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疑难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诗两首》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一《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要点语文精选范文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要点语文精选范文

1、《锦瑟》:
⑴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

声声诉述思念之切。

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

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⑵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

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2、《马嵬》:
用对比手法暗寓嘲讽。

全诗至少构成三重对比:颔联将玄宗赴蜀途中的情景与先前的宫中生活进行对比;颈联将玄宗迫于兵变赐死贵妃事与他们曾于七月七日在长生殿密誓永为夫妇事进行对比;尾联将玄宗贵为天子而不能救其所爱与普通民间婚姻之能美满幸福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见出讽刺之意。

《诗两首》疑难解析

《诗两首》疑难解析

《诗两首》疑难解析《诗两首》疑难解析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

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3、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

如: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一丝伤痕也不留下──《白玉苦瓜》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再来杯高粱!──《五陵少年》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东方式的悲观──《敲打乐》“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李商隐诗两首》解读与探究

《李商隐诗两首》解读与探究

《李商隐诗两首》解读与探究《李商隐诗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豀(溪)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以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

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锦瑟》《马嵬》,就是其代表作。

《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

也就是在这一年,漂泊一生的诗人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这首诗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的辉煌,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马嵬》是咏史诗,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wěi)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对杨贵妃马嵬之死,当时的文人交口称颂。

把唐明皇说成爱江山舍美人的“圣明天子”,把倾国之罪归于“女祸”杨贵妃。

李商隐针对这一片荒谬鼓噪,据实评论,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把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历史事实和虚伪自私的面目,向世人毫发毕露地揭示出来。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鉴赏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锦瑟》是朦胧诗,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对于这类“神秘“性的诗,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切忌追求什么解深解透,进行学究式的考证。

诗评家张中行先生说得好:《锦瑟》一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马嵬》是咏史诗,鉴赏方法则恰恰相反,务必仔细考证,对诗中所咏的历史事件,诗人写诗的历史背景有清晰明白的了解,方能领会诗的旨意所在。

课文详解锦瑟锦瑟①无端②五十弦③,一弦一柱思华年④。

人教版高一语文 第2课 诗两首(解析版) (必修1)

人教版高一语文 第2课 诗两首(解析版) (必修1)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荇.(xìng)长篙.(hāo)漫溯.(sù)B.笙.箫(shēng)撑.开(chēng)哀.怨(āi)C.寂.寥(jì)彷.徨(páng)彳.亍(cì)D.凄婉.(wǎn)斑斓.(lǎn)笙箫.(xiāo)【答案】B【解析】A项,“长篙”中的“篙”应读“gāo”;C项,“彳亍”中的“彳”应读“chì”;D项,“斑斓”中的“斓”应读“l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艳影彳亍冷漠凄婉B.颓杞寂寥彷徨迷惘C.凄清惆怅榆阴浮澡D.船蒿沉淀漫溯笙箫【答案】A【解析】B项,“杞”应为“圮”;C项,“澡”应为“藻”;D项,“蒿”应为“篙”。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B.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C.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的诗句。

D.《雨巷》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

【答案】A【解析】B项,最后一处逗号应改为句号;C项,应去掉引号内的句号;D项,最后一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

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析】第一句应填入的语句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实到虚的顺序。

人教版高一语文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人教版高一语文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20XX年人教版高一语文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雨巷》和《再别康桥》这两首诗歌收录于高一语文必修一的课本当中,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诗两首问题探究探讨诗歌主旨,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目的之一。

怎样把握诗歌主题呢?现在结合这两首诗进行一些探讨。

《雨巷》,要读懂这首诗,要品尝出这首诗的情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那位与诗人瞬间相逢又相散的丁香姑娘。

怎么破解这个秘密呢?一种方法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据此可以看出那位姑娘是诗人追求的恋人。

在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他的第一次爱情,是在1929年前后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的追求。

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 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

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

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虽然还缺乏根据,但是,诗人早已有了爱的萌发和爱的情愫,这是可以肯定的。

