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美及其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实践转向与美的本质
开始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 , 而2 O 世纪 9 O 年 是 围绕 着共 有 的实践 理解 而被 集 中组 织起 来 的一个 与 物质 交 织 在一 起 的实践 领 域 ” 。实践 代的“ 后现代实践转 向” 作为一种“ 建设性后现代主 具 身 化 的 、
义 思潮 ” 也 已经 扬 弃 了西 方 分 析哲 学 的这种 偏 颇 过 转 向在 美学 研究 中“ 转 向实践 ” 最 重要 的方 面 就是 要
由实践理论转向实践分析。而强调“ 实践分析” , 也就 少关 注理 论 的范 畴 , 多关 注对特 殊 实践 现象 的 济学哲学手稿》 中把艺术等视为“ 生产的一些特殊 的 是要“ 方式 , 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 的支配" P l , 接着在《 关 分 析 ” 。因此 , 从“ 实 践转 向” 的发 展 趋势 来 看 , “ 美
作者 简介 : 张玉能, 男, 江苏南京人 , 华 中师 范大 学文 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美 学、 西方美学、 西方文论 、 文艺学等
研 究。
・
98 ・
的本质 ” 不仅不是什么“ 伪命题” , 而且是任何一个美 ( 也许在别 的什么地方 , 可能有不同于纯粹人类解释 ; 迄今为止的解释都是透视 的评价 , 我 学体系所不可或缺 的核心命题 , 必须实事求是地认 的其他解释 )
命题 ” , 近年 成 为 中国 当代 美 学研究 的一个 热点 问题 这就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 的“ 现代实践转
和焦点问题 。认为其是“ 伪命题” 似乎还是一种时髦 向 ” 。它 不仅 在世 界美 学发 展 中实现 了革命 性 变革 ,
观点 , 颇 受 一些 人 的青睐 , 在 一些美 学 爱好 者 中间颇 颠 覆 和 消 解 了西 方 古 代传 统 形 而上 学 美 学 “ 美 的 本 受 热 捧 。其 实 , 这种 “ 伪命题论” 不 过是 从 西 方 分析 质观 ” , 给世 界美学 的发展 开辟 了实 践 的关 系本体 论
高中美术中的当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安 迪·沃霍尔、杜 尚、博伊斯等
影响:对艺术 创作、批评和 欣赏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 为当代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波普艺术:通过复制和拼贴的方式, 将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融入艺术创 作中。
表演艺术:将行为、舞蹈、音乐等 元素融入作品中,强调观众的参与 和体验。
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创新和突 破。
当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都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状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启示在于,它们提醒我们保持对艺术的开放态度,不断探 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观念。
PART FIVE
高中美术中的当 代艺术与后现代 主义
创作
两者都试图打 破传统艺术观
念和形式
当代艺术与后 现代主义艺术 在某些方面存 在交叉和融合
后现代主义艺 术对当代艺术 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当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区别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创作风格:当代艺术强调个性与创新,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注重对传统和 现代主义的反叛和颠覆。
表现手法:当代艺术运用多种媒介和技法,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注重对传 统绘画技法的回归和拓展。
高中美术中当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教学意义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理能力
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和创新提供 基础和支持
PART SIX
当代艺术与后现 代主义的实践应 用
当代艺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当代艺术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
当代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添加 标题
特点: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通常采用混合媒介、拼贴、复制和挪用等手法,打破传统艺术边界,强 调观念、意义和语境的传达。同时,后现代主义艺术也关注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通过作品表达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女性主义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和运动,不断推动着社会性别平等的进程。
在后现代背景下,女性主义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塑造了新型的女性文化。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1. 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碎片化、相对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传统二元对立的观念被打破,人们开始关注多元文化、多元性别和多元身份的认同。
这种社会背景为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提供了条件。
2.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多元文化、多元性别和多元身份的认同的关注。
这一转向强调性别、种族、阶级等身份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倡导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性别问题。
同时,这一转向也关注性别平等与正义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
三、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1. 新型女性文化的特征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的推动下,新型女性文化应运而生。
这种文化强调女性的自我价值、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同时也关注女性的社会责任和参与社会建设的价值。
此外,新型女性文化还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2. 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路径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在教育领域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性别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女性。
其次,需要推动政策法规的改革和完善,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需要在媒体、艺术等领域倡导和传播新型女性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
