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文化记事初稿-中国傩文化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傩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各种瑰奇的文化竞相绽放共同组成演绎了美丽的中华文化。
其中,神秘悠远的傩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人存在于世界上,必定会在心里有一些寄托心灵的崇拜,或是图腾,或是宗教等等。
而傩文化也属于我国的一种精神崇拜,它是我国远古先民为了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而运用浪漫主义心性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正因为它的神秘原始并且极具原生态文化价值,所以它也就毋庸置疑地成了我国保护的对象。
傩文化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文化记忆,它的每一寸都暗藏古时的气息,它所记载的不仅是当时的文化概念,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年复一年默默诉说着当年的神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而傩文化则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傩文化的传承必须依赖人们的口耳相传。
如今的傩文化最突出的省份应当是江西。
赣傩,不仅比周边省份的傩文化更古老,更具原生态文化价值,而且江西还是傩文化重要输出地之一,国内一些著名的傩舞、傩戏,都与赣傩有一定的亲缘。
傩文化包容了乡村祭祀仪式,民间信仰习俗,以及舞蹈、音乐、器乐、咒语、卜辞、面具等方面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空间,属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所以,傩文化属于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破坏与流失的尴尬境地当中,傩文化也在所难免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应该动员大家一起保护傩文化。
傩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独立的文化,而是丰富饱满的多元文化,它贯穿当地人民的方方面面面,戏剧、面具、服装、舞蹈和传说,每一项都如此打动人心。
土家傩戏作文500字
土家傩戏作文500字
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锣鼓喧天,村里的傩戏班子正在为村民们表演傩舞。
傩戏班子的演员身穿红色花褂,脸戴各色面具,手持刀枪棍棒,翩翩起舞,惟妙惟肖。
演员彭春根:反正一天要跳几十场,二三十场,跳一场完整的要将近五十多分钟。
寓意就是在祝福大家在新年发财、身体健康嘛。
南丰傩舞起源于西汉,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一种祭祀仪式,后来慢慢地演变为一种庆祝节日的民间舞蹈,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研究傩舞有二十多年的季师傅告诉记者,每年一到正月,各个村庄的傩戏班子就开始为每家每户跳傩舞,消灾祈福。
傩戏演员彭春根:它的节目都带有神话色彩在里面,主要是人与神同乐,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比较古老。
节目分八个,一个是开山,开山过了是纸钱,纸钱过了是雷公,雷公过了是傩公傩婆,然后再是双伯郎,钟馗醉酒,关公祭刀,就是这八个,多一个都没有。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观赏傩舞的观众把小小的傩戏舞台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甚至还有不少观众跑到房顶上去观看。
在村民中还
有不少从外地赶来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手持“长枪短炮”不停拍照。
从湖北赶来的李先生说,傩舞正在从一种传统的舞蹈文化演变为时尚的节庆活动,活力十足。
李先生:他们的服装非常鲜艳,面具的表情很生动,每个动作间又有很多讲究和典故,周围的老百姓也都会来看,人很多,节日气氛非常浓,是很不错的摄影题材,所以我专程从武汉赶来看、还有拍照。
傩文化的历史故事
傩文化的历史故事傩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文化,起源于古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一文化源于远古时代,相传古人为了驱邪除魔,保佑平安,创造了傩仪式。
据传,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各种恶魔邪灵,它们时常给人们带来困扰和灾害。
为了驱逐这些恶灵,人们开始举行傩仪式。
傩仪式一般在农历腊月举行,历时数天。
傩仪式在每个农户家门前搭建一个特殊的场所,叫做"傩台"。
在这个场所上,一些特殊的仪式和祭祀会进行。
在傩仪式开始之前,人们会先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被称为"傩师",他负责指导仪式的进行。
傩师傩衣打扮,身上挂满了神符护身,手持驱魔的法器。
在仪式开始时,傩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驱魔者、祭祀者等,通过特殊的动作、舞蹈和音乐来祈祷、驱逐邪灵。
仪式中最特别的一环是傩师表演傩舞。
傩舞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姿态优美,动作矫捷。
傩师会身着华丽的服装,戴上华丽的面具,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展示各种传说中的神祇形象。
通过舞蹈,傩师们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向神灵祈求保佑家族和社区的平安幸福。
在傩仪式结束后,人们相信各种邪灵都已被镇压,社区将会得到保佑,人们的生活将会平安顺遂。
傩仪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傩文化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一些地方仍会继续保持这一传统,举行傩仪式,为人们祈福祝福。
傩文化的历史故事中包含了人们对灵界的敬畏和渴望平安的向往,它不仅是一种祭祀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江西南丰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江西南丰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者:宁波来源:《卷宗》2017年第24期摘要:傩文化是一种具有音乐特色,美学精神和游戏性,用来聚众祭祀和主仪的历史文化。
本文通过分析傩文化的涵义,分类及特点,以江西省南丰傩文化为例,对南丰傩文化应如何发展与传承的原则及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傩文化;南丰傩文化;傩舞;传承与发展1 傩文化的特点1.1 音乐特色傩戏音乐使傩文化事象在各自土地上纵向延续发展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及个性,受当地群众的钟爱。
从唱腔的结构形态看,傩戏吸收了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音乐成分。
从节拍、旋律看,傩戏由三部分组成(傩仪、正戏、插戏),各部分的音乐节拍旋律明显不同;从音乐的曲式结构看,傩腔是傩戏音乐具有代表性,个性特色的唱腔。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贵州地戏是一种带人声唱的傩戏,其更有戏曲的特性,而南丰石邮傩则是口哑傩,不带任何人声,只要戴上傩面具就不能发声,这也是各地傩戏的不同的音乐特色。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
1.2 面具特色傩戏的美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千奇百态的面具上,面具是傩戏最为夺目的部分,是匠心独运精雕细刻的艺术品,是积淀着人类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在傩戏中,面具的造型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表现特征,也是傩戏区别于其它戏曲戏剧的重要性标志。
每一个傩面具刻画的人物是不一样的,他们跟人类社会一样,分为善良、凶恶、温柔、严肃、热情、活泼......每一种人物特征也会通过其舞蹈或语言表达形象,他们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每个故事后面会揭示每一个人物的心理特性,通过他们的表达,来体现傩戏它本省的内在涵义。
傩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材选择、雕刻风格形象在每一个地区都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异彩纷呈。
关于南丰傩舞的作文
关于南丰傩舞的作文
南丰傩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南丰县。
这种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傩舞起源于驱除灾祸、祈求平安的古老仪式。
舞者身穿彩色绸面具和华丽服装,伴随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舞姿威武神奇,令人赞叹。
舞蹈动作刚柔并济,既有阳刚之气,又不失柔美婉约。
舞蹈中蕴含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吉祥如意的美好祈愿。
傩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南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农历正月,南丰各乡村都会举办盛大的傩舞庆典,热闹非凡。
群众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展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
如今,南丰傩舞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每年都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感受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瑰宝。
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使之永续流传,熠熠生辉。
傩文化介绍
傩文化南丰傩文化经千年传承,虽不断有新的文化艺术甚至是观念意识上的渗透,但至今仍保存了古代傩祭仪式中程序法则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已被文化部授予“傩舞之乡”,全县共有173个傩班。
整个傩祭活动,有如一部庞大的古舞活动。
在这主要说的是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石邮村是个以吴姓为主的古村落。
石邮村傩舞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傩舞有着显著的区别。
如江西德安的傩戏,除了戴傩面具跳之外,甚至还有7个小木偶做道具,“戏”的成分更多一些。
石邮傩只有肢体动作,是典型的“哑傩”。
石邮傩保持着强烈的仪式和宗教色彩,他的傩舞还被称为“老傩”,因为它保留了绝大多数汉族先民自身的信仰和崇拜取向,较少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具有更丰富的原生意识表征。
与其他傩班不同,石邮村傩班是村中吴氏家族的“私有财产”六个世纪以来,石邮村傩班一直是八位“伯”,且具有严格的辈分排列,按资论辈是惟一的也是权威的法则。
从大伯到八伯,跳傩是终身制的,只有一位去世了,下面的各位“伯”才能递补上来,最小的八伯由“头人”从村中的杂姓中挑选一位补足空缺,但傩班人员的总数必须是八位。
