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剂祖方白虎汤

合集下载

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7:白虎汤

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7:白虎汤

经方不传之秘系列007:白虎汤
白虎汤药物组成与用量
白虎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最著名的经典方之一。

一般将之归类为少阳病的主方。

也有人认为是热证主方。

其组成为: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一共有四味药: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四药中其他三药都是重量单位,只有粳米用的是体积(容量)单位,用的是“六合”。

根据考证,汉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

粳米
那么六合的粳米,也就是大概120毫升的粳米有多重呢?
经过实测:一升粳米大概重180克,即一合相当于18克,所以六合粳米相当于108克。

按一两等于15克折算,相当于7两。

白虎汤推荐量:
原方原量:
知母90克,石膏240克,甘草30克,粳米105克。

常规标准量:
知母18克,石膏48克,甘草6克,粳米21克。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中医养生的真相# #女性疾病的真相#
谢谢各位:
想学如何用经方看病吗:零基础,看医案,学经方:
——老百姓都能学会传承千年的中医经方。

【方剂】白虎汤

【方剂】白虎汤

【方剂】白虎汤原文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

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

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

1、白虎汤解说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

用于发热性疾病,有解渴、止汗的功效,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君药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能润燥以滋阴;甘草、梗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共为佐使。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宜偏重,方能生效。

2、五运六气解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白虎、西方之金神也。

应秋而归肺。

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

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

夏热秋凉,暑喝之气,得秋而止。

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为之,谓能止热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

”或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可知阳明是以燥为本气,而燥气是由肺和大肠系统所主。

阳明肺系本气为凉燥,主阴气,其性肃降,肃降则胃肠通下。

风热伤肺,变为热燥,失其肃降之性而逆上,胃肠也失降而出现大小便不调,故治法多用辛苦通降法,辛凉宣肺恢复其肃降功能。

《伤寒论类方》云:白虎汤,石膏清金而退热,知母润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补中而化气,生津而解渴也。

胃阳素盛之人,阴虚火旺,一被感伤,经热内蒸,津液消烁,则成阳明下证,而胃火未盛,肺津先伤,是以一见渴证,先以白虎凉金泄热,滋水涤烦,膈热肃清,则不至入胃,而致烦热亡阴之害矣。

白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白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白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60g 知母20g 甘草10g 粳米3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气分热盛,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脉洪大有力。

【证析】此为治疗气分热盛主方。

伤寒邪传阳明之经,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气分,已无表证,故不恶寒而但见高热;热蒸津液外越散热,故汗出;热盛伤津,汗出耗液,引水自救,故口渴;邪盛而实,故脉洪大有力。

【病机】气分热盛。

【治法】清热生津法。

【方义】此种热在气分、津液耗伤之证,当从撤热保津论治。

纯热无积,自然不宜攻下;津液已伤,亦忌苦寒,虑其苦极化燥,更损阴津;唯宜辛寒清热,甘寒生津,于证始愜。

本方所用石膏,性味辛寒,擅清气分之热,达热出表;辅以知母,增强清热效力并滋受损阴津,二药共用,能呈清热除烦之效,高热、汗出、烦渴即可随之解除。

佐以甘草、梗米调护胃气,使大凉之剂不致损伤胃气,成为有利无弊。

药仅四味而清热生津之法备,配伍允称完善。

【应用】
1.用方指征高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有力者,可用此方
2.使用注意①发热无汗,表证未解,不宜使用;②脉浮弦而细,或沉,或口不渴,无里热证象者,不宜使用;③血虚阳浮,证类白虎汤,宜投当归补血汤以固护浮越之阳,误用此方,祸不旋踵;④阴盛格阳,投此犹如雪上加霜,危亡立至。

【歌括】
白虎膏知草米行,辛寒清热且生津,
热渴汗出脉洪数,气分热盛此能清。

【中药方剂】白虎汤

【中药方剂】白虎汤

【中药方剂】白虎汤【方剂名】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病邪传气分所致,即阳明气分热盛证。