四、新型女性文化的影响新型女性文化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进程,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
其次,它促进了多元文化和多元性别的认同和发展,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进程。
最后,它也为女性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简析西方美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
简析西方美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开展历程简析西方美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开展历程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以下几种说法;吉姆莱文认为:从战后到60年代,现代主义得到了开展但逐渐衰微,是后现代主义逐渐成长并日益显著的时期;70年代是后期现代主义〔Latedern〕与后现代主义〔Pstdern〕并存的10年;而7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便居领先地位。
丹尼尔贝尔认为:那些还追求形式的有序、统一性的美学特征的革命,就是现代主义的,而把现代主义当作一种还在传统艺术概念屏幕上预演的,并在现实中实际进行的革命,就是后现代主义的。
地图坐标方格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标志形式的、抽象的、重复的、平面的、整齐的、呆板的是后现代主义者风格的一种象征,那么,地图坐标方格也许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初步标志。
而福柯的判断是:现代主义是理性的人的僭妄,而后现代主义那么是理性的人的死亡。
福柯以理性人之生死来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抓到了根本之处的。
西方美术的现代主义开展线索是:具象〔焦点透视〕半抽象〔多点透视〕抽象。
在具象阶段,又有人物风景静物的细分。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创造被视为宇宙中心的人的形象。
即以人为中心,而不以神为中心,从拉斐尔到达芬奇,宣扬人性之美占据了领先地位,而乔尔乔内实现了达芬奇关于突破仅描绘人物的局限想法。
这其中有泛神论,也有人性化。
正是他把画中人物退居到风景人物画之中,从而凸显了现实中人的主体性;因而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具象绘画解放出来,这是走向现代艺术的第一步。
正当人们热衷于摆脱古典派的完美性而创造出本文由收集整理模式派绘画之时,一位在罗马的隆巴底人却以艺术自身的光和影的表现来反对模式派的概念化艺术。
他就是米开朗琪罗迈里西,他认为:画苹果与画圣母价值相同,于是有了他的?水果篮?。
于是绘画艺术从写实画风和题材的偏见中解放出来,给静物画安下了一个基座。
这既是17世纪艺术辉煌的一点亮光,亦是走向现代艺术的第二步。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在后经典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转变。
本文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发展背景以及在后经典时期的重要性。
然后重点讨论了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审美追求,以及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和现代主义转向。
探讨了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在当代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在当代文艺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文艺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后经典时期,形态,主题,社会现实主义,审美追求,艺术形式,现代主义,当代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发展背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思潮。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和压迫下的文化产物,倡导艺术为人民服务,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发展背景主要是在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文艺美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兴起与发展得到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条件,对当代世界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发展背景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在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不断深化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为当代世界文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重要性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重要性在当代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社会学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
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 上的多元公正 重视社区工作
后现代社会工 作的视点
关注边缘群体的社会 工作 重视案主主体性自我, 强调案主的参与 社会工作过程中语言 构成的真实性
福科 德勒兹和加塔利
理论解读
鲍德里亚 利奥塔
4-1
对现代权力运作机制的解构——福科
01
在福科看来,现代理性通 福科以否定现代社会为其 过社会制度、话语和实践等方 式来对个人实施统治,通过建
社会理论的
03
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描绘
鲍 德 里 亚
最后,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未来,历史已经终结的社
会,在此人们不知过去,没有未来,信奉彻头彻尾的的“现
在主义”。及时行乐是人们对待生活的唯一选择,这是一个 福科是从对社 “事物的后纵欲状态”。人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拼装文化的 会进行微观的 话 碎片。 语分析视角指涉
现的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令
人迷惘的多面体。
一部分。
但是后现代主义仍存在重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对、
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义、
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论、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 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共同的理论倾向。
1
后 现 代 的 社 会 理 论
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向度
社会理论的 社会边缘群体身上,希望在他们身上爆发出局部和微观的
革命,以便从根上瓦解现代社会。
03
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描绘
鲍 德 里 亚