村中吴姓家族的成员是绝对不能去跳傩舞的,因为相传石邮村的傩舞是吴氏先祖——永乐年间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令的太尹公吴朝宗告老还乡时带回的,当时是由八位仆人跳傩给吴家人欣赏。
仆人的地位很低,所以吴氏家族绝不自己跳傩,也不允许族中的其他子弟跳。
石邮村傩祭过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进行,活动包括起傩、跳傩、搜傩、圆傩一套完整而又丰厚的古老仪式,统称为“跳傩”。
起傩就是在傩神庙中请神,请神之后便是傩班经过村中每户时家家必须鸣鞭炮迎接拜年,即所谓“参神”。
“参神”完毕后开始“跳傩”仪式,傩班人戴上面具,身着朱衣,在村中公祭场所随锣鼓声起舞。
并且家家户户的人都拿着祭品去傩圣庙参拜,村中“跳傩”的前后回程路线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独特的古舞风貌一一呈现。
及至正月十六下午,在傩神庙前举行“搜傩”仪式,由三人分饰钟馗、开山、大神,以示捉鬼成功,预示着一年平安大吉。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始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中国南方地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傩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文化以其神秘、精彩的表演形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吸引了国内外的研究者和游客的关注。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祭祀阶段、传统傩舞阶段和现代傩节阶段。
在早期的祭祀阶段,傩神活动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少年壮年平安健康等目的而进行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主要是遮面跳欢舞和踩陈芝麻。
在传统傩舞阶段,傩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此时,傩文化开始加入了更多的宗教元素和民间传说,如猪头、大鹏鸟、龙太子、奶奶等等。
另外,在傩文化的传承中,也有更加严密的规范和组织,如按辈分世系分工、传授法术、祭祀制度等等。
而在现代傩节阶段,傩文化开始向社会各个方面深入发展,更多地呈现出文化营销化、艺术化和时尚化的特色。
如今,傩节和孔明灯节齐名,成为了中国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一大瑰宝。
传承保护傩文化是当前傩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成立傩文化协会、傩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傩文化的传承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加强学校傩文化教育、鼓励地方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设置傩文化博物馆等等。
总之,傩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它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祭祀、传统傩舞到现代傩节。
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应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加强傩文化教育、大力推广、发展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等手段,促进傩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文化多元的交流。
傩文化——精选推荐
傩⽂化简介傩⽂化是⼀种远古的原始⽂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先民在征服⾃然中获得⽣息,繁衍后代,⽣存的欲望需要宗教(⾃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我,龙的传⼈以伟⼤的浪漫主义⼼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化。
“傩”乃⼈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
巫傩活动在⽣命意识上满⾜了⼴⼤信仰者的⼼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化定义傩戏巫傩活动在赣鄱⼤地可上溯到殷商。
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化遗存众多、⽂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傩⽂化⼴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直延续⾄今,据 1995 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 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 247 各;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化的“活化⽯”,倍受瞩⽬,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产⽣了⼀定的影响。
诞⽣地世界上的⽂明古国都处于北纬30度左右。
中国的⽂明是农业⽂明,中国农业⽂明的核⼼⽂化是⽔稻⽂化。
⽔稻是⼀种喜暖畏寒、宜⽔忌旱的农作物。
因此,只有在北纬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泽地貌的地区最适合⽔稻的⽣长。
中国南⽅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积⽔域和它的⽔源地都有可能是⽔稻⽂化的发祥地。
由于“傩⽂化”是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只能依附农耕⽂化才能⽣存。
因此,它也应发祥于上述地区。
考古发现,中国⽔稻⽂化的发祥地,应以中国第⼀⼤湖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流域为⾸选。
洞庭湖地区正处于北纬30度的锦绣江南,延绵⼋百⾥的⽔域处处都有⼴⼤的沼泽地,是⽣长野⽣稻的理想环境,有发展农耕的最佳条件。
⽔稻⽂化的发祥地应该是具有万古粮仓实⼒的湖湘地区。
作为⽔稻⽂化的意识形态,傩⽂化当然也应产⽣在这⼀地区。
洞庭湖地区不但出现了9000年以前的彭头⼭遗址,⽽且还有⼤批时代相近的⽂化遗址,犹如众星拱⽉似的环绕着彭头⼭遗址,连绵千余⾥,持续数千年。
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南丰为例
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南丰为例-旅游管理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南丰为例修嫄嫄黄位华中国傩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美学、音律、文化研究价值,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文化在古代常用于祭祀与主仪,使用独特的音乐、舞蹈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对天神的敬畏。
本文以江西南丰傩文化为例,分析了傩文化的含义,并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进入21世纪,随着流行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受到空前的挑战,民俗文化濒临消亡的边缘。
研究历史文化的美学价值,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对传承我国民书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傩文化概述(一)傩文化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傩,古时候常用于祭祀与主仪,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乐器与原始歌舞相互依托,形成一定的视觉美感。
在我国,傩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品种繁多、形式各异的傩文化,按照祭祀不同将傩文化分为傩宫廷傩、宫府傩、寺院傩、军傩、民间傩。
按表现形式又分为傩舞、傩戏。
在傩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上,傩戏具有较独特的音乐特色,从音乐的节拍与旋律上,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与含义,节拍速度的快慢、音律的高低反映不同的情绪。
傩腔是傩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唱腔。
在傩戏的美学精神方面,傩戏千奇百怪的面具反映出原始社会对美的表达,这些面具无一不是匠心独运的现代艺术品,是人类对抽象善恶的表达,促使人们进行思考。
而傩舞的游戏性则更加体现群体娱乐的精神,是一种宗教巫术行为,结合娱乐艺术。
傩舞虽然在古时候用来驱鬼驱疫,但是其丰富的游戏内容表达,却渲染了浓浓的游戏意味。
(二)江西南丰傩舞简介南丰傩舞(当地人又称“跳傩”),使我国比较出名的傩文化,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南丰傩舞类型丰富,傩舞内容多取材古典小说及民间小说,配合精致的面具和奇异的舞蹈,表现不同的主体思想,这些元素统一构成南丰傩舞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南丰傩舞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多次舞蹈汇演中获得相应奖项。
二、南丰傩舞的旅游开发研究(一)南丰傩舞旅游开发的可行性1、傩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开发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时都必须深刻解释“文化”两字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历史特性,南丰傩舞正好满足这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古代祭祀往往会使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达方式来反映人们的需求,傩舞被选为祭祀使用,正反映其文化研究的深刻价值。
江西南丰傩文化论析
江西南丰傩文化论析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
江西南丰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
江西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
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我国古籍中早有关于傩的记载,如《诗经·卫风·竹竿》载:“巧笑之,佩玉之傩。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国难(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难(傩),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傩),旁出土牛,以送寒气。
”说明周代傩文化已盛行,并且一年之内要举行三次活动。
傩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包括陕、甘、川、黔、桂、湘、皖的傩文化圈。
