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主命题7年总汇第七部分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

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 词借咏鹰抒壮怀, 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 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 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 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 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 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 风低” 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 划破” 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 “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 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 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 逐兽云雪冈。 身手:指才能、 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 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 轩举:昂扬貌。 指鹰。 轩举:昂扬貌。 ⑦汝:指鹰。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 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答案: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意思对即可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 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4 么?(4分) 答案: 雁引愁心去 运用了拟人手法, 雁引愁心去”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 为诗人带走愁心, 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 思对即可) 思对即可) 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首(其六)刘禹锡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①澄洲:这里指江河中的陆地。

②江隈:江岸弯曲处。

(1)诗歌第一句中的“”“”二字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转移;第二句中的“”字写出了淘金人数的多。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7年安徽省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课件

2007年安徽省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课件

“内容的理解” 不仅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而且是鉴赏的关键,如果看不懂一首诗,鉴 赏就无从谈起;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鉴赏才会成为可能。因此, “内容的理解” 历来是考查的重点。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 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做什么永远比怎么做重要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 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 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 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 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常见题材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长亭送别 6.咏物与咏怀咏物诗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别有寄托—— 或者托物言志,或者有所讥讽,或者抒发感慨还有一种是 别无寄托,只在借歌咏山川景物来畅意怡情。

标题突破 注释突破 作者突破 诗眼突破
标题
近试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 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 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 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之诗歌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之诗歌赏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之诗歌赏析第一篇: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之诗歌赏析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之诗歌赏析【一】《观沧海》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 “”。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次写海面上的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3分)【①观②树木百草③秋风洪波】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分)【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3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答案】①诗人借助奇特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

(大意对即可)4.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2分)5.解释词语:①临:到达,登上。

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③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首句有何作用?(意象、渲染气氛、情感)答:首句写景,“杨花”“子规”点名暮春时节,渲染悲凉伤感的气氛,诗人融情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2分)示例: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与怀念之情。

3.解释词语:①左迁:降职。

【三】《次北固山下》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正”。

四字传神的写出了顺风行船的场景。

【两岸才显的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分)答: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安徽省滁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

安徽省滁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

安徽省滁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诗歌鉴赏 (共20题;共143分)1. (2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有________ 、________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是唐代诗人常见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B . 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

C . 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D . 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

2. (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①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指蟋蟀。

(1)诗歌中“沉沉”和“切切”两个词意蕴深刻,试写出表达效果。

(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并说出诗句表达的感情。

3. (10分)阅读下边古诗,然后答题。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君何能尔”中的“尔”指代什么?(3)你是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的?(4)诗中哪个词能体现诗人陶醉于自然景物中的心情?4. (10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 ________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③阴阳割昏晓________④荡胸生曾云________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安徽省黄山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

安徽省黄山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

安徽省黄山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诗歌鉴赏 (共20题;共143分)1. (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 第一二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D .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可见战斗生活很紧张。

(2)颈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绝”的写景名句,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文字描绘这幅画面。

2. (6分)(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① ,蒸藜②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②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点,特别是颔联更能表现这一特点,请作赏析。

3. (10分)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答题。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这首诗在结构、顺序上与一般的绝句不同,它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

(2)诗中描写了六月西湖在________这个特定时间里满湖之荷红叶碧辉映的奇异之景4. (10分)(2016·苏州)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读古诗,要展开想象,描绘诗中情景。

如果要让你想象这首诗的情景,应抓住哪些关键事物?并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通过写自己强欲登高、无人送酒表现自己的孤独、失落,后两句借对故园菊傍战场开的想象来强化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孤独、愁苦更为深沉。

【详解】本题考查意象和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故园菊”,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直抒厠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昏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游子看到眼前景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

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的思乡之情。

【答案】2.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3.B【解析】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

专题十 古诗词曲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安徽专用)