首先,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幻象时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 来,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失去了物质性和现实性,成为一
个由符号构成的“幻象的世界”。后现代社会基本秩序不再 福科是从对社 以物质产品为基础,而是由模型和符号构成,人们生活在一个不 会进行微观的话 知实在为何物的幻象世界之中。 语分析视角指涉 社会理论的
《2024年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范文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大众文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历程与后现代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理论在后现代转向中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强调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等特点。
这一思潮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碎片化、非主流的特点,而大众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两者的融合使得大众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开放化的特点。
三、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一)从单一到多元:传统大众文化理论注重对单一文化现象的研究,而后现代转向则更加关注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融。
在后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包括网络文化、流行音乐、影视作品等。
(二)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去中心化、非线性的思维方式,这一特点在大众文化理论中得到了体现。
大众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和机构,而是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实现自我表达和传播。
(三)反思与批判:后现代转向使大众文化理论更加注重反思与批判。
在面对大众文化现象时,人们开始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反思与批判有助于推动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后现代转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一)推动大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后现代转向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各种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例如,网络文化的兴起为大众提供了更多表达自我的途径,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增强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后现代转向使大众文化更加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从而增强了其社会功能。
大众文化可以通过反映社会现象、传递价值观等方式,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引发对大众文化的思考与讨论:后现代转向使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大众文化的本质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分析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分析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哲学、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思潮。
它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规训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现代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需要重新审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反思人类的身份、价值、存在等课题。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主义、分裂性、游戏性等特征,是一种对抗现代主义理性、合理的思考方式。
二、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是当代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是当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代社会思潮包括了很多流派,如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后结构主义、后人类主义等等,后现代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后现代主义是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关注民族、种族、性别、性取向、文化等多元性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是衡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基础。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深远,不仅影响了艺术和文学,也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
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1、与现代主义的断裂后现代主义否认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也就是理性主义的思想。
它认为真正的现实是多元、相对、分裂的,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合理性都在描摹现实的时候失灵了。
后现代主义提醒人们回归到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去,重视血脉、民族、个人的独特性,反思进步、合理与权威的关系。
2、与文化多样性的连接后现代主义在强调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现代主义强调的普遍价值和唯一标准因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而失灵,因此后现代主义反思了这种偏向,提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力图扩大文化认同的范围,接受更多文化,创造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世界。
3、与反异质性的斗争后现代主义认为社会异质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抗拒异质化只会产生更大的问题,于是一些学者提出了“政治正确”的概念,这是对抗异质性的一种手段。
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倾向于接纳异质化,认为异质化与多元化同步的,尝试消解异质性的政治斗争将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反弹。