江西传傩,始于汉初,两千多年来,傩风不绝是我国傩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而赣傩尤以南丰、上栗两县为盛,堪称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萍乡的傩文化因艺术种类多、内容量大等特色,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一、南丰傩文化的历史发展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化而来的舞蹈。
南丰有傩,自汉开始。
据南丰西溪乡余氏重修族谱内《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辉(此文作者)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
”《辨记》中还引用《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
从南丰傩舞看民间传统傩面具的创作
[关键词] 南 摊面 创 丰 具 作
一、 南丰与帷文化 南丰摊舞, 俗称“ 跳滩”是沿袭古代驱 , 鬼逐疫的仪式— “ 驱摊” 演化而来的舞蹈。 按其表演内容大致分为文摊和武滩两种, 同 时还有和合舞、 赓溪竹马舞等多个分支。 每逢 喜庆场面或重大节日, 摊班成员便戴着造型 各异、 古朴华丽的滩面具, 伴随着鼓乐吹奏, 到各村各户进行表演。 南丰摊舞流传有近百 个节目, 内容主摊是中国从古至今很普遍的 一种传统文化, 在全国众多的摊文化遗存地 区, 南丰成为中国第一个“ 滩舞艺术之乡”这 。 里有繁盛的文化艺术, 历史名人众多, 是宋代 “ 唐宋八大家” 之一曾巩的故乡, 这里位于江 西省的东部, 属于低山丘陵区, 境内有盯江,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 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无霜期长, 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丰 富。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 人们一年有一 半的时间与泥土为伴, 为了给枯燥的农闲生 活增添情趣, 这里的歌舞戏曲盛行, 民间文艺 丰富, 且世代相传。 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 —
头盔或头饰。 这一类是角色最多的。 ) 道 有(1 释仙佛类, 很多摊面中与寺观坛庙菩萨同名 的, 以菩萨造型为依据, 大多不着金装, 比如: 雍容华贵的玉黄大帝、 睿智亲切的 佛祖、 端庄 秀丽的观音、 笑容可掬的弥勒等。 神将军 (2 ) 摊面中英雄神将较多, 造型多有头盔。 驱疫仪式或作驱疫舞蹈的神抵面具。 (2)民间 士类 , 俗神面具, 如:土地、 神、 门 灶神、 摊公、 摊婆、 年长的剑眉有须, 面色深沉, 威风凛凛, 比如: 黑脸的赵玄等。 年轻的剑眉隆 魁星、 福星、 禄星、 寿星、 喜星、 等等。 凡为民间 红脸的关公 , 广泛信仰和为乡人祈福纳吉的福运之神的 鼻, 面目清秀, 英姿勃勃, 比如:马元帅、 金刚、 连山太子等, 均作白脸。 军士 面具。 )道释神仙面具, 3 ( 如:女蜗娘娘、 玉皇大 一郎二郎神将, 帝、 太白金星、 雷母、 张果老、 何仙姑、 如来佛、 类或裹硬巾, 或红发红鬓。 脸色鲜明, 勇猛刚 观音、 弥勒佛、 ( 封神榜) 《 等等o . ) 西游记) 《 . ) 跳 毅, 如;红脸和绿脸的回子, 储脸的打旗和承 八仙入节目中, 属于佛、 道两教神抵体系的角 旗。 俗神俗人类, (3 ) 摊面中此类角色身份复 但都以世人的善面出现, 没有凶相。 比如: 色及神话人物, 均列此类面具。 英雄神将 杂, (4 ) 作员外郎打扮的禄星、 面具, :如:周文王、 姜子牙、 蒙恬、 王剪、 孙悟 吏部天官形象的福星、 空、 牛魔王、 等等。 封神榜) 《 刻 . ) 西游记》 城三 老态龙钟的寿星、 年青厚道的许仙、 天真活 国演义) 《 . ) 孟姜女) 《 . ) 杨家将》 节目中的一些 泼的哪咤等都按世人形象塑造。 奇异人物 (4 ) 摊面中属于神话小说中的角色, 以小说描 传奇英雄及一些帝王、 军士的面具多属于此 类, 如三头六臂的殷郊、 长手的杨 眼中 类。 (5)精怪动物面具, 如:猿精、 蟾精、 瑚狐、 鲤 写为依据。 鱼精、 蛇精、 白 青蛇精、 等等。 大摊舞及摊舞剧 任等。 西游记》 白蛇传》 ( . 中的精怪动物的面具多 南宋永嘉南戏(或称温州杂戏)产生后几十 《 3、 动物人格型。 精怪动物面具。 基本造 年, 南丰就已经流传。 现今与南丰相邻的广昌 列为此类。 世俗人物面具, 但又保留动物的形象特 (6 ) 如:孟姜女、 范喜 型是将动物人格化, 县甘竹一带流传专演孟姜女故事的“ 孟戏” 良、 高员外、 高小姐、 书生、 许仙、 渔翁、 牧童、 征。 一般分为两大类: 1)大型的动物面具, ( 模 尼姑、 和尚、 等等。 多为摊舞、 摊戏节目 拟动物形象加上人的表情, 或夸张人的面容 (有的称摊戏), 学者们认为就是南戏的遗存。 村姑、 如:猴脸的孙悟空 , 机灵 二、 南丰帷面具的创作取向 中普通人物的面具。 吞兽、 (7 ) 加官、 回头、 功 加上动物某些特征。 面具是摊戏表演的一大特色。 就南丰而 曹、 等等。 此类面具与滩面角色相同。 乖巧, 猪脸的猪八戒, 头长牛角的牛魔王, 人 言, 更是滩的象征, 没有面具就不成摊班。 面 (二)造型特点 面型的金钱豹, 面饰豹斑。 小型精怪面具, (2 ) 具在驱摊仪式中是神抵的载体, 在滩舞表演 南丰摊面具作为一种雕塑艺术, 虽然造 多以人的面容加头上小动物装饰来表示。 男 中则是角色的装扮。 古朴的面具演绎出鲜活 型不一, 千容百面, 异彩纷呈, 但观其大要, 大 精怪如乌龟精、 虾精等, 色泽深暗, 面饰花纹, 历史。 摊面具是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 致可分为三类: 或凶狠狡诈, 委琐丑陋, 女精怪如白蛇精、 青 从人类最初对太阳、 大地的崇拜, 到对神明的 1、 神兽结合型。 造型特点是神、 兽的 蛇精、 人、 鲤鱼精、 蚌壳精、 眉弯目 脸白 等, 秀、 唇 或俊俏秀丽、 或妖冶妩媚。 如:火眉豹眼, 兽角撩牙, 红发剑鬓, 深 红、 崇拜, 透露了远古社会形态演变的隐秘信息。 融合。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 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也 脸宽嘴, 颜色绘有花纹, 并隐藏一些神秘符 三、 南丰摊面具的制作工艺 进入了神的殿堂, 成为善良、 慈祥、 勇敢和正 号。 面具的雕刻历来是神圣的事情, 雕刻面 如:开山, 公, 魁星等。 雷 纸钱, 义的化身。 摊面具也因此更加丰富, 更受贫苦 2、 人物肖像型。 基本造型是人的面容加 具的民间艺人.在他们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形
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
㊀㊀㊀Ң傩戏专题(学术主持人:刘祯)学术主持人语:2019年11月23日-24日ꎬ北京东岳庙与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在北京隆重推出第三届东岳论坛ꎬ共同探讨道教与傩戏的文化共生与交融这一主题ꎮ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ꎬ北京是道教传播最早地区之一ꎬ北京东岳庙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ꎬ在北京道教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ꎮ 东岳论坛 旨在搭建一个交流研讨平台ꎬ汇集众家ꎬ集思广益ꎬ开坛论道ꎬ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ꎬ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发展ꎬ进一步推动落实道教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中国化的实践ꎮ傩文化傩戏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ꎬ之所以有这样长久的生命力ꎬ历经社会变迁㊁动荡㊁纷争和时代发展ꎬ能够保持一种稳定性㊁传承和沿袭传统ꎬ在于它扎根于民间㊁大众ꎬ这个 根 ꎬ不仅是土壤环境的ꎬ更是精神信仰和思想心灵的ꎬ是与民间淳朴㊁地道的神灵信仰㊁宗教观念分不开的ꎮ人们扎根于土地ꎬ祖祖辈辈与土地有着难解难分的感情维系ꎬ他们热爱土地ꎬ也敬畏自然ꎮ祭祀成为他们最庄重和神圣的表达ꎮ在民间ꎬ儒㊁释㊁道三教合一ꎬ人们对宗教并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和定义ꎬ往往处于比较现实和功利的需求ꎬ为我所用ꎬ各种宗教和祭祀处于混融状态ꎮ傩与宗教㊁与道教的关系密切这一点不容置疑ꎬ所以ꎬ探讨两者之间的共生与交融成为这次研讨会的共同话语ꎬ学者们来自于两个领域ꎬ往常甚少交结ꎬ而这次道教界与傩戏傩文化界走到了一起ꎬ在 东岳论坛 上论道话傩ꎬ互相交流ꎬ砥砺切磋ꎬ内容包括道教神祇对傩神体系的构建㊁傩戏对道教世俗化的传播㊁东岳文化㊁道教科仪对傩戏的影响㊁道教与傩戏的关系及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㊁道教与傩戏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广泛议题ꎬ结出丰硕的成果ꎮ我们从中编选两期 傩戏研究 专栏ꎬ以飨专家读者ꎮ收稿日期:2019-12-2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16ZD02)ꎮ作者简介:李祥林ꎬ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ꎬ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ꎬ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ꎬ研究方向:戏剧学与文艺美学㊁民俗学与文化文类学研究ꎮ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ꎬ四川成都㊀610065)摘㊀要:立足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ꎬ傩文化具有跨区域㊁多民族分布的特点ꎬ傩在纵向历史传承和横向社会流布中杂糅口头文学㊁民间艺术㊁世俗信仰㊁伦理教化㊁精神娱乐等ꎬ成为错综复杂的审美综合体ꎮ关键词:傩文化ꎻ中华美学ꎻ多元一体ꎻ一体多元中图分类号:J82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444X(2020)02-0018-09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0.02.003810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4卷㊀总第116期㊀2020年第2期㊀㊀㊀AStudyonChineseNuoCulturefromaMultinationalPerspectiveLIXianglin(ResearchInstituteofChineseFolkCultureꎬSichuanUniversityꎬChengduꎬSichuan610065)Abstract:RootedinthebasinsofYellowRiverandtheYangtzeRiverꎬthedistributionofNuocultureisfeaturedastrans-regionalandmulti-eth ̄nicbecauseNuohasevolvedasanintricateaestheticcomplexblendingoralliteratureꎬfolkartꎬsecularbeliefꎬethicaleducationandspiritualen ̄tertainmentinthehistoricalinheritanceverticallyandsocialdistributionhorizontally.Keywords:NuocultureꎻChineseaestheticsꎻpluralisticintegrationꎻintegrateddiversity㊀㊀作为扎根民俗土壤的审美事象ꎬ 傩 在中国源远流长ꎬ其分布具有跨地域和跨族群的广泛性ꎮ 傩 之本义ꎬ按古书解释指 击鼓大呼似见鬼而逐之 («说文通训定声»)ꎬ其属于人类祛邪纳吉求平安的巫仪活动ꎬ老早就见于文字书写的中华史ꎮ积淀深厚的中国傩文化包含着有关本土审美及艺术的丰富信息ꎮ当年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就曾从 有意味的形式 切入讨论远古彩陶的 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并追溯 青铜饕餮 的 狞厉的美 [1]ꎬ所论给人启迪ꎮ不过ꎬ其关注重心在文物ꎬ至于活态的田野事象尚未被纳入视野ꎮ事实上ꎬ古往今来ꎬ由傩歌㊁傩乐㊁傩舞㊁傩戏㊁傩文学㊁傩美术等组成的本土傩文化体系ꎬ其身影不单单见于历史及文献ꎬ更存活在民间并显形为现实ꎬ庞杂丰富ꎬ缤纷多彩ꎬ是研究中华审美文化不应忽视的①ꎮ立足审美人类学ꎬ从跨地域㊁跨族群视角切入ꎬ追溯历史ꎬ观照现实ꎬ结合起源㊁流布㊁习俗就傩文化进行考察和论述ꎬ有助于我们从底层的㊁民间的㊁世俗的非主流层面加深对既多元一体又一体多元的中华美学及艺术的把握和认识ꎮ一着眼黄河流域中原大地ꎬ 傩 起源古老并跟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ꎬ至殷商有了成套的巫术仪礼ꎬ用来驱鬼逐疫㊁祓除不祥ꎬ周代称为 傩 并载之入文献ꎬ如«周礼»中 帅百隶而时傩 的 方相氏 ꎮ先秦时期ꎬ既有行于宫廷的 大傩 ꎬ也有见于民间的 乡人傩 ꎮ«礼记 月令»: 季冬之月 天子居玄堂右个ꎬ乘玄路ꎬ驾铁骊ꎬ载玄旗ꎬ衣黑衣ꎬ服玄玉ꎬ食黍与彘ꎬ其器闳以奄ꎬ命有司大傩ꎬ旁磔ꎬ出土牛以送寒气ꎮ 陈澔释曰: 季春惟国家之傩ꎬ仲秋惟天子之傩ꎬ此则下及庶人ꎬ又以阴气极盛ꎬ故云大傩也ꎮ («礼记集说»)儒门«论语 乡党»亦有孔子观看 乡人傩 的记载: 乡人傩ꎬ朝服而立于阼阶 ꎮ汉代大傩ꎬ见于«后汉书 礼仪志»ꎮ行傩的核心人物ꎬ即是巫师或祭司性质的 方相氏 ꎬ他身披熊皮ꎬ头戴四目金面具ꎬ一手执戈ꎬ一手扬盾ꎬ率领戴着面具㊁披毛顶角的 十二兽 (或称 十二神 )及一百二十 侲子 (侲子即童子ꎬ由少儿扮演ꎬ古时特指驱鬼所用者)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ꎬ唱颂着充满巫术气息的祭歌ꎬ以驱逐 疫鬼 ㊁清洁厅堂㊁保佑平安ꎮ此外ꎬ当此仪式在丧葬中使用时ꎬ旨在驱逐墓圹内的恶鬼ꎬ防止其侵害死者ꎬ其用意跟保护生者并无二致ꎮ傩仪中这位通神驱鬼的 方相氏 ꎬ正是经过由人而神的仪式化角色扮演来实现人神或人鬼之间交往的ꎮ在此ꎬ从原始信仰角度可见古老的巫术ꎬ从原始艺术角度可见舞乃至戏的元素ꎮ所以ꎬ后世有 戏曲肇自古之乡傩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 序»)㊁ 后世戏剧ꎬ当自巫㊁优二者出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之说法ꎮ常任侠视 大傩 为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戏剧 之一ꎬ 是一种驱祟的神舞 ꎬ据他考证ꎬ 舞 巫 無 三字在甲骨文相通ꎮ[2]日本学者白川静释 舞 ꎬ亦指出其与 無 通ꎬ后者 形似舞蹈者 ꎬ而 無 本指所谓 無雩 的求雨仪式 ꎬ对此类仪式的记载多见于甲骨文ꎻ后来 無 专门用来表示有无的 無 后ꎬ才加上 表示双脚的 舛 (双脚张开之形)构成了 舞 ꎬ用来表示跳舞㊁舞蹈 ꎮ[3]陈梦家进而释曰: 巫之所事乃舞号以降神求雨ꎬ名其舞者曰巫ꎬ名其动作曰舞ꎬ名其求雨之祭祀行为曰雩ꎮ [4]汉语中 舞 与 巫 古音相同ꎬ按照«说文»ꎬ后者要义在于 以舞降神 像人两褎舞形 ꎮ甲骨文中ꎬ 巫 之写法有十字形的ꎻ金文ꎬ亦承此而来ꎮ有论者推测: 巫 字一旦旋而舞之ꎬ也就成了 卍 字ꎮ所以ꎬ古时候的 卍 字并不像许多人解释得那样复910①关于傩戏ꎬ拙著«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六章第三节 傩的价值发现 有专题论述ꎬ可供读者参阅ꎮ此处转换角度从多民族出发在文化融合语境中就中国傩事象进行考察ꎮ㊀㊀㊀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李祥林杂ꎬ它的本意就是巫师的屈足之舞ꎮ巫师在求雨的舞蹈中只屈一足ꎬ但在其他祭祀舞蹈中则屈两足ꎬ 卍 字形象地表达了巫的跛足之状ꎮ ①巫傩仪式中这跛足之舞ꎬ又涉及后来人们常说的 禹步 ꎮ傩舞即傩仪中的舞蹈ꎬ傩戏是在此基础上融入故事情节和人物扮演后发展出的戏剧样式ꎮ傩文化对中华戏曲艺术影响甚深ꎬ如黄梅戏曲调有 傩神调 ㊁蜀地民间灯戏有 端公调 等ꎮ戏曲划分生㊁旦㊁净㊁丑的行当ꎬ着眼艺术发生ꎬ有学者推论 丑脚源于最早的傩神方相氏 [5]ꎻ巴蜀傩戏中ꎬ人物角色亦有戴无下巴面具表演的 傩傩 (倮倮)ꎮ总而言之ꎬ 图腾歌舞㊁巫术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符号生产 [6]ꎬ这正是我们研究中华美学与艺术之所以关注傩仪㊁傩俗的缘由所在ꎮ黄河㊁长江ꎬ一北一南ꎬ横跨神州大地ꎬ是养育中华文化的两条母亲河ꎮ长期以来ꎬ由于种种原因ꎬ考古方面对后者的认识迟于前者ꎮ随着后者的面纱揭开ꎬ 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是长江中下游)㊁太湖流域㊁华南地区独立的原始文化体系的发现ꎬ早先的中华民族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文化一元论观点ꎬ不得不被新冒出来的大量的客观事实所突破了ꎬ人们不得不重新更正自己的观点ꎬ承认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ꎬ是丰富多彩的多元论而不是单一的一元论 ②ꎮ面具是傩的显著特征ꎬ与古书记载的方相氏戴面具驱傩相印证ꎬ从美术考古看ꎬ陕西省城固县曾发掘出殷商青铜人形面具23件ꎬ或椭圆或圆形ꎬ有的形象凶恶ꎬ 两耳直立ꎬ悬鼻凸起ꎬ透雕獠牙 (如此描述不由使人想起傩堂戏中的山王像)③ꎬ大小接近人面ꎬ可以戴在脸上ꎮ2018年8月ꎬ这批面具曾入川展出于成都博物馆ꎮ城固㊁洋县属陕西汉中所辖ꎬ地处汉水上游ꎬ其作为中原以外集中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区域之一ꎬ向来受到学界关注ꎮ汉水属长江支流ꎬ而在长江流域ꎬ上游的三星堆㊁营盘山等遗址不乏美术考古方面可留意的东西ꎬ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探究中呼声尤高ꎬ其给我们从审美发生层面认识傩的面具文化也提供了重要信息ꎮ人们通常根据先秦文献来梳理中国傩文化脉络ꎬ且主要是立足黄河流域中原视角ꎬ但也有人不囿于此而把目光投向长江流域ꎬ借助美术考古成果探视傩面具由来ꎬ指出: 关于古傩的逐疫之风ꎬ学者们根据甲骨文及«周礼»«礼记»等文献ꎬ一般只追溯到商周的宫廷傩祭ꎮ至于商周宫廷傩祭是何时何地传入的ꎬ就不得而知了ꎮ或以为滥觞于黄帝时代ꎬ孕育于黄河流域ꎬ形成于中原一带ꎬ却又仅凭传说予以推测ꎬ并无任何确据ꎮ其实ꎬ只要把考察古傩的目光从仅有的几条文献ꎬ移向丰富的文物尤其是近年出土的文物ꎬ并从大量的文物中仔细地寻找㊁鉴别古傩的遗迹ꎬ眼前就会不禁豁然一亮ꎬ原来中国的古傩早在距今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诞生哩!一大批从良渚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所刻的神人兽面图像即 饕餮纹 就是确凿的证据ꎬ因为这种神人和兽面的合体图像就是最早傩面具的图案ꎬ傩的最早扮演者方相氏就是套戴刻有这种 饕餮纹 的傩面具表演的ꎮ 良渚遗址曾有多次发掘ꎬ以1986年这次规模最大ꎬ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发掘了一处大型墓地ꎬ从11座大墓中出土随葬品1200件ꎬ其中有玉器1100馀件ꎬ而作为法器的玉琮有21件ꎬ几乎都刻有 饕餮纹 ꎮ此乃神人与兽面的合体图像ꎬ上部为神人ꎬ下部为兽面ꎬ神人与兽面各有一双大眼睛(合而观之ꎬ恰好是 四目 ꎬ为先秦文献记载的方相氏的 四目 提供了实物佐证ꎬ而玉器上人兽合体的方形脸面又让人不由推想到黄金四目的 方相 名称来历是否与之有关④)ꎬ均为对称的同心圆ꎬ形如020①②③④«异体同音字与巫师的跛足之舞»ꎬ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887a00102f5tj.htmlꎬ2013/12/17ꎮ冯其庸«试释良渚文化玉器上神人兽面图形的内涵及演变 一个持续五千年的文化现象»ꎬ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2期ꎮ该文谈到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时还写道: 现在有多位学者指出ꎬ良渚玉器的琮ꎬ在殷墟已有发现ꎬ1976年妇好墓就出土了十四件ꎮ大家知道ꎬ琮是良渚玉器中特有的ꎬ在此之前ꎬ良渚文化以外的地区没有出土过琮ꎮ殷墟遗址居然有琮出土ꎬ这说明良渚文化玉器的琮ꎬ已被吸收入殷商文化中了ꎬ不仅如此ꎬ更重要也更普遍的是ꎬ良渚玉器上的兽面纹饰ꎬ已经普遍地被用到殷商的青铜器上了ꎮ而且由商而周而春秋战国ꎬ而秦㊁汉㊁唐㊁宋以至于今天ꎬ这种兽面纹饰的图案ꎬ依然在普遍流传ꎮ唐金裕ꎬ王寿芝ꎬ郭长江«陕西省城固县出土殷商铜器整理简报»ꎬ载«考古»1980年第3期ꎮ此外ꎬ该报告由此出发还就汉中与中原的关系作了分析ꎬ有如下推断: 殷商时ꎬ殷人疆域已达陕南地区ꎮ当时ꎬ汉中应属羌地ꎬ是羌方一个部族ꎬ是殷代异族方国之一ꎮ 这番论析ꎬ亦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以汉中略阳㊁宁强等为主要区域的陕南端公戏ꎮ或以为ꎬ 神像头部的这种形态ꎬ实际时巫师戴面具的真实记录 ꎬ而 良渚神像头部所戴面具ꎬ是由方而呈尖顶状的羽冠和具有 方相 的脸行组合而成 ꎬ以 方形 脸面为特征的 神像既不是普通人ꎬ也不是某种兽ꎬ而是良渚文化时期巫师的形象 (黄殿祺«中国戏曲脸谱»第21㊁36页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ꎮ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4卷㊀总第116期㊀2020年第2期㊀㊀㊀太阳ꎻ神人与兽面均刻在展翅的飞鸟身上ꎬ飞鸟的头㊁身㊁翼均变形夸张ꎮ这太阳和飞鸟以及整个兽面应是良渚人崇拜的图腾ꎬ奇异的造型充溢着神秘的审美光辉ꎮ 从整个神人兽面的造型尤其是两对突出的大眼来看ꎬ已和至今尚在民间流传的方相氏傩面具的形象相去无几ꎮ这就活生生地证实ꎬ早在四千年前ꎬ良渚人确实已在古越大地首创了傩祭和傩面具ꎬ古越是中国傩戏的发源地ꎮ 也就是说ꎬ远在前述先秦文献及实物之前ꎬ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良渚先民便 首创了傩祭及傩祭时所用的饕餮纹傩面具 ①ꎮ在过去时代的帝国叙事中ꎬ相对于位居天下之 中 的中原王朝ꎬ吴越是正统眼中的周边 蛮夷 之地ꎮ尽管从静态的傩面纹样到动态的行傩活动ꎬ其中关联还有诸多环节需要更具体的论证㊁打通ꎬ但此论立足于文字产生前的实物图像并结合古史传说ꎬ通过追溯傩面具纹样的原始发生而在流行说法之外提出别说ꎬ为我们转换视角把握中国傩文化源头提供了新认识ꎮ作为中外文化交通要道ꎬ 丝绸之路 串联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遗产ꎬ古老的 傩 俗也见于敦煌文献ꎮ1899年ꎬ敦煌发现了藏经洞ꎬ清理出大量古代遗卷ꎬ其中涉及傩事的有二:«还京乐»和«儿郎伟»ꎮ这些文献ꎬ记录了唐宋时期西北边陲多姿多彩的傩事活动ꎬ如«儿郎伟»之«驱傩词»有17个卷子36首ꎬ属于傩仪唱词ꎬ可分为四类:一是都督府和州县官府傩ꎻ二是归义军和州县地方军队傩ꎻ三是百姓傩ꎬ有社区傩和丐傩(以傩之名义行乞者)之分ꎻ四是寺庙傩ꎬ包括佛寺傩以及从波斯迁来的祆教徒傩队②ꎮ祆教又称拜火教ꎬ是西域粟特人信奉的宗教ꎮ敦煌地区老早便有粟特居民ꎬ他们长于经商ꎬ活跃在丝绸之路上ꎮ«驱傩儿郎伟»第二首或为信奉祆教的粟特傩队所唱傩歌ꎬ词云: 今夜驱傩队仗ꎬ部领安城大祆ꎮ以次三危圣者ꎬ搜罗内外戈鋋ꎬ趁却旧年精魅ꎬ迎取蓬莱七贤ꎮ屏(并)及南山四皓ꎬ今秋(祆)五色红莲ꎮ从此敦煌无事ꎬ城煌(隍)千秋万年ꎮ 浩浩荡荡的行傩方阵中ꎬ这支粟特傩队由 安城大祆 率领ꎬ 安城 是入华的粟特人所建城堡(距敦煌城不远ꎬ粟特人多安姓)ꎬ城内有祆庙ꎮ歌词表明ꎬ 敦煌岁暮驱傩的风习ꎬ也影响了祆教信徒ꎬ他们同样组织了驱傩队加入当地驱傩活动 ꎮ[7]«敦煌廿咏»中有一首«安城祆咏»ꎬ诗曰: 版筑安城曰ꎬ神祠与此兴ꎮ一州祈景祚ꎬ万类仰休徵ꎮ萍藻采无乏ꎬ精灵若有凭ꎮ更看雩祭处ꎬ朝夕酒如渑ꎮ 敦煌属干旱地区ꎬ 雩祭 是中国古代以舞求雨的祭祀ꎬ由来已久ꎬ«周礼 春官 宗伯下»: 司巫ꎬ掌群巫之政令ꎬ若国大旱ꎬ则帅巫而舞雩ꎮ 从«安城祆咏»结句看ꎬ敦煌地区的粟特人举行 雩祭 当有自家特色③ꎮ检视敦煌文献ꎬ唐宋以来进入傩神行列的钟馗也是民间信仰的大神ꎬ 在敦煌写本中ꎬ伯三五五二㊁伯四九七六㊁斯二〇五五诸卷中都提到 ꎬ[8]如斯二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描绘其形象 钢头银额 身着豹皮 ㊁有熊罴的硬爪㊁全身以朱砂染红㊁ 亲主岁领十万 捉取江游浪鬼 ꎬ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上古时期那位 黄金四目ꎬ蒙熊皮ꎬ玄衣朱裳㊁执戈扬盾 驱傩的方相氏ꎮ着眼地域分布ꎬ中国傩可划分为六大文化圈:北方萨满文化圈㊁中原傩文化圈㊁巴楚巫文化圈㊁百越巫文化圈㊁青藏苯佛文化圈㊁西域傩文化圈ꎻ[9]各大地域文化圈内又可有更细致的子系统划分ꎬ如敦煌傩㊁辰州傩等ꎮ总之ꎬ神奇的 傩 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ꎬ有多样化仪式性艺术呈现ꎬ衍生出林林总总的审美形态ꎬ如根据服务对象㊁演出对象以及演出场所亦可划分 民间傩 宫廷傩 军傩 和 寺院傩 等类型[10]ꎬ其中民间傩又包括社傩㊁族傩㊁愿傩㊁游傩等ꎮ着眼人文地理和性质功用的分类ꎬ有助于我们从整体㊁多元的视角把握与中华艺术㊁审美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傩文化ꎮ二纵观中华审美文化史ꎬ傩俗从宫廷到民间长久流传ꎮ民间的傩仪及傩神ꎬ从«荆楚岁时记»中 