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地震报道中的所为与缺憾

合集下载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摘要】我国灾害报道的观念已经从“人本位”逐渐转向“事本位”。

人本位报道注重受灾群众的遭遇和情感,而事本位报道更注重灾害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应对措施。

这一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媒体对于灾害报道的专业化和客观性的提升。

我国灾害报道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报道不够深入、角度不够多元等。

这种现状的形成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导向、社会舆论等。

未来我国媒体在灾害报道中需要更加注重客观性和专业性,才能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人本位报道、事本位报道、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特点、演变、现状、影响因素、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闻报道一直是社会传播的重要方式,而灾害报道更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过去的报道中,往往以“人本位”为出发点,强调灾民的遭遇和生活状态,以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从“事本位”出发,即更加客观地报道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原因,以及相关救灾工作的展开和效果。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灾害报道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人本位”报道逐渐向“事本位”报道转变,媒体更加注重呈现灾害事件的全貌和背后的原因,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救援行动和灾后重建工作。

这种观念变化不仅影响着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影响着公众对灾害事件的认知和关注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研究灾害报道观念的变化对于理解媒体在灾害事件中的角色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迁,人们对于灾害报道的期待也在不断改变。

通过深入分析人本位报道和事本位报道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媒体在灾害报道中的表现方式及其影响力。

了解我国灾害报道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揭示我国媒体在灾害报道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助于提升我国灾害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本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灾害报道观念的转变,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促进公众对于灾害事件的正确认知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分析4了早间、白天和晚间三个时段,分别任命了三个直播总导演,整个新闻中心各部门的新闻资源,一律通过这三个时段推出。

为了保证各个部门的利益协调,在直播期间,新闻中心每天晚上8 点都要召开由新闻中心主任主持的直播新闻会议,总结当天的直播,讨论第二天的直播内容,协调各个部门工作,发现问题,在会议中直接解决。

这样一个联席会议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个工作模式已经被固定下来,在将来其他的重大事件直播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关于抗震救灾直播报道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许多媒体同仁和研究者多已详述,本文不再展开论述。

笔者想强调的是,虽然央视新闻频道在汶川地震直播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下面试就观念、报道方式和体制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改进今后工作。

一、新闻观念在直播中调整,但仍需提升5 月12 日地震发生当天,由于事发突然,央视新闻中心的记者虽然集结赶往灾区,但由于成都机场临时关闭,许多记者都滞留在北京,前方的信息非常有限。

因此新闻频道在当天下午的直播中,以连线前方地方台和其他媒体的记者为主,随后当天晚上的直播,地震专家被请进演播室,开始对地震发生的原因、震级、防震知识等方面进行专业解释。

这都是可以接受的组合方式。

但是,随后几天,随着记者陆续抵达震区,后方直播的演播室形式,却没有及时调整,还是以主持人和专家在演播室访谈,加以前方记者的连线,但似乎仍然以演播室为主体,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对突发事件的直播,到底是以演播室的直播为主,还是以方新闻现场的直播为主?如果回顾央视过去的直播,无论是对非突发事件直播(如香港回归十周年)还是对突发事件直播(如雪灾报道),其主要模式都是演播室内主持人加专家,辅助前方记者的连线和小专题片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好处,从主持人的角度讲,有专家在场,直播更容易进行控制。

这种控制又包括时间控制和内容控制。

如果演播室内没有专家,无论对主持人,还是前方记者,还有整个直播支持系统的要求,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新媒体视角下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创新科普宣传机制探究

新媒体视角下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创新科普宣传机制探究

新媒体视角下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创新科普宣传机制探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时,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

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工作依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创新机制进行探究。

本文将探讨在新媒体视角下,如何创新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和科普宣传机制。

一、新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的作用1. 及时传播信息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平台可以及时传播相关信息,使受灾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情况和救援信息,提高应对灾难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灾难事件的跟踪报道,让公众了解最新的情况。

2. 效果宣传教育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式对灾难事件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协助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进行救援工作。

3. 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新媒体平台是公众交流的重要场所,可以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同时也可以方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二、突发性灾难事件科普宣传机制的创新1. 利用热点事件进行科普宣传突发性灾难事件常常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可以利用这一时机,通过新媒体平台对相关的灾害知识和应对方法进行科普宣传。

对于地震事件,可以提醒公众地震发生时应采取哪些行动,如何确保自身安全等。

2. 制作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生动有趣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

可以利用动画、漫画、微电影等形式制作科普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解灾害知识和预防措施,提高受众直观理解的难度。