里热炽盛,向外熏蒸,迫津外泄,故见壮热面赤,汗出恶热;热灼津伤,则烦渴引饮;脉洪大为里热炽盛之象。

治宜直清里热,除烦生津。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透热出表,除烦止渴,故重用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苦寒可助石膏清泄肺胃实热,质润能滋阴润燥以救阴,为臣药。

君臣相须为用,既可大清气分之热,又能滋阴生津,功效倍增。

炙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并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复,诸证自愈。

白虎为西方金神,用以名汤,比喻其清热之力浩大。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代表方。

临床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等属气分热盛者。

【使用注意】凡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血虚发热,脉洪而重按无力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白虎汤中为何配伍粳米?本方主治阳明胃经热盛,粳米为谷物,具有甘缓留中之能,使方中石膏、知母寒凉苦降之力“不速下行”而“留连于胃中”,以保证药力留驻中焦,以最大限度发挥本方的“清中”的作用。

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中粳米可使药液质地黏稠,浓度增大,有利于方中石膏等有效微细颗粒尽可能悬浮于药液中,从而大大地提高方中药物的溶解度,以增强本方的退热效应。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实用版】
目录
1.白虎汤的来源和组成
2.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3.白虎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白虎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正文
一、白虎汤的来源和组成
《伤寒论》是古代中国一部著名的医学经典,其中记载了许多有效的中药方剂。

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症。

白虎汤的组成包括石膏、知母、炙甘草和粳米。

石膏为君药,能清热解毒;知母为臣药,能滋阴润燥;炙甘草和粳米为佐使药,能调和诸药,兼有补充营养的作用。

二、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白虎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主治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等症状。

适用于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发汗则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三、白虎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白虎汤的服用方法是将石膏、知母、炙甘草和粳米加水煎煮,米熟汤成后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服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腥膻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服药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3.服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向医生咨询。

四、白虎汤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白虎汤在《伤寒论》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治疗伤寒病症的代表方剂之一。

后世医学家对白虎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认为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调和气血等功效,适用于多种热性病证。

第1页共1页。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一、白虎汤的概述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的一方经典方剂,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创。

它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表里两虚、热邪侵袭所致的高热、口渴、大汗、脉象浮数等症状。

二、方剂组成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包括:1.石膏: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的作用。

2.知母:具有清热生津、滋阴降火的作用。

3.粳米: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

4.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缓解症状的作用。

三、方剂功效白虎汤的主要功效有:1.清热解毒: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热毒。

2.生津止渴:知母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解除口渴的症状。

3.养阴润燥:粳米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可以缓解因高热而引起的口干舌燥。

4.调和药性: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四、方剂应用白虎汤适用于以下情况:1.伤寒病初起,表里两虚,症状轻微,如发热、口渴、大汗等。

2.体内有热邪侵袭,导致高热、口渴、大汗、脉象浮数等症状。

3.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五、方剂应用禁忌白虎汤在以下情况下禁用:1.体内有实热或湿热壅盛的情况。

2.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患者。

3.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六、方剂用法与剂量白虎汤的用法与剂量如下:1.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60克,甘草6克。

2.将石膏、知母、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熟成粥状。

3.最后加入甘草煮沸片刻即可。

七、方剂方解1.石膏:清热解毒,降火。

2.知母:清热生津,滋阴降火。

3.粳米:养阴润燥。

4.甘草:调和药性,缓解症状。

八、方剂临床应用白虎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特别是表里两虚、热邪侵袭所致的高热、口渴、大汗等症状。

它具有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的特点,是治疗伤寒病的常用方剂之一。

九、方剂注意事项在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当使用。

2.注意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4.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伤寒论》名方白虎汤原文与释义

《伤寒论》名方白虎汤原文与释义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方剂组成】知母18 克,生石膏45-100 克,炙甘草 6 克,粳米30 克【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

甘草、粳米安中养正。

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

《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

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

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

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

若就脉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

面垢,即面不光泽。

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

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

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 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 岁,门诊病例,1967 年7 月20 日初诊。