社会学的后现代理论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其本质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普遍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是与“现代”相对应的词。后现代主义的“后”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即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同时“后现代主义”又是时间概念,表示了现代主义结束后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
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由“内在引导”的社会,主要是由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定来引导行为,
三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由“他人引导”的社会,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种“他人引导”的实质则是整一性,不能容忍个体与他人有任何差别。
二是价值的失落
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人的死亡”
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巴尔特(《作者之死》)反对把作者看成是作品意义的最终确定者,拒绝理性、知识、法则。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既然“人”已死亡,价值也就无依附之所,因为价值总是与主体的人相关的。
尼采“超人”
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
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以亵渎神圣、消解崇高、反叛权利、颠覆传统,反主流、反文化、反传统、否定一切终极价值为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以“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我发现,在我还不知道“后现代”具体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自己和周围的很多人其实已经在用这个“时髦”的词汇了。
比如,我们说了一句搞笑的话,具有反讽、颠覆意味,或者毫无意义,令人匪夷所思,别人就会哈哈一笑,说道:“真是后现代!”。
是否这时候所用的“后现代”就是利奥塔所谓的共时态意义层面的含义?——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统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不对既定制度发出赞叹,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蔑视制度;冲破旧范式,不断创新;等等。
[1]对“后现代”的理解,我个人更主张采用利奥塔的两分法,一种是如上诉的,以共时态为标准,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由来已久。
如利奥塔所言,现代主义在创生初期,以标新立异、反叛权威陈说、从事消解和否定,不断为自己的新生扫平地基。
这时候现代主义理论和艺术,朝气勃勃,充满活力,充满破坏和创新精神,以走向新世纪的崇高和豪迈,宣告旧世界和旧规范藩篱的彻底瓦解。
因此它具有后现代的精神。
当然,当现代主义一经全面占领文化思想阵地后,它就不再声言反叛和否定,却讲究新范式、新权威,讲究肯定、秩序、等级、和谐,而此时已成为现存制度辩护人的保守的现代主义,最终彻底丧失了后现代精神。
所以才需要有更新的一种主义,以后现代精神作为武器反抗它,然后再放弃后现代精神而成为秩序和等级的拥护者……。
按照以上的理解,这种一治一乱,一乱一治,循环往返的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展规律,按理每次都应该是以“后现代精神”为动力的。
“后现代精神”就如一股旋风,冲击每一种牢固、僵化的制度,冲破它、打碎它,令它向更高层次发展。
例如,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桎梏的反叛,浪漫主义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的道理一样,每次运动都可谓是以“后现代精神”带动和发起的。
因此,所谓的“后现代精神”就是一种怀疑、求“异”精神和反文化、反传统姿态。
当代美学热点
•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 “人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
• 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引申出"控制自然"、"战 天斗地"、"人定胜天"、"让自然低头"等等口 号原则。这些观点与原则都将人与自然的 关系看作敌对的、改造与被改造、役使与 被役使的关系。
•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以及在此影响下 的实践,造成了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 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严重事实。
• 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 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一般 认为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
• 第一次现代化可以称为工业文明时期 • 第二次现代化可以称为后工业文明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的特征
• 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 • 政治上的民主化 • 经济上的工业化 • 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 • 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 • 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 其次,人对于地球和自然具有一种依存性。
• 其三,人类与地球及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构成。
反面声音
• “有个名叫‘深层生态主义者’的团体现在名声日隆。它 用一种灾病来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这一说法,人类 的作用有如病原体,是一种使地球出疹发烧的细菌,威胁 着地球基本的生命机能。深层生态主义者把我们人类说成 是一种全球癌症,它不受控制地扩张,在城市中恶性转移, 为了自己的营养和健康攫取地球以保证自身所需的资源。 深层生态学的另一种说法是,地球是个大型生物,人类文 明是地球这个行星的艾滋病毒,反复危害其健康和平衡, 使地球不能保持免疫能力……。他们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 即几乎完全从物质意义上来定义与地球的关系——仿佛我 们只是些人形皮囊,命里注定要干本能的坏事,不具有智 慧或自由意志来理解和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美国 副总统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期出现和发展的一种思想理论,主要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批判和反抗。
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反叛精神,试图摆脱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寻求一种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关于真理、价值和存在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空间。
