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风的开启者_十年来高启研究综述_赵敏
【word】 高启与明代诗歌
高启与明代诗歌2008年1月第25卷第1期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 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V01.25.No.1Jan.2008【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高启与明代诗歌曾庆雨(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高启诗中最为显着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的朴实和率真.他诗中那种”腮而清”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不仅仅是复古的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关键词:高启;明代诗歌;文人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08)O1~0133—03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是元明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高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在经历了元代末世的离乱后,终被腰斩于明代承平的洪武七年,即公元1347年,时年仅39岁.他的死曾震慑了当时的整个文坛,成为明代百年文事凋敝伊始的标志.但他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风格一直对明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批评思想产生着影响.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要是学古,且强调诗要重“格”.他在《独巷集序》中指出:”诗之要,有日格,日意,日趣而已.格以辨真体,意以达其精,趣以臻其妙也.体不变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精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甚微.三者即得,……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_】高启的这些文学主张是在对前代文学进行了潜心研究,并有感于当时诗坛向尖新工丽和追求偏执之美的流向而提出的.高启虽提出”师古”理论,但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复古主义者.高启一方面主张依傍古人的诗学实践,重视典范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他更为强调学古应做到”心融”,追求的是融会贯通,以“免夫偏执之弊”.他认为,吸收前人诗作的艺术技巧,目的在于提高自身诗歌创作中的变通手段, 不拘泥于派系或风格.因此,他要”兼师众长,随事摹拟”来完备自己的创作技巧.即”师古”恰不似古,”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最终创出自己的新风格.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对后来明代中期文坛复古思潮的另一流派——”后七子”有着显在的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指出: “模拟之妙者,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跻,方为得耳.”很明显,王世贞认为对前人的模仿的最佳之境是”无跻”,只有达到此境界的人,才是真正把创作的精髓学到了.故而他对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学古而”食古不化”十分不屑,他明确否定那种”模临”古人的学诗方法.王世贞认为,学古不化则诗无新意可言,无个性可言.他强调诗要表达”性情之真”,所谓”冥通于性灵,神独诣独往”,他要求诗要能创新.通过这些理论主张不难看出,王世贞与高启文学思想的某种相通之处.高启不仅从理论上提出创新诗的风格,抒发真性情的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更是努力去实践这一理论.《明十三家诗选》评其诗是:”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有明代学古而化,不泥其跻者唯此一人.”虽然《四库提要》批评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故备有古人之格,反不能名启为何格.”尽管由于诗人的早逝,在诗作风格上,高启还来不及完全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故而其诗作确有风格杂陈的现象存在,但以现在存留的高启的大量诗作来看,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出他已具有的风格雏形.高启诗最为显着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朴实与率真.他的诗中具有那种”腥而清”【收稿日期】2006—10—12【作者简介】曾庆雨(1961一),女,四川成都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复古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我认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这一点不仅可以从他的生平得到证明,更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得以求证.所谓言为心声,对诗人而言,诗作往往是心灵运动的轨迹再现.高启曾在《青丘子歌》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青丘子,曜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屐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啃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宾.……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 坐令无象作有声……通过这些诗句人们不难感受到,高启曝露出的心迹就是借助词句,遨游心海,纵横书林,驰骋于灵魂天空而不受任何的羁绊.换言之,灵魂与思想的自由与舒展,才是高启的人生终极价值追求.高启之所以把写诗作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事业,是因为他体验到创作时他是自己心灵世界的主宰,整个时空宇宙皆为他所支配,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因此,学诗写诗成为他追求心灵解放,获取精神自由的手段.一旦被迫放弃这种追求,他便会感到十分痛苦.这种痛苦与已往文±怀才不遇,或是对时政不满所怀有的痛苦完全不同.高启的好友, 吴中才子之一的张羽在一首悼念高启的诗中写道:“生平意气竟何为?无禄无用最可悲.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正是这个”赖有声名消不得”,使高启受到了新朝新皇朱元璋的启用.高启曾奉召到南京编修《元史》,后又被任命为侍郎.在别人眼中不易得到的优渥的生活,却让高启感到不自在,他在《喜家人至京》一诗中写了他的处境被人羡慕而他却体会不到富贵的愉悦.对高启来说,没有比被世俗所羁绊和自由生活的丧失更可怕的事了.在南京为官的生活是高启在精神上极为苦闷的时期,他在《寓感二十首》之十三和《池上雁》等诗中都表现了这种苦闷的情绪.应特别指出的是,高启的苦闷并不是因政治上与明王朝有什么对立.他在着名的诗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对朱元璋的统一很是赞扬,在《召修元一134一史,将赴京师,别内》一诗中有”我志愿裨国,有遂幸在期”的诗句,这些都足以说明,高启对朱明王朝并无恶感.他的痛苦在于,他与儒家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以建功立业为人生宗旨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套价值观念是相悖逆的.由此,他才会拼死追求在创作中主宰时空宇宙的愉悦,拼死抗拒官场功名利禄的诱引,将写诗作文视为自己一生的奋斗主旨.高启的文学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即平易地抒情,热情地表现.他的诗是纯粹的诗人之诗,他因此被认为是最具有文人意识的诗人.他的诗从不直接反映学识或思想.这并非是他的诗中没有思想的内涵,恰恰相反,高启的诗歌不乏思想意味隽永之作,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他的《青丘子歌》.