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精品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
8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导入新课
同学们,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日常生 活中,我们通过钟表、日历等来掌握时间, 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
……
时间还把脚印留在了许多我们不曾看到、 不曾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不仅仅是 时间的脚印,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 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 教科书……
作家简介
陶世龙〔1929—〕,出生于四川 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学习。
1949年开场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 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 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 揭开大地的机密?、?地球的画像?和? 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 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学习目的
〔2〕第27、28自然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 石〞等例子,详细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 地球历史的开展过程〞。
写作特___
1.抽象的名词形象化,陌生的形象熟悉化,熟悉的形象 兴趣化 。从修辞上,就是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 “时间的脚印〞这个标题就用拟人将时间形象化了,“岩石 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运用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 岩石是记录员似的。这是抽象的名词形象化。再如,说冰河 对岩石的破坏,“就好似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 遇到的一些石头〞。冰河挪动是形象的,但是陌生,喻体那 么很熟悉,一联想,就产生实实在在的感觉了。这是陌生的 形象熟悉化。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 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类拟人句颇有兴趣。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 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奇特的功能。
合作探究 指出以下段落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第14自然段:
陶世龙
导入新课
同学们,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日常生 活中,我们通过钟表、日历等来掌握时间, 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
……
时间还把脚印留在了许多我们不曾看到、 不曾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不仅仅是 时间的脚印,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 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 教科书……
作家简介
陶世龙〔1929—〕,出生于四川 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学习。
1949年开场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 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 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 揭开大地的机密?、?地球的画像?和? 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 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学习目的
〔2〕第27、28自然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 石〞等例子,详细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 地球历史的开展过程〞。
写作特___
1.抽象的名词形象化,陌生的形象熟悉化,熟悉的形象 兴趣化 。从修辞上,就是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 “时间的脚印〞这个标题就用拟人将时间形象化了,“岩石 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运用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 岩石是记录员似的。这是抽象的名词形象化。再如,说冰河 对岩石的破坏,“就好似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 遇到的一些石头〞。冰河挪动是形象的,但是陌生,喻体那 么很熟悉,一联想,就产生实实在在的感觉了。这是陌生的 形象熟悉化。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 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类拟人句颇有兴趣。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 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奇特的功能。
合作探究 指出以下段落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第14自然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31张PPT)
现在我们保持十秒安静,大家分 别用什么来计时?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 了时间的脚步。在这些漫长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能结束的“蜗居”生活中,你的时间 是用什么丈量的呢?
快速浏览文章前四段,看看作者还提到了那些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再读课文:借助独立成段的单句,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 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大约”表示推测
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 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很可能”表示猜测,并不肯定
说话留有余地
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形象性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句子
环节三 讲述时间的脚印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兵团“十三五”重点项目, 大桥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布置作业
1.请大家收集整理有关时间的名言、诗句、谚语等。
2.绘制全文的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把全文缩写成 200字以内的短文。
材料二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
兵团“十三五”重点项目, 大桥建设难度大、技术 要求高。自2016年5月开建以来,针对北疆气候严寒、 伊犁河沙砾土复杂土质等不利因素,采用地表铺钢 板分散着力点、大放坡开挖配合井点防水、挂篮悬 臂方式浇筑节段等先进技术,突破重重技术难关, 相关技术走在国内前列,成为兵团桥梁建设史上又 一座里程碑。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 了时间的脚步。在这些漫长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能结束的“蜗居”生活中,你的时间 是用什么丈量的呢?
