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为国 家示范性 院校重点建 设的专 业,本 专业工学结 合人才培养 工作面临 着前所 未有的艰巨 任务,今后 三年的主 要规划 有: (1 ) 课程体系 建设.拟将课程 体系 和教学计 划整合 为 2 个学习 期和 2 个工作 期,学习期 引入典型电 子产品的 剖析和 生产作为教 学案例,采 用项目管 理,任 务驱动的教 学方法,工 作期安排 学生到 对口的校外 实习基地进 行工作学 习. (2 ) 校内 实训基地建 设. 拟逐步更新 教学设 施和仪器设 备,建设电 工电子综 合应 用实 训室 ,微 机应 用系 统实 训室 , 电子产 品生产车间 等十几个有 真实工作 环境的模拟实训 室和仿真实习车 间.
M A N A G E M E N T 管理 教 育
���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研 究
�梅鲁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 310053)
摘
要: 为探索与研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设思路和途径, 在示范性院校工学结合项目建设的实践基础上, 系统地阐述了工
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内容, 包括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 组织运行与体系建设等. 本研究观点鲜明,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创新 性, 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内涵建设
的观点 , 思 路与见解. 2. 示范性专业工学结合项目建设概要 20 07 年, 浙 江机电 职业 技术学 院被 列 为国 家 示 范 性高 等 职 业 院 校 建设 单 位,而 其中作为中 央财政重点 支持的应 用电子 技术专业则 担负着培养 浙江省应 用电子 产业第一线 需要的高技 能人才的 任务. 几年来,本 专业积极推 行与工作 和生 产劳 动相 结合 的教 育教 学模 式, 把 工学 结合 作为 教育 创新 的重 要切 人点 , 从而带 动专业,课 程和教学改 革,取得 了 良 好 的成 效 , 主 要 工 作 有 : (1 ) 20 05 年,本 专业成立了 以行业或企 业的资深 技术专 家,主要管 理人员等为 主要成员 的专业 指导委员会 , 定 期开展工作 . (2 ) 2 00 6 年, 本 专 业与 士 兰微 电 子 公司 合 作, 组建了 特色班 "士兰班 " . (3 ) 2 00 6年 以来, 本专业已与 数十家企业 签定了校 企合作 协议,建立 了多家紧密 型校外实 践基 地. (4) 2 00 7 年 和 20 08 年, 本 专业 学生的 顶岗实习工 作全面展开 ,全体学 生在数 十家校外合 作企业陆续 开展了卓 有成效 的基于工学 结合的工作 实习.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方签订合作合 同, 企业 提供 劳动 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 , 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 劳动 岗位 、 并 安全操作 , 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
掌握 的技 能 , 起 评 定 学 生 成绩 、 动 态度 、 作数 量 和质 量 等 ; 一 劳 工 校方 教师 到企 业 去 指 导 、 督 学 生 劳 动 , 通学 校 与 企 业合 作 双 方 的 监 沟
( ) 内工 学 结合 现 状 二 国 随 着 我 国近 年 职 业 教 育 的 蓬 勃 发 展 , 少 院 校研 究 并 实 践 了多 种 形式 的“ 学 结 合 ” 育 模 式 。1 “ 不 工 教 ( )订 单” 。 式 即学 校 与用 人 单 位 签 汀人 才 培 养协 议 , 同制 订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 同组 织 教 学 , 生 毕业 后直 接 到 企 业 就业 的模 式 。2 “ + ” 共 共 学 ( )2 1
要求 。4 澳大利亚T F 。 A E T cncln F r e E u ao ) () A E T F ( eh i d ut r d ct n 人才培养模式 , aa h i 即一种政府 、 行业 、 学校相结合的综合性人 才培养模 式。 主要特征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 , 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 一个 系统 下 , 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 日制教育文
接参 与学 院的 决 策 、 划 、 织 、 调 等 办 学 过 程 , 计 组 协 以设 备 、 地 、 场 技术 、 资 、 金 等 多 种 形式 向高 职 学 院 注 入股 份 , 师 资 进行 合 作 办 学 , 分
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入学后先在校学 习两年 , 后到企业顶 岗实习一年 )、4 1人 才培养模式 ( “ 1” 学生入学后前 四个学期在校学习 , 一 个学期在校参加综 合实训 , 最后一 个学期到企业顶 岗实 习)、25 0 ” 才培养模式 ( “.+ . 人 5 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两年半 , 最后半年到企 业顶 岗实 习) 。3 “ 等 ( )工学交替” 。 式 即学生在校 内学 习与在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 的模式 。4 “ ( )实训一科研一就业” 。 式 即采用 多种 形式 的校企合作 , 进行合作办学、 技术开发 、 基地共建 、 课程开发 、 联合培养 。5 校企实体合作” 。 () 式 这种模式 中, 企业 以主人 的身份直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教学管理、师资培训、课程设置 等方面,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办高职院校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和经验总 结,对于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和难点
保障学生权益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实习报酬、工作时间、安全保障等,维 护学生的利益。
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违纪学生进行惩 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教育。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有明显作用,能够提高学 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实施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企业参与的 积极性不高,合作难以深入。
民办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0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学生为本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个性化差异,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0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案
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确 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案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3 2
当 作学 习 的 课 堂 。其 优 点 是 实 现 学 生 专 业 技 能 与 企 业 岗