他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展示出“那是一种在诗的热情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后才产生出来的思想”|2j.正是由于他诗文中突出的个性张扬,以及对传统人生观,文学价值观那咄咄逼人的责难与那种有意无意的轻蔑,导致了他被朱元璋残忍腰斩的惨烈结局.高启因他的惨死成为明代文字狱的第一人和朱元璋新朝迫害文人的祭刀者. 明朝建权不久,文人便遭遇到大规模的思想清洗运动.|3高启敏感到了这种变异,他的诗开始唱出了一连串悲歌的最初序曲,如《送伯兄西行》. 高启被杀害后,朱氏王朝对文学思想的的禁锢,对文学作品的话语禁忌更为严厉.许多文人学士都相继被斩,其中有不少是高启的生前好友.这一切导致了洪武及之后近百年,文坛一片肃然,文人噤若寒蝉.唯一能听到的只有歌功颂德的鸣唱,而主事赞歌吟诵的声音来自于”台阁体”,这一流派以“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而这样的颂歌一唱就是近百年.尽管元末之际,导真情写诗,注重文学本体价值的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创作活动进程,被明初残酷的文字狱给中断了,可是高启诗中的抗争精神,他那沉郁与略带伤感之情的诗歌韵味,与在政治高压下挣扎的南方文人产生了精神共鸣.在目睹并感受了残酷的现实后,在受到高启诗歌情绪的影响下,”诗人们在苦难艰辛,变化莫测的人生漩涡里,用血和泪写成悲怆命运的诗章”4j.这些具有着永久的,惊心动魄力量的诗,便是在政治迫害最严重的吴中地区产生的.吴中地第1期曾庆雨:高启与明代诗歌区的诗人们在创作上虽不同于高启诗讲求形式与修辞,但却继承了高启诗语上朴质平实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的诗歌意境.到成化,弘治年问,雄踞文坛(主要在北方)近百年的”台阁体”诗已是生气全无,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沉重打击了代表着虚伪和道统文学观的”台阁体”.在南方文坛上也出现了敢于蔑视宋儒理学道统,张扬个性,重视文学本体价值,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文学流派”吴中四才子”.从”文采风流照一时”2的平民诗人沈周可看出高启的影响.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沈周不仅精于丹青,于诗文也堪称大家.他与“吴中四才子”中的文征明,唐寅等人关系都很密切,而他们之间在文学思想上,是有着相互的影响和交流的.沈周不仅诗画双绝,尤其在为人风范,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意追求方面更近高启.他不惑之年名动江南,可年逾八旬依旧是一介平民.沈周不是没有应举出仕的条件和才识,只是一种畏惧——害怕自由的生活被破坏,害怕自我意识的泯灭,害怕心灵被桎梏,就不能在创作中感受灵魂的自由翱翔的心态使他无意宦途.沈周的诗朴质得近于平淡,可读来总让人感到诗中的内在力度.如《低田妇》”君不见田家不悔苦生涯,生女还复嫁田家”的句子,多少显示出了作为平民的一份自尊.沈周的人生态度是不卑不亢的,没有魏晋文人的怪诞,也无晚明文人的荒唐.他对人生是平静以待却不失冷漠.在《桃源图》和《两竿西下日》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高启及其后的诗人们心底里的那种忧患,那种寂寞.而且,高启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本思想,那种对自由自在的,主宰心灵宇宙的精神追求,在沈周的诗中也表现充分.沈周这种自适与淡雅的人生观,既是他诗中的审美情趣,也是他画艺的审美品味.如果说沈周的诗作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中平民文人的精神,那么高启正是这一精神的发端.这种精神,在明代中晚期通过泰州学派的李贽,公安派的三袁,以及汤显祖,冯梦龙等发扬光大了.另外,从与沈周同一时期的南方大才子唐寅诗中也可看到高启的影响.唐寅的诗在创作上继承了尊重自我,肯定人性的文学精神,并把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把充分肯定人的欲望作为诗歌创作的主旨.他的《烟波钓叟歌》中有句云:”自言生长江湖中,八十余年泛萍梗.不知朝市有公侯,只识烟波好风景.芦花荡里醉眼时,就解蓑衣做衾枕.撑开老眼姿猖狂,仰视青天大如饼.问渠姓名何与谁,笑而不答心已知:玄真之孙好高士,不尚功名惟尚志.”高启诗和唐寅诗里都具有尊重自我的一面,但前者注重精神的满足,后者则较强调自我在物质上的享受,从而就更具市民色彩,也更具时代特征.到了晚明时期,公安派主将之一的袁宏道继续着高启明倡的文学主体精神,在他的《龚惟长先生》和《芦沟道中》等诗文中,我们都能听到高启文学思想的遗响.高启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对明代文学观和诗文写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他尊重自我,强调个性,抒发真情,追求自由的文人意识及其精神和行为,为后人所景仰,赞叹.参考文献:[1]高太史大全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4]陈建华.明初政治与吴中诗歌的感伤情调[J].复旦[2][日]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M].郑州:中州(社会科学版),1989,(1).古籍出版社,1999.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册)[M].上海:社,1982.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GaoQiandthePoetryoftheMingDynastyZENGQing-yu(SchooloftheHumanities,Y 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Kunming650031, China)Abstract:1’I1emostobvioustraitofGaoQi’spoetryisitssimplicityandhonesty whichexertedmuchinfluenceonthepoeticcreationbv theup—comingpoets.Thus,GaoQiwasthepioneerofsuchpoeticstyleandthefi rstonewhoneversoughtanofficialpositionwithhis goodreputationasagreatpoet.HisinfluenceonthepoeticcreationintheMingdy nastyfindsexpressioninhisadvocatingtherevival oftheclassicaltheoryofpoetics.Keywords:GaoQi;poetryoftheMingdynasty;scholar’Sconsciousness(责任编辑丁立平).一135—。
明代文学承前启后的奠基人— 高启
明代文学承前启后的奠基人—高启自洪武至成化百余年间,是元代至明代文学发展流程中的时期,一方面元代文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表现在城市生活的欢快情调,个性的进取精神,隐逸与闲旷的自由,对艺术的专注与追求都极度衰退,在政治高压下,作家的个性遭到扭曲和抑制,情感的自然在消亡;另一方面为封建政治利益的文学范式正式形成,一度被抛弃的“文道合一”的主张又重新占取上风,以道德说教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而在艺术上平庸虚假的作品成为文学的主流。
吴中曾是元末东南地区经济与文化中心,但因政治原因而至死的吴中名士有十余人,这不仅造成了吴中文学的迅速凋零,也使得许多幸存的吴中名士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同时也是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交替时代,他的文风不仅残留着许多元代文学的因素,同时也包含诸多明代文学的内涵,他生活在元代末时的大多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他个人的理想追求,如在表现人格的《青丘子歌》中他这样描绘自己:“蹑屣厌远游,但好覓诗句,自吟且酬赓。
”他又说:“不忧回也空,不慕琦氏盈,不渐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此诗是诗人开始隐居于青丘之后所作。
高启生平有过远大的理想,他早年怀抱“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的理想,在诗人隐居青丘时化为泡影,此时他只有深刻觉悟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而此刻他只愿做一个诗人,一个自由孤独的诗人。
但是像这样的自我礼赞和精神遨游给诗人带来的至乐是短暂的,他在诗中表现的更多的是自由精神遭到环境的摧残,压迫的苦闷以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高启虽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虽然这种生活乏味着精神的自足与安宁,但同样也交织着焦虑,忧郁,渴望与彷徨。
他说“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旅”。