因而,对于《雨1/ 7巷》中所写的那位姑娘,即使算做一种并无“本事”的虚拟,也可以大胆地认为,恐怕其中不乏对于爱的渴求与追索。

还有一种方法是联系诗篇创作的时代背景,认为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是第一次大革命的象征。

这首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

诗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革命的洪流,但是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粉碎了他美好的理想。

对于这场骤然兴起又突然熄灭的大革命,诗人和当时的许多革命青年一样,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诗中那位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丁香姑娘,正是这种感情的象征。

《再别康桥》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一般的人根据诗的题目,认定它是抒写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最近有一些人根据徐志摩的生平和诗中的意象,认为它抒写的是与林徽英的一段恋情。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

《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诗两首》重点难点解答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

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离情别绪,给人以审美享受。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阳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诗两首》典题例析

《诗两首》典题例析

《诗两首》典题例析
《诗两首》典题例析
【例题一】
联系《金色花》全文,对“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色花很好看,很好玩。

B、为了跟妈妈捉迷藏。

C、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D、金色花是开在圣树上的花,变成金色花可以为全家带来福气。

【解析】
此题检测的是学生对这首散文诗主题的把握。

文中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A与B选项过于肤浅、表面化,选项D则没能很好地联系本文的写作实际,与本文主题不吻合。

【参考答案】

【例题二】
《纸船》一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诗题的拟定与所有文章的拟定。

《诗两首》重点讲解

《诗两首》重点讲解

《诗两首》重点讲解
1、《假如生活欺诈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爱这首诗吗?什么缘故?
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热和婉,热诚坦率,看起来诗人在与你亲切交谈。

再说,诗句也清新流畅、烈火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诗表面上看起来在写自然界的路,实际上是写人一辈子的路。

而诗人重点又不是那条差不多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因为诗人要紧是感叹人一辈子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其中一条,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一辈子短暂而只能舍弃。

人一辈子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因此选择务必要慎重。

3、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诈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人一辈子旅途难免受生活欺诈,遭受各种挫折和厄运,有的人从此消极沉沦,萎靡不振,有的人则会怨天尤人。

而也有另一种人敢于面对现实、笑看人一辈子、不为挫折所丧气、不为败兴所颓废。

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正义必胜,光明必将到来,诗人正是这种人。

他这种积极乐观的人一辈子态度来自对以后的坚决信念,这对每一个人差不多上有所启发的。

《李商隐诗两首》解析共22页文档

《李商隐诗两首》解析共22页文档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李商隐诗两首》解析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2

《李商隐诗两首》问题与思路解读

《李商隐诗两首》问题与思路解读

问题探究
第一题,李商隐的《锦瑟》诗,从北宋算起,一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余恕诚和刘学锴二位先生合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列举了四十二种解释。

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就有开宗明义说、悼亡说、自况说、爱情说、音乐说、诗评说,求仕说,还有不刻意求解的意境说等。

本书采用朦胧说,你对此是不是有不同看法呢?
第二题,李商隐的《马嵬》,好似主旨比较明确,它是讽刺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朝政。

但是,诗无达诂,不同的人对这首诗同样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

你对诗的主旨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请你对上述两个问题深入探讨,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各写一段解读性的文字。

探究思路
第一题,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

可以把它当作爱情诗解读:。

【高中语文】《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中语文】《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中语文】《诗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问题探究探讨诗歌主旨,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目的之一。

怎样把握诗歌主题呢?现在结合这两首诗进行一些探讨。

《雨巷》,要读懂这首诗,要品尝出这首诗的情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那位与诗人瞬间相逢又相散的丁香姑娘。

怎么破解这个秘密呢?一种方法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据此可以看出那位姑娘是诗人追求的恋人。

在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他的第一次爱情,是在1929年前后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的追求。

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 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

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

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虽然还缺乏根据,但是,诗人早已有了爱的萌发和爱的情愫,这是可以肯定的。

