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床操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确认病人身份,核对病历信息,了解病史和病情。
2.与病人进行沟通,告知操作目的、过程、可能的不适和风险,征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包括手术刀、消毒剂、无菌手套、无菌巾、导尿管、护理包等。
4.对操作区域进行准备工作,清洗病人的皮肤或黏膜,并进行局部消毒。
二、具体操作步骤1.实施无菌操作,包括佩戴无菌手套、保持无菌环境和使用无菌仪器。
2.根据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确保病人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3.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要求,选择正确的手术刀、手术器械和材料,避免损伤病人的组织和器官。
4.细致操作,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手术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规范和要求。
5.操作期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病人的体验和反应,及时调整操作方法和步骤。
6.操作完毕后,进行术中记录和标本采集,确保操作结果和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三、操作后处理1.停止出血和处理伤口,包括使用止血药物、缝合伤口和敷料处理。
2.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指标,确保病人的稳定。
3.提供必要的术后护理,如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和防止感染等。
4.向病人和家属进行术后指导,告知注意事项和遵医嘱,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
5.做好术后随访工作,了解术后疗效和状况,及时处理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四、操作流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1.建立健全的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2.设立操作流程的管理责任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和操作标准。
3.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核实操作人员的技能和专业水平。
4.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5.建立术中讨论和经验分享机制,促进技术和操作的进步和创新。
6.加强与相关科室和专业协作,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以上是一份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简单介绍,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应根据不同的手术和操作进行详细制定和管理。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6、糊剂1制备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7、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8、软膏剂1制备配料分别单称、复核、基质——固体药料研细过部过6号筛——混合挑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基质要符合药典规定;包装材料不得同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②成品药应均匀、细腻、无酸败、异臭、变色和不良刺激..③易涂布而不溶化;但能软化..9、糖浆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芳香水另提;一般药煎取2次——滤过——浓缩——取按比例糖水混合——煮沸——放凉、加入附加剂搅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除方中的成分芳香药提取液外;其它附加成份的选用;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②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不低于60%..③应在避菌的环境下配置;及时灌装于灭菌的干燥器中..④成品应澄清;贮存长期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规范沉淀..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10、丹剂1制备配料复核——粉碎成粗粉坐胎——混匀封口——烧炼——收丹——去火毒2注意事项:①材料的提取比例不得任意调整或估量配料..②细度要求要掌握..③成品性状应为黑色湿润细粉末状..④成品合格标准是发热温度60℃左右;持续时间在16小时以上..二、中药各工种技术操作规范1、净制:根据药材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水选、风选、筛选、刮削、剔除、刷、擦等使达质量标准..2、切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泡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并按药材大小、粗细、软硬程度等分别处理..注意掌握气候、水量、时间等条件..切开后及时干燥;测定水价含量;使达药品标准..常见的规格如下:片:极薄片0.5毫米以下;薄片1-2毫米;厚片2-4毫米..段:长度为10-15毫米..块:8-12毫米的方块..条:皮类为宽2-3毫米;叶类为宽5-10毫米..3、炮制1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放凉;需炒碳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放凉..2麸炒:取麸皮撒至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放入净药材;迅速翻动;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材与麸皮比例为10:13烫:取沙子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武火炒热后;放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酥泡或规定程度时;取出;筛去沙子;放凉..4煅:①明煅:取净药材;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时;取出;放凉;碾碎..②煅淬: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酥如不酥;则需反复煅至淬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碾粉..5蒸:取净药材;照该品炮制的各项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当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6煮: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至液体全部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辅料用量照该炮制品规定加注7掸: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冷干种子类药材;需掸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浸泡;除去种皮;干燥..8酒制:包括酒蒸、酒炙、除另有规定外;用黄酒..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搅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黄酒比例为10:19醋制:包括醋蒸、醋煮、醋炙..一般用米醋或酵醋..醋炙:取净药材;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40℃;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醋比例为10:2;必要时加水适量稀释10盐炙:洗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个别药材先入锅内;边搅拌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与盐比例为100:2;加适量水溶解后拌匀药物11姜汁炙:将生姜洗净;捣烂;加入适量;压榨取汁;姜汁再加水适量重压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如为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尽吸置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公斤净药材;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三、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四、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2、操作要领: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3、操作方法: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4、注意事项: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五、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2、操作要领: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3、操作方法:1除去电场作用范围内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2按医嘱选好电极、部位、剂量;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4、注意事项:治疗床椅必须木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禁接触金属物品..六、颈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1、目的:使牵引力落在颈椎体后缘..2、操作要领:1牵引体位以颈椎前屈20°为宜;2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3、操作方法:1向初诊者讲清注意事项;然后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枕颌牵引;2牵引体位以颈椎前20°为宜;如症状不减可根据病员自觉症状得到改善而定重这落点为宜;不必强求某一特定位置;3根据病员体质、体重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次牵引重量2.5-4.5kg开展;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为宜..4、注意事项: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并及时处理;嘱严重患者到临床科室进一步检查..。
最新版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护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手卫生1、一般洗手(一)操作要点1.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2.洗手要点:(1)正确应用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2)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然后用一次性纸巾/毛巾彻底擦干,或者用干手机干燥手。
(3)如水龙头为手拧式开关,则应采用防止手部再污染的方法关闭水龙头。
(二)注意事项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代替洗手。
外科手消毒(一)操作要点1.外科手消毒指征:进行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按外科手术洗手要求的操作之前。
2.操作要点:(1)修剪指甲、锉平甲缘,清除指甲下的污垢。
(2)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取适量皂液或者其他清洗剂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擦干(4)取适量手消毒剂按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至消毒剂干燥。
(二)注意事项1.冲洗双手时,避免水溅湿衣裤。
2.保持手指朝上,将双手悬空举在胸前,使水由指尖流向肘部,避免倒流3.使用后的海棉、刷子等,应当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消毒。
4.手部皮肤无破损。
5.手部不佩带戒指、手镯等饰物。
二、无菌技术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一)操作要点1.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2.检查无菌持物钳包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3.打开无菌钳包,取出无菌持物钳容器罐置于治疗台面上。
4.取放无菌钳时,钳端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患者接诊操作规范1. 接诊前,医生必须仔细阅读患者就诊卡,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目前用药情况等基本信息。
2. 医生需要细心听取患者的主诉,注意记录病史、病情、诊断等详细情况。
3. 医生需认真观察患者外貌、面色、口唇、皮肤、眼结膜等部位,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以及一些常见的疫苗接种史等。
4. 医生需要进行初步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触诊、视诊等,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状况。
