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管理:逆周期政策与实现途径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日期】2020.10.23•【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健全金融法治顶层设计,支持金融业稳健发展,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改工作,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1.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cn。
邮件标题请注明“中国人民银行法征求意见”字样。
2.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2号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邮编:100800),并请在信封上注明“中国人民银行法征求意见”字样。
3.将意见传真至:010-66072754。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年11月23日。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附件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10月23日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制定本法。
第二条(职责定位)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第三条(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与实践
➢ 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至少应有权在法律 赋予的部分特定政策工具范畴内对审慎监管政策施加直接 或间接的影响
国际协调
➢ 促进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全球一致性,避免监管套利(如 G20、FSB、同行评估机制)
13
13
(三)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
系统性风险类型
➢ 跨时间:防范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包括会计准则、逆周期资本 缓冲等
➢ 跨机构:针对不同行业间相互影响、传播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包括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CCP机制
经济周期中的使用方式(G30)
➢ 可变工具: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参数和变化,如 逆周期资本缓冲、贷款按揭乘数(LTV)
➢ 固定工具:在整个周期内保持固定,如要求场外衍生品交易必 须通过CCP清算和规范关键做市商的市场行为
➢ BIS研究与政策分析部主任Claudio Borio(2006)分析了宏观审慎 管理的主要目标和手段。
宏观审慎管理主要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将金融体系视作一个整体, 研究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以及金融体系内部的相互关联性。主 要手段包括:定性定量分析、早期预警、宏观压力测试。
4
4
(一)宏观审慎政策概念的演进
美国: 2010年7月21日《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
保护法案》
➢ 设立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 (FSOC)
➢ 大幅强化美联储的监管职能 ➢ 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标准和要求 ➢ 建立全面覆盖的风险处置和清算安排
21
21
1.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英国: 2010年6月开始实施金融监管改革新方案
讨论
25
25
3. 研究制定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政策研究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政策研究常雅芳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资本监管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打破金融周期的顺周期性,缓解银行的脆弱性,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经济体金融监管的共识。
本文梳理了各经济体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主要内容及政策实践,并对我国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逆周期资本缓冲;宏观审慎一、政策内容(一)政策目标巴塞尔委员会设立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银行业免受信贷过度增长可能带来的损失。
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多数国家将增加银行在经济下行期的损失吸收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部分国家将保持银行在经济下行期信贷供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还有少数国家将抑制经济上行期信贷总量过度增长作为次要目标。
例如,美国使用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主要目标是在金融风险高于正常水平且银行潜在损失增大导致信贷供给紧张或已严重阻碍经济和金融活动时,提高金融系统韧性。
次要目标则是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对信贷波动进行“逆风干预”。
(二)比率设定截止2020年8月底,共有28个经济体出台了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实施了0-2.5%不等的逆周期资本比率。
大多数国家都放宽了银行的资本要求,下调了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如图1所示)。
截止2020年4月底,已经有16个经济体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曾设置高于0%水平,这些经济体基于自身国情,在巴塞尔监管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由裁量权,丰富和完善逆周期资本监管政策。
图116个经济体2019年底和2020年4月9日CcyB水平但是部分经济体如美国,虽然制定了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但自2016年起就将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一直维持在0%水平,尚未激活逆周期资本缓冲。
根据美国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规定,美联储定期对逆周期资本比率的设定进行投票表决,在2017年12月和2019年3月的两次投票中,联邦储备委员会认为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正常范围内,将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维持在0%的水平。
高级经济师(金融)复习笔记
高级经济师(金融)复习笔记1.现代金融体系的内涵与外延:特征、结构、功能。
特征:资源配置、开放机制、宏观调控、监管覆盖、适时改革结构:银行导向(密西西比)和市场导向(南海泡沫危机)的金融体系功能:清算和结算、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时空转移资源、分散转移管理风险、价格信息、解决激励问题2.现代金融体系主要内容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进行各种金融工具交易,实现短期货币和中长期资本借贷的场所,具有聚集分配资金、实现资金期限转换、分散和转移风险、信息集散等功能(按融资期限、融资方式、交易层次、资产形式分类)金融工具:信用工具,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用于融资交易的合法凭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金融机构: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机构【银行类(央行、商行、专业银行)、非银行类(保险、证券、信托、信用合作社和租赁公司等) 】金融调控与监管:以中央银行指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为主导,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水平,间接调控金融市场的活动。
调控主体是央行,以货币政策为核心,依法进行,目的是稳定币值以促进经济发展。
狭义(央行或其他监管当局) 广义(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社会中介等监管) 金融监管的现实目标是克服金融市场失灵,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效率、透明和稳定,促进金融市场功能的发挥;最终目标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我国推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政策举措(1)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❶遏制金融资金脱实向虚趋势①发展股权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完善沪港通、深港通,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股权市场,健全转板和退出机制;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杠杆率。
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
