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论语》知识梳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 此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 ,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 ”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 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参考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 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 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 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
论语中仁与礼的关系
论语中仁与礼的关系论语中仁与礼的关系《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仁和礼是《论语》中经常被提及和讨论的两个概念。
仁指的是道德与人性,而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两个概念在《论语》中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建构。
首先,仁与礼在《论语》中被认为是互相促进的。
孔子认为,仁是在个人内心修养的基础上建立的,而礼是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实践的。
仁的核心是关爱他人,而礼是将关爱他人的行为规范化。
只有仁心和礼仪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很多关于仁和礼的言论,例如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仁和礼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次,仁与礼在《论语》中共同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以仁心为基础,通过礼仪的规范行为,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要“以礼义之,以孝悌之”,这句话意味着通过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可以建立起亲情和友情的良好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网络。
此外,仁与礼在《论语》中也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心和遵循礼仪的人才能成为君子。
他强调了仁义道德的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即体现了他对于仁和礼的高度重视。
孔子通过教育和培养的方式,希望能够培养出有仁心、遵循礼仪的人,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综上所述,在《论语》中,仁与礼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既互相促进,又共同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
仁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而礼仪则是将仁心转化为行为的规范。
只有通过仁和礼的结合,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论语》的核心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分理。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
一、“仁”。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
《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1、孝。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忠的基础。
儒家认为,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孝、悌说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但是儒家宣扬的孝是愚孝,是无条件的服从,是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2、忠。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论语》所说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它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义气。
3、信。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直。
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
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
直,符合仁的品德。
5、恕。
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6、其它。
如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其言也讱;恭、宽、信、敏、惠;…… 等等。
二、“礼”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几个核心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悌和耻感。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概念的内涵。
首先是仁。
仁是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道德的根本。
仁者关心他人,体恤他人的痛苦,并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
仁人追求善良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体的完美发展。
他们相信人类良心内在地支配着善和义,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来影响和改善社会。
义是仁的补充,它与关注公正、正义和道义有关。
义涉及到社会秩序、责任和公平。
一个有义之人应该关注公共利益,为社会做出贡献,维护社会的公义和正义。
义者追求道德正确的行为和决策,通过遵守道德准则来塑造一个正直和有力的个体。
礼是指行为、仪式和礼节。
它包括了以礼待人和遵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
儒家重视礼仪,因为它在社会上塑造了和谐与秩序,并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通过遵循礼节,个人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规则的遵守。
智是指智慧或才智。
儒家倡导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培养智慧,以帮助个人解决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引导其他人行动。
智者不仅从个人层面追求智慧,而且试图将其智慧与仁义、礼等价值观相结合,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信是指诚实和可信赖。
信者言行一致,坚持真实、诚实和可靠的原则。
儒家重视信,因为信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通过以诚实为重,儒家文化培养了一个值得他人信任和依赖的人格。
孝涉及到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护。
孝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孝子应该尊重和关心父母,并为他们的幸福和安宁而努力。
儒家文化中,孝被视为道德之根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悌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和谐关系,通过理解、关心和支持来建立和维护这种关系。
耻感与羞耻感有关。
在儒家的文化观念中,耻感是一种社会道德观念,它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以避免羞辱和玷污自己和别人的名誉。
孝悌仁义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孝悌仁义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悌仁义是作为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价值观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准则,并对塑造一个和谐、稳定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悌仁义被视为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
孝是指尊敬父母、敬老慈幼的美德。
在中华文化中,尊重父母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人们内心的感恩之情。
尽孝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抚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重、理解和关心。
孝意味着孩子们要尽全力关心照顾父母,不论他们年老、生病还是需要帮助时,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做。
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尊敬、关心和帮助。