5. 患者的接诊过程需在隐私保护意识下进行,不得向未经授权的人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二、常用医疗器械操作规范1. 血压计的使用:医生使用血压计测试血压前,应检查血压计的完好性,验证其准确性。
血压计应被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不宜放在手中测试。
选择合适大小的袖袢,正确标记袖袢的位置,使其与患者的心脏同高。
测试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并归位。
2. 心电图机的使用:医生在使用心电图机前,应检查机器的连接是否正确,电极是否粘贴良好。
具体操作时,应让患者舒适地躺下,并讲解测试方法。
在上传心电图数据时,应确认数据的正确性。
3. 除颤器的使用:除颤器的使用需在相应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操作前,需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并确认患者已经被放置在安全的环境中。
医生应通过严格的培训和演练,熟练掌握除颤器的使用技巧。
4. 输液器的使用:医生在使用输液器前要认真检查,确认输液器和针头的完好性。
在操作过程中,应挑选正确的输液速度和流量。
在输注药物时,应注意稀释比例、剂量、注射速度等重要参数。
三、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1.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前,应清洁培养器具,并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和生长环境,例如良好的通风和低噪音环境等。
操作人员应该佩戴实验室服装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以避免污染样品。
2. 白细胞计数: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应严格按照白细胞计数的步骤进行,包括血液采集、加药、稀释、染色和计数等环节。
操作人员需装备规范的实验室服装和手套,以确保卫生和安全。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皮肤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斑贴实验技术【适应证】可疑接触变应原。
2.用于化妆品皮肤的诊断并查找可疑致敏化妆品或其可疑过敏成分。
3.用于新化妆品使用前的安全性测试。
4.高倍镜观测时注意保护镜头,勿使镜头接触氢氧化钾溶液。
【术前准备】向就医者交待检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用75%乙醇消毒背部皮肤。
【操作要点】1.基本设备及试剂市售斑试器、低敏胶布、记号笔、市售专用标准筛变应原。
2.方法(1)准备试剂:将标准变应原从注射器或小瓶内挤出,置斑试器内,量以可以使变应原接触到皮肤又不溢出斑试器为度。
液体变应原需先在斑试器内放置一滤纸片,然后滴加1或2滴变应原。
(2)贴敷:受试者坐直,上背部皮肤消毒,待自然干燥后,将已加变应原的斑试器贴敷于上背部,压紧后,用低敏胶布粘贴,用记号笔作好标记。
(3)结果判读:采用用两次判读法。
在贴敷后48h,去除斑拭器,20~30min后,做第1次判读;18~96h后,做第2次判读。
斑拭实验的结果制定及记录方法见【注意事项】1.本实验应由通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起家行。
2.变应原低温、密闭保存,但不可冰冻。
3.容易引起反映的变应原,应分开置放,不可集中在一起。
4.测试部位首选上背部,也可选上臂外侧,勿选前臂。
5.贴敷后应告知就医者勿抓、勿洗澡、勿做剧烈运动以减少出汗。
6.如贴敷过程中有疼痛或烧灼感,应立即就医。
7.皮炎急性期不宜测试。
8.孕妇不宜做测试。
9.就医者如内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在停药2周以上方可做本实验。
10. 抗组胺类药物应停用3d以上方可做实验(如服用阿司咪咪则需停用3周)。
11.就医者曝晒后4周内勿做本实验。
12.非标准变应原的斑贴实验应慎重。
其浓度选择必须参照已有文献进行。
无文献可参考者,一般可自0.1%浓度开始,在密切观测下测定。
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适应证】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囊肿性痤疮,环状肉芽肿、结节性痒疹、盘状红斑狼疮、顽固性肥厚性湿疹、硬斑病及玟秃等小面积皮肤损害。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医疗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它可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下面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基本要求:1.操作前准备:操作前应检查工作环境,保持清洁、安静和整洁,并准备所需器械和材料。
操作者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2.操作技术规范:(1)操作者应熟悉所用器械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能熟练操作。
操作中应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方法和技巧。
(2)按照临床医嘱和操作指南,准确定位和人体解剖结构,避免操作中对健康组织造成伤害。
(3)操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操作位置和适当的角度,力度要适中,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痛苦和伤害。
(4)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
3.操作过程的监控:在操作过程中,应随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操作后的处理:(1)操作结束后,对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材料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清理和消毒。
(2)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和护理,记录相关的操作信息和患者的反应。
(3)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后续的诊疗工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和评估。
5.操作记录和信息管理:(1)每次操作都应有完整的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操作过程、操作者姓名和签名等。
(2)操作记录应准确、规范和可核查,不能涂改和篡改,记录要保密、备份和存档,确保信息安全。
6.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临床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尊重患者的权益,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提供优质、安全和可靠的技术服务。
总之,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对于保障医疗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操作风险,确保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配合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五官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公共部分)第一节注射术一、皮内注射法【目的】将小剂量药液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用于预防接种。
3、用于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部位】1、皮肤试验:取前臂掌侧下1/3处。
2、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
3、局部麻醉时,在需麻醉的局部皮内注一皮丘,再行局麻。
【准备工作】1、用物:注射盘内备1ml无菌注射器和4.5号针头、75%酒精、棉签、弯盘、无菌持物镊,按医嘱备药液及急救药盒等。
2、向病人说明目的,消除其顾虑,必须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则不能用过敏药物做皮试。
【操作方法】1、其备用物携至病员处,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
2、选定注射部位,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忌用碘酊消毒,以免出现碘过敏反应引起混淆。
3、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角刺入真皮与表皮之间。
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准确注入药液0.1ml,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4、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
嘱病员留观15-20分钟,按时观察反应。
5、如作对照试验,须更换另一注射器及针头,在另一侧相应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二、皮下注射法【目的】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1、需迅速达到药效,但又不能静脉途径给药或不宜口服者。
2、局部供药,如局部麻醉用药。
3、预防接种,如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
【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方。
【准备工作】用物:注射盘内备1-2ml无菌注射器和5.5~6号针头、备2%碘酊、75%酒精、棉签、弯盘、无菌持物镊。
【操作方法】1、携用物至病床边,核对无误后,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酒和75%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
3、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40°角度,过瘦患者可捏起注射部位皮肤,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以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射药液。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1.洗手规范:洗手是护士每天必须进行的最常见的操作之一、洗手的目的是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洗手的步骤包括湿润双手,取适量的肥皂或洗手液,搓揉双手20-30秒,并特别关注指缝和指尖,清洗干净后用纸巾擦干。
2.消毒规范:护士在进行各种护理操作之前,需要对使用的器械和工具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护士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并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
3.换药规范:换药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操作之一、在换药过程中,护士需要准确无误地进行伤口清洁、药物涂抹和包扎固定等步骤,以促进伤口的愈合,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4.输液规范:输液是护士经常进行的护理操作。
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护士需要仔细核对医嘱和药物,准确计算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并确保输液管路的无菌和畅通。
5.导尿规范:导尿是用于排空膀胱或监测尿液排出量的操作。
在导尿过程中,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正确插入尿道,并注意避免感染和损伤。
6.高危病患护理规范:高危病患包括危重病患、术后患者等。
护士在对高危病患进行护理时,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监护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7.居家护理规范:护士在进行居家护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包括生活照顾、药物管理、健康教育等。
8.病历书写规范:护士需要准确、规范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护理过程,病历记录是医疗保险理赔和医疗事故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护士需要掌握良好的病历书写技巧。
9.灾难护理规范:在突发灾难或大规模事故中,护士需要积极参与患者的救援和护理工作,提供及时的紧急救治和生命支持。
总结起来,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是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技术标准。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护士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的护理知识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科技和临床需求,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内科常用临床技能操作规范5种
内科常用临床技能操作规范5种内三科常用临床技能操作规范目录一、胸膜腔穿刺术二、腹腔穿刺术三、骨髓穿刺术四、腰椎穿刺术五、导尿术1一、胸膜腔穿刺术胸膜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简称胸穿,是指对有胸腔积液(或气胸)的患者,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需要而通过胸腔穿刺抽取积液或气体的一种技术。
