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1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1](https://img.taocdn.com/s3/m/66ff7022647d27284b735185.png)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1第一章劳动经济学考试和复习说明:1.内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法、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此部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就考试来说,对于专业部分的理解具有间接的基础性帮助,就实践来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认识的提升会有直接的帮助。
2.本部分分值此部分在第一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为20%(三级)。
3.题目特点历年真题中,有许多重复的考点;此部分二级与三级的考题比较也有许多重复的考点;此部分历年考点较为集中,就复习的命中几率来说,比专业部分选择题的命中率高出很多(即为学习效率的优选部分);此部分只有选择题,无其他类型题(切记)。
(共53个知识点)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3.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5.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7.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
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9.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10.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11.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ca1bb32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5.png)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 w+K r)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
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
![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6d1c58626c175f0e7dd13700.png)
职业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原因。 职业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
1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4.1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地域之间:指劳动力的职业没变,但可能是在地区之间或国家之
间进行流动。
行业之间:指劳动力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这种情况相对
德国政府的资料显示,在2019年,有145,000人离开德国去了其 他国家,例如去南非和西班牙等,是1954年以来的最高数据。法国 也是如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2019年到2019年间,全世界出国留学 人员数量增长了141%。留学生们的目的地国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 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此7国共吸收全球67%的留 学生。其中,吸引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而中国已成为世界 上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1 3.2 3.3 3.4 3.5
年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迁移的距离与劳动力流动 职业和技术等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9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
劳动力流动的? 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5、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
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 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企业希望低辞职率,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
补充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补充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2736777fd5360cba1adb88.png)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 性,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S=f (W) D=f (W) S=D W=We
3、动态均衡
动态均衡的假定条件
首先,假定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 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在 t与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 以Dt和Wt表示本期的需求量和本期的工资率,两者之间的 关系为: Wt=f(Dt) (1) 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Wt)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 ,以St+1表示,即本期的工资率Wt为自变量,下期的劳动 力供给量St+1为因变量。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St+1= f(Wt) (2) 公式(1)和公式(2)是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
劳动经济学 Labor Economics
主讲教师:邹小玲 E-mail:rudy_xl@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均衡的概念 2、静态均衡 3、动态均衡 4、劳动市场均衡的意义 5、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1、均衡的概念
局部均衡: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 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 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它商品的 价格与供求的影响。
原 因
第二,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 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 场需求的调节; 第三,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 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 总量和社会心理等等因素的调节。
结论1: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 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 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第五,进一步完善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在调节短 期劳动力供求中的作用,尽可能消除经济运行中劳动力供求的偏差,实 现劳动力供求的总体平衡。
劳动经济学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0942561202768e9951e738b5.png)
• 专业技术人员的地区流动率可能会更高一些:专 业技术人员的家乡观念一般比低技能劳动者淡薄; 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专门化,常常需要跨地区寻 找工作;远距离迁移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低技 能劳动者一般承担不起,只有高工资的专业技术 人员才有能力做到。
• 移民的经济影响:
• 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当移民增加了体力
劳动的供给,从事体力劳动的当地劳动者的工资和就业水 平下降下到降W了2。DN如3O图。所示,当地劳动者的工资总额由W1BN1O,
• 移民可能有利于全体本地人:
–“廉价”劳动的移入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上重升体到力W劳2动AC的。雇主显然受益,如图所示,利润从W1AB –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受益于
复习思考题
• 1、劳动力流动 • 2、简述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 • 3、移民的经济影响 • 4、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 5、我国劳动力流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
解决?