村人并击细腰鼓ꎬ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的记载可见其世俗表演性ꎬ且具有多神杂糅特征(行傩的主角不仅仅是方相氏)ꎮ北朝宫廷大傩用侲子二百四十人(«隋书 礼仪志»)ꎬ唐朝宫廷驱傩用 侲子五百ꎬ小儿为之ꎬ衣朱褶素襦ꎬ戴面具 («乐府杂录»)ꎮ及至北宋ꎬ宫120①②③徐宏图«傩戏的起源㊁流向及其在浙江的遗踪 吴越傩戏文化初探»ꎬ载«中华戏曲»1996年第1期(该文又被收入«祭祀与戏剧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30年论文选»ꎬ学苑出版社2018年版)ꎮ对此观点ꎬ有学者响应并指出把中华傩的起源仅仅锁定在黄河流域实乃 历史的误会 ꎬ而 寻本溯源ꎬ巫傩的起源不是单元而是多元 (曲六乙« 三块瓦 集»第223页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ꎮ«敦煌傩歌<还京乐>与<儿郎伟>»ꎬhttp://www.ebaifo.com/fojiao-511486.htmlꎮ信奉祆教的粟特人求雨是用酒祭雨神 得悉神 ꎬ«安城祆咏»末联所言应涉及的是此俗ꎮ有学者曾将天水出土的隋画像石中胡人祆祭场面与此诗对比考析(姜伯康«天水隋石屏风墓画像石胡人 酒如渑 祆祭画像石图像研究»ꎬ载«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ꎬ可供读者参阅ꎮ㊀㊀㊀多民族视角下的中国傩文化李祥林廷傩舞中已不见方相氏㊁十二兽㊁侲子等ꎬ人物角色在发生演变ꎬ出现了由教坊伶人或贫丐者装扮的将军㊁门神㊁判官㊁钟馗㊁小妹㊁城隍㊁土地㊁灶君㊁六丁㊁六甲等 驱傩 人物(见«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ꎬ敲锣打鼓沿街而行ꎬ有了更多戏剧扮演色彩ꎻ从角色搭配来看ꎬ其表演可能已赋予一定的情节ꎬ并且呈现出大众狂欢气息ꎬ朝着娱人方向发展ꎮ始于驱邪禳灾的傩仪ꎬ随着岁月推移ꎬ演变为迎神赛会的大众娱乐性节庆活动ꎮ结合民俗生活ꎬ从信仰习俗看ꎬ 傩 是一种以禳鬼和酬神为基本内容ꎬ以假面模拟表演(歌舞或戏剧)为主要形式的巫术活动 ꎬ据调查ꎬ 在我国有一个很大的傩文化分布区ꎬ它东起苏㊁皖㊁赣ꎬ中经两湖两广ꎬ西至川㊁黔㊁滇三省ꎬ其中心为贵州和川㊁黔㊁湘交界地带ꎮ此外ꎬ它在北方的陕㊁晋㊁冀和内蒙也有少量遗存 [11]ꎬ分布广而形态杂ꎮ在多民族中国ꎬ着眼族际交流与文化互动ꎬ 傩 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容他性ꎮ从多民族看傩戏形态及内容ꎬ既有同一种傩戏由多民族演出ꎬ也有同一种傩戏含多民族元素ꎻ从多民族看傩戏信仰及民俗ꎬ既有道教㊁佛门等多元化宗教神灵杂糅ꎬ也有汉族与其他民族神灵杂糅①ꎮ譬如ꎬ 据调查ꎬ在土家族中间ꎬ治病㊁消灾㊁求子㊁保寿都要请土老师施法 ꎬ这些土老师在唱念咒语颂词时 把歌㊁舞㊁诗融为一体ꎮ在黔东德江县流传的土家族傩坛戏中ꎬ最为集中地表现了这个特点ꎮ傩堂戏不仅脱胎于傩祭ꎬ而且二者几乎是互为依存的ꎮ有人概括为 祭中有戏ꎬ戏中有祭 ꎮ②此外ꎬ苗族古歌有«傩公傩母»篇ꎬ 苗族的«傩公傩母»以及还傩愿和相关神话故事㊁傩公傩母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母题ꎬ那就是伏羲女娲神话ꎮ如果将苗族和汉族此类神话作一比较ꎬ就会发现彼此交流㊁相互影响的痕迹 [12]ꎮ又如ꎬ在西南黔地ꎬ 傩堂戏面具虽然流布与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ꎬ但追本溯源ꎬ它正是由中原传入贵州的ꎬ因此大部分角色及造型上都有规定的模式ꎬ如仙锋小姐发冠上刻着一只凤鸟ꎬ开山莽将头上长着一对尖角ꎬ地盘和尚没有下巴ꎬ秦童歪嘴暴牙扯眼睛 ꎬ但源于中原傩并不等于仅仅是其翻版ꎬ傩堂戏面具在地方性知识熏染下也会出现种种地方化特例ꎬ 如沿河县客田区的仙锋小姐面具ꎬ发冠上便没有凤鸟ꎬ沿河县官舟区的秦童面具ꎬ嘴巴既不歪眼睛也不扯ꎮ这种同中有异的现象ꎬ对研究傩堂戏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3]ꎮ就跨地域言ꎬ在中国西部横断山脉六江流域藏羌彝走廊上ꎬ 端公戏 这种民俗艺术从陕西汉中到四川广元再到云南昭通ꎬ分布及影响都很宽泛ꎬ其间有明显的脉络可寻ꎮ2014年在贵州道真参加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ꎬ笔者曾以 傩文化研究的多民族观 为题作大会发言ꎬ一方面指出要正视族群与族群之间有交融ꎬ一方面提醒要防止族群与族群之间趋同化ꎬ主张在二者之间把握好傩戏的地方个案研究ꎮ既 同中有异 又 异中有同 ꎬ既 各美其美 又 美美与共 ꎬ这正体现着既 一体多元 又 多元一体 的中华文化精神ꎮ对我们来说ꎬ在通观与个案结合中深化研究ꎬ乃是必然ꎮ傩文化在中国具有跨区域㊁多民族分布ꎮ1987年在京城举行的中国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ꎬ有学者就指出 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ꎬ汉㊁壮㊁侗㊁苗㊁土家㊁彝㊁仡佬㊁藏㊁门巴㊁蒙古等族都有自己的傩戏 ꎬ在其看来ꎬ 我国傩戏系统是一个迥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具有独特而丰富㊁复杂内容的戏剧 家族 ꎬ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 [11]ꎬ包括审美和艺术ꎮ作为起源古老的民俗事象ꎬ 傩 及其衍生的傩艺品种多姿多彩ꎮ以巴山蜀水为例ꎬ从 傩 之驱邪逐祟的广义看ꎬ相关种类便有:师道戏㊁儒坛戏㊁佛坛戏㊁梓潼阳戏㊁芦山庆坛㊁成都端公戏㊁泸州秧苗戏㊁射箭提阳戏ꎬ还有德格藏戏㊁嘉绒藏戏㊁羌族释比戏ꎬ等等ꎬ相关信息见于我们汇集田野调查资料编纂的«四川傩戏志»(2004年)ꎮ2018年12月31日在陕西宁强青木川举办的傩技傩艺大赛上ꎬ除了陕南端公戏ꎬ我们也看见来自白马藏族的 池哥昼 (甘肃文县)和 跳曹盖 (四川平武)㊁来自岷江上游的羌族释比特技表演等ꎮ以 傩 视域中的少数民族戏剧来说吧ꎮ嘉绒是藏族支系ꎬ分布在川西北ꎬ有自己的民间戏剧(嘉绒话谓之 陆嘎尔 )ꎬ20世纪80年代编纂十大文艺集成志期间ꎬ调查者发现了四川特有的这一藏戏种类ꎮ为了明确对此剧种的认识ꎬ1992年岁末在«中国戏曲志 四川卷»编辑部主持下邀请文艺界㊁民族学界人士就此进行了慎重讨论ꎮ会上ꎬ主持人从历史㊁剧目㊁表演㊁音乐等入手对以嘉绒方言演唱的该剧种给予肯定ꎬ指出近年通过田野调查 把这沉睡多220①②以中国民间傩神敬奉为例ꎬ视傩公㊁傩母为伏羲㊁女娲的信仰见于多民族傩坛ꎬ对此本人有专题研究ꎮ请参见拙著«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第六章 女娲娘娘与中国傩神崇拜 ꎬ巴蜀书社2018年版ꎮ土老师 是当地对傩法师的通常叫法(刘锡诚«傩祭与艺术»ꎬ载«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3期)ꎮ。
南丰独特风俗傩舞400字作文
The Unique Custom of Nuo Dance in NanfengIn the heart of Nanfeng, a hidden gem of China, lie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Nuo Dance. This ancient dance, rich in tradition and symbolism, is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region.The Nuo Dance is performed by masked dancers, each representing a different deity or spirit. The dances are often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and special occasions, serving as a form of prayer and offering to the gods for a prosperous year. The masks, often made of wood or papier-mâché, are intricately designed and painted, each with its unique features and expressions.The movements of the dancers are slow and graceful, combining elements of martial arts and acrobatics. The music accompanying the dance is both rhythmic and soulful, 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mystery and reverence.The Nuo Dance is not just a dance; it's a way of life,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the Nanfeng community. It's a celebration of life, death,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reflecting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supernatural world.Today, the Nuo Dance remains a vibrant and essential part of Nanfeng's cultural identity. It's a testament to the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volving and growing with each generation.在中国的心脏地带,南丰这座隐藏的瑰宝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傩舞。
写南丰傩舞的作文
家乡南丰的傩舞作文400字
家乡丰的傩舞作文400字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大伙儿讲讲我老家南丰那独树一帜的傩舞文化。
南丰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一个小县城,但是当地的傩舞文化可不小,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全县各地就会举行盛大的傩舞庆典活动。
傩舞的盛况可真壮观啊!扮演"傩佬"的青年们身穿绚丽多彩的服饰,头戴狰狞的面具,腰系铃铛,手持彩旗和木剑。
他们随着振奋人心的锣鼓声,翩翩起舞,或扭动腰肢,或挥舞手中的道具。
整个舞蹈动作潇洒飘逸,令人难忘。
除了舞蹈,傩戏也是傩舞文化的重头戏之一。
戏曲演员们或扮作妖童,或扮作神将,在台上表演精彩的剧目。
有些戏份甚至蕴含了当地的民间传说,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了解了乡土文化的渊源。
傩舞不仅富有艺术价值,更蕴藏着人们祈求新年平安顺利的美好祝愿。
看着那些活力四射的年轿们,你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氛围,仿佛新的一年就要从这一刻开始了。
啊,每逢想起家乡的傩舞,我就觉得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这种独特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珍惜和发扬光大啊。
南丰傩文化记事初稿-中国傩文化
南丰傩文化大事记(初稿)(1953年——2014年)曾志巩1953年2月,南丰廓背园《文王访贤》和水北村《和合》舞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获省古典艺术奖旗两面。
《文王访贤》并选拔参加中南区民间文艺会演,艺人李水生后又参加了中南区的民间文艺巡回演出活动。
1954年春节期间,在县人民会场举行傩舞会演,26个傩班分别在两个舞台上表演。
1955年?月,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黄芝冈到南丰考察傩舞。
1956年春,中国舞蹈研究会调查小组盛婕一行7人,于3月30日至4月28日先后到江西婺源、乐安、南丰、黎川、遂川5县调查傩舞,10月在《舞蹈学习资料》发表《江西省“傩舞”调查介绍》,并将各类跳傩、跳鬼、玩喜等多种形态的面具舞统称为傩舞。
1957年3 月,石邮傩舞《判官醉酒》(2人)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行前在省内各专区巡回演出。