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悌意味着兄弟姐妹之间应该相互合作、互相扶持,并且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去帮助彼此。
这样的关系不仅在家庭中起作用,在社会中也能够培养出和睦的人际关系和团结的力量。
仁义是指待人宽容、友善、公正和遵守道义之美德。
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的精神。
仁义的意义在于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种族还是社会地位。
遵守仁义的原则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并且按照公正和道义的标准行事。
总之,孝悌仁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每个人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遵循孝悌仁义的原则不仅能够维持家庭的和睦,还能够塑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并践行这些美德,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章节安排,它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清晰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在文章的开始部分引入孝悌仁义的概念及其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对主题有初步认识的基础。
在1.1概述部分,可以对孝悌仁义作简要介绍,说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表达的是何种道德观念。
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节 明礼诚信
二、诚信 一般说来,“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 “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 “诚”主要是指诚实、诚恳;“信”主要是指信 用、信任。“诚信”的含义,主要是指忠诚老实、 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 在古人看来,“诚”既是道德规范,也是道德 修养的态度和方法。“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诚 实不欺,这与“诚”是一致的。 “信”的重要内容是对人说话要诚实。 此外,“信”还要求人们办事要忠诚可靠。
第二节 勤劳节俭
一、勤劳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对“勤”的解释是:“勤,劳也。”这说明“勤”和“劳”在 古代是相通的。勤劳是指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 参加劳动,用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根据古代的百科全书,如《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的归纳整理,古人对勤劳一词的用法,大 体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安邦治国方面的;二是关于自强不息方面的;三是关于吃苦耐劳方面的。
第一节 仁爱孝悌
二、孝悌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何谓孝?《尔雅·释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 孝。”就是说,身为子女要顺承父母的意思,而 且要奉养父母,这才算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孔子说,孝是为人之本。 中国人提倡孝道,源于中国血缘文化的特点。
第一节 仁爱孝悌
二、孝悌 “孝”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做有道德 的人的根基。或许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古 人将“孝”界定为诸德之本。 “悌”属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顺 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其常 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悌”的含义包括敬重兄长、善事兄长, 兄弟笃爱和睦及友顺和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源自五第第第
第
节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仁者爱人”。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
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强调宗法伦理观念。
宣扬"性善论"。
《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
"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
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儒家哲学儒家思想的核心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九个字:仁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儒家仁之德分四层境界,第一层乃修身之仁,二层乃齐家之仁,第三层乃治国之仁,第四层乃平天下之仁。
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真正将“义”的精髓提炼并发扬的是亚圣孟子。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为政观:常思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常系为民之情,常谋为民之利。
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感化百姓,让人民树立起心中的规范,把遵纲守纪和提高修养变成自觉的行动,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就是把人心向背作为治理国家的关键。
义利观: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
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
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
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
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进行调节。
在物欲横流之下的人门,没了对精神上的追求这是很危险的。
交友观:人在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的,人们除了自己的家庭,还需要在朋友中间找到归属感。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来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以友辅仁”,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朋友更是难得的助手。
孔子认为,要同正直的人、忠信诚实的人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不仅对朋友做出了要求,对自己也提出了要求。
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
《论语》考点复习之克己复礼
考实题战示训例练九
问题:孔子所提倡的“礼”与五四激烈批判的封建礼教一样吗?
明确:孔子所提倡的“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 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和他们共遵循的礼节仪式, 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封建礼教主要是指 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的封建统治者加于人民之上 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家更把孔 学中的许多规范解释成了“天理”,成为钳制人们思想与行为 的枷锁,到了元明清三代更是变本加厉,人们饱受身心折磨, 当个体缺乏活力的时候,社会也就缺乏了一种创造力,所以鲁 迅先生喊出了“礼教吃人”的痛心之语。
考考题点示解例读二
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 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而在家庭稳定的维护上,就需要人们处 理家庭成员关系的时候以孝道为出发点。只有在保证父母兄长 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只有在每个独立的小家庭都稳定的前提 下,一个国家的稳定才能够得到保障。只要在家庭中良好地实 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就可以发挥跟从政一样 的政治效果。这样也就可以将他有关“仁”的思想,以“孝” 作为基础,以“克己”作为形式发扬,要求人们从行为的各个 方面约束自己,从而最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仁”的 设想。
考实题战示训例练一
问题:本课(克己复礼)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克己、崇古、秩序、 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 德的细目,细目的内容有些?
