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
孕产期保健管理及工作规范

孕产期保健管理及工作规范一、引言孕产期保健是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二、组织管理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负责本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
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承担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培训和评价等工作。
3.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工作制度,确保母婴安全。
三、孕产期保健服务内容1. 孕前保健:提供孕前咨询、生育指导、婚前医学检查等服务,促进健康生育。
2. 孕期保健:开展孕期定期检查、胎儿监护、孕期营养指导、孕期心理辅导等服务,确保母婴健康。
3. 分娩期保健:提供安全、科学的分娩服务,保障母婴安全。
4. 产后保健:开展产后访视、产后康复、母乳喂养指导等服务,促进产妇康复和婴儿成长。
四、孕产期保健工作流程1. 孕前咨询:对准备怀孕的夫妇进行健康状况评估、生育指导、遗传咨询等。
2. 孕期管理:建立孕产妇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
3. 分娩期管理:制定分娩计划,提供分娩服务,确保母婴安全。
4. 产后访视: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访视,评估产后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产后康复和育儿指导。
五、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规范要求,制定本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实施。
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孕产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3.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确保服务质量。
4. 孕产期保健服务提供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孕产妇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六、质量控制与监督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控制与监督体系,定期对孕产期保健服务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
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强对辖区医疗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孕产保健管理制度

孕产保健管理制度孕产保健管理制度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健全孕前保健体系。
孕前保健是孕妇在怀孕前期接受医疗健康检查,进行身体体检,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生育准备情况,及时发现慢性疾病、遗传病等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怀孕成功率,降低孕产风险,增加母婴的健康指数。
二、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服务体系。
孕产期保健是孕妇在怀孕期间接受各项产前检查,定期进行产检,进行孕妇病史、家族史、遗传史等的汇总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产前护理方案,对孕妇进行全面的身体和心理护理,强调孕妇的营养补充、体力锻炼、心理疏导等,增强孕妇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孕产风险,确保母婴的健康平安。
三、建立健全产后康复保健服务机制。
产后康复是孕妇分娩后进行产后康复恢复期,注意休息、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防止产后感染、促进产后伤口愈合,有效减少产后出血、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加强母婴关系的亲子互动,建立母婴的亲近感,促进母婴的身心健康,增进家庭的幸福和和谐。
四、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普及。
孕产妇健康教育是指对孕产妇和家属进行相关孕产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孕期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预防和避免一些不良后果的发生,促进孕妇的身心健康,增加母婴的健康幸福指数。
五、强化孕产保健管理制度的落实和监督。
孕产保健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有严格的落实和监督机制,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贯彻执行,确保产妇得到全面的保健服务,维护孕产妇的合法权益和健康权益,保障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孕产保健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孕妇的生育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新生儿死亡率,促进母婴的健康,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建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健康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健全的孕产保健管理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孕产妇的健康和母婴的安全,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孕产保健管理制度,加强对其实施和执行的监督,全面提升孕产妇和母婴的健康水平,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卫生部关于印发《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及《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的通知卫妇社发〔201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适应新形势下孕产期保健管理要求与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孕产期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为准备妊娠至产后42天的妇女及胎婴儿提供全程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孕产期保健应当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的,遵循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制订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对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一)落实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督导、考核;(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孕产妇危重症急救网络,确定承担孕产妇危重症抢救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确保辖区内至少有一所承担抢救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三)组建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负责孕产期保健的技术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第七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受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孕产期保健技术管理的具体组织和信息处理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定期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评价;(二)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开展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三)具体实施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有条件的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四)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上报。
孕产妇管理制度

