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上海中医药大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上 直肠后骶骨前淋巴结—乙状结肠 系膜根部淋巴结—腹主动脉根部淋巴结
向旁 肛提肌上淋巴结—闭孔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向下 坐骨直肠窝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下组 外括约肌﹑肛管和肛门周围皮下 淋巴网—腹股沟淋巴结—髂外淋巴结 经过吻合支相通
神经
直肠
植物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
齿线以上黏膜痛感迟钝,直肠胀满、按压时 不适
• 直肠上动、静脉 窦状静脉丛
肌层
• 与结肠相同-平滑肌层
• 下部肥厚成为肛门内括约肌
浆膜层
• 前壁上1/3、两侧壁上2/3有腹膜-浆膜
• 其它部位-结缔组织构成的外膜
直肠瓣
• 直肠黏膜上三个半月形皱襞 • 由黏膜、环肌和纵肌层构成 • 位于距肛6-7、8-9、11-12cm处 • 位置排列为:左-右-左 • Kohlrusch氏瓣-相当于腹膜由直肠 前壁返折到膀胱或子宫的水平 • 作用-支持直肠内粪块,防止粪便逆 行,并减缓粪便运行至肛门时间
肛门瓣(anal valves) 直肠柱下端之间半月形黏膜皱襞
6—12个
肛隐窝(Morgagni隐窝)肛窦
肛门瓣与直肠柱之间黏膜形成 开口向上的袋状间隙 6—8个
底部
肛腺导管开口
肛乳头(anal papilla)
直肠柱基底部
三角形乳头状突起 2-6个
齿线 (dentate line) 梳状线 距肛缘3CM 齿线以上为黏膜,即单层立方上皮 或柱状上皮 齿线以下为皮肤,即移行扁平上皮 和复层扁平上皮 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之间的交界线 临床上区分内痔与外痔的重要标志
排泄粪便、分泌粘液、吸收水分 和部分药物
Biblioteka Baidu
直肠
位置
上端 下端
全长约12-14CM
形态大小
直肠乙状部 上部直肠 下部直肠
直肠壶腹
直肠弯曲 与骶椎腹面的关系密切
直肠骶曲 直肠会阴曲
肛直角(肛管直肠角)
与腹膜的关系
前面上2/3 两侧上1/3 后壁
直肠组成
黏膜层
丰厚
• 黏膜,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疏松
动脉
直肠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支
在直肠上端分两支,沿直肠两侧下行,在 齿线上分出小支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 吻合 直肠下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大小与分布不规则 肛门动脉 阴部内动脉分出 在肛管分为数小支 骶中动脉 腹主动脉分支 与直肠上﹑下动脉吻合
静脉
直肠上静脉丛 齿线以上直肠黏膜下层
右前、右后、左侧较为屈曲、丰富, 为母痔区
风善行而数变
便血鲜红 喷射状 多见于内痔实证
肛提肌 载托盆内脏器、启闭肛门、协助排便 分为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
耻骨直肠肌 -排便自制反应感觉中心 联合纵肌
肛周结缔组织系统的轴心
自制作用 支持作用 肛管直肠环 -对维持肛门自制起重要作用
手术时切断,可引起肛门失禁 由外括约肌深﹑浅两部围绕直肠纵肌及 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 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的肌环
泄殖腔—胚胎发育第7周被尿直肠膈分隔 尿生殖窦→膀胱、尿道、阴道 直肠
泄殖腔膜 尿生殖膜 肛膜 原始会阴 肛膜周围结节状隆起—肛突→原肛
胚胎发育第8周,肛膜破裂,原肛与直肠 相通,原肛的开口即为肛门
解剖生理概要
肛门直肠 消化道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 直肠生发于内胚层,肛管生发于 外胚层。齿线为其分界 生理功能
• 支持性结缔组织
Park’s韧带
• 稳定性结缔组织
Treitz肌
生理 协助括约肌保证肛门正常闭合, 维持粪便自制
病理 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痔
肛管、直肠生理功能
贮存粪便 排泄粪便
粪便节制功能 吸收水分和钠﹑钾等 吸收部分药物 分泌
杯状细胞—直肠黏膜内 分泌粘液
病因病机
风 《证治要诀》:“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 风多夹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而下溢
概论
肛门直肠疾病——包括痔﹑肛 隐窝炎﹑肛裂﹑肛痈﹑肛漏﹑ 脱肛﹑息肉痔、锁肛痔等 古代文献中统称痔疮﹑痔瘘
直肠肛管的发生
胚胎期,人体的原始消化管称原肠
原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直肠来自后肠,属内胚层
肛门来自原肛,属外胚层
胚胎早期(第四至五周),尿囊根部、 后肠和尾肠三者汇合成为泄殖腔,其腹 侧壁内胚层和外胚层直接相贴,成为泄 殖腔膜
