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的赞歌_论_白鲸_的主人公亚哈

合集下载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08英语(3)班20082141 方称林《白鲸》是十九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麦尔维尔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

然而,尽管麦尔维尔的辉煌史篇《白鲸》已被列为经典之作,但对于其主人公亚哈船长的形象人们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人类进取力量的化身,坚韧不拔,英勇不屈,是人类向自然邪恶力量较量的英雄;也有人说他是魔鬼的化身,正是他把“皮阔德”号带向毁灭,全体船员(以实玛利除外)连同他自己一起葬身鱼腹。

在小说中,亚哈船长因为在一次与白鲸的遭遇中失去了一条腿因而发誓要报仇雪恨。

失去一条腿的生理痛苦给他带来精神上的煎熬,由此他认为,白鲸是“心怀恶念的神力的化身,是他肉体上的宿敌”,[1]同时也是他“理智上,精神上的宿敌”,[1]在它身上看到了一股凶暴的力量,一种不可思议的恶念。

因而他把一切愤怒和仇恨都倾泻在白鲸身上:“不管白鲸是走狗还是主犯,我都要向它报仇雪恨。

”[1]本文献旨在收集并分析主人公亚哈船长的人物形象,因而在查阅并收集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献将有关于主人公亚哈船长的人物形象的观点分为一下几大类:一.葬身海底的猎鲸人。

肖辑在《葬身海底的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2]中认为亚哈船长既是魔鬼,又是人,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同时指出亚哈船长复杂的个性是导致其悲剧性结局的主要原因。

吕雯在《小说<白鲸>中的自我与他者》[3]中认为亚哈太过于自我,陷入疯狂。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虽然亚哈身上有着普通人没有的坚毅刚强和不为名利所动的种种美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因在与白鲸莫比·迪克的交锋中失去一条腿而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一念成魔,数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束缚于与莫比·迪克决斗的噩梦之中,亚哈已经越来越接近莫比·迪克,成为了一个让人既憎又怕的恶魔。

遇到挫折积极态度的重要性

遇到挫折积极态度的重要性

遇到挫折积极态度的重要性作者:李博洋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0期【摘要】21世纪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么选择放弃,要么消极应对。

就像白鲸中的亚哈一样,当被一条凶猛的白鲸咬断一条腿后,失去理性甚至疯狂到失去自我采取极端措施来解决问题-复仇。

他相信人一定能征服自然来达到他的目标。

而作者通过幸存者以实玛丽对自然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他把白鲸仅仅看作可爱的动物,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能和谐相处。

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得出结论:当人们遇到挫折后,不同的心态,结果也必然不同。

所以有一个好的心态极其重要,换个角度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天空。

【关键词】亚哈以实玛丽复仇人生态度引言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有些人会选择放弃追求梦想,甚至开始失去自己。

相反,有人坚持自己的选择,不管他们多么困难。

当然他们会取得成功。

如果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将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所以面对困难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论文通过亚哈的复仇以及作者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态度的重要性。

当亚哈被白鲸咬死了一条腿的时候,复仇之路开始了。

他认为白鲸是一个恶魔,他认为他可以征服自然。

不过,作者把白鲸当作可爱的动物。

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存在和谐的关系。

通过两种态度对比,告诉我们同样是一件事选择态度不同,结果也将不同。

我选择这个话题是激励人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来面对困难。

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一、作者简介赫尔曼·梅尔维尔出生在纽约市一个有名望的家庭。

他的祖父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

梅尔维尔年幼时家境富裕,受到良好教育,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他十二岁时,父亲因破产而忧虑成疾,不久便去世了。

小梅尔维尔不得不辍学做工,以帮助养家。

他先后当过银行小职员、农场工人、农村教师等。

家庭的不幸与环境的骤然变化使梅尔维尔感到被生活所遗弃,形成了复杂深沉的性格。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10英语9班余黎菡李翠翠陈婕黎小燕吴云霞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名作。

《白鲸》有着丰富复杂的专门知识和词汇,严肃的神学哲学思考,海风,海浪,坚硬粗壮的黑色臂膀,野蛮而精准的技艺,暴戾的性情和行为,浪漫的冒险《白鲸》里塑造了最大戏剧性:一个知识丰富、头脑发达的个人,选择大范围伸展精神。

麦尔维尔强烈独特的风格在自己的肢体,选择身体上的有力行为,选择肉身的强化、创伤和毁灭。

简言之,缜密精细选择粗犷的冒险。

这无论在单纯的思想抑或行为处事上又恰恰都是最适当的,毋宁说是最理想化而值得推崇的。

于是有进一层的戏剧性溢出在其创作中赋予小说深刻的象征到文学的界域之外。

本文献旨在收集并分析主人公亚哈船长的多面人物形象,因而在查阅并收集了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献将有关于主人公亚哈船长的人物形象的观点分为以下几大类:一.亚哈的双重形象——偏执的魔鬼抑或悲剧的英雄白凤欣、吕京和郝士芳在《正义与邪恶的化身——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的双重性》【1】中提到亚哈是正义的化身。

麦尔维尔塑造的亚哈身材高大,全身似乎由古铜铸成,用一条鲸骨制成的假脚趾支撑着。

他的脸上有一道白色的伤疤,看上去像一道闪电。

他沉默不言,眼睛凝视前方海面,气宇非凡。

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亚哈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得品质,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中提到亚哈是魔鬼。

然而,肖辑在《葬身海底的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2】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虽然亚哈身上有着普通人没有的坚毅刚强和不为名利所动的种种美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束缚与莫比·迪克决斗的噩梦之中,亚哈已经越来越接近莫比·迪克,成为了一个让人又憎又怕的恶魔。

为了自己的目的地他不惜牺牲“皮阔德”号上三十多人的性命。

亚哈将捕鲸这项本来就很危险的工作变得更加可怕。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亚哈崇尚的仅仅是他自己。

解读《白鲸》中船长亚哈的“疯狂”

解读《白鲸》中船长亚哈的“疯狂”

解读《白鲸》中船长亚哈的“变态”吕辉摘要: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它展示给我们的是船长亚哈为了复仇带领“皮阔德”号及其船员追杀白鲸莫比·迪克,最后走向毁灭的过程。

从这部作品的刚出世到如今,对于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船长的评论就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一位百折不饶、勇敢无畏、经验丰富的船长;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为报一己私仇不顾船员们死活的偏执、自私、专横的魔鬼。