后现代主义倡导者认为,任何社会和文化形式都有其历史和文化包袱,有自己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因此拒绝以任何形式的绝对化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2.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中主要推崇以“混合”和“融合”为主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打破文化的原有藩篱,将不同文化融合、交汇、共生,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形式。
3.知识普及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推动了知识普及的进程。
后现代主义关注人性,提出“民主万岁”,鼓励人们去自由地表达和思考,这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普及和民主化的倾向。
4.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思潮强调视觉文化,追求感性和激情化的表达,独具视觉冲击力,这使得无论是广告界还是影视界,都带来了视觉文化的革命。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在创作视觉媒介方面推崇多元化和自由化,呈现出更为独立和多样的视觉文化体系。
5.深刻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推广,对社会和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既是对“伟大叙事”的反叛,也是对现代主义对于规则、秩序的建立的反省,以及对人性、文化、历史本身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反思和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在这样的意义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社会和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反复探讨的心理和生命的价值感受。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1.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推崇文化多元化的观点,视文化多元化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从而使社会开始接受不同文化的思维和理念。
《2024年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范文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篇一一、引言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揭示了人们对于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分析其背景、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大众文化理论的现代转向在20世纪初,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工业化、标准化和商业化的大众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音乐、报刊等。
这些产品具有普遍性、流行性和商业性等特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大众文化理论试图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传播和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大众文化理论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一方面,现代理论过于强调文化的商业性和标准化,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另一方面,现代理论在面对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后现代转向的背景与特点后现代转向是指大众文化理论在面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环境时所发生的转变。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碎片化、相对主义和反中心化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中,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东方与西方等界限逐渐模糊,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混杂的状态。
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不再局限于对文化的商业性和标准化的分析,而是更加关注文化的多元性、相对性和混杂性。
它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如性别、种族、阶级、地域等,来探讨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后现代理论也更加注重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强调文化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
四、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的影响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拓宽了文化研究的视野,使研究者能够从更多元、更广阔的视角来探讨文化现象。
其次,后现代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性,有助于消除文化歧视和偏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威廉斯大众文化理论与美学的后现代转向
美学史 上的重要转折意 义的探讨却 尚不多见 。有鉴于此 ,本文
一
种 美的哲学总是意味着试 图把我们的审美经验 归结为一个相
主要探讨威 廉斯 的大众文化理论 与2 0 世纪西 方美学的后现代转 异的原则 ,并且使 艺术隶属于一个相异 的裁判 权。康德在他的
向之 间的关系 , 以期从 一个崭新的视 角揭示威廉斯在 2 0 世纪西
体 以求得知识 , 而是凭借 想象力 ( 或者 想象力和悟性相 结合 ) 联 界里 ,每 一个 自然的 产品都 是 自由的 公民 ,它同最 高贵的 公
系于主体 和他的快 感和不快 感 。鉴赏 判断 因此 不是知识 判断 , 民拥 有相 同的权利 , 而且 甚至为 了整体 也不应 该受 到强制 , 而 从而不是逻辑 的 , 而是审美 的。 ” 审美带来的愉悦不是感 官陕适 是应该与一切 相一致 。 ” 德 国古典 美学的集大成 者黑格尔试 图 的愉悦 ,也不是 道德的善所带来 的愉悦 ,而是纯粹 审美形式带 从 “ 美 的规 律 ”来全面论 述艺 术本 身:“ 诗 的艺术 作 品却只有
深受 康德影 响 的席勒 也强调 美就是 自身的 目的而不是 任
审美的 自律 性原则 ,把 “ 美”的领域确定 为一个属于 “ 情”的 何 其他事 物 的手段 :“ 美 ,或者 更确切 地说 ,审美趣 味 , 把 一 独 立领域 , 将 审美与知识的判 断和 道德的判断 区别开 , “ 为 了判 切事 物看 作是 本身 的 目的 ,而且 绝对不 容忍一 个事 物把 另一 别某一对象 美或 不美 , 我 们不是把 它的表 象凭借悟性联 系于客 个事 物 当作手 段或者 一个 事物束 缚 另一 个事物 。在 审美的 世
1 0
审美论坛
简论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
简论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摘要美术的发展,是伴随着中西文化历史的变革,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从古典主义经历现实主义,逐渐的发展到现阶段的后现代主义。
文中笔者就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进行了介绍。