步推进 我国高 职教育 “ 学 结合 ” 才 培养模式 建设 . 工 人
位要求 的“ 零距离 ” 对接 , 节省 了企业 的培训成本 , 提高 了
企 业 效 益 , 一 种 多 赢 策 略 。 其 缺 点 是 各 高 校 出 于成 本 是 但 以及 学 生 管 理 各 方 面 考 虑 , 面 推 行 “ 学 交 替 ” 有 一 全 工 还 定 难 度 。4产 学 研 结 合 模 式 : () 它是 将 生 产 、 学 、 研 结 合 教 科 起 来 培 养 人 才 , 论 教 学 以 学 校 为 主 , 能 培 训 和 实 践 教 理 技
业 协 作 , 职 学 生 在 职 业 院 校 接 受 必 要 的文 化 理 论 知 识 、 高 专 业 技 能 以 及 实 训 教 育 的 同 时 ,又 在 企 业 中 通 过 多种 实 习 方 式 形 成 技 术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的职 业 教 育 模 式 。 这 种 教 育 模 式 在 美 国 称 之 为 “ 作 教 育 ” 式 . 国称 之 合 模 英 为 “ 明治 教 育 ” 式 , 国称 之 为 “ 元 制 ” 式 , 罗 斯 三 模 德 双 模 俄 称之 为“ 学生产联合 体” 式 , 教 模 1 称之为 “ 学合作 ” 3本 产 模 式 。这 种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最 大 意 义 就 是 实 现 了 多 个 结 合。 第 一 : 现 了学 生 的学 习 与工 作 相 结 合 : 职 学 生 通 实 高
用 , 而 实 现 双 赢 。 方 面 高 职 院 校根 据企 业 的 需求 实行 从 一
订单 式培养 ,大大降低 了盲 目式培养 ,使培养更有 针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作者:王丽萍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3期摘要:根据“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等文件的精神,我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以及统计,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a)-0220-011 引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00年之前,最早是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并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即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因此,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已不是什么新事物。
而国内,在吸取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经验基础上,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备受关注的课题[1]。
2 调研背景与概况2.1 调研背景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0〕3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1〕1号)精神,为了提高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任务中重点建设项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建设水平,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提高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现代 商贸工业 M o enB s es rd n ut d r ui s T a eId s y n r
2模 式研 究
赵 方
( 南工 程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0 7
摘
知识 、 术 技 能 , 要 具 有 综 合 素 质 尤 其 是 思 想 道 德 素 质 和 技 还 良好 的 人 际 关 系 。试 想 , 个 技 能 很 高 的 学 生 , 质 不 高 , 一 素 没 有 敬 业 精 神 和 责 任 意 识 , 作 不 认 真 , 够 生 产 出 什 么 优 工 能 质产 品 : 个缺乏 诚 信 品质 、 纪守 法 意识 的 学生 , 一 遵 能够 成 为企 业信赖 的优 秀员工吗 。 第 二 , 睛 要 瞄 准 “ ” 弄 清 楚 “ ” 涵 义 , 个 学 已 眼 学 , 学 的 这 经 不 是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学 了 , 统 意 义 上 学 校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传 模式 , 既 是手段 , 是 目的。 学 也 学 是 为 了学 , 生 为学 习 而 学 习 。 学 习 的 目 的 模 糊 , 学 视 野 短 浅 , 习 动 力 不 足 。 学不 能 既 是 手 段 又 是 目 的 , 能 是 学 不 手 段 目的 的重 叠 , 该 将 之 分 解 , 只 是 手 段 , 是 目的 , 应 学 不 学 只是 中 间 环 节 而 并 非 最 终 环 节 , 非 结 束 。这 就 拓 宽 了 学 并 生 的 视 野 , 强 了学 生 的学 习 动 力 。 增 第 三 , 睛 要 瞄 准 “ 合 ” 学 只是 手 段 , 段 要 为 目 的 眼 结 , 手 服 务 。如 果 手 段 不 和 目的 结 合 , 手 段 而 言 手 段 , 学 ” 意 就 “ 的 义 就 显 现 不 出来 。 学 生 就 不 清 楚 “ ” 作 用 、 的 和 意 义 , 学 的 目 为 “ ” “ ” 缺 乏 积 极 性 。 一 定 要 学 用 结 合 , 是 工 学 结 学 而 学 , 就 合 , 以致 用 , 以 促 学 , 引 导 学 。试 想 , 生 根 本 不 明 白 学 用 工 学 “ ” 干 什 么 用 的 , 谈 学 习 的 兴 趣 呢 。工 学 结 合 , 以 致 学 是 何 学 用 , 以促 学 , 引 导 学 , 学 习 与 生 产 环 境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 用 工 把 与 就 业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 是 学 习 的 革 命 性 意 义 , 学 习 的 实 这 是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声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16号”文),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同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高等职业教育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人数规模的急剧扩张激化了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质量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引发了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
在此背景下,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加强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及相关概念简述(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国内发展现状当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纵观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深入研究和开展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改革,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课程仍沿用的是理论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针对性较弱。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分析得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评价体系;二是尚未形成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的监控模式;三是尚未形成明确、健全的评价质量标准。
