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和区域差别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课题: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所需课时:3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章教材的基础。
教材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
然后,以中国的区域差异为范例,介绍如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
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具体地讲,本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3、如何认识经济区域差异。
在明确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以自然区域差异为背景的。
所以,在学习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切忌脱离自然基础谈区域经济差异。
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区域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容易理解。
再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实际和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有关区域的例子。
比如,城市内部的工业园区、文教区等都是区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再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在知识和技能上更上一层楼。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说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知道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4、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3、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案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1)【考纲要求】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了解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藏高寒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以及人类影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理解我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点拨】一、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的影响。
2 •划分依据: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位置、面积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特征水补给为主补给为主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可溶原始土壤,冻土广布土壤壤,有机质含量高性盐分含量高以森林和森林草原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广布,高山草甸、植被为主草原灌丛和山谷森林。
区域内部变随纬度位置而变化的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化主导因素气温(热量)冰分)况a 400mm年等降水量线b 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c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或3000米等高线)东部临海45 % 深居内陆30 %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海拔较低(低于1000 米)类型:季风气候持点:气候湿润,雨热同期高原和盆地为主,海拔较高(1000-3000 米)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降水少(原因:深居内陆、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多大风西南青藏高原25 %高原、山地为主(高于3000米)类型:高寒气候特点:气温低、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多外流河(湖),雨多内流河、咸水湖,高山冰雪融水内外流区兼具,湖泊众多,例1、下图是我国各省区某项指标统计地图(省区面积大小表示指标值大小),回答1〜2题。
1、.该指标最可能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臧咼寒区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广泛而深刻较东部微弱最微弱农业活动方式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或不利条件旱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水分不足----------------------------------- H ---- 1------例2、读右图,回答3〜5题。
区域与区域差异学案3课时
图中阴影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
B.土壤深厚肥沃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青岛、大连、天津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②劳动力廉价优质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明确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掌握东部及分区的内部差异
3.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
4.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三大自然区、经济区及内部差异的划分依据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三大经济带的差异
教学难点: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
学情剖析:
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以及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及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并且能区分这三大自然区的内部联系以及特征
方法选择:自主探讨法
活动(情景)设计:以复习及图片的方式引入课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通过三个问题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让学生学会看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总结。
教具(实验)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学生:
教师:
五、入习
3、学生准备好教材和草稿纸等学习用具。
4、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内容,阅读课本12--15页的内容,完成导学
案中的研习部分的问题,把自己系思考得出来的答案写在草稿纸
上与小组成员讨论。
六、练习
小组反馈组内预习过程
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
答疑。
《区域与区域不同》教案(3)(1)
高二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不同中图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不同(1)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1)了解区域和区域不同的概念(2)明白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不同,和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不同。
2. 知识结构:二. 重点、难点(1)区域和区域不同――难点(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不同――重点三. 具体内容(一)区域和区域不同1. 区域——指必然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必然的地理位置和可气宇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彼此联系,使区域维持必然的相似特点。
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2. 区域的特点(1)整体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彼此阻碍、彼此作用。
如:青藏高原由于地形高,气温低,形成“高”和“寒”两大地理特点,进而使那个地址的水文、植被、动物、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散布等地理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高寒区的特点。
(2)不同性——指一区域与其他同品级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同,同一区域内部的不同地址之间也存在着不同。
(3)开放性——区域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类各样的联系,从而使地理环境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不同1.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1)阻碍自然区域不同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散布、海拔高度等。
(2)具体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不同。
气候和地形是决定自然区域不同的大体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气候特点的不同——气温的散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年降水量的散布那么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地形地貌不同——地形是西高东低受气候和地貌阻碍,反映出来的植被、土壤、水文特点的不同。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阻碍和改造利用自然方面的不同。
其中,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大体因素。
三大自然区2. 三大自然区(1)中国自然区域不同显著,表现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的不同。
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案 第一课时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本节课是必修三的开篇之作,意在为日后各种类型区域的学习做以基础铺垫.自主研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是一个的实体。
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
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性的。
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3.区域差异指。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调整和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5.决定区域差异的基本自然因素是和,自然区域的标志是和。
6.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是、和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7.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8.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思考: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教材知识梳理探究探: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及地域差异表现和成因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由于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下所示:2.地域差异的表现及成因展:各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补充点评.点:理解区域时常见的误区(1)区域内部各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非完全相同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不存在差异,只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目标】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重点难点】区域的概念,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及特点。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是一个的实体。
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3.区域差异指。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调整和提供依据。
5.产生原因:自然区域差异主要受、、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区域一般根据、、、、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中决定区域差异的基本自然因素是和,自然区域的标志是和6.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是、和这三大自然【合作探究】一、区域基础提出串问题:1、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哪些?2、区域的范围大小一致吗?是不是都有明确的界线?3、区域的内部和区域之间特征有何不同?4、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二、中国三大自然区提出串问题: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读图说出三大自然区的界线是什么?3、三大自然区突出特征是什么?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每个区域突出的特征。
4、区域内部变化主导因素是什么?三、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和地势气候水文特征植被和土壤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四、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图问题:1、三大自然区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2、三大自然区聚落、民居有什么不同?3、三大自然区交通建设有什么不同?4、尝试分析三大自然区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有什么不同?【知识结构搭建】(学生课后自主完成)【课堂练习】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明显的界限B.区域是自然生成的,以自然的山脉和河流为界C.区域可以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D.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3、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土壤⑤植被A.①②B.②⑤C.③④D.④⑤4、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南北变化的特点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纬度地带性5、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6、下列不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B.水田农业和旱地农业C.农耕区和牧业区D.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7、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②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③人类活动渐次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④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8、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季风强弱不同造成的B.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C.气温随经度位置的变化造成的D.海拔高低悬殊造成的9、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部景观差异由东往西应该是(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森林草原——森林C.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D.荒漠——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森林10、下列地理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B.东部季风区土壤较肥沃——气候暖湿、多森林植被C.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拔高度影响D.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纬度位置影响11、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知识拓展】易错疑难辨析(1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不存在差异,只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优秀教学设计.doc
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优秀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必修三章、节: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本节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如三大口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节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