而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出现,对教育等领域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1.后现代主义美术1.1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是指二次大战后的工业社会以及信息发展时代,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产物,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是社会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具体的来讲,后现代主义,它倾向于文化方面,它不属于任何一种风格或者任何一种流派,后现代主义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态,而不只是为了产生几部经典作品而出现的革命形势。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描述的话语和文化的思潮,它主要表现了在当时文化影响下的一种精神价值取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现代思潮已经超出了文化、艺术、教育的领域。
1.2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学研究中,后来逐步扩展为一场席卷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及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文化思潮。
作为一种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质疑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具有它们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立场。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出发点是对现代主义进行质疑、反思与颠覆,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破为始,以立为终”,即解构和建构。
1.3后现代主义美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视角下,美术应重于认识美、发现美、理解美,观赏者应提高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而作品内容上则开始多元、综合、动态化。
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人们普遍表现出狂躁、忧虑、焦灼不安,甚至表现为对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反感及对都市、机械文明的逃避。
二战后,艺术家们利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材料和媒介制造大众能理解的物象,利用电视、报纸、印刷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加以普及,通过艺术与工业、机械文明结合,吸引观众注意, 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创造了通俗易懂的后现代主义美术。
《2024年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范文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文化理论也发生了明显的后现代转向。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理论在后现代背景下的新发展、新变化,以及这一转向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发展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以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通俗文化。
其特点是消费性、流行性、模式化等。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后现代转向的背景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它强调多元化、碎片化、非线性等特征。
随着这一思潮的兴起,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文化理论也开始出现后现代转向的趋势。
四、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1. 文化多元化的反映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融,这一观念在大众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在后现代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在大众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2. 消费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更加丰富多样。
大众文化作为消费社会的重要产物,其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后现代背景下,大众文化的消费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扩展。
3. 碎片化与非线性的表达方式后现代主义强调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和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在大众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网络文化中的短视频、微电影等都是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思想。
五、后现代转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1. 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后现代转向使得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不同的人群都可以在大众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这有助于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强化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属性后现代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后现代是什么意思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后现代是什么意思工业革命的成功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导入了现代历史阶段。
由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开创的现代社会具有“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性质,是一种基于个人自由民主和基本人权的法制社会,其基本特征和“现代性”在于:把社会视为由具有自由平等权的个人,依据其个人意愿和基本利益,而按照协商民主方式达到共识的途径所建构起来的。
换言之,自然权利论和社会契约论,是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建构基础,其政治意义在于牵制国家权力的膨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转入后现代历史阶段的起点。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动荡以及20世纪半个多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激烈变革之后,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率先步入了“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代,从经典资本主义过渡到了晚期资本主义。