为了进一步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区别、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的关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 等 职 业 教 育具 有 高 等 教 育 和 职 业 教 能 力 和 核 心 能 力三 个 层 次 的 培 养 目标 结合 模 式 。 学 生 在 各 教 学 环 节 中 得 到 岗 位 能 力 育 双 重 属性 , 因此 以职 业 为 导 向 , 充 分 利 用 发 展 , 明确 人 才 培 养 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调 “ 市场 ” , 强 校、 企不 同的 教 育环 境 和 资 源 , 把 课 堂 教学 调 “ 应用” , 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人 才 培 养 的 的培养 , 掌 握基 本 的 专 业 知 识和 专 业 技 能 。 “ 工学结合” 突 出 的是 技 能本 位 和 实践 有 的 旧课 程 体 系 的 区 别 ( 见表 1 ) 。 课 程 的 设 置, 必须 基 于 “ 工 作过 程 知 识 是 一 种 ‘ 有 效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新兴的办学模式。
而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较高。
然而,在校企合作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校企双方的走访调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酒店管理对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主要以“学生实习”的形式进行合作。
一方面,学校希望推荐学生去酒店进行实践学习;另一方面,合作的酒店希望尽可能接受大量实习生,以弥补酒店岗位的空缺。
但双方之间的合作更多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未对更多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探讨。
因此,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酒店与校方以及学生之间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及解决。
一、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一)对合作酒店的调查我们对合作过的星级酒店就校企合作意愿及要求、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及酒店能为学生提供的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各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访问的酒店均对校企合作感兴趣。
其重要原因有:第一,酒店人员流动率较高,实习生可以弥补酒店岗位的空缺;第二,实习工平均工资比正式员工低。
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第三,实习生均为在校学生,比较容易管理。
对于合作要求方面,酒店均提出对学生身高、英语水平等作为主要要求。
对实习时间长短问题,多数酒店提出不得低于6个月,还有个别酒店希望延长至1年。
在对学生满意度方面,酒店普遍表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生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强。
关于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多数酒店着重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希望实习期可以安排在大四年级,并延长至8~12个月;二是希望招收其他专业的实习生,以增加实习生人数;三是希望对实习生在实习期后可以继续在酒店工作;四是希望学校对实习生有严格的管理奖惩制度,以防学生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或因其他问题擅自离职。
(二)对实习学生的调查在对实习学生的调查中,主要围绕学生是否对所实习酒店满意、是否对实习时间满意、是否有就业意愿、对酒店行业认可度及对酒店实习生管理满意等方面。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制改革 , 立行业 、 业 、 建 企 学校 共 同参 与 的 机 制 , 行 工 学 结 合 、 企合 作 的 办 学模 式 ”《 家 中 长期 教 育 改 革 和发 展 规 推 校 ;国 划 纲要 2 1 —2 2 》 入 :把 提 高质 量 作 为 重 点 。 以服 务 为 宗 旨 , 00 00写 “ 以就 业 为 导 向 , 进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 实行 工 学 结 推 合 、 企 合 作 、 岗 实 习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校 项 。基 于上 述 要 求 和 任 务 , 工 学 结合 职 业教 育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研 究 》 现状 分析 《 在 的基 础 上 , 国 家层 面 、 校 和 企 业 三 个 层 次 分析 并提 出我 国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核 心 内容 和 基 本 思 路 , 及 适 从 学 以 合 我 国 工 学 结 合 培 养 模 式 的 保 障 措 施 、 法 和 建 议 , 图 为 我 国 职 教 培 养 模 式 的 构 建 和 创 新提 供 参 考 。 方 力
龙 德 毅
( 津市 职业教 育与成人 教 育学会 , 津 市 天 天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特点以及推进该模式发展的途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技能,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真实地面对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个领域的发展往往需要其他多个领域的支撑。
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注重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单打独斗的情况,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团队协作。
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团队项目和团队参与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面对新问题能够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科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其次,应加强实践课程的设计,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
