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央行解读讲课稿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特点与政策框架

监 管进 行了 深入 研 究, 已成 为当 今 金融 监管 领域 的 热门 话题 .
国 际 货币 基 金 组 织 也 开始 接 受 宏 观 审 慎 监 管 的 观 念, 从 1999 年 起 向成 员国 推 荐" 金融 部门 评估 规 划 "( ,着 力 对一 国 金融 体 系 的稳 健 性 进 行 F A ) 评估, 并尝 试 研究 建立 "金 融 稳健 指标 体系 ". 建 立 该 体 系 的 目的 就 在 于 对 开 展 的宏 观 审 慎 分 析 提 供 数 据支 持 工作 , 而 宏观 审 慎分 析的 目 的是 估计 和 监 督 金融 体 系的 实力 和 脆弱 性, 以防 范 金融 体系 中 最 重 要组 成部 分的 风险 .2 002年 9 月 , 国 际货 币基 金 组 织正 式 出版 了 金融 稳 健指 标编 制 指南 . 该 指 南 提出 , 金 融稳 健 指 标 包 括核 心 指 标 和 鼓 励 指 标 两 部分 . 核心 指标 从 存款 机构 资 本充 足率 , 资产质 量, 收益 状 况 , 流 动 性 风 险 和对 市 场 的 敏 感 度 等 五 个方面, 监 测 一 国 金融 体 系 的 稳 健 性 鼓 励 指 标 一 加 了反 映 证券 市场 , 非 银 行金 融机 构 , 企业 部 门, 住 房 部门 和房 地产 市场 等与 金融 稳健 相关 的指 标. 到
�二� 宏观 审慎 监管 提出 的背景 . 具 体说 来, 从微
观 审慎 监 管 向 宏 观 审慎 监 管 的 转 变 是 在 如下 的 背 景下 展开 的. 一 是 经 济 金 融 危机 不 断 加 剧 . 不 仅 发展 中 国 家, 而 且 发 达国 家 都 经 历 过 危机 , 而 且 金 融危 机 的 数量 日益 增多 . 有 统计 表明 , 自上 个 世纪 7 0 年 代特 别 是 90 年代 以 来股 票市 场 ,货 币市 场 和债 券 市场 出 现了 爆炸 性 的增 长, 但金 融危 机 的数 量并 没 有减 少, 反而 是 随着 时间 的 推移 而增 加 .金 融体 系 的不 稳定 性大 大增 强. 二 是商 品, 服务 , 资 本 的全 球化 , 一 体化 进 程的 加剧 .系统 性风 险不 再局 限于 一地( 始于一 地, 止于 一 地) , 金融 风 险在 国 际间 , 地区 间 甚至 全 球 的传 染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及其完善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及其完善什么是宏观审慎管理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的“宏观审慎性”问题,在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又被国际社会充分重视,并正在广泛范围内进行着认真的讨论。
其实,迄今的30年间,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关注的重点与内容也不断地丰富。
从最初表示“当微观经济问题变为宏观经济问题时不能不关心宏观审慎性”的朦胧提法开始,到由具体关心单个银行稳定,发展到关心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定,再进一步发展到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套利、衍生品市场定价、流动性、信息透明、支付结算体系超负荷等内容的研究(1986年,欧洲货币委员会),对重要资产市场的研究(IMF,1998年),以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严格定义及更宽范围内的讨论(2000年,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安德鲁·克罗克特)。
“宏观审慎性”一词在国际上真正流行,被国际组织、各国政府所重视,则是在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后。
在中国,人们从英语翻译后常提到的“宏观审慎性”、“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监管”等词,其实都是国际讨论中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在不同场景的表述:相对于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稳定的微观审慎,宏观审慎则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笔者在此意义上用“宏观审慎管理”一词来集中表述。
从角色与目标看,微观审慎管理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宏观审慎管理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稳定经济活动的价格和产出,其目标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宏观审慎管理是稳定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其目标是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功能服务。
尽管两者在政策上有所交叉重叠,但在目标指向上区别是明显的:前者追求宏观经济稳定的若干目标,后者追求的是为实现宏观经济若干目标服务的金融体系稳定的目标,包括逆周期等问题。
鉴于此,如何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国际社会也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
![[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2cb0e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d.png)
[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2011-6-7 内容摘要:我国金融体系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以及国内金融管制的相对严格。
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在金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创新不断加深的趋势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之间的协调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而,本文深入分析了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特点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框架,必要性,政策建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而,借鉴和密切关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国际改革趋势,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基本停留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尚未树立将金融业视为一个整体的宏观审慎管理理念。
现阶段我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影响金融稳定的宏观因素潜在风险增大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缺乏一个专门的部门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貌,深入分析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而且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宏观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可持续因素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
二是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积累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压力。
三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大幅上升对银行贷款风险产生压力。
四是国际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加大。