高烧已二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

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

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

望其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质红降,脉滑数。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白虎汤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方剂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白虎汤的条文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剂。

白虎汤的条文内容如下:白虎汤方,治当归汤诸证不中者,以白虎汤下之,慎勿复下。

白虎汤方,石膏难为附子,附子难为石膏,石膏附子咸而各难,石膏辛;附子苦辛。

病人无熟者,先下之,已有熟者,可不下。

渴欲多饮者,食之,不渴者,勿食。

小便数,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治烦热重感,小便不利,属陽明者也。

白虎汤方,治下焦有热,胸腹满者也。

白虎汤方,治胸中有痛,烦冤不得卧者也。

白虎汤方,治烦满而腹痛者也。

白虎汤方,治咽喉乾燥,不得息者也。

白虎汤方,治食欲不振,呕不欲食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烦不得卧,口干舌燥者也。

白虎汤方,治身有热者也。

白虎汤方,治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小便不利,腹满不食者也。

白虎汤方,治心下有热,胸中窒满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胸膈中有热,烦身不得卧者也。

白虎汤方,治少腹有热,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病人秽热在脐下,小便不利者也。

白虎汤方,治身有寒者也。

白虎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方剂,适用于治疗由于外感而引起的身体热症。

在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材,确保药方的准确性。

同时,在服用白虎汤期间,应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过多的寒凉食物,以避免影响药效。

总结起来,白虎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外感引起的身体热症。

在使用白虎汤时,应遵循方剂的条文,确保使用正确的药材和剂量。

同时,饮食调理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注意避免过多寒凉食物的摄入。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正确使用白虎汤,有效治疗伤寒病,恢复健康。

白虎汤系列(1)白虎汤

白虎汤系列(1)白虎汤

白虎汤系列(1)白虎汤现代剂量参考《方剂学》(第十版)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们认真学习了解了小柴胡汤系列,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白虎汤系列。

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碎(50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六合(9g)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阳明热但是没有里实。

脉浮滑,说明阳气有余,阳明有热,浮是表热,滑是里热。

表热里寒这个历代医家争议比较大。

林亿等主张寒热两个字互换位置,也就是表有寒、里有热;也有说表热里寒应当是白通汤,不是白虎汤;但是现代经方大家都认为表里都热,不要在意那个寒字就好;分析一下方剂:石膏可以清阳明经热;知母能滋肺阴、肾阴,关节炎疼痛、水肿的时候经常用。

但是药太寒了,怕脾胃之气受伤,加炙甘草补中益气;粳米补脾胃的后天化谷之源,同时制约石膏知母的寒性。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又是一条三阳合病,这是三阳合病阳明为主的。

之前在三阳合病少阳为主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条文中做过对比,具体可以参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篇章。

回到本条。

病机是三阳合病,邪热比较严重。

腹满、身重、口不仁、谵语、遗尿属于阳明有热;身重是太阳有热;难以转侧是少阳有热。

同样是三阳经都有热邪,三阳经气不利。

邪气跨越表里,封闭内外,气血流通不畅,所以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这些症状。

和其他的三阳合病最主要的不同是本条阳明经热最严重。

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些症状都反应患者阳明经热邪很严重,因为阳明经上行于脸部,阳明有热,会有脸部出油的现象;味觉也会变迟钝;谵语是阳明有热;热邪逼迫膀胱,就会不能控制小便。

如果误用汗法,会导致患者伤津液,出现说胡话,比谵语还严重;如果泻下,会伤胃阳和胃阴,津液不足,导致患者只有头上出汗,手脚冰冷。

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汤《伤寒论》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的一剂经典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

下面是一篇关于白虎汤的介绍和应用的文章。

白虎汤是我国中医药学中的一剂经典方剂,最早见于《伤寒论》。

其主要成分包括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等草药。

白虎汤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症状、发热身痛、口渴、便秘等。

白虎汤的清热解毒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

热毒是指体内的邪热,表现为高热、烦渴、口干、尿赤等症状。

白虎汤中的知母和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凉血清热,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白虎汤的祛风利湿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排除体内的湿气和风邪。