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 “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 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 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 “礼” 是“仁”的到的与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 的; “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 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摘要:孔子“孝”的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无违、孝敬父母。
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姓社,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孝”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的“孝”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孝礼仁一、综述(一)孔子“孝”的基本观点“孝”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最终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1、“无违”谓之“孝”《论语·为政》中有一章是孟懿子问孔子何者为“孝”,子曰:“无违。
”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 维护父母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父母活着的时候, 按照礼节伺候他们;死了, 按照礼节埋葬他们, 按照礼节祭奠他们。
”一般认为,“无违”有两层含义:一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二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另外,不违背父母意志还表现为继承父母遗志。
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于这句话,有一种看法是孔子片面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由。
比如陈国庆、何宏在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道”是指父亲的人生准则,他生前的愿望、志向。
比如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途径、方向”,他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原因是保持氏族生存经验的重要性。
2、不使父母担心谓之“孝”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唯其疾之忧”,是指子女非常关心和担忧父母生病呢?还是指子女使父母只关心自己的疾病而不关心别的事,即对其他方面都非常放心呢?后一种理解更深一层。
孟武子一向勇猛,父母经常为他在外惹事生非而担忧,所以在孟武子问“孝”时,孔子作了这样的回答。
《论语中的美德教育: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勇》
论语中的美德教育: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勇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许多美德和道德准则,如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勇等,这些美德教育对于塑造人的品德和提升自身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孝孝是儒家道德伦理的核心,也是《论语》中重要的美德之一。
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敬爱父母是做人的第一要务,教导人们要以孝治天下,以养老顺天地之道。
孝悌是社会和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根本之道。
悌悌即尊敬兄长,孔子认为兄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遵从长幼尊卑的原则,形成和谐团结的家庭关系。
悌是孝道的延伸和拓展,强调了兄弟情谊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社会责任。
忠忠是指对君王忠心耿耿,对国家忠诚尽职,是身为臣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忠是为人之本,忠于职守、忠于道义、忠于国家民族,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信信指诚实守信、诚信待人,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论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若失信于人则无以立身立学,信用是个人声誉和社会信任的基石,也是商业交往和文明社会的基础。
仁仁即仁爱之心,孔子提倡了仁的道德观念,认为仁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和源头。
仁者见贤思齐、体恤他人、怜悯弱者,培养了人们宽厚的心胸和善良的品性,促进了和谐相处和社会和平。
义义指道义经义、正义之心,是为人处世准确遵守原则和义务的品质。
孔子认为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基础,也是个人行为准则和品德信条,弘扬义理正直的精神。
礼礼是指秩序礼节、典章制度,是《论语》中提倡的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规范。
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遵循礼仪和秩序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增进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塑造个人品格和公共道德。
智智即智慧才智,是孔子对于人类智慧和学识的推崇和弘扬。
孔子认为心灵智慧是个人修身养性和世界观的基础,鼓励人们开拓思维、明辨是非、虚心学习、勤奋求知,培养了人类智慧和文明进步。
孝悌之道意义-守孝悌的意义
孝悌之道意义-守孝悌的意义孝悌之道的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
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
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孝悌”唯以诚为贵。
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
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
“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21世纪是否还有合理的道德价值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正是由于人们对“孝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
孔子思想学说中的“仁”与“礼”
孔子思想学说中的“仁”与“礼”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面,”仁”和“礼”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依礼而行是“仁”的表现,这两方面相辅相成。
“仁”是人类社会中人最神圣而美好的特质,“礼”则是人们依礼而遵循的能够和谐相处的适当的方式。
习礼才会有敬畏之心,才能一步步靠近“仁”,使二者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孔子思想;仁;礼;辩证统一在孔子儒家学说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影响,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仁”的观念固然是孔子提出并丰富的,但“仁”如何表现?它是深藏于内心的最为神圣而美好的特质,而礼的提倡正是人心的外在体现。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则成仁。
关于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仁、义、礼、智、信”诸多方面,在众多的观点中,大家一致认同的就是“仁”和“礼”。
虽然,对仁和礼的内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有这样那样的观点,可无法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含义的两个概念。
1 孔子倡导的“仁”“仁”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专题论述“仁”的章句有55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后人概括总结成儒家核心思想为“仁、义、礼、智、信”,“仁”也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位,可见“仁”在孔子心中的分量。
那么,儒学的“仁”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先看仁的本意。
