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层剖面图,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对岩石的形成和变化进行时间序列的描述。
3.能够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论,分析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使用PPT和板书,详细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石变质、岩石风化等。
-通过实物模型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理解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质现象的解读能力。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在线问答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讨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激发他们探索地球科学奥秘的热情。
-通过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历史的悠久和自然界的神奇。
-鼓励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教学内容: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工具使用。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学生学习心得和困惑的分享。
五、作业布置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特定地区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特点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空间思维能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使用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表面特征,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讲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介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侵蚀、沉积、变质等环节。
4.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介绍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强调岩石圈对其他圈层的影响。
2. 岩石圈的应用:探讨岩石圈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矿产资源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解答: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澄清概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互相交流意见。
八、评估与反馈: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答。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小组成员互评、自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例,如火山喷发、泥石流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际情况。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地震后会出现堰塞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合地域特色,让学生举例说明当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2.学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岩石圈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点、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精编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精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并能根据不同层面进行描述。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机制,理解岩石圈中物质运移、转化的基本规律。
3)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维持、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责任感。
2)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认识。
2. 实验演示法。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物质转化过程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维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指岩石圈中各种物质在地球表面和地下不断地运转和转化的过程,是地球物质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石圈物质循环包括物质的生产、分配、循环和消耗四个过程。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维持、资源开发等方面密切相关。
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机制(1)物质的生产:岩浆、熔岩、极深地壳的新生物质的产生。
(2)物质的分配:物质从源区向周围扩散,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床。
(3)物质的循环:地震、火山和构造活动等地壳内部作用造成的岩石运动、转化和循环。
(4)物质的消耗: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生物对岩石圈物质的侵蚀和消耗。
1. 物质的运移岩石圈中的物质具有跨越不同构造体系的迁移能力。
物质的运移方式包括深部流体逆流、岩浆运移和岩石圈中的热带逆流等方式。
岩石圈中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发生转化。
其中,物理变化主要包括压力变化和温度变化;化学变化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和水解反应等;生物变化主要包括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作用等。
三、地球资源开发与保护1. 地球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地球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
2. 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1.1 岩石圈的定义1.2 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1 岩浆:地幔物质上升形成岩浆2.2 岩浆侵入与喷发:岩浆上升至地表或侵入地壳2.3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释放热量,逐渐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2.4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2.5 变质作用:岩石受地下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和影响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
六、教学时间与课时1. 教学时间:45分钟2. 课时:1课时七、教学资源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2. 岩石圈组成模型3. 相关练习题及答案八、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
3.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浆、侵入与喷发、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4.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5.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6.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篇一:1对1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篇二:岩石圈教案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的结构以及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相互转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学会识别常见的岩石、矿物,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4)学会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5)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了解褶皱、断层及主要外力地貌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分组合作进行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分类和识别,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成因,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实践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阐述其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周期的漫长、新岩石和新矿物形成速度的缓慢,领会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应合理利用和珍惜使用矿产资源。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通过对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与识别,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岩石的成因,岩石按成因的分类(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教学难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探究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3)多媒体展示,板书板图。
【课时安排】2课时篇三:岩石圈教案模板_20121129103851625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马坝中学李鹏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1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四、学习效果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学习目标1.了解、识记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
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必备知识(一)物质循环的主要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二)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
三、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熔化、d冷却凝固。
(1)在三大类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吗?提示:不能。
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不会含有化石。
(2)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是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
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提示:对第一种说法的理解: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这几种岩石在地表以下的深处熔化,形成岩浆。
岩浆渗入岩石裂缝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形象地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2.提问环节: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以及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初步认识。
3.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岩石圈物质循环。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主要环节,包括岩浆形成、岩浆侵入、岩浆喷发、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如岩浆形成、岩浆侵入、岩浆喷发、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2.掌握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征、形成过程及相互转化关系。
3.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理解岩石圈与地球其他圈层(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
教学语言: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看看大家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如何。