湿气和风邪是导致人们出现关节疼痛、湿疹等症状的原因之一。

白虎汤中的知母具有祛风利湿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的湿气和风邪,对于缓解关节疼痛、湿疹等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白虎汤的配伍精妙,每味药物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配合关系。

首先,知母能够清热解毒,又能利尿消肿;石膏能够清热解毒,除烦止渴。

这两味药物合用,可以协同作用,增强清热解毒的效果。

此外,甘草有和中调和的作用,能够缓解知母和石膏的苦寒性质。

最后,粳米能够调和其他药物的性味,增加服药的口感。

白虎汤适用于病情有高热、呕吐、口渴等症状的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湖泼机症状,例如腮腺肿大、喉咙肿痛等,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进行治疗。

此外,白虎汤对于湿疹、痤疮等皮肤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当然,白虎汤并非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方剂。

服用白虎汤前,最好先请医生给出准确的诊断和用药建议。

同时,服用白虎汤期间,要注意合理的饮食,避免食用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白虎汤作为一剂古老而经典的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它以其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中医药的疗效是因人而异的,患者在服用药物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向医生咨询。

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白虎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病症,特别是病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流感、腮腺炎等。

对白虎汤临床应用的认识

对白虎汤临床应用的认识
随着中医中药在防治疾病 的广泛 应用 ,白虎汤 的临床 应用 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多种热性 传染病 中多 以白虎加减使 用 自 如 ,实为 阳明经 症——“四大症 ”或 出现 阳明经 症某 一特 征 ,便 可应用本 方 。白虎 汤 主药是 石 膏 ,为 了发 挥 白虎 汤 的 应有 作 用 ,必须注意石膏 的用法 。石膏 为难溶性 矿物药 ,质 重 ,故 用宜 较大量始能奏效 。煎 时 ,应捣 碎先煎 数 十沸 ,以增 加 其药 的溶 解度 ,再加入他 药共煎 。其 汤剂 宜 温服 ,多 次缓 服 ,以免寒 凉 , 伤 胃气发生滑泄 。一般用量是 50克至 200克 ,根据病情 可增至 300克或更多 。近代张 锡纯 老先生 对一 七 岁孩子 ,一 昼夜 中竞 用 了 350克 ,这足见石膏用量 虽大但 其安 全性还 是可靠 的 。唐 宋 以后 ,有 医者误认石膏 为大寒 可伤脾 胃,而改为煅用 ,意 图制 其寒性 ,其实煅石 膏失 去 了清热作 用 ,而且使 其宣 散之 性 变为 收 敛 。 因此 ,内服 必 须 生 用 ,不 可 煅 矣 !
张锡纯先生力倡 气化 论 ,其深谙 气 机升 降 出入之 理 ,治病 善 于 调 畅 气 机 。 1.1 升陷汤 中以黄芪 为君 药 ,升补 虚陷之 大气 ,配升麻 、柴 胡 、 桔 梗 诸 药 升 提 ,以 知母 凉 润 之 性 ,以 制 黄 芪 之 热 ,主 治 大 气 虚 陷 之 证 。且 黄芪 、知 母 二药 合用 ,大 具 阳 升 阴 应 云 行 雨 施 之 妙 。 1.2 自拟 升 降 汤 中 ,以 野 党 参 、生 黄 芪 、白术 健 中 升 脾 ;广 陈 皮 、川厚 朴 、生 内 金 、生 姜 和 中 降 胃 ;知 母 反 佐 ;川 芎 疏 肝 助 脾 升 ,白 芍 敛 阴 助 胃降 ;桂 枝 “善 和脾 胃 ,使 脾 气 之 陷 者 上 升 ,胃气 之 逆 者 下 降 。 “此 实 为 升 降并 调 之 良方 。 1.3 党 参 与 代 赭 石 并 用 :“参 赭 并 用 ,不 但 能 纳 气 归 原 也 ,设 于 逆气上干 ,填 塞胸 臆 ,或兼 呕吐 ,其 证之上盛 下虚者 ,皆可 ,赭并