正是因为亚哈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既偏执又伟大的独特个性吸引了无数评论家的目光,因而对亚哈形象的分析评论也已经相当成熟,但先前的许多文章多是从宗教、哲学、地理、民族、生态等视角进行分析的,本文着重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亚哈变态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解释,着力揭示其变态疯狂行为的心理本质。

关键词:白鲸;亚哈;变态行为;自我意识Explain "moby dick" captain Ahab's "abnormal"Lv HuiAbstract:The famous 19th century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Herman Melville's masterpiece "White Whale", which presented to us is the captain Ahab led to revenge, with Pequod’crew to kill Moby • Dick, finally moving toward destruction process. Th is work from the newborn to the present, for Melville's Captain Ahab described by the comments on the mixed, some said he was not an unyielding, courageous, experienced captain; some say that he was one paranoid, selfish, tyrannical devil foe neglect the crew ‘s life for his own personal reveng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Ahab who demonstrated both the uniq ueness of paranoia and great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of numerous critics, and thus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Ahab comments have also been quite mature, but many of the previous articles are mostly from religious, philosophical , geographic, ethnic, ecological analysi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ocuses on Ahab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abnormal behavior, use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psychology, try efforts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of madness.Key words: Moby Dick;Ahab; Abnormalbehavior;Self-consciousness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的急剧增长,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开始呈现出现代化商业社会的特征。

《白鲸》中亚哈的悲剧之生态解读

《白鲸》中亚哈的悲剧之生态解读

《白鲸》中亚哈的悲剧之生态解读[摘要]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思潮在理论批评界日益波澜壮阔,生态思潮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文化批判。

《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作品从表面上呈现给读者的似乎是悲观主义的思想意识,但却从反面启迪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只有两者的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共赢的终极目标。

本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船长亚哈的悲剧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关键词] 《白鲸》;悲剧;生态批评;自然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潮流,在当前理论批评界受到了普遍关注。

生态批评把生态学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批评的逻辑前提,在生态人文主义关怀的推动下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重构。

生态批评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切入途径,给文学创作和研究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当人们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研究讨论蕴涵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文学作品时,“反生态文学”的文本完全能以恰当的方式纳入到生态批评的视野当中去,因为它们都或多或少、或正或反地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方面做出了贡献。

《白鲸》就是诸多此类作品之一。

一、生态主义与生态批评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出现的自然资源遭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引发的对应的理论问题就十分丰富,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现代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超越了纯粹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以生态学概念研究文学”或者说“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的批评动向,即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彻瑞尔&#8226;格劳特菲尔蒂(Cheryll Glotfelty)在《生态批评读本》的导言中将生态批评定义为“对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运动的发展,其理论基础是生态哲学的发展,它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相互间的联系为最高价值,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英雄还是恶魔_白鲸_主人公亚哈形象新解_央泉

英雄还是恶魔_白鲸_主人公亚哈形象新解_央泉

央 泉:英雄还是恶魔:《白鲸》主人公亚哈形象新解 111
《白鲸》特殊的叙事手法及其复杂的时代背景。麦尔维尔早期的《泰比》和《奥穆》等作 品因为“公开批评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惹恼了一些评论家,所以他很快就学会 了“将他的政治评论隐藏在寓言之中,有时把它们深埋在极具挑战性的文风和复杂的叙事 结构之中”(埃利奥特 10)。对此,麦尔维尔自己也坦承,美国严肃作家如果要批评社 会和政治现状,必须采用曲笔的手法:“在这个充斥着谎言的世界上,真理被迫像一只在 林中受到惊吓的白色母鹿那样飞奔而去;人们只有通过机警的一瞥才能窥见她那若隐若现 的身影,就如同在莎士比亚以及其他揭示真理的伟大作家的作品中一样——即便它是遮遮 掩掩的,也是一闪而过”(Melville, “Hawthorne and His Mosses” 244)。在《白鲸》中, 麦尔维尔采用了明暗结合的复线形式来描绘这个场面宏大、寓意不凡的捕鲸故事。明线是 亚哈指挥着“裴廊德号”百折不挠、誓死如归地英勇追杀白鲸场面,是对亚哈船长“英雄 形象”的正面建构;而暗线则是以实玛利逐渐认识自然亲近自然,领会到亚哈疯狂之旅的 真实意图,并将其英雄形象一一颠覆解构的过程。 一、麦尔维尔对超验主义的超越 麦尔维尔对亚哈这个人物的刻画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麦尔维尔曾说:“伟大的天才 是时代的一部分;他们自身就是时代,并有着那个时代的色彩”(Melville 246)。在麦尔 维尔创作小说《白鲸》的 19 世纪中期,正是爱默生所倡导的超验主义思潮盛行时期。超 验主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超灵”。爱默生认为,“在人的心中存在着一个整体的灵”, 即“超灵”(Emerson 121),人可以通过直觉来认识上帝,或者通过感受“超灵”来寻 求人性和神性的统一。爱默生相信,如果确实有上帝,那么他此刻一定存在于我们所有人 的心中。因而超验主义的上帝是个人化的,即“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Emerson 33)。 超验主义对个人主体的肯定同 19 世纪美国强调个人奋斗、自我成功的时代潮流相呼 应,在 19 世纪中期的美国盛行一世。可以说,超验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是美国个人主义极 端高涨的时代,有学者认为:“超验主义实际上铸就了美国‘个人主义’的灵魂”(管建 明 41)。美国人引以为荣的不仅是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更是他们个人的独立和个性张扬。 与所有美国青年一样,麦尔维尔一方面为美国的新兴崛起、繁荣昌盛而欢呼,但另一方面 他也为极端个人主义和私欲膨胀可能带来的灾难而担忧:“在个人主义的旗帜下,美国社 会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场由恐惧和嫉妒、造谣和中伤、羡慕和野心、贪婪和色情交织成的 噩梦”(康马杰 613)。 麦尔维尔是第一个对超验个人主义进行反思的美国作家。1849 年 2 月,当麦尔维尔在 波士顿听了爱默生的演讲后,尽管认为“爱默生是一位伟人”,但“对他的思想有所保留” (Higgins 4)。在给埃弗特·戴克肯克的信中,麦尔维尔曾这样写道:“我不会在爱默生 的彩虹上荡秋千,我更愿意将自己挂在属于我的纤绳上,而不愿在他人的秋千上荡漾。”③ 这表明了麦尔维尔不愿盲从超验主义思想的观点,正如拉凯拉所说:“与他同时代那些著 名作家相比,麦尔维尔的创作从主流文化中走得更远”(Letters 78)。 《白鲸》中的亚哈船长是爱默生所推崇的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我国学者常耀信指出: “亚哈这个人很有爱默生所推崇的自助型人物的味道” , 他的行为完全听从于自己的性格, 复仇的决心让他一心只想在浩瀚的海洋中找到白鲸莫比 - 迪克。他的性格缺陷正是麦尔维 尔对爱默生所宣扬的“自助”观以及由此而来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担忧。“从整体意义