所以诗人有高度觉醒的自我精神,似乎已失去了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信念与支撑。
从前的隐士陶渊明在玄学化的自然观中,王维在禅宗信念中,陆龟蒙在救世的忿激中获得了心理的平衡,但这些对于高启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这些都无法给高启带来安定,所以他在忧郁中彷徨。
高启生平简介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是被大家公认的中国是个发展的顶峰,甚至唐诗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名词,无数的诗人和诗作被人们广泛的赞扬和传唱,而明代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但是纵观明代诗坛,诗歌成就虽然不及唐宋,但却并非没有创作高手。
钱谦益《列朝诗集》收集明代诗人1600余家,陈田《明诗纪事》收集明代诗人4000余家。
其间不乏有才气有成就的诗人,尤其在诗歌理论方面,更是不乏名家。
仅明初就有著名的“吴中四杰”、“北郭十友”、越中、闽中等创作群体。
高启无疑也是明初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之一。
高启生平简介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高启是元末吴中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元明之际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高启生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至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被腰斩。
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九年,却享有“明三百年诗人之冠冕”的盛誉。
清人赵翼说:“青丘子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远胸臆。
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1[①]陈田则给予高启更高的评价:“季迪诸体并工,天才绝物,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只冠绝一时也。
”2[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3[③]顾玄言也说:“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昌明初之音,发端沉郁,入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
”这些都是实评,肯定了高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高启所处的时代正值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元末,这也造就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
高启一生的履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期、离乱士气、入明一伙、归田至死。
高启的先世为汴梁人,后南渡到临安,又迁徙吴郡。
“世居吴之北郭”,4[④]“祖本凝,父一元”。
5[⑤]高启自称“我家本出渤海王,子孙散落来南方”(《送高二文学游钱塘》),又称“我祖昔都邺,神武为世雄”(《赠铜台李壮士》)。
明代文学思考题 小抄
明代文学思考题“三大家”——高启、宋濂和刘基(或曰“明初三杰”)*“两派”——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于谦(1398—1457),字廷益,在台阁体诗风盛行时,于谦独出一格,写出了一些爱国忧民和表现自己坚定意志、坚贞节操的好诗篇。
如《出塞》《入塞》《荒村》《田舍翁》《石灰吟》《咏煤炭》等,思想性、艺术性都较高。
“前七子”:袁本文学史p.67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袁本文学史p. 70王世贞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一致,概括地讲,主要有两点:一是其文学发展观极力崇古,贵远贱近,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勿读唐以后书”。
这种文学发展观否认了文学的时代特点,实际上是一种文学退化论。
二是其文学创作观由崇古而拟古,用模仿来代替创作,句拟字摹,“守古而尺尺寸寸之”。
(李梦阳)明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声势浩大,但由于用拟古的形式主义来反对“台阁体”的形式主义,实质上对诗文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有其积极意义:在政治方面反对当时宦官权奸当政的黑暗统治,在思想领域力图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在文学上沉重地打击了“台阁体”的风气。
而其弊端在于崇古、拟古,又将文学的发展引入了新的歧路。
前后七子的诗文也有反映现实的较好作品。
如李梦阳的《自从行》、《石将军战场歌》,何景明的《岁宴行》,王世贞的《登太白楼》等诗歌;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李梦阳的《梅山先生墓志铭》等散文,都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
“童心说”明代后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了“童心说”。
所谓“童心”,就是人的真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人的自然性情。
他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的自然性情,表现个人的独立见解和纯真之情。
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第七编——第六章明代诗歌
第七编一第六章明代诗歌明代诗歌的总体成就不及唐宋,而且与唐宋诗鲜明的时代特色相比,明诗也缺乏独特的个性色彩。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序》说:“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
”其言虽不免以偏概全,但至少可以说,复古还是反复古,是明代诗人思考的主要问题。
明代诗歌有三个比较活跃、成就相对较富的时期:一是立国之初,有一批由元入明的诗人,其中高启的成就最高;二是弘治、正德间,李梦阳、唐寅等人雄峙南北,开创了明代诗歌的新气象;三是万历后期,公安派力反复古,竟陵派折中于复变之间,明末党社成员则再揭复古派大旗,为明代诗歌发展画上了一个苍凉悲壮的句号。
第一节高启与明前期诗♦高启高启的诗各体兼工,尤以笔力矫健、气势纵肆的七言歌行最胜。
最能代表他创作特点的,是表现自我个性、抒写生活志趣的诗。
如《青丘子歌》。
他不但是明初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有明一代诗人之翘楚。
高启的诗众体兼工,最长于()。
A.七言律诗B.七言绝句C.七言排律D.七言歌行「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高启的诗各体兼工,尤以笔力矫健、气势纵肆的七言歌行最胜。
他不但是明初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有明一代诗人之翘楚。
【考点】高启与明前期诗一一高启♦明前期的诗坛“台阁体”:畅土奇、杨荣、杨溥,追求雍容醇厚、平正典雅。
茶陵诗派」为明前期诗坛揭开新篇章,李东阳为代表。
论诗强调诗歌的审美规范,强调诗与文有别,重视诗的声调、情韵之美。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
他的声名和影响虽至弘治年间臻于鼎盛,但他以台阁重臣的身份领袖文坛,其诗风与台阁体渊源颇深,习惯上仍将他视为明前期的诗人。
他论诗强调诗歌的审美规范,强调诗与文有别,重视诗的声调、情韵之美,认为诗应“贵情思而轻事实”,具备“陶写性情,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怀麓堂诗话》)的感染力,并主张宗法唐人,推崇李、杜、王、孟。
这些观点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他的诗歌格律谨严、声调宏畅。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部分(明清文学试题库)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试题库一、填空1.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宋濂。
2.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郁离子》。
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