?月,抚州专区举行首届职工文艺会演,县工会和县文化馆合作选送的傩舞《和合》获节目奖和演出奖。
同年,中央实验歌剧院、广州军区歌舞团、空军歌舞团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来丰采风。
(?)1958年1月10 日,抚州专区举行首届农村文艺会演,县文化馆选送的《傩公傩婆》获创作奖和节目奖。
5月,石邮傩班9人赴南昌,江西电影制片厂《江西新闻》摄制组为其拍摄新闻专题片。
同年,文化馆文艺工作者与廓背园艺人合作,编创的新傩舞《蜜桔大王》参加了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会演。
1959年?月,江西省歌舞团以南丰《和合》为素材创作的《丰收乐》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文艺会演。
1960年元月,南丰文艺学校学习演出的《丰收乐》在专区农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演出,获奖旗和奖金。
2月,正月初一至初三,县文化馆在人民会场举行文艺演出,白天为傩舞表演,廓背园、周家堡等傩班演出28套节目。
晚上举行灯彩晚会和文艺节目表演。
春节期间农村有32个傩班活动。
1962年?月,中共南丰县委文教小组工作意见指出:文化馆“对民间传统性文艺要挖掘。
南丰傩面具艺术-最新资料
南丰傩面具艺术[主题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南丰傩舞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
据记载,南丰傩舞起于汉初,宋代由于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进一步完善,并趋于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
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丰已有傩班上百个,散布于各乡镇。
随着“乡傩”的发展,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
2005年底,全县有130多个傩班、2000多个民间艺人,保留了100多个具有原生形态特征的傩舞节目和100多种、2000枚傩面具,加上不同风格流派的傩伴奏音乐、服饰道具等,构成独具特色的南丰傩文化。
南丰傩文化的丰富厚实,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南丰傩也成为研究中国傩文化的一个热点。
自1991年以来,已有数十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南丰观傩和考察。
中央电视台,江西、天津电视台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等相继拍摄傩文化专题片。
1992年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南丰傩面具艺术也已演变成为一种南丰傩独特的工艺品和历史的见证、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南丰历史、民俗、美学不可忽视的资料。
南丰傩面具的制作不仅需要手、眼、脑的并用,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
“走进南丰傩面具艺术”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学生可获得积极的劳动、审美体验和多种情感体验;在学生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进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还综合运用了学生已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分析]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接触过多种南丰傩面具,但很少有学生对南丰傩面具有深入的了解。
在考试指挥棒下,学校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许多分高能力低的怪现象,导致学生想象力不丰富、动手能力差。
家乡南丰的傩舞作文400字
家乡南丰的傩舞作文400字
家乡丰的傩舞作文400字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大伙儿讲讲我老家南丰那独树一帜的傩舞文化。
南丰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一个小县城,但是当地的傩舞文化可不小,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全县各地就会举行盛大的傩舞庆典活动。
傩舞的盛况可真壮观啊!扮演"傩佬"的青年们身穿绚丽多彩的服饰,头戴狰狞的面具,腰系铃铛,手持彩旗和木剑。
他们随着振奋人心的锣鼓声,翩翩起舞,或扭动腰肢,或挥舞手中的道具。
整个舞蹈动作潇洒飘逸,令人难忘。
除了舞蹈,傩戏也是傩舞文化的重头戏之一。
戏曲演员们或扮作妖童,或扮作神将,在台上表演精彩的剧目。
有些戏份甚至蕴含了当地的民间传说,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了解了乡土文化的渊源。
傩舞不仅富有艺术价值,更蕴藏着人们祈求新年平安顺利的美好祝愿。
看着那些活力四射的年轿们,你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氛围,仿佛新的一年就要从这一刻开始了。
啊,每逢想起家乡的傩舞,我就觉得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这种独特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珍惜和发扬光大啊。
傩文化故事
傩文化故事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有一座县城唤做南部。
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璀璨而深厚的民间艺术。
南部县有“南部四绝”,分别是双峰傩戏、马王皮影、群龙剪纸与店垭花灯,至今仍然在当地保留传承。
在这其中,傩戏作为一项古老而神秘的艺术,不仅是“中国戏曲活化石”,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早在2009年,南部傩戏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又称傩舞。
在南部县,不少偏远的乡村至今还保存着原生态的傩舞。
这里的人们一般称呼傩舞叫“傩堂戏”、“端公戏”,傩舞演出时称为“跳傩傩”或“耍傩傩”。
而每逢重大的节日特别是元宵节,当地也会举行傩戏演出。
“傩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祈福,所以在重大的祭祀活动和重要的节日中都有这种表演形式。
”傩戏,又称“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其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的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种歌舞也就是傩舞。
在历史的演变中,人们开始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从而向傩戏转化,而这种傩戏就是最原始的戏曲。
南部傩舞主要流传于一些偏僻的乡村,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当地人们一般称作“跳傩傩”或“耍傩傩”。
在南部傩戏中,最为出名的则是位于双峰乡的傩戏,而它的起源,还因为一段传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相传傩傩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人,三岁亡父,七岁丧母,流落到苍溪云台山,给一员外家养马。
员外有位小姐不愿许配人,原因是家中饲养的白马给她托梦,说自己不是马而是人,要让傩傩做媒来为两人婚配。
于是员外叫来傩傩,怒斥他从中捣鬼,一脚将他下颏踢掉,又命人把马杀掉,将马皮拴在树上。
数月后,马皮腐烂生虫,虫吃树叶,口吐丝,树为桑树,丝为蚕丝。
傩傩把丝送给老百姓,造福人间。
后来傩傩死了,当地老百姓就用“跳傩傩”这一形式来纪念他。
头戴面具,手持盾牌戈斧,上身黄布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蹬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面杖、洗锅刷等,跳叉行丁,这是南部傩舞者常有的装扮。
傩神谱系的结构与象征意义初探—南丰县石邮村一份傩“文本”的知识考古
傩神谱系的结构与象征意义初探—南丰县石邮村一份傩“文本”的知识考古殍矗考蠢2007.6傩神谱系的结构与象征意义初探南丰县石邮村一份傩"文本"的知识考古一陈圣燕章建国【内容提要】人以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神的系谱,神的体系反过来影响了人的思维,神的出现总是有他特定具体的原因.本文从文本《傩神太子鸣词》的知识考古开始,结合石邮村落发展的特殊背景,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合理的推测,从"事态——心态"入手分析傩神的发展历史和傩舞节目的结构与象征体系.【关键词】石邮;傩神谱系;结构;象征【作者简介】陈圣燕(1970一),男,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兼江西社会科学院傩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章建国(1962一),男,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验师.(江西南昌330022)在石邮村傩中"八"是个重要的数字,八位伯,八个节目,八类面具神像.石邮村的傩面具一般认为是十二面,其实并不对,总共有十三面,如果按不同的种类来看则有十一种,就是说其中的两类是相同的两个面具——开山和大鬼各有两个.在石邮村当地真正的分类是把相同的归为一类,共八种角色,所以称为八角傩,即傩公傩婆合为一角,大郎二郎合为一角,大神小神合为一角.当正月初一早上,伯(傩班弟子)从阁楼上请下傩面具后,就按下面的排列挂成两排,每天下马后也按这样的顺序排列,初二和初八在族人家里下马也不例外. (左)雷公钟馗傩婆傩公关公开山开山(右)小神纸钱二郎一郎大神大神这样的排列是精心设计的,传统中国在中间是主位,所以中间的为大,右大左小,上大下小.那么八组神的排位应该是傩公傩婆,一郎二郎,关公,钟馗,开山,雷公,纸钱,大神小神.田公田婆(傩公傩婆)可以看成是祖先神;一郎二郎是村落的两位开基祖;关圣在明时上升到尊位,成为压过圣人的武圣人所以排第三;钟馗,开山,雷公,纸钱都是神将,所以接在圣人之后;大神小神是阴间的鬼,所以排最后.这样排位结合了村落历史,体现了民俗信仰中神的具体性.《傩神太子鸣词》是石邮村傩中最重要的一份文本,虽然原稿丢失,现稿是20世纪90年代根据语音重写,有一定的内容无法识别,但这毕竟是一份经过几百年不断完善的文本,并且在石邮村的傩活动中就仅有这样的一份鸣词,请神,上马,下马,拜饭都是这鸣词.这份鸣词虽然在许多研究者的文章和书籍中全文摘出,但只有曾志巩先生对之比较感兴趣,他希望从中清理恢复出石邮村傩传说中的二十四神像.本文打算对鸣词的段落章节,神仙名号的变化做一番"知识考古",理清其中发展的线索.本文认为鸣词中的几个段落是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村落精英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层积而成的,从中可以探窥傩神系谱的发展历史.鸣词可以分为如下三段:第一段:"立堂(琳琅)敬像(香),十堂祝敬(十方肃静),学太(各代?)敬黑(敬默),三皇进殿,万里(闾)敬(景) 福,召集群仙,天地分明,地土凋匀,明公同庆,大量玄悬(?),堡佑(道由)心学,深家向前(心假香传),香来(烟)为(玉)炉,金尊(心存)九殿(天),真令(灵)夏(下)漫,宣(玄)不(之)令(又)玄,所主(起)所愿,谭世201簪?考古2007.61981年创刊(咸赐)而(如)言.肆(?)敬拜敬(请):拜敬(请)潮州府海阳县城隍尊神."第二段:"壹(一)路朝拜神堂,东各(阁?)有感(?),梅(弥)敬梅(弥)神,江西省建昌府南丰县太平乡五十五都石邮村堡,圣殿奉教傩神太子,诸代傩神,田公田婆,田三太子尊神,冬季(钟馗?)娘娘(?),青帝成(辛)天君,炎帝邓天军(君),中卫华光,二郎元帅,地社殷将军,七星(圣)太子,小神大神.