当代美国的“后现代性”充满着矛盾性和吊诡性: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实现了高度的理性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空前繁荣,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休闲式”或“消费式”的轻松惬意的日常生活结构;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法制化、专业化和体系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正在日渐脱离日常生活领域,开始走向与“生活世界”的尖锐对立,并对公民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殖民化”或“宰制”,这一切不仅直接破坏了美国社会本身现存的和谐关系,而且对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间接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美国社会的后现代特征“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technocracy),使当代美国的社会性质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启蒙理性已经异化为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和极权理性,成为凭借权力控制一切、征服一切的基础和工具。
理性的异化逐渐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变异。
其次,技术专家同权力机构相互勾结,赋予当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一种新的特权地位,形成对当代美国社会的“科技专制”,使效率和技术统治意识取代了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意识,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5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Vol.31,No.5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2010美学研究社会美及其后现代转向*张 中(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摘 要:社会美作为美的形态之一,作为中国美学的“特产”,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研究与宣扬。
然而,它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却逐渐走向了停滞。
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当代美学开始关注生活、社会和自然,开始将生活、艺术、社会、自然的界限抹平———它们开始提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肯定美学”、“景观美学”———而这些实际上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美有着相同的时代诉求和审美立场。
同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展,后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美开始走向一种建设性的审美征途之中。
它开始倡导一种自由、多元、和谐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的生态美学观。
关键词:社会美;日常生活审美化;后现代主义;自由;多元;和谐;生态美学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0)05-0016-06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9C803)作者简介:张 中(1973-),男,江苏睢宁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一、社会美及其流变作为美的形态之一,社会美和自然美、艺术美一样,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和研究。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社会美被提出、强化和宣扬,而它确实也引起过激烈的反响。
然而,社会美却是一种独特的美的形态,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并没有被提及和确立,但它却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取得了独立,并且获得了较高的地位———“社会美是中国美学进入现代历史后独创的美学范畴,曾在中国美学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1]事实上,社会美这一概念或范畴源自于美学家蔡仪。
在20世纪40年代蔡仪撰写的《新美学》一书中,他首次提出了“社会美”这一概念。
并且,在随后的不断讨论和修订中,社会美作为一种美的范畴得以确立和强化。
蔡仪认为,“社会美这个术语,在美学史上过去是没有见到的。
因为过去的哲学家,对于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某些社会事物,都称为自然;或者他们不认为在自然之外还有什么客观的社会事物。
……现在我们承认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除自然界事物之外还有社会事物,两者的本质是各不相同的。
于是也就要承认在自然美之外还有社会美。
”[2]为了进一步厘清社会美这一范畴和其他美的范畴的界限,蔡仪还重点论述了社会美的三个主要样态:行为美、性格美、环境美。
而且,他还探讨了社会美的主要决定条件、社会美的特性等问题。
可以说,在蔡仪的努力之下,社会美逐渐获得了它的合法地位,也在社会生活中担当*收稿日期:2010-09-01了独特角色。
同时,由此逐渐引发的对于社会美的讨论从50年代大讨论到80年代文化启蒙,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
然而,在半个多世纪的美学论争里,社会美却没有被“愈辩愈明”,其境遇却每况愈下。
甚至,自90年代开始,关于社会美的讨论逐渐弱化和减少。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社会美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或者说美的形态没有在西方美学中确立?为什么它又会在中国现代美学中获得较强的话语权或者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为什么它又会在90年代以后逐渐走向式微?这些问题虽然都曾得到美学界的关注,但他们大都语焉不详、或者是隔靴搔痒。
事实上,“西方近代哲学唯物论兴盛,但其美学并未指向社会美;中国美学没有西方模式的唯物论哲学,却具有形成社会美的文化传统。
”[1]显然,西方美学从一开始就强调主客二分,而客体作为外在事物、或者客观对象都是主体自我建构的条件和凭借。
也就是说,西方古典美学并不关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即使注意到了这些,它们也是以客观的、科学的态度进行评价和把握的。
尤其是当康德确立和强化了审美的无功利(无利害)之后,审美就真正变成了个体的私事。
虽然就康德而言,审美依然要求传达、要求获致普遍,但美依然是主体的“自我”事情。
故而,西方美学极为重视“再现”和“表现”。
这也就是说,西方美学重视的是艺术美;而对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关注甚少。
虽然欧洲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召唤自然美;现代批判理论的马尔库塞、本雅明宣扬所谓“新感性”和“灵韵”;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倡导“审美主义”,但他们的思想主要指向依然是艺术美。
或者说,他们依然是在艺术美的背景下来进行张扬或反叛的。
而在西方近现代美学中,这一点并没有得以根本改变。
故而,在西方美学中,社会美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独立地位。