1主要作用①取胸腔积液进行一般性状检测、化学检测、显微镜监测和细菌学检测,明确积液的性质,寻找引起积液的病因;②抽出胸膜腔的积液和积气,减轻液体和气体对肺组织的压迫,使肺组织复张,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等症状;③抽吸胸膜腔的脓液,进行胸腔冲洗,治疗脓胸;④胸膜腔给药,可胸腔注人抗生素或者抗癌药物。
2适应症状1、诊断性: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可作诊断性穿刺,作胸水涂片、培养、细胞学和生化学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可检查肺部情况。
22、治疗性:通过抽液、抽气或胸腔减压治疗单侧或双侧胸腔大量积液、积气产生的压迫、呼吸困难等症状;向胸腔内注射药物(抗肿瘤药或促进胸膜粘连药物等)。
3忌讳症状1﹒体质虚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穿刺术者。
2.对麻醉药过敏。
3﹒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在未纠正前不宜穿刺。
4﹒有精神疾病或分歧作者。
5﹒疑为胸腔包虫病患者,穿刺可引起感染散布,不宜穿刺。
6﹒穿刺部位或附近有感染。
4术前准备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
2.与病人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签字。
3.器械准备:胸腔穿刺包、无菌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皮肤消毒剂、麻醉药、无菌棉球、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及胶布。
35操作步骤体位患者取座位面向背椅,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
不能起床患者可取半座位,患者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挑选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胸液较多时一般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有时也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为穿刺点。
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超声检查确定,穿刺点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或其他标记笔在皮肤上标记。
普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普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手术前准备1.患者安全检查: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全面体格检查、血常规、电解质等化验指标的检查,以及心电图、胸片等辅助检查。
2.术前营养支持:对于患者在手术前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应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
3.术前标记:在手术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后,用无菌标记笔或标记贴进行标记,明确手术部位。
4.手术仪器准备:准备必要的手术仪器和器械,确保器械的洁净和完好。
5.全员讨论:手术前召开全员讨论会,明确手术要点和可能的困难,制定术中处理方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6.术前交代:在手术前向患者进行详细的手术风险和操作过程的交代,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二、手术环境准备1.手术室准备:手术前对手术室进行消毒,保持室内清洁和无菌。
2.医护人员准备:手术室内应配备合适的医护人员,确保术中操作的顺利进行。
3.手术器械准备:按照手术需要,准备所需的手术器械和物品,如吸引器、纱布、手套、导管等。
4.检查设备准备:对于可能需要使用的检查设备,如超声仪、电刀等,进行检查和准备。
1.手术部位消毒:在手术前按照手术部位的特点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确保手术部位干净无菌。
2.手术操作区域设置: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设置专门的操作区域,保证手术过程的无菌。
3.手术药物使用: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并按照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操作,保证药物的使用安全和正确性。
4.术中注意事项: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四、手术后处理1.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注意患者的术后生命体征、疼痛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术后护理:对于不同手术类型和术后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术后护理,包括切口处理、伤口护理、药物使用和康复指导等。
3.术后随访:对于术后患者,进行定期的术后随访,了解术后康复情况,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及问题。
以上就是普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要点。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肿瘤医院)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规范适应证1.任何原因造成(de)心脏停搏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2.对心脏停搏(de)判断包括病人意识丧失,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禁忌症1.相对禁忌证有严重(de)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性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主动脉瘤破裂.2.凡是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如晚期癌症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2.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3.检查颈动脉搏动,无颈动脉搏动4.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5.建立人工循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胸外心脏按压方法:(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4)按压频率100次/分;(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de)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6.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9.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10.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11.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焦耳,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12.确定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旁人离开”).13.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并观察心电波型,确定仍为室颤心律时,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de)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14.放电结束,移开电极板,指示助手关机,选手清洁电极板,归位.15.擦干胸壁皮肤,口述:继续按压、人工呼吸2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16.判断心肺复苏(de)有效指征:(1)可扪及大动脉搏动(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皮肤色泽再度转红(3)扩大(de)瞳孔再度缩小(4)出现自主呼吸胸腔穿刺术适应证1.抽取胸腔积液、积气、积血或积脓检查,需要进行诊断或治疗(de)患者.2.胸腔内给药物治疗.禁忌证1.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抗凝治疗者慎做.2.心肺功能严重衰竭(de)患者慎做.3.不合作者,暂不宜进行.准备1.术前准备术前体检,胸透或摄X 线片或B 超检查,并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以减少顾虑,取得合作,术中感觉不适时及时示意.2.器械准备胸腔穿刺包或一次性胸腔抽液包.操作方法及程序1.定位(1)常规排气者,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2)常规排液、排血、排脓者,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3)包裹性积液、积脓者,需行胸部X线正侧位摄片或超声定位穿刺.2.穿刺方法(1)检查胸穿针是否通畅,三通开关(de)方向机关闭情况.(2)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局麻后试穿定位,用胸穿针沿肋骨上缘进针-3cm,进胸腔后抽液.(3)穿刺完毕后,拔出穿刺针,局部皮肤消毒,贴无菌纱布.注意事项1.抽液不可过多过快,首次抽液一般不超过800ml,以后常规方法每次抽液不超过1000ml.如抽出液体为新鲜血液,停止抽液.2.心脏、大血管旁(de)局限性积液,或有心脏扩大、肝大、脾大及严重肺气肿者,要十分慎重决定穿刺.3.穿刺时应防止空气进入胸腔.4.穿刺过程中,患者不可变动体位、咳嗽或深呼吸.5.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胸闷、胸部剧痛或晕厥等胸膜过敏现象或连续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急救.6.每次抽液均应准确记录患者情况、抽液量、液体性质、色泽,并根据情况留取标本.腹腔穿刺术适应证.1.诊断性穿刺(1)腹腔感染(如膈下脓肿及积液,阑尾周围脓肿、肠间脓肿等).(2)腹部创伤时进行抽液协助诊断(如腹腔内出血、空腔脏器穿孔等).(3)晚期肿瘤病人腹穿以明确腹腔转移诊断(如穿刺抽腹水行脱落细胞学检查等).2.治疗性穿刺(1)腹腔灌洗或行人工气腹作为治疗手段.(2)腹腔内注射药物(如化疗药物).(3)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短者,适量放液可缓解症状.禁忌证1.严重腹内胀气.2.大月份妊娠.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如结核性腹膜炎)引起腹腔内广乏粘连者.4.躁动不能合作者.5.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方法及程序1.穿刺前准备(1)穿刺前导尿或排空尿液使膀胱空虚.(2)体位一般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2.穿刺点选择一般常用(de)穿刺部位为脐与髂前上棘连线(de)中外1/3 交界处或脐与耻骨联合之间.3. 穿刺用品准备(1)皮肤消毒用品:碘伏,弯盘,消毒棉块和无菌纱布,医用镊子与止血钳,无菌注射器.(2)10ml无菌注射器,穿刺针,如大量抽取腹腔积液时可备穿刺包.(3)无菌试管或小瓶.(4)局麻药物.4.术者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等.5.腹腔穿刺术(1)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自皮肤至壁层以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2)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穿刺腹壁,当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提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腔积液,并留标本送检.(3)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注射器(10-20ml)进行.(4)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头后端连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止血钳固定针头,并协助夹闭胶管.亦可通过穿刺针置入导丝,并在导丝引导下置入细管连接引流袋.(5)将抽(de)腹腔液体注入容器中,记录并送检.(6)术毕拔除穿刺针,穿刺点消毒纱布覆盖并胶布固定.(7)大量放液后,需束以腹带并收紧,以防腹压骤减、引起内脏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或休克.注意事项1.诊断性穿刺,针头不可过细,否则易得假阴性结果.2.放腹水时速度不宜过快,初次放液量以1500~2000ml 为宜.如在放腹水过程中病人出现脉搏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终止操作.3.穿刺得到全血样液体时,应将血性液置于玻片上观察能否凝固,以鉴别是腹腔内出血抑或穿刺本身所造成(de)出血.4.穿刺得到阴性结果或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有必要时可重复穿刺.5.肿瘤病人灌注化疗药物后仍应注意药物(de)毒性反应.6.在穿刺时勿使皮肤至壁层腹膜针眼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表浅淋巴结穿刺术适应证1.用于浅淋巴结肿大(de)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2.