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劳动力的流动实质上是人 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以被用来理解 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
•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
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力的迁移就会发 生。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 影响:
• 美国的劳动力流动程度最高 •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率低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 二、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 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7a2f320740be1e650e9aae.png)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第03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第03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a761ab0190c69ec3d5bb75e5.png)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五章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重点章!)第三节 劳动市场的均衡本节主题:从劳动的供、求两方面来定出劳动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的需求曲线 (一)建立劳动市场需求曲线生产者对劳动的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是否给生产者带来最大的好处。
设名义收益为R ,名义工资率为W ,则,劳动的边际收益为:NY P Y P MR N ∂∂⋅='⋅=)(;劳动的边际成本为:WN W MC N ='⋅=)(。
当MCMR=时,有:))(,()(NY N g N g P W ∂∂∆⋅=其中 (5.7)引出:什么是劳动需求函数(曲线)?式(5.7)表示了生产者对劳动N 的需求量与付给劳动的名义工资率主W 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函数,或劳动需求曲线。
(注意一句话:劳动需求,是工资对劳动的需求!)(二)劳动需求曲线的斜率由上节知022<∂∂NY ,于是乎马上可得:劳动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
为方便起见,不妨把劳动需求曲线示意性地在),(W N 平面中画成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直线(如图5-10)。
图5-10(三)改写劳动需求函数式(5.7)也可改写成)(,)()(<∂∂=∆NN g N g PW w 其中 (5.8)把)()(N g PW w =∆示意性地画出在),(PW N 平面中,见图5-11。
图5-11在劳动需求曲线)()(N g PW w =∆中,工资率W 为名义量,而PW 为实际量。
劳动需求函数的式(5.7)和式(5.8)完全是等价的。
使用时,视其方便,任选其一均可。
(常记PW 为小写形式w )。
二、劳动的供给曲线 (一)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 1、假设(1)假定某人所拥有的时间一共为TH (在一天中TH 就是24小时),其中一部分用于工作,记为H ;另一部分用作休闲,记为LH 。
显然有,TLH HH =+ (5.9)工作H 时间,得到的名义收入为HW ⋅,其实际收入为HW ⋅除以价格水平P 。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8291c79b89680203d8253e.png)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劳动经济学可修改全文
![劳动经济学可修改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3994e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0.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概念: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我国: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60岁,女55岁。
◆劳动参与率公式: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劳动力资源的概念: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资源=劳动人口数量*劳动力质量◆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总体。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运用的劳动力资源。
它等于从潜在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劳动力数量:是指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劳动力人数的多少。
劳动力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微观方面:1、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2、劳动者的工作偏好。
宏观方面:1、人口规模及人口自然结构。
2、经济发展状况。
3、社会制度因素。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收入约束线:是指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一定的状况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be7e303968011ca3009194.png)
W1 W0
L1←L0
' L0-L1≠ L1 L'0 -
' L'0 L1
2、行业工会
工会是工人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工会成 员在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方面的条件 注意:
工会是劳动者自己的团体 工会会员必须是自愿参加的 工会必须代表会员的利益
工会的功能
(1)代表功能 (2)参与制定工作规范的功能 (3)综合服务功能 (4)沟通协调功能 (5)增强参与功能
政策分析2 :
非全日制就业与强制性福利
非全日制就业是企业调整工人人数与人均工作时间的另一种方 式。 如果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工作中能相互替代,由于非全日制成 本较低,(强制性福利不包含非全日制)就有可能以非全日制 代替全日制。 非全日制工人的供给:有孩子的妇女、老人、学生; 需求:主要是服务部门。
雇主雇佣新雇员所面临的边际成本MC= 雇主雇佣新雇员所面临的边际成本MC= MC 准固定劳动成本+时间工资+ 准固定劳动成本+时间工资+随时间变 动的小额优惠成本 企业延长现有雇员的工作时间所面临的 MC’=延长工作时间的时间工资+随时间 MC =延长工作时间的时间工资+ 变动的小额优惠成本
增雇员工边际产量MRP=其边际成本MC(工 增雇员工边际产量MRP=其边际成本MC(工 MRP=其边际成本MC( 雇用、培训、小额优惠) 资、雇用、培训、小额优惠) 延长工时边际产量价值MRP =其边际成本 延长工时边际产量价值MRP’= MRP MC’(加补工资) MC (加补工资)
(2)影响工资率调整:大企业支付高工资 影响工资率调整: 影响工资率调整 率 MCl
W
W0
L0
L1
三、多个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分析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164 劳动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016f83d15abe23482f4dd8.png)
高纲124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164劳动经济学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一、劳动经济学的产生识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欧洲中世纪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重商主义的劳动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领会:劳动经济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地位识记: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在管理科学中的基础地位领会:劳动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关系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三、劳动经济学的体系与研究方法识记:劳动经济学体系所含内容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四、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识记:新古典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领会:劳动经济学的若干前沿问题我国目前较为的劳动经济问题第二章劳动力供给【考核要求】一、劳动力供给概述识记:现代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参与率的含义劳动力供给的类型领会:劳动力资源的含义劳动参与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供给的因素二、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模式识记: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个人劳动供给曲线领会:效用的特点应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三、家庭劳动力供给识记: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含义领会:影响家庭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因素经济周期变动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第三章劳动力需求【考核要求】一、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识记:劳动力需求的含义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含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含义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领会: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二、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识记: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原则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原则劳动力边际收益劳动力边际成本领会:固定技术系数条件下劳动需求的决定要素价格可变情况下的劳动需求决定三、劳动力市场均衡领会: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第四章劳动力市场【考核要求】一、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识记: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的类型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含义领会: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二、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识记:职业的含义劳动交易的内容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原则领会: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机制三、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识记:国际劳工组织和我国有关最低工资的规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制度建设应考虑的因素领会: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最低工资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第五章劳动力流动【考核要求】一、劳动力流动与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模型识记: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流动的一般规律领会: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模型和内容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决定因素识记:劳动力流动的类型领会: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与其他因素三、劳动力的区域流动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国际人力资本流动的现状与趋势领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弊和影响应用:评价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流失第六章人力资本投资【考核要求】识记:人力资本的定义物质资本的定义人口质量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渠道识记: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人力资本投资的核算方法四、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分析识记:教育成本教育收益在职培训的定义领会: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在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应用:教育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舒尔茨)五、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识记: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第七章劳动工资与福利【考核要求】一、主要工资理论的内容识记:早期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领会: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应用:马歇尔的均衡工资理论二、工资与工资形式识记:狭义的工资广义的工资领会:工资与奖金、福利、津贴、补贴的不同三、工资水平识记:工资水平的衡量标准领会: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四、工资差别识记: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年龄之间的工资差别领会:产业工资差别职业间工资差别五、最低工资识记:最低工资的含义领会:最低工资标准的测量方法六、职业福利识记:职业福利的含义职业福利的作用职业福利的类型领会:职业福利的特征应用:实施职业福利的原则第八章工会【考核要求】一、工会的含义与功能识记;工会的含义工会的功能领会:工会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二、工会结构和类型识记:工会的结构领会:工会的分类三、集体谈判的主要内容识记:集体谈判的定义集体谈判的程序集体谈判的种类领会:集体谈判的特点与功能集体谈判的结构四、中国工会识记:中国工会的性质中国工会的主要职能中国工会会员的募集方式中国工会机构的设置领会:新时期中国工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应用:中国工会的创新第九章劳动保障【考核要求】一、劳动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识记: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特点我国的劳动保险项目领会: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医疗保险的特点失业保险的特点应用:劳动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二、劳动保护的主要措施识记:劳动保护的含义领会:劳动保护的意义应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检查三、我国劳动保障制度识记:我国劳动保障改革的基本思路领会:政府在劳动保障制度中的作用第十章劳动就业【考核要求】一、就业理论的内容识记:劳动就业的概念充分就业的概念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内容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的内容领会:不同就业理论的共性和特征二、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识记:影响劳动就业的主要因素领会:人口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应用:劳动制度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三、我国城镇就业制度识记:就业制度的含义领会:我国城镇就业制度的改革第十一章失业【考核要求】一、失业的类型与原因识记:失业的概念失业的主要类型领会:各种失业的具体原因应用:摩擦性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二、失业的衡量及社会承受力识记:失业率隐性失业的主要测量方法领会:失业的影响决定失业的社会承受力的因素应用:失业的衡量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识记:工资膨胀率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菲利普斯曲线领会:造成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关系四、降低失业率的政策识记: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领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失业治理的良策中国失业者的结构分析我国的失业的原因分析应用: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第十二章劳动管理【考核要求】一、政府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管理劳动力市场的经验识记:西方国家人力政策的目标和具体做法领会:西方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调节干预的主要内容应用:我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我国劳动管理体制的改革二、劳动法规的主要内容识记:劳动法的概念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我国劳动就业管理制度领会:劳动合同的原则我国劳动争议的新特征应用:处理劳动争议的方法附录题型举例一、单选题:1、劳动力需求弹性包括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和劳动力()A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B供给的自身弹性C 供给的交叉弹性D 供给单位弹性2、甲雇员的闲暇偏好大于乙雇员的闲暇偏好,则两者的等效用曲线的斜率关系为()A 甲大于乙B 甲小于乙C 两者相等D 无法判断二、多选题1、按照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对资本的认识,资本从形态上可以划分为()A物质资本B人力资本C金融资本D技术资本 E 社会资本2、工资形式包括()A 基本工资B 奖金C 津贴D 补贴E 计件工资三、辨析题1、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相加。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劳动经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14fb4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f.png)
