分析和处理。

霍夫斯泰德及其价值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及其价值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及其价值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人类价值观和文化差异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价值维度理论。

价值维度理论是一个描述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模型,它将价值观分为六个维度:个人自由和集体团结、不平等和平等、策略和规定、短期和长期、男性和女性、高度和低度表现。

这些维度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决定了人们日常决策、社交互动和社会制度。

首先,个人自由和集体团结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某些文化更注重个人自由,让每个人追求个人目标并尊重他们的意愿。

其他文化则更注重集体团结,鼓励人们与社会互动和彼此合作。

这种差异在不同文化的艺术和社会制度中都能看到。

其次,不平等和平等是另一个重要的维度。

某些文化更关注不平等,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

其他文化则更看重平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并且界限不应该存在。

接下来是策略和规定。

这是在决策和解决问题时的两种方法。

某些文化更注重制定策略,让人们关注长期目标和成就。

其他文化则注重规定,并遵循特定的社交规则和文化传统。

短期和长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有些文化更注重短期成果,适应变化和保持灵活。

其他文化更长远考虑,为未来计划并关注长期成果和稳定性。

男性和女性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维度。

这一维度与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分配有关。

一些文化倾向于更加男性化,即强调竞争、成就和较高的自我表现。

另一些文化更女性化,重视情感、关怀、合作和保持谦逊。

最后是高度和低度表现。

这种差异涉及了一种文化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反应。

高度表现的文化更加重视可预测的规律和制度,低度表现的文化更加开放、寻求变化且不受限制,并更注重适应变化。

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方式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相互交流。

它也可以用于跨文化管理和国际业务交流。

中西方恭维语

中西方恭维语

中西方恭维语一、恭维语的特点。

恭维语又称称赞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交际行为。

它是说话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赞誉说话者以外的对象。

赞誉的内容往往是指对方一些“好”的方面,如: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杰出能力、出色的工作、端庄大方的仪表、漂亮的衣饰以及其他个人良好素质或美好器物等。

二、恭维语的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恭维语主要起着创造或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功能。

恰当的恭维语会让听话者感觉良好,从而博得对方的好感,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有助于建立或重建人际关系。

另外,恭维语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可以用来打招呼,鼓励人,表示祝贺,缓和批评的语气,开始一次谈话,致谢等。

三、中西恭维语差异对比。

恭维语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言语行为,在词汇和句法方面都是很有规律的。

(一)词汇比较美国在词汇选择方面,作为肯定性评价的语义载体主要有两类:形容词和动词。

形容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nice , good, beautiful和 pretty,尤其是nice 和good更是人们在恭维语中常用的两个形容词。

动词like 和love 两词的使用频率最高。

另外,系动词is和look 也被经常使用。

汉语中作为肯定性评价的主要也有两类: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好,漂亮,棒,聪明等。

其中“好”和“漂亮”出现的频率最高。

出现频率较高的副词是很,太,真,挺,好,那么和特。

另外,中国人很少用“love”表达赞美之意,人们经常使用成语恭维他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神采奕奕”“善解人意”“风华正茂”等。

(二)句式比较西方称赞语常用的句式:1 NP is /looks (really) ADJ名词性短语系动词真的形容词如:Y our hair looks really beautiful .2 I (really) like/love NP我(真的)喜欢/喜爱名词性短语如:I really like your hardwood floors .3 PRON is (really) a /an ADJ NP代词是(真的)不定冠词形容词名词性短语如:That is really a beautiful car .中国称赞语常用的句式:1名词短语+副词+形容词:如:你这衣服真漂亮。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美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美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美社交称谓语的差异王 静(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从中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对中美社交称谓语所含的社会语用功能进行比较,认为中美社交称谓语因其在价值体系方面存在者较大差异,所以在表达方式和实际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

对中美社交称谓语差异的深入认识,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价值观; 社交称谓; 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0)03-0129-02On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Appellations betw een Chinese andAmeric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 aluesW ANGJing(School o 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the s ocial appel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s ,this paper holds that different value system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and usage of s ocial appellations.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in s ocial appellations can help to reduc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 ey w ords :values ; s ocial appellation ; difference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收稿日期:2009-12-29作者简介:王 静(1966-),女,河南南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翻译和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

文化价值观视角下的中英社交称谓语分析

文化价值观视角下的中英社交称谓语分析

校园英语 /文化价值观视角下的中英社交称谓语分析中国传媒大学/甄祯【摘要】不同于只在血亲姻亲中所使用的亲属称谓语,由于每个人承担了多元化的社会角色,社交称谓语的应用范围较广且更灵活。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称谓语进行定义及分类,列举并对比英汉双语中常见的社交称谓语,继而列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 对比分析 社交称谓语 跨文化交际一、 概念厘定及分类称谓语在实际的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而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也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对称谓语的定义也是见仁见智。

由于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不同,在对繁杂的称谓语进行归总分类的时候中西方学者也各执一词。