(二)综合经营态势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要求增大近年来,随着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发展以及以理财产品、私募基金为代表的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发展,现行分业监管体制面临严峻挑战,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监管漏洞不断增加。
干部学习讲稿: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上)

干部学习讲稿:宏观审慎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课程前言今天我选择这个题目叫《宏观审慎政策》。
我想各位一定知道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几乎所有的理论、所有的政策都受到质疑,所有的理论和所有的政策都在重新讨论。
但是讨论到现在看起来基本获得共识的其实只有宏观审慎政策。
其他东西也都还在讨论当中,意见非常不一致。
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家知道在“十二五”规划中,谈到未来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特别涉及到货币政策体系改革的时候,宏观审慎政策是认识显露的。
昨天我们在人民大学见证了金融界的盛事,就是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评出了第一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前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获此殊荣。
在这个会上周小川行长去做了一个讲话,一般讲话都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借黄达教授回顾一下金融学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
同时展望一下未来要做的主要的事情,学术界需要探讨的事情。
周小川行长着重讲的也是宏观审慎政策,可见这个事情非常重要。
但是从研究角度来看,虽然它非常重要也基本获得了共识,但是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探讨,所以今天就这个题目讲一讲我自己粗浅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我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一个是非常简单的引言,引出这件事情的一段话。
所谓历史我想说明如今宏观审慎政策如此被热议,但是它不是什么新的东西。
这个我们研究理论的发展和政策框架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历史感,必须知道我们是从哪来的。
然后我们再作为讨论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就是总结一下微观审慎政策它主要是什么原因失效,我们知道它失效才知道需要采取宏观审慎政策,后面那些主要内容。
最后我们会对于这样一个还算是比较新的东西如何在中国应用?特别是中国应用它要点是什么?我们做一些提示性地讨论供大家参考。
大家知道此次叫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得我们几乎所有的金融理论、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以及金融政策都受到了质疑。
现在可以说你要翻开各种文献,参加各种研讨会,我想这个影响大家一定会得到。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和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框架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根据中国国情和金融市场状况制定的,旨在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步骤一:稳控宏观经济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第一步是稳控宏观经济。
它通过实施各种宏观政策,比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来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
这一步骤非常关键,因为只有当经济稳定和通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时,金融市场才能保持稳定。
步骤二:建立宏观审慎制度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第二步是建立宏观审慎制度。
这个制度包括严格的监管规则和制度,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控制能力等进行监管,打造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
建立宏观审慎制度的意义在于控制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稳定。
步骤三:完善审批和监管制度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第三步是完善审批和监管制度。
这个步骤主要包括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同时,完善审批和监管制度也有助于防止不良风险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总体来看,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紧紧围绕着稳定市场、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的目标,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出发点,而且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这一政策框架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面临更多运用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宏观审慎政策的内容

宏观审慎政策的内容
宏观审慎政策是一种由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它
主要旨在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以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
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和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
它通过监管和监督金融机构,要求它们具备足够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以抵御潜在风险并应对不可预测的市场冲击。
同时,它还通过设立适当的规则和限制,防止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和追求过高的利润,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宏观审慎政策包括了一系列措施和工具。
例如,央行可以设立资本充足率,要
求金融机构保持足够的资本储备,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另外,央行还可以实施限制性的贷款政策,限制金融机构对某些高风险领域的信贷投放,以防止风险的传染和集中。
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监测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指标,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预防金融危
机的发生,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