所以说本单元屮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屮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
要学习好本节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设计理念:学习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通常是对比,就是对比两个或多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全面、正确的认识区域特征。
本节课以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为例,通过对比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坏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本章是区域地理的开篇,主耍从总体上介绍我国的区域差界,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国土的基本特征。
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习本章的基础,也是学习全书内容的基础。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确自然坏境要素Z间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基础上,了解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用综合性、区域性和两点论的观点,理解我国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要素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专题提供明晰的空间位置、理论依据和背景知识。
(四)学情分析:对于三大自然区的学习,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有所接触,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起来比较容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节知识的特点, 结合课标要求,在这里首先对基本知识予以梳理,然后以三大自然区为例,比较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了解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以及人类对其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特点。
1.1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制作:审核:日期:月日【课程标准】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
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过程】模块一区域和区域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区域概念2、区域特点3、区域划分的指标4、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从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来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
阅读课本P4-P5,完成下列问题:1、区域: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区域划分的指标:自然、社会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差异:指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差异研究(1)研究方法:比较法(2)研究内容: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B、分析以上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研究意义: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模块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产生原因2、划分界线3、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地图册,了解基础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每个自然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阅读教材P5-P7,结合左侧地图,完成下面的内容。
1、产生原因: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模块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札记1、产生原因2、划分界线3、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地图册,了解基础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每个自然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教案标题: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什么是区域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2. 探讨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地理学的概念,解释区域的定义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区域差异的兴趣,例如提问:“你认为不同地区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举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2. 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或其他资源,收集有关选定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信息; - 学生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差异: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等;- 学生将所收集的信息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
3. 分享与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国家或地区,并分享他们收集到的信息;- 全班一起讨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包括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对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形成?4. 拓展活动(15分钟)- 学生选择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并与之前的小组成员重新组合;- 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可以使用地图、图片、数据等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他们对区域与区域差异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 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理学和跨文化理解的兴趣。
教学资源:- 互联网、图书馆等获取信息的工具;- 地图、图片、数据等展示工具;- 学生报告或展示所需的材料。
教学评估:- 学生的小组报告或展示;-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学生对区域与区域差异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拓展活动成果。
教案扩展:- 邀请地理学家或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探讨区域与区域差异的话题;-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合作项目。
地理ⅲ中图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
地理ⅲ中图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区域的含义及区域的划分指标(自然、经济、社会或综合指标)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把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差不多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比较自然环境(地势、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人口、产业结构及进展变化、交通运输、地域文化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差异,体会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
2.通过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把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方法,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和谐进展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关怀我国的差不多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进展的现状与趋势。
(2)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3)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差不多方法,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4)教学建议: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和区域差异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第三课时: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教法建议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模拟旅行激趣导课(课前预备: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模拟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动身,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展现沿途的所见所闻。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次有味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动身,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在沿途中,你将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生: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现课前预备成果。
(让学生亲躯体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那个问题,从气温差异,自然景观, 建筑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如此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激发了学习爱好。
1、1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doc
第一节区域与区域差异目的与要求:1、了解区域的概念,认识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3、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区域与区域差异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导入:P2图:两幅图说明了什么?(1)这是两个区域:西部山村和沿海城市(2)说明了区域差异:包括自然差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差异(建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及各种文化景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区域: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1、划分依据:(1)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2)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自然条件相似:高原区、平原区、植被区、气候区等;人文条件相似:人口密集区、水田作业区(中国稻作区)等。
(3)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经济区、贸易区(腹地)等。
(4)区域内部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空间尺度:层次性(类似于中心地理论中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区域)大尺度:东亚、中东,西欧中尺度:辽中南,长三角工业区小尺度:城市内部职能分区,浦东新区。
3、特征:(1)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既包括自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也包括人文要素(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文化要素。
(2)差异性: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例:山东省的东西差异(地形、气候、风俗,经济、文化底蕴等)(3)开放性:任何区域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的,必须与其它区域发生各种联系。
——————区域的划分实际上承认并突出了区域差异(差异性是绝对的)为什么要研究区域与区域差异?P5第一段比较——分析——探讨——区域发展下面以案例来说明区域差异,包括自然差异和人类活动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看图P5图1-1-1,思考:依据哪些指标划分三大区?回忆:三个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它们是产生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也是划分区域的依据依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海拔高度。
学案4:4.1区域与区域差异
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
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2015·江苏卷)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2014·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2~3题。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3.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2014·北京卷)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
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
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
分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 气温低、风力大,河谷
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
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 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
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 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
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 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 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 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 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 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 主。
位置
地形 和 地势 气 候
水文 特征
植被 和 土壤
区域 特征 形成 主导 因素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臧 深居内陆,内蒙古高原、 中国西南部
2、特点 (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
综合指标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以东。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河西走廊大部分
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下,平原、丘陵、 海拔多在 2000 米左右, 海拔多在 4000 米以上,
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以高原、盆地为主,位 以高原、盆地为主,位
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东部季风区
非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气候、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 400 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
取了 3000 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
区域和区域差异 1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式。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
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草原、荒漠和戈壁。土 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 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 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 ?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
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