仁字的笔画自古至今基本没有改变。
《说文》:“仁,从人从二。
”人,表示站立的人;二,表示复数。
不仅是一个人,还要兼及别人。
有文字学者进一步解释,这里的二还有代表天、地的意思,即以天性善良、地德敦厚来博爱、包容他人。
更有学者把二解作“丄”(甲骨文“上”字),表示提高、升华人的道德。
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说明仁的基本含义:亲爱别人。
《说文》:“仁,亲也。
”《礼记》:“上下相亲谓之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者,人也。
”孔子把“仁”的整体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勇廉
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勇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勇廉仁,博爱,明伦。
行天地,仰乾坤。
华夏道义,中国精神。
全心怀众庶,一念事人亲。
孔子递传薪火,孟轲栽种枝根。
千秋文德绵久远,万载礼运入梦魂。
义,淡名,泊利。
志勿偏,行不倚。
执念公正,存心合理。
圣贤种良田,明达耕心地。
轻生岂是英雄,惜死难成大器。
胆魂肝魄系三生,星月日辰传四季。
礼,正行,端履。
察细微,通大体。
以厚施物,从严律己。
知耻愧圣贤,明伦羞鬼魅。
人事定须诚纯,公道当怀敬畏。
扬清激浊舞苍天,存善务真趋大地。
智,认知,见识。
慧于中,形于外。
实事求是,明心见志。
抱缺以守真,行远应律己。
邪正自古分明,善恶从来火水。
意如雨露有恩波,形似月风无系累。
信,勿欺,安分。
志意诚,心念恳。
日月明远,乾坤震振。
暗室莫违和,幽冥当敬慎。
休言陨星无知,当察来潮有汛。
花开花落守天常,鸿去雁来应节运。
孝,尊贤,敬老。
大恩承,洪福报。
养性明义,修身体道。
出行必面辞,归来当临告。
池中比目堪珍,家有双亲是宝。
卖身葬父乃高风,求鲤卧冰传至孝。
悌,敬兄,爱弟。
手足情,棠棣义。
察察明度,彬彬有礼。
让梨晓尊微,燃萁知羽翼。
天下二陆同文,世上双苏并美。
一家桐树可称荣,千里马龙谁与媲。
忠,正直,和冲。
思勿倚,意当公。
胸怀坦荡,心神虚空。
行休应朴厚,举止定虔容。
四海五湖清露,八荒九域熏风。
天地无私恶小惠,日月有情烛大同。
勇,无惊,无恐。
万夫雄,千钧重。
易水波涌,秦宫雾笼。
雪劲忿将迎,云起愁相送。
狂飙烈日肝魂,明月清风墓冢。
千秋高义且歌吟,万载美名当咏诵。
廉,勿取,无贪。
行刚正,志弘含。
胸怀抱负,衷心承担。
律己当紧约,接物乃平宽。
浩气一身止禁,清风两袖明严。
临财苟得应羞怍,临难苟免且愧惭。
仁礼孝悌的意思
仁礼孝悌的意思仁、礼、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下面我将分别解释一下这四个概念的含义。
仁是指一种博爱、宽容、同情和友善的美德。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尤其是对待那些遭受苦难或处于困境中的人。
仁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在中国历史上,仁一直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被广泛推崇和实践。
礼是指一种规范、仪式和礼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秩序。
礼的核心思想是“和”,即通过遵守礼节和仪式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孝是指尊敬和照顾长辈的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视为一种基本的家庭道德和社会责任。
孝的核心思想是尊敬和照顾年老长辈,以及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孝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长辈、关心家庭,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悌被视为一种基本的家庭道德和社会伦理。
悌的核心思想是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在现代社会,悌的精神也可以扩展到朋友、同事和其他人际关系中,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仁、礼、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这些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和谐,提醒我们要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美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推崇和实践。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展开全文编辑本段出处一出自论语。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四句话是孔子讲的。
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孔子在跟弟子们说话的时候,就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两句成语引用出来。
下面两句是孔子的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
“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明明是有若“曰”,怎么会是“孔子讲的”,难道孔门高弟随便安排孔子的话分配给诸弟子?荒唐!与,在语末是舒缓的感慨,且有前言中事物间互相参与比较义,即与字本义,验之孔门旧籍,可通释。
与“语气不那么肯定”不搭界。
欤,晚出,俗字,加画限义。
“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的“全部精髓”又是从何言?“仁”“知”(智,后出字)“勇”,孟子五行说“仁义礼智圣”(或“仁义礼智信”)已被庞朴、李学勤、黄俊杰、李景林、廖名春、梁涛诸先生探明。
至少比什么“八德”,严正谨密,更加精粹吧!恕乎编辑本段出处二一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编辑本段释义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
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3〃14 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原文】6〃25 子曰 “觚不觚 觚哉 觚哉 ”
∙【原文】16〃2 孔子曰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 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
∙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
”
∙【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
∙诸 ”
∙【原文】1〃2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
∙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
∙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
∙征确是将以祭神 祖先 为核心的原始礼仪 加以改造制作 ∙予以系统经、扩展化 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 “仪制” 。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 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因此孔子强调“孝”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
∙大孝者为孝于天下 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 到∙了这一步叫忠了 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 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 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 与法律互补 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 所以 孔子说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孔子所提倡的孝 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
∙层次 反映了宗法制度的要求 适应了当时社
∙会的需要。
一个根本的思想 就是不仅要从形
∙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 而且要从内心深
∙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当子女的要尽到孝 最不
∙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孔子所提倡的孝 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
∙层次 反映了宗法制度的要求 适应了当时社
∙会的需要。
一个根本的思想 就是不仅要从形
∙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 而且要从内心深
∙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当子女的要尽到孝 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