3. 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渠道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知乎、快手等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拓展更多的宣传渠道,让科普内容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4. 引导公众参与科普宣传科普宣传不应该仅仅是机构和媒体的事情,更需要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举办互动游戏、征集原创文章、拍摄公益短片等形式,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科普宣传中来。

如何写报道稿范文

如何写报道稿范文

如何写报道稿范文报道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或者通过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新闻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加工后的成品。

它是新闻媒体报道事件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客观、准确、及时的特点。

下面将以某次重大事件为例,介绍如何写一篇报道稿。

标题:某地发生地震,造成严重损失导语:近日,某地发生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地震,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下面将对此次地震的情况进行详细报道。

第一部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本次地震发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地震震中位于某地,地震的震级达到了X级,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和损失。

第二部分:地震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地震造成了该地区大量房屋倒塌,道路断裂,交通受阻。

众多居民被困在废墟下,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失踪。

此外,地震还引发了火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更多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第三部分:救援行动展开情况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派大批救援队伍投入到救援行动中。

救援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搜救被困人员,同时组织疏散受灾群众,为他们提供食物、饮水等基本生活物资。

第四部分:社会各界的援助和支持面对地震的严重后果,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各地纷纷捐款捐物,向地震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此外,相关部门也积极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前往地震灾区提供救援和支持。

第五部分:灾后重建工作展开情况地震过后,灾区开始展开重建工作。

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各方力量进行灾后重建,努力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结语:面对这场地震,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展现了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灾后重建工作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受灾群众早日走出阴霾,重建家园。

通过以上报道稿范文,我们可以看到报道稿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

在写报道稿时,我们需要抓住事件的关键信息,做到准确、客观地呈现事实,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典型案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网络舆情往往会迅速形成,并对灾情的传播和处理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上的典型案例为例,探讨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一、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震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网络舆情迅速形成。

人们通过微博、论坛、博客等渠道表达对受灾地区的关切和慰问,同时也有一些谣言和不实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在这次网络舆情中,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网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及时发布了地震的最新情况和救援进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帮助公众准确了解灾情。

同时,政府和救援机构也积极利用网络舆情,发布救援指南和募捐信息,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二、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恐慌,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形成并迅速蔓延。

在这次网络舆情中,谣言和恐慌情绪是主要问题。

有关福岛核辐射泄漏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安。

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应对,通过发布权威信息、组织专家解读和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方式,扭转了舆情的发展趋势,稳定了公众情绪。

三、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肆虐,造成了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哀悼,网络舆情也在短时间内形成。

在这次网络舆情中,环保和气候变化成为热点话题。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澳大利亚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满和呼吁。

同时,一些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利用网络舆情,发起募捐和救援行动,引导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四、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面对自然灾害网络舆情,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有效管理舆情和引导公众情绪。

首先,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摘要:灾害事件的报道主题是引领导向、消除疑虑、传播信息、服务大众。

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

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现状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

新闻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目前,灾难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追求轰动,漠视生命。

学者任冬梅对于此现状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

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

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

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

第二,隐匿消息,剥夺受众的知情权。

学者饶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1976年7月29日,即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场灾难进行报道。

该消息对灾情的报道极为简略,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灾情等内容被彻底地忽略了。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作者:彭西贝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此次灾难中,中国主流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性、透明地对灾难跟踪报道,表现出来的传播态度和传播效果获得了国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

但也暴露出了主流媒体对灾难事件应对的一些不足和弊病。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样的灾难事件的报道任务,中国媒体以后还会面对很多,认真总结这次报道,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改进,才能在今后的报道任务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灾难报道的挑战。

一、“以人为本”是灾难报道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众多的灾难,尤其是自然性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经济、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也难以挽回,但以慈悲的心来对待灾难的报道,来抚慰灾难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因此,灾难性事件报道更应重视人们的内心体验,让大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态,彰显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无私。

二、灾难报道应当更客观更专业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处理报道细节应该更专业,要保持报道的客观,才能避免伤害灾难中人们更加脆弱的心。

1、刊登照片应仔细据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中国心理学界联合人民网发布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

对儿童的采访: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在西方的大多数媒体,发表受害人或受难者照片前通知受害人的家人已经成为惯例。

在没有经过家属的同意前,最好不公开死者或伤者的名字、肖像。

而在我国,这一意识媒体应加强。

2、慎用特写镜头灾难中的人们的情绪更加容易被触动,抽泣、痛哭、叫喊都是他们发泄伤痛的方式,在报道汶川地震的电视镜头中,不止一次出现灾民的特写流泪的镜头,不同的面孔,同样的泣不成声,同样的不知所措,同样的伤痕累累。