4.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5.明初“吴中四杰”中,以高启、杨基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高启。
7.“青丘子”是高启的自号。
8.“袁白燕”指明初诗人袁凯。
9.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李东阳。
10.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歌派别是茶陵派。
11.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前七子。
12.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后七子。
1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14.明中叶《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茅坤。
15.归有光的文集是《震川集》。
16.明中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
17.“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18.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9.“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
20.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1.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袁宏道。
22.竟陵派诗人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幽深孤峭”。
2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
24.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袁宏道。
25.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张岱。
26.明末复社最主要的领袖是张溥,其散文的代表作是《七录斋集》。
27.大抵论明诗者,都推陈子龙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28.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张岱。
29.《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刻于明嘉靖壬午年。
30.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毛纶、毛宗岗。
31.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列国志传》。
32.《水浒传》初刻全名《忠义水浒传》。
33.《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序100回本。
明清文学常识精选
明清文学常识精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学常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明清文学常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代1、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宋濂,字景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浙江青田人,时称刘青田。
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著有《郁离子》、《诚意伯文集》3、“前七子”、“后七子”是明中叶的文学流派。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与王世贞为代表。
其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唐宋派是明代中叶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道合一”。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
5、“公安三袁”(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明代晚期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其文学主张是“性灵说”。
6、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被称为“古今纪游第一”。
《游黄山记》出自本书。
7、张溥,字天如,明末复社领袖。
著有《七录斋集》。
8、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9、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施耐庵《水游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与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10、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1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代表作《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12、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主要作品《西游记》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13、话本产生于南宋,是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拟话本是模拟话本而作的小说,著名作品有“三言”、“二拍”。
高启诗歌风格浅析
高启诗歌风格浅析作者:王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高启(1336-1374),元明之际诗人,高启的诗作以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
高启的诗歌具有博大浑融的诗境和酣畅真挚的情感。
他让自己的品性、人格甚至是灵魂融入了诗作,这让他的诗歌有了不同于一味拟古的生命力。
他转变了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为明代诗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启;风格;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11-01一、诗人简介高启(1336-1374),元明之际诗人,字季迪,号槎轩,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为“吴中四杰”。
元末隐居于吴淞江畔青丘,自号青丘子。
洪武元年,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复命教授诸王,修《元史》。
洪武三年秋,擢启户部右侍郎,徽吏部郎中,他以年少不敢当重任为由,徽亦固辞,并被朱元璋赐白金放还。
后因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获罪入狱,于公元1374年被腰斩于市,年仅三十九岁。
二、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诗风壮年陨殁,是诗人的悲哀和不幸,更是整个明代诗坛的巨大创伤。
高启的诗作以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古雅表现在“声不违节,言必止意”的诗歌主张上。
“古雅”可理解为言语的古朴和雅正,古韵与风雅,与儒家一贯提倡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雄健则是雄劲壮大,意境开阔之意,呈现出一种意气风发、气势磅礴的上扬趋势。
即以壮美的意象、开阔的视野作为发端,就像拍摄电影时的俯瞰全局。
提到高启的古雅雄健,就不能不提及《吴越纪游》。
至正十八年(1358)到二十年(1360)年间,高启游历绍兴、钱塘、嘉兴等地,从所作纪游诗存稿中整理选编出十五首,为《吴越纪游》。
他在《吴越纪游诗序》中提到:“写行役之情,纪游历之迹,与夫怀贤吊古之意,亦往往而在。
「明代」高启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
「明代」高启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
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寻胡隐君】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子夜四时歌·其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
