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上课分解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和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6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真诚怀念。
2. 文章内容梳理: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描写和评价。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理解鲁迅先生通过阿长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儿时的记忆,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阿长的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阿长这个人物的看法,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鲁迅先生和阿长的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教师制作的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案例分析:以阿长为例,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阿长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文章中关于阿长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讲课用)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通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3、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4、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2、理解文章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温故引新1、导语: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我们知道,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百草园里的美女蛇的故事又给百草园增添无限的神秘色彩。
我们读过课文,你一定知道是谁给鲁迅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起来看课文2、板书标题、作者,指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3、介绍《山海经》的相关内容。
二、感知课文1、强调下列字词,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识记掌握。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2、读课文后,你觉得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归纳: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使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等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 《阿长与山海经》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写作手法探讨5. 作品现实意义阐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探讨。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生平及作品,引发学生兴趣。
2. 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讲解鲁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为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奠定基础。
3. 情节梳理:概括《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认识。
4.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
5. 写作手法探讨:讲解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夸张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作品现实意义阐述: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拓展活动: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举办文学沙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0.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学生对《阿长与山海经》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估。
3. 学生对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思考深度,通过课后论文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估。
阿长与山海经上课分解44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阿长与山海经上课分解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解读并领会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关注。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鲁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含义和关联。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鲁迅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鲁迅写作手法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阿长与山海经》。
2. 相关背景资料: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最新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公开课课件《阿长与山海经》(共29张ppt)教学讲义ppt
情系阿长:
抓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 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 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魂灵永安 深切怀念
从课文的情感基调来讲,作者对“阿长” 的感情是怎样的?
尊敬 喜爱 感激 怀念
为何前文作者要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 长?
2018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9课公开课课件 《阿长与山海经》(共29张ppt)
把人抢走
hài lǔ sǒng zhāi fǎng
jiǔ
骇掳悚 斋
舫 (针)灸
惊吓;震惊
huáng 惶急
害怕
jī 陆玑
zhuō 粗拙
dàn shuāng 惧惮 孤孀
恐惧着急
追问;责问
chuāng jié
疮疤
诘问 渴慕
pī lì 霹雳
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非常思 慕
合作探究:多边互动1
1、《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双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我”念念不忘,最为心爱的宝书) 2、“我”得到《山海经》了吗?得到过几次,哪 次最令“我”震惊?你从哪里体验到的?
阅读延伸
(1)当“我”听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 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名话所用的 修辞方法。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比喻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 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 确有伟大的神力。 (3)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抒情。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怀念之情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梳理: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发展脉络。
4.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成长、亲情、梦想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分析、情节梳理和主题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关注人物、情节和主题。
3.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4. 情节梳理: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发展脉络。
5.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成长、亲情、梦想等。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展开互动讨论。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感悟:通过课后访谈或作文,了解学生对《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感悟和收获。
4.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分析作品时的批判性思维,如是否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是否能合理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 1一、识字预*展示:1、认识生字骇hài人听闻掳lǔ掠震悚sǒng 惶huáng急jí疮chuāng 疤bā 诘jié问渴kě慕mù疏shū懒lǎn 霹pī雳lì 孤gū孀shuāng鼹yn鼠sh2、解释词语(1)谋死:谋杀。
(2)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3)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4)惶急:恐惧着急。
(5)渴慕:迫切地羡慕。
(6)惧惮:惧怕。
惮,害怕。
(7)诘问:追问,责问。
(8)烦琐之至:繁杂琐碎到了极点。
之,到。
至,极点。
(9)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骇,震惊,惊吓。
(10)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它的奥妙。
名,说出。
(11)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12)情有可原:基于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谅过错。
3、词义辨析“和蔼”与“和睦”都含有“和气”的意思。
“和蔼”着重于性情温和,态度亲切;带有庄重的意味,又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
“和睦”强调相处得好,不闹矛盾,不争执;使用范围比较广。
二、整体感悟:速读课文,用两三句话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作者回忆童年时期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断,重点叙述长妈妈关心自己的爱好、寻购赠送《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长妈妈虽无文化却十分善良、朴实、尽心尽责的特点,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三、梳理文章表达思路:说出文章组材线索或顺序(结构方式),梳理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
1、线索:文章以作者童年时期跟长妈妈相处的经历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也可以说以作者童年时期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憎恶—讨厌—不耐烦—敬意—敬意淡薄—新的敬意—怀念)以对隐鼠之死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中间插叙其他材料。