肿大淋巴结抽脓及治疗.禁忌证1.高度怀疑或已确诊(de)原发性恶性肿瘤.2.靠近大动脉或神经(de)相对较小(de)淋巴结.准备清洁盘,20ml 注射器、7 号或8 号针头及无菌包1 件,无菌生理盐水一小瓶,1%~2%利多卡因2~5ml,清洁玻片数张.方法1.选择肿大明显可疑性较大(de)淋巴结作为穿刺目标.2.患者常规局部皮肤消毒,操作者左手示指和拇指消毒.3.左手示指和拇指固定肿大淋巴结,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10ml 或20ml),自淋巴结顶部将针垂直刺入淋巴结中心,用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将针栓抽成负压,如无内容物吸出,可改变针头在淋巴结内(de)方向,抽出内容物即可.此时左手用纱布按压针眼,在保持针管负压状态下将注射器连同针头迅速拔出,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4.将注射器内(de)抽吸物推于玻片上,均匀涂片、染色,进行细菌和细胞学检查,如吸出液量少,则可将针头内液体推出,制成涂片.5.如系淋巴结抽脓给药,要在淋巴结上方高位进针,如系淋巴结结核液化抽脓,则从上方高位(de)健康皮肤处进针.注意事项1.选择可疑性较大(de)淋巴结进行穿刺.治疗性穿刺应选择波动明显(de)淋巴结.2.穿刺阴性时可重复穿刺,也可选择其他肿大淋巴结穿刺.3.穿刺针不可刺入太深,以免伤及深部组织,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时,注意勿伤及肺尖.4.淋巴结穿刺结果阳性有诊断价值;阴性不能排除疾病诊断.5.如系淋巴结抽脓给药,注药量不要太大,要少于吸出(de)脓液量.骨髓穿刺术适应证1.各种白血病(de)诊断、治疗效果观察.2.多种血液病(de)诊断,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禁忌证1.血友病.2.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术前准备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2.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de)、检查过程及可能发生情况,并签字.3.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以及胶布.4.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操作方法1.选择穿刺部位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l~2cm(de)髂嵴上;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de)部位;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一、二肋间隙(de)位置;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2.体位胸骨和髂前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为穿刺点时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髂后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侧卧位.3.术者带无菌手套,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盖无菌洞中,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de)长度位置上(胸骨穿刺约1.0cm,髂骨穿刺约1.5cm).术后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胸骨穿刺时,应保持针体与胸骨成30~40角).针尖接触骨质后,左右旋转针体,缓慢钻刺,当感到阻力消失、穿刺针在骨内固定时,表示针尖已进入髓腔.5.拔出针芯,放在无菌盘内,接上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适量骨髓液送检(首先应抽吸~用作制备骨髓涂片,若需作骨髓细菌培养或造血干细胞培养,应在制备骨髓涂片后再抽吸1~2ml骨髓液送检).6.抽取(de)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迅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并涂片数张备用.7.若未能抽出骨髓液,应再插入针芯,稍加旋转针体,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再行抽吸.若仍抽不出骨髓液,则应考虑更换部位穿刺或作骨髓活组织检查术.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住针孔,并按压数分钟,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术后处理1.术后应嘱病人静卧休息,同时做好标记并送检骨髓片,清洁穿刺场所,做好穿刺记录.2.抽取骨髓和图片要迅速,以免凝固.需同时作周围血涂片,以作对照.注意事项1.术前应做止、凝血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病者禁止做本项检查.2.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防折断.3.胸骨穿刺时,不应用力过猛,避免穿透内侧骨板.4.若穿刺时感到骨质坚硬,穿不进髓腔时,应做骨骼X线检查,以除外大理石骨病.不可强行操作,以防断针.腰椎穿刺术适应证1.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de)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2.用于鞘内注射药物.3.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禁忌证1.可疑颅高压、脑疝.2.可疑颅内占位病变.3.休克等危重病人.4.穿刺部位有炎症.术前准备l.了解病情,作必要(de)体格检查,如意识状态、生命征等.2.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de)、检查过程、可能出现(de)反应及应对措施,并签字.3.器械准备腰椎穿刺包、脑压表、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以及胶布.4.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操作步骤1.体位病人侧卧位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双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协助使病人躯干呈弓形.2.确定穿刺点双侧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可上移或下移一个腰椎间隙.3.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皮肤,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4.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de)方向或略向头侧缓慢刺人.成人进针深度约4~6cm,儿童则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de)落空感.此时将针芯慢慢抽出,可见脑脊液流出.5.测量脑脊液压力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 180mmH2O,或40~50滴/分钟. Queckenstedt试验:是了解蛛网膜下隙是否阻塞(de)一个试验.方法是在初次测压后,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秒,再压迫另一侧,最后双侧同时按压.正常时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秒,迅速降至原来水平,此为梗阻试验阴性.若施压后压力缓慢上升,去除压力后压力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颅内压增高者禁做此试验.6.撤去测压管,根据检测要求收集脑脊液送检.7.插入针芯后,拔出穿刺针,盖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术后处理1.术后病人去枕平卧6h,测血压并观察病情有无变化.2.根据临床需要填写检验单,分送标本.3.清洁器械及操作场所.4.做好穿刺记录.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禁忌证疑有颅内压增高且眼底有视盘明显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时,禁忌穿刺.2.穿刺时,病人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做相应处理.3.鞘内注药时,应先放出适量脑脊液,然后以等量液体稀释药物后注入.经口气管插管术适应证1.上呼吸道梗阻.2.气道保护性机制受损.3.气道分泌物潴留.4.实施机械通气.禁忌证经口插管无绝对禁忌证,插管可损伤呼吸道粘膜损伤或脊髓严重损伤,应谨慎.操作方法与程序1.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2.加压去氮给氧: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交予助手给病人吸100%纯氧2~3分钟,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时暂停通气.3.准备导管:选择相应规格(de)气管导管,用注射器检查充气套囊是否漏气,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在气管导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润滑油.4.准备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好后,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de)喉镜镜片,检查光源后关闭,放置备用.5.准备牙垫、固定胶布和听诊器.6.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食指拨开病人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de)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病人(de)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7.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病人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8.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胃区、双肺底、双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de)位置正确无误.9.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与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注意事项1、行气管插管前要充分给氧,以防插管时突然呼吸停止,加重缺氧.2、使用喉钳用力不能太猛,插入不能太深,否则会厌顶端可损伤会厌及声带,导致喉头水肿及并发生.3、插入导管粗细合适,过细使呼吸道阻力增加,尤其是呼气阻力增加,致使氧气蓄积过多.4、经常注意导管和牙垫(de)固定,随时吸尽口腔分泌物,防止导管滑脱.5、气管内插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因气囊压迫气管而发生并发症,不超过48-72h,如需继续使用呼吸器者,应行气管切开.6、插管用具使用完毕,喉钳(de)钳片、牙垫、管芯,应先用肥皂水刷洗,清水冲净,然后浸泡于消毒溶液内,经消毒处理后取出擦于备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护理技术适应征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或条件不好.2.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3.需要输入高渗或粘稠(de)液体(如TPN).4.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5.需要每日多次采血.6.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禁忌症1.已知或怀疑有与插管相关(de)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de)迹象.2.病人身体条件不能承受插管操作.3.已知或怀疑病人对导管所含成份过敏者.4.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5.凝血功能障碍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者慎用.准备1.评估患者(1)询问、了解患者(de)身体状况、出凝血情况.(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及血管情况.(3)由医生负责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术前准备(1)术前准备:无菌物品准备:PICC管1套、%生理盐水250ml、20ml注射器3支、无菌手套2对、无菌剪刀1把、无菌治疗巾5条、消毒纱布、(可来福接头)外用生理盐水1瓶.(2)其他物品准备:软尺、止血带、治疗盘、胶布、透明敷料贴膜、弹力绷带.(3)消毒物品和环境准备:安尔碘、棉枝.保证严格(de)无菌操作环境.方法1、选择合适(de)静脉:①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10cm扎止血带.②评估病人(de)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贵要静脉:直、短、静脉瓣较少,次选肘正中静脉、末选头静脉).③松开止血带.2、测量定位①测量导管尖端所在(de)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o.②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③上腔静脉测量法2: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加2cm.④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⑤测量上臂(肘横纹上10cm)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de)并发症.