孕产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孕产妇的身心健康,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从事孕产妇医疗保健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孕产妇医疗保健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便捷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为孕产妇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第四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孕产妇医疗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母婴安全。
第二章孕产妇健康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健康档案,对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实行分类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孕产妇进行定期产检,根据孕产妇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产检计划。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孕产妇的心理关爱,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孕产妇度过孕期和分娩期。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孕产妇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孕产妇并发症的预防和诊治,提高孕产妇的医疗服务水平。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确保孕产妇在紧急情况下的救治。
第三章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孕产妇的医疗需求,提供包括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分娩服务、产后康复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医疗保健服务。
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设备设施建设,确保医疗服务安全。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服务效果。
第四章孕产妇医疗保健权益保障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尊重孕产妇的医疗保健权益,保护孕产妇的隐私。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孕产妇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确保孕产妇的身心健康。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的宣传,提高孕产妇的医疗保健知识水平。
孕产妇保健管理

孕产妇保健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是指在孕期和产后期间,对孕妇和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
通过科学的保健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孕产妇的疾病发生,提高母婴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孕期和产后期两个阶段来探讨孕产妇保健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孕期保健管理孕期是孕妇身体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
在孕期,孕妇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饮食、运动、休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1. 饮食保健孕妇在孕期需要合理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
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鱼、蛋、奶制品、豆类、谷物、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糖分,以防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等疾病。
2. 运动保健适量的运动对孕妇来说很重要。
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孕妇的体质,预防孕期疲劳和骨盆腔肌肉的松弛,有助于顺利分娩和恢复身体。
常见的适宜运动包括散步、游泳、瑜伽和孕妇体操等。
但是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
3. 休息保健孕妇在孕期需要充足的休息。
特别是在晚期,孕妇容易感到疲劳和不适,需要多休息以减轻身体负担。
建议孕妇每天保证8小时的睡眠,并在白天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和久坐。
4. 心理保健孕妇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孕期的情绪波动较大,常伴有焦虑、紧张和情绪低落等问题。
孕妇可以通过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参加产前教育课程以及进行放松训练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产后保健管理产后是母婴需要特别关注的阶段。
在产后,产妇需要注意产后休息、饮食调理、产后恢复和母乳喂养等方面。
1. 产后休息产妇在分娩后需要充分休息,以便身体能够及时恢复。
产妇应尽量避免过度体力劳动和久坐,注意保持良好的卧姿,避免压迫乳房和盆腔。
同时,家人也应给予产妇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帮助她恢复体力。
2. 饮食调理产妇在产后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调理。
产后饮食应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瘦肉等。
产妇还应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
《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孕产期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为准备妊娠至产后42天的妇女及胎婴儿提供全程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孕产期保健应当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的,遵循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制订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对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一)落实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督导、考核;(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孕产妇危重症急救网络,确定承担孕产妇危重症抢救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确保辖区内至少有一所承担抢救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三)组建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负责孕产期保健的技术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第七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受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孕产期保健技术管理的具体组织和信息处理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定期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评价;(二)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开展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三)具体实施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有条件的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四)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上报.第八条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按照《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以及相关诊疗指南、技术规范,提供孕产期保健技术服务,按要求配合做好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

