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精选】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毕业班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全国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届全国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据统计,2017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万架,比2016年增长39%,市值超过60亿美元。
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
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
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
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厦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
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目的进行传播。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
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毋庸置疑,维护公共及私人安全领域不受市场盲目逐利的侵害,乃是监管的第一大功能。
但是,采取合适的力度使之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打击研发的积极性也是判断监管是否适当的重要标准,像英国运输部官员马丁·卡拉南所指出的,“要试图通过无人机新规优先保护公众,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无人机的潜力”。
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于是,大批缺乏经验的新人仓促上阵。
由于缺乏训练与积淀,其作品大多艺术水准低下。
结果。
一些好不容易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创作技艺与经验无法传承下去,使创作无法形成有效的积累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生长。
健康的行业环境不仅需要频频走上红毯、亮相于人前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也需要专业的编剧、摄影师等“幕后英雄”,还需要资深的副导演、选角导演、预告片导演、场记等各怀绝技且安守本分的“高级技师”。
唯有如此,作品的专业品质才能从整体上稳中有升。
要做到这一点。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轻言转行或跨界在中国影视财产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浮躁浅薄、深谋远虑的创作民风也逐步滋生发展起来。
所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鱼龙混杂,既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也不乏偷工减料、广受诟病的质量低劣之作。
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影视创作实践中去,从而使国产影视剧与观众建立起更加稳固且充满信任的关系,成为影视行业实现逾越式发展的枢纽点和突破口。
工匠精神乃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为产品的出产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对与其工作相干的某一方面专业品质的不懈追求与顽强坚守。
具体而言,就是他们在向社会创造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过程中会以一种高度专注、近乎苛刻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或服务能力,使之锦上添花、臻于完美。
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工作时,不会瞻前顾后、朝秦暮楚,总是幻想找到一步登天的终南捷径。
哪怕只是一件在他人看来眇乎XXX的小事,往往也会将终生的志趣和难以设想的精力灌注其中,以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日复一日地将之做到极致。
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9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A。
B项,以偏概全,认为二者可以并列的只是“先哲”。
C项,曲解文意。
是“过程”非“方式”,原文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德”观念的自觉探讨。
D项,曲解文意。
文中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而“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2.D。
论证的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观点。
3.D。
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而非“源于神话”。
B项,“实现了”错误,原文为“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C项,强加因果。
“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原因是先哲“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A(太绝对,文中有“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
)5.C(材料一中明确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只是振兴乡村经济”“单独谈乡村经济是没有意义的”;材料三的标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产业”不等同于“经济”。
)6.①优化人居环境。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
②扶持农村教育。
农村学校数量下降,劳动力素质偏低。
③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④加快振兴农村产业。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
⑤改善农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6分,提出一个方法或建议给1分,结合文本1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 D并非写实8.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2019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三语⽂联考试题(含解析)河北省⽯家庄市正定县弘⽂中学2019届⾼三语⽂联考试题1试题(含解斩)战国时⼈撰写的《吕⽒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裳。
从出⼟⽂物⽅⾯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店⼭顶洞⼈遗址中,发现有1枚⾻针和141件钻孔的⽯、⾻、贝、⽛装饰品。
证实当时已能利⽤兽⽪⼀类⾃然材料缝制简单的⾐服。
中华服饰⽂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服材料主要是⽪、⾰、丝、⿇。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 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献记载和出⼟⽂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礼治。
从周代出⼟的⼈形⽂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艺的巨⼤进步,使服饰材料⽇益精细,品种名⽬⽇见繁多。
⼯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着服饰脱颖⽽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有将⾝体深藏之意,是⼠⼤夫阶层居家的便服,⼜是庶⼈百姓的礼服,男⼥通⽤,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剪裁独特,⾐与衫相连在⼀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途最为⼴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秦汉时期的⾐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于是,中华服饰⽂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的基本形制。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
史书列有皇帝与群⾂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
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业和⼿⼯业得到了长⾜提⾼。
2019届高三联考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联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
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
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
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
2019届天津市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天津市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黄金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
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
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
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
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
最新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大联考试卷与答案
最新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大联考试卷与答案姓名准考证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
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
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
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
江苏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语文I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之后的收获,也是新诗史上少有的经典,一经问世便倾倒无数读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的魅力丝毫未减。
人们体味它的诗情,赞叹它的语言,领受它的韵律,欣赏它的形式,愉悦之余又常常意犹未尽,甚至有一种抓住形骸放走神韵的感觉。
A. 轻俏婉转匀称漂亮含蓄蕴藉雅致妙曼B. 含蓄蕴藉轻俏婉转匀称漂亮雅致妙曼C. 含蓄蕴藉雅致妙曼轻俏婉转匀称漂亮D. 轻俏婉转雅致妙曼含蓄蕴藉匀称漂亮【答案】C2.下列对联中,与屈原相关的一组是()①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②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③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④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
做一个思想者,,。
,,,。
①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②意味着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人类精神传统中去③而阅读经典便是“占为己有”的最基本的途径④他必须去把它“占为己有”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⑥这个传统一开始是外在于他的A. ②①⑥⑤③④B. ②①⑤⑥④③C. ⑥⑤④③②①D. ⑥⑤②①③④【答案】B4.下列与《菜根谭》中这段话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
安徽省重点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重点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2000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了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