同时,增加实践项目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此外,鼓励学校教师参与实践项目的指导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存在问题的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存在问题的研究王得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江苏无锡214073)摘要: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体系改革,随之引起的专业改革建设、课程改革建设也在逐步完善。
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角度来讲.引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的好处.但是由于现在都只是在探索阶段.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急需在以后的工作中探讨、解决。
关键字:“工学结合”教育改革学生活动自我困加入W T O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下学结合”、勤T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被批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后,各个院系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电子与信息技术分院在2007年下半年派计算机X X班级进行为期半学期的“工学结合”,现在“工学结合”已结束。
学生回到学校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是有传统的。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学徒制,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近代的实业教育也强调工学并进。
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韩国等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
形成了学习一实习一再学习一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这种模式,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相关实践经验。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随着科技和工程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单纯地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强调了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于灌输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
通过与企业、工程项目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贴近实际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已经在一些高校得到了有效验证。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1. 实践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程中。
通过实践项目的进行,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加深对工程实践的理解。
2. 实习实训:学校开设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
通过到企业实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并学习到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
3. 双师型教师:学校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与学校教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开设一些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地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学研 相结 合 ” 的 职业 教 育 办 学 方 针 也有 了 比较 清 晰 产 的 认 识 ;对 “ 学 结 合 、校 企 合 作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在 工
思 想 认 识 上 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 统 一 。从 我 们 调 查 了解 的 情 况 看 ,绝 大部 分 教 师 都 能 认 识 到 “ 学 结 合 、校 企 工
性 会议 。 目前 ,发 达 国家 工 学 结 合 教 育模 式 发 展 的重 点 是 跨 国安 排 学 生 的 工作 实 践 ,以 达 到 教 育 国际 化 的 目的 。 20 0 0年 协 会 理 事 会 经 讨 论 决 定 ,将 合 作 教 育 改
为 “ 与工 作 相结 合 的学 习 ” 以进 一 步从的形 成 ,关 系 到 学 校 的社 会 地 位 和 办
学 声 誉 。该 模 式 由来 已 久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 英 国 桑 得 兰 德 技 术 学 院工 程 系和 土 木 建 筑 系 于 10 9 3年 开 始 实 施 的 “ 明治 ” 教 育 模 式 。 10 三 9 6年 ,美 国俄 亥 俄 州 辛 辛
要 有 紧 密 型 合 作 、订 单 式 培 养 、共 建 研 发 中 心 、共 建
实训 基 地 、长 期 就业 合 作 等类 型 。
1 紧密 型 合 作 。 由于 与 巨化 集 团公 司近 2 . 0年 办 学 的 历 史 渊 源 关 系 , 巨化 集 团公 司 出资 办 学 ,为 学 校 提
供 实 习 条 件 和 就 业 岗位 。特 别 是 机 电 、化 工 、建 工 等
那 提 大 学 开 始 实 施 与 英 国基 本 相 同 的工 学 结 合 教 育 模 式 ,并称 之 为 “ 作 教 育 ” 9 3年世 界 合 作 教 育协 会 合 。1 8 在 美 国 成 立 ,总 部 设 在 美 国 马 萨诸 塞 州 波 土 顿 的 东 北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模 式 , 实施工学结 合 的人 才 培养模 式 。工学 结合 的人 才
培养模式 是 一 种 以职 业 人 才 培 养 为 主 要 目的 的 教 育 模 式 , 在人 才培养 的全 过程 中它 以培养 学 生 的职业 能力 为 …
( ) 一 学校吸 引力不够 大 多数 高职 院 校 自身 优 势 不 明 显 : 色 不强 、 特 品牌 不
一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0 O 2 1 一
2 2 ) 明确 提 出要 以改革 人 才培 养 体 制为 核 心 提 高人 才 00 》
培养 水平 , 要求高职 院校在 人 才培 养过 程 中要 创新 人才 培
养模 式 , 到三 个 注重 : 重学 思 结 合 、 重 知行 合 一 、 做 注 注 注 重 因材施教 。为 落实规 划 纲要促 进 自身 的健 康 发展 , 职 高
体化教 学模式 和发 展性 评 价模 式 , 由于 大部分 校企合 作 但
学 结合人才 培养 模式运 行 的基 础 , 工学 结 合人 才 培养模 式
的实施涉及 学校 、 企业 、 会 等多 个 系 统 的结 构 特征 和 学 社
Hale Waihona Puke 校、 企业 、 政府 的多元 支持 系统 , 学校 、 企业 、 府 三个层 面 政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运 行 机 制 存 在 问 与 对 策 的 题
冷 枝 楠
( 冈职 业技 术 学院 , 黄 湖北黄 冈 4 80 ) 30 2