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3、消毒穿刺点:(贵要静脉穿刺点在肘窝下2横指,处进针).①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②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在穿刺点上下10cm(直径为20cm)两侧至臂缘.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4、建立无菌区①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②加垫无菌巾在臂下,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③打开PICC无菌包.④应用无菌技术,抽吸生理盐水,放无菌纱块.5、预冲:冲手套滑石粉,用无均纱布檫干.预冲导管、连接器、肝素帽(可来福接头).6、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de)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7、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①松开止血带.②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③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de)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④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8、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送至15厘米时(腋静脉位置)嘱患者头部转向静脉穿刺侧,以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9、退出导引套管:①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②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10、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修剪导管长度,保留体外5~7cm长导管,以便安装连接器,其余导管使用无菌剪刀剪断.注意剪管时应保持剪刀与管成90℃(目(de)是将导管口剪平).11、确定回血和封管:①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②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③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巴德PICC管不需肝素用盐水正压封管).12、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①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②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③覆盖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④在衬纸上标明穿刺(de)日期、长度/臂围.⑤登记患者长期护理手册.13、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注意事项1.穿刺时注意事项(1)穿刺前应当了解患者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2)注意避免穿刺过深而损伤神经,避免穿刺进入动脉,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外膜.(3)对有出血倾向(de)患者要进行加压止血.2.穿刺后护理注意事项(1)输入全血、血浆、蛋白等粘性较大(de)液体或20%甘露醇、脂肪乳后,应当以%NS冲管,防止管腔堵塞.输入化疗药物前后均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2)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但是不能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等.(3)严禁使用小于10毫升注射器,否则如遇导管阻塞可以导致导管破裂.(4)护士为PICC置管患者进行操作时,应当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5)尽量避免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3、护理观察及记录(1)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穿刺(de)日期、时间、部位、插入导管深度.(2)记录每天导管留置情况、有无红肿热痛现象及病人主诉.(3)记录药物(de)名称.4、PICC长期使用维护(1)更换敷贴:目(de):预防感染.(a)敷贴更换频率:导管置入24小时后需要做一次敷贴更换;此后每周1次定期更换敷贴,同时更换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若发现伤口有渗血、敷贴潮湿或松动也应立即更换敷贴,此时(de)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就视情况而定.(b)物品准备:透明敷贴、无菌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无菌手套、安尔碘、消毒棉枝、20ml注射器、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治疗盘、无菌治疗巾.(c)操作步骤:①清洁双手,戴口罩,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②在帖外层用手加压穿刺点,自下而上仔细地拆除旧(de)敷贴,(若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把导管带出体外一部分,严禁将导管送回血管内,避免感染)要注意核对膜外标注刻度与PICC管体内长度是否相符.③消毒液消毒双手.④仔细观察导管(de)出口部位和周围(de)皮肤,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胀、渗血及渗液等现象,导管有无移位,外露部分(de)长度等.⑤戴无菌手套,用安尔碘棉枝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范围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厘米,左右到臂缘,然后等待自然干.⑥用安尔碘棉枝消毒导管、连接器、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各3次.⑦将体外导管摆放成“S”,贴好敷贴.并将固定翼用无菌胶布固定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清洁与舒适管理一、床单位管理1.1铺备用床(一)目的保持病房内清洁美观,准备接受新患者。
(三)注意事项1.在患者进餐或做治疗时,应暂停铺床。
2.铺床前检查病床各部位有无损坏,如有损坏应及时维修。
3.操作中要注意节力原则,方法及姿势要正确。
(脊柱维持平直,弯曲髋关节及膝关节以适应工作高度,站立重心应落在两脚,站立两脚间距离与间同宽或前后放置),动作轻稳,操作熟练。
4.各层床单要铺平拉紧,中线均应对其,盖被四角充实。
5.枕头平整、充实,开口背门。
1.2铺暂空床(一)目的1.保持病房内清洁、整齐。
2.供新住院患者或暂离床活动患者使用。
(三)注意事项:1.在患者进餐或做治疗时,应暂停铺床。
2.铺床前检查病床各部位有无损坏,如有损坏应及时维修。
3.操作中要注意节力原则,方法及姿势要正确。
(脊柱维持平直,弯曲髋关节及膝关节以适应工作高度,站立重心应落在两脚,站立两脚间距离与间同宽或前后放置),动作轻稳,操作熟练。
4.各层床单要铺平拉紧,中线均应对其,盖被、枕头平整、四角充实。
1.3铺麻醉床目的:1.便于接受和护理手术后患者。
2.使患者安全、舒适及预防并发症。
3.保护被褥不被血液或呕吐物污染,便于更换。
(三)注意事项1.铺麻醉床时应将全部被单更换为清洁被单。
2.使用橡胶单或防水布时,避免其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3.根据季节调整室温与盖被,天气寒冷时可置热水袋于盖被内。
4.避免在室内进行无菌操作。
5.其他注意事项同“铺备用床”。
1.4有人床整理(一)目的使病床平整、舒适以预防压疮,保持病房整洁美观。
(三)注意事项1.评估操作难易程度,运用人体力学原理,防止职业损伤。
2.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避免牵拉管路。
3.操作中合理使用床档保护患者,避免坠床。
4.使用橡胶单或防水布时,避免其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5.避免在室内同时进行无菌操作。
6.注意扫净枕下及患者身下渣屑,以免影响患者的舒适,污染的床单、被罩不可丢在地上。
完整word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word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以规范医疗技术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并杜绝医疗差错。
其中,换药术是常用的临床技术之一,用于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以及促进伤口愈合。
换药术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
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其次,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
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冲洗。
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酒精中和。
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
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严格遵守无菌外科技术,换药者如已接触伤口的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的换药碗。
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洗手后再取。
各种无菌棉球、敷料从取出后,不得放回原内。
污染的敷料须立即放污物盘或敷料桶内。
第二,换药者应先换清洁的伤口,如拆线等;然后再换感染伤口,最后为严重感染的伤口换药。
第三,换药时应注意取出伤口内的异物,如线头、死骨、弹片、腐肉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
第四,换药动作应轻柔,保护健康组织。
第五,每次换药完毕,须将一切用具放回指定的位置,认真洗净双手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
总之,规范的换药术操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应认真研究并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深部静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常用于采血化验或急需加压大量输液、输血等情况。
常见的穿刺部位包括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
常用临床操作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一、患者入院护理一工作目标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二工作规范要点1.备好床单位;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臵患者于病床;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三结果标准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二、患者出院护理一工作目标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二工作规范要点1.告知患者;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复诊时间及地点等;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一工作目标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工作规范要点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量体温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体温的因素;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7.用过的体温计应消毒;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11.发现有脉短绌,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一人测心率,一人测脉搏;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14.危重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臵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并计数;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16.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18.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19.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20.结果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或绘制在体温单上;21.将测量结果告诉患者/家属;如果测量结果异常,观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三结果标准1.护士测量方法正确,测量结果准确;2.记录准确,对异常情况沟通及时;四、导尿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为患者导尿,患者能够知晓导尿的目的,能够配合;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2.