快速浏览文章前四段,看看作者还提到了那些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再读课文:借助独立成段的单句,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 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大约”表示推测
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 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很可能”表示猜测,并不肯定
说话留有余地
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形象性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句子
环节三 讲述时间的脚印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兵团“十三五”重点项目, 大桥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布置作业
1.请大家收集整理有关时间的名言、诗句、谚语等。
2.绘制全文的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把全文缩写成 200字以内的短文。
材料二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
兵团“十三五”重点项目, 大桥建设难度大、技术 要求高。自2016年5月开建以来,针对北疆气候严寒、 伊犁河沙砾土复杂土质等不利因素,采用地表铺钢 板分散着力点、大放坡开挖配合井点防水、挂篮悬 臂方式浇筑节段等先进技术,突破重重技术难关, 相关技术走在国内前列,成为兵团桥梁建设史上又 一座里程碑。
2018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8 时间的脚印 精制课件
逻辑顺序:由浅入深,说明事理。
合作探究
1、你能根据书上的内容概述“石烂”的过程吗?岩 石经受着哪些方面来的“攻击”?又是怎样形成新的 岩石的?(8-19节)
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 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 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
崩落
(碎石,沙砾,泥土)—— 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旅行—— 沉积——
我国山西云岗石窟建成后经过 一千几百年,风化现象严重, 由于人类活动对空气和水的污 染,还正在使风化作用加速进 行。
一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 启了哪些内容。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 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 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 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 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 “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合作探究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31-32)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 进行分析。
• (1)准确性、严密性。 •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 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 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 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 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 严密。
岩石的毁灭
**** ****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完美版)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可将“石碑上的刻文”改为“刻文的 石碑”;C项,搭配不当及语序不当,应将“成立”改为“形 成”,并将“干预、发现和制止”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D项,成分残缺,应删掉“自”或在“因”前加上“它”。
B 5.[2019·无锡]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 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 进大自然 !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 于四川省安岳县。出版 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 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 和地震》《多变的地球》 等科普读物。
预习检测
腐蚀( s)hí 浑浊( ) zhuó 山麓( l)ù 粗糙( ) cāo 龟裂( j)ūn 海枯石烂( ) kū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 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 奥秘,来造福人类。
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 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 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 创造和成就。 3.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 科学的热情。
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
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 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说明文阅读方法小结
123...逐归理段纳清概说说括明明要方顺点法序:概:使边括用要读什点边么时标,说出要明重文顺视章序首所括,使还句用要、 的尾看结说说句明明或方的提法对问,象式然。语后句一总的般结作来主用说要,重,使说视用明给了事概哪物念些下的定方演 法义变或,发并解展进说的而的,语分用句析时的这间作些顺用说序。明;阅说方读明法时建可对筑以准物把确这的说些,明用语 事句意用空 的勾思“物间联画要同特顺系出简类征序的来明合所;,。扼并介用起概 要 ”绍 逻的括 。 的高辑作要 在 方科顺用点 逐 法技序时 段,。把产。概最全品括好文要用或划点完说分的整明为基的事相础句对物上子独间,,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 于四川省安岳县。出版 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 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 和地震》《多变的地球》 等科普读物。
预习检测
腐蚀( s)hí 浑浊( ) zhuó 山麓( l)ù 粗糙( ) cāo 龟裂( j)ūn 海枯石烂( ) kū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 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 奥秘,来造福人类。
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 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 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 创造和成就。 3.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 科学的热情。
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
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 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说明文阅读方法小结
123...逐归理段纳清概说说括明明要方顺点法序:概:使边括用要读什点边么时标,说出要明重文顺视章序首所括,使还句用要、 的尾看结说说句明明或方的提法对问,象式然。语后句一总的般结作来主用说要,重,使说视用明给了事概哪物念些下的定方演 法义变或,发并解展进说的而的,语分用句析时的这间作些顺用说序。明;阅说方读明法时建可对筑以准物把确这的说些,明用语 事句意用空 的勾思“物间联画要同特顺系出简类征序的来明合所;,。扼并介用起概 要 ”绍 逻的括 。 的高辑作要 在 方科顺用点 逐 法技序时 段,。把产。概最全品括好文要用或划点完说分的整明为基的事相础句对物上子独间,,
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完美课件
研读5-21段,梳理岩石从被破坏到新生的过程,来认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那些独立成段的句子你标注出来了吗?你能理解它们的作用吗?
有一句话。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 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研读5-21段,梳理岩石从被破坏到新生的过程,来认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明确: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
人写,一是拉近了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 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沙砾(lì) 琥珀(pò) xī(犀)牛
大自然中却有它留下的清晰的脚印,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家陶世龙先生再次走近时间,探索“时间的脚印”的奥秘。
研读5-21段,梳理岩石从被破坏到新生的过程,来认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
●
掸 dǎn
●
山麓 lù
●
龟裂 jūn
●
羁绊 bàn
帷幕 wéi
●
琥珀 pò
研读课文,明晰“脚印”
• 4.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 生活有什么意义呢(30-31段)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 岩石是坚硬的,“时间”是抽象的,作者却将 坚硬的岩石,“抽象”的时间写的生动、有趣、 幽默,他用了哪些妙招把一篇科普文章写的这 么吸引人呢?