浅谈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表现——以雅安地震报道为例

浅谈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表现——以雅安地震报道为例
新媒 体 危机报道
用。 本丈以 2 0 1 3 年 4月 2 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为例 , 分析 各类新 闻媒体在危机报道 中的表现。
【 关键词 】 雅安地震
2 0 1 3 年 4月 2 0 日上 午 8 点 0 2分 , 四 川 省 雅 安 市 芦 山县 发 生 里 氏 7 . 0级 地 震 。
N E W S W O R L D I 学 子 论 文 选 登
浅谈 媒体 在危机 报 道 中的表 现
以雅安地震报 道为例
。许媛 媛
【 摘
要】 每 当重 大突发 事件 发生 时, 新 闻媒体往往迅 速 出击 , 充分利用 自身的优势 , 扬长避短 , 最 大限度 地发挥新 闻媒 介 的作
已经被人们慢慢遗忘。然而 , 2 0 0 8年汶川 大地震使广播重 回人们 的视线 ,其作为应
价格低廉 的小 小的收音 机就成 了连 结震
区与外 界的桥梁 , 发 挥着 通报灾情 、 安抚 民心 、 联 络信 息的重要作用 。 同时 , 为 了鼓
地震 留下的遗产 , 玉树地震 、 彝 良地震 都 是这 一救援 思路 的延续 ……不 做到建 立 在信息完全共享上 的统一指挥 , 就不能实 现专业 救援 ”。 《 南方周末 》 是 周刊 , 因而

的安排 、 字 体字号 的设 置 、 文章在 版面 中
对现有信息稍加 整合 , 主持人进入 录音棚
即可开始播报新闻。 在 4月 2 0日上午 8时 2 8分 , 中央人 民广播 电台 中国之声 突然打 断正在播 出 的“ 成都航 空一 客机违规 盲降 ”, 紧 急插
的位 置 、 图文配置 比例 等等 。 如果 版面语
2 、 运 用 版 面 语 言

社会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社会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社会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在当今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社会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当灾害发生时,社会媒体更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快速传递灾情信息,还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和救灾工作,成为了灾害应对中的关键力量。

首先,社会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及时性。

在灾害发生的瞬间,现场的人们往往能够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相关信息。

这些来自现场的一手信息,能够让外界迅速了解灾害的大致情况,如灾害的类型、发生的地点、初步的损失等。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媒体无需经过繁琐的采编流程,信息能够瞬间传播出去,为救援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房屋摇晃、道路损坏的照片和视频,让外界能够迅速了解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其次,社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

传统媒体在报道灾害时,往往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只能提供较为概括和宏观的信息。

而社会媒体则不同,它可以包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展现灾害的情况。

比如,有人可能会分享自己在灾害中的亲身经历,讲述被困的过程和心情;也有人会拍摄受灾地区的细节,如倒塌的房屋、受伤的人员等。

这些丰富的信息能够让公众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灾害的真实状况,增强对灾害的认知和感受。

再者,社会媒体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和互助。

灾害发生后,社会媒体上会迅速涌现出大量的求助信息和互助倡议。

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位置和需求,而有能力提供帮助的人则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伸出援手。

这种互动和互助不仅能够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还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例如,在洪灾期间,一些被困群众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求救信息,附近的志愿者看到后迅速组织救援,成功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此外,社会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中还能够起到监督和辟谣的作用。

在灾害应对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救援不力、物资分配不均等问题。

社交媒体中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

社交媒体中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

社交媒体中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其在自然灾害事件的舆情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交媒体不仅能够迅速传播灾害信息,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广大群众的情绪和态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交媒体中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

一、社交媒体在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交媒体成为自然灾害事件中公共话语的一种重要渠道和方式。

当灾害发生时,广大群众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包括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灾情、应对措施等等。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基于社交媒体的实时信息和互动性,救助机构能够及时了解受灾人员的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组织救援和救助行动。

此外,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的善款和物资募捐也成为了灾后救助的重要途径。

二、社交媒体中的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研究方法社交媒体中的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主要采用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社交媒体中的文本数据进行收集、清洗、筛选、分析和挖掘,以得出与自然灾害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和情感倾向。

在文本数据的收集方面,可以通过专门的舆情监测平台或文本挖掘工具进行,分类包括舆情热点分析、事件实况分析和情感评估分析。

在数据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传统的文本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通常分为文本分类、主题挖掘和情感分析。

三、社交媒体中的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案例近年来,社交媒体中的自然灾害事件舆情分析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

首先是2021年德国洪水灾害。

在这场洪灾中,社交媒体扮演了重要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渠道的角色,同时也呈现出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呼吁。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民通过发布信息和呼吁来为德国洪灾的受灾者尽一份力,涌现出了许多爱心桥段。

