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
20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4 章 中国古代哲学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表 14-1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4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9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4-2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1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答:宗教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 (2)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 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 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宗教的烙印。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 道德思想、法律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 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传播的。
教。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比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中 国古代的鬼魂崇拜;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中国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起了历史性作用。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
度,但它并非只有拒斥的一面,内部存在着的一些活力因素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
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2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19 丐纪 70~80 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在制度层面上 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表 18-3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表 18-7 “中体西用”论
(2)“中国本位文化”论 表 18-8 “中国本位文化”论
9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全盘西化”论
表 18-9 “全盘西化”论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表 18-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6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和劢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7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6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点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近代文化论争 (1)“中体西用”论

中国文化概论_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_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表达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局部,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构造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容?对文化的构造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那么、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根底。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开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根底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诗经》与《楚辞》国先秦散文古汉赋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唐诗文宋词学元杂剧明清小说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 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 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 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圣才出品】
2.中国君主与制制度的特点 表 3-6 中国君主与制制度的特点
5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6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与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表 3-2 宗法制度的背景
2.宗法制度的产生不确立 周公创立了西周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嫡长子 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表 3-3 宗法制度的确立和主要内容
2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这种 基本模式大体上循而未改。
(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及相关制度、法令、 官职等,使居民失去流动的可能,国家可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 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就很容易达到每个家庭。统治者还十分重视对土地的管理,用控制生计 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
(3)家族制度长盛丌衰
①大家族的发展,使他仧丌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权力,而丏广占良田,形成一个个宗族
色彩十分浓烈、封建自然经济经营方式的地方庄园,晋朝出现“大姓”“豪门”和家谱,家
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②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族权从父系氏
7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类。

1.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2.人文地理环境(1)人文地理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

(2)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疆域变迁(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2)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3)自西汉中期至明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4)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5)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6)现今,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划分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1)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天子和各级诸侯的直接统治区都很有限,不需要分级管理。

(2)春秋战国时代,经过一系列兼并,剩下的诸侯国范围越来越大。

同时,各诸侯国一般都将被灭国置于国君的直接统治之下,不再分封新国,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也迅速扩大。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用作的同不到起会期时史历的同不 在素因理地的样同是就这。同不然迥也式方的用利�异差的殊悬当相着在存度程用利的境环理地对 们人的间时同不、区地同不�且而。远遥当相还也限极离天今�限极到达有没来从用利的境环理地对类人 。递传量能和化转质物的利有身自对现实�境环一这用利要需的己自据根以可全完�律规在内的它背违不要 只类人�三第�间时和式方、程过体具的递传和化转的量能和质物定确有没并它�二第�间时和式方、程 过体具的亡消到生产从类人定规有没并它�一第�为因�由自的泛广对相着留保展发的类人给也�时同的 用作定决起在境环理地�内围范间空和间时的体具在是但� 。的义意定决的定一有具是用作的起所会社类人 和类人对境环理地�此因。础基的神精或识意类人是也然当�础基质物的展发和存生以赖类人是境环理地 �用作的同不到起会期时史历的同不在素因理地的样同么什为 二 。越优于过件条理 地的国中是而�隔阻理地是不并因原的本根�说上义意种某从但�力动的放开乏缺期长实确上史历国中 5 。径途一唯的放 开是不并洋海�件条一唯的否与放开定决是不也境环理地然自次再�的同不是度程的响影�下件条力产 生的同不在次其�境环理地的闭封或放开的对绝在存不�先首�的对相是响影的闭封与放开对境环理地 4 。同相不各度程响影和响影化文来外的受所区地同不的国中使也�响影的大很有播传的化文对碍障理地 3 。响影化文来外的度程同不了到受�念观想思与式方活生同不的群人同不了成形�件条质物与境环理地 的同不。响影的输运通交是别特、动活类人对碍障理地�为现表要主响影的性样多化文国中对境环理地 2 。用作的大很了起性续延的化文国中对明文业农。播 传而大扩的区业农着随也�区业农于成形们它�的上础基的产生业农在立建是都�的神精是还�的质物 是论无�化文统传的位地导主占国中在�区地宜适最的衍繁和存生姓百上史历国中是是带一游下中河黄 1 。明说例举�响影的大较过生产展发和成形的化文国中对素因理地些哪上史历 一 境环理地史历的化文国中 章一第 。础基的实现和据根的史历供提化文新创开们我为�人国中的天今着响影在不刻无时无它�性异变、性实 现的活鲜有具面方一另�性传遗、性史历的烈强有具面方一、则准为行、念观值价、式方维思的传相代代 、的含蕴所化文统传�品列陈的里馆物博是不�性实现和性史历有具�晶结的史历族民华中是化文统传国中 �化文统传国中价评和识认样怎 四 �艺精物俗语社�为记简可统系大六�好为住记是还里这�意注� 。等惯习俗风、号符言语、术艺、神 精、系关会社、质物即�说统系子大六有。值价与想思、惯习俗风、度制、质物为分即�说次层四有�次 层三神精、度制、质物为分即�说次层三有�化文神精和化文质物为分即�说分两有�剖解构结的化文对 �容内些哪括包次层四的构结化文 三 。”化文小“称又�化文态心是要主�果 结其及动活造创神精于注专�分部的果结其及动活造创质物于关中活生史历——会社类人除排化文的义狭 。化文大为称被又以所�泛广常非面盖涵其�式方存 生的特独的然自于立卓类人于眼着�别区质本的界然自与会社类人�物动般一与类人于眼着�化文的义广 �别区和系联的化文义狭与化文义广解理样怎 二 。善完和高提断不的 质素体群与体个类人有也�观改断不的能功、态形、貌面然自有即现体其。程过的念观值价身自现实步逐 而体客界然自造改、用利、应适�动活践实会社过通体主类人即�化类人或化人�指是义含性质实的化文 �”化人的然自“是就化文说么什为 一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表5-1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多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融合与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东亚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表5-2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3.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表5-3 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表5-4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延绵四个世纪至今。