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对建设制造强国的支持力度,提升对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能源领域改革发展以及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发展的服务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公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的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公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日期】2021.12.31•【文号】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1〕第25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1〕第25号为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机制,提高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现予公布。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12月31日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高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宏观审慎政策透明度,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宏观审慎政策目标、风险评估、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与治理机制等,是确保宏观审慎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机制。
宏观审慎管理部门将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第三条在金融委的统筹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牵头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牵头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监测、识别、评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畅通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组织运用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第四条宏观审慎政策适用于依法设立的、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从事金融业务或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以及可能积聚和传染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等。
第二章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第五条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尤其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顺周期累积以及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境传染,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性,促进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与稳定。
第六条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是指综合运用风险评估工具和监管判断,识别金融体系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和表现,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整体态势、发生可能性和潜在危害程度。
及时、准确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
宏观审慎政策名词解释
宏观审慎政策名词解释
宏观审慎管理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
和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宏观审慎监管侧重在对金融机构的整体行为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影响力的监管上,同时关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而微观审慎监管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个体行为和风险偏好的监管。
“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上,周小川进一步阐释,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为了避免各种歧义,或简单理解为资本要求、资本缓冲、流动性、杠杆率等,首先需要明确澄清其核心含义、框架结构和包含的具体政策要素。
总体来看,宏观审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摘要:目前,国际上的政策讨论、研究文献以及重要的经济会议都开始强调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金融监管问题,世界各国对金融监管的理念也开始由微观审慎监管向在整体框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演进,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及工具、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的分析等。
本文将提供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综述,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来确定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逆周期政策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由英格兰银行编写的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现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前身)一份未公开的工作文件中提及了“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与宏观经济方向有关的调控与监管。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公开文件正式使用宏观审慎监管一词,强调把宏观审慎监管作为支持和维护整个金融系统安全稳定的一项政策。
Blunden在一次演讲中突出了应该用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控制单个银行微观审慎的行为。
但当时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才刚刚起步,系统性风险主要还集中在银行,人们倾向于认为对银行业的微观审慎监管就能维护金融稳定,所以,宏观审慎政策并不为人们关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逐步认识到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金融稳定评估规划,帮助成员国分析其金融体系中的脆弱性和所需的改革,但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并未取得进展。
在2007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2009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宏观审慎监管被多次提及,G20伦敦金融峰会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4条建议,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
因此,宏观审慎监管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
财经理论研究2024年 第1期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李岩松,杨素娟(新疆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100)[摘 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部分国家所认可。
本文通过分析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起源、发展,从政策的假设条件到执行工具的各个层面,研究了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基础、政策工具。
通过构建封闭经济体、静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发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需要在产出、通货膨胀间进行权衡取舍。
从社会整体福利角度出发,宏观审慎政策的确能够避免金融失衡,特别是当经济陷入金融顺周期性时,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改善经济所处的失衡状态,提高社会福利。
[关键词]宏观审慎;微观审慎;逆周期;信贷周期[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24)01-0026-13一、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使得学界、监管当局认识到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迫在眉睫,以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对原微观审慎监管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刻不容缓。
近年来,面临国外纷繁复杂的局势变化,一国金融稳定不再是孤立、偶发的个体事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已经表明,金融危机极易转化为经济危机,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蔓延至实体经济。