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巴西国家博物馆300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 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存照、记录。
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近日,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
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宋朝生活。
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
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在手机里畅游故宫。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毕业班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届高三毕业班大联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
《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
”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
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
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
”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
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
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主张爱众。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
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
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
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
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之心的人远离。
“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
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
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
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
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
我相信,荚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
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現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
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
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
”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
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
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毕业班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毕业班大联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
《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
”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
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
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
”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
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
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主张爱众。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
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
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
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
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之心的人远离。
“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
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
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
山东省2019年底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19年秋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寓哲于画,自古而然。
高士明在《山水的危机》一文中将山水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应引起艺术界的思考。
宗炳“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董其昌“以禅喻画”,都在试图以山水画这一艺术载体表达一己之情感,社会之文明,自然之运化。
“道”就是自然界的总规律,山水画触及这里,自然就离不开哲学了。
山水画要适应时代发展并与古人拉开距离,这就是一个突破口。
艺术与哲学的巧妙结合,可使山水画折射出崇高精神之奥义,最大限度地包含反映人类智慧所能认知的深刻哲理,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审美范畴获得拓展,比一般的惯常思维的山水图式具有更深、更高的文化意义。
当然这不是轻而易举的,结合得不好,会使绘画流于对哲学意念的简单的标签式诠释,从而伤害到绘画本体的审美价值。
要通过视觉形象来联系哲学思维,传导一定的精神特质,不是强加给观众一堆不知所云的干巴巴的哲学概念。
艺术性与精神性的关系,必然是最大限度地相反相成,二者互相矛盾又互相包容,这是达成视觉与精神圆融关系的关键。
相反相成的概念,是指事物双方是可以互化互生的,在矛盾双方运动到极端状态,互相互生的关系才会发生,艺术上的大美才会出现。
比如著名画家黄宾虹画山水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典型例子。
古人说“执其两端而用中”,矛盾的一方不是尽想着消灭对方。
为什么讲和谐社会?要让对方存在,要化相反之力为促进之力。
艺术的相反之力,是促进艺术之力,艺术的高层次和谐是靠相反的两极——艺术和精神,在激烈的矛盾运动中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艺术与哲学合观的艺术实践从“问天、问史、问我”入手。
问天,问天地造化,问宇宙玄机,探究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了解山川、宇宙的发展状态和变化规律。
问史,问古问今,问人文世事,更迭变迁、继承发展。
问我,即清浊排污,澄怀静虑,以利明志。
这种内省的自我观照是为了把握一己之个性,明了自己的性格、精神、情绪等艺术特质,从而在艺术实践中顺应之、强化之、发扬之。
【精品解析】江苏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2019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语文I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之后的收获,也是新诗史上少有的经典,一经问世便倾倒无数读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的魅力丝毫未减。
人们体味它的诗情,赞叹它的语言,领受它的韵律,欣赏它的形式,愉悦之余又常常意犹未尽,甚至有一种抓住形骸放走神韵的感觉。
A. 轻俏婉转匀称漂亮含蓄蕴藉雅致妙曼B. 含蓄蕴藉轻俏婉转匀称漂亮雅致妙曼C. 含蓄蕴藉雅致妙曼轻俏婉转匀称漂亮D. 轻俏婉转雅致妙曼含蓄蕴藉匀称漂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含蓄蕴藉”,指言语、文字、情感等委婉、含蓄而不显露;“雅致妙曼”,柔美而不落俗套;“轻俏婉转”,轻灵而优美,委婉而动听;“匀称漂亮”,均匀,比例和谐而动人。
第一处是形容“诗情”,应使用“含蓄蕴藉”;第二处形容“语言”,应使用“雅致妙曼”;第三处形容“韵律”,应使用“轻俏婉转”;第四处形容“形式”,应使用“匀称漂亮”。
故选C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百校2019届高三毕业班大联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
《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
”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
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
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
”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
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
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
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
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
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
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之心的人远离。
“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
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
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
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爱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
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群”与“众”意义相同,“群众”代表“许多人”“众人”,与“人民”“大众”同义。
B.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向人们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C. 孟子认为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D. “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强调君子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 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证。
C. 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 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仁者如果能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爱民济众,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B. 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广受古代帝王提倡。
C. 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注意“尊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D. 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意义相同”错,原文只说“密切相关”“相近”;另外,“与‘人民’‘大众’同义”不妥,这是“进入20世纪”后。
B项“向人们”错,原文是“对弟子”。
D项“孔子”错,应是“子张”。
故本题答案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选项D,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来论证论“层层递进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