告知患者/家属留臵尿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3.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导尿目的、合作程度、膀胱充盈度、局部皮肤等;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导尿管;4.导尿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污染,保护患者隐私;5.为男性患者插尿管时,遇有阻力,特别是尿管经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的狭窄部、耻骨联合下方和前下方处的弯曲部时,嘱患者缓慢深呼吸,慢慢插入尿管;6.插入导尿管后注入10-1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轻拉尿管以证实尿管固定稳妥;7.尿潴留患者一次导出尿量不超过1000毫升,以防出现虚脱和血尿;8.指导患者在留臵尿管期间保证充足液体入量,预防发生感染和结石;9.嘱患者在留臵尿管期间防止尿管打折、弯曲、受压、脱出等情况发生,保持通畅;10.嘱患者保持尿袋高度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逆行感染;11.指导长期留臵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骨盆底肌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患者留臵尿管期间,尿管要定时夹闭;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操作满意;2.操作规范、安全,未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3.尿管与尿袋连接紧密,引流通畅,固定稳妥;五、胃肠减压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为患者臵胃管,患者能够了解有关知识并配合;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2.告知患者/家属留臵胃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3.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患者鼻腔、有无分泌物阻塞、是否通畅,以及患者有无消化道狭窄或食道静脉曲张等,患者是否有以往插管的经验;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胃管;4.准确测量胃管插入的长度;⑴由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的距离;⑵前发际到剑突的距离成人45-55厘米,儿童14-18厘米;5.插管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技巧,安全顺利地插入胃管;6.昏迷患者应先将头向后仰,插至咽喉部约15厘米,再用一手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插至需要的长度;如插入不畅,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腔中;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7.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8.调整减压装臵,将胃管与负压装臵连接,妥善固定于床旁;9.告知患者留臵胃肠减压管期间禁止饮水和进食,保持口腔清洁;10.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臵,防止变换体位时加重对咽部的刺激,以及胃管受压、脱出影响减压效果;11.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12.留臵胃管期间应当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13.胃肠减压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水电解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14.及时发现并积极预防和处理与引流管相关的问题;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动作轻巧,患者配合;3.确保胃管于胃内,固定稳妥,保持有效胃肠减压;六、灌肠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安全地为患者灌肠;清洁肠道,解除便秘及肠胀气;降温;为诊断性检查及手术做准备;二工作规范要点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有无烦躁、焦虑、及配合程度,有无灌肠禁忌症,对急腹症、妊娠早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止灌肠;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500毫升,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厘米;2.告知患者及家属灌肠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3.核对医嘱,做好准备,保证灌肠溶液的浓度、剂量、温度适宜;4.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5.按照要求臵入肛管,臵入合适长度后固定肛管,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患者反应;6.灌肠完毕,嘱患者平卧,保持10-20分钟后再排便并观察大便性状;7.灌肠过程中,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嘱患者尽量坚持到有强烈的便意感;8.指导患者,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避免发生意外;9.对患者进行降温灌肠时,灌肠后保留30分钟后再排便,排便后30 分钟测体温;10.清洁灌肠应反复多次,首先用肥皂水,再用生理盐水,直至排出液澄清、无粪便为止;11.操作结束后,做好肛周清洁,整理床单位;12.观察排出大便的量、颜色、性质及排便次数;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操作过程规范、准确;3.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适当措施;十二、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为患者正确安全地静脉输血,操作规范,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输血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输血史、输血目的、合作能力、心理状态和血管状况;告知患者输血的目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核对必须双人核对,包括取血时核对,输血前、中、后核对和发生输血反应时的核对;核对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血液数量、血液种类、交叉试验结果、血液有效期、血袋完整性和血液的外观;发生输血反应时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及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4.建立合适的静脉通道,密切观察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5.血制品应在产品规定的时间内输完,输入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份血液之间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6.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将滴速调节至要求速度;7.输血完毕,贮血袋在4℃冰箱保存24小时;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3.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妥善处理;十三、静脉留臵针技术一工作目标正确使用留臵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2.告知患者留臵针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评估患者病情、治疗、用药以及穿刺部位的皮肤和血管状况;4.选择弹性适当血管穿刺,正确实施输液前后留臵针的封管及护理;5.严密观察留臵针有无脱出、断裂,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及时处理臵管相关并发症;6.嘱患者穿刺处勿沾水,敷料潮湿应随时更换,留臵针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或长时间下垂等;7.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十四、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为患者采集静脉血标本,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2.评估患者的病情、静脉情况,准备用物;若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输血,不宜在同侧手臂采血;3.告知患者/家属采血的目的及采血前后的注意事项;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5.采血后指导患者压穿刺点5~10分钟,勿揉,凝血机制差的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6.按要求正确处理血标本,尽快送检;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3.采取标本方法正确,标本不发生溶血,抗凝标本无凝血,符合检验要求;十五、静脉注射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为患者静脉注射,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给药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过敏史、用药史,以及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3.告知患者输注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4.在静脉配制中心或治疗室进行配药,药物要现用现配,注意配伍禁忌;5.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6.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物的速度,必要时使用微量注射泵;7.静脉注射过程中,观察局部组织有无肿胀、严防药液渗漏,观察病情变化;8.拔针后,嘱咐患者按压穿刺点5~10分钟,勿揉,凝血机制差的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十六、肌内注射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为患者肌内注射,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给药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病情、过敏史、用药史,以及注射部位皮肤情况;3.告知患者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注射部位,需长期注射者,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5.协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患者注射时勿紧张,肌肉放松;6.注射中、注射后观察患者反应、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7.需要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十七、皮内注射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为患者进行皮内注射;确保患者安全;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给药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病情、过敏史、用药史,以及注射部位皮肤情况;3.告知患者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4.备好相应的抢救药物与设备并处于备用状态;5.皮试药液要现用现配,剂量准确;6.告知患者皮试后20分钟内不要远离病房,不要按揉注射部位;7.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各种过敏反应;8.正确判断试验结果;对皮试结果阳性者,应标记,并将结果告知医师、患者及家属;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十八、皮下注射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为患者皮下注射,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给药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病情、过敏史、用药史,以及注射部位皮肤情况;3.告知患者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注射部位;需长期注射者,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5.注射中、注射后观察患者反应、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6.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嘱患者注射后15分钟开始进食,避免不必要的活动,注意安全;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十九、物理降温法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安全地为患者实施物理降温,减轻患者不适;二工作规范要点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局部组织灌注情况、皮肤情况、配合程度、有无酒精过敏史;2.