在前述假设条件下,依据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弹性 相互关系的不同情况,存在着三种均衡变动。
为使分析得到简化,设劳动力需求弹性不变,其弹性为1。 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 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表明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大于劳动力需 求的影响,也就是说相对于工资率的变动,供给变动的反应程度大于需求变动的反应程度。
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和就业的波动,既不是收敛性的,也不 是发散性的,而是在同一波动程度上变动起点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相交,从而 形成一个循环,称为“蛛网中立条件”。
在劳动供给或需求决策到执行和完成决策之间存在着时滞因素 在考虑时间因素后,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下一个时期 (t+1)的劳动力供给实际上是本期(t)工资率的函数。均衡也随之形 成与时间序列相关的流动状态,即动态的均衡。
这里作如下假设: 假设1: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称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 决策的时间为下一期,以t+1表示,t与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假设2: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以Wt和Dt表示本期的工资 率和本期的劳动需求量,两者的关系为:Wt=f(Dt) 假设3:假设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以St+1表示,即本期的工 资率为自变量,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为因变量。两者的关系为: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1ac7146c85ec3a87c2c540.png)
劳动经济学学习重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问答题1.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2.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有哪些影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参与率2.附加性劳动力假说3.悲观性劳动力假说4.就业愿望丧失效应5.附加性劳动者效应二.问答题1.一般把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哪几种?2.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有什么区别?3.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一.名词解释1.主要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2.次要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3.内部劳动力市场,请举例说明二.问答题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2.隐形失业的原因有哪些?3.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是什么?4.与劳动力分配有关的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主要有哪些?第四章劳动时间一.名词解释1.准固定成本2.有效劳动时间二.问答题1.对许多企业来说,为什么喜欢采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增加产量,而不是采用增加劳动者人数来增加产量的方式?2.短期性经济复苏与长期性经济增长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有何不同?3.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三.讨论题1.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一.问答题1.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在美国,为什么高学历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明显高于低学历的女性?3.影响实际退休时间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问答题1.简述计时工资的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适用范围。
2.简述计件工资的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适用范围。
3.福利的支付形式可以分为哪两类?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具有哪些特征?4.为什么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5.简述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主要观点。
6.试述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5b4c14fad6195f312ba6b0.png)
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1.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2.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3.卖方垄断企业: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市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市完全竞争。
4.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5.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6.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7.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8.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0、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指的是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三)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劳动经济学内容梳理
![劳动经济学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9a9be303d8ce2f006623f0.png)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概论: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劳动者、企业的经济行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歧视,收入两极分化等。
2.劳动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的行为特征、劳动力的市场特征、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
3.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两个特性是人是有理性的,资源具有稀缺性;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规范研究(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包括一定的价值判断;互惠原则—参与交易活动的双方均获益,一部分获益但无人受损,一部人获益,一部分受损,但获益大于受损;互惠障碍的原因—市场失灵,不知情,价格扭曲,交易障碍,市场缺位);比较研究(横向:空间;纵向:时间序列)4.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5.劳动力市场的含义:是一个租让劳动力的市场,交易结果是以一定的市场工资率让工人配置在合理的工作岗位上,也有其特殊性(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受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等)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理论:1.劳动力定义: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2.劳动力供给定义: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决策的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3.劳动力供给类型及其表达:个人、家庭、社会;表达有函数、曲线和表。
