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思维)知止定静安虑得

合集下载

心智反思七步法

心智反思七步法

心智反思七步法

反思七步法”:知,止,定、静、安、虑、得。

一、知

知,就是我们要知道有值得反思的经验发生。如果事情发生就过去了,我们没有进行反思,那么我们什么都得不到,所以,要想有所得,首先就要知道那些事情发生了,那些事情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

例如我们打算为五月份的门博会的设计一档促销活动,我们首先要预设一个目标,毕竟每次活动都是成本的,有目标了我们才可以向公司申请相应的预算。假定我们的促销目标是500万,如果整个活动搞下来,我们只完成了300万,我们就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少卖了200万,是市场问题,还是经销商的结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设计方案本身就有问题,导致目标不能实现,有没有更优的方案可以选择,有没有什么补救措施。假如我们超额完成了促销目标,达到了800万,我们同样也可以反思,为什么会超出这么多,有那个方面是我们当初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订单的增加,是偶发因素还是常规因素?

二、止

止,就是要停下来,要反思我们发现值得学习的经验。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脑袋灵光一闪,然后就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为什

么呢?虽然我们看到了这个经验的发生,注意到了其中会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没有继续思考,然后我们就忘记了。

反思必须要形成一种常态,形成一种习惯。当我们在平时遇到灵光一现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把他记录下来,然后马上找时间,可以是会后,也可以是下班以后,进入反思状态,从中学习有用的经验。同样以博览会的促销为例,当我们把整个活动设计好以后,我们可以拿着这个方案,列出上面的那些问题,再问一问我们的策划人员: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可以进一步的完善的地方?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意思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意思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内心安定,才能冷静思考;只有冷静思考,才能明确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有所收获。

具体来说,“定而后能静”是指在面对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时,要先让自己的内心安定下来,不被情绪所左右,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静而后能安”则是指在冷静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让自己感到安心和稳定。“安而后能虑”是指在安心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虑而后能得”则是指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决策,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深入思考问题,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决策,才能取得成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理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理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理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是“知止”;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这是“有定”;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这是“能安”;能够深思熟虑,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是“能虑”。最终,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行动过程,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这就是“得”。

这句话强调了几个重要的观念:

明确目标和价值观: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样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保持冷静和镇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轻易被情绪左右。这样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深思熟虑:在做决策之前,需要深思熟虑,考虑各种可能性和后果。这样才能够避免犯错,做出最好的选择。

行动和坚持:最后,需要付诸行动,并且坚持不懈。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强调了思考、行动和坚持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翻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翻译

翻译: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一、出处

翻译: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二、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译文

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用真情实意对待他人,在于使人的德行达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作品赏析: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

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

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是一个思维程序运行的过程】

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

出自:《礼记·大学》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知止定静安虑得怎么解释?

知止定静安虑得怎么解释?

知止定静安虑得怎么解释?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下面我们来分享“七证”。这七证分别是:知、止、定、静、安、虑、得。“知”,可以当成动词,有探索的意思;也可以当成名词,有知识的意思;也可以通假古文中的“智”,有智慧的意思。放在“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中来看,应该是动词。那么有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要“知”什么?记得在读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庄子时,他提出要具见,当然他是从修道的角度,也就是说要想修道必须首先见“道”,否则不知道自己修什么,那有怎么去修呢?同理,对于《大学》来说,我们见的是什么道?当然见的是“三纲”。然而这样说也只会落下乘,其实“三纲”已经是大学之道为了让人们去理解而表现出来的外用,并不是大学之道的那个本体,更细致地说应该是见那个让一切事务运行的法则。好啦,“知”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怎么去“知”呢?在“八目”中我们会有更加详细地说明。额外想说的是,见道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孔子说“吾道一贯之”,就那么一个东西早已经告诉你了,可是你要去执行啊,去贯啊,不去执行不去贯,说也是白说。因此,这句话又衍生出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上智”是很有智慧的人,认可这个道理并且会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说信仰坚定也罢,说理想崇高也罢,总之要坚持按照道理去做,听到了,认可了,就要终身奉行。“下愚”呢?就是思想不太活络的人,一条道跑到黑,认准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当然如果认准了是正确的道理,自然也就撞不上南墙了,因此也就不会头破血流了,反而会修身修炼有成。接下来是“止”和“定”。当我们知道了应该知道的东西,而且也已经知道了之后,下面就是如何对待这个知道的东西了。打一个比方,比如一条河流流向湖泊,在流的过程中水逐渐向湖泊聚集,这个聚集的过程就是“知”的状态,而聚集的结果就是“止”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归宿,停下来,聚集在一起。用哲学上的话讲就是量变引发质变,这个积累量的过程就是“止”。当“止”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引发的变化就开始进入了“定”。因此叫