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
【江上答徐卿见赠】烟树近松陵,扁舟晚独乘。
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
往事愁人问,虚名畏客称。
无才任萧散,敢望鹤书征。
【步至东皋】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
愁怀逢暮惨,诗意入秋清。
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
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春暮西园】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客中忆二女】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田家夜舂】新妇春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
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梅花九首·其一】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初夏江村】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岳王墓】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明代文人诗派的兴起与发展
明代文人诗派的兴起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文学艺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纷纷涌现,形成了不同的诗派。
本文将探讨明代文人诗派的兴起与发展。
一、背景与前提1.1 明代社会背景:明朝开国后,社会相对稳定,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文化繁荣。
1.2 文人士大夫阶层:明代以士大夫为主要群体,他们具备优秀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二、早期诗派——建安七子2.1 建安七子概述: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活动于豪族门阀之间的七位才子。
他们对后来的明代文人影响深远。
2.2 作品特色:建安七子的作品卓尔不群,艳丽辞藻和高度自我表达特别突出。
三、中期诗派——“辽东派”、“浙西江右派”等3.1 辽东派概述:辽东派是指明代的辽东地区一群诗人,他们注重形式美和琼瑰多彩的描述。
3.2 浙西江右派概述:浙西江右派是指南宋时期活动在浙江、四川和湖南三省一带的一群诗人,他们以继承宋人传统为特色。
四、晚期诗派——“阳春白雪派”、“金陵学院派”等4.1 阳春白雪派概述:阳春白雪派是明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学流派,以清新典雅、反对形式主义为特点。
4.2 金陵学院派概述:金陵学院派是明代末年南京地区的文人诗坛流派,追求深入生活、开阔思路的艺术表达方式。
五、两大影响力较大的纲目5.1 《花间集》:由明代文学家杨慎刚编纂而成,收录了各个诗派的作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
5.2 《全芳备神》:由文学家黄宗羲编著,总结了前人古代花间杂志中未涉及的明代诗人。
六、总结与展望明代文人诗派的兴起与发展源于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
这些诗派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以上是对明代文人诗派兴起与发展的简要介绍,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初步了解这一文化现象的视角,同时也激发大家对于明代文学更深入的研究兴趣。
明代诗风的开启者——十年来高启研究综述
、
收 稿 日期 :0 l ' 1 1 2 1"0 - 5 - -
作 者 简介 : 赵
敏 (9O ) 女 , 东 东平人 , 18 一 , 山 山西 大学 文 学 院 , 读 硕 在
士。
・
9 - 2
21 0 1年 5月
赵
敏 :明代诗风 的开启者
外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为今后研究高启的诗歌提供 了参照的蓝本。
整合。 关于高启生平和创作的研究 论述到高启生平及思想方面的文章在近十年中共有 6 篇, 刘君若考证得知高启除了号青邱子、 槎轩外 , 还有别号
一
“ 吹台”考证得出高启本应该是吴县人而非长洲人; ; 在正戊 戌、 庚子年间出游吴越两地两次, 第一次是至正戊戌冬季至己 亥春季, 第二次是至正庚子春季至本年六月夏季; 刘君若还对 高启的诗歌进行了重新考证和编年, 使得史料更加值得推敲。 傅强则搜集史料对高启和杨维桢的交往进行了考证, 认为高 启与杨维桢并没有交往, 并探究到了具体的原因是他们在诗 歌理念和创作态度上有很大的差异。杨维桢强调学习诗歌应
二、 关于高启诗歌风格的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高启诗歌风格的文章较为丰富详实, 其中 诗歌总论方面的文章有 l 篇 , 4 房锐在文中提出《 吴越纪游十 五首》 是高启在元末写的一组纪行诗, 真实地记录了高启的游 踪, 抒发了他当时的思想情感, 反映出了 元末乱离之世的社会 现实,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刘民红则对不受人 重视的游仙诗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了其丰富的艺术价值 分析 及精神追求。纪映云经考证认为“ 梅花” 是高启诗歌中一个 重要的意象, 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 我心象。高启的梅 花诗中抒发了各种不同的情志和心绪, 把梅花形象同诗人的 生活经历和特定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 我们也可以从这 些断面看出高启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同时, 高启对梅花 诗这种古老题材的继承和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意义。 李鸿渊则进一步探究了高启的怀古诗 , 认为高启孤独一生, 形 成了其悲剧的性格, 所以他通过怀古诗探究历史的兴衰成败 , 抒发自己的心境 , 同时感慨世事变化。怀古诗兼备众体, 有浓 郁的吴地风情 , 且具有考据的价值。他的怀古诗堪称明代一 大家, 对后世颇有影响。 关于高启诗歌风格和特色方面的研 究和考证 , 汪渊之将高启的诗放人了整个明代初到明代中叶 的诗坛进行了考察, 通过查阅他认为高启诗歌的成就主要表 现在其所写了大量的感怀诗和抒发壮志的豪情诗, 与同时期 的吴中诗歌风格 比较, 更显爽朗、 明净、 刚健、 清新。张春山、 傅强都对高启“ 兼师众长” 的艺术特色进行 了探讨。张春山 明确提出高启是我国文学史上兼师众长最有成就的作家之 傅 强则通过更加详细的研究指出“ 兼师众长” 是高启诗 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创作方面来看 ,兼师众长” “ 这一风格 就是强调风格要多样化; 就文体学的角度而言, 就是应该兼工 各体。高启的这一理论说是以宋元诗歌发展的历史为基本前 提的, 还有其现实针对性。这一学说表现了高启学习各家之 长、 形成集大成的宏阔的艺术视野; 同时也表明了高启具有继 承和发展的史学观。高启对“ 兼师众长” 这一理论的提出和 运用, 为明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并昭示了宋以后 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司马周则在文中分析了高启的大量 “ 诗之后, 梦” 认为这些诗中, 通过这些“ 的意象诗人寄托 梦” 着 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 这些都成为了诗人抒发感情的寄托之 物。明代初期的政治环境、 社会环境, 以及当时诗人所处的生 活环境与其美学追求 , 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刘君若具 体论述了高启对于开启明代诗风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高
高启简介
• • • • • •
《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 • • • •