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
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是指针对孕期和产后的妇女制定的健康管理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的内容:
1. 孕产妇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孕产妇健康档案,记录妇女的个人和家族病史、孕产期检查结果等信息,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保健建议和处理。
2. 孕妇产前检查:提供定期的孕妇产前检查服务,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超声波检查等,以及必要的疫苗接种、心理健康评估等。
3. 孕妇体重管理:制定针对孕期的体重管理指导,合理控制孕妇的体重增加,防止孕期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
4. 孕妇营养与膳食补充:提供孕妇营养指导,包括合理的膳食结构、膳食摄入的营养素要求,以及必要的营养补充剂的使用。
5. 孕妇运动与休息管理:指导孕妇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休息,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舒缓。
6. 孕期妇女常见疾病筛查和治疗:定期进行孕妇常见疾病的筛查,如孕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及时诊断和治疗,以确保妇女的健康。
7. 分娩和产后护理:提供安全和人性化的分娩和产后护理服务,包括助产、产后复查、乳房护理、心理疏导等。
8. 产后康复:为新妈妈提供产后康复指导,恢复身体健康和减轻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的内容,具体的制度还要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细化和实施。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
一、负责全乡(镇)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
掌握全乡孕产妇管理的基本情况:包括孕产妇数、出生数、围产儿、婴幼儿、孕产妇死亡及出生缺陷等,并及时上报。
二、参加县级例会。
定期召开村级妇幼保健人员(含接生员)例会,并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检查孕产妇系统管理、接生质量和产包配备、消毒使用等工作情况,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并做好记录。
三、负责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建卡(表A)、定期产前检查、孕32^36周之前确定分娩地点、产后42天检查工作(孕妇可持卡到上一级医疗保健单位产前检查或住院分娩);负责本乡范围内孕产妇系统保健卡回收、核实、统计,定期总结全乡(镇)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并上报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
四、负责妊娠早、中、晚期高危筛选评定以及持有外单位“高危妊娠联系卡”孕妇的高危管理,负责重度高危转诊、追踪、报告、产后访视、结案等。
妇幼人员必须定期下村巡回指导,落实高危管理。
设置表B、C、D、E,做好各项记录。
五、开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普及妇幼卫生知识。
六、开展住院接生,建立基本设施、设备齐全、布局合理、人员技术配套的产科,严格执行助产技术常规。
《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及孕产期保健规范》

各县(区)卫生局,开发区文体卫办公室,高新区、北海新区社会事务局,市妇幼保健站:现将卫生部此文件转发给你们,请组织学习,遵照执行。
滨州市卫生局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卫妇社发〔201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适应新形势下孕产期保健管理要求与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孕产期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为准备妊娠至产后42天的妇女及胎婴儿提供全程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孕产期保健应当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的,遵循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制订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对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一)落实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督导、考核;(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孕产妇危重症急救网络,确定承担孕产妇危重症抢救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确保辖区内至少有一所承担抢救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三)组建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负责孕产期保健的技术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第七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受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孕产期保健技术管理的具体组织和信息处理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定期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对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评价;(二)组织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开展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三)具体实施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有条件的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四)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上报。
孕产妇保健管理规定

孕产妇保健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区妇幼卫生工作,提高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旳质量和水平,有效减少孕产妇和围产儿旳死亡率,根据《母婴保健法》及穗府(94)51号文精神,结合本区实际状况,在原《*区孕产妇保健管理实行细则》旳基础上,制定本修正案。
第二条驻区内省、市、部队、企业旳医院及区妇幼保健院、区属各医院均应执行本措施。
第三条孕产妇保健旳总体目旳是减少孕产妇和围产儿旳死亡率,保证母婴安全,将我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10万如下;围产儿死亡率控制在13‰如下;保证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都市到达93%,农村到达85%以上;小朋友保健系统管理率都市到达85%以上,农村到达75%以上。
第四条区卫生局是本区妇幼卫生工作是主管机关,负责本区妇幼保健旳管理工作,并负责本措施旳监督和实行。
区妇幼保健院是全区旳妇幼保健工作旳技术指导中心。
区成立旳由驻区省、市、部队、企业旳医院及区属各医院产、儿科专家构成旳围产协作组,在区卫生局领导下,负责区内围产保健旳协调和指导工作,以及孕产妇、围产儿旳死亡评审工作。
区产科急救组作为对市产科急救中心旳补充,重要用以提高我区产科急救能力。
第二章分级管理和职责第五条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施行医疗保健机构三级网络分工负责。
在统一旳管理下,充足发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旳作用,形成自下而上旳村、镇、区三级网。
村级为卫生站、妇幼保健员和女乡村医生,镇级为镇医院,区级为区妇幼保健院和区级医院。
第六条村(居)委级职责:1、有专人分管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负责掌握本村(居)辖内(含流感人口,如下同)早孕人数,填写孕产妇登记本,掌握本村(居)辖区内出生人数,孕产妇、围产儿、新生儿死亡人数及有关数据,发现死亡及时上报,并定期向镇(街)医院妇幼保健医生汇报本村辖区内孕产妇状况。
2、动员本村(居)辖区内早孕妇到镇(街)医院接受孕产期保健,并建立《孕产妇保健管理手册》,使早孕建卡率>90%,保证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都市到达93%,农村到达85%以上。
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