注定的毁灭——对《白鲸》中主人公亚哈悲剧成因的分析

注定的毁灭——对《白鲸》中主人公亚哈悲剧成因的分析
3 亚 哈 的 独 裁 .
亚哈远离家庭 ,疯狂 出海捕杀莫 比 ・ 迪克。他有 妻子和孩子 ,但他 选择离开她们 ,让妻子守活寡 ,让孩子没有父 亲的陪伴 。在 “ 交响乐”, 亚哈谈论 自己的妻子 和孩子 ,他对斯达 巴克说 :“ 结婚 的第 二天 ,我就 出海来到合恩角 ,留给我那年轻的妻子的只有我那新婚 的枕 头潜潜的 印 痕” 而我 呢,就像一个 疯子似的成天梭巡 在海洋上 ” “ ,“ , 与可怕 的大 鲸搏杀 ,疯子 ! 子!与其说是人 ,还不如说 是魔鬼 ” 傻 。他意识 到远离 家庭的痛苦 ,但是 ,他却无意缓解他的痛苦,反 而更加 折磨 自己。为 了 捕杀莫比 ・ 克 ,他整 天在 船长 室思索 ,观测太 阳,计 算纬度 ,看海 迪 图 ,研究航线 。他 的思亲之苦 ,让他愈发 失去理智 ,愈发不 安 ,这便加 速 了他走向毁灭的步伐 。
3 亚 哈远 离他 的船 员 .
亚哈统领整艘船 , “ 眼神 之 中的抑郁 和悲愁 增添 了他凛 冽 的尊 他 严” ,具有无法抗拒 的力量 。“ 服从是保证船上 一系列 的纪律和命令能够 执行 的关键所在 ,而船长是 被允许 甚至被期望成 为独裁者 的” 。当 “ 裴 阔德号” 越来越接 近白鲸时 ,亚哈对船的专制和控制也逐 渐加强 。 “ 亚 哈扔掉了象限仪 ,然后拒绝安装避雷针 ,又制作 了 自己的罗盘针 ,还毁 掉了测程仪和侧深 绳。这些 工具是唯一能使 ‘ 裴阔德 ’号保持在客观标 准 的航线上的东西。 ”没有这些工具 的 “ 阔德 ”号便完全 在亚哈 的控 裴 制之下 ,而不会由逻辑、技术 、或常规来引导。正是这种 专制力量使亚 哈认为 自己的意志便是行为准则 ,使他陷入无 望境地 ,逐 步走 向毁灭 的 深渊。 三.亚哈的抗 争行为 1 亚 哈 与 自我 的抗 争 .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英语班余黎菡李翠翠陈婕黎小燕吴云霞赫尔曼梅尔维尔地·《白鲸》是美国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地经典名作.《白鲸》有着丰富复杂地专门知识和词汇,严肃地神学哲学思考,海风,海浪,坚硬粗壮地黑色臂膀,野蛮而精准地技艺,暴戾地性情和行为,浪漫地冒险《白鲸》里塑造了最大戏剧性:一个知识丰富、头脑发达地个人,选择大范围伸展精神.麦尔维尔强烈独特地风格在自己地肢体,选择身体上地有力行为,选择肉身地强化、创伤和毁灭.简言之,缜密精细选择粗犷地冒险.这无论在单纯地思想抑或行为处事上又恰恰都是最适当地,毋宁说是最理想化而值得推崇地.于是有进一层地戏剧性溢出在其创作中赋予小说深刻地象征到文学地界域之外.本文献旨在收集并分析主人公亚哈船长地多面人物形象,因而在查阅并收集了许多研究成果地基础上,本文献将有关于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人物形象地观点分为以下几大类:一.亚哈地双重形象——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白凤欣、吕京和郝士芳在《正义与邪恶地化身——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地双重性》【】中提到亚哈是正义地化身.麦尔维尔塑造地亚哈身材高大,全身似乎由古铜铸成,用一条鲸骨制成地假脚趾支撑着.他地脸上有一道白色地伤疤,看上去像一道闪电.他沉默不言,眼睛凝视前方海面,气宇非凡.在整个故事地叙述过程中,亚哈身上所具有地那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地得品质,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地记忆.中提到亚哈是魔鬼.作然而,肖辑在《葬身海底地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为一个有血有肉地人,虽然亚哈身上有着普通人没有地坚毅刚强和不为名利所动地种种美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束缚与莫比·迪克决斗地噩梦之中,亚哈已经越来越接近莫比·迪克,成为了一个让人又憎又怕地恶魔.为了自己地目地地他不惜牺牲“皮阔德”号上三十多人地性命.亚哈将捕鲸这项本来就很危险地工作变得更加可怕.从狭义地角度来看,亚哈崇尚地仅仅是他自己.他反抗自然,反抗上帝,在形成自己地原则地同时,其他人地民主就不存在了.所有地船员都被迫服从亚哈,被迫走向毁灭.中也到亚哈就是一个悲剧性地人物,种姜风华在《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种无情地行径之下暗藏一个博大地胸怀,每一次理性思维与缜密地计划之下都有一个偏执地行为,最终在暴风雨中,英雄与魔鬼地化身亚哈,在击败白鲸之后,自己也走完了一个惊心动魄地历程.二.欲望主体和复仇主题中提到《白鲸》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气势崔凌云在《<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和悲剧情境地杰作.文本地最闪亮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魔王似地任务——亚哈,这个以以色列第七代王地名字命名地现代英雄,在一次与白鲸莫比·迪克地交锋中,不幸失去一条腿,从此发誓一定要找到白鲸报仇雪恨.复仇遂成为他生命地意义所在.复仇缘于心灵深处欲望地膨胀,欲望则产生于对现实地不满.对于亚哈而言,在其复仇过程中,不是理智、智慧、理性判断、逻辑分析推动他甘冒生命危险一往无前,而是潜藏在体内地非理性力量如欲望、本能、潜意识地召唤,从而使复仇有了更加深刻地内涵,即人与神抗争地主题.《白鲸》地主人公亚哈,也因为反抗命运地捉弄,誓死与白鲸作战,结果死在大海里.三.亚哈地悲剧命运中提到亚哈是这部小说中最有魅力地中心人耿卫玲在《“超人”亚哈地悲剧探源》【】物,他因为在一次与白鲸地遭遇中失去了一条腿而发誓要报仇雪恨.从此,复仇成了他生存地唯一目地.为了达到他地目地,这个神秘地人物不顾个人和全体船员地安危,在出海后不久便寻找交手机会,并强迫船上所有地人都遵从他地意志,强迫大家发誓跟他去向白鲸报仇.