《咏梅九首》(选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 代表诗集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 • • • • • • • • • • •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高启的诗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 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 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Hale Waihona Puke 介•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 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 (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 返青丘授徒自给。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 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 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 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 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中国古代文学 第四卷 考试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复习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和散文高启(诗歌)53页1、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2、代表作《青丘子歌》,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活志趣宋濂(散文)57页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刘基(散文)58页在散文创作上,与宋濂相并称,代表作《郁离子》。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台阁体60页: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名词解释)茶陵派61页: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名词解释)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前七子67页: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名词解释)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后七子70页: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明朝历史】高启
【明朝历史】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
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
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
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
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
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
明代诗歌总体发展历程明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总体上经历了前期的复古派与后期的新理性主义派两个阶段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形式、题材和风格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创新,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面貌。
明初的诗歌仍然沿袭了唐代的传统,表现出完全的复古派特征。
这一时期,诗人讲究以唐代为标准,推崇唐代的诗人和作品,对李白、杜甫等以及《全唐诗》的研究日渐深入。
他们力图恢复和保持唐代诗歌的风格和韵律,注重形式的严谨和笔墨的工整。
同时,他们对于题材的选择也主要以山水、田园、爱情等传统的诗题为主。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刘基、戚继光等。
他们的诗歌优秀,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并且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明代中晚期的诗歌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诗人开始远离唐代的束缚,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新理性主义派的风潮。
他们注重现实主义和理性思考,并且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的内心体验。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和个体困境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诗歌更具现实意义和内涵。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汤显祖、杨慎等。
他们的诗作多以反映时代矛盾和疾苦为主题,并且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和格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总体上来说,明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复古到新理性主义的转变。
受唐代诗歌的影响,明初的诗歌延续了唐代的风格和传统,诗人们以修辞繁复、用典丰富为主要特点。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深入,明代中晚期的诗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尝试以新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开创了一种新的理性主义风格,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内心的体验,赋予诗歌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明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既有传承和继承,又有创新和突破。
从复古派到新理性主义派的转变,体现出明代诗歌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变化。
这个时期的诗歌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展现了明代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诗人和作品,明代诗歌才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二十一章高频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二十一章明代诗歌✧考情提要✧逐题击破一、单选题1.明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是()A.高启B.刘基C.袁凯D.张羽2.明代堪称“诗人之翘楚”的是()A.刘基B.袁凯C.杨基D.高启3.与杨基、张羽、徐蕡并称为“吴中四杰”的诗人是()A.唐寅B.祝允明C.高启D.徐祯卿4.明永乐至成化数十年间,诗歌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当时的流行诗风,在朝者为“台阁体”,在野者为()A.“竟陵派”B.“茶陵派”C.“性理诗”D.“性灵诗”5.明代宣扬“真诗乃在民间”的诗人是()A.李梦阳B.李贽C.袁宏道D.唐寅6.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四人被称为()A.吴中四士B.吴中四才子C.永嘉四灵D.弘正四杰7. “吴中四才子”中,加入了“前七子”文学集团的人是()A.祝允明B.唐寅C.文徵明D.徐祯卿8.诗歌表达追求自我,毫不讳言艳羡饮食之欲、声色之乐、市廛之盛等世俗生活的诗人是()A.徐渭B.袁宏道C.唐寅D.汤显祖9.“吴中四才子”中,唐寅号()A.青丘子B.弇州山人C.空同子D.六如居士10.李攀龙文集的名称是()A.《云如居士集》B.《沧溟先生集》C.《四溟山人集》D.《弇州四部稿》11.朱有燉是明代前期成就最大的散曲作家,其散曲集名曰()A.《秋碧乐府》B.《王西楼乐府》C.《诚斋乐府》D.《碧山乐府》12.明代创作散曲数量最多的散曲家是()A.王磐B.陈铎C.康海D.王九思13.陈铎的散曲集是()A.《诚斋乐府》B.《王西楼乐府》C.《秋碧乐府》D.《海浮山堂词稿》14.散曲集《江东白苎》的作者是()A.王磐B.陈铎C.梁辰鱼D.冯惟敏15.明代民歌《挂枝儿》、《山歌》的收集整理者是()A.李开先B.冯梦龙C.袁宏道D.凌濛初二、主观题1.前七子【名词解释】2.吴中四才子【名词解释】3.简述陈子龙的诗歌思想与创作。