白虎汤的组成与功能主治

白虎汤的组成与功能主治

白虎汤的组成与功能主治一、白虎汤的组成白虎汤是传统中医的经典方剂之一,由四味中药组成。

具体的组成如下:1.麻黄:麻黄是麻黄科植物麻黄的干燥茎枝。

它具有辛温发散的特性,可以扩张血管、解热、解表。

在白虎汤中的作用是发汗解表,帮助体内热邪外出。

2.桂枝:桂枝是植物桂树的干燥枝条。

它具有辛甘温的特性,可以活血祛寒、发汗解表。

在白虎汤中的作用是发汗解表、舒筋活血。

3.杏仁:杏仁是桃科植物杏树的种子。

它具有苦甘平的特性,可以润肺化痰、止咳平喘。

在白虎汤中的作用是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4.石膏:石膏是矿物石膏的制品。

它具有甘寒性质,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在白虎汤中的作用是清热解毒、清热凉血。

二、白虎汤的功能主治白虎汤是用来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病症的一种方剂。

具体的功能主治如下:1.发热:白虎汤主要用来治疗由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症状,例如感冒、流感等。

其中的麻黄和桂枝具有发散风热的作用,可以帮助体内热邪外出,从而缓解发热。

2.口渴:外感风热引起的病症常常伴随口渴的症状。

白虎汤中的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过高的体温,从而缓解口渴。

3.恶心呕吐:外感风热引起的病症中,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白虎汤中的杏仁具有润肺化痰的作用,可以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

4.拘挛抽搐:某些情况下,外感风热引起的病症可能导致肌肉的拘挛抽搐。

白虎汤中的桂枝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缓解拘挛抽搐的症状。

5.小便短赤:外感风热引起的病症中,小便短赤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白虎汤中的石膏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热邪对尿液的刺激,从而缓解小便短赤。

以上就是白虎汤的组成与功能主治的相关介绍。

请在使用该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并遵循其用药建议。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提到了许多方剂,其中就包括白虎汤。

以下是《伤寒论》中有关白虎汤的条文:
【方一】太阳中风,脉浮,弱浮发热,恶寒,身疼痛,鼻塞,伤于凉气,或恶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风五六日,表不解,脉浮,发热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二】太阳中风,脉微弱,发热恶寒,无汗,心痛,口噤不解,留饮于胸中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三】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腰痛重,少腹满,如轮状,心中懊憹,已而呕吐,乾嘔,已而复下利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四】太阳病如桴豆,热而噤不止,心中痛不可俛仰,欲呕吐,行不得,脉浮而涩,曰欲去其邪,反发其汗,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五】太阳病不解,脉浮,小便反少,心悸,而利止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六】太阳病,下之后,至五六日,寒盛,反发热者,表未解也,当先发汗,却下之,宜桂枝汤,不差者,与白虎加竹叶石膏汤。

以上是《伤寒论》中关于白虎汤的一些条文,主要表述了白虎汤在治疗太阳中风、发热恶寒、心痛、口噤不解、呕吐、便秘等症状的应用。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在使用中医药治疗时遵循医生的指导。

《伤寒论》”四神汤”之白虎汤

《伤寒论》”四神汤”之白虎汤

《伤寒论》”四神汤”之白虎汤自然界有风、热、燥、寒等各种气候,每一种气候特点都可能成为致病原因,自然界的各种气侵犯人体之后便形成了风邪、热邪、燥邪、寒邪等等。

《伤寒论》以传说中的四方之神来命名方剂,并与风热燥寒相互联系,创造出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如此命名既能便于理解方义,又能便于背诵记忆。

•青龙为东神,故青龙汤为治风邪解表证之剂,对应大、小青龙汤;•白虎为西神,秋属西,故白虎汤以肃杀之气降炎热解烦暑,对应白虎汤;•玄武为北神,玄武汤即真武汤,寒、水属北,故真武汤为治寒、治水之剂。