形成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 入脾静脉、门静脉
无瓣膜,穿过肌层时易受压迫,扩张 形成内痔
直肠下静脉丛
齿线以下,直肠肌层以外,肛管 皮肤以下
汇集于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 入髂内静脉 ,进下腔静脉
侧枝循环通路
肛白线附近互相交通,使门静脉 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
淋巴
上组 齿线以上,包括直肠黏膜下层﹑ 肌层﹑浆膜下以及肠壁外淋巴网
肛管
体神经系统的阴部内神经分支
分布至肛提肌﹑外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 皮肤
感觉异常敏锐—反射性肛提肌、内括约肌痉 孪
膀胱颈部肌肉受阴部神经支配—小便困难、尿 潴留
肛垫
肛垫指齿线上方宽约1.5cm的直肠柱区。 呈环状增厚,分为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块
解剖
黏膜上皮
动脉,静脉及其动静脉吻合(窦状静脉)
纤维-肌性组织
间隙
骨盆直肠间隙(两个) 肛提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直肠的两侧
直肠后间隙(一个) 骶骨前面与直肠后方之间 骶神经丛﹑交感神经支及直肠下动脉﹑骶 中动脉
坐骨直肠间隙(两个) 肛管两侧,肛提肌下方,坐骨﹑闭孔内肌 两侧间隙内—肛门动脉及神经
“蹄铁形”脓肿 在肛管前方和后方,感染时 脓液从一个坐骨直肠窝通至对侧坐骨直肠窝
肛门括约肌
外括约肌 —随意肌 受脊髓神经支配
皮下部
• 环状肌束 围绕肛管下部 内括约肌外下 方
• 括约肌间沟 肛白线
浅部
• 起源于尾骨 在内括约肌水平面分为两束, 至肛管前合二为一,止于会阴中心键
深部
• 环状肌束 浅部的上外侧
内括约肌 —不随意肌 肥厚的直肠环肌,围绕肛管的上部 特性 • 直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 • 在外来刺激作用下或附近随意肌的收缩, 能反射性引起其肌张力增强 • 扩肛作用 协助排便作用 • 具有消化道环肌层的固有特性-易痉挛 • 参与随意性抑制作用
肛管
形态-直肠壶腹下端至肛门之间的狭窄部 长约3CM,前壁较后壁稍短 管腔呈前后位纵裂状,排便时扩张成管状
位置 上端 下端 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
表层-复层上皮 下部-鳞状上皮
肛管
直肠柱(Morgagni柱)肛柱 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黏膜皱襞 纵形皱襞 6—10个
肛直线(Herrmann氏线) 直肠柱上端的连线
向旁 肛提肌上淋巴结—闭孔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向下 坐骨直肠窝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下组 外括约肌﹑肛管和肛门周围皮下 淋巴网—腹股沟淋巴结—髂外淋巴结 经过吻合支相通
神经
直肠
植物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
齿线以上黏膜痛感迟钝,直肠胀满、按压时 不适
• 直肠上动、静脉 窦状静脉丛
肌层
• 与结肠相同-平滑肌层
• 下部肥厚成为肛门内括约肌
浆膜层
• 前壁上1/3、两侧壁上2/3有腹膜-浆膜
• 其它部位-结缔组织构成的外膜
直肠瓣
• 直肠黏膜上三个半月形皱襞 • 由黏膜、环肌和纵肌层构成 • 位于距肛6-7、8-9、11-12cm处 • 位置排列为:左-右-左 • Kohlrusch氏瓣-相当于腹膜由直肠 前壁返折到膀胱或子宫的水平 • 作用-支持直肠内粪块,防止粪便逆 行,并减缓粪便运行至肛门时间
肛门瓣(anal valves) 直肠柱下端之间半月形黏膜皱襞
6—12个
肛隐窝(Morgagni隐窝)肛窦
肛门瓣与直肠柱之间黏膜形成 开口向上的袋状间隙 6—8个
底部
肛腺导管开口
肛乳头(anal papilla)
直肠柱基底部
三角形乳头状突起 2-6个
齿线 (dentate line) 梳状线 距肛缘3CM 齿线以上为黏膜,即单层立方上皮 或柱状上皮 齿线以下为皮肤,即移行扁平上皮 和复层扁平上皮 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之间的交界线 临床上区分内痔与外痔的重要标志
排泄粪便、分泌粘液、吸收水分 和部分药物
Biblioteka Baidu
直肠
位置
上端 下端
全长约12-14CM
形态大小
直肠乙状部 上部直肠 下部直肠
直肠壶腹
直肠弯曲 与骶椎腹面的关系密切
直肠骶曲 直肠会阴曲
肛直角(肛管直肠角)
与腹膜的关系
前面上2/3 两侧上1/3 后壁
直肠组成
黏膜层
丰厚
• 黏膜,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疏松
动脉
直肠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支
在直肠上端分两支,沿直肠两侧下行,在 齿线上分出小支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 吻合 直肠下动脉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大小与分布不规则 肛门动脉 阴部内动脉分出 在肛管分为数小支 骶中动脉 腹主动脉分支 与直肠上﹑下动脉吻合