定静安虑得

定静安虑得

富士康总裁语录之一:主管人员的工作定位-------定静安虑得

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曾参《大学》(曾参系孔子的门徒)

知止,明确目标和理想。

定,意志坚定的追求目标。

静,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内心平静。

安,安于现状安守本分不怨天尤人。

虑,思虑谨慎处事周全。

得,舍得有舍就有得。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学儒家修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学儒家修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学儒家修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结合自己的体悟,以我自己的方式去解读经典,修身养性之道,齐家治世之道,非儒家不可。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世间一切的答案,也就是一种“至善”的东西,就在我自已的这一身肉体内,它时刻在等待着我去唤醒。只要你能够明白这一点,那么你就不会拼命地往外寻求大道了,你的心就能够安定下来了。

定而后能静:身心安定下来后,你自然而然就会进入一种非常宁静的状态中。这样的一种状态是通往智慧的大门,做到这一步,你就已经在智慧的大门口了。

静而后能安:当你到达了智慧的门口,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非常安详的感觉,似乎是一个远游的游子找到了久违的自己的家。

安而后能虑:在这种安详的状态中,你听到了智慧的大门里的呼唤声,在呼唤着你进去。智慧的呼唤声也就是你在安祥状态中的所思所虑,因为你在推门之前要考虑先迈哪一只脚,这样一步一步地靠近智慧的大门。

虑而后能得:当你不断地往前迈,于是终于推开了智慧的大门,得到了,“德”也到了。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翻译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翻译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这句话出自《中庸》,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哲学格言。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概念,即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先有所克制,然后才能找到定力,从而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能够让人内心安定,还能够让人有明智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知止。知止,就是要明白自己的限制和局限,不能无限地追求、执着于某种东西,而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这种知止的境界,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承受范围。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和诱惑,如果不懂得知止,就会陷入盲目追求和不断扩大自己承受范围的错误境地。知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人都因为不懂得知止而陷入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当中。唯有知止,才能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

定。定,就是在知止的基础上,要有目标和方向,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恒定。只有找到定力,才能在风浪和诱惑中保持自己的本心。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变数和困难,如果没有定力,就会因为外界的波动而失去自控能力。而有了定力,就能够在外界的影响下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和稳定,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保持原有的目标和方向。

静。静,并不是指人要消极怠惰,而是指人要有清净的心境和安详的

气质,以应对生活中的波折和挑战。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有清晰的

思维和深刻的体悟。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人常常会因为焦虑和浮躁

而丧失心灵的宁静。而有了静,就能够在繁杂的事务中保持内心的恬静,不为外界的喧嚣而动摇。

安。安,是指内心的安定与平和,是一种脱离世俗和欲望的境界。只

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

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

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

文化传承,勿忘“拾遗”

演讲人:谢维和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演讲时间:二○一八年一月

谢维和1954年生。教育社会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现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当然我要说的,肯定不是我们丢了一个钱包或者丢了一个手机或者丢了一个什么物件,需要我们把它捡回来。我在这里想与大家讨论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可能有一些,是我们不自觉间丢掉的东西?这就需要“拾遗”,也就是我们要把它捡回来。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往往有那么一点丢三落四。丢掉一两个字无关紧要,可是要丢掉一段话,或者有些句子弄得不完整,那就可能出麻烦了。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现在如果有一个人,他要挖苦别人,可能会这么说:“你怎么这么蠢,真是愚不可及!”其实这个“愚不可及”,本意真不是挖苦他,而是在表扬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愚不可及”前面,还有一句话,叫“智可及”。这是曹操在评价他的大臣荀攸时说的:“公达外愚内智,外法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意思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干,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去比肩,但是一个人的大智慧,即大智若愚的这样一种愚,就学不会了,因为这是做人有品位的一种境界。如果忽略前面的“智可及”,只说后面的“愚不可及”,那么这种表达是不完整的。