其次,它能够保护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免受金融风险的侵害,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它还能为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促使投资和消费决策更加稳健,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总的来说,宏观审慎政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其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
和市场的稳定。
它通过监管和监督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的规则和限制,以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它对于维护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
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是指中国在经济管理中采取的一种经济政策框架,强调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该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监管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协调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并确保其稳定运行。
2.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评估等各种政策工具,用于调控经济的整体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3. 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等目标。
4. 宏观审慎政策的兼顾: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时,要兼顾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体系稳定之间的平衡,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防范金融风险。
5. 宏观审慎政策的适度: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时,要根据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度的政策措施,避免过度干预。
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中国政府能够更好地调控经济和金融风险,保持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和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监管
一
概念和政策框架
_ 陈科武 西南财 经大学金 融学 院 _ 魏昌盛 西南财 经大学金融学院
[ 要 ] 经济金 融危 机 的加剧 与金 融 自由化推 动监 管理 念从 微观 审慎监 管 向宏观 审慎 监 管演进 。建 立全 面的 宏观审慎 框 架不仅是 应 摘 对此 次金融危 机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也是 经济 和金 融业稳 定 、协调 、 可持 续发 展 的 重要保证 。 [ 关键词 ] 宏观 审慎 监 管 金 融监 管 金 融体 系的脆 弱性
年 9 月 , 国 际货 币基 金 组 织 正 式 出版 了 《 融 稳 健 指 标 编 制指 金
系的稳 健 性进 行 评估 ,并 尝试 研 究 建立 金 融稳 健 指 标体 系。 2 0 和 金融 体 系的整体 安全 。 02 就 世界 上现 行政 策 的讨论 情况 ,宏观 审慎 的政策 框架 可分 为两
篇 演讲 中首 次对 这个 概念 进 行 了界定 。2 0 年 ,Clu i B r 03 a do oi o首 行各种 形 式 的干预 以达 到稳 定单个 金 融机 构的 目的 。要 防止 系统故 次 提 出 了金融 监 管的 宏观 审 慎框 架 的构 建 问题 ,Wht(0 4提 出 障 。就 需 要一 个更 加强 大 的审查机 构 和一 个更 加完善 的监 管约 束机 i 20) e 了宏观 审慎政 策 的框 架 问题 。 制 。二 是微 观 审 慎监 管 政策 导 向具 有 内 在局 限 性 市 场机 制有 其本
南 》 ,该 指南提 出金 融稳 健 指标 包括核 心指 标 和鼓 励指 标两部 分 。 个 层次 :第一个 层次 仍然 要建 立在 现有 的微 观调 控上 ,目的是 限制 核心 指标 从存 款机构 资 本充 足率 、资产 质量 、收益 状况 、流 动性风 金 融 活动 的 周 期性 。 这 一层 次 的某 些 方 面具 有 一定 的 自发 性 。一 险和 对市场 的敏 感度 等 五个 方面 ,监测 一 国金融 体 系的稳健 性 。鼓 般 来说 ,这 需要 建立 相应 的缓 冲工 具 以承 受风 险 ,缩小 杠杆 作用 的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旨在防范和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一些核心要素:
资本要求:宏观审慎政策通常包括设定金融机构必须遵守的最低资本要求。
这有助于确保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来覆盖潜在的损失,降低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资产负债表管理:宏观审慎政策可能会涉及对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表的管理。
这可能包括限制某些风险资产的持有,防范资产泡沫的形成,以及监控和管理杠杆比率。
流动性要求:确保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满足可能的提款潮,防止流动性危机。
贷款和信贷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可能包括对贷款和信贷政策的指导,以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杠杆化。
宏观经济监测:该政策框架通常涉及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监测,以及对潜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的评估。
危机管理和应对:设计宏观审慎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以便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应对系统性风险。
国际合作:考虑到金融市场的国际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可能涉及国际层面的合作和协调。
这个框架的目标是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金融危机对整个经
济的严重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目标是相似的。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范文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范文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框架介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央行等宏观调控机构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旨在稳定金融体系,并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于维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定义、发展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对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框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一、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定义和背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由央行等宏观调控机构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旨在预防和控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出现主要源于金融危机的教训。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反思金融监管和监管机制的不足,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它不仅是传统金融监管的补充,更是一种更加预防性和综合性的监管模式。