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孕产妇的健康权益,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孕产妇保健服务活动,包括孕前、孕期、分娩期和产后的保健服务。
第三条孕产妇保健工作应以预防为主,以保健为中心,以提高孕产妇生命质量为目的,全面实施孕产妇保健服务。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孕产妇保健工作的领导,将孕产妇保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孕产妇保健工作的经费投入。
第二章孕产妇保健服务第五条孕产妇保健服务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孕前保健:提供孕前健康指导、生育咨询、遗传病筛查等服务。
(二)孕期保健:提供产前筛查、孕期保健指导、孕期健康管理等服务。
(三)分娩期保健:提供安全、科学的分娩服务,确保母婴安全。
(四)产后保健:提供产后康复、母乳喂养指导、产后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
第六条孕产妇保健服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备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第七条孕产妇保健服务应遵循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则,尊重孕产妇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三章孕产妇保健管理第八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一)制定孕产妇保健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
(二)对孕产妇保健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组织孕产妇保健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
(四)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孕产妇保健工作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确保孕产妇保健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定期对孕产妇进行访视,了解孕产妇的健康状况,提供相应的保健指导和服务。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保健计划,并进行动态管理。
第四章孕产妇保健服务人员第十二条孕产妇保健服务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孕产妇妇幼管理制度

孕产妇妇幼管理制度一、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1. 孕产妇预防保健管理制度(1)孕产妇健康管理档案对孕妇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和建档,包括孕前健康状况、孕期体重管理、孕期血糖、血压监测等内容,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供医护人员及时查阅和分析,为孕妇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2)孕妇定期体检制定孕妇定期体检计划,包括孕初、孕中、孕晚和分娩前的多次体检,并提供孕妇唯一专属的专业医疗团队进行全方位评估和指导,确保孕妇的身体健康和胎儿的健康发育。
(3)孕产妇营养管理针对孕妇的不同体质和孕期特点,制定合理的营养膳食方案,提倡孕期饮食均衡、多样化,保证孕妇及胎儿的各项营养需求,预防孕期疾病发生。
2. 产妇产后保健管理制度(1)产后健康评估产后立即对产妇进行健康评估,包括伤口愈合情况、子宫恢复情况、哺乳状况等,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后并发症,确保产妇康复。
(2)产妇康复护理建立完善的产妇康复护理机制,包括营养膳食、产后体形恢复、心理疏导、哺乳指导等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促进产妇身心健康。
3. 婴幼儿管理制度(1)新生儿护理建立新生儿护理标准,包括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时间抢救、新生儿母乳喂养、新生儿营养、新生儿疫苗接种等内容,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2)婴幼儿健康管理制定婴幼儿健康管理计划,对婴幼儿进行定期体检、生长发育评估、营养喂养指导、疫苗接种等内容,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确保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人员配备及培训制度1. 医护人员配备建立孕产妇妇幼管理团队,包括妇产科医生、产科护士、助产士、儿科医生、儿科护士等专业人员,确保孕产妇及婴幼儿得到全面的健康管理和护理。
2. 专业培训定期开展孕产妇妇幼管理相关的专业培训,包括孕产妇健康管理、产妇产后护理、婴幼儿护理、心理疏导等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设施及设备管理制度1. 妇产科病房建立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妇产科病房,配备先进的产房设备、新生儿护理设备、婴幼儿护理设备等,为孕产妇及婴幼儿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
孕产妇系统管理制度