告知患者物理降温的目的及注意事项;3.嘱患者在高热期间摄入足够的水分;4.操作过程中,保护患者的隐私;5.实施物理降温时应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和体温变化情况;重点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如患者发生局部皮肤苍白、青紫或者有麻木感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防止冻伤发生;6.物理降温时,应当避开患者的枕后、耳廓、心前区、腹部、阴囊及足底部位7.记录患者的体温和病情变化,及时与医师沟通,严格交接班;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二十、经鼻/口腔吸痰法一工作目标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安全;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无菌技术、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如有义齿应取出;3.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氧疗情况、SpO2、咳嗽能力、痰液的颜色、量和粘稠度、按需吸痰;4.选择粗细、长短、质地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应一用一换;5.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2分钟;6.调节合适的吸痰压力,成人为<200毫米汞柱;7.吸痰时应旋转上提,自深部向上吸净痰液,避免反复上提;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间歇3-5分钟;8.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心率和SpO2,当出现心率下降或SpO2低于90%时,立即停止吸痰,待心率和SpO2恢复后再吸,判断吸痰效果;9.吸痰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咳嗽;三结果标准1.清醒的患者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并配合操作;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安全、有效;二十一、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一工作目标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安全;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无菌技术、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3.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呼吸机的参数、SpO2、气道压力、痰液的颜色、量和粘稠度,按需吸痰;4.选择粗细、长短、质地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应一用一换;5.吸痰前后给予100%的氧气吸入2分钟;6.调节合适的吸痰压力,成人为<200毫米汞柱;7.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心率和SpO2,当出现心率下降或SpO2低于90%时,立即停止吸痰,待心率和SpO2恢复后再吸;判断吸痰效果;8.吸痰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咳嗽;三结果标准1.清醒的患者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并配合操作;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安全、有效;二十二、心电监测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正确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动态评价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二工作规范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皮肤状况;2.对清醒患者,告知监测目的,取得患者合作;3.正确选择导联,设臵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4.嘱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5.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异常情况;6.嘱患者电极片处皮肤出现瘙痒、疼痛等情况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7.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臵;8.停用时,先向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规范;二十三、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正确使用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给药原则;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年龄、病情、心功能等情况及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患者的合作程度、输注通路的通畅情况及有无药物配伍禁忌;3.告知患者输注药物名称及注意事项4.告知患者使用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目的、注意事项及使用过程中不可自行调节;5.妥善固定输液泵/微量注射泵,按需设定参数;6.随时查看工作状态指示灯;7.观察患者输液部位状况,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异常情况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2.护士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医务人员在进行临床操作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定。
这些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操作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包括操作前准备工作、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和操作记录等方面的要求。
一、操作前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临床操作前,医务人员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要熟悉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步骤和所需的器材材料。
其次,要对操作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清楚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操作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准备好所需的器械、药物和辅助设备,并确保其功能正常。
二、操作过程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时,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首先,要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和卫生,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其次,要正确操作器材和仪器,遵循正确的手法和操作步骤,掌握正确的力量和速度。
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细节,保持专注和耐心,避免出现操作失误和意外伤害。
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配合,确保操作的成功。
三、操作后处理在临床操作完成后,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做好后处理工作。
首先,要对操作部位进行处理,包括止血、缝合、贴敷等,防止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其次,要做好器材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安全性。
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在操作后的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心,提供必要的患教和护理知识,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照顾。
四、操作记录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时,医务人员需要做好详细的操作记录。
操作记录包括操作的日期、时间、操作者、操作部位、操作步骤、操作风险和操作结果等内容。
操作记录不仅是临床操作的证据,还是医疗事故调查和责任追溯的重要依据。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填写操作记录,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临床技术操作的规范指导,特别是在外科学领域。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遵守对于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帮助外科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操作规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供参考使用:1. 外科手术准备- 患者准备:- 仔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提供充足的术前指导和教育,确保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 保证患者提供了必要的手术前检验和准备;- 确保患者获得必要的麻醉前评估和同意。
- 手术室准备:- 手术室必须保持清洁和无菌;- 提供适当的手术设备和器械,并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准备好必要的药物和生理盐水等。
2. 手术操作规范- 消毒和无菌操作:- 医务人员必须正确执行手消毒和术前皮肤消毒的操作流程;- 使用合适的无菌器械和材料,减少感染风险;- 遵循正确的手术切口管理和无菌场的维护。
- 手术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应按照操作规范执行手术步骤,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手术操作中保持清晰而有效的沟通,确保团队协作良好;- 注意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
3. 手术后处理- 术后护理:- 提供适当的术后观察和护理,包括伤口处理、止血、疼痛管理等;-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疗效,及时处理并记录异常情况;- 给予适当的饮食、饮水和营养支持。
- 术后随访:- 安排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提供必要的复诊指导和康复建议;- 定期与患者进行交流,关注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一些常见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作为外科学领域临床实践的参考。
外科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应遵守这些规范,以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应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
目录第一节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铺备用床法 (2)二、铺暂空床法 (3)三、铺麻醉床法 (4)四、晨间护理 (5)五、晚间护理 (6)六、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 (7)七、头发护理法 (8)八、口腔护理法 (9)九、床上擦浴法 (10)十、酒精擦洗法 (11)十一、温水擦浴法 (12)十二、热水袋使用法 (13)十三、床单位终末处理法 (14)十四、卫生学洗手法 (15)十五、手术室刷手法 (16)十六、无菌技术使用法 (17)十七、皮内注射法 (18)十八、皮下注射法 (19)十九、肌肉注射法 (20)二十、静脉注射法 (21)二十一、超声吸入法 (22)二十二、氧气雾化吸入法 (23)二十三、鼻饲法 (24)二十四、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25)二十五、小量不保留灌肠法 (26)二十六、保留灌肠法 (27)二十七、女病人导尿法 (28)二十八、穿脱隔离衣法 (29)第二节抢救护理技术操作及质量标准 (30)一、徒手心肺复苏(新生儿) (30)二、徒手心肺复苏术(成人) (31)三、心电监护术 (32)四、简易呼吸器使用法 (33)五、呼吸机使用法 (34)六、氧气吸入法 (35)七、密闭式静脉输液法 (37)八、密闭式静脉输血法 (38)九、输液泵使用 (39)十、吸痰法 (40)十一、洗胃法(自动洗胃机) (41)十二、留置导尿法 (42)第一节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一、铺备用床法目的:1、保持病室整洁,供暂离床活动的病人使用目的:1、便于接收和护理麻醉手术后病人2、保证病人安全、舒适并预防并发症四、晨间护理目的:1、使病人清洁,舒适,预防压疮及肺炎的发生2、保持病室整洁,美观五、晚间护理目的: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2、使病人清洁、舒适、有利睡眠六、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目的:1、为卧床病人更换被服,使其舒适,保持床单位的整洁.七、头发护理法目的:1、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八、口腔护理法目的:1、保持口腔及牙齿清洁,消除口臭2、预防口腔感染,防止并发症九、床上擦浴法目的:1、保持皮肤清洁,使病人舒适2、促进血液循环,增进皮脂腺、汗腺排泄功能,预防皮肤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标准服务规范一、患者入院护理(一)工作目标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观察和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满足患者安全、舒适的需要。