最后,悲惨地拮据不可避免地大声了:除了唯一地幸存者伊希梅尔以一种经验者地眼光观察世界外,其余地人都死了,亚哈自己也找到了精神上和肉体上地归宿.高莉敏、于海在《悲剧英雄地赞歌论白鲸地主人公亚哈》中提到亚哈想方设法地【】杀死白鲸,征服自然,这破坏了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预示了他地悲惨结局.“亚哈既不承认自己身体残疾,也不接受无人可以对他地痛苦负责地事实.”他把追杀白鲸作为出海地唯一目地,从登上“裴廓德”号地那一刻开始,就处心积虑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可以说,亚和是整个人类地代表,而白鲸则是大自然地象征,所以亚哈与白鲸地争斗变成了人与自然地斗争,而亚哈竭尽全力地追杀白鲸,则昭示了人类征服自然,让自然臣服于自己地统治之下地用心.然而,人作为自然界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隶属于自然地范畴,以你人类是无法超越自然界而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地.中提到亚哈追杀白鲸,除了个人报仇地意念白济民在《论白鲸地悲剧艺术效果》【】之外,更主要地是因为他把白鲸视为罪恶地象征.不阐明这一点,就不足以树立亚哈地悲剧正面人物形象.在失去一条腿地长期痛苦中,亚哈产生了一种狂热地复仇心.他把白鲸视为不仅是自己肉体上地大敌,也是理智上、精神上地宿敌,一般那次白鲸是属于心怀恶念地神力地化身.四.不同异象地解读岳靖凡在《对于<白鲸>中人物形象地解读》中提到船长亚哈一直都是一个颇受争【】议地话题,被一种莫名地强大力量所征服并一心要向白鲸复仇.看似癫狂地外表之下那坚强地复仇决心却恰恰是当代美国人民地愿望和决心地体现,而这种精神也是社会发展地原动力.然而,对于那些环保组织和倡导绿色革命地人们来说,船长亚哈地疯狂使世界地读者们印象深刻,正式这种精神激励着当代地美国人民奋进,但他消极地一面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船长亚哈也是二战期间盛极一时地捕鲸业地倡导者在文学作品中地原型——鲸鱼骨做地假腿就是最好地证明.刘金娟在《生存与死亡地抗争——对<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不同意项解读》【】中提到亚哈是伦理思想矛盾冲突地集中体现.在小说《白鲸》中,主人公亚哈船长不顾一切地追逐白鲸,然而他并未对现实生活失去应有地渴望,并没有使他自己彻底摆脱对现实生活地感情.在同白鲸展开殊死搏斗前夕地一个阳光明媚地日子里,目睹“海水共长天一色”地美景,鼻闻“迷人地空中那令人心旷神怡地芳香”,亚哈禁不住百感交集,“掉下一滴眼泪,落尽了大海”.我们不难发现,亚哈虽然在报复白鲸过程中变成了偏执狂,但他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在他内心深处仍然保留一块现实地绿草地.中提侯小珍在《追求强力意志,超越自我——尼采视角下地亚哈人物形象分析》【】到亚哈追求强力意志、体现生命本质.生命地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气魄.强力意志说所倡导地,首先是这样一种奋发有为地人生态度,他不畏挫折,未能杀死他地是他变得更坚强.而白主人公亚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追求强力意志,不求生存,但精神上地不断超越,最终解释了生命地本质,实现了人生地价值.综上所述,关于亚哈船长这一人物形象,众位学者和读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正义,或邪恶,或执着,或极端……,褒贬不一.不过,所有这些关于亚哈船长地人物形象解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悲剧!是地,亚哈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悲剧性.然而,亚哈地悲剧虽是咎由自取,但他为什么要出海以至于遇到白鲸而失去一条腿?社会地压迫还是生活地压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颇具争议地人物形象,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地一笔.本文献以分类地方式,比较客观、全面地归纳了多位学者关于《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地解读.参考文献:白凤欣,吕芳,郝士芳. 正义与邪恶地化身一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地双重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肖辑. 葬身海底地猎鲸人—亚哈船长地个性剖析. 长春大学学报. ()姜风华. 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亚哈”人物个性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崔凌云. 《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5.耿卫玲. “超人”亚哈地悲剧探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6.高莉敏,于海.剧英雄地赞歌—论《白鲸》地主人公亚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7.白济民. 论《白鲸》地悲剧艺术效果. 枣庄师专学报. ()8.岳靖凡. 对于《白鲸》中人物形象地解读. 时代文学(下半月). ()9.刘金娟. 生存与死亡地抗争—对《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不同意项解读. 文学界(理论版). ()10.侯小珍. 追求强力意志,超越自我—尼采视角下地亚哈任务形象分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11.。