其次是2018年印度喜马偕尔邦洪灾。

在这场洪灾中,社交媒体成为了当地居民求助和呼吁的主要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和照片,全球范围内的用户都能够看到洪灾的情况和受灾群众的需求。

浅谈“互联网+”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浅谈“互联网+”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浅谈“互联网+”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

在防震减灾事业中,互联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本文将就互联网+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一、互联网+在防震减灾信息发布中的应用互联网+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在地震发生后,各类信息需要被及时发布到社会各个角落,以便民众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手机App、社交网络、微博博客等平台,将地震信息实时发布到社会上,让更多的人知晓实时地震情况,对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及时传播和预警发布,提高了地震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效率。

互联网+在防震减灾救援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卫星定位、无人机等技术,可以快速定位灾区,并为救援人员提供详细的地图信息,指导其进入到灾区进行救援。

互联网+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灾区进行智能分析,提供救援人员所需的信息和数据。

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使得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之间能够更加便捷地沟通和协作,提高了救援效率。

互联网+技术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将防震减灾知识进行系统化、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制作宣传视频、推送防震减灾知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地震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

互联网+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公众的防震意识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互联网+技术在防震减灾科研创新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互联网+平台,科研人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实现跨地区、跨单位、跨学科的联合研究。

互联网+还可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科研工具和资源,推动防震减灾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互联网+在防震减灾事业中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效率,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

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新闻报道特点及原因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新闻报道特点及原因探析

康有序的方 向发展 , 保障和促 进社 会的和谐 发展 。
本文将 以 2 0 1 4年 1 2月 3 1日发生在上海外滩的群众踩 踏事件 为例 , 分析 新媒体 时代下 灾难新 闻报道特 点 , 探析 特 点 背 后 的原 因。 新媒体快速警厦推动灾难新扼的时效性 新 媒体 环境下 , 灾难新 闻突 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时效 性增 强, 信 息传播速 度加快 。新 闻贵 在新 , 时效性是新 闻的生命 力, 缺 乏时效性 , 在某种意 义上 , 新 闻则沦为 旧闻。 2 0 1 4年 1 2 月3 1日晚 2 3时 3 5分许 ,上海外滩陈毅 广场 发生一起严重 的群 众 拥 挤踩 踏 事 故 ,导 致 3 5人 死 亡 , 4 3人 受伤 。2 0 1 4年 1 2月 3 1日 2 3时 3 O分 , 网 友“ D i r e c t i o n “ 发微博称 : “ 外 滩 发 生踩 踏 事故 了, 太 恐怖 了” , 成 为此 事件最早 的曝光 源之 一。 2 0 1 5年 1月 1日 0 O: 3 4 , 网友 “ 小铁 炼钢 i n g ” 发 微博 称 , 外 滩 发生踩踏 事故 , 并 配发两张现场 图片。2 0 1 5年 1月 1日 1 时2 6分 , 搜狐发布新 闻< 网传上海外滩 发生踩 踏事故警 方回 复> , 成 为此次事件 的第一条报道 , 拉开此事件传 播大幕 。我 们 可 以看到 , 上海 外滩踩踏 事故发 生后 , 微博 平 台成 为第 一 信 息源。随后, 国内权威媒体才纷纷跟进 , 相继 发布 了快讯 等 相关新 闻。新 闻事件发生后 , 新媒体 能够在最 短时间 内播发 新 闻, 将现场情况展示 给受众 , 赢得受众 , 争取 受众 。这种 强 烈的时效性是传统媒体 , 如广播、 报纸无法 比拟 的。 社 会高速发展直接影 响了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 , 传 媒技 术越先进 , 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进程也越快。2 0 1 4年

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方面,新媒体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新媒体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1.信息传播与发布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及时发布灾害警报、求助信息等。

通过新媒体,灾区人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灾情,政府和救援机构可以及时发布救援指南、应急措施等信息,提高灾害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2.求助与救援协调灾区人民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求助信息,寻求救援和帮助。

同时,救援机构和志愿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灾区的需求,协调救援资源,提供及时的援助。

3.舆情监测与应对新媒体平台可以实时监测灾区舆情,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情绪变化。

政府和救援机构可以通过分析舆情数据,及时调整救援策略,提高救援效果。

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回应民众关切,及时解答疑问,增强公众对救援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二、新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1.预警与预防新媒体平台可以及时发布天气预警、地震预警等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新媒体,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向公众传递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2.信息收集与分析新媒体平台可以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反馈,了解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分析新媒体数据,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应急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危机公关与舆情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平台可以快速发布公告、说明等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防止谣言传播。