4.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供给模型:①几个基本假设:假设劳动者的时间只能用来做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工作或者享受闲暇;享受闲暇或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会获得不变的小时工资率;劳动者追求的效用最大化。
②无差异曲线(横轴为闲暇,纵轴为货币收入)含义: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者满足的闲暇时间与实际收入的组合。
推论:一个人可以有多条平行的无差异曲线,远离原点,效用越高;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因为闲暇与工作是相互替代的)且凸向远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偏好:偏好闲暇者无差异曲线更为陡峭,偏好货币收入者无差异曲线更为平缓斜率:边际技术替代率MRS*边际技术替代率:含义:是每增加一单位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量,它表示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劳动经济学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劳动经济学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https://img.taocdn.com/s3/m/bef9738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c.png)
劳动经济学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引言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和决策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表征了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并通过均衡价格来确定劳动力的市场价格。
本文将详细讨论劳动经济学中的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定义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并通过市场价格来进行平衡。
需求表示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量,供给表示劳动力的市场供给量,而均衡价格则表示市场上劳动力的价格,使得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状态。
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通常与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工资成本等因素有关。
企业在进行雇佣决策时,会考虑各种因素,如员工数量、员工素质、生产效率等。
需求曲线表示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与劳动力价格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则是指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供给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教育水平、技术技能、收入期望等。
供给曲线表示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价格之间的关系。
均衡价格是指需求和供给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水平。
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价格是指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即劳动者出售其劳动力所得到的报酬。
影响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的因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情况: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会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
当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会追求降低成本,减少劳动力需求量,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会促使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从而提高供给曲线。
2.经济增长水平:经济的增长水平会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在经济增长时期,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与此同时,劳动者对高收入的期望增加,从而增加其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政府政策的干预: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政策干预也会对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产生影响。
名词解释 劳动市场的均衡
![名词解释 劳动市场的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382ae45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2.png)
名词解释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的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用来描述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劳动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方通常是就业者,而劳动力的需求方则是雇主或企业。
劳动市场的均衡发生在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情况下,使得就业者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以公平的工资获取报酬。
劳动市场的均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时,劳动市场将出现失衡,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
如果劳动力供给过剩,即劳动者数量大于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就业率将下降,失业率上升。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面临着工作机会稀缺和竞争激烈的局面。
为了获得就业,他们可能会接受低于期望的工资水平,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需求过剩,意味着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大于劳动者的数量,就业机会将增加,失业率将减少。
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提高工资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然而,高工资水平也可能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利润率。
因此,在劳动需求过剩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可能面临通胀的风险。
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政府通常通过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均衡。
例如,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政府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减税、提供补贴或其他激励措施来促进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劳动市场的均衡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之一是技术进步和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某些工作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取代,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
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不平衡,需要劳动者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或行业。
另一个因素是劳动力的流动性。
如果劳动力过于流动,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使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难以达到均衡。
总而言之,劳动市场的均衡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
通过确保供给和需求相等,劳动市场可以实现就业机会的平等和效率。
然而,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工
工
资
资
率
S1
率
W
W
W2-1 W1-1
E1
Hale Waihona Puke E2S2W1-1W2-2
E1
D2
D1
O
就业量
O
A
B
若供求双方同向变化(同时外移):
此时均衡就业量与工资率增加还是减少?