古训:人生修行“六字经”——止、定、静、安、虑、得

古训:人生修行“六字经”——止、定、静、安、虑、得

古训:人生修行“六字经”——止、定、静、安、虑、得

古训:人生修行“六字经”——止、定、静、安、虑、得

X

来源:CCTV4(cctvzgxw)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大学》开篇的古训精准深刻又完整地道出了做好人、做好事的根本秘诀和完整过程。其中精华的六个字“止、定、静、安、虑、得”,更堪称六字真言。好好理解体悟,必能成人成事。

止——树立目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感想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感想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感想

《大学》说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知、定、静、安、虑、得”是一个顺序,是一环扣一环,是缺一不可,是不可跳跃的。而这里的本是知。如果没有这个本,后面的得也就不复存在了,就是轻易得到了,也不会长远的。这又是一个哲学的道理。

知:知识、学问、知识面。知止:智慧。在把你要做事前的一切相关的知识、信息之间的负责关系统统研究透彻了,达到融会贯通了就能对新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正确解决。

但解决问题之前要能静下心来,静心后才能安稳住情绪,身心安稳后长出吸一口气,才可以思故,这个思故才能一蹴而就,才能把握住事物的规律。

但人们往往不能按这样的节奏来处理和思故问题,对某一件事,不求甚解,知识面不够,又不能静下心去思故,所以往往所要拍板的事下来是事与愿违,而自己还要怨天尤人。这实乃是盲人摸象所得出的结论,与客观和他人无关。

物有本未,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只要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现象,知道了事物的开头和结果及先后顺序,则把它办好就会易如反掌。这就是大道就是大智慧。

诸葛亮未出茅庐则三分天下,就这知止的结果,在当时的环境下,天下形势的掌控就是那样,而唯有孔明清醒这三分天下,定位明确,方向明确找到了切入点,成就了刘备一生的霸业。这就是他善于学习,善于分析,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而又安居小舍静心养性,才得出的宏伟巨论。

在今天的社会中,各种信息爆发,大量的数据、畅通的媒体、众多的各种

专家,用各种观点、各种价值观轰炸着人们。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有一双慧眼去识别真伪,去辨别是非,你必须用系统的知识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专家或半专家的身份,去分析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方向,躲进小楼做一统静心思故,才能勇站立于经济大潮的正确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

出自《礼记·大学》开篇部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在工作与生活中,“止”可以理解为为人生境界、“理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追求的目标并想达到的结果。作为一名下属,肯定想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目标并达到突出的政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的很想嫁个“高富帅”,男的很想娶个“白富美”。“止”很好设定,关键是能否达到“知止”;与个人的客观条件符不符。“身高1.5米,个人目标NBA球星”显然可能性微乎其微;有没有很好地设定达“止”的路径,“马步没扎稳就练腾空”,“徒弟没当好就要当师傅”结果可想而知。当然也不可妄自菲薄。

“知止而后有定”,“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设定的目标符合了客观实际,达到目标的路径心中有数。沿路践行过程的艰难险阻心里有准备、持之以恒化难

排险不达目标誓不休的决心就容易坚定。

一个人在“知止”后建立起的坚定意志,是不容易摧垮的。“天天立志者,不知知止,立志常在者胸存知止。”

“定而后能静”,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确立了“知止后的坚定意志”,自然就不会因不顺意的一时一事而烦躁,不会患得患失。能慎静不躁地逐步实现阶段目标。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翻译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翻译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知止而后定

2.定而后能静

3.静而后能安

4.安而后能虑

5.翻译

正文

知止而后定,这句话意味着在行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当我们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时,内心便会有了坚定的信念,这就是“定”。而定之后,我们便能够进入静的状态。

定而后能静,静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在静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对事物有更清晰的认识。静能让我们远离纷扰,更加专注,这就是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是一种内心的舒适与坦然。在静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安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安而后能虑,虑即思考。在安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对事物有更全面的理解。虑使我们能够理性分析,做出最佳决策。