孕产妇系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包括孕期保健、分娩、产后康复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孕产妇系统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人性化的原则,充分尊重和关爱孕产妇,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权益。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孕产妇系统管理体系,确保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设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六条设立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七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应设立孕产妇系统管理科室,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
第三章管理工作内容第八条孕产妇系统管理包括孕期保健、分娩、产后康复等环节。
第九条孕期保健:(一)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的孕前咨询和指导;(二)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三)提供孕期营养、心理、育儿等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四)开展孕期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能力。
第十条分娩:(一)为孕产妇提供安全、舒适的分娩环境;(二)严格遵循分娩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母婴安全;(三)及时处理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母婴安全;(四)开展母乳喂养宣传和指导,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
第十一条产后康复:(一)为孕产妇提供科学的产后康复指导和治疗;(二)定期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三)提供产后营养、心理、育儿等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四)开展产后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能力。
第四章管理工作要求第十二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应按照《孕产妇系统管理制度》要求,做好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工作,确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孕产妇规范管理制度

孕产妇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孕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
第三条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尊重孕产妇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制度,明确职责、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孕产妇医疗保健科(室),配备专业人员,提供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的妊娠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孕期管理计划。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分娩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分娩操作规程,提高分娩安全水平。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孕产妇产后恢复期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产后康复服务。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章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第十一条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十二条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十三条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应当尊重孕产妇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提供温馨、人性化的服务。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的监督管理,定期对医疗机构的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
第十六条孕产妇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对违规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并承担相应责任。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标准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国母婴保健法》及《中华人民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
第二条本规适用于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第三条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 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对象为本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和胎婴儿。
第四条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
第二章工作容第五条孕产妇系统保健的容:一、孕期保健(一)孕前期孕前期保健是预防后代发生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避免环境中有害因素对生殖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保健重点:有计划受孕,选择适当年龄和季节,最佳怀孕时间应选择在7-9 月、年龄在24—29岁;孕前3个月至孕后3 个月口服叶酸片0.4mg每日1次预防胎儿畸形。
(二)孕早期(孕13 周前)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进行定期孕期检查。
孕早期检查一次,孕中期每4周检查一次,孕28 周以后每2—4周检查一次,孕36 周以后每周检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根据病情增加检查次数。
1、及时发现孕妇,建立《市孕产妇保健档案手册》(以下简称《孕保册》),仔细询问病史、孕产史,计算预产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测量基础血压与体重。
2、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项目:血、尿、白带常规,肝功(ALT ASF,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血清试验(RPR, B超。
(2)建议检查:ABO Rh血型、乙肝五项、心电图;(3)知情同意下常规行艾滋病抗体筛查。
3、发现高危因素,进行高危评分、专案管理。
发现妊娠合并症, 及时治疗。
对患严重疾病, 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应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
4、告知孕妇在孕8—20 周时知情选择进行21 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筛查,5、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者提供咨询、指导和随访等,知情同意选择妊娠结局。
孕产妇保健工作管理制度及流程

孕产妇保健工作管理制度及流程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孕产妇保健工作,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孕产妇保健工作应以预防为主,以医疗保健机构为基础,全面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服务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孕产妇保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孕产妇保健工作的经费,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面。
第四条孕产妇保健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便捷、人性的原则,充分尊重孕产妇的权益,为其提供优质的保健服务。
二、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孕产妇保健工作的监督管理,制定孕产妇保健工作的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
第六条医疗保健机构应承担孕产妇保健工作,为孕产妇提供全程、全面、个体化的保健服务。
第七条孕产妇保健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三、保健服务内容与流程第八条孕产妇保健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孕前检查、孕期检查、分娩期保健、产后恢复和新生儿保健等。
第九条孕前检查应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妇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梅毒、艾滋病等疾病筛查。
第十条孕期检查应包括:定期产检、孕期营养指导、孕期心理辅导、胎儿监护、孕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
第十一条分娩期保健应包括:分娩计划、分娩过程中的医疗监护、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急救等。
第十二条产后恢复应包括:产后子宫复旧、产后乳腺按摩、产后心理辅导、产后营养指导等。
第十三条新生儿保健应包括:新生儿体检、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疫苗接种、新生儿营养和护理等。
第十四条保健服务流程:健康教育→孕前检查→孕期检查→分娩期保健→产后恢复→新生儿保健。
四、质量控制与监督第十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孕产妇保健工作的质量控制与监督,定期对保健服务进行评估和考核。
第十六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保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保健服务质量。
孕产妇保健工作管理制度