S1 S2
E2
D2 D1
就业量
(3)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工 资 率 W
W12
W1
W2
S1
A
S2
第5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
本章学习要点 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均衡 公共政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知识回顾:均衡的基本含义
Θ均衡 均衡描述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 物体在受到方向不同、但作用相互抵消、合 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 相对静止的状态
Θ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 立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的制约下,不 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同时,对立 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
也称全部均衡或瓦尔拉斯均衡(L.Walras)。经济 学用来分析市场上所有各个市场、所有各种商品 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方法。假定各个市 场、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都互相联系,一 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受它本身供求的影响, 而且还要受到其他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影响。因 此,一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 品的价格与供求的达到均衡时才能确定。
1.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第一次扩充:将这个 概念应用于对各种经济形态的分析,将市场均 衡条件一般化,用其来概括包括非市场经济的 各种状态。因此,现代经济学说的均衡,已经 不仅是“市场均衡”,而是一般意义上的“经 济均衡.”
2. 凯恩斯的失业均衡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另一个方面的扩 充: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 条件的经济状态,也认定为均衡。 凯恩斯宏观理论出现以后,形成了“失业 均衡”的概念。
O
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
E2 E0 E2
就业量
→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工
资
S2
率
W
W2
A2 A0
S S1
W0
A1
W1
D
O
E2 E0 E1
就业量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
→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 →思考:哪些因素会引起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
区分布等多方面均衡 ◦ 标志: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 动态把握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工
资
率
W
B
C
W2
A
We
W1
F
供给S
E 需求D
0
La Le Lb 就业量L
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工资率是均衡工资率或市场出清工资率 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 只要工资率不等于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将使
代表人物:洛桑学派的瓦尔拉
按对均衡的时间特性规定,均衡分析包括
静态均衡分析:假定变量的调整时间 为零.
动态均衡分析:着重考察时间因素对 经济变量调整的影响,分析经济现象 的变化过程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 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 动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在于揭示经济变量之间因 果变量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 如何实现均衡。
得工资率回到均衡点,所以只有均衡工资率才是市场的普遍工资率
2.个别企业工资失衡的调整
工资过高:企业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劳动 力剩余
工资过低:企业工资低于均衡工资→劳动 力短缺
5.1.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破坏与重建
★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对市场均衡的 影响
★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对市场均衡的 影响
★供求曲线同时移动对静态均衡的影 响
5.1.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破坏与重建
★作图分析下列情况下均衡就业量和 工资的变化:
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同时增加 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同时减少 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 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力供给增加
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工 资 率 W
W2
W0
W1
S
A2 A0 A1
D2 D0
D1
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扩充
广义的概念: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 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 态。
◦ 由市场均衡到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 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的经济状
态也认定为均衡。例如:凯恩斯失业均衡——虽然劳 动力供求不相等,但供求双方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 和能力
古典均衡分析
1、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经济学用来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
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在其它条 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 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它商品的价格与供求 的影响 代表人物:剑桥学派的马歇尔
古典均衡
2、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5.1.1古典意义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 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状态,
即变量均等(Equality) 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
状的动机和能力,即行为最优(Optimum), 或行为确定。
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供大于求-劳动力过剩 供不应求-劳动力短缺(总量、结构) 供求均衡:包括数量、质量、职业类别、地
失业均衡的概念的出现说明:
(1)瓦尔拉所定义的一般均衡不是惟一的。 在凯恩斯模型中,充分就业机会是诸多“均衡 点”当中的一个,而不是“惟一的均衡”。
(2)失业均衡这种状态,虽然不满足“变量 均等”这一要求,但同样满足相互对立的任何 一种力量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
3. 非均衡概念
在古典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一般地说是一种不 稳定的状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必然要立 即向其他状态转化。而在现代非均衡理论中, 非均衡与瓦尔拉均衡一样,具有行为确定的含 义,因此具有稳固性,可以持久的存在,而不 仅是一种过渡状态。
B
D1 D2
O
E2-1 E1-1E2-2
若供求双方反向变化:
就业量
原来的均衡点为A,
需求线由D1变为D2,供给线由S1变为S2,均衡点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