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增强公众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信任和支持。

三、新媒体在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挑战1.优势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速、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协调救援资源,提高灾害救援和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挑战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会给灾区救援工作带来困扰。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灾难事件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发生不仅给受灾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角度和方式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既承担着传递信息的责任,也承担着引导舆论和社会舆论的责任。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差异不仅体现在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上,同时也反映了中外社会对灾难事件的不同认知和理解。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角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报道的内容大多数外国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加侧重于受灾地区的整体情况和受灾民众的遭遇,力求还原现场的真实情况。

而国内媒体则更多地关注政府的救援行动和救灾物资的发放情况,强调政府对受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

国内媒体更多地是以正面的方式报道灾难事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而外国媒体更注重报道事件的全貌和细节。

二、报道的角度外国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加注重独立客观的新闻价值,强调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他们会对受灾地区的救援工作进行持续跟踪报道,提出批评和建议,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改进救灾工作。

而国内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倾向于宣传政府的救灾成就和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强调政府的决策和组织救援的决心。

国内媒体的报道更容易受到政府和官方的影响和操控,报道角度相对较为单一。

三、报道的情感色彩除了报道角度和内容的差异外,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在一些专业技术和报道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一、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外国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加严谨和真实,他们会通过多方获取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力求还原事件的真相。

他们也会对政府和官方的说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论,力求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和独立。

而国内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往往受到政府和官方的控制和引导,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较差,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报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外国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加注重多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新闻表现形式,他们会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报道,以丰富的方式展现灾难现场的真实情况。

重大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视频直播技术探讨

重大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视频直播技术探讨

重大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视频直播技术探讨【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视频直播技术在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探讨了视频直播技术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重要性,分析了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视频直播技术在灾害报道中的实际效果。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不断完善,视频直播技术在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视频直播技术为报道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工具,对于增强公众对灾害情况的了解和应对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视频直播技术、自然灾害新闻报道、应用、优势、挑战、改进方法、案例分析、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气象等自然原因所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及时有效的新闻报道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最新的灾害信息,从而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视频直播技术开始在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视频直播,新闻媒体可以迅速将现场的情况实时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了解灾情,促使救援工作更加迅速有效。

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当下,视频直播技术能够为新闻报道带来更真实、更直观的呈现方式,让观众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灾情的严重程度。

视频直播也能够实现记者实时采访受灾群众、救援人员等,增加报道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视频直播技术在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网络不稳定、带宽不足等问题可能影响直播效果。

如何改进视频直播技术,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度,成为当前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1.2 问题提出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可能存在时间延迟和信息不够全面的问题,而视频直播技术的崛起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视频直播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探讨在重大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视频直播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其优势和挑战,提出改进的方法,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该技术在实践中的表现。

对地震相关危机事件的思考

对地震相关危机事件的思考

对地震相关危机事件的思考作者:张芝霞谢迪菲杨帆罗彬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4年第4期陕西省地震局张芝霞谢迪菲杨帆罗彬2013 年10 月31日至11 月23 日,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吉林松原相继发生5?5.8 级地震 5 次,吉林省境内大部分地区有震感,其中松原、白城震感强烈。

本次地震虽无人员伤亡,但给当地群众心理造成了恐慌。

11 月25 日一则“11 月25 到28 日,松原将有7 级以上大地震”的消息一上网络,便在松原这座拥有290 万人口的东北城市传播开来,人们难以抑制弥漫在内心的不安与恐慌,揣上了细软、存折、银行卡、证件,拎着大包小包,带着老人拖着小孩,冲向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纷纷逃往长春、北京、三亚……尽管此时的中国北方天寒地冻却难以拟制人们惊慌失措、背井离乡的脚步。

面对这起因中等强度的地震受惊又受灾,还因为莫须有的地震谣传而引发的群体逃离事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到底是因为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没有及时有效跟进,还是恐震心理作祟?是地震科普知识的严重缺失,还是对官方公信力的极度质疑所致?分析发生在我国不同时期的几起地震相关危机事件,本文提出思考对策与建议。

地震相关危机事件的特点回顾近年来国内地震相关危机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除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外,凡与地震相关的危机事件都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引发危机的信息通常借助最有效、最快速的传播平台。

这些虚构的信息——谣传,它的传播渠道往往是通过当时最先进的通讯平台。

比如,20世纪80 年代是在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借助当时还不普及的有线电话,而90 年代是在有线电话的基础上,还有数量有限的手持电话“大哥大”及网络电子邮件。

进入21 世纪以来基本上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QQ、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机自媒体传播平台为主。