第1页共1页

大学其所厚者的心得感悟

大学其所厚者的心得感悟

大学其所厚者的心得感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后人将其精炼为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纵浪大化中,我们须习得“定”字,秉持本心,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我认为,习得“定”字须有安贫乐道的态度。曾经红极一时的兵王“许xx”,或许他先天的机能并不比他人优越,而后天的勤奋则是他无可匹敌的上方宝剑。一开始的“为了班长留下”让他心有所止,有了自己做人的终止方向,内心安宁而能置身于“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因为“定”而能“安”,他安于技艺之贫而能不断汲取兵中之髓,有了极其厚重的精神基础,至使其成为人上之人,兵中之王。故孔x曰:“仁者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水遇何阻力,他都能以柔克刚,因为始终记得自己,秉持本心。

岁月的洗礼,让先贤的智慧凝成精髓,“定”是苏x的“我本无价跟赶在,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豁x,是陶x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安守,也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清高。面对权势,他们能“不为五斗米折腰”;面对诱惑,他们也能“心不妄动”;而汪xx信仰不定,故而投敌叛国,吴xx情感不定,故而“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们被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曾几何时,当代舞蹈家杨xx的孔雀舞可谓一舞倾国,可如今她也心有不“定”,当她喊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么还好吗?”之类的庸俗之语时,国内外的舞评家称之为“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定力不足,让她未能深思熟虑此事

带来的后果,而使她在观众心的形象大减。是故,我们要向洪应明一样,咬得菜根以守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读<<大学>>中有这样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也就是说:知止,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随遇而安,不为外界影响所动了。

我的生活、工作感悟:

1、控制自己。我每天每时都在告戒自己: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可做不可做的事不做;大家都想做的事让别人做,想说的话让别人说。

2、做一个内心安静的的思考者。只有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

3、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到自己身上。纷杂的环境和关系,不要关注别人的琐事;很多矛盾和冲突就是因为我们过份关注别人而产生的。

4、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有所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止定静安虑得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每一个人,若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得、有所成,离

不开一个“静”字。

安静,不是要让自己脱离现实,而是要在现实中以一种淡定的姿态,去看清自己的本质。只有看清自己的本质,才能更加直接地设法提升。浅薄的热闹于我无益,我便不取。丰富的安静可促成长,我便谨守。

静者不避闹市,躁者难立深山

真正能够守住内心之宁静者,是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人。若是处于僻静处,他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独处之安乐。若是处于喧闹处,他能稳如泰山地听取内心的声音。

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老人悠然自得地坐于榕树之下,他们的神态是安详的,是宁静的,纵然过往有贩货之小车,周遭有嬉闹的儿童,他们也能气定神闲。秘诀在于内心丰富的安静。

反观内心躁动之人,他们因为渴求太多,而导致失去了内心之平静。这些人即使让他们身处于深山之中,或者隐没于古刹禅房,他们也只会感到焦灼难安。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静之乐趣。

安静发乎童心,修炼贵在持恒

既知安静之可贵、躁动之纷扰,那么怎样才能尽量达到心境平静的状态呢?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细腻地生活,少计较功名、少计较得失,即《大学》所谓的“知止”;多去想想什么能让自己快乐,我们的内心才能回复到平静的状态,我们的灵魂才会变得丰富和厚实。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需要依赖一些修炼的方法。比如在工作之中,要养成拟定计划的习惯,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做什么,都要有一个明晰的计划。

人在有计划的时候,内心自然会安定踏实很多。比如我们在生活之中,要养成定期收拾家居物件的习惯,让自己在摆放整齐东西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各安其位”的良好情绪。这些小细节往往被我们所轻视和忽略,但却能切切实实地帮助我们通过一种持久的方式找回平静。

充实不假外求,丰富觅于内心

很多人会以为,自己拥有很多东西,比如物质,比如名声,生命就是圆满的。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

这种所谓的“充实”不过是绣花枕头,外表光鲜,而内里却堆满了禾草。物质再多,一旦够用,其余即为浪费。名声再大,岁月推移旋即所剩无几。

真正的丰富只能从内心中寻找。多接受点哲学的思辨训练,从文学的人物里获得力量,读点历史书籍,从浩瀚的知识中充实自己,让自己生命的深

度得以延伸,让自己生命的广度得以拓宽,才是真正的圆满,也只有这种圆满才能让我们感到真正的平静。

浅薄的热闹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丰富的安静如万顷碧波,永恒深沉。去做一个内心安静的人,不骄不躁;去做一个充实丰富的人,且行且乐。

生命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旅行,丰富的安静是沿途最美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