因而,对于《雨巷》中所写的那位姑娘,即使算做一种并无“本事”的虚拟,也可以大胆地认为,恐怕其中不乏对于爱的渴求与追索。

还有一种方法是联系诗篇创作的时代背景,认为诗人笔下那位匆匆相逢又相散的姑娘,是第一次大革命的象征。

这首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

诗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革命的洪流,但是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粉碎了他美好的理想。

对于这场骤然兴起又突然熄灭的大革命,诗人和当时的许多革命青年一样,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诗中那位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丁香姑娘,正是这种感情的象征。

《再别康桥》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一般的人根据诗的题目,认定它是抒写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最近有一些人根据徐志摩的生平和诗中的意象,认为它抒写的是与林徽英的一段恋情。

《教师教学用书》和谢克强先生认为,这首诗“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

《诗两首》问题探究

《诗两首》问题探究

《诗两首》问题探究《诗两首》问题探究一、《雨巷》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

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而首这样一件件地分开来写,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逝的嗟叹和无奈之情,同时也更好地突出了美好事情在眼前消亡所带来的悲剧美。

二、《再别康桥》1、诗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在一起的?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笙箫和想像中沉默的夏虫,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这些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

这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2、此诗写作者再别康桥,为何不见与母校师友话别场面,而只是写母校景物呢?如果写再别康桥的人,很有可能写出离别时执手相看或泪沾巾的伤离别场面,这样似乎让康桥平添了几分忧愁,而诗人太爱康桥,不忍心给她带来一丝忧愁,所以只写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深潭、星辉等自然景色,虽然略有哀愁,但更多的是清新、飘逸。

《诗两首》难句解析

《诗两首》难句解析

《诗两首》难句解析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2、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有人因忧郁而沉沦,有人因忧郁而绝望,有人因忧郁而疯狂,可是诗人说“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对未来要有信心,暴风雨之后会有彩虹,黑夜之后会有黎明,要学会镇静地等候,满怀信心地等候。

只有在你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蝴蝶才有可能栖上你的肩头。

3、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苦难与挫折只是暂时的,对于整个生命的过程来说,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它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而当它成为了过去,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那是一种亲切的怀恋,甚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它,完全了你的人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你。

4、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你是否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的知道:“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是的,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

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

5、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麻烦。

看起来两者都不错,都很有魅力,正因为有了这种麻烦,人类才会创造出“选择”这个颇有分量的词语。

《诗两首》重难点突破

《诗两首》重难点突破

“诵读与感悟”教学反思
练习三“诵读与感悟”的内容是柯原写的散文《幸福》。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论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就是奉献,由于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是怎样理解“幸福”的。

学生畅所欲言,内容触及家庭、学习、糊口等各个方面,反应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待学生朗读了柯原的《幸福》后发现,文中的幸福是有特殊意义的,幸福,不在于获得,而在于奉献。

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只有为他人奉献其实不求回报,那才是幸福,这无疑让“幸福”的定义更趋高尚。

为了匡助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幸福”的意义,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内容,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河流的幸福在于甚么?蜜蜂的幸福在于甚么?小鸟的幸福在于甚么?我的幸福在于甚么?结合糊口实际晓得树、桥、蚕为人类作出的贡献,领悟它们的奉献精神,进而理解“奉献”与“幸福”的内在涵义。

在练习续写时,缭绕书中提供的几个话题:“河流的幸福……、蜜蜂的幸福……、小鸟的幸福……、我的幸福……”让学生从“奉献”的角度来讲幸福。

大部分学生能够捉住原文主题——“幸福在于奉献”来写,但整体感觉语言不够准确精炼,没有凸起已,对原文中拟人手法的学习和应用也不是很恰当。

学生的概括性不是很强,常常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去论述这件事物的幸福,着眼点很小。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请写得好的同窗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良,完美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疑难解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

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3、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
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4、“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

试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出现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

“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形象,联系它们前面长长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以及“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等,可以想见,它们象征了祖国、人民、民族的苦难与灾害,他们不屈的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与坚定的信心。

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5、“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

如: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6、《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