摘 要 :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是 以职 业能力为培 养 目标 的高职人 才培养模 式 。该模式 的 实施 需要 以校 企深 度 合作 为支撑 , 目前在 支持 系统方 面存在 学校吸 引力不够、 企业积极 性不 高和政府调控 力不强等 问题。为此 , 出 提 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长效运行 机制的对策 : 以政策 法规 为支撑 点建立实施 工 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的保 障机 制、 以合作双 赢为结合 点建立 实施 工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的动力 系统 、 以集 团化 运作 为着 力点建 立实施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研究
( ) 1 工厂与学 校相结合 。工 厂与学校相 结合 ,是工学 结合人才
培 养模式实施 的前提 和基础 。离开了工厂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工学结 合便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 会需要紧 密结合 ,职业学 校要按 照企业需 要开 展企业 员工 的职 业培 训 , 与企业 合作开 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 并 优势的同时 , 参与学 校的改革与发展 ,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工 厂与职 业学 校相结合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①学校工厂
式结合 。这种结合形式是 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依托学校 自 身资源设备和优势 ,兴办 校办工厂。校办工厂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 功能 ,一方 面,学生 的实习实训环节可以安排在校办工厂 中,从而为 学生实 习的技 能培 训提供基地 ;另一方面它可以对外承揽业务 ,获得 利润 ,为学 校带来经 济效 益。②工厂学校式结合 。这种结合形式是工 厂兴办职 业学校 。这种模 式便 于工厂有 针对性 的培养 自身需要 的人 才 ,它是 计划经 济体制 下 ,我 国职业教 育发展 的主要模 式 。近几年 来,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和政 府职能的转变 ,部分企业兴办的职业学校 逐渐与企业分开 ,成为产 权明确的办学实体 。③工厂学校联合型 。职 业学校 与企业在产权上 都是独立的 ,只是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联合 ,即 职业学校 与企 业联合 办学 。联合办学的形式多样 ,有的是企业委托学 校培 养人才或 学校主动根 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 ;有的是校企建立合作 关系,学校传授文化知识 和技术理论 ,企业提供实习场所或负责技能 培 训工作 。联 合办学 在专业设置 、培养 目标 、人才规格 、教学大纲 、 教学计划等方面 由企业和 学校共同协商提出方案 ,校企联合审核后执 行。 ( 工作与学 习相结合 。工作 ,指在真 实工作情景下 ,通过操 2) 作仪器设备或处理 事务进 行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学生在学校里的实训 活动 、 到工厂里指 定的工作 岗位上 “ 顶岗实习 ”,都可以视为工作 。 学习 , 的是在学 校的教 室里进行的通过阅读 、听讲等途径获得知 识 指 的过程 。在学 校的教 室里进 行的学 习,其内容一般是理论知识和 书本 知识 。职业教育 的工学结 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要注重学生工作 与 学习的有机 紧密结合 、相互渗透 , 使学生在工作 中学 习、在学 习中工 作 ,把顶 岗实 习作 为课堂 学习的延伸 ,这也是工学结合的一大特点 。 将学生在校学 习、实 习实训与工厂企业 的工作相结合 ,就可 以充分利 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 同的教 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 向介入 ,将学校的理 论学 习 、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地结合 。它
计算机网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 工 学 结 合 的 现 状 分 析
目前 . 工学结合 的教 学模式还处于探 索阶段 . 各高 职 院校都 不同程度地遇 到了诸 多 困难和 问题 .只有找 出原 因 , 采 取措施 , 妥善解 决 , 才 能使 工学结 合教 学模 式改革得 以稳步推进 .促使 职业教育 的发展上 一个新
( No . 2 0 1 1 一 R一 1 9 7 7 6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3 — 2 6 修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1 1
作 者 简介 : 黄珏( 1 9 8 0 一 ) , 女, 硕士 ,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研 究 方 向 计 算 机 网络 、 网 络 安 全
三 学 年 则 向特 定 职 业 深 化 .整 个 过 程 中 学 生 是 双 重 身 份, 既是在校学 生 , 又 是 企 业 学 徒 工 。 主 要 教 学 方 法 有 项 目教 学 法 、 案例分 析法 、 分 组讨论 法 、 模 拟 教 学 法 等 各种行之有效 的方法 . 教 学 活动 “ 以 学 生 为 主体 ” , 在 坚
障 发 达 国 家 的 高 职 教 育 之 所 以 如此 发 达 .与 国 家 的 立 法 有 较 大 关 系 德 国 “ 双元制” 职 业 教 育 是 世 界 上 公
开始实施 的“ 三 明治 ” 教育模式 。 该模式一般为 3年 . 第
一
学年进行 职业基础教育 . 第 二学年进行专业 培训 . 第
现 代 计 算 机 2 0 1 3 . 0 4 中 @
\
校的 固有的课程 . 在课程 建设上 , 只重视 理论教 学 , 而
竺
设 计 和 构 建 管 理 大 中 型 企 业 网 络 ,还 具 备 C C N P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它将工学和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工学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程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工程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程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这种积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就业,更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实践经验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课程设置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非常重要。
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与实际需求相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教学方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