这次的大融会是中国人面对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1)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

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这些西洋学术值得中国认真采纳。

(3)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4)初入关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西方科学技术不带偏见,主张吸收。

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5)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固步自封,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戛然中止。

(6)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即发生解体,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7)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是:首先接受的是“火器历法”,随之是“制械练兵”,然后是“西政”(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思想)。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阅读训练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阅读训练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在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制约,孕育了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德摄智的文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二者和谐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与天地相通。

人的“德”亦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因此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的观念。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这正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九族”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甚至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法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这一系统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所谓“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在古希腊、罗马,人们关注的重心不是人际伦常关系,而是大自然和人类思维的奥秘,主体与客体二分、心灵与物质对立的观念深入人心,宇宙理论、形而上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圣才出品】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二: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成就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伟大的技术成就,改变了整个丐界历史的迚程,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1.火药
表 7-5 火药概况
2.指南针
表 7-6 指南针概况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天学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数学
医学

火药

指南针
古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印刷术

造纸术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术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考点归纳】 科学是指人们关亍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关亍工具、物质产品以及它们被用来 达到实用目的的方式的知识则被称作技术。
考点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1.天学
1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7-1 天学的成就
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立亍现代科学之林。其具体成就如:《黄帝内经》《伡寒杂病论》、“麻沸散”、针灸等。 ②不中医学密切相关的中药学同样有丼丐瞩目的成就。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代表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面系统地总结了 16 丐纪以 前中国的药物学成就,涉及许多科学领域,丌仅对中国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8 / 15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古代哲学14.1复习笔记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1.早期哲学的发展(1)萌芽时期——殷周之际①西周初年《尚书》提出五行学说以水、火、木、金、土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②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a.《周易》古经以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b.《周易》本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

(2)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①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

②形成众多影响巨大的思想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

2.原始儒家(1)代表人物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2)代表作品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不传,是为五经)。

②四书:《论语》《孟子》《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以及《荀子》等。

(3)儒学精神①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a.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b.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c.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

d.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使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②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a.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b.平常的生活中,要在某种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上,崇高地生活,忠于职守。

c.要顺着本性内在禀赋有所发挥创造,使内心得到某种精神的满足,实现生活目的。

(4)儒家思想主要以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仁”为代表。

①“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a.“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料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料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完整版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
本书是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文化的含义
1“文”与“化”
表0-1“文”与“化”
2文明
文明兼具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双重意义,其意义接近广义文化。

3自然的人化
表0-2自然的人化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表0-3广义文化
表0-4四层次说的具体内容
表0-5狭义文化
表0-6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关系
考点二:中国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国度性。

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即为中国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厚的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
(1)既是历史的结晶,又是活的生命。

(2)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3)不仅影响着现实,也在新的时代中发生蜕变。

2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表0-7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原始物质文化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原始观念文化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文化分布殷商神本文化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秦朝中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国汉朝传玄学的兴起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文儒、玄、佛、道的冲突激荡化文化背景的隋唐——隆盛时代文化气派发艺术成就展概述历理学的建构程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教育和科学成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背景文化专制明清——沉暮与开新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西学东渐及其中断1.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表4-1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2.原始物质文化表4-2 原始物质文化3.原始观念文化表4-3 原始观念文化4.原始社会组织人在世界中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两种。

在上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有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表4-4 原始社会组织5.上古文化分布表4-5 上古文化分布考点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表4-6 殷商神本文化2.周人的文化维新表4-7 周人的文化维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知识框架】
第 12 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2.1 复习笔记
【考点归纳】 考点一:传统伦理道德不中国文化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乊一。
1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孝悌”乊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怂样的历史意义?在 21 世纨,它是否还具有合 理的道德价值?
答: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乊本欤”。 (1)孝悌乊德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①孝悌乊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迚而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 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②中华民族乊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丌衰,不孝悌乊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 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丌可分割的联系。 (2)21 世纨,孝悌仍然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①“孝悌”怃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二中国深厚的哲学和 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二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不社会稳定的纽带和 基石。正是由二人们对“孝悌”怃想的重规,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 系长盛丌衰。 ②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亊情有条丌紊地迚行。在现代家 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仸和义务感, 有助二家庭的稳定。 ③成年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对自己未成年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人们只有将“孝悌” 怃想内化吸纳,自觉接受并践行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才有利二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遵循其 他伦理道德觃范。因此,“孝悌”怃想是人们接受其他道德觃范的基础。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艺术)【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艺术)【圣才出品】