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监管、流动性监管、储备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金融稳定委员会等。
1. 资本充足监管:资本充足监管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确保其具备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充足监管的核心要素是风险权重和资本计量。
风险权重体现了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程度,资本计量则确保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能够适应风险水平变化。
2. 流动性监管:流动性监管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金融机构具备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可能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监管涉及到流动性缺口的监测、流动性管理的规定和流动性工具的使用等问题。
3. 储备政策:储备政策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一定数量的储备资金,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冲击。
储备政策的目的是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4.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手段。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利率工具、准备金要求、资产质量要求、审慎借贷政策等。
“宏观审慎”政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宏观审慎”政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挑战[摘要]近几年来,经常性资本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当局维持金融稳定带来了极大挑战。
如果以提高利率来应对资本流入带来的失衡,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并增加本币升值压力。
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储备积累、强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措施、以及资本管制等。
但中期来看,这些政策工具可能会破坏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使这些政策工具与利率政策接轨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资本流动;金融风险;外汇储备自2009年上半年以来,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稳定状况的好转,其资本流入逐步恢复,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这将带来两个可能的结果:第一,总需求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通胀的风险;第二,银行信贷和资产价格膨胀,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
这些风险还会被资产杠杆价格的膨胀所放大。
当资本流入出现逆转时,这些风险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如果以提高利率来应对总需求的增加,降低上述风险,则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并增加本币升值的压力。
而且,就以利息政策作为工具来应对银行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其效果仍备受争议。
为此,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采用了一系列工具来弥补利率政策的不足,包括一系列为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采取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利与弊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存在三种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
第一,国际市场上的溢出效应和传染风险(如资本流入的逆转、外币流动性中断以及财政负担增加对金融的影响等);第二,由于信贷快速增长和资产价格膨胀导致的国内信贷和市场风险;第三,由国内的共同风险和网络互连导致的溢出效应。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决策者们过去一直采用传统上被视为“货币政策”或“微观审慎”的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些风险,但现在他们更倾向于从“宏观审慎”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
其关注重点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着眼于控制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而非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第二,着眼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的互动;第三,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宏观审慎监管_概念_特点与政策框架

·10·
专
稿
INNER MONGOLIA BANKING RESEARCH 2009.7
的稳健情况更为重要。 另外,美国次贷危机中还暴露出所谓的“影子
银行体系”也会产生系统性的风险。 如对冲基金、投 资银行、 各类表外项目以及在一些地区的按揭商。 这些机构的经营活动与一般大众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它们的行为同样具有系统性风险效应,特别是一 些没有存款基础的机构(如投资银行),当遇到金融 危机流动性出现问题时,比银行更具有低的偿付能 力。
四是对金融危机反思促使人们从深层次来考 虑问题的解决之道。 始于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
·9·
INNER MONGOLIA BANKING RESEARCH 2009.7
专
稿
机,十年后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各国金融监 管当局更加重视宏观审慎监管。 2009 年以来,监管 机构对近年来金融危机反思,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 失误对金融危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拉西 报告》 将当前的金融危机归因于金融市场失效、国
际金融及货币体系失衡、金融立法空白、监管乏力 及宏观审慎监管失误。
【政策板块】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解读(正式版PPT)

N-SIFIs
│ M2=13%,即控制在33%
R-SIFIs
│ M2=13%,即控制在35%
CFIs
│ M2=13%,即控制在37%
2. MPA核心指标分析
ANALYSIS OF MPA CORE INDICATORS
2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考核的重点和难点
│ 资本与杠杆情况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其下设分项指标资本充足率占80分
MPA
在这背景发展演变而来
2.新旧框架对比
COMPARISON OF OLD AND NEW FRAMEWORKS
1
从关注狭义信贷转到广义信贷管 理,人行可随时进行动态调整
2
加强了利率定价行为的评估
MPA
原有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3
从时点管理到日常管理
4
指标体系更加系统和全面
02
MPA如何实施