孕产妇保健工作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了保障孕产妇的身体健康和优生优育,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健康状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3.孕产妇保健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制度的实施和监督。
二、保健管理1.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考核,确保其具备符合生育条件的身体健康。
2.建立健全孕产妇健康档案,记录妊娠状况及产后恢复情况。
3.提供全面的孕期、产期和产后的生育保健服务,包括孕期保健、分娩指导和产后恢复指导。
4.开展孕产妇健康知识宣教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
三、岗位责任1.孕产妇保健工作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供科学合理的保健指导。
2.医务人员要对孕产妇进行定期的产前检查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的疾病和问题。
3.分娩人员要做好分娩准备工作,确保分娩的安全和卫生条件。
4.护理人员要对产后妇女进行全面的护理,保证其身心健康。
四、健康评估1.孕妇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孕前检查和孕期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孕育。
2.医生要根据孕妇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和心理状况等,确定适宜的保健措施。
3.针对高风险孕产妇,要进行特殊的评估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度过孕期和分娩过程。
五、保健措施1.孕妇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规律作息。
2.医生要根据每个孕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保健方案,包括营养补充、健身指导和心理辅导等。
3.加强对孕妇的卫生教育,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传授。
六、应急处理措施1.建立健全孕产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响应和处理突发状况。
2.提供紧急救护和转诊服务,确保孕产妇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治疗。
3.加强应急处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七、效果评估1.定期对孕产妇保健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保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对孕产妇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统计,了解服务水平和改进空间。
3.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分享和总结成功经验,推广优秀做法。
妇幼保健机构妇女保健科孕产妇系统管理制度