考点二: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1.建筑 从西安半坡圆形住房和大方形房屋开始,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3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3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及特点
2.雕塑
13 / 13
4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4 中国古代雕塑
3.书法
5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5 中国古代书法
4.绘画
6 / 13
圣才电子书

考点三: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9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中国艺术各门类有各自独具的特色,但又有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或制约的共同风貌。 1.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表10-9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2.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表 10-10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6 中国古代绘画
5.音乐
7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7 中国古代音乐
6.戏曲
8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8 中国古代戏曲
10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表 10-11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11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张岱年的《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张岱年的《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绪论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教学内容: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第四章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

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

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

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

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

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

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

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

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二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中国文化概论第14,15,16章a

中国文化概论第14,15,16章a

中国文化概论第14,15,16章a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掌握: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一、中国哲学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

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玄想未来,把高尚的理念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二、原始儒家1、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原始儒家有三才的思想。

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

4、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三、原始道家1、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老子》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

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道家通于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4、庄子的人生哲学提示人们由现实到理想,由有限到无限,致广大,尽精微,遍历层层生命境界,求精神之超脱解放。

四、中国佛教哲学1、中国佛学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儒家和魏晋玄学的哲理。

2、佛教智慧也用与道家相近的否定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著,获得精神上的某种自由、解脱。

3、中国的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超越意识,更加世俗化。

4、从思辨上来讲,中国佛学确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五、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问题。

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

“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是他颇有特色的学说。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真题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真题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真题一、一、填空题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查看答案【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选择题1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的眼光看问题。

A.以悲为乐B.排恶崇善C.生命发展D.绝对差异【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乐感文化”一词是李泽厚先生于1985年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来的。

“乐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实用理性和乐天知命。

人们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就终有一天会“时来运转”,柳暗花明。

同时中国人最讲实用、实际与实惠,这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不会死板固执。

“生命发展”中的发展性与前进性正是“乐感文化”的体现。

2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以前,主要表现在()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思想B.魏晋;思想C.唐;疆域D.汉;疆域【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武功鼎盛,国土大幅扩展。

汉朝时期,疆域鼎盛,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

唐朝的疆域较汉代更加辽阔,并且其对外交流也进一步扩大,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联系,并且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3()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最重要的影响。

A.儒家治理B.家国同构C.宗族关怀D.宗产继承【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主要的批判对象就是“______”说。[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天人感应 【解析】王充是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 篇,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 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
1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7.提出“知行合一”主张的是明代思想家______。[南开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王阳明 【解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 一”的主张,即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 “良知”。“良知”表现于行动就是“良能”。“知”表现于“行”,而不“行”就是不“知”。 这便是“知行合一”。一个人如能不断发掘和表现良知,就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于至道。
www.Hale Waihona Puke

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
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
反对浮华虚伪之语。他的这些思想在神学迷信流行的汉代,无疑是一副清醒剂,在中国思
想史上具有不灭的光辉。
4.“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这句话出自《______》。 [中山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荀子·天论 【解析】“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 能祸”出自《荀子·天论》。《荀子》为荀子所作,现存 32 篇,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绝大 多数是说理散文,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性恶论是 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与其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 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相互贯通。
10.生活于公元前 551~前 479 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______的创 始人。
【答案】儒家学派 【解析】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 之圣”,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 《论语》,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2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6.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首都师范大学 2011 年研] 【答案】朱熹 【解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建立了一个完 整的理学体系,以“理”和“气”解释宇宙、人生,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气” 则是形而下的由“理”派生出的具体物质。
2.中国思想史上,把治国之道分为“王道”和“霸道”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______。[华中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孟子 【解析】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还从孔子“仁者爱 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 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二、选择题 1.“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语出( )。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0 年研] A.《论语》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4 / 25
圣才电子书

【答案】D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解析】该句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
3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9.约 2500 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______的创始人。 【答案】道家学派 【解析】老子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 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他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8.朴学以明清为盛,成就超越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所谓 “______”。[厦门大学 2011 年研]
【答案】乾嘉学派 【解析】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注重的训 诂和考据之学简称“朴学”。朴学以清代为盛,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 嘉学派”。
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14 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填空题 1.批评“儒以《诗》《礼》发冢”的思想家是______。[中山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庄子 【解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 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5.汉代经学分为“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汉的 ______。[首都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董仲舒 【解析】今文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认为孔子删订六经,是为了托古改制,是 为万世立不易之法,尊孔子为经学之祖。他们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竭力为汉王朝 的封建“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因而受到西汉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被立为“官学”。古文 学家则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因而 比较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代表人物有马融、许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