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方 法 能 力 和 社 会 能 力在 内 的职 教 育 部教 高[ 2 0 0 6 】 1 6 号文 件 指 出 , 要 积 改 革 , 并 不断 创 新 具 有 “ 工学 结 合 ” 特 色 的 专 业 能 力 、 业能力 。 我 们 宏 观上 采 用 项 目教学 法 、 引 导 极 推行 与生 产 劳 动 和 社 会 实 践 相结 合 的 学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文 教学法 。 所 有 学 习 项 目都 按 企 业 的 实 际 习模式 , 把“ 工学 结 合 ” 作 为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2 . 2实现 的 目标 改革并 创新技 能型人 才培养 模式 , 实 工作 岗位 任 务 完 成 的流 程 , 从 接 受 任务 、 制 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 人点 , 带 动 专 组 织实 施、 检 查 评 价 进 行 组 织 教 工 学 结 合 特 色的 “ 双证并重 、 三 位 定 计 划 、 业 调 整 与 建设 , 引 导 课程 设 置 、 教 学 内 容 和 现 具 有 “ 教学方 法改革 。 鉴 于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的 体、 四业 融 合 ” 的 人 才培 养 模式 。 “ 双 证 并 是 指 学 生 毕 业 时 同 时获 得 学 历 证 书 和 重要性 、 必要 性 和 紧 迫性 , 目前 全 国 各 个 高 重 ” 职院校 都在积极探索 、 不 断 创 新 有 中 国 特 职 业 资 格证 书 , “ 三 位 一体 ” 是 指 学校 、 学 生 与 用人 单位 三 大 “ 工学结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色的“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 式。
实 践 内 容 完 全 书 本 化 的 传 统 教 学 方 3 . 4 考核 评 价模 式改革 与 文化 教 育 , 实 际 上就 是 工 学 结 合 、 校 企 合 内 容 、 为使 考核 模式与课 程模式 , 教 学 模 式 作 的 人 才培 养 模 式 。 美国、 澳 大 利 亚 和 日本 法 和 教 学 模 式 , 注 重 把 教 学 内 容 和 生 产 实 践 、 企 业 的 实 际 应 用 结 合 起 来 , 做 到 深 度 相 匹 配 , 加 强考 核 引 导 和过 程 控 制 , 更 好 发 等 发达 国家 广 泛 采 用 C E O 模式 , 意为“ 以 能 不 断 提 高 人 力 培 养 为 中 心的 教 育 体 系 ” , 其特 点 是 以 职 “ 工 学结 合 ” , 真 正 贯彻 落 实 职业 教育 “ 以 服 挥 课 程 考 核 的 评 学 促 教 功 能 , 业能 力作为教育的基础 、 培 养 目标 和 评 价 务 为 宗 旨 , 以就业其 中 , 从 而 培 养 学 生 的专 业能力 、 团队 协 作 能 力 、 解决问题的能 力。 从 微观 上 根 据 教 学环 节 和 教 学 内 容 灵活 使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尚德光伏学院为例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5 0 9 — 2 10 — 3 12 1 3 — பைடு நூலகம்5 0
0 引 言 11提 升 了学 生 的职 业 技 能 与 综 合 素 养 高职 教 育 虽 能 在 专 业 . 工 学 结 合 是 高职 教 育 的本 质 特征 , 符 合 高职 教 育 发 展 的 内在 理 论 、 本 技 能 等 方 面 培 养 人 才 , 由于 环 境 所 限 , 操 作 经 验 、 也 基 但 在 工
c u tr a u e fefcieyi lm e tn r — td o i ain mo e r rp s d. o ne me s r so fe tv l mp e n ig wo k su y c mb n to d lae po o e
关键词 : 高等 职业教 育 ;- _ 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 ; 究 T 研
摘要: 笔者 作 为无锡 科技 职 业学 院 尚德 光伏 学 院的成 员 , 证 了校 企合 作共 同孕 育 的尚德 光 伏 学院 的诞 生 , 见 同时 也作 为校 企合 作 条线 的 3 - 作人 员, 重以 尚德光 伏 学院工 学结合 的 实践作 为 案例进 行 了总 结 、 思 与深入 分析 , 出 了高职 院校有 效 实施 工 学结合模 式 的对 策议 。 着 反 提
Ta i g S a d ot v la c Co l g ,W u iPr f s i n lCo lg f S i nc nd Te h l g o a p e k n h ng e Ph o o t i l e e x o e s o a le e o c e e a c no o y f r Ex m l
规律 , 它是 全 面 贯 彻 党 的 教 育 方 针 、 快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需 要 , 坚 作 态 度 、 业 文 化 等 方面 不 能 进 行 有 效 培 训 , 以适 应 企 业 发 展 对 加 是 企 难 持 以 就业 为 导 向 、 化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 高 职 业 教 育 质 量 的 需 人 才 的需 求 , 培 养 不 出与 企 业 所 需 求 零 距 离 的 实 用 人 才 。 所 以在 深 提 更 要 , 是 解 决 高 职 教 育经 费 不 足 、 也 帮助 学 生 特 别 是 贫 困 家庭 学 生 成 企 业 的 实 习 实 训 对 高 职 院校 学 生 职 业 技 能和 综合 素 养 的形 成 具 有 才就 业 的 需要 。 学 结合 的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在 高 职 教 育领 域 是 一个 备 极 其 重 要 的作 用 , 至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性 。 通 过 在 企 业 工 甚 受 关注 和 重视 的 问 题 ,不 论 是 教 育 行 政 管理 部 门还 是 众 多 高 职 院 的实 习 实 训 , 生 能 够 深 刻 感 受到 职 业 氛 围 和 岗位 意识 , 利 于 从 学 有 校 , 在 积 极 提 倡 工 学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在 人 才 培养 过 程 中 都 并 旁 观 者 的 身份 向企 业 员工 的身 份 转 变 角 色 ,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工 作 有 发 挥 了积 极 有 效 的 作 用 。 在 具体 实 施 过 程 中, 尚德 光伏 学 院 工 学 结 态度 、 业道德 、 职 团队精神 , 有利于学 生接受企业精神 、 融入企业 文 合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运 行 取得 了一 定 的成 效 ,但 也 遇 到 了很 多 困难 , 化, 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 沟通协作、 判断和解决问题 存 在着 一 定 的 问题 。 的 能 力 等 。从 而提 升 了学 生 的就 业 竞 争 力 , 学 生今 后 的 晋 升和 发 为 1 尚德光伏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的成效分析 展 奠 定 了 基础 。 以 尚德 光 伏 学 院 海 力 土 工 学 结 合 案 例 为 例 , 加 过 参 顶 岗 实 习 的班 级 优 质 就 业 率 要超 过普 通 班 级 2 %左 右 。 5 作者 简 介 : 霞( 9 9 , , 宁 北 票 人 , 师 , 究 方 向 为 教育 管理 。 安 17 一)女 辽 讲 研 导 机 构 , 学 院 的 教 学 质 量 监 控 的 决 策 系 统 , 体 由分 管 教 学 的 院 考 意 见 。 协 助 学 院 开 展 毕业 生跟 踪调 查 和 社 会 需 求 调 研 , 取 社 会 是 具 获 长 牵 头 , 学 督 导 室 主 任 、 务 处 处长 、 系 ( ) 任 、 生 工 作 处 对 人 才培 养 规 格 方 面 的 最 新 要 求 。 教 教 各 部 主 学 负责人 以及聘请资深教师或专 家组成。 其主要职责是确定学 院教学 332成 立 学 生 家 长 监 督 委 员 会 学 生 家 长 监 督 委 员 会 应 由学 ._ 质 量 监控 与评 价 的 总 月标 , 定 教 学 有 关 政 策 、 章 制 度 和 工 作 运 院 领 导 、 系主 任 、 导 员 、 生 家 长 共 同研 究推 荐 产 生 , 热 心 职 确 规 各 辅 学 由 行条 例 , 负责 指 挥 、 管理 、 调 、 控 整 个 教 学 系统 正 常 运行 , 调 在 业 教 育 事 业 、 视 子 女 教 育 、 心 学 院建 设 和 发 展 、 一 定 的社 会 组 协 监 协 重 关 有 质 量 管理 过 程 中 出现 的各 种 矛 盾 并 负 责 教 学 基 本 建 设 和 教 学 管 理 织 能 力 、 能投 入 ~ 定 的 时 间 和 精 力 参 与 的 家长 代 表 组 成 。 