自尊与抗争—论《白鲸》主人公亚哈的英雄悲剧性毕业论文-精品

自尊与抗争—论《白鲸》主人公亚哈的英雄悲剧性毕业论文-精品

学科分类号0502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文):自尊与抗争—论《白鲸》主人公亚哈的英雄悲剧性(英文):Self-esteem And Struggle –Appreciating theTragic Hero Ahab in Moby-DickSelf-esteem and Struggle Appreciating the Tragic Hero Ahab in Moby-DickbyZhang JianguosupervisedbyProfessor Pan LifengsubmittedtoThe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Bachelor of Artsin the subject of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ong ZhouMay, 2007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白鲸》主题意义的三种解读汇总

《白鲸》主题意义的三种解读汇总
一、《白鲸》的社会现实性诠释
亚哈船长率领“裴廓德号”的水手追击白鲸的过程是整部小说的中心情节。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壮观而浪漫的冒险史诗可以被视为19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象征。《白鲸》发表于1851年,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处在动荡与变革之中。经济上,新兴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动摇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政治上,南方黑奴解放运动如火如荼。面对这样一种混乱、动荡的世界,作者试图加以再现。“裴廓德号”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其社会阶层、社会分工十分明确。从船长、大副、二副到一般水手,每个人都享有不同份额的拆帐分红。而且海洋也不再是一个浪漫的冒险场
版社,1989.
E6JA.T.鲁宾斯坦.美国文学源流EM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88.
[7]Cunli“。Magus.The
LiteratureoItheUnited
StateS[M].Ba卜
t证flore¥PengmnBooks,1987.
【责任编辑庄新霞)
万方数据
《白鲸》主题意义的三种解读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论选集20012.赫尔曼·麦尔维尔.姬旭升白鲸19993.汉斯·昆.杨德友论基督徒1995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19905.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19896. A.T.鲁宾斯坦美国文学源流1988
7. Cunliff Marcus 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7
麦尔维尔受霍桑的影响较大,他在开始创作《白鲸》之前认真研读过霍桑的作品,并且他的这部小说就是献给霍桑的。麦尔维尔说:“吸引我并使我入迷的是霍桑作品中所表现的丑恶面。”霍桑的思想与创作中浓郁的宗教色彩是尽人皆知的。他的代表作《红字》在对
收稿El期:2007-05—11

两善两恶的冲突《白鲸》的悲剧解读

两善两恶的冲突《白鲸》的悲剧解读

摘要:<白鲸>的创作过程深受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其文本结构也表现出典型的莎士比亚悲剧特色,其悲剧主角亚哈船长性格诡异。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悲剧英雄,他的死敌是象征着神秘力量的白鲸莫比·迪克。

亚哈船长率领“裴廓德号”全体船员对白鲸的殊死追杀以及最后同归于尽更是突破了传统复仇悲剧的范畴,他们之间的生死对决似乎更适合用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加以诠释,而冲突的最后解决方式则对于21世纪的现代人类具有深远的启示。

关键词:白鲸;亚哈船长;莎士比亚悲剧;悲剧冲突说;现代启示1851年《白鲸》的问世,给麦尔维尔招来的嘲讽和抨击多于恭维和赞誉。

麦尔维尔在处理该作品的形式时背离了自己前期娱乐性海洋历险小说的风格,转而尝试将叙事与戏剧相结合,将纪实与想象相融会。

这种大胆的实验给当时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到了20世纪初,这部小说以美国文学经典的身份得到“重新发现”,甚至被尊为“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

《白鲸》以其主体部分典型的莎士比亚悲剧结构和强烈的象征意味,远远超出麦尔维尔前期单纯的航海和捕鲸历险小说的范畴。

在这里,作者首先以现实主义手法搭建出逼真的捕鲸生活场景,继而在这种现实的舞台上,展示出以亚哈船长为代表的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和他们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生死对决,从而构成一出具有莎士比亚风格但又有所突破的悲剧式小说。

至于作品的主题,作者则将其蕴涵在扑朔迷离的象征之中,为后人留下了充裕的解读空间。

下面,我们将从西方传统悲剧的视角关照这部奇特的作品,并对其隐晦的主题做一尝试性的揭示。

一、《白鲸》的悲剧形式大量的传记研究表明,麦尔维尔创作《白鲸》期间曾阅读莎士比亚全集,尤其曾反复研读莎士比亚悲剧。

在此,我们无意来探讨二者的关系,只想从文本证据出发,对莎士比亚悲剧元素在《白鲸》中的体现,以及麦尔维尔对这些元素的扬弃做出简要说明。

1、鬼神预言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鬼神预言是一种重要的戏剧手法。

浅析《白鲸》中的亚哈船长

浅析《白鲸》中的亚哈船长

浅析《白鲸》中的亚哈船长作者:刘北辰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1期摘要:《白鲸》由于其内在的与时俱增的持久力,不断成长。

其中的亚哈船长是令评论界着迷的人物形象。

笔者在教授《美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本科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部小说及其中的人物。

本文试图通过对亚哈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分析这个角色,进一步体会小说的价值。

关键词:《白鲸》;亚哈船长;“拜伦式的”英雄;多重特征美国文学史上最神秘的角色,可能就是《白鲸》中的这条白鲸了。

它既象征着宇宙中的美,也象征着令人恐怖的事物,同时又象征着人类的知识无法解释的领域。

但是《白鲸》讲述的故事不仅仅是白鲸,还包括一位立志追杀这条白鲸的船长。

这个故事深深地存在于美国人的意识中,从漫画书到好莱坞电影,都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故事。

笔者在教授《美国文学史》课程的过程中,也涉及到《白鲸》。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习惯把文学作品当中的人物简单地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类,这也许和他们小时候接触的一些令人爱憎分明的英雄人物战败反面人物的故事有关。

带着这种思维模式,学生就认为白鲸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而亚哈船长就代表着要扼杀美好的恶人。

但《白鲸》可不是像《小红帽》那样浅显的故事,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试着分析亚哈船长,希望能够帮助学习《美国文学史》的学生和文学爱好者进一步理解该人物。

一、“拜伦式的”英雄许多文学评论都把亚哈船长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什么叫做“拜伦式的”英雄呢?《欧洲文学史》里有这样的描述:……“拜伦式的英雄”,他们蔑视“文明”社会,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热情。

……主人公往往为个人自由、爱情幸福而奋斗,他们傲世独立,行踪诡秘,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奋斗没有明确的前景,最后遭到失败或死亡。

加州大学的Leon Howard教授曾经这样分析亚哈船长:“……船长就成为伟大传统里的一个英雄,反抗命运,反抗命运给我们带来的一切祸患,直到命运把他挫伤,但是并未被他打败。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一、本文概述《白鲸》是19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以其丰富的主题、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白鲸》中的象征主义,分析作品中如何通过象征手法深化主题、塑造人物,并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我们将对作品中的关键象征元素进行解析,如白鲸的象征意义、船长的复仇心理、捕鲸业的社会隐喻等,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通过对《白鲸》的象征主义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还能够从中获得对人性、命运、社会等议题的启示和思考。

因此,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更加深入地欣赏和理解《白鲸》这部作品。

二、白鲸的象征意义在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中,白鲸莫比迪克不仅仅是一个海洋生物,更是一种深刻的象征。