这也就是说,西方美学的传统和思维导致它们的关注点并不在社会美之上———而中国美学却不同。
首先,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的解放导致了新的政治话语和文化场域出现,当然它们也重构了传统文化。
那么,作为独立的新人(或主人),新的审美主体急切希望获得理解和成长,而新的意识形态正好应和与专注于此。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结盟,也开始了审美重塑的历史。
可以说,意识形态的指导和强化促使社会美呼之欲出,也激发它在日后的发展中日趋强势。
所以,伊格尔顿说:“现代美学概念的建构,是与现代阶级社会中的主导意识形态建构不可分割的,是以这个社会秩序所对应的新的人类主体性密不可分的。
”[3](P13)其次,中国传统社会心理结构和文化结构也暗示和内蕴了社会美的意味。
古代中国是个“礼”“乐”的社会,也是一个强调“秩序”的社会。
在这样的一个礼法社会里,儒学占据主流。
而儒家及其长达两千余年的影响、教导,使得古代人更加关注于自身、关注于价值的实现。
美作为善的附庸,仅仅是一种补充式的锦上添花,而并非是不可或缺。
即是说,在古代中国,美善是一体的,尤其是人们更注意和关心的是善。
而“善”的核心意义即是指个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样,古人喜欢修心养性、悠游自然。
然而这些都是为更好的“入世(或入仕)”做铺垫的———即便并非如此,古人的寻美之路也大都指向道德、伦理的指标。
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促使中国人的社会美沉潜在生活(功利)之中。
而这也就是说,“古代也有社会美。
社会生活被古代人理解为社会美,其主要依据是功利性,这表明了古代人看重政治需求、伦理教化和物欲占有的价值取向;同时,这种取向又被富有特色地展开在节制规范、整齐有序的外观形式上。
”[1]这样,生活之美就成为社会美的必要条件和主要资源,而中国现代美学则进一步发现和挖掘了这些。
它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革新除弊、触类旁通,从而顺利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
因此,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就成为了社会美的关键。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4](P242)抛弃车氏的泛审美倾向,我们也依然可以看到,社会美从人的社会生活中获得了极大的资源。
它们更加关注人在生活和社会中的立场、判断;也更加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关系性;尤其是冷静保持了与善的和谐关系。
而这些,都促使了社会美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出现和发展。
事实上,“在现代审美关系中,社会美在两种力量的推动下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换。
首先,古代的审美封闭性被打破,人的内在的心理世界和外在的现实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和深化;其次,审美特性的确立成为一个历史课题,审美不再是一种附庸或手段,功利性的追求和认知性的显示,必须在审美71的过程中完成。
”[1]由于这样两个原因,与古代审美思想相比,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社会美显然是独立的和更具开放性的。
也就是说,经由美学家的改造和创新,以及时代、阶级、社会的更迭、延续和传承,“社会美”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应运而生、并逐渐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和话语权。
二、社会美的特质显然,社会美作为时代和历史的产物,自然拥有它存在的价值。
而且,在它日益被关注和讨论的过程中也确实对于人的审美、美感心理的塑造起到过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具有哪些特点?与自然美、艺术美相较,社会美到底有何异同?这一概念还有没有创生力?甚至,社会美这一问题是否是个伪问题?首先,何谓社会美?经由美学家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的美。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事物的美也千姿百态。
然而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事物都与人有关,因此,社会美也总是与人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直接或间接地形象显现着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
”[5]由此观之,社会美的外延将极为阔大。
因为所谓社会事物,很显然小到首饰大到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都在此列;运河、大坝这些人造景观自然也是;那些生活中的民俗、歌曲、服饰、礼节也自然也不能旁落。
然而这些仅仅是可见的,还有那些隐性的社会美。
比如,新闻报道及其规律;经济法则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改造;新技术、新材料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现代网络技术;人们对于世界和生活的哲学认识……这些显然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符合人的进步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事物;也都是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社会事物。
所以,按照蔡仪,这些都应当算作是社会美。
然而,也有许多能够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社会事物并不一定就是社会美———比如被利奥塔称之为“崇高”的战争就不是社会美。
我们甚至以为,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不是社会美的体现。
因为社会美首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和谐———离开了这个特质,社会美就是扭曲、变形的。
当然,蔡仪所强调的社会美包括行为美、性格美、环境美。
而这一判断除去时代的和历史的局限,我们可以看到,蔡仪的社会美还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
在那个强调人定胜天、战天斗地的社会岁月里,蔡仪的社会美是适时的、恰当的。
然而,今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个人生存的需求和文化境域早已改变,所以有必要修正蔡仪的看法。
比如,人的行为美现在并不能被看作是美的内容,只能被放置在伦理道德判断之中。
所以,一般而言,“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美,是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体现人们的理想愿望,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事物,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历史性和功利性。
”[6]虽然人的行为美能够体现社会风尚,但我们一般并不将其看作是社会美。
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而言,人的行为美更多地是和社会道德、伦理相关。
所以,我认为,现代美学中的社会美主要应该包括这些一些内容:社会产品美,生产实践美、人性美、社会关系美、日常生活美等。
当然,这些内容应该被放置在现代审美语境之下来考察,才更有意义。
显然,不加区分地使用,将会使其重回美善不分的道德品藻中去,也会使其混淆于自然美、艺术美。
当然,在现代审美语境下,社会产品美就包括现代工业品的设计、流程、包装等一系列环节。
而在这些环节里,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和精神。
这里的社会产品美主要是指物质生产,而那些精神产品美我们一般将其置放在艺术美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