静脉
直肠上静脉丛 齿线以上直肠黏膜下层
右前、右后、左侧较为屈曲、丰富, 为母痔区
风善行而数变
便血鲜红 喷射状 多见于内痔实证
肛提肌 载托盆内脏器、启闭肛门、协助排便 分为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
耻骨直肠肌 -排便自制反应感觉中心 联合纵肌
肛周结缔组织系统的轴心
自制作用 支持作用 肛管直肠环 -对维持肛门自制起重要作用
手术时切断,可引起肛门失禁 由外括约肌深﹑浅两部围绕直肠纵肌及 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 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的肌环
泄殖腔—胚胎发育第7周被尿直肠膈分隔 尿生殖窦→膀胱、尿道、阴道 直肠
泄殖腔膜 尿生殖膜 肛膜 原始会阴 肛膜周围结节状隆起—肛突→原肛
胚胎发育第8周,肛膜破裂,原肛与直肠 相通,原肛的开口即为肛门
解剖生理概要
肛门直肠 消化道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 直肠生发于内胚层,肛管生发于 外胚层。齿线为其分界 生理功能
• 支持性结缔组织
Park’s韧带
• 稳定性结缔组织
Treitz肌
生理 协助括约肌保证肛门正常闭合, 维持粪便自制
病理 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痔
肛管、直肠生理功能
贮存粪便 排泄粪便
粪便节制功能 吸收水分和钠﹑钾等 吸收部分药物 分泌
杯状细胞—直肠黏膜内 分泌粘液
病因病机
风 《证治要诀》:“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 风多夹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而下溢
概论
肛门直肠疾病——包括痔﹑肛 隐窝炎﹑肛裂﹑肛痈﹑肛漏﹑ 脱肛﹑息肉痔、锁肛痔等 古代文献中统称痔疮﹑痔瘘
直肠肛管的发生
胚胎期,人体的原始消化管称原肠
原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直肠来自后肠,属内胚层
肛门来自原肛,属外胚层
胚胎早期(第四至五周),尿囊根部、 后肠和尾肠三者汇合成为泄殖腔,其腹 侧壁内胚层和外胚层直接相贴,成为泄 殖腔膜
形成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 入脾静脉、门静脉
无瓣膜,穿过肌层时易受压迫,扩张 形成内痔
直肠下静脉丛
齿线以下,直肠肌层以外,肛管 皮肤以下
汇集于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 入髂内静脉 ,进下腔静脉
侧枝循环通路
肛白线附近互相交通,使门静脉 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
淋巴
上组 齿线以上,包括直肠黏膜下层﹑ 肌层﹑浆膜下以及肠壁外淋巴网
肛管
体神经系统的阴部内神经分支
分布至肛提肌﹑外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 皮肤
感觉异常敏锐—反射性肛提肌、内括约肌痉 孪
膀胱颈部肌肉受阴部神经支配—小便困难、尿 潴留
肛垫
肛垫指齿线上方宽约1.5cm的直肠柱区。 呈环状增厚,分为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块
解剖
黏膜上皮
动脉,静脉及其动静脉吻合(窦状静脉)
纤维-肌性组织
间隙
骨盆直肠间隙(两个) 肛提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直肠的两侧
直肠后间隙(一个) 骶骨前面与直肠后方之间 骶神经丛﹑交感神经支及直肠下动脉﹑骶 中动脉
坐骨直肠间隙(两个) 肛管两侧,肛提肌下方,坐骨﹑闭孔内肌 两侧间隙内—肛门动脉及神经
“蹄铁形”脓肿 在肛管前方和后方,感染时 脓液从一个坐骨直肠窝通至对侧坐骨直肠窝
肛门括约肌
外括约肌 —随意肌 受脊髓神经支配
皮下部
• 环状肌束 围绕肛管下部 内括约肌外下 方
• 括约肌间沟 肛白线
浅部
• 起源于尾骨 在内括约肌水平面分为两束, 至肛管前合二为一,止于会阴中心键
深部
• 环状肌束 浅部的上外侧
内括约肌 —不随意肌 肥厚的直肠环肌,围绕肛管的上部 特性 • 直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 • 在外来刺激作用下或附近随意肌的收缩, 能反射性引起其肌张力增强 • 扩肛作用 协助排便作用 • 具有消化道环肌层的固有特性-易痉挛 • 参与随意性抑制作用
肛管
形态-直肠壶腹下端至肛门之间的狭窄部 长约3CM,前壁较后壁稍短 管腔呈前后位纵裂状,排便时扩张成管状
位置 上端 下端 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
表层-复层上皮 下部-鳞状上皮
肛管
直肠柱(Morgagni柱)肛柱 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黏膜皱襞 纵形皱襞 6—10个
肛直线(Herrmann氏线) 直肠柱上端的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