白鲸的象征意义复杂且多面,它既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正义与邪恶冲突的体现。

白鲸莫比迪克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

白鲸作为海洋的霸主,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大的力量使它在海洋世界中无所畏惧。

埃哈伯船长对白鲸的追杀,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挑战和蔑视。

然而,最终埃哈伯船长的丧命,则是对人类傲慢和无知的有力讽刺。

白鲸莫比迪克的存在,提醒着人类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白鲸莫比迪克也是正义与邪恶冲突的体现。

在小说中,白鲸并没有主动去攻击人类,它只有在受到人类的伤害时,才会奋起反抗。

这使得白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正义的象征。

白鲸与“披谷德号”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埃哈伯所代表的邪恶势力以及无耻邪恶的人类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

最终,白鲸莫比迪克的胜利,象征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然而,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白鲸莫比迪克是世间一切“恶”的集合,它象征着万恶的资本主义。

在这种理解下,白鲸的每一次攻击都代表着资本主义对人类的剥削和压迫。

白鲸的死亡,则预示着资本主义的衰落和消亡。

这种理解虽然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也为理解《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白鲸》和《海狼》中主人公的伦理选择

论《白鲸》和《海狼》中主人公的伦理选择

第13卷第4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3年8月Vol.13No.4 Journal of Lüliang UniversityAug.2023·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23⁃03⁃04基金项目:2022年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 -220568)作者简介:李小敏(1979-),女,山西汾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文化。

论《白鲸》和《海狼》中主人公的伦理选择李小敏(晋中学院外语系,山西晋中030600)摘 要:美国海洋小说《白鲸》和《海狼》经久不衰,重要原因是其蕴含的深刻的伦理价值。

船长亚哈和拉森,无视伦理秩序,畸形的伦理选择导致悲剧的人物命运;以实玛利和凡·卫登则具有强烈的伦理觉悟,智慧的伦理选择使其成为幸存者。

只有具有高度的伦理意识和理性的伦理选择方能规避伦理悲怆。

关键词:《白鲸》;《海狼》;伦理选择;伦理教诲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3)04-0013-04 文学伦理学批评自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提出之后,在文学界掀起一股旋风,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烈响应。

《外国文学研究》还辟出专栏为学者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提供平台。

文学伦理学批评相对于从西方引进来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开创性。

“文学伦理学认为人类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阶段”[1]35。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证明了人是通过自然选择从猿进化成人,具有人的外形。

但是,伦理学解释了真正把人同其他生物区分开是通过伦理选择实现的。

“伦理选择由自由选择和道德选择构成。

自由选择是本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兽性因子发挥作用的结果。

道德选择是理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性因子发挥作用的结果。

”[2]83故人是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合而成的,即“斯芬克斯因子”。

人性因子外化为伦理道德,对真善美的追求。

兽性因子会外化为肉欲、物欲、征服欲及其他欲望,如不能被理性意志正确引导则会走向堕落和毁灭。

(全英文论文)《白鲸》中亚哈船长的人物形象解读

(全英文论文)《白鲸》中亚哈船长的人物形象解读

方言电视节目收视群体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自然观的比较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A Brave Call for Peace--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deric Henry and Catherine Barkley and Its Tragic Ending in A Farewell to Arms《老人与海》中的孤独论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适用性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理智胜于情感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可交流Q:799 75 79 38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大学英语课堂话语分析《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美剧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中美礼仪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词块体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教师书面反馈:教师自我评估与学生感知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论美国黑人英语:语言变体的视角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试探性分析研究浅谈商务合同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从心理视角分析伊恩麦克尤恩《赎罪》杰克·伦敦作品《海狼》中海狼命运的解读《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简爱》的女性主义解读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汉译《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英语新词的发展研究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中美幽默的比较基于合作原则的金凯瑞式美国幽默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文化不可译性之管窥《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研究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从商品分类看进口商品商标翻译方法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翻译腔成因浅探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婚姻观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研究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从动物隐喻看《动物农庄》中反乌托邦元素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解读《皆大欢喜》中的浪漫主义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解析《莎乐美》中的月亮意象论《猫城记》和《格列弗游记》的讽刺手法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从桑提亚哥看海明威的奋斗人生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牌翻译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On Sentenc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in C-E Literature Translation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李宁的品牌推广《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ness《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浅析《雪国列车》中的奥威尔主义中西文化中的颜色内涵之异同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The Heartbroken Images in th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Listening in Interpretation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论《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对真爱的追求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翻译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eroin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njustice to Dou E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干旱的九月》米妮.库珀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艾米丽的人物性格分析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

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白鲸》中亚哈的悲剧命运 开题报告书

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白鲸》中亚哈的悲剧命运 开题报告书

开题报告书题目On Ahab's Tragic Fate in Di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sm 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白鲸》中亚哈的悲剧命运究成果上数量较国外少,规模也不大,但却有雨后春笋之势。

截至本论文写作时间,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有关《白鲸》的文献达456条,其中博硕士论文46篇。

1957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曹庸翻译的《白鲸》,将麦尔维尔的作品首次引入中国,国内关于《白鲸》的研究也至此开始。

中国学者对《白鲸》的研究论著形式多样。

在对亚哈悲剧成因的探讨中,国内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基督教原罪、事物客观性,以及亚哈的个人主义。

从基督教原罪方面:贾婷指出:“《白鲸》中的亚哈船长的悲剧正是约拿似的抗命。

他不顾上帝借着自然的各样的暗示和船员的告诫、警告,一步一步地陷入渴望自我主宰命运、亵渎上帝和狂妄的自我神化的境地中。

在面对赋予超自然意义的白鲸面前,白鲸如同引诱亚当的禁果一般,人一旦拥有便可“如神一般”。

因此,亚哈一步步被诱惑牵引,试图越过上帝放在自然的这个神圣界限,甚至冷酷到拒绝帮助搜救落难的船员,一意孤行,疯狂追捕,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地狱。

基督教认为对绝对权威的违抗揭开了人类痛苦的帷幕(贾婷,2010:79-80)。

从事物客观性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人与自然的抗争这个方面阐述了亚哈的悲剧性。

万物存在均有其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一旦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必定会受到惩罚。