通讯技术的网络化,使地震相关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二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从成年人转为青少年,从商人、官员转为普通民众阶层;从对地震相关信息的多解转化为曲解,从有限度地夸张到无限度的放大等。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失范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失范研究

3、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政府和社会应该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对媒体的灾难报道进行监督和管理。 对于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媒体,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新闻行业的声 誉和公信力。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于媒体 报道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四、结论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是当前新闻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 了解决这些问题,媒体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约束力,同时也需要政府 和社会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够确保灾难报 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3、强化政府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对违反 新闻伦理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同时,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 对灾难报道的鉴别能力和媒体的责任意识。
4、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可以有效地促进媒体行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行业自律组 织应定期对媒体进行评估和监督,对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进行惩戒和纠正。同时, 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和教育支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灾难报道的新闻 伦理失范研究
目录
01 一、灾难报道中新闻 伦理失范的表现
02
二、灾难报道中新闻 伦理失范的原因
03 三、应对策略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 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逐渐凸显。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灾难报道中新闻 伦理失范的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
3、缺乏专业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许多媒体为了追求速度和点击率,往往忽视了新闻报道的专 业性。这导致了一些不实报道的出现,给公众带来了误导。

试析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广播的表现

试析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广播的表现

试析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广播的表现作者:梁意滢谢凌晖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8期【摘要】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媒体带来了严峻考验,全国各地的媒体为此展开了一场报道战。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地震报道中,而且一改以往做法,不断增强节目的服务性,提供大量的救灾信息,注重心理干预类节目的作用,创新节目内容。

广播在这次灾害报道中的表现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关键词】广播汶川地震灾难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考验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对于广播同样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5月12号下午14时46分29秒,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北京通州发生3.9级地震。

”这一震惊的消息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全国各地的媒体迅即做出反应,展开了一场艰巨的报道战,用文字、声音、画面记录了一段惨痛的历史,把世人的目光定格在山崩地裂的那一瞬间。

媒体大量的信息在灾区与全国各地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凭借其接受便捷,反应快速的特点,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凸显了广播在灾难报道中的优势。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分析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广播的表现。

一、反应快速灾难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以及不能预料的严重后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媒体竞争的契机。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时效性已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之一。

而广播新闻采制便捷,传送信息的载体是声音,通过电波就能传播出去。

这些优势使广播能在报道战中以快取胜,迅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现在,广播新闻在时效性上已进入了追求极致的时代,它要求新闻播出与新闻事件同步或几乎同步,一个电台要想立足,必须要在新闻的采制、播报上分秒必争。

所以对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历来是各大媒体的追求目标之一。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地广播电台迅速作出反应,立即调整节目,对灾区情况以及各地的援助进行了滚动播报,凸显了广播的“快”。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 引言1.1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在面对灾难事件时,媒体应该展现出对灾民和受灾地区的关爱和尊重,不仅仅停留在报道事实和数据的层面,更要关注被灾民的心理健康、传递正能量信息、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责任。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应该保持平衡的报道角度,不偏不倚地展现灾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不片面强调负面信息,要给予灾民更多温暖和关怀。

媒体还应关注灾民的心理健康,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传递正能量信息,是灾难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媒体应该通过报道正能量的事例和人物,激励灾民顽强的生存意志,为灾后重建注入力量。

媒体也要弘扬社会正气,报道那些无私奉献、善良正直的人物和事迹,引导社会向上向善。

倡导社会责任,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不可回避的责任。

媒体应该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灾民的生存状况,捐助物资、提供援助。

媒体也应该监督相关部门的救灾工作,促使救灾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温暖灾民的心灵,激励社会向善。

媒体应该加强媒体伦理建设,提升人文关怀意识,引导社会共情力,让人们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

2. 正文2.1 平衡报道角度平衡报道角度是灾难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媒体应该尽量避免偏颇和片面的报道,而是要全面客观地呈现事实。

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避免对灾难事件的不实渲染,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

平衡报道角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比如要考虑不同群体的立场和利益,不只是站在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角度来报道。

媒体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灾难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避免过于表面化的报道。

平衡报道角度也包括了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和尊重。

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媒体应该充分尊重这些声音,不因为主观因素而削弱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

在新媒体时代,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和应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新媒体工具,舆论的传播和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对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的特点、网络舆情传播路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一、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有其特殊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一旦发生地震,相关信息便会被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引发舆情迅速发酵。

2. 舆情扩散广泛: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范围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媒体渠道,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被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舆情可能会迅速蔓延,引发更大的社会影响。

3. 舆情态势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不同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舆情态势,使得舆情态势更加多元化,舆论发展更加复杂。