在重视宏观审慎监管的同时,部分观点对过去的金融监管政策提出了批判与质疑,从防范危机的角度,认为现行监管体系无法满足金融稳定的客观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追本溯源,厘清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建立现代金融监管、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Mckinnon[1]和Shaw[2]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20世纪60—70年代的金融监管措施会导致“金融抑制”,而放松管制则会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及实践
【 磊 金 项 目 】论 文 得 到 国冢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中国物价调整和变动的微观证 据与特征分析》 ( 项 目编 号 :7 1 1 7 3 1 4 9) 和 四 川 大 学 中
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项 目 ( s k q y 2 0 1 1 l O ) 的资助 。
夭存 新移
金 融逆周 期宏观 审慎 监 管的 理论及 实践
金融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及实践
邓 翔 祝梓翔 瞿小松
[ 摘要] 金 融 系统性 风 险 严 重影 响 着金 融 市场 的 稳 定和 实体 经 济 的发 展 ,而金 融 系统
本身的顺周期性 则扩大了这种风险的可能。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 监 管方 法对 系统性 风 险的监 控和 预 防无 能为 力 ,在金 融微观 审慎监 管 已无 法从全局 上 维护 金 融市场稳 定 的局 面下 ,迫切 需要金 融宏观层 面的监 管 以 弥补 微观 监 管的 漏洞。金 融宏观 审慎
[ 收稿 日期 】2 0 1 2一l 1一o 7
[ 作者简介】邓翔 ,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祝梓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瞿小松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 1 0 0 6 4
45
天存 新 珞
2 0 1 3年 第 2期
2 0 0 9 ) 均 对 系 统 顺 周 期 作 出 分 析 。 总 体 来 看 ,这 些 机 构 认 为 ,金 融 顺 周 期 性 主 要 归 因 于 四个 方 面 : 一 是 以 风 险 为 基 础 的 资 本 监 管 方 法 。 资 本 监 管 的 顺 周 期 性 主 要 体 现 在 对 资 本 充 足 率 的 规 定 ,如 在 经 济 繁
宏观审慎政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金融视界自2009年上半年以来,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稳定状况的好转,其资本流入逐步恢复,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这将带来两个可能的结果:第一,总需求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通胀的风险;第二,银行信贷和资产价格膨胀,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
这些风险还会被资产杠杆价格的膨胀所放大。
当资本流入出现逆转时,这些风险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如果以提高利率来应对总需求的增加,降低上述风险,则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并增加本币升值的压力。
而且,就以利息政策作为工具来应对银行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其效果仍备受争议。
为此,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采用了一系列工具来弥补利率政策的不足,包括一系列为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采取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利与弊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存在三种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
第一,国际市场上的溢出效应和传染风险(如资本流入的逆转、外币流动性中断以及财政负担增加对金融的影响等);第二,由于信贷快速增长和资产价格膨胀导致的国内信贷和市场风险;第三,由国内的共同风险和网络互连导致的溢出效应。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决策者们过去一直采用传统上被视为“货币政策”或“微观审慎”的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些风险,但现在他们更倾向于从“宏观审慎”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
其关注重点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着眼于控制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而非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第二,着眼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的互动;第三,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其政策措施包括:(一)外汇市场干预和外汇储备积累。
从宏观审慎角度来看,浮动汇率制可以对金融市场上的外汇风险提出预警,并创造合适的动机来控制风险,因而得到多数央行的青睐。
但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央行也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减少汇率波动,或积累外汇储备。
近十年来各国外汇储备的快速积累证明了这一点。
但外汇储备积累利弊并存。
一方面,外汇储备作为一种宏观审慎性工具,可以在金融环境紧张时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另一方面,大量而又持久的外资流入及相应央行国外资产的增加会扩充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这将对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最终导致资产和信贷泡沫的破灭。
宏观审慎
定义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作为危机後国际金融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国际社会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的努力已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可操作的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管理(a system of prudent macro management)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微观审慎监管更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宏观审慎管理则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2由来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
人民银行发布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之一是逐步建立起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并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保持金融体系稳健,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从政策工具来讲,要求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的最低资本要求和资本缓冲,并采取更为稳健的拨备方法,以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平滑跨周期的贷款投放和经济波动。
从跨机构来看,宏观审慎管理要考虑不同机构间相互影响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监管、改进对交易对手的风险计量和控制等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3理论研究一、是基本赞同危机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
二、是不能满足于现今国际社会相关的治理政策,而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呼吁并参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行动,约束美元对内政策目标和作为国际货币应尽义务的不对称行为,寻求大国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机制。
三、是充分认识现今国际社会“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全面、不彻底的情况,认识到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复杂过程,尽可能处理好自己的对外经济政策,包括汇率、资本管理政策,努力构筑防范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必须认识到,如今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是权威的,但未必是全面的,是针对自己国家所迫切需要的。
宏观审慎监管_概念_特点与政策框架
·10·
专
稿
INNER MONGOLIA BANKING RESEARCH 2009.7
的稳健情况更为重要。 另外,美国次贷危机中还暴露出所谓的“影子
银行体系”也会产生系统性的风险。 如对冲基金、投 资银行、 各类表外项目以及在一些地区的按揭商。 这些机构的经营活动与一般大众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它们的行为同样具有系统性风险效应,特别是一 些没有存款基础的机构(如投资银行),当遇到金融 危机流动性出现问题时,比银行更具有低的偿付能 力。