•朱雀为南神,热、火、暑属南,故朱雀汤应为治火、热、暑的方剂,对应黄连阿胶汤。

作为降炎热、解烦暑的白虎汤所对应的证侯是壮热面赤、烦渴欲饮、汗出恶热的气分热盛证。

比如夏季小儿高热、暑热证、大叶性肺炎等。

白虎汤方:知母:苦寒;石膏:甘寒甘草:甘温;粳米:甘平上四味,以水一斗煮至米熟则汤成内经有“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故知母石膏之寒以清解热邪,且知母、石膏二者相须为用,既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又不损伤阴液。

是清气分热证的经典配伍组合。

此外,持续的高热必然伤气,故此方以甘草、粳米之甘达到缓中益气的功效。

白虎汤苦寒折热,针对的是壮热面赤,烦渴欲饮,汗出恶热的气分热盛之证。

因此无热、无汗不可用白虎,《伤寒论》明言:“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

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腹痛而利。

”就如同西瓜一样,本是盛夏果品,倘若冬季食用,就容易寒虚肠胃引发各种不适了,而药物之性远胜于食物之性。

因此无热、无汗而服用白虎汤,必然寒虚洞中、损伤肠胃,引发呕吐、下利、腹痛。

/完/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抱朴言"至美中医、质朴之言!。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实用版)
目录
1.白虎汤的来源和组成
2.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3.白虎汤的方义分析
4.白虎汤的现代应用与研究
正文
一、白虎汤的来源和组成
《伤寒论》是中医史上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典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方剂,白虎汤就是其中之一。

白虎汤的组成为生石膏(研,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和白粳米(一合)。

该方剂源于古
代金神白虎的形象,寓意着秋金得令,炎暑自解。

二、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白虎汤主要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肺胃实热等症。

具体应用包括:治疗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等症状。

此外,还可用于治疗阳明燥屎内结证。

三、白虎汤的方义分析
白虎汤的方义主要遵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方中生石膏为金,知母为水,生甘草为木,白粳米为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在方剂中体现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协同与制约作用,确保了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白虎汤的现代应用与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白虎汤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研究表明,白虎汤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镇痛、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通过对白虎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掘更多有效的中药方剂,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白虎汤是《伤寒论》中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方剂,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扬,如今在临床应用中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伤寒名医验案:白虎汤】

【伤寒名医验案:白虎汤】

【伤寒名医验案:白虎汤】白虎汤[方药]知母六两(9克)石膏一斤(碎)(30克)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解说]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

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主药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能润燥以滋阴;甘草、梗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共为佐使。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宜偏重,方能生效。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不必悉具,凡符合本证之病机者,皆可使用。

但在下列情况下不可妄投: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应予注恿。

[运用]一、三阳合病许叔微医案: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

或作中湿治。

予日:非是也,三阳合病证。

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五》)按语:三阳合病,治从阳明,惟宜清散,以顺接内外。

汗、下之均非本证所宜,临证谨记。

二、高热不退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3头痛——刘含堂医案郑某某,男,46岁,商人。

2001年5月12日初诊。

3年前自觉头部前额疼痛,经本市某医院作头颅部X线拍片检查;提示额窦有慢性炎症改变。

几年来,多以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

现症:前额疼点固定,按之痛甚,每遇冷空气则疼痛顿减,口渴喜凉饮,易于汗出,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诊为头痛,辨证为阳明经热兼血瘀。

治宜清透阳明经热活血化瘀。

用白虎汤加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

水煎服。

服5剂,前额疼明显减轻,继以前药又服15剂,前额疼及其他所有症状均消失。

追访年余未复发。

《经方治病经验录》论:脉滑为内热,口渴喜凉饮,此是肺燥津伤。

易于汗出,此是内热外蒸。

白虎汤,泻肺胃之热燥也。

4癫痫——刘景琪医案张某,男,52岁,工人,1978年10月19日初诊癫痫已八年。

由于受惊和生气后引起,大发作每年数次,小发作每天十余次,八年来不能参加车间劳动,一直服苯妥英钠。

服中药已达二千余剂。

几乎每半年换一名中医大夫,已更换十余名,始终未能控制发作。

大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每次约四小时方能苏醒,醒后全身无力,需四、五日方能复原。