2、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长妈妈的低声絮说和睡相。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内容九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内容九篇阿长山海经教案。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案和预备。
作为人民老师,我们会仔细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预备,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预备好教案,有了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学问。
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详细要怎样写呢?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内容九篇”,欢迎你阅读与保藏。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领悟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支配。
3、初步了解长妈妈的性格。
理解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4、领悟文中带有感情颜色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悟的思想感情。
5、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识的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同学回忆乱答)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奇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指定同学简介。
二、字词预习检查(一)注音:掳___去震悚___惶___急疮___疤___诘___问惧惮___粗拙___疏___懒骇___(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___A名字B说出C名誉D出名的2、(念)念不忘___A惦记,经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3、(疏)懒___A分散B不亲热C马虎D不熟识4、烦琐之(至)___A极B以至C到D至于(三)听写三、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3、老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形状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爱切切察察、喜爱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很多我听不耐烦的法规。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1.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概述: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
人物关系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道德观念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友情、勇敢等。
文化内涵解读: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如古代神话、道教思想等。
1.3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向学生讲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道德观念的看法。
解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章:故事情节介绍2.1 教材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2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听讲并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事件。
学生能够对故事情节产生兴趣,激发阅读完整作品的欲望。
第三章:人物关系分析3.1 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和关系类型。
3.2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关系的理解和看法。
3.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道德观念探讨4.1 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友情、勇敢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评价故事中的道德行为。
4.2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道德观念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的看法和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通用10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
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出示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四、重点研读1、用自己最擅长的读书方式浏览课文勾画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思考: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课堂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探索?”比如,你是否曾对一本古书或一个传说感到兴趣?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阿长与山海经》的奥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结合课本内容,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童年时期保姆阿长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她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同时,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山海经》的引用和探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些具体段落。这些段落展示了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对阿长的描写,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琐、obscure等;
2.分析课文的结构与写作特点,学习鲁迅先生通过对童年时期保姆阿长的回忆,表达对她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了解刻画人物所选取的典型事例;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3.通过品读,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无限尊敬与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问题导引,梳理阐释1.文章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章当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自读课文,看看都有哪些事物?引导学生概括并板书(板书)阿长与小风波阿长与床位阿长与福橘阿长与故事阿长与隐鼠2.关于这六种心情的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法探究与解读: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根据板书内容解读欲扬先抑的写法、人物形象及作者深沉的情感。
3.还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来贬抑,实际上包含了褒扬的情感的?结合板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聚焦矛盾,合理解读多媒体出示鲁迅《五猖会》节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1.为什么他不肯原谅父亲,却肯原谅阿长呢?2.“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种不和谐。
为什么不和谐?读事悟人,升华情感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
回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
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时时相语,谓今日当至某处矣。
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1.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创作的动机和真挚的情感。
(板书)敬若神灵视若仇敌2.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阿长在鲁迅的生命中,充当了很丰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个保姆。
说说看,她还像一个什么样的人?【布置作业】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都会有一个“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课时安排PPT
悟情
•“远房表叔找不到” •“不肯真实的回答我” •自己没有机会去买
•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 够做成。” •长妈妈对“我”的关爱,“我”对长妈妈 的感激。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 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 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 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 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 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 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帝禹山河图》局部
文鳐鱼
大的 鲧
禹天 治
的
神
水
:
父,鲧
亲 黄,
帝中
的国
后神
裔话
,中
巨人夸父敢于与 太阳竟跑,最后口渴 而死,他的手杖化为 桃林。这个奇妙的神 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 英雄气概,反映了古 代人民探索、征服大 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 强意志。
后世人常以“夸 父逐日”或“夸父追 日”比喻人有宏大的 志向和巨大的力量和 气魄。但有时也用 “夸父逐日”来比喻 不自量力。
心,听者有意.说明“我”对从她里得到
《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她
没有文化,不识字,这表明“我”对阿
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当阿长说:“哥儿, 有画 的‘三哼经’,我给你 买来了”,“我”有什 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
心情?
• (结果)“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 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
“我以为她最安全了……颈子上 还有许多疮疤。”
mù 渴慕:非常思慕。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 祖叔惹起来的。”
jié
诘问:追问,盘问, 责问。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她, 并且当面叫她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达标ppt课件全解.ppt
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 这种“敬意”持续了多久?