四是对金融危机反思促使人们从深层次来考 虑问题的解决之道。 始于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
·9·
INNER MONGOLIA BANKING RESEARCH 2009.7
专
稿
机,十年后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各国金融监 管当局更加重视宏观审慎监管。 2009 年以来,监管 机构对近年来金融危机反思,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 失误对金融危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拉西 报告》 将当前的金融危机归因于金融市场失效、国
际金融及货币体系失衡、金融立法空白、监管乏力 及宏观审慎监管失误。
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
[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2011-6-7内容摘要:我国金融体系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以及国内金融管制的相对严格。
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在金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创新不断加深的趋势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之间的协调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而,本文深入分析了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特点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框架,必要性,政策建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而,借鉴和密切关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国际改革趋势,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基本停留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尚未树立将金融业视为一个整体的宏观审慎管理理念。
现阶段我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影响金融稳定的宏观因素潜在风险增大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缺乏一个专门的部门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貌,深入分析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而且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宏观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可持续因素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
二是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积累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压力。
三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大幅上升对银行贷款风险产生压力。
四是国际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加大。
(二)综合经营态势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要求增大近年来,随着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发展以及以理财产品、私募基金为代表的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发展,现行分业监管体制面临严峻挑战,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监管漏洞不断增加。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逆周期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共3篇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逆周期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共3篇宏观审慎视角下的逆周期货币政策规则研究1宏观审慎视角下的逆周期货币政策规则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变得日益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全球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逆周期货币政策规则愈发成为经济管理者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工具。
逆周期货币政策规则,简称CCR规则,是一种结合了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框架。
CCR规则的核心思路是在经济周期行驶到高峰或低谷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与强度,对经济周期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更好地稳定经济的目的。
CCR规则受到了治理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影响,已经成为了目前各国央行、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核心框架之一。
在宏观审慎视角下,CCR规则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CCR规则具有守住自己的积极预防控制意义。
CCR规则的制定者可以向金融机构发出信号,预防金融市场风险逐步累积,以遏制风险的爆发,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稳定性。
其次,CCR规则有更好的风险溢出控制能力。
CCR规则对影响全局风险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更加全面、精细的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测,并通过预调和切实有效的实质性政策,以便快速反应和预测经济周期波动。
第三,CCR规则具有灵活的反应力。
CCR规则既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形成稳妥的经济增长路径,又可以通过改进金融监管政策意识,预防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或固定资产的泡沫期问题,以更好地加强逆向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
最后,CCR规则实行适用范围更广。
CCR规则的实施既产生宏观经济效应,也关乎金融控制力度。
在宏观审慎的调控范畴下,约束和规范金融机构,对于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的上行期和下行期均能起到重要的经济平衡作用,从而使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金融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以及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CCR规则在宏观审慎视角下显得更加重要。
央行应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不断完善CCR规则的设计,以便在未来的经济周期波动中起到更大的作用,稳定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总之,CCR规则作为一种宏观审慎工具,在约束和规范金融机构、预防金融风险累积、控制风险溢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作用。
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
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一、起步阶段在我国金融发展早期阶段,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并不是重中之重。
当时,金融市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监管主要以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和保护金融稳定为主。
宏观审慎监管并未成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
二、政策导向的明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壮大,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开始显现。
在政策导向方面,我国开始逐渐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政策部门开始倡导宏观审慎监管,将其作为保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并逐步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监管框架的建立随着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我国开始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框架。
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力度,强化了对金融体系运行的监测和评估。
我国还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监管标准和经验,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确保其能够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需求。