•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圈点批注,用“我觉得…… (句子)写得……,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可以从修辞、说明方法的角度来说)
有一句话。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 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研读5-21段,梳理岩石从被破坏到新生的过程,来认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明确: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
人写,一是拉近了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 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沙砾(lì) 琥珀(pò) xī(犀)牛
大自然中却有它留下的清晰的脚印,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家陶世龙先生再次走近时间,探索“时间的脚印”的奥秘。
研读5-21段,梳理岩石从被破坏到新生的过程,来认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
●
掸 dǎn
●
山麓 lù
●
龟裂 jūn
●
羁绊 bàn
帷幕 wéi
●
琥珀 pò
研读课文,明晰“脚印”
• 4.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 生活有什么意义呢(30-31段)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 岩石是坚硬的,“时间”是抽象的,作者却将 坚硬的岩石,“抽象”的时间写的生动、有趣、 幽默,他用了哪些妙招把一篇科普文章写的这 么吸引人呢?
•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圈点批注,用“我觉得…… (句子)写得……,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可以从修辞、说明方法的角度来说)
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精品课件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记录时间 的工具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 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 《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阅读22-29自然段,思考: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 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 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 识,而且可以探寻地 下“宝藏”,更有无 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新岩石
• 岩石有着怎样的运动规律?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阅读第19-21自然段,思考: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 判断时间的?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 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 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人的修辞手法,写 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和被 动性,生动有趣,体现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 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 遥远的地方。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明晰心中的脚印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 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 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 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 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 自然奥秘的兴趣。
dǎn 掸
hè 沟壑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记录时间 的工具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 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 《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阅读22-29自然段,思考: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 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 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 识,而且可以探寻地 下“宝藏”,更有无 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新岩石
• 岩石有着怎样的运动规律?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阅读第19-21自然段,思考: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 判断时间的?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 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 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人的修辞手法,写 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和被 动性,生动有趣,体现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 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 遥远的地方。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明晰心中的脚印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 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 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 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 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 自然奥秘的兴趣。
dǎn 掸
hè 沟壑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3张PPT)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 概念。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 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 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说明方法巩固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慢地移
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 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 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文章共31个自然段 独句段:1、5、7、11、13、18、22、24、27
过渡段及其作用
1.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到自然界,引出 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2.第7段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引起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历程。
3.第18段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 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大自然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人类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语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 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 ),生于四 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 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 国文化融合的研究。部分作品结 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 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 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 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 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说明方法巩固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慢地移
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 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 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文章共31个自然段 独句段:1、5、7、11、13、18、22、24、27
过渡段及其作用
1.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到自然界,引出 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2.第7段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引起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历程。
3.第18段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 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大自然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人类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语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 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 ),生于四 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 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 国文化融合的研究。部分作品结 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 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 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 《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1张PPT)
“时间的脚印”其实指的是时间的 踪迹,也就是时间过去后所留下的痕迹。
2.那本文重点说明的记录“时间的脚印” 的方式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朗读第2、3段的这四句话,其中作者连 续三次使用了转折连词,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到并圈画 出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 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 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 间的踪迹呢?
(三)品味说明语言,体会生动写法。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准确、精炼
在阐述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时,要确保准确 性和严密性,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 一是大量精准数据;二是不可忽视的副词。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 成1米厚的岩石。
3.文中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形象、幽默、含蓄
时间是没有脚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还有些词语的使用也非常引人兴致。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瞧!
小结
我们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主要抓住一个“理”字, 这个“理”既包括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本质, 也包括文章的条理和章法,即说明的顺序、结构、逻 辑等。那么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 点和说明的目的。我们了解了基本的说明顺序,就可 以在阅读说明文时懂得识别,从而可以深入思考作者 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我们 自己在写作说明性文章时也要懂得选择适宜的说明顺 序。
提示:第一,注意这篇文章属于说明文的哪一种结构; 第二,关注文中特殊的语段,抓住每部分的中 心句和起到过渡性作用的句子,这是我 们理清一篇说明文思路的重要标志。
—— ——
2.那本文重点说明的记录“时间的脚印” 的方式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朗读第2、3段的这四句话,其中作者连 续三次使用了转折连词,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到并圈画 出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 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 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 间的踪迹呢?
(三)品味说明语言,体会生动写法。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准确、精炼
在阐述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时,要确保准确 性和严密性,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 一是大量精准数据;二是不可忽视的副词。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 成1米厚的岩石。
3.文中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形象、幽默、含蓄
时间是没有脚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还有些词语的使用也非常引人兴致。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瞧!