2.教学手段:采用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利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地质现象,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得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分析本节知识点主要就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得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就是岩石圈得三类岩石、三类岩石得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得循环过程。
难点就是物质得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得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得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得理解、【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就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得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得相互转化过程、3。
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得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得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读图与阅读材料,培养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得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得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得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得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得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得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得科学态度。
2。
树立事物之间就是普遍联系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得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得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岩浆岩【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得自白1》)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得故乡在地下很深得地方,那里非常得“热情”,使得我得“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得我那么得坚硬,而就是熔融状态。
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得前辈说外面得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得旅行。
直到有一天,地壳得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
我得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得内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物质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在环境中交换的各种物质的过程和循环。
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圈。
在岩石圈中,物质不断地流动,变形,迁移,深入地壳或从地壳中反映出来,形成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物质流系统。
本文旨在依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设计一次教学活动,以便师生全面了解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功能,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一、首先,导入教学内容。
1.介绍岩石圈: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从大气层、地幔、地壳和表层几个层面来理解岩石圈,着重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定义物质循环:通过图片和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如物质来源、物质表征、转换和流动的路径等。
3. 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讨论物质参与的过程,如在岩石圈中的形成,以及物质在自然环境中如何参与循环和流动。
二、实施教学活动。
1.实际操作:在实验室中,给学生准备一组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的构造和物质循环途径,比如建立火山模型,模拟火山爆发时物质的流动路径,展示物质在地球中的运动规律等。
2.创设想象场景:让学生以假想的方式显示物质在岩石圈中循环的特点,让学生猜测物质循环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现及其功能。
3.通过有趣的游戏:使用各类形象生动的游戏,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
三、诊断评估。
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并且回答每一题帮助学生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2. 给学生一份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3. 发放一个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测验,以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掌握重点难点;4. 延伸教学,让学生自行探究,把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其他知识点进行联系,深入理解。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想象游戏、小组讨论和诊断评估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岩石圈,了解物质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进而熟悉、掌握相关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选自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并能说出岩石圈的三大组成岩石●理解并能描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能画出三大岩石的循环过程图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三大岩石循环过程,简述其具体过程,培养总结归纳能力●分析观察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提高识图辨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三大岩石相互转换关系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岩石的形成过程图,感受地壳内部的奥妙●了解地表岩石如何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岩石的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或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2.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讲解法,归纳法,观察法,启发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用时新课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了解了我们所知到的高原,盆地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同时呢也把这个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称作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导入完成后板书: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师:那说到岩石圈,你们还记得岩石圈是什么吗?生: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师:好,请坐。
这其中所说的坚硬的岩石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
下面我们分别来简单的看一下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
首先看岩浆岩的形成。
提问岩石圈是什么学生回答的同时写下岩石圈由三大岩石组成(具体看板书)思考回答岩浆岩师: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浆沿岩石圈中比较薄弱的地方运动,有的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形成一种侵入型岩浆岩,称作侵入岩。
而有的呢则喷出地表,同样冷却凝固形成另一种喷出型岩浆岩,称作喷出岩。
总结起来就是说岩浆在高压下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经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和喷出岩,即形成了岩浆岩。
在侵入岩中我们常以花岗岩作为典型代表,而喷出岩以玄武岩为代表,这两者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玄武岩有气孔,而花岗岩几乎没有。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
预习自测第6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显示:岩浆岩的形成动画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
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
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
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
总结:岩石类型成因常见岩石主要特征侵入岩:质地坚硬岩浆岩冷却凝固花岗岩、玄武岩、喷出岩:具有气孔等构造课件显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1)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师(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完整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
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岩浆岩【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转承:“小花”憧憬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事实是否真的如它所愿呢?二、沉积岩《一块石头的自白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在风吹日晒、风餐露宿中,我被“整容”了。
原本健壮的身躯逐渐变得苗条起来,我的“肌肉”在流水、烈日、大风的鞭打下离我而去。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图片导入)动画展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图片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图片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简化示意图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三类岩石都能重熔成岩浆(有三个箭头指向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岩浆是重熔作用
思考:
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是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
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
(图片导入)岩浆活动图
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内力、外力共同作用之下,通过与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循环转换中。
5、总结
6、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花岗岩是岩石圈中最常见的侵入岩。
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讲解)岩浆岩有哪些主要特点呢?玄武岩有气孔构造,花岗岩质地坚硬。
(小结)组成石猴的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の物質循環教案【課題名稱】第四章第三節第三目岩石圈の物質循環【知識與技能】1.了解岩石圈三大類岩石の形成過程及其特點。
2.清楚各類岩石之間及其與岩漿間の相互轉化過程。
3.繪制出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の示意圖。
【過程與方法】1.通過讀圖和課文內容,培養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の能力。
1.分析每種岩石形成原因,並舉例常見の岩石類型。
3.通過繪制岩石圈の物質循環過程示意圖,清楚各類岩石之間及其與岩漿間の相互轉化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分析三大類岩石の形成過程與特點,激發探究地理問題の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の科學態度。
2.學習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の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1、岩石圈の範圍。
2、三大類岩石の特征及其成因。