学 生 家 长 建 设 , 责 师资 队伍 建 设 , 责 审 定 教 学 质 量 监 控 与评 价 方 案 及 最 监督 委 员 会将 对 学 院 的教 学 质 量 进 行 监 控 , 学 院 教 学 质 量 提 高 提 负 负 为 终 评 价 结 果 ,调 控 学 院 各 部 门在 监 控 与 评 价 体 系 中 的工 作 关 系 , 审 供 参 考 意 见。 批 各 教 学环 节质 量 标 准 等 有 关 教 学 活 动 的政 策 和 措 施 , 结 有 关 教 总 34进 一步 优 化 学 生 教 学 信 息 员 队 伍 20 . 0 8年 3月 ,学 院 出 台 学 活 动 的 经验 和 理 论 , 督 整 改措 施 及 建 设 方 案 的 实 施状 况 等 。 监 了《 信息员管理制度》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的产生 , 使学生参与学 32规范 院 系二 级 教 学 督 导 队伍 - 院 的 管 理 , 学 院 的 教 学 质 量 提 高 , 学 管 理 水 平 的 提 升 起 到 了 促 对 教 321设 立 “ 职 督 导 ” 学 院 拟 聘请 若 干名 资 历 较 深 、 任 心 强 进 的作 用 。 学 生 教 学 信 息 员 队 伍 只 有 不 断 的优 化 才 能 提 供 更 准 确 、 __ 专 责 的 在职 教 师 或管 理 人 员 为 专职 督 导 员 ,专职 督 导 ” 再 承 担 教 学 任 客 观 、 正 的 信 息 。 “ 不 公 要使 学生 教 学 信 息 员 队 伍 具 有较 高 的 能 力素 质 , 务 而 专 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者的教育培养作用,这是开展有效工学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就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标签: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现状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提出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有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方面作出重要批示,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
我国教育部发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
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解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从宏观上分析,工学结合形式的培养指在规定制度前提下,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基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外部形式,注重教育实践性,融合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人才模式。
从微观上说,它是指在社会统一协调下,职业院校与企业通过有效合作途径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丰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积极促进校方与企业单位的交流沟通,打造全面立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3]。
二、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在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例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重视投入力度差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工学结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训软环境建设跟进不够校内很少有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且大多缺乏专业实践教育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专业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短缺,整体理论素养较差,知识文化水平较低。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当前,很多企业单位不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校企合作认识深度不够,造成职业教育培养脱节。
虽然有些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大多只做表面功夫,关于产品创新研发、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缺乏更深领域的交流。
另外,企业方面考虑到成本消耗,给学生提供的都是跟岗学习,且水平较低,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也就不能形成熟练规范的职业技能。
而职业院校本身研发技术水平不高,造成企业缺乏与之合作的信心,不愿合作或者进行表面合作[4]。
(四)实习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加大通常企业接受实习学生容量有限,各岗位实习点大多离得很远,造成统一实习管理困难,校方也很难准确把握学员的实习状况,学员之间实习收获或质量差异较大。
而且与学校合作的实习企业往往只注重完成实习定岗任务,而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体系,强调硬性指标,造成实习管理体制落后。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一)引企入校模式“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
但在一些职业学校“车间”里,却可以看到一排排数控机床、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这是引企入校模式的成功实践。
其具体程序包括:职业院校和企业单位合作建立职业培训点,由企业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校方提供教育培训人员,集中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实践技术能力。
通过该模式的培训教育,企业员工素质迅速提升,增加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储备。
而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二)办校入企模式办校入企模式指的是在企业中形成学校班级组织,建立“工厂即学校,员工即师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中,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学校提供师生人员,建立岗位实习点。
该模式可以为数以千计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同时也帮助企业的部分加工生产线,甚至可以完成企业全程加工生产。
另外,学校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企业来说,学生比社会招聘人员的素质能力更高、学习能力更强,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模式如今,我国的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
而学校根据专业特色创办相关企业,形成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