1. MPA体系的主要内容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
【政策板块】
解读
DIRECTORY 目录
01
02 03 04
为什么要实施MPA
MPA如何实施 MPA实施对银行影响 启示与展望
01
为什么要实施MPA
1.出台背景
introduced background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除A档、C档以外的机构
│ 执行正常档激励
B档 机构
C档 机构
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大类不 达标,或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 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大类 及以上不达标(达标线60分)
│ 执行最低档激励
货币政策的宏观审慎管理

货币政策的宏观审慎管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增加,货币政策的宏观审慎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央行关注的焦点。
宏观审慎管理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目标和工具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货币政策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宏观审慎管理是指央行通过监管政策和措施,旨在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监控和控制金融风险,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确保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
宏观审慎管理需要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情况,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实现金融系统的防范和风险管理。
二、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1. 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防范和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测,央行可以识别和干预潜在的金融危机,确保金融体系不会因为个别金融机构的崩溃而崩溃。
2. 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宏观审慎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护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通过控制金融风险,央行可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1.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调控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控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
2. 监管政策工具监管政策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制定和完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则和制度,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金融风险问题,降低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
3.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是指央行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信贷政策等,来控制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
央行可以通过提高资本要求、限制信贷发放等手段,有效地控制金融系统的杠杆水平和风险。
四、货币政策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重要性货币政策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等手段,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金融机构的行为,从而调控金融系统的风险。
宏观审慎评估的政策框架与行动

收稿日期:2020-07宏观审慎评估的政策框架与行动王会奇李建伟钟辉摘要:宏观审慎评估是我国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一项创新探索,在经过近五年实践后,有必要从内在逻辑、运行实践等角度再度审视MPA 的政策框架与行动效果,并充分考虑后疫情时代金融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探讨进一步改进方法和途径。
本文系统梳理了MPA 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应然”和“未然”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MPA 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与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空间,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稳定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20(7)-0004-05(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300040冤作者简介:王会奇(1966.04-),男,河北省雄县人,本科,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李建伟(1979.01-),男,河北省成安县人,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钟辉(1977.11-),男,广东省兴宁县人,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注:本文为作者观点,文责自负。
宏观审慎评估(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 )是我国基于金融发展实际,在实践宏观审慎理论、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的一项创新探索。
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任何一个体系的形成都会经历生成发展、由粗到精、逐渐完善的过程,MPA 也不例外。
因此,在经历一段时间探索实践后,从发展脉络、理论逻辑、运行实践等角度审视和讨论MPA 发展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MPA ,并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一、MPA 的产生与发展演进MPA 的形成和产生跟随于宏观审慎理念的演进,设计和运行依托于宏观审慎理论的发展,建立和实践立足于我国金融监管的框架。
为更加深入把握MPA 的内在本质,逻辑上有必要理清如下问题:一是MPA 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探讨MPA 的历史使命和宏观定位;二是MPA 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探讨MPA 的理论支撑和作用机理;三是MPA 如何建立,现状如何?探讨MPA 的路径依赖和实现方式。
中央银行学教学课件第13章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2
“双支柱”调控的未来发展
➢ 未来需建立明确的宏观审慎政策盯住目标 ➢ 建立 “目标导引式”的政策工具指南,既可以有效积累
经验,又能进一步增强实践中政策工具选择和使用的针 对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 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规则与 机制 ➢ 在完善过程中还应保持适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从而在 更广泛的范围内逐渐实现与其他经济金融政策的更加一 合和互相影响的内生性 关系,传统的“货币政策支柱”和新的“宏观审慎政策 支柱”必须在统一的框架下予以充分地协调和配合