四、监管工具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我国不断创新监管工具。
除了传统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工具外,我国还引入了压力测试、资产负债表匹配、动态规模调整等一系列监管工具,以更加全面地把握金融市场的风险情况,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五、全面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了宏观审慎监管。
监管部门密切关注金融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
我国还在积极探索和倡导跨国宏观审慎监管合作机制,以更好地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我认为在不断加强监管的还需要注重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更加注重金融市场的自律和稳定性。
只有在这样的全面监管和自律机制下,我国金融体系才能够更加稳健地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总结回顾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从尚未重视到政策导向明确、监管框架建立、监管工具创新到全面实施监管的过程。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金融监管理念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特点,为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正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为把握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的跨境融资水平,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前期区域性、地方性试点的基础上,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推广至全国范围。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通知所称跨境融资,是指境内机构从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资金的行为。
本通知适用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以下称企业)和金融机构。
本通知适用的企业仅限非金融企业,且不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本通知适用的金融机构指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各类法人金融机构。
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金融调控需要对跨境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进行调整,并对2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名单见附件)跨境融资进行宏观审慎管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企业和除2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跨境融资进行管理,并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全口径跨境融资统计监测。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三、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可按规定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融资按风险加权计算余额(指已提用未偿余额,下同),风险加权余额不得超过上限,即: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金融监管当局为了减少经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稳定、金融稳定而进行的逆周期的、跨市场的、宏观的、系统的、全面的调控和干预。
宏观审慎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1. 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
2. 采用适当的政策工具,以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3. 强化金融体系和经济体对冲击的恢复能力,包括通过资本和流动性缓冲要求以及有效的处置机制。
4. 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5. 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促进市场约束。
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减少经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保持金融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以上内容,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审慎管理:逆周期政策与实现途径作者:张芙蓉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4年第08期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讨论、研究,本文在阐述宏观审慎管理概念提出的背景下,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应有之义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关注的焦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
在详细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体系顺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综述,并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宏观审慎管理;顺周期性;研究综述;逆周期政策一、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的背景、含义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
然而,近30多年来,金融全球化发展使得金融体系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内在的关联性和依赖度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导致金融体系内风险传染性也大大增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普遍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状态,各金融机构微观审慎指标也处于良好状态,但在复杂的金融创新推动下,长期积聚的系统性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市场集中爆发。
在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后,认识到,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理念,不能有效的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各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宏观审慎管理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而采取的一种监管模式。
宏观审慎监管关注横截面维度与时间维度(Crockett[1],2000)。
其中,横截面维度关注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任何时点是如何分布的问题;时间维度方面则关注风险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的问题,对此应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机制。
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里把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纳入其中,在我国,银行是最主要的金融中介,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也更多地表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
鉴于此,本文主要讨论银行顺周期性问题。
二、银行顺周期性理论研究综述(一)银行顺周期内生性因素关于银行顺周期性内生机理研究,(史建平[2]等,2011)提出,根据“合成谬误”和“羊群效应”理论,金融机构会拥有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类型,金融机构的同质化经营带来高度相关的风险敞口。
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性行为,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动,在宏观层面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杨军华[3],2011;陈华[4]等,2011)认为,银行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银行对风险的评估、银行的信贷决策都是顺周期性的,这些顺周期行为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放大了经济波动。
银行融资方面,在经济上行期,银行经营状况好,盈利水平高,市场投资者往往对银行的未来作出乐观判断,会增加对银行的投资,同时,银行筹集资本的风险溢价也较低,为所需资本支付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在广阔的融资渠道和较低的融资成本条件下,大量的流动性进入银行,为银行作出扩张的信贷决策提供了支持。
在经济衰退期,宏观经济恶化,加之银行风险暴露增多,银行融资渠道收窄,融资成本也升高,银行信贷规模紧缩。