小结
我们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主要抓住一个“理”字, 这个“理”既包括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本质, 也包括文章的条理和章法,即说明的顺序、结构、逻 辑等。那么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 点和说明的目的。我们了解了基本的说明顺序,就可 以在阅读说明文时懂得识别,从而可以深入思考作者 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我们 自己在写作说明性文章时也要懂得选择适宜的说明顺 序。
提示:第一,注意这篇文章属于说明文的哪一种结构; 第二,关注文中特殊的语段,抓住每部分的中 心句和起到过渡性作用的句子,这是我 们理清一篇说明文思路的重要标志。
——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时间的脚印优秀PPT课件
文题解说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 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 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 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 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 象又很准确。
课件PPT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时间的脚印》一书中有很多生 动有趣的文章,如《名山不在高》 《雨花石的来历》《奇绝话黄山》 《济南为什么泉水多》《湖泊— —地上的明珠》《桂林山水为什 么特别秀丽》等。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6.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 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 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 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 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 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 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 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 候、生物等的状况。
•A.气候现象从各方面对岩石造成破坏。 •B.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能腐蚀岩石的一部分物质。 •C.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D.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4.“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 作者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 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 对象有所影响?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7.下面对本文的说明,正确的是( ABC )
A.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 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 映衬,浑然一体。 B.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 滴漏”。 C.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 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部编版】2018-2019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精品课件【教学必备】
3.腐蚀: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
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
义项)
4.山麓: 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5.粗糙: (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6.龟裂: 裂开许多缝子。 7.刨刮: 刮平。
部分来自《点拨》
是什么
导思1:文章开头是 怎样巧妙引出说明 对象的?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
课文要点的能力。
(重点)
2.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
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
和科学精神。
来自《点拨》
陶世龙(1929— ),生于四川省 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 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 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 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 文化》。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 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 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 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
时
逻
间 的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
辑
脚
顺
印
序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 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 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 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点拨》
举例子作用分析法。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 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答题 模式:文章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 (事理)……的特点。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精品ppt课件
第6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联系本段前后段的 内容,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本段是过渡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曰常 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起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 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改变的, 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文章中还有哪些独句成段的段落?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第8、12、14、19、23、25、28段。 它们的作用要么是提示重点内容, 要么是标示层次结构,或者是承上启下。
•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 新铁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为 例,同时又对任何地质作用 对岩石的破坏做了比较。 【考点:说明方法及作用】
细 节 探 究 XI
JIE
TAN
JIU
5. 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来的。 作者为什么又要大篇幅的说明岩石形成泥沙的过程?
• 作者大量笔墨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 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 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 质运动规律的体现。这样写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 解更具体、更全面。
时间的脚印
竺可桢
新课导入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 小小的同心环纹。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 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
年轮
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其实,大 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 间的踪影。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 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 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 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 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 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整体感知
(1~5)
“时间漫谈”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石头上的故事”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6~21)
(22~29)
(30~31)
认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1~5)
第二部分
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小知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整体感知
(1~5)
“时间漫谈”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石头上的故事”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6~21)
(22~29)
(30~31)
认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1~5)
第二部分
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小知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内容分段
第一段:(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
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0—31)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细节感知
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7—18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 物和人类的“攻击”。
字词积累
shí
zhuó
lù
bàoΒιβλιοθήκη 腐 蚀kū浑 浊
xiē
山 麓
刨 刮
cāo
海枯石烂
楔形文字
粗 糙
整体感知
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 段? 共 31段 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 分别是哪些? 9段(1、5、7、11、13、18、22、24、27)
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 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 了岩石。”(8)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2)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4)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 展过程。”(27)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 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 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 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 味性、可读性。
山崖裂缝— 崩落 (碎石,沙砾,泥土)— 旅行— 沉积— 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运动等方面去 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课堂小结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 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 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 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 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 用科学的热情。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6.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 —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结果
小 结
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
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
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活动。
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 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 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 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第5段: 第6段:
总提下文
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过渡,引起下文 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概括 原因 具体
总
结果
第7段:
第8段: 第9段、
第10、11段: 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第12段:
雨水的作用
生物的作用
第13段:
第14段
分
原因
人的作用
第15—17段 岩石生存的原因 第18—21段 岩石生存的结果
8 时间的脚印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和科学精神。
新课导入
岩石
恐龙化石
三叶虫化石
长毛象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 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 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 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 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 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 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背景资料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
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 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 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 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
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
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