二、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地震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信息发布、舆情引导、舆情发酵和舆情深化等几个阶段:1. 信息发布:地震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首先会通过官方媒体和权威机构发布,然后被迅速传播到各个新媒体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被传播出去。

2. 舆情引导:一旦有了相关信息,各类网络用户便会开始对地震事件进行评论、讨论,一些知名媒体和意见领袖可能会开始发表相关观点,引导舆情发展的方向。

3. 舆情发酵:一些敏感话题、矛盾观点可能会在舆论场上形成对立,引发争议和热点话题,舆情发酵的瞬间可能会迅速引发社会不安和情绪波动。

4. 舆情深化:一旦舆情发酵,可能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和思考,从而对政府、社会组织的行为提出更高要求,舆情态势进一步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媒体——地震报道中的所为与缺憾作者:陈烨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摘要】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力已经无所不在。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面对突如其来的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作为“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网络媒体,在这场地震报道的攻坚战中,它又是如何表现的?如何发挥自身的报道优势的?在报道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话题。

【关键词】地震报道新媒体网络谣言灾难新闻是记者可以大显身手的好地方,是各家媒体互相比拼的竞技场。

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

地震发生后,媒体立即行动起来,各路记者纷纷想方设法进入灾区第一线,以求找到最新消息。

中央电视台52分钟后,立即在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随后又开设了专题报道《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凤凰卫视、四川卫视、东方卫视……也不甘落后,几乎每个电视台都开设了专门的地震报道节目。

至于纸媒,尽管受到印刷限制影响了时效,但是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也纷纷出击,头版清一色地都是有关四川地震的报道。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作为“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网络媒体,在这场地震报道的攻坚战中,它又是如何表现的?如何发挥自身的报道优势的?在报道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这些都将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一、独具特色的报道优势网络媒体,由于依托互联网作为其强有力的载体,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优势也被放大到网络新闻报道中来。

网络媒体本身所拥有的瞬时性、广泛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也正是网络媒体在这场攻坚战中的四大有力武器。

1、争分夺秒,“快”字当头。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一大关键因素。

而网络媒体恰好在“即时性”报道方面具备了先天的优势。

14时46分,地震发生18分钟后,官方媒体新华社通过新华网发布了第一条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

”紧接着,14时53分,新华网发出了第二条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与此同时,新浪网、千龙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各个网站也迅速做出了反应。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网络信息即时滚动播出,几乎每分钟都有新的讯息发出。

仅新华社一家媒体地震发生当天,就发出了成百上千条震情通报。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显示,截至19日晚10点,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站、中华网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含图片文字、音视频)约123000条;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发布新闻133000条。

上述八家网站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跟帖量达1063万条。

①2、多媒体形式、新媒体表现手段的交叉呈现。

网络媒体凭借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网络博客、播客、论坛、即时通讯工具QQ、手机报等新技术优势,使其能够对事件进行动态、同步、全面的立体报道,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各大网站纷纷建立起“汶川地震”专题网页,并且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多媒体优势,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图表等多媒体形式,通过新闻、通讯、评论等多种写作手段,在对事件进行滚动播报的同时,还适时地跟进与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感人故事以及服务信息(如祈福、寻亲),不断对报道内容进行刷新,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内容的深度。

新兴的传播工具网络论坛、博客、播客也在这场攻坚战中为网络媒体的报道添砖加瓦。

12日14时55分46秒,一名四川大学生所上传的现场视频《成都地震》一经土豆网发布,就被网民以每秒超过100次的速度刷新。

②随后,类似这样描述地震现场的视频、照片,被各地网友不断上传至网上,人们还通过论坛发帖、写博客等形式来发表自己的震后感言。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显示,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关于抗震救灾的博客文章总数超过233万篇,点击量超过23.6亿次,回帖超过1260万条。

③即时通讯工具QQ在地震灾害的报道也充当了“网络记者”的角色。

作为一个每天几十万人同时在线的即时通讯工具,QQ的即时传播优势在此次地震灾害报道中凸显出来。

以我自己的QQ帐户为例,在地震发生短短几分钟之后,QQ上的绝大部分在线用户都将自己的个性签名与“地震”联系了起来:“今天你地震了吗?”,“居然地震了”,“地震了”……随后即时跳出的QQ 新闻提示新华网简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证实了大家的猜测。

除此以外,手机报也是此次地震报道中的又一个新尝试。

由新华网负责编辑《抗震救灾手机报》于5月15日晚传达到了四川地震灾区手机用户的手里。

手机报正是运用了手机网络的独特优势,为灾区人民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即时的信息服务。

④3、双向互动式的交流优势。

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受众不再处于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转身一变成为参与者。