【简答】参考答案二、主观题1.前七子【名词解释】明代中期出现的文学群体,指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高启与明代诗风
第!"卷第#期肇庆学院学报$%&’!"(%’# !))*年+!月,-./(01-2340-56(7.(6$8/96:;<=>’!))*高启与明代诗风刘君若(肇庆学院中文系,广东肇庆"!#)#+)摘要:高启是身跨元明两代的诗人,习惯上将他列入明代诗歌。
这决不仅仅因为他曾经出仕新朝,而是于明代诗风实有开启之功。
高启对明代诗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兼师众长、随事摹拟的创作途径;复归风雅、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格调与灵性并重的诗学追求。
关键词:诗风;风雅;格调;性灵。
中图分类号:6!)A’!!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C**"(!))*))#?))*#?)"在评价明代诗歌创作成就时,论者往往举高启为一代诗人之首。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尊高启为明朝“开国诗人第一”,以为“有明一代诗人,终莫能及”;陈田《明诗纪事》也推崇其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现今的文学史都将其列入明代诗人。
不过,必须承认,事实上高启入明仅六年就被处死,他的生平出处和文学活动大部分在元末,例如他亲手诠次的诗集《缶鸣集》,共收录作品九百余篇,其中,元末的作品多达七百三十二首。
当然,洪武二年春,高启应召到南京编撰《元史》,任翰林院编修,将他列入明代作家也是可以的。
所以学术界在对高启的归属问题上,有时有些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大多并不否认高启作为明代诗人的身份,但在论述元末诗歌创作也往往会谈及高启,将他作为元末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
钱伯城先生的看法可能颇有代表性,他认为“高启是元明之际的诗人,不应专属明代”[+]。
也许,无论将高启列入元代、明代,或者两朝视之,都无损于其诗歌的魅力。
但如何对一代文学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显然是不能就此样轻轻放过。
而且厘正高启的归属,也有助于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入认识。
我们知道,易代之际诗人的归属,历来是文学史家比较棘手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1—15 作者简介:赵 敏( 1980—) ,女,山东东平人,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硕
士。
·92·
“吹台”; 考证得出高启本应该是吴县人而非长洲人; 在正戊 戌、庚子年间出游吴越两地两次,第一次是至正戊戌冬季至己 亥春季,第二次是至正庚子春季至本年六月夏季; 刘君若还对 高启的诗歌进行了重新考证和编年,使得史料更加值得推敲。 傅强则搜集史料对高启和杨维桢的交往进行了考证,认为高 启与杨维桢并没有交往,并探究到了具体的原因是他们在诗 歌理念和创作态度上有很大的差异。杨维桢强调学习诗歌应 从汉魏六朝入手,高启则主张“转益多师”、“蒹学众长”。房 锐发表的《高启生平思想研究》、李晓刚的《高启的悲剧人生 与思想性格》、邢丽凤《“无用”的悲哀: 高启论》、何春根的《高 启渐趋消沉的心路述略》这四篇文章都是从高启悲剧性的人 生入手,来研究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发展轨迹。其中房锐的 《高启生平思想研究》对高启生平的研究较为系统,论述了高 启从元顺帝降生,至明太祖洪武七年被腰斩这 39 年的经历: 其生逢动荡之世,不求仕宦,一生致力于诗文创作。文章分为 少年诗人、乱离之世、入明以后、惨遭腰斩四个部分并进行了 详实地阐述,为今后高启生平的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 有关研究高启创作方面的共有 19 篇文章,对高启的诗歌、词 章、文方面均有涉及,以诗歌研究为重点。其中,涉及到具体 作品的共有 4 篇,傅强和房锐对高启的代表作《青丘子歌》的 作年进行了争论,傅强认为《青丘子歌》并不是作于至正十八 或二十年,经考证得出是作于洪武三年。房锐则依然认为此 诗应作于高启第一次隐居青丘时,即元至正二十年到至正二 十二年间,这两篇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于高启具体诗篇创作年 代的求证上。郑伯勤的《“四海永为家”的高亢颂歌———高启 <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 解析》,张维《“明代第一诗人”的自 画像———读高启 < 青丘子歌 > 》这两篇文章则从高启的代表 诗歌入手,分别从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诗歌意象、诗歌内蕴和
·93·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3 考文献: [1]刘君若. 高启生平事迹补正[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002,( 2) . [2]傅 强. 高启与杨维桢无交往原因探析[J].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4) . [3]房锐. 高启生平思想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1996,( 4) . [4]李晓刚. 高启的悲剧人生与思想性格[J]. 重庆师院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1998,( 4) . [5]邢丽凤.“无用”的悲哀: 高启论[J]. 山东社会科学,2002, ( 5) . [6]何春根. 高启渐趋消沉的心路述略[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3,( 1) . [7]傅 强. 高启《青丘子歌》作年辨证[J].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1998,( 3) . [8]房锐. 高启《青丘子歌》作于何年———与傅 强先生商榷[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5) . [9]郑伯勤.“四海永为家”的高亢颂歌———高启《登金陵雨花台 望大江》解析[J]. 名作欣赏,2000,( 5) . [10]张维.“明 代 第 一 诗 人 ”的 自 画 像———读 高 启《青 丘 子 歌 》 [J]. 阅读与写作,2004,( 9) . [11]房锐. 高启吴越纪游诗简论[J].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 ( 3) . [12]刘民红. 高启游仙诗初探[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
第 3 期 ( 总第 82 期) 2011 年 5 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Radio & TV University
No. 3 Mar. 2011
明代诗风的开启者
———十年来高启研究综述
□赵 敏
(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 在整个明朝文坛,高启应该说是被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个,对明代诗风有着开启之功,其随 事描摹的创作途径、稳 健 沉 着 的 创 作 旨 趣、灵 动 洒 脱 的 诗 学 追 求, 影 响 着 整 个 明 代 诗 风。1995 ——— 2005 年这十年间,关于高启的研究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高启生平思想、诗歌风 格、诗歌理论、词和散文等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这十年的文章进行梳理和综述。
2011 年 5 月
赵 敏: 明代诗风的开启者
外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为今后研究高启的诗歌提供 了参照的蓝本。