傩神非常(会上),一郎二郎神将,中感玖殿(?),开化文章,至吴(梓潼)帝君,做不文班玄胜(?),佑必误了梅成(?).西感直峰(?),至东至西,接殿关(升)圣帝君,关平周仓,学太(各代)信(圣)将,天地雾地(?),合殿香火,文武有感,梅(弥)梅(弥)神.太尹公传宣后武,历代世(师)尊,请来无任尊玄,壹(一)敬(请)有径(敬),众信其令(灵)."第三段:"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接必(毕)神相,爆竹素酒,三牲昏(荤)合,接待尊神,一切尊敬(神)阶(陛)下,福洲(富足)者,泥(宜)斤淡(清淡)干,钱布艰难,儿女度令(?)(独立),泥(宜)知清水(?)(亲疏),付人间至其者(?),二殿应必(?),叁钱带顶(?),想来九种叁钱,一不再还,保佑信士,家家庆吉,户户均安,南(男)争百福,女纳千祥,保佑老者,世世精健,少者八(无)邪无灾,幼小孩童,麻担(疸)后(痘)水,清水(轻疏)满果(薄过),陆位所秧(?),读书者,功名直号,科甲宣科,耕种者,一籽落泥,万籽收成,求财者,财源胜岁,百事顺通,求行者,顺利君(水陆均)安,好合(汉)相逢,水合和合(?),求福者,福如东海,百福平登,求寿者,寿比南山,江令所叩(?),求嗣者,早生长命贵子,接超众生,众养六畜者,六畜兴旺,吉泰平安,保佑十件等事,件件重新(从心),有景不敢着落祝叩(?),钱财虽小(少),化福(幅)成张."第一段是请神词的引子,主要是表明请神态度.第二段是鸣词的核心,需要请来的神的名单.第三段是希望得到傩神保佑的十件事.本文认为鸣词的核心第二段是关键,通过对它的重新划分和分析,拨开层积在其上的历史尘埃,可以探明石邮村傩中部分谜团.第二段又可分成四小段,这四小段刚好与石邮村傩神庙建设的四个时期相对应.第一小段的大部分是太尹公吴潮宗时期最早的鸣词,"拜敬(请)潮州府海阳县城隍尊神"是追溯傩的由来——潮州海阳.这段的傩神名字奇怪莫测,很不统一.有俗神名田公,田婆,钟馗娘娘,小神,大神.有道家神灵中卫华光,二郎元帅,七圣(星)太子.也有儒家神名青帝辛天君,炎帝邓天君,地社殷将军.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这种神名的不统一是因为这些傩神本不是相同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傩神应该只有三个,分别是青帝辛天君,炎帝邓天君,地社殷将军,也就是第一大段里提到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燧人,伏羲,神农,三皇历代的说法不一),面具的代表分别是雷公(天),纸钱(地),开山(人),这和甘坊正月十八搜傩时的鹰哥元帅(天),田螺大王(水中),搜除大神(人)的结构是如此地接近.这三神是儒家的神,符合太尹公以茂才举孝廉,并任县令的儒家精英的趣味.这一时期傩的作用是祭厉,突出的是驱逐和安抚鬼神,所以第三段希望傩神保佑的十件事就应不是这时期的.南丰其他地方的傩舞节目的安排一般是这样的:开山先出场, 后接魁星,财神.石邮村的傩舞和南丰其他地方傩舞不一样,它的傩舞结构是开山节目后接着纸钱和雷公,没有临川傩特有的节目魁星和财神,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早期傩是从外面引进的.这样看来最早的鸣词可能如下:立堂(琳琅)敬像(香),十堂祝敬(十方肃静),学太(各代?)敬黑(敬默),三皇进殿,万里(闾)敬(景) 福,召集群仙,天地分明,地土调匀,明公同庆,大量玄悬(?),堡佑(道由)心学,深家向前(心假香传),香来(烟)为(玉)炉,金尊(心存)九殿(天),真令(灵)夏(下)漫,宣(玄)不(之)令(又)玄,所主(起)所愿,谭世(咸赐)而(如)言.肆(?)敬拜敬(请):拜敬(请)潮州府海阳县城隍尊神.壹(一)路朝拜神堂,东各(阁?)有感(?),梅(弥)敬梅(弥)神,江西省建昌府南丰县太平乡五十五都石邮村堡,圣殿奉教傩神太子,诸代傩神,青帝成(辛)天君,炎帝邓天军(君),地社殷将军.某年某月某日,接必(毕)神相,爆竹素酒,三牲昏(荤)合,接待尊神,一切尊敬(神)阶(陛)下.第二次修建"定傩神庙"确定了傩面具的数量,并丰富了傩舞节目.这次"定傩神庙"的重建是在石邮村经历了嘉靖四十年的流寇事件后,村落死亡了很多村民.因此在前面三神像的基础上加入了希望家族繁衍的生殖神(祖先)田公,田婆,因为田公与地社是傩神谱系的结构与象征意义初探——南丰县石邮村一份傩"文本"的知识考古相同的神,这里重复出现,所以应是在不同时期加入的;另吸收了本地的一些傩神钟馗娘娘,小神,大神;道家神灵中卫华光,二郎元帅,七星(圣)太子(按道理应该是七个,但这里可能是不明情况,只记名字,就七合为一,在乐安东湖七圣也是当作一个神供奉)也被整合进了傩神体系.本文认为石邮村的傩神定为I1类l3神像就在这个时期,并不是如所传说的是24神像.通过比较发现在南丰傩舞三兄弟的三村庄中有两个村庄都是十三神像,而且都是供奉太子傩神,那么这样看来十三个面具并不是石邮村独有的,而可能是早期傩班的共同特点.第三段希望傩神保佑的十件事也应是这时期加入的.第三次重修傩庙,因为是在新的王朝,家族沉寂了210年后,重修家谱让家族精英认为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为了强调家族的团结,把中卫华光变成了一郎,与二郎元帅配合成了兄弟,因此在这里特别突出一郎二郎神将的地位,把其单独再请一次,所以鸣词里就两次提到二郎,并在傩神殿里把他们挂到了主要的位置,从钟馗,开山,雷公之后,提到了他们之前.这也就是为什么石邮村的一郎是三只眼,而二郎是两眼的缘由吧!又因为在清初关公被尊为忠义神武关圣帝君,且指定春秋二祭,在这前提之下,关公也被整合到了傩神中,顶替了原来的七圣太子,并且把他的位置提到了钟馗,开山和纸钱的前面,至此石邮村完成了傩神的建构.第四小段是在光绪十八年吴其罄提议把太尹公陪祭傩庙后而再次加入的,突出太尹公的傩引进者的地位和身份.把他当成开山祖师来对待,在傩神庙里, 我们可以看到在傩殿的右侧设太尹公塑像和纸书"历代启教演傩先师神位",鸣词里也是"太尹公传宣后武,历代世(师)尊",两相比较有着太多的巧合.石邮村的傩舞节目的安排:开山,纸钱,雷公,酒壶,凳子,双伯郎,关公.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象征意义?本文认为开山是驱,驱逐的是外鬼.就是对家族不利的鬼——比如被太尹公打死的彭文杰和攻荷石寨时死亡的流寇,他们是外来的对家族和村落不利的鬼魂,会为害一方,所以要驱逐.纸钱是抚,安抚的内鬼——家族祖先,安抚好祖先就会保佑后人,福泽后代.雷公是为了风调雨顺,上天降福,在中国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所以风调雨顺最重要.傩公傩婆,代表夫妻和睦,饴子逗孙.判官是天下太平,人鬼同庆.双伯郎是兄弟友悌,共同进步.关公是忠义的象征,以他结束,把家族的情感升华至对国家和帝王的情感.八个节目如各用一字来说明:驱,抚, 顺,和,乐,安,友,忠.除前两个节目具有仪式性外,后6个节目都是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前两仪式性的' 节目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后面的愿望.在"中文中的宇宙二字,都有表示房屋的宝盖形,中国人就是从自己的房屋之中去体会宇宙的,中文的天字就是人字上面一横,中国人就是在自己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天道的.因此中国文化之道不是一个纯客观的外在于人的道,而是在人之中的道."所以"神界高于人间,神明高高在上,造神无非是有求于神,乞愿神的护佑.然而民间神本来就起源于民间,又为民间崇奉,所以凡人又把自己的禀性赋予了神灵,不仅凡人具有的喜怒哀乐神也具有,而且凡人的种种劣迹也常常会表现在神的身上."这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在这节目中展现了一种大融合,人,神,鬼的大一统,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的状态.注释:【l】曾志巩.江西南丰傩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6月,第276—277页.【2】曾志巩.江西南丰傩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6 月,第390—399页.【3】''荣登表".吴氏重修族谱卷首【M】.光绪十八年重修版,第88页.【4】章军华.解构江西抚州傩俗中的青蛙信仰主题意义.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研讨会论文,2005年5月.南丰,广昌,宜黄,乐安等县各个乡傩班中,均有"魁星"角色.……"跳魁星"节目是抚州傩俗中最为普通的现象,后被戏曲化引入戏曲开场祭祀仪式中.【5】南丰宋末元初的诗人刘镗《观傩》诗中就有"奋髯瞠目起婆娑,众邪一正将那何?",有钟馗和鬼神的节目.【6】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江西分会筹委会编印.《傩舞资料——江西部分地区》,1962年7月,第35页:"东湖有傩神庙,殿中有清源,七圣,金毛三个神象",有"七星"单人舞节目.【7】二十四神像只是一种传说,在江西的不少地方都说分为文傩十二神和武傩十二神,但不是厌倦遁走,就是被水冲走,剩余十二神像.【8】陈圣燕博士论文.傩神谱系考——双伯郎.【9】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lO】贾二强. 唐宋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尧水根】203。
江西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据历史记载,南丰傩舞起源于汉代,是舞蹈历史上的活化石,宗教的产物,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逐步衍生出完整的傩舞仪式。
傩舞的兴起,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秽、祈福驱灾、祈丰收,它有着浓郁的原始风貌,保留着非常鲜明的巫术色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影响下,有着浓郁巫术色彩的傩舞开始逐步受到观众的排斥,传承之路愈发艰难。
南丰傩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在汉朝时,人民为了驱逐邪祟,开始举行傩舞仪式,利用这种带着巫术性质的舞蹈,祈求庇佑和安宁。
改革开放后,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有着浓郁传统思想气息的南丰傩舞开始没落,不仅观众人数越来越少,同时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断代现象。
为了加强对南丰傩舞的保护和传承,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南丰傩舞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迁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使得南丰傩舞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具备巫术文化的南丰傩舞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排斥。
因此,本文将介绍南丰傩舞的传承现状和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加强对南丰傩舞传承的研究,不仅可以让人民群众认识和了解南丰傩舞,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南丰傩舞,自觉地加入到南丰傩舞的保护队伍中,从而推动南丰傩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南丰傩舞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舞蹈活化石”,是南丰地区最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南丰傩舞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冲击。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南丰傩舞面临着巨大文化冲击和更加严峻的传承考验。
人们思想的改变,对科学知识的信任度越来越深,而对于巫术、鬼怪等迷信思想的排斥力度也越来越大,使得南丰傩舞的传承难度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丰傩文化大事记(初稿)(1953年——2014年)曾志巩1953年2月,南丰廓背园《文王访贤》和水北村《和合》舞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获省古典艺术奖旗两面。