刘芳认为:“白鲸,它具有万能的力量,一种永生的神秘力量;它是自然的缩影象征着大自然。

亚哈与白鲸的抗争,也可以被认为是亚哈和自然的抗争,或者人类与自然的抗争。

然而,人类不能将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是人与自然的永恒法则。

亚哈对白鲸的追捕以及他征服自然的野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永恒法则,注定了他的毁灭(刘芳,2011:73)o亚哈的个人主义方面,亚哈的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在亚哈的私欲、强权。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10英语9班20104530余黎菡20104533李翠翠20104562陈婕20104570黎小燕20104709吴云霞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名作。

《白鲸》有着丰富复杂的专门知识和词汇,严肃的神学哲学思考,海风,海浪,坚硬粗壮的黑色臂膀,野蛮而精准的技艺,暴戾的性情和行为,浪漫的冒险《白鲸》里塑造了最大戏剧性:一个知识丰富、头脑发达的个人,选择大范围伸展精神。

麦尔维尔强烈独特的风格在自己的肢体,选择身体上的有力行为,选择肉身的强化、创伤和毁灭。

简言之,缜密精细选择粗犷的冒险。

这无论在单纯的思想抑或行为处事上又恰恰都是最适当的,毋宁说是最理想化而值得推崇的。

于是有进一层的戏剧性溢出在其创作中赋予小说深刻的象征到文学的界域之外。

本文献旨在收集并分析主人公亚哈船长的多面人物形象,因而在查阅并收集了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献将有关于主人公亚哈船长的人物形象的观点分为以下几大类:一.亚哈的双重形象——偏执的魔鬼抑或悲剧的英雄白凤欣、吕京和郝士芳在《正义与邪恶的化身——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的双重性》【1】中提到亚哈是正义的化身。

麦尔维尔塑造的亚哈身材高大,全身似乎由古铜铸成,用一条鲸骨制成的假脚趾支撑着。

他的脸上有一道白色的伤疤,看上去像一道闪电。

他沉默不言,眼睛凝视前方海面,气宇非凡。

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亚哈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得品质,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中提到亚哈是魔鬼。

然而,肖辑在《葬身海底的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2】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虽然亚哈身上有着普通人没有的坚毅刚强和不为名利所动的种种美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束缚与莫比·迪克决斗的噩梦之中,亚哈已经越来越接近莫比·迪克,成为了一个让人又憎又怕的恶魔。

为了自己的目的地他不惜牺牲“皮阔德”号上三十多人的性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2期2006年6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TE ACHERS COLLEGE Q I N G DAO UN I V ERSI TYVol.23No.2 Jun.2006●文学研究悲剧英雄的赞歌———论《白鲸》的主人公亚哈高莉敏,于 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摘 要:《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亚哈船长,是一个敢于挑战自然、而又注定失败的英雄人物。

亚哈的动机、性格和命运折射出了他身上的悲剧英雄主义气质。

麦尔维尔成功地塑造了亚哈这一悲剧英雄,揭示出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统一关系的真理。

关键词:美国文学;麦尔维尔;《白鲸》;悲剧英雄;和谐统一中图分类号:I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133(2006)022******* 尽管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在1851年出版后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挑剔,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部小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量众多的评论相继出版。

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作者给予小说以高度的评价:“即使没有亚哈这个人物,《白鲸》作为19世纪中叶美国文学中表现精神探索的杰作也毫不比《沃尔登》或者《草叶集》逊色。

加上这个疯狂的中心人物,作品就成了19世纪的一部关于旧文化在挣扎中死亡,新文化在痛苦中诞生的活生生的启示录。

”[1](P311)由此可见,小说《白鲸》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心人物亚哈船长,则反映了美国文化的重要转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白鲸》中,麦尔维尔成功地塑造了亚哈这一敢于挑战自然、而又注定失败的人物形象。

本文试图从亚哈的动机、性格和命运三方面,分析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悲剧英雄主义气质,进而指出麦尔维尔通过塑造亚哈,旨在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一亚哈试图要消灭白鲸、征服自然的复仇动机,注定了他的自我毁灭之路,可他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决心和勇气,则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亚哈想方设法地杀死白鲸,征服自然,这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预示了他的悲惨结局。

“亚哈既不承认自己身体残疾,也不接受无人可以对他的痛苦负责的事实。

”[2](P210)他把追杀白鲸作为出海的唯一目的,从登上“裴廓德”号的那一刻开始,就处心积虑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可以说,亚哈是整个人类的代表,而白鲸则是大自然的象征,所以,亚哈与白鲸的斗争变成了人与自然的斗争,而亚哈竭尽全力地追杀白鲸,则昭示了人类征服自然,让自然臣服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的用心。

然而,人作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隶属于自然的范畴,因此人类是无法超越自然界而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以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希望成为自然的主宰,把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这无疑是要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正如《寂静的春天》的作者瑞秋・卡森(Rachel Cars on,1907—1964)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现在他有能力去实现他的夸夸其谈了。

这是我们的不幸,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的悲剧。

因为这种巨大的能力不仅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而且还以不负责任为其标志。

人类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是埋葬自己。

”[3](P27)因此,我们说以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妄想着改天换地,实际上却收稿日期:2006201208作者简介:高莉敏(1981—),女,山东青岛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23卷第2期 高莉敏,等:悲剧英雄的赞歌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毁灭。

亚哈是一个内心充满复仇火焰、妄图征服自然的人物形象,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

尽管亚哈的这一动机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可他与自然斗争到底的决心却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在当时,和亚哈一样曾经遭到过白鲸的袭击,在身体和心灵上都留下严重创伤的捕鲸者不在少数,可他们大都被白鲸的强大力量吓倒,采取了消极退让的方式,不敢直面白鲸,与之较量。

而亚哈并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定下了目标之后,他就坚定不移地向前挺进。

在“裴廓德”号上,当船员们为了金钱利益而捕鲸杀鲸的时候,亚哈所日思夜想的则是追杀大白鲸,除此之外,他既不渴求名利,也不奢望权势,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我就是他们的火柴。

困难啊!要去点燃别人,火柴本身也必须要牺牲呀!我所敢做的,我就有决心做;而我有决心做的,我就要做!”[4](P235)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亚哈敢于抗争自然的决心和勇气。

他向自然挑战的壮举,和俄狄浦斯为寻求真相而反抗命运、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幸福而盗取神火、以及哈姆雷特为清除罪恶而杀死乱党的行为是极其相似的,体现了人类勇于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