按照该模式体制,在职业院校开办各种专业性质的企业,并且积极推动以下五大因素结合,包括课堂和车间相结合、学习成果和生产产品相结合、学生和工人相结合、教师和技师相结合、人才培养和经济盈利相结合。
这不仅有利于职业学校自主解决资金问题,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企业品牌,推动本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指的是职业院校依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标准,由校方和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签订招聘协议,双方合作建设技术研发、学校基础设施、教师培训等项目,以达成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生就业等方面教学目标的专业针对性教育模式。
(五)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指的是学校分派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岗位实践,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承担和正式员工一样的职责。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不断磨炼自己,职业技能水平能得到很大提升,提高自己独立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为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六)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指的是学生在规划个人学习活动中,分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两个阶段进行。
该模式是建立在当前学制基础上的,通过交替开展在校学习和岗位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
而且岗位实习活动由企业和学校协调统一进行,合理布局,可以灵活调整。
依据不同生产技术专业,学校安排引导学生联系实习企业,进行相应专业岗位实习。
(七)“2+1”模式随着我国职业院校近些年来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一种“2+1”的新型教学培养模式。
其中“2”代表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时间,“1”代表学生进行一年企业岗位实习。
在校的两年学习主要是理论知識学习,还包括一些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
而学生一年的企业实习主要是定岗工作实践,还要学习少量专业课程,根据工作实践体验设计毕业研究课题,在校方和企业共同帮助指导下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该模式最大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十分密切,让校企两大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充分参与能积极带动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建设科学可持续发展。
(八)项目驱动模式项目驱动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方合作基础的。
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培养工作的一种形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1)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2)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3)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4)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项目服务。
项目驱动式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是寻找适合工学结合项目有一定难度,因而这种教育模式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四、对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政府1)把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
同时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完善工学结合教育所需要的设施和人才。
2)完善有关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使工学结合制度化法律化。
3)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制定产业科研规划时,应把工学结合考虑在内。
对于有工学结合重大项目的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实行减免税政策,保证工学结合健康发展。
4)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合作信息,尤其要为西部职业院校寻找合作企业;要创造出有利于工学结合的软环境。
(二)高职院校1)职业院校要提高工学结合的思想意识,树立市场主体思想,意识到推行工学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尤其深究欧美国家工学结合理论,在汲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创新我国工学结合理论;3)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学校每年应组织干部教师下行业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和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以增设相应专业;4)高职院校聘请企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部门专家,成立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机构,为专业调整、课程改革以及教育实习基地设置提供智力支持;5)积极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学校师资力量。
(三)企业1)要促使企业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还应鼓励企业采取参股等形式,联合举办高职院校,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要塑造“工学结合”优秀企业典范,对它们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企业积极投身到工学结合中去。
2)企业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就应改变以前培养高职人才是高职院校责任的观念,勇担培养人才的责任,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的人才培养信息流。
参考文献:[1]李德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0,(2).[2]张天俊.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3]夏朝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韩振生,康国初,王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问题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