网民们纷纷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表达自己对汶川地震这一新闻事件的看法、见解。

网友们参与讨论的最典型途径,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撰写博客,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论坛回贴、跟帖,参与新闻稿件的评论等。

网友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互通有无,信息共享。

这种形式,一方面拉近了抗灾报道和网民之间的联系,使得地震的消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舆情传播。

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

网友们除了交流自己地震所见所闻之外,也提供不少有用信息。

比如,一些网友提供了避震的应急要点,一些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网友提供了许多救援的知识,这些内容的提供,使得地震报道更加立体,更加全面。

二、所暴露出来的几点缺憾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媒体在此次地震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也暴露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和软肋。

1、消息来源的特点分析。

此次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专业性的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以及网民在互联网上自我报道成为网络媒体报道的三大中流砥柱。

从新闻消息来源来看,那些专业性的新闻网站,比如新华网、凤凰网、央视CCTV网站、人民网等,由于其依托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新闻采访团队,以及大量深入一线采访的记者,因此,新闻报道大多都是原创报道,而且消息量大、及时。

相比较而言,一些商业门户网站,比如新浪、搜狐、腾讯网等,由于他们没有获得同传统媒体一样的采访权,因此这些网站的新闻专题一般都采取“剪刀+浆糊”的编辑模式,新闻稿件绝大部分来源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机构或者其他专业的新闻媒体网站。

以QQ腾讯网5月12日的20:41-23:58,滚动播出的77条新闻简讯为例,其中,88.3%的稿件来自具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占了很大的比重。

而自有稿件却一篇也没有。

形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实在令人深思。

(见表1)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的报道优势在网络中仍然得到了延伸。

有关地震专业性的、准确的、深入的报道,仍然有赖专业媒体。

网络媒体虽然在时间上占据了优势,但是在质量上和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大差距,依赖就会带来受制于人的束缚,所以网络媒体,尤其是商业门户网站,仍然需要在新闻的采写上多下功夫,争取获得第一手的独家资料,否则,一直依赖于转载、剪切不是生存的长久之计。

另一方面,这次地震灾害报道中所凸显的网民“自我报道”式传播,所传播的消息往往比较分散,而且往往偏重自我体验和感受。

于是就会引发了下面将要叙述的第二个问题。

2、“网络暴民”的出现和网络谣言的传播。

正是由于“自我报道”大多谈论的是个人的自我体验和感受,且基本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所以体现出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

当面对地震报道中所出现的一些负面报道时,这种感情色彩体现得更为强烈,比如对地震检测局检测不力的问责、对地震中趁火打劫之徒的严惩、万科王石捐款风波等等,网民们大肆发泄个人不满,观点偏激,用词粗俗,一副兴师问罪之势。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网民“自我报道”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在信息传播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如有人没有任何根据地宣称,“5月12日晚上10时到12时还会有震”,还有人道听途说地声称“第一批跳伞兵中死伤很多战士”,可是事实上除了几个有轻微刮伤的其余战士都短时间内集合完毕……谣言的传播,一旦没有官方的消息及时加以制止,就会加大人们的内心不安全感,最终导致人心动荡,社会局势混乱。

因此,这个时候,媒体的舆论引导就会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

作为网络媒体而言,要重视网络编辑“把关人”的作用,从消息来源上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并且通过必要的技术约束,对部分偏激的传播内容进行筛选、过滤。

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网络论坛可以通过置顶帖的设置,引导网民讨论的焦点和关注点。

同时,还应该借助“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导入一些专家学者、灾区灾民、前方媒体记者的声音,使得网络的声音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总结在这场地震灾害报道的攻坚战中,网络媒体用事实证明,它是一个基本值得信赖,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传播平台。

在灾害面前,网络媒体凭借其迅速反映、海量信息、互动传播的自身优势,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传播手段,成为地震报道中的一把利剑,有益地补充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和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报道灾害新闻方面仍然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缺乏报道权,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方面的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以及传播质量;同时由于网民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网络暴民”、网络谣言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但是,不足也为网络媒体今后的进步指明了方向:今后,网络媒体还需要通过加大全能型记者的培养,不断提高原创报道数量和质量,争取以“内容为王”抢占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同时,还应该加大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传播氛围。

参考文献①汶川地震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主流媒体. 沃华传媒网. 2008年05月3日②网络巨浪:虚拟世界的震后表情.21世纪经济报道.林华.2008年5月27日③汶川地震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主流媒体. 沃华传媒网. 2008年05月3日④灾区手机用户免费定制《抗震救灾手机报》首发.东方早报.2008年5月16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07级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