银行信贷方面,在经济上行期,基于价格测量的资产价值上升、风险下降,金融机构扩张其资产负债,提高杠杆比率以提升自己的经营业绩,过度承担了风险,进一步刺激了实体经济增长。
在经济衰退期,金融机构又会过度厌恶风险,廉价出售资产,收缩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衰退。
(二)银行顺周期外部因素1.监管资本的风险计量方法具有顺周期性1998 年启动新资本协议的制定工作时,资本监管产生的顺周期性就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FSA[5],2009),(Panetta et al.[6],2009)认为,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波动与风险敏感性具有正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温信祥[7],2006)对资本监管所带来的顺周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天琦和张观华[8],2008)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巴曙松和刘海博[9],2009)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监控视角对信贷顺周期性进行说明;(李文泓[10],2009)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主要源于内部评价法所采用的各种风险因素与经济周期变化的高度相关性,以及采用标准法时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外部信用评价的顺周期性。
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Borio、 Furfine 和Lowe[11],2001)对1980年至1999年以来10个经合组织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银行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甚至比贷款数量及资产价格的顺周期性更加明显,拨备与经济周期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 Bikker and Metzemakers[12],2002)指出,对29 个经合组织国家的8000家银行近10年的年度数据分析显示,将GDP 增速低于3%与高于3%的情况相比,前一阶段多提的拨备超过了60%;(李文泓[10],2009)认为,会计准则中的拨备计提规则是导致其具有顺周期性的主要原因;(孙天琦、杨岚[13],2005)在分析我国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时,发现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比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
3.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顺周期性。
第一,公允价值的市场性特点决定了其与经济周期的紧密联系,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第二,模型驱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
正常情况下,风险管理模型可能驱使金融机构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投资行为,但在危机情况下,假如一项资产的波动性急剧上升,那么风险管理模型就会告诉所有的公司应该将其出售。
当所有公司都争相出售时,市场中的流动性就会严重降低。
同时,会计准则中又缺乏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
第三,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加入了人为主观判断,增强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
估值技术是指在估值模型中运用大量假设,基于未来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对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主观成分介入较多。
在估值过程中,会计主体参考上一轮市场运行信息、当前的经济环境做出主观判断,经济周期的影响已被包含在内,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凸现无疑。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考虑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情况,逆周期政策工具实现途径:(一)提高资本质量。
在微观审慎框架下,一级资本中关于资本监管的要求,普通股和优先股能同等满足要求。
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看,要更多地关注金融机构吸收损失的能力,本次金融危机表明,吸收风险能力最强的是普通股,因此,可以考虑提高普通股在一级资本中的比例,提高普通股在总资本中的比例,降低优先股的比例。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最低资本要求是8%,其中普通股充足率及一级资本充足率最小值的上限分阶段提高,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由4%提高到6%。
(二)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金融管理部门应持续监测信贷增长,评估信贷是否过度增长并存在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基于此制定逆周期缓冲制度。
资本缓冲分为两类,一是资本留存缓冲,由普通股组成,比率为银行风险资产的2.5%。
二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在银行层面,逆周期资本缓冲可作为资本留存缓冲的延伸。
在信贷过度增长时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比例为0-2.5%。
关于信贷过度增长的定量分析,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后续需要加强信贷增长水平的测量研究。
(三)探索建立前瞻性动态拨备制度。
西班牙监管当局实行的动态拨备制度,就是在专项准备之上加收逆周期的一般准备作为缓冲。
专项准备针对已出现损失迹象的贷款提取;一般准备用于识别潜在损失,具有逆周期性,能够起到平滑整个周期拨备的作用。
银行在信贷扩张期应多提准备,一方面可以从事前抑制放贷动机,另一方面可以在事后冲抵信用损失。
对于前瞻性的拨备国际上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具体的实施规则还没有正式的出台,在这个方面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在杠杆率、流动性等制度安排中引入逆周期因素。
此次金融危机期间,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进一步放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鉴于此,巴塞尔Ⅲ引入杠杆率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以弥补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权重的顺周期性问题。
加拿大使用杠杆率指标监管有效地削弱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
在最低监管资本要求、资本质量、杠杆率之外,流动性短缺也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一个主要来源。
为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对流动性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1] Andrew Crockett.Marrying the Micro-and Ma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R].BIS Speeches,September,2000.[2] 史建平,高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国际金融研究 2011年第8期.[3] 杨军华.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人大复印资料.[4] 陈华,刘宁.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与逆周期监管工具研究人大复印资料.[5]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Discussion Paper:A Regulatory Response to theGlobal Banking Crisis,2009.[6] Panetta,F.,Angelini P.,Financial Sector Pro-cyclicality:Lessons from Crisis,Occasional Paper No.44,Bank of Italy,2009.[7] 温信祥.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 2006年第4期.[8] 孙天琦,张观华.银行资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文献综述,金融研究,2008年第1 期.[9] 巴曙松,刘海博.信贷周期理论研究综述,平安证券专题报告,2009 年3月11 日.[10] 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金融研究 2009年第7期.[11] Borio,C.,Furfine,C.and Lowe,P,“Procyclicality of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issues and policy option”in Marrying and mac ro-and mi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BIS Working Papers.2001.[12] Bikker,J.A.and Metzemakers,P.A.J.,Bank Provisioning and Procyclicality,Research Series Supervision No 50,Methlands Central Bank.2002.[13] 孙天琦,杨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以我国五家上市银行为例的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