(二)工作规范要点1.备好床单位。
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并通知医师。
2.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妥善安臵患者于病床。
3.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填写患者入院相关资料。
4.入院告知: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
介绍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
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5.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6.完成患者清洁护理。
(三)结果标准1.物品准备符合患者需要,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患者/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护理服务满意。
二、患者出院护理(一)工作目标患者/家属知晓出院指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康复知识。
(二)工作规范要点1.告知患者。
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出院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复诊时间及地点等。
2.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3.做好出院登记,整理出院病历。
4.对患者床单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床单位清洁消毒符合要求。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一)工作目标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体温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用过的体温计应消毒。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短绌,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一人测心率,一人测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臵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18.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19.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0.结果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或绘制在体温单上。
21.将测量结果告诉患者/家属。
如果测量结果异常,观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
(三)结果标准1.护士测量方法正确,测量结果准确。
2.记录准确,对异常情况沟通及时。
四、导尿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为患者导尿,患者能够知晓导尿的目的,能够配合。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
2.告知患者/家属留臵尿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3.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导尿目的、合作程度、膀胱充盈度、局部皮肤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4.导尿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污染,保护患者隐私。
5.为男性患者插尿管时,遇有阻力,特别是尿管经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的狭窄部、耻骨联合下方和前下方处的弯曲部时,嘱患者缓慢深呼吸,慢慢插入尿管。
6.插入导尿管后注入10-1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轻拉尿管以证实尿管固定稳妥。
7.尿潴留患者一次导出尿量不超过1000毫升,以防出现虚脱和血尿。
8.指导患者在留臵尿管期间保证充足液体入量,预防发生感染和结石。
9.嘱患者在留臵尿管期间防止尿管打折、弯曲、受压、脱出等情况发生,保持通畅。
10.嘱患者保持尿袋高度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11.指导长期留臵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及骨盆底肌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患者留臵尿管期间,尿管要定时夹闭。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操作满意。
2.操作规范、安全,未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尿管与尿袋连接紧密,引流通畅,固定稳妥。
五、胃肠减压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为患者臵胃管,患者能够了解有关知识并配合。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
2.告知患者/家属留臵胃管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3.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患者鼻腔、有无分泌物阻塞、是否通畅,以及患者有无消化道狭窄或食道静脉曲张等,患者是否有以往插管的经验。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胃管。
4.准确测量胃管插入的长度。
⑴由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的距离。
⑵前发际到剑突的距离(成人45-55厘米,儿童14-18厘米)。
5.插管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技巧,安全顺利地插入胃管。
6.昏迷患者应先将头向后仰,插至咽喉部(约15厘米),再用一手托起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插至需要的长度。
如插入不畅,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腔中。
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
7.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8.调整减压装臵,将胃管与负压装臵连接,妥善固定于床旁。
9.告知患者留臵胃肠减压管期间禁止饮水和进食,保持口腔清洁。
10.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臵,防止变换体位时加重对咽部的刺激,以及胃管受压、脱出影响减压效果。
11.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
12.留臵胃管期间应当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13.胃肠减压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水电解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14.及时发现并积极预防和处理与引流管相关的问题。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动作轻巧,患者配合。
3.确保胃管于胃内,固定稳妥,保持有效胃肠减压。
六、灌肠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安全地为患者灌肠;清洁肠道,解除便秘及肠胀气;降温;为诊断性检查及手术做准备。
(二)工作规范要点1.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有无烦躁、焦虑、及配合程度,有无灌肠禁忌症,对急腹症、妊娠早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止灌肠;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500毫升,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厘米。
2.告知患者及家属灌肠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
3.核对医嘱,做好准备,保证灌肠溶液的浓度、剂量、温度适宜。
4.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5.按照要求臵入肛管,臵入合适长度后固定肛管,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患者反应。
6.灌肠完毕,嘱患者平卧,保持10-20分钟后再排便并观察大便性状。
7.灌肠过程中,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
嘱患者尽量坚持到有强烈的便意感。
8.指导患者,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避免发生意外。
9.对患者进行降温灌肠时,灌肠后保留30分钟后再排便,排便后30 分钟测体温。
10.清洁灌肠应反复多次,首先用肥皂水,再用生理盐水,直至排出液澄清、无粪便为止。
11.操作结束后,做好肛周清洁,整理床单位。
12.观察排出大便的量、颜色、性质及排便次数。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操作过程规范、准确。
3.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适当措施。
十二、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为患者正确安全地静脉输血,操作规范,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输血原则。
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输血史、输血目的、合作能力、心理状态和血管状况。
告知患者输血的目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输血核对必须双人核对,包括取血时核对,输血前、中、后核对和发生输血反应时的核对。
核对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血液数量、血液种类、交叉试验结果、血液有效期、血袋完整性和血液的外观。
发生输血反应时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及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
4.建立合适的静脉通道,密切观察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5.血制品应在产品规定的时间内输完,输入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份血液之间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
6.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将滴速调节至要求速度。
7.输血完毕,贮血袋在4℃冰箱保存24小时。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
3.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妥善处理。
十三、静脉留臵针技术(一)工作目标正确使用留臵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
2.告知患者留臵针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评估患者病情、治疗、用药以及穿刺部位的皮肤和血管状况。
4.选择弹性适当血管穿刺,正确实施输液前后留臵针的封管及护理。
5.严密观察留臵针有无脱出、断裂,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及时处理臵管相关并发症。
6.嘱患者穿刺处勿沾水,敷料潮湿应随时更换,留臵针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或长时间下垂等。
7.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
(三)结果标准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
十四、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技术(一)工作目标遵医嘱准确为患者采集静脉血标本,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二)工作规范要点1.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原则。
2.评估患者的病情、静脉情况,准备用物。
若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输血,不宜在同侧手臂采血。
3.告知患者/家属采血的目的及采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5.采血后指导患者压穿刺点5~10分钟,勿揉,凝血机制差的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