2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区别
➢ 主要目标不同
• 传统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实体经济的稳定 • 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金融稳定
➢ 调控对象不同
• 应该充分考虑独立或同时使用时对彼此传导机制的影响
➢ 制度层面的协调配合
• 应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和统一行事规则,避免政策冲突
8
政策协调搭配的基本原则
➢ 丁伯根法则
• 单一政策工具可能无法全面有效地解决多个同时存在的问题
➢ 政策比较优势原则
• 实现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最优匹配
➢ 简单性原则
6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基础
➢ 单一的货币政策面临“二元目标困境”,无法在 实现价格(经济)稳定的同时实现金融稳定
➢ 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可以在货币政策之外作为一类新的政策工具,专 门用于纠正各种形式的金融失衡
➢ 基于不同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和 宏观审慎政策之间主要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 二者应该协调配合
• 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是以投资和消费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活动 • 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对象是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的背景是什么?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以后。
2009年初,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出用宏观审慎性的概念来概括导致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顺周期性、监管不足、标准不高等问题。
这个概念开始并不是太流行,但后来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逐步被二十国集团(G20)及其他国际组织采用。
在G20匹兹堡峰会上,最终形成的会议文件及其附件中开始正式引用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提法。
在G20首尔峰会上,进一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包括最主要的监管以及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并已经得到了G20峰会的批准,要求G20各成员国落实执行。
宏观审慎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答:宏观审慎管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的,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宏观审慎管理是与微观审慎管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微观审慎管理更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宏观审慎管理则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资本要求有哪些?答:具体看,G20审议批准的巴塞尔协议Ⅲ新资本要求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一是最低资本要求。
最低标准仍为8%,但其中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包括普通股和其他满足一级资本定义的金融工具)由4%提高到6%。
二是资本留存缓冲。
在最低资本要求基础上,银行应保留 2.5%的普通股资本留存缓冲(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使普通股资本加上留存资本缓冲后达到7%,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和金融冲击。
三是逆周期资本缓冲。
四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资本要求。
五是应急资本机制。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容是什么?答: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会计标准,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等。
宏观审慎管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宏观审慎性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基本目标,它将金融体系视作一个整体,研究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以及金融体系内部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早期预警、宏观压力测试等手段,监测评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识别金融风险在金融体系的跨行业、跨市场分布状况以及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并有针对性地对监管准则、标准或指标进行调整,以期达到金融稳定并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最终目标。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可分为逆周期工具和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工具两大类。
前者是要解决在顺周期性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后者主要针对一个时点上跨机构维度上的风险。
宏观审慎(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的背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以后。
2009年初,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出用宏观审慎性的概念来概括导致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顺周期性、监管不足、标准不高等问题。
这个概念开始并不是太流行,但后来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逐步被二十国集团(G20)及其他国际组织采用。
在G20匹兹堡峰会上,最终形成的会议文件及其附件中开始正式引用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提法。
在G20首尔峰会上,进一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包括最主要的监管以及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并已经得到了G20峰会的批准,要求G20各成员国落实执行。
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容: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其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会计标准,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等。
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资本要求:这次危机表明,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与吸收损失的能力就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
同时,还强调提高资本质量。