专题十    古诗词曲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安徽专用)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内容、表现手法: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 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 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 何当①共剪西窗烛, 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诗 却话②巴山夜雨时。 人孤寂的内心。 情感:表达了诗人急切地想和妻子(友人)团聚的思想 感情。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修辞:此二句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用“生”与“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 海日生残夜③, 和情思,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江春入旧年。 哲理: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 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修辞:设问、用典。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 乡书何处达? 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全诗笼 归雁洛阳边。 罩着一层淡淡的愁绪。
映衬:“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
孤独寂寞及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描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 枯藤老树昏鸦②, 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 小桥流水人家, 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 古道西风瘦马。 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
侧面表现出木兰的英勇善战、智勇双全。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内容:写木兰放弃功名,希望尽快回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家团聚,显示出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
愿驰⑨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雄不慕荣华的纯真品质和对家园生活 的眷念。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

(诗词曲文皆可)【答案】(1)美国;弗罗斯特(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课标古诗文梳理、鉴赏课件七年级下册(2023年安徽必考)

课标古诗文梳理、鉴赏课件七年级下册(2023年安徽必考)

22.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201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zd>
</zd>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019】。
<zd>
</zd>
<zd>
</zd>
重点鉴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情感: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 大无畏的精神。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 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适用语境:自勉或勉励他人只要眼光长远,坚守正确的志向,就能无所畏惧, 战胜困难。
21.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①
<zd>
</zd>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012】。②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zd>
</zd>
<zd>
</z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近13年4考】。
<zd>
</zd>
①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参天
2023年安徽中考:语文
课标古诗文梳理、鉴赏
一、一~九年级课标古诗词曲梳理、鉴赏 七年级下册
19.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zd>
</zd>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集锦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集锦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集锦诗歌鉴赏集锦1、(20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8226;咏鹰[清]陈维崧寒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20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夷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2)“天地寂寥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3、(20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表现其情感?(2分)答:(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答:4、(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华清宫过华清宫吴融李约四郎飞雪暗云端,君王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答:(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2007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省芜湖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

安徽省芜湖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

安徽省芜湖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9:诗歌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诗歌鉴赏 (共20题;共143分)1. (2分)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运用曲笔,指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人是________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 的感情。

(2)赏析诗句中划线字的作用。

烟笼寒水月笼沙2. (6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甲】钱塘湖春行【乙】春题湖上白居易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请描绘【甲】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示的画面。

(2)【乙】诗中“碧毯线头抽早稻”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3. (10分) (2017九上·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 何所营:做什么用B . 翩翩两骑: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C . 驱将:赶着走D . 充炭直:抵充一车炭的价格(2)作品描述了卖炭翁________的经过,揭露了________(两个字)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的深切同情。

2023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表现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在借商女表达对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和批判。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4)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①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②落灯花:旧时以灯油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1)诗歌前两句哪些词语交代了环境和时令?找出词语并说明环境和时令。

(2)诗人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描写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表现了自己怎样的心情?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①杜甫江月②去人只数尺,风灯③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④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2)诗的最后两句分写静睡的鸟和跳跃的鱼,一静一动,富于诗意。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专项训练题型专题07:诗歌鉴赏 (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专项训练题型专题07:诗歌鉴赏 ( 含解析)

专题07: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迅速转换,这一妙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鉴赏(三)与浩初②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①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改革”,积极进行政治活动。

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5.“秋来处处割愁肠”一句中的“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四)田园乐(其六)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7.这首诗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8.这首诗末句“莺啼”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诗歌鉴赏(五)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装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兜鍪:头盔。

古代士兵所戴。

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3.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泛指骏马。

(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_”,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5.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合肥50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肥50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肥50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表现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在借商女表达对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和批判。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4)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合肥高升学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肥高升学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肥高升学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季,从“”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部分:诗歌鉴赏【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诗)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意思对即可)(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

【07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咏物诗)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1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2)解析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

该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

“削碎”犹“划破”。

“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

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

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物诗)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即景抒怀诗)小重山•端午[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

9.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开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即景抒怀诗)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

(理解鉴赏评价)【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

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

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

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山水田园诗)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答:【试题答案】8. ( 4 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9 . ( 4 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12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即景抒怀诗)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