小发作每次持续一、二分钟,发作时嗳气,鼻唇抽动,咽部干,喘促而气急,嘴歪,口唇发紫,失去知觉。

近来胃脘憋闷,饭后腹胀,头昏,大便有时干燥。

苔薄白、脉上关上滑。

印象:心下痞。

辨证:脾胃升降失调。

治则:辛开苦降,祛风止痉。

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本枣3个地风30克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六剂。

二诊:服药后心悸、胸闷消失,发作次数略减少。

近来自觉胃中发热,口渴喜冷饮。

苔黄白,脉两关滑而有力。

证属阳明燥热,治宜清热润燥。

处方:石膏45克知母18克炙甘草12克粳米18克地风30克年健30克防风21克钩藤30克服六剂,小发作完全停止。

又服十五剂临床治愈。

方剂故事:白虎汤

方剂故事:白虎汤

方剂故事:白虎汤有一个名满杏林,活人无数的大国手。

在他事业最高峰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幸得了重病,由于病者是自己的母亲,令为人子的大国手感到十分苦恼,用药方面往往举棋不定,他心想自己母亲年纪老迈,平常又体弱多病,这次所得的病又非一般,如果用不寒不燥的药,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下重药的话,又怕母亲身体承受不了,令他左右为难,迟迟不敢下重药,在左右为难之际,只好以不寒不燥的药为母亲治病,日子有功,母亲的病况不但没有起色,反而更严重。

有一天,他出诊回家,看到母亲可以下床走动了,惊讶地问家中的小徒弟:“我母亲的病情怎么转眼间好了起来?到底是什么缘故?”小徒弟回答说:“刚才太婆病得很严重,我帮她把把脉,觉得应该服用白虎汤,就熬了白虎汤给太婆喝下,之后她就可以下床走动了。

”医生听后感叹:“医者父母心,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没想到当至亲生病,自己却方寸大乱,不知所措。

唉!我应该把母亲当作一个普通病人看待!”从此《白虎汤的故事》成为杏林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一书,它的组方只有四味药:知母、石膏、炙甘草和粳米,方子虽小却被历代中医封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

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白虎汤简介: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主治: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

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

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经:此足阳明手太阴药也(胃、心)方义分析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

方中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清热润燥,甘草与粳米和胃协调诸药,共奏清气泄热、生津养阴之功。

张锡纯说:“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寒剂祖方白虎汤
作者:李斌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8期
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听过古代“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来自于古人的星宿信仰,其中白虎主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形象为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

古代医家在为方剂命名时借用了四神之名。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

《温热经纬》中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也有医家认为命名为白虎汤是因为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中有三处。

一在太阳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二在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在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辅行诀》中有小白虎汤,即相当于本方,其书记载“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后世尊为白虎汤为寒剂祖方,是治疗阳明经热证和气分热证的主方。

也就是说白虎汤善治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

清代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提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

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

吴鞠通总结本方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但实际上有大渴时常用本方加人参。

白虎汤中主药生石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品》。

其辛、甘,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用于清解气分实热,其走上焦清肺热,治肺热喘咳,入中焦清泄胃火而疗胃火诸证。

清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谓“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知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味苦、甘,性寒。

归肺、胃、肾经。

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

主治温热病,证见高热烦躁,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等。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其性味甘、平。

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甘草生用性凉而泻火清热解毒。

炙用则性温,可以补虚益损甘缓之性可缓急止痛,又可缓和峻烈药物之药性,使其及发挥治疗作用又不致伤中。

粳米气生津,首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平。

归脾,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主治脾胃气虚。

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透热出表,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知母苦寒质潤,助石膏清热,且滋阴润燥。

并佐以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