妇幼保健机构妇女保健科孕产妇系统管理制度
一、早孕检查:了解所辖范围的已婚育龄妇女疑有早孕者,督促在停经12周内到乡镇卫生院做早孕检查,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二、产前检查:孕妇于村、乡、县各级医疗保健单位进行至少5次产前检查,高危妊娠者转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检查管理,并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凡可能分娩出生缺陷儿者,应在孕20—24周前尽早明确诊断,必要时终止妊娠。
三、住院分娩:要求到有助产资质的乡镇卫生院或县级以上医疗保健单位住院分娩。
四、产后访视:至少2次,正常分娩的产妇由村妇幼保健员承担,高危妊娠或难产分娩的产妇由乡级
妇幼专干承担。
要求于产后第7天、14天、28天进行
访视,并填写和回收《孕产妇保健手册》。
五、产后健康检查:村妇幼保健员督促产妇和婴儿于产后42天,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妇幼保健院接受产后母婴健康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
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农村三级妇幼保健网
农村三级妇幼保健网是做好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必须重视农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建设。
在人、财、物三方面不断加强、充实。
基层产科建设,要求达到规范化。
同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管理办法。
做到各级之间职责分工明确、上下交流、互相协作、统一管理,不断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工作的水平。
孕5 —6个月(孕2 0〜2 4周)
①询问孕妇健康状况,了解胎动出现时间。
②产科常规检查:血压、体重、胎心、宫高、腹围、浮肿,初产妇或有难产史者需进行骨盆外测量。
逐步推广使用妊娠图。
③指导孕期卫生和营养。
④根据需要复查血色素、尿蛋白。
孕7个月(孕2 8周)后:
①产科常规检查:血压、体重、宫咼、腹围、胎心率、胎方位、注意有无浮
肿。
②必要时复查尿蛋白、血色素、肝功能、血型和超声波检查。
③指导孕期卫生、营养、自我监护方法和作好母乳喂养的准备。
④预测分娩方式、决定分娩地点。
二)高危妊娠的筛查、监护和管理:
1•高危妊娠的筛查:
凡早孕初查或产前检查时应注意筛查高危妊娠因素,根据农村高危妊娠管
理程序,按高危评分标准,判断其对母婴健康的危害程序。
凡筛查出来的高危孕妇应进行专案管理。
2•高危妊娠的监护及管理
(1)对高危孕妇进行专册登记,专案管理,并在保健卡(册)上,作特殊标记,定期随访、追访。
(2)按高危妊娠的程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轻度高危妊娠由乡卫生院负责定期检查、观察和处理,重度高危妊娠者由县或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负责诊治。
病情缓解后可返回,由乡卫生院负责定期随访。
(3)凡高危孕妇均应住院分娩,并尽可能动员在县或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待产分娩。
(4)凡属妊娠禁忌症者,应送县及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确诊,并尽早动员中止妊娠。
(5)县及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应提高高危妊娠的监护手段,开设高危孕
妇门诊,确定合理治疗方案,选择对母儿有利的分娩方式,决定计划或适时分娩, 确保母儿平安。
(6)高危孕妇的产后访视由乡以上医疗保健单位负责实施。
三)产时保健:
(1)有条件的应提倡和宣传住院分娩。
(2)家庭分娩要严格执行接生常规,认真观察产程,正确处理分娩,提高产科质量,防止产时并发症。
(3)重点抓好“五防” “一加强”。
①防滞产:严密观察产程,推广使用产程图。
②防感染:严格产房和接生器械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
③防产伤:严格执行各产程处理常规,正确助产,正确处理难产。
④防出血:
认真处理各产程,切实做好产后的出血防治工作。
⑤防窒息:严密观察胎心,预防胎儿窘迫,注意清理新生儿呼吸道,处理
好第一次呼吸,加强新生儿护理及保暖工作。
一加强:加强高危孕妇的产时监护和产程处理。
四)产褥期保健和产后访视
1•产褥期保健:
重视产褥期保健,严格执行产褥期护理常规,防止产褥期感染。
注意恶露、子宫收缩、体温及全身状况,及时处理异常。
积极开展产褥期保健的卫生宣教和指导,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科学喂养。
2 •产后访视:
访视次数:3-4次,产后第2天或出院后第2天必须初访。
有异常情况, 酌情增加访视次数。
五访视内容:
产妇:
(1)了解一般状况:精神、睡眠、饮食、大小便等。
(2)测体温必要时测血压。
(3)检查:乳头有无皲裂,乳房有无红肿、硬结、乳汁分泌量、乳腺管是否通畅。
宫底高度、子宫硬度及压痛。
会阴伤口愈合情况,有无红、肿、热、痛。
观察恶露量及性状。
(4)指导产褥期卫生,防治产后合并症。
(5)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科学喂养。
(6)指导避孕方法。
新生儿:
(1)了解出生史和出生后的情况:面色、精神、呼吸、睡眠、哭声、吸吮和大小便。
(2)测体温、称体重。
(出生第2 5 — 2 8天时)
(3)全身检查:头面、五官、皮肤和畸形。
注意皮肤黄染出现的时间及程度、有无感染,检查脐部有无出血、渗出物的性状,局部红肿及脐带脱落情况。
(4)指导计划免疫程序,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开展科学育儿知识宣教。
(七)产后健康检查
产妇一般在产后4 2天一56天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1•一般健康情况、血压、浮肿、乳房、乳头等。
必要时查尿蛋白。
2•妇科检查:外阴、阴道、伤口愈合情况,宫颈有无裂伤、糜烂,子宫复旧情况、有无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
3•婴儿检查:观察婴儿面色、精神、吸吮、哭声等情况,了解营养、发育状况。
全身体格检查,必要时测体温和作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