二、关于高启诗歌风格的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高启诗歌风格的文章较为丰富详实,其中 诗歌总论方面的文章有 14 篇,房锐在文中提出《吴越纪游十 五首》是高启在元末写的一组纪行诗,真实地记录了高启的游 踪,抒发了他当时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了元末乱离之世的社会 现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刘民红则对不受人 重视的游仙诗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了其丰富的艺术价值 及精神追求。纪映云经考证认为“梅花”是高启诗歌中一个 重要的意象,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我心象。高启的梅 花诗中抒发了各种不同的情志和心绪,把梅花形象同诗人的 生活经历和特定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也可以从这 些断面看出高启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同时,高启对梅花 诗这种古老题材的继承和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意义。 李鸿渊则进一步探究了高启的怀古诗,认为高启孤独一生,形 成了其悲剧的性格,所以他通过怀古诗探究历史的兴衰成败, 抒发自己的心境,同时感慨世事变化。怀古诗兼备众体,有浓 郁的吴地风情,且具有考据的价值。他的怀古诗堪称明代一 大家,对后世颇有影响。关于高启诗歌风格和特色方面的研 究和考证,汪渊之将高启的诗放入了整个明代初到明代中叶 的诗坛进行了考察,通过查阅他认为高启诗歌的成就主要表 现在其所写了大量的感怀诗和抒发壮志的豪情诗,与同时期 的吴中诗歌风格比较,更显爽朗、明净、刚健、清新。张春山、 傅强都对高启“兼师众长”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张春山 明确提出高启是我国文学史上兼师众长最有成就的作家之 一。傅 强则通过更加详细的研究指出“兼师众长”是高启诗 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创作方面来看,“兼师众长”这一风格 就是强调风格要多样化; 就文体学的角度而言,就是应该兼工 各体。高启的这一理论说是以宋元诗歌发展的历史为基本前 提的,还有其现实针对性。这一学说表现了高启学习各家之 长、形成集大成的宏阔的艺术视野; 同时也表明了高启具有继 承和发展的史学观。高启对“兼师众长”这一理论的提出和 运用,为明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并昭示了宋以后 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司马周则在文中分析了高启的大量 “梦”诗之后,认为这些诗中,通过这些“梦”的意象诗人寄托 着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这些都成为了诗人抒发感情的寄托之 物。明代初期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当时诗人所处的生 活环境与其美学追求 ,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刘君若具 体论述了高启对于开启明代诗风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高 启对明代诗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博采众长、随 事摹拟的创作方法; 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 格调与灵性兼有的 诗歌追求。其中刘君若在论述格调这方面对于今后的研究起 着重要的作用,她根据高启的“格以辨其体……体不辨则入于 邪陋”指出了格是用来辨诗体的一个手段,入格可使诗作避粗 陋,格既是诗歌的体制风格同时也是外在形式,高启也是身体 力行有效地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这些研究
关键词: 高启; 生平; 思想; 诗风;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350 (2011) 03—0092—03
在相对寂寥的明朝文坛,高启应该说是被后世评价最高 的一个,对明代的诗风具有开启之功。被评价为“有明一代诗 人,终莫有能及之者。”、“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 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瓯北诗 话·卷八》) 。从其实际创作来看,高启被授予这样的称赞无 可厚非,仅以诗歌而论,在世短短三十九年间,他就留下了二 千余首诗。并且高启好学勤奋,从学于多位当时著名的诗人, 作品呈现出多样的风格,“青丘才力、天分、工候,皆极其至,所 为诗,自汉、魏、六朝及李、杜、高、岑、王、孟、元、白、温、李、张、 王、昌黎、东坡,无所不学,无所不似,妙笔仙心,几於超凡入圣 矣。”,“然自元至今,所有诗家,无出青丘右者,洵可直继遗 山,为一大宗矣”。( 《筱园诗话·卷二》) 高启跨越了元代和 明代两个时代,这样看来,对高启诗歌和诗歌理论的研究就具 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 1995 年———2005 年学界对高启 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综述,从而能为今后的研究整合一些资 料,方便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笔者由于资料有限未能找到 关于研究高启的专著,所以,将以发表于 CNKI 的关于高启的 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在这十年间,公开发表的以高启为研 究对象的论文共有 25 篇。主要涉及他的生平思想、诗歌风 格、创作理论等方面,本文也将试图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 整合。
都对高启的诗歌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归纳,是这十年的重要 研究成果,为今后解读高启的诗歌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资料。
三、关于高启诗歌理论研究 在高启诗歌理论方面的研究共有 4 篇文章,分别是赵海 岭的《拊缶而歌 自快其意———简论高启的诗歌理论》、刘君若 的《高启与明代诗风》《高启的“自适”诗论和他的诗歌创作》、 尹戴忠的《高启诗歌用韵研究》。赵海岭认为高启的诗歌理 论截然不同于传统的诗歌理论,在高启看来,诗歌不应该是政 治的工具,而应该是抒写性情、表达思想的载体。高启是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所以 ,高启 特别注重对诗歌的内部进行研究。刘君若提出,高启论诗讲 求自适的心理 ,并在诗歌创作中予以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 一是对生活闲趣的抒写,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二是在抒 发感情不是一味的呻吟,而是讲求理智; 三是对安静而绵长的 意象的情有独钟,例如对“雨”的选择。此外,尹戴忠从诗韵方 面对高启 创作的乐府诗、古体诗进行了研究,最后发现了一 些较为有价值的语音现象。如: 灰泰合口呼押入支微部 ,尤 侯部唇音字“妇”押入鱼模部,佳韵夬韵系部分字押入家麻部, 鱼模部与支微部相押,皆来部个别字与支微部个别字相押,寒 先部与真文部混押等等。 四、关于高启词、散文的研究 与诗歌研究的丰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启词、散文研究 的薄弱。在词研究方面,孙家政在《论刘基和高启的词的创 作》和《明词衰蔽的原因》认为高启的词以直寄性情、尚实写 真见美,其共同处在于能够继承宋、元词余绪。他们词中自觉 摅写主体的情性襟抱,应是其诗文同样内容的有力补充。张 淑婷在《论高启的词》中认为高启词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在艺 术上师承苏辛、也兼学柳李,有独到的艺术成就。由于高启散 文相对诗歌的创作相对较少,在散文方面的研究仅有 1 篇,是 张春山、张晓凯的《论高启的散文》,他们提出,虽然高启并不 是一位散文家,但他的一生写有许多散文,而且其散文师承孟 子、韩愈、苏轼等人,其政论文有股浩然之气 ,而且说理透彻。 其传记散文形象鲜明、富有新意。其游记散文语言优美。综 上所述,可以看出,1995 年到 2005 年这十年间,对高启的生平 及诗歌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丰富和充分,对他思想主张的探 索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几年在这方面的研 究是可喜的。而在创作方面的研究还是多集中在他的诗歌, 在文、词方面还较少,这当然与其本人的创作情况基本相符, 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显不足。依笔者之见,以下两个方面 应该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一是将高启与其他诗人进行比较研 究,可以和元好问等诗人进行比较。前人曾有论及,“李青莲 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丘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 似。”( 《瓯北诗话·卷八》) ,“然自元至今,所有诗家,无出青 丘右者,洵可直继遗山,为一大宗矣”( 《筱园诗话·卷二》) 可 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借鉴。二是对元诗的继承性可以作为进一 步的研究。高启虽被归入明代诗人,但他大部分的时间还是 生活在元代,所以是否对于高启在元代诗坛的意义有所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