3、岩石圈物質の循環過程。
【教學難點】1、岩石圈の範圍。
2、岩石圈物質の循環過程。
【教學方法】講授法(三大類岩石及其形成過程)、合作學習法(岩石圈の物質循環過程)【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我們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裏面,孫悟空是從一個吸收了日精月華の石頭裏蹦出來の。
我們今天學習の學習內容也正是和石頭密切相關の─岩石圈の物質循環二、講授新課1、岩石圈の概念:包括地殼の全部,軟流層以上の地幔部分。
3、岩石圈の三大類岩石:(1)岩漿岩小結: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の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
它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侵入型岩漿岩和噴出型岩漿岩。
由於形成過程中の冷卻速度不一致,它們の特點和用途也不一樣(用途舉例侵入岩:堅固、美觀の建築材料;噴出岩:多種金屬礦,是工業生產の原料)(2)沉積岩小結:由於沉積岩是一層一層地沉積下來生成の,因而形成了不同の岩層。
正常情況下,岩層由上至下形成年代由新到老,在岩層中常常能找到已經變成岩石の古生物遺體(如貝殼、骨骼)或遺跡(如足跡、蟲穴),即化石。
而不同時代の地層一般含有不同の化石,相同時代の地層中往往保存著相同或相似の化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球化学反应原理。
3、能够解释不同地质循环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2、地球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过程。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4、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1、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和结构。
2、通过化学实验,了解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化和反应。
3、模拟地质循环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地球化学反应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2、讲解地球化学反应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3、结合地球圈层结构,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结构和变化过程。
5、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6、总结课堂内容和知识点,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交流和合作能力。
4、作业和思考题:根据作业和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教学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等实验所需器材。
2、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过程。
3、参考资料:相关教材、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历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及相互转化。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和自然资源的形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示意图的理解。
2、难点(1)岩石在变质作用下的转化过程。
(2)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岩石的分类1、岩浆岩(1)定义: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2)常见类型: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
(3)特点:侵入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结晶颗粒较小,多气孔。
2、沉积岩(1)定义: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岩石。
(2)常见类型: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3)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3、变质岩(1)定义: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2)常见类型: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3)特点:片理构造。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地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下形成沉积岩。
3、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多样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传输,促进了地球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四、典型例题例 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下列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 花岗岩B 玄武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解析:(1)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性质的改变,由图可知,③表示变质作用。
2.1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3.创设情境教学,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设计一些与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有这样的地貌?”“这种土壤类型是如何形成的?”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湘教版)第2章第1节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题目,巩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后习题中的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地质现象,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1.岩石分类: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分类及特点,通过实物标本、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岩石的形态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详细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它们在地球表层的作用和循环过程。
3.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各种因素,如温度、压力、地质作用等,并探讨它们对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2.图片展示:展示地球表层岩石的图片,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案例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为例,如火山喷发、河流侵蚀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岩石圈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
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
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
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
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
(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分类形成特点用途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
入
岩
喷
出
岩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1)“小花”的故乡叫软流层,那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2)“小玄”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小花”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它们是岩浆冷却凝固
而成。
图略。
(3)侵入岩与喷出岩的区别
分类形成特点用途典型岩石
岩浆岩侵
入
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
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为岩
石
矿物结晶;颗
粒较大
坚固、美观的
建筑材料
花岗岩
喷
出
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
壳薄弱的地带喷出地表冷却
凝固而成为岩石
矿物结晶颗
粒小,有的有
流纹或气孔
多种金属矿,
是工业生产的
原料
玄武岩、流
纹岩
小结: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由于形成过
程中的冷却速度不一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也不一样,如“小花”相对于它的兄弟“小玄”而言就更坚固。
转承:“小花”憧憬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事实是否真的如它所愿呢?
二、沉积岩
《一块石头的自白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在风吹日晒、风餐露宿中,我被“整容”了。
原本健壮的身躯逐渐变得苗条起来,我的“肌肉”在流水、烈日、大风的鞭打下离我而去。
然后在某个地方沉积下来也成为了岩石,我们把它称之为沉积岩(我们把它叫做“小沉”)。
活动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4
图5
(1)什么作用使“小花”“整容”了呢?
(2)请根据图4、图5说出沉积岩有何特点。
(3)你知道地质工作者如何利用沉积岩推测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的吗?
(4)你能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吗?
学生: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1)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外力的风化、侵蚀。
(2)沉积岩里有可能含有化石且有层理结构,正常情况下,岩层由上至下形成年代由新到老。
(3)由于沉积岩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生成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岩层。
在岩层中常常能找到已经变成岩石的古生物遗体(如贝壳、骨骼)或遗迹(如足迹、虫穴),即化石。
而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这样就可以根据岩层中的化石来推测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了。
例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4)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煤等。
小结: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转承:“小沉”在风吹、雨打、日晒等作用下,完成了一段奇妙的旅行,成为了新的岩石(沉积岩),而“小花”也在自然和人力的帮助下,一路旅行来到了美丽的蕲春四中,那么它们的旅行结束了吗?
三、变质岩
活动3:阅读教材P78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读图6,“小花”、“小玄”、“小沉”在高温和高压下会有怎样的变化?
(2)读图7,请指出石灰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类型。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小花”、“小玄”、“小沉”在高温和高压下它们的成分、性质发生了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成为变质岩(我们把它叫做“小质”)。
这类岩石在建筑、工业中应用广泛,大理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石灰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大理岩。
小结: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与其他类岩石一样也在人类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转承:那么“小花”、“小玄”、“小沉”和“小质”会不会停下它们旅行的脚步呢?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活动4:阅读教材P78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读图8,你能用箭头和辅助文字来说明“小花”、“小玄”、“小沉”、“小质”和岩浆的转变关系吗?这说明岩石圈的物质有什么特点?
(2)“小花”、“小玄”、“小沉”、“小质”和岩浆的循环转变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它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2)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就是“小花”、“小玄”、“小沉”、“小质”和岩浆的循环转变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总结:“小花”、“小玄”以及其他的岩石在不停的循环,它们的人生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那么同学们的人生应该如何呢?希望你能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