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旷日持久的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的三条战线、“史里芬计划”、一战中的五大战役即马恩河会战、东普鲁士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
2、理解凡尔登战役为何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以及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战争残酷性及血腥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分析凡尔登战役对法德双方各造成了什么影响,战争的结局更有利于两大集团的哪一方。
2、情景再现: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坦克以及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战斗”的内涵,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性及血腥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装备和战略战术的局限,双方都无法迅速战胜对手,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2、增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残酷性的认识,加强对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难点:战争为何转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旷日持久的战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多媒体导入法:
播放课件:
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单位: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超过15亿
参战人员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其中死亡1000多万人。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从以上两幅图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血腥性,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与以往战争相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欧洲的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
欧洲三条战线及其对峙形势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德军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由于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是由英法俄为主构成的和德奥为主构成的,因此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俄军与德奥军作战的东线是这次大战的主战线。更由于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所以西线的战争更有决定意义。
2、“施里芬计划”:集中兵力进攻西线,从不设防的法比边境攻进法国。六周内击败法国后,再东进击败俄国,打“时间差”。
【备课资料】施里芬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出生于1833年,早期曾学习法律,后从军。1853年作
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施里芬进入德国
总参谋部,在德国参谋本部的历届参谋总长之中,成就最高的当数辅佐俾斯麦
先后打赢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统一德意志的毛奇(Moltke);而
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当数毛奇的继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元
帅的瓦德西。施里芬是瓦德西的后任,任参谋总长的时间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时间。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
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
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
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
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
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
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
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里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
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
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
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
败法国。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
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里芬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
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
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之后,施利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
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雏形。此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
进行了反复的修改。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
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
于成形。
在一次大战发生后,德国总帅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计划。当德国之精锐部
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此计划有一弊病—完全忽视英国的存在。由于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故英国便履行承诺,尽派精兵以协助法国。由于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之总动员令亦已完成,
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