《文王访贤》并选拔参加中南区民间文艺会演,艺人李水生后又参加了中南区的民间文艺巡回演出活动。
1954年春节期间,在县人民会场举行傩舞会演,26个傩班分别在两个舞台上表演。
1955年?月,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黄芝冈到南丰考察傩舞。
1956年春,中国舞蹈研究会调查小组盛婕一行7人,于3月30日至4月28日先后到江西婺源、乐安、南丰、黎川、遂川5县调查傩舞,10月在《舞蹈学习资料》发表《江西省“傩舞”调查介绍》,并将各类跳傩、跳鬼、玩喜等多种形态的面具舞统称为傩舞。
1957年3 月,石邮傩舞《判官醉酒》(2人)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行前在省内各专区巡回演出。
?月,抚州专区举行首届职工文艺会演,县工会和县文化馆合作选送的傩舞《和合》获节目奖和演出奖。
同年,中央实验歌剧院、广州军区歌舞团、空军歌舞团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来丰采风。
(?)1958年1月10 日,抚州专区举行首届农村文艺会演,县文化馆选送的《傩公傩婆》获创作奖和节目奖。
5月,石邮傩班9人赴南昌,江西电影制片厂《江西新闻》摄制组为其拍摄新闻专题片。
同年,文化馆文艺工作者与廓背园艺人合作,编创的新傩舞《蜜桔大王》参加了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会演。
1959年?月,江西省歌舞团以南丰《和合》为素材创作的《丰收乐》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文艺会演。
1960年元月,南丰文艺学校学习演出的《丰收乐》在专区农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演出,获奖旗和奖金。
2月,正月初一至初三,县文化馆在人民会场举行文艺演出,白天为傩舞表演,廓背园、周家堡等傩班演出28套节目。
晚上举行灯彩晚会和文艺节目表演。
春节期间农村有32个傩班活动。
1962年?月,中共南丰县委文教小组工作意见指出:文化馆“对民间传统性文艺要挖掘。
已挖掘的要进行抢救,特别是抢救南丰傩舞、竹马,否则会影响迷信传播。
”5月底,专署文教处召开全区音乐工作会议,研究收集民歌,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
会上要求南丰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傩舞音乐。
1963年?月,廓背园李水生出席江西省第三次文代会,并当选区为省舞协理事。
同年,江西省歌舞团和全国总工会煤矿歌舞团的编导来南丰学习傩舞。
12 月24~26日,文教局召开部分业余剧团团长和老艺人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24个业余剧团代表和8位老艺人。
其中业余傩舞(竹马、八仙)剧团有5个:军峰公社业余傩舞剧团、中和公社石浒八仙舞剧团、池渡公社甘坊业余傩舞剧团、莱溪公社赓溪竹马舞剧团、古城公社周家堡业余傩舞剧团,傩舞艺人2人:石邮村李长仙、果园村李水生。
1965年7月,抚州专区举行全区工农兵文艺观摩演出大会,南丰新编傩舞《这是队里的谷子》和《界碑》获创作奖。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之风蔓延到农村,全县有80多个傩班约2000多枚面具被烧毁。
有的艺人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几个较少跳的面具和木柴混在一起烧毁,将大多数面具藏于山洞或埋于地下。
1972年冬,莱溪公社危家大队请谢凤孙偷刻面具,准备跳傩。
1977年冬,太和乡里源等村偷刻面具,恢复傩班,但活动还处于半公开状态。
1978年8月,县革委政治部文化组工作人员(曾志巩)下乡调查了7个傩班情况,向政治部提交了《关于我县自发组织傩舞队的一事调查》报告。
10月21日~23日,县革委政治部宣传组和文化组联合召开全县民间傩舞座谈会,邀请9 个公社31个傩班的45名艺人及省舞协、省歌舞团、地区群艺馆有关同志参加。
会议期间进行了傩舞内部观摩表演,讨论了傩舞演出和改革问题。
会后,县革委政治部批转了关于恢复傩舞活动的会议纪要,并下发到各公社(场)。
年底,《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作了采访报导。
1979年春节期间,全县已恢复傩班70多个,新建傩班30多个。
至1983年底,全县有傩班139个。
1982年6月,南丰县文联、南丰县文化馆、抚州地区群众艺术馆联合成立“南丰傩舞采编小组”,县文联刘之凡、县文化馆邓文谟、地区群艺馆饶晋国参加采编工作。
1983年5月18日~6月12 日,刘之凡、邓文谟参加地县组织的“南丰傩舞资料采编小组”,赴闽、粤、桂考察傩舞。
10月11日,刘之凡、邓文谟率石邮大傩班赴南昌录像。
1984年2月,春节期间,文广局组织水南、水北、中和、赓溪、甘泉等傩班来县城街头演出傩舞14场。
12月21日~24日,县文联刘之凡、县文化馆王惠云参加“1984年江西省《民舞集成》工作会”。
1985年3月4日~9日,江西省民舞集成编辑部和文化厅录像队来南丰进行傩舞录像,拍摄37个傩班113个傩节目,中国民舞集成总部陈冲、周元、梁力生、康玉岩、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坚和艺术处魏新、解策励等专程来丰指导,县文广局、县文联和县文化馆同志协助。
5月5日~23日,刘之凡参加地区民舞集成编辑部组织的赴湖南考察学习活动。
9月5日~12日,刘之凡赴地区参加南丰傩舞资料整理工作。
1986年2 月7 日,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坚等到石邮村观看“搜傩”仪式。
次日凌晨石邮村傩神庙失火,庙内木结构全被烧毁,幸存门墙四壁。
当年村民集资,文化厅拨款资助,按原貌修复。
4月17日,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制订《“傩舞之乡”工作方案》,设想成立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傩舞工作小组,组建“南丰傩舞艺术团”,摄制录像,开辟陈列室,建立档案,培训队伍。
12月,完成16个南丰傩舞节目的采编工作。
1987年2月8日~10日,刘之凡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原安庆地区文化局和贵池县人民政府主办、在安徽贵池召开的“全国首届傩戏研讨会”,提交论文《从南丰傩舞看傩的演变轨迹》。
6月中旬,省外事办来丰拍摄水南和周家堡大傩班傩舞。
(“拍摄南丰傩舞风姿香港展播”)?1988年2月28日~3月1日,抚州地区文化局和南丰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南丰首届舞调演”,水南、廓背园、石邮、周家堡、赓溪、贯巢、甘坊、肖坊、徐家边、杨梅、水北、樟潭等12个班队表演了三台39个傩舞节目,刘求孙、李长仙、周禾仂3人获荣誉奖,吴众家等30人获表演奖。
9月20日—27日,县文联曾志巩携带南丰部分傩面具赴京,参加北京市文联举办的“首届长城民间文化艺术节”。
1989年4月,由蔡森荣、朱道平、龙雪翔等创作的革命历史剧《搜傩》参加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演出,获演出三等奖。
6月,水南村成立农民傩舞艺术团,破例吸收女青年参加,同时对傩舞的编排、演出和组织形式作了有益探索。
水南村的《傩舞集锦》在中央电视台播送。
12 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省卷》编辑完成。
刘之凡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文艺集成、志书省卷和资料整理工作”纪念奖;季赞平、刘慧民、蔡森荣、季英、揭小华、王伟东获江西省文化厅、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全省文艺集成、志书收集、整理、编纂工作”纪念奖。
1990年2月9日~11日,省文化厅、省摄影家协会、省舞蹈家协会联合举办《江西“傩乡杯”摄影艺术、傩面具制作大奖赛》活动在南丰揭幕。
省文化厅艺术处、省摄协、省舞协和地区文联负责人及全省各地近百名文艺工作者来南丰观傩.。
10月1日,《江西“傩乡杯”摄影艺术和傩面具制作展览》在南昌展出,南丰县文广局和县文联选送的200多件作品中,有91件作品(老面具18枚、新面具及工艺品48件,照片25幅)参展,有18名作者20件作品获奖,其中张宜祥的木雕面具《开山》和《弥勒佛》、邓水亮的木雕面具《开山》和《蜜橘大王》、王伟东的摄影作品《走村串户》同获一等奖。
另获二等奖5个、三等奖6个、优秀奖5个。
参展作品和获奖作品均列全省首位。
11月16日~19日,“南丰县首届蜜橘节”举行,县文广局和县文联联合举办“南丰傩舞艺术展览”,展出古傩面具41枚、新面具及工艺品60多件、摄影作品110多幅。
1991年9月1至2 日,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文学博士田仲一诚和副教授大木冈由省文化厅邀请来南丰考察傩舞,并与南丰傩文化学者座谈。
9月26日~10月6日,由县文联推荐的青年雕刻艺人邓作礼师徒二人携带面具60多枚参加省民协在南昌滕王阁举办的“江西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
1992年3月29日~4月1日,江西省舞协、南丰县文联、三溪乡政府与联合组织石邮傩队赴桂林,为“中国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进行专场演出,获得成功。
与会100多名中外傩学专家对南丰傩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薛若琳先生说:“南丰傩队的演出,令中外学者专家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对研究江西傩艺术及我国傩艺术,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先生说:“看了南丰傩舞,兴奋不已,夜不能寐。
我认为它比周边省份的傩文化更古老稚拙,更粗犷豪放,更具原生形态特征,因而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戏剧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会议期间,县文联举办了“南丰傩掠影展”。
(此次余大喜参与)10月,江西省文化厅命名南丰县为“傩舞艺术之乡”。
1993年1月23日~27日,省舞协余大喜与县文联曾志巩、刘之凡同赴石邮村考察傩舞。
2月4日~8日,应省舞协邀请,日本神奈川大学讲师广田律子女士由余大喜陪同来南丰考察傩舞,县文联出面接待,并与日本学者一起考察石邮傩舞,同时观看了瑶埔傩舞和赓溪竹马,商定联合撰写考察报告。
3月,县文联完成6万余字的石邮乡傩的采访资料整理工。
由刘之凡撰写村落基本资料和信仰概述,曾志巩撰写仪式基本资料和仪式过程,余大喜撰写结语。
后余大喜、刘之凡合著《江西省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跳傩》,编入台湾民俗曲艺丛书,由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曾志巩撰写《南丰县石邮村乡傩仪式》,译成日文,收入广田律子、余大喜合编的《中国汉民族的假面剧》一书,由日本木耳社出版。
同月,县文联曾志巩和刘之凡同时被吸收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
5月4日~14日,曾志巩携带南丰傩面具50多枚赴上海参加“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
同时,县文联选送20多枚傩面具参加在南载河举办的《’98中国民间艺术大展》。
6月24日~8月30日,在县博物馆筹备“南丰傩文化展览馆”展览工作,曾志巩负责编撰大纲、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和指导制作等工作,苦战两月,如期完成。
展出资料、照片、实物320件。
薛若琳先生及省文联、省文化厅领导题了词,曲六乙先生发来贺信。
9月1日~6日,曾志巩陪同日本学者广田律子及其学生平石宣博以及余大喜再次考察石邮傩舞,并赴上甘考察傩舞。
9月24日,“南丰傩舞研究会成立暨南丰傩文化展览馆揭幕仪式”在县博物馆举行。
省文联党组书记帅焕文、省舞协秘书长余大喜、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江晓初、孙云光、地区文联主席吴林抒、副主席苏辑黎、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李茂林、县长孙谦县委副书记刘长荣、县人武部部长王应根、县委宣传部部长刘绍宽及地县文化、文艺界人士4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