亚哈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他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向自然发起挑战,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他那奋起抗争的精神却值得钦佩,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特征。

二“英雄不是靠糖果喂养,他每天吞食着自己的心脏;伟人的卧室就是牢狱铁栏,顶头风正合最上桅的船帆。

”[5](P409)可以说,亚哈的性格中既有偏执与疯狂的一面,又有锲而不舍、意志坚强与骄傲自信的一面,而这种性格特点则孕育了他的悲剧英雄主义气质。

亚哈做事偏执疯狂,这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下场。

亚哈在追杀白鲸的过程中,无视全体船员的宝贵生命,让他们跟着自己去送死,他的一言一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偏执性格。

当斯达巴克告诉亚哈,他的标枪着火,是上天在反对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返航的时候,亚哈却大声咒骂了起来,谁敢先松解一下索头,他就用标枪戳穿他。

亚哈要求别人和他一样,把消灭白鲸看作是一项神圣的任务,“你们大家那个打白鲸的誓约,都跟我的誓约一样应该兑现;我亚哈老头已经把良心、灵魂、身体、五脏六腑和生命全都交给他了。

”[4](P710)由此可见,亚哈一心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偏执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求任何人都要以此为中心,从而忽略了全体船员的感受,视他们的生命如儿戏。

其次,对白鲸的深仇大恨铸就了他的疯狂性格。

从一开始,他就狠毒地高声叫嚷道:“我要走遍好望角,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涡流,走遍地狱的火坑去追击到它后,这才撒手。

”[4](P227)而当“拉吉号”船长请求亚哈,帮他找回失散的儿子的时候,亚哈却冷漠地拒绝了他,不假思索地叫道:“别动,一根绳索都不许碰。

”[4](P746)为了节约时间去追杀大白鲸,他竟然置别人的恳求和痛苦于不顾,不仅丧失了理智,而且连做人所必需的一点同情心和慈悲心也没有了。

对亚哈来说,白鲸就是一块魔法石,控制着他的意志,指挥着他的行动,他对白鲸的疯狂和痴迷,使他的精神、意志、心态都受到了白鲸的左右,从而完全丧失了人性,让他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

虽然亚哈的性格中有偏执和疯狂的一面,可他在追捕白鲸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意志坚强和骄傲自信的精神,却体现了英雄主义气质,这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想到“英雄不会是平庸之辈,平庸之辈也当不了英雄。

”[5](P420)亚哈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他登上“裴廓德”号那一刻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捕鲸船,他总是焦急地询问有关白鲸的消息,从刚开始遇到的“信天翁号”到后来的“拉吉号”、“欢喜号”,亚哈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他们是否看到过白鲸。

为了寻找白鲸,“这支环游世界的‘裴廓德’号在驶遍世界一切著名的抹香鲸巡游渔场后,就几乎突然冲上太平洋的赤道线了。

”[4](P532)亚哈驾船环游世界只是为了找到它,不顾生死只是为了打败它,在追逐白鲸的过程中,他坚守自己的承诺,坚持自己的行动,永不放弃,为了心中的目标,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次,他那坚定的意志正如爱默生在《英雄主义》中所描述的那样,“英雄就是那样的一种平衡的心灵,任何骚扰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好像只是欢天喜地地在自己的乐曲中前进,在72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 惊恐万状的情况下和普天狂欢的环境里都是一样。

”[5](P414)亚哈选择了自己的角色,就尽力扮演好它,无所畏惧、不屈不挠,面对艰难险阻,他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坚强意志。

“自信是英雄主义的精髓。

”[5](P415)亚哈的骄傲自信表现在他把自己奉若神明,认为自己具有“威严的个性”和“一种高贵的权利”[4](P708),而对上帝、对神灵却不屑一顾,他说道“我笑你们,嘘你们,你们这些玩板球的人,你们这些拳师,你们这些哑巴柏克斯和瞎眼的本第哥佬!……出来呀,打你那棉花包后面出来呀!”[4](P236)从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亚哈那怒发冲冠的逼人气势,他骄傲、自信、个性极强,向上帝、向神灵叫嚣着、挑衅着,让他们从棉花包后面出来,迎接他的挑战,即使失去生命,他也决不会放弃斗争的权利与信念。

他讥讽上帝和神灵的虚伪与邪恶,敢于抗争强权,勇于承担一切压力与灾难,他“既是生存的掌握者,也是生存的承担者,必须同时承担生存的罪恶和污染。

”[6](P25)可以说,亚哈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亚哈的偏执和疯狂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与此同时,一个锲而不舍,意志坚强,骄傲自信的英雄形象也耸立了起来。

三在小说末尾,麦尔维尔让亚哈与白鲸同归于尽,他的这一精心设计使得整部小说的悲剧气氛达到了高潮,也体现了主人公的英雄主义气质,同时,它也是人类命运的真实写照,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人类既要保持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又不能向自然过度索取,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解决冲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双方均遭毁灭;二是一方退让,撤回原来的那种片面性要求,与对方和解。

亚哈选择了前者,通过与白鲸的一同毁灭,来解决矛盾冲突。

当亚哈对白鲸展开最后追击的时候,他弯下身子去解开纠缠在一起的绳索,但是“那如飞的线圈兜他颈脖子把他套住了,于是像沉默的土耳其人一言不发地把他们的罪犯吊死一样,他箭也似的从小艇里镖了出去,连水手们都还不知道他已经完了。

”[4](P804)伟大的亚哈、神一样的亚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去了,往日的辉煌与成就在顷刻间化为虚有,“裴廓德号”也随之消失,连一块木片也没留下。

而“那个大寿衣也似的海洋,又像他在五百年前一般继续滔滔滚去。

”[4](P805)至此,整部小说的悲剧气氛达到了高潮。

然而,在我们为亚哈的死而叹息的同时,也为他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气质所折服。

尽管前两次追击白鲸的行动均告失败,可亚哈并没有放弃,反而越挫越强,越战越勇,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而毫不畏惧的亚哈,一个面对死亡也要战斗到底的亚哈,一个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亚哈。

当亚哈对白鲸展开第三次攻击的时候,他坚定地对斯达巴克说道,“有些人死在退潮里;有些人死在浅水滩里;有些人却死在洪水里;———我这会儿觉得像是一股汹涌鼓起的巨浪,斯达巴克。

我老啦;———跟我握握手吧,朋友。

”[4](P794)说完这话,他就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不归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