具体看,G20审议批准的巴塞尔协议Ⅲ新资本要求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一)是最低资本要求。
最低标准仍为8%,但其中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 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包括普通股和其他满足一级资本定义的金融工具)由4%提高到6%。
(二)是资本留存缓冲。
在最低资本要求基础上,银行应保留 2.5%的普通股资本留存缓冲(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使普通股资本加上留存资本缓冲后达到7%,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和金融冲击。
(三)是逆周期资本缓冲。
各国可依据自身情况要求银行增加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由普通股或其他能充分吸收损失的资本构成)。
主要是根据信用(贷)/GDP偏离其趋势值的程度进行测算。
逆周期资本缓冲主要在信贷急剧扩张从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使用,以保护银行体系免受信贷激增所带来的冲击。
在实际操作中,可将逆周期资本缓冲作为资本留存缓冲的延伸。
巴塞尔Ⅲ专门提出,信贷过度增长的国家应加快执行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可根据情况设置更短的过渡期。
(四)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额外资本要求。
SIFIs应在上述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吸收损失能力,方式之一是增加额外资本要求。
这样,可以使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更多地积累资本,增强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危机的能力,防止道德风险。
(五)是应急资本机制。
为增强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能力,还可采取应急资本和自救债券(Bail In Debt)等措施。
应急资本要求银行在无法持续经营时,普通股之外的资本都应具有冲销或转化为普通股的能力。
在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或无法持续经营时,自救债券可部分或全部按事先约定条款自动削债或直接转换为普通股,以减少银行的债务负担或增强资本实力,帮助其恢复正常经营。
四、除资本要求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其他内容:(一)流动性。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流动性要求作出了相对比较简单的规定;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最低流动性标准,以推动银行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提高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在考虑资金的可获得性和需求的基础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采取慎重的办法来确定流动性标准,设计了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作为流动性的国际标准。
(二)杠杆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还引入了全球一致的杠杆率要求,作为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补充。
杠杆率被定义为银行一级资本占其表内资产、表外风险敞口和衍生品总风险暴露的比率。
使用补充性杠杆率要求,有助于控制金融体系中杠杆率过高问题,弥补内部评级法下风险权重的顺周期问题,有助于形成更有效的资本约束。
(三)拨备。
对拨备的规则还未正式出台,但围绕动态拨备、前瞻性拨备开展了大量的国际经验交流,并明确了原则上应采取“向前看”的预期损失型拨备制度。
(四)评级。
目前国际社会达成了初步意见,即“要减少对评级公司的依赖”,具体包括减少监管标准和法律法规对信用评级机构(CRA)评级的依赖;减少市场对CRA评级的依赖;人民银行应对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获取的证券资产作出自己的信用判断,银行不能机械地依赖CRA评级来评估资产的信用状况,投资经理和机构投资者在评估资产的信用时不能机械依靠CRA评级;市场参与者和中央对手方不应把对手方或抵押品资产的CRA评级变化作为自动触发器,大幅、任意地要求调整衍生品和证券融资交易的保证协议中的抵押品;证券发行人应全面、及时披露有关信息,使投资者能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并评估证券的信用风险。
(五)银行业务模式。
一是在发起配售模式中,银行要把证券化产品保留一部分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从而表明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
二是提高对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
在西方的大银行中,交易部门创造的利润非常大,但风险也大。
过去对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非常少,现在提高了这个标准。
(六)衍生品交易与集中清算。
当前各国普遍意识到,当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以至于能够深刻影响整个金融市场时,有必要通过建立中央清算机制来整合所有未平仓交易及风险敞口信息。
这一机制可分为三种不同层次:对交易进行登记的机制(中央登记)、通过清算机构作为中央对手方对交易进行清算的机制(不集中交易,仅集中清算)以及交易所机制(集中交易并集中清算)。
(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法的顺周期性是焦点。
会计问题技术性很强,争议也比较大,所以进展可能会稍微慢一点,初步计划于2011年底推出初步收敛意见。
(八)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指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实体公司(SPV)等等。
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一方面是将监管边界扩展至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把这些机构“管起来”。
另一方面,针对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间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的问题,有效隔离风险。
宏观审慎(二)——金融系统的顺逆周期性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是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
因此,顺周期性增强就是意味着波动的幅度增大。
顺周期性的更广泛定义包含了三个部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区分这三个部分:(1)围绕趋势值波动;(2)趋势本身的变化;(3)均衡值可能出现累计性偏离。
这些都会给监管机构带来挑战。
逆周期调控:即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一种宏观审慎政策。
央行等相关部门应在客观准确判断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灵活的逆方向调控,建立健全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通过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平滑信贷投放、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实现总量调节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弹性和有效性。
宏观审慎(三)——影子银行系统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
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
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