(请大家先朗读一下课文的30、31段)
文章开头和结尾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很 大的变化。
开头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她的身世来历,她仅 仅是一个佣人,连自己的名字都被人遗忘,但 文章的结尾却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尊敬。
“我的保姆”再次点明了长妈妈的身份,“长妈 妈”是“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这样称呼她 ”, “阿长”是祖母和“我”憎恶她的时候的称呼。这 里不厌其烦地将三个称呼罗列出来,一来是强调阿 长与“我”非同一般的关系,二为后文“我”抒发 对阿长深切的怀念之情打下基础。 再一次交代“我”不知她的姓名、她的经历, 也甚至不清楚她的身世,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那样 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 文末使用祈使句,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
•买《山海经》 的起因是什么?
▪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 经》了.
▪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 祖惹起来的.”
§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 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 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 也就都对她说了。
▪ 因为她不识字,没文化,认为和她说了 没什么用处, 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 可 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 的敬佩和感激, 也能表现长妈妈对 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这怎么能不使作者怀念呢?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 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 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 与怀念吗?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 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 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 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 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 中饱含同情。
阿长与山海经上课分解44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阿长与山海经上课分解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散文,文章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的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在鲁迅的童年的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
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的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文章先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然后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着力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用戏谑的口吻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写她这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
她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都说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母亲。
夏天睡觉,长妈妈又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
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活画出了这个人物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作者接着写她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饭粒落在地上最好是捡起来吃下去等等,“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至于“长毛”的故事,更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这些都可以算“抑”的一面,可以说是在为写《山海经》一事作铺垫。
但是,即便是这“抑”的一面,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长妈妈善良的品格,这一点我们从吃福橘一事中看得很明白。
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一事。
“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的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
正在这时候,长妈妈看出来了,问“我”是怎么回事。
“我”虽然知道说了也无益,但还是告诉了她。
没想到,在她告假回来以后,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名字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这时候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他那“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了!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有些多事,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 先抑后扬: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 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 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 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 实可感,鲜明突出。
根据前面对长妈妈的形象分 析,本文可分为几段?各段 都说了写什么?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1—2),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深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
形象。
3.把握欲扬先抑的手法,感悟鲁迅对“阿长”的
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长妈妈是何许人也?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 三十年 后,作者仍写此 力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_______ 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 ,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运用比喻、夸张等 修辞手法使人物更传神 ; 3、准确恰当地使用动 词、形容词、副词等, 使语言更生动。
3、文中作者对长妈妈的思想 感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表 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并 分析“我”的情感变化。
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的好,却用了近 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 ,而在后文又用她给我买《三海经》的事, 表现出她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 。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事件 切切察察 的毛病 摆成“大” 字 的睡相 令人厌烦 的规矩
“我”的 人物性格 感情变化
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一个初步 了解。详写买《山海经》一事,令人对 长妈妈刮目相看,在所这看来在作者看 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 却能做成功”。这样安排详略得当,突 出表现长妈妈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 一面,也表现出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 敬佩和感激之情。
一、揣摩细节
二、(3—18),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 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三、(19—29),写“我”对长妈妈产生的“新的 敬意。
四、(30、31),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深沉是 怀念之情。
由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划分可知,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的。
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 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哦”也是‘不耐烦的”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饶舌多事 不大佩服 不耐烦
写作手法
粗俗、 不拘小节 善良真诚
讲“长毛” 无知、淳 特别的敬 的故事 意 朴 为“我”买 热爱关心 新的敬意 《山海经》 孩子
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
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先用了近 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 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 文缛节、且愚昧无知。在后文又用她给我 买《三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 、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以此凸现出长妈 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 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 ,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感知内容
理清思路
思考: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重点 写的是什么?简略描写的是什么?
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成“大”字的睡相 令人厌烦的规矩
教给“我”许多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谋害隐鼠
略写
表 现 中 心 的 需 要
买《山海经》
详写
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明确: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 定的。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 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 ,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 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 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 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 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了解人物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全方位感知人物,可
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角度说。可以
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 ’ 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喜欢饶舌多事。 ”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 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桔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 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阿长人物形象小结
阿长虽然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 节、无知、愚昧,但她又善良、真诚 、淳朴、热爱关心孩子的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结:本文在描绘长妈妈的 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几种人 物描写方法?以及修辞手法 ?
刻画人物的方法(归纳)
• 外貌描写 • 神态描写 • 语言描写 • 动作描写 • 心理描写
1、抓住人物最富特征 的几点来写;
《山海经》
•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 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 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 《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 《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 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 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 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 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 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 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