1.称谓语的定义及其分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然而英国语言学家法索尔德曾这样简单定义称谓语:称谓语即当交际进行时说话者所用来定名对方的词语(Fasold,2000)。

对这两个定义进行比较可发现后者并未考虑到说话者身份地位等因素对称谓语的影响;而前者更有深度地规定了称谓语。

但是无论由哪个定义入手来理解称谓语都能得出相似的认识:首先,说话者一般通过叫对方的名字或其他有标示性的代号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而会话得以顺利开始,不会在交际对象上产生谬误。

第二,如若用“嘿”等词开始交流,可能会致使听话者不快,因为不顾忌会话双方身份关系就唐突使用诸词则是不礼貌的表现。

由于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元角色,且会话双方关系也因语境变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根据说话者有无血缘关系,称谓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交称)谓语。

这样的分类不无道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就倾向于区分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同样适用于称谓语的分类上。

血亲姻亲的家庭关系决定了亲属称谓语不会像社交称谓语一样富于变化又难以预测。

此外,社会结构的调整也会影响到社交称谓语的应用。

2.社交称谓语的定义及其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豪夫斯提德的价值纬度理论分析中美恭维语之间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语言的反映,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反映。

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中美恭维语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豪夫斯泰德提出了价值纬度理论,本文试图利用这一理论来分析中美恭维语之间的差异,以期读者能够对中美恭维语之间的差异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价值纬度;恭维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1
一、引言
荷兰心理学家杰拉德?亨德里?豪夫斯泰德主要从事国家文化和
组织文化相互作用的研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从全球40多个国家的ibm分支中调查收集的117000份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价值纬度理论。

本文试图用该理论来分析中美恭维语之间的差异,以期读者能够对中美恭维语之间的差异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豪夫斯提德的价值纬度理论
豪夫斯泰德确认了四种价值纬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避免不确定因素的程度,权势距离和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他认为这四种价值纬度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明确所有的文化都同时具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种气质;避免不确定因素的程度是指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不可预知事件担忧程度
的不同。

权势距离指拥有权势的人和受到权势影响的人之间权距离
差距的高低,若两者之间的差距高,则这是高权势距离文化,反之,则是低权势文化。

男性主义/女性指在一种文化中,是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还是女性特质占主导地位。

三、用价值纬度理论来分析中美恭维语之间的差异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美国,在个人主义的引导下,美国人做事时,更多考虑的是自我需求的满足而非对方的社会地位。

对于美国人来说,自我贬低不是谦逊而是接近于自我羞辱
(samovar.l.a.&porter,r.e.1997:134)。

因此,当有人恭维他∕她时,他∕她很少会自我贬低,并且恭维者也不期待对方会说些谦虚的话来自我贬低。

例如,当经理称赞他的雇员时,雇员往往会说:“谢谢,我也这样认为。

”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凡事提倡以大局为重,更多的是强调集体的价值观。

这种消弱自我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期望在恭维别人时得到肯定的回应。

因此,当领导称赞下属时,下属会说:“都是在您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够完成任务的。


(二)不确定性避免
在避免不确定因素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总是试图避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并且认为生活中出现的这种不确定因素是危险的。

中国文化就属于这种避免不确定因素程度较高的文化。

美国文化倾向于对于不确定因素的避免程度较低。

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生活中一些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

比如说,两个美国人在站台上等车,其中一个人恭维另外一个人说:“你的包很漂亮。


这个人可能会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恭维,而我们中国人可能会持有一种防备的态度来面对这样的恭维。

(三)权势距离
在一些文化中,拥有权势人和受到权势影响的人,他们之间在很多方面有明显的距离,这是高权势距离文化(hall,1976:16)。

中国倾向于是一个高权势距离文化的国家。

贾玉新(1997:366)通过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中国文化中,58%的恭维语是由下级说给上级的,因为下级认为这样的恭维语能够获得上级对自己的好感,进而能够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

比如说,当下级遇到上级时,下级会尽力说一些恭维之类的话语,以此来维持他们之间的社会权势地位差距。

在另外一些文化中,拥有权势的人和受到权势影响的人之间的权势距离很近,这是低权势距离文化。

美国文化倾向于是一种低权势距离文化。

在美国,下级获得的恭维语要比上级获得的恭维语要多,我们总是会听到领导称赞下属:“你的工作做得很好!”之类的恭维语。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男性气质的文化,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该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男性为主。

男性从来就被告知他是社会家庭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而女性则是处于社会家庭的从属地位。

女性气质的文化,是指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普遍认为女性与男性工作家庭等方面是平等的。

中国倾向于是一个以男性气质为主导价值的国家,而美国则倾向于是以
女性气质为主导价值的国家。

比如说,在中国,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客人对于女性的恭维更多的是关于她们的衣着打扮做家务能力之类的。

在美国,则没有如此明显的区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中美恭维语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美文化之间会有越来越多的接触,我们应该去理解并且尊重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ex 1976.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n.y: anchor press.
[2]samovar,l.a.&porter,r.e.1997.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m]. belmont:wadsworth.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