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光的意象资料

合集下载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功能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功能
文 学善 ・文学谇裾
浅 析 张爱 玲 小 说 的 意 象 功 能
李 兰
( 陕西师范
摘 要 : 爱玲 善 于借 助 比喻 、 张 象征 等 手段 使 原 本 无 生命 力 的
客观 意象沾染上人类特有的 感情、 绪 , 而使 意象可 以为小说 情 从
的 情 节 、 构服 务 , 结 因此 意 象 在 小 说 中起 到 了重要 的 作 用 。 关 键 词 : 象 ; 理 描 写 ; 叙 意 心 补 中 国分 类 号 : 4 . I 2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2 l (0 0 0 0 4 0 6 3— 1 1 2 1 )5— 0 9— 1
张爱 玲 小 说 是 上 个 世 纪 三 四 十 年 代 的 见 证 者 , 在 自己 的小 她 说 中融 入 了大 量 的 个 人 感 受 , 了更 好 地 表 达 这 种 感 受 , 总 是 为 她 借助于多种手法 , 意象便是其 中之一 。而张爱玲正是通过使用大 量 意象 来 比喻 、 写 、 情 、 征 , 她对 人 生 的 态度 、 活 的 感 受 描 抒 象 将 生 更准 确 地 表 达 出来 。
1意 象与 人物心 理的 契合
张爱 玲 善 于运 用 比喻 、 象征 等手 法 将 意象 与本 体 在 某 些 方 面 进 行 契合 , 而 使 读 者 通 过 对 意 象 的解 读 来 对 事 物 本 体 进 行 更 准 进 确 的 把握 , 助 了形 象 可感 的外 在 事 物 , 就 更 容 易 表 达 出 复 杂 借 也 隐晦 的 人 物 内 心世 界 , 而 使人 物形 象 的 塑造 更加 生 动 、 确 。 从 准 《 金锁记》 七巧 的儿媳 妇芝 寿眼 中的月亮 , 隔着玻 璃窗 中, “ 望出去 , 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 , 一搭黑一搭 白, 像个戏剧化 的 狰 狞 的脸 谱 。一 点 , 点 , 亮 缓 缓 地 从 云 里 出 来 了 , 云 底 下 透 一 月 黑 出一 线 炯 炯 的 光 , 面 具 底 下 的眼 睛 。 天 是 无 底 洞 的 深 青 色 ” 是 , “ 芝寿猛然坐起身来 , 哗喇揭开 了帐子 , 是个疯 狂的世界 , 这 丈夫 不像丈夫 , 婆婆也不像婆婆 , 不是他们疯 了, 就是她疯 了。今天 晚 上 的月亮 比哪一天都好 , 高高的一轮满月 , 万里无云 , 是漆黑 的 像 天上 一 个 白太 阳… … ” 这段 描 写 中 , 被 作 者 描 写 为 “ 狞 的脸 谱 ” “ 具 底 下 的 月亮 狰 ,面 眼睛 ” 是 “ 黑 的 天 上 一 个 白 太 阳 ” 这 是 三 个 不 同 的 意 象 却 同 , 漆 。 时准 确 、 形象 、 刻 地 将七 巧 勾 画 了 出来 。 “ 深 狰狞 的脸 谱 ” 象征 着 七 巧 的狰狞 与 恐 怖 , “ 而 面具 底 下 的 眼 睛 ” 揭 示 出七 巧 对 他 人 的 窥 则 视欲 和 掌控 监 视 。“ 是 无 底 洞 的 深 青 色 ” 暗 示 了 在 七 巧 高 压 天 则 下 的暗无 天 t 像 是 漆 黑 的天 上一 个 白太 阳 ” 太 阳本 是 灿 烂 耀 3。“ , 眼的, 可这里的白太阳却让人觉得刺 目的睁不开眼 , 而七巧就像是 这白太阳 , 让年轻 的芝寿不敢抬头, 只能在她的影子下等死 。月亮 本是我们常见的 , 也是纯洁美好的, 可是在这里作者一次又一次地 将月亮带上了人 为的感情 和情绪 , 使其变得 不同 , 也更 赋有 生命 力, 作者通过月亮意象的表达 , 清晰而传神地为我们刻画 出了七巧 心理 上 的 变异 与 扭 曲 , 揭 示 出 了她 心 里 的黑 暗 面 。七 巧 就 是 那 也 个 家里 主 宰一 切 的 毒 太 阳 , 她 的 淫 威 之 下 , 周 围 的 人 没 有 快 在 她 乐, 而她 又何 尝快 乐 过 , 她 的 蓄意 破坏 下 , 的儿 女 , 的亲 人 只 在 她 她 能 一 步步 地走 进 她 设 的 陷 阱 , 生命 枯 萎 死 亡 。 让

张爱玲_太阳_意象的陌生化建构

张爱玲_太阳_意象的陌生化建构

张爱玲 太阳 意象的陌生化建构林莺摘要:太阳本是宇宙中重要的天体,后作为一种意象应用于文本之中。

温暖和光明的象征的太阳,却在张爱玲的笔下演绎出隔世、陌生和凄凉,幻化为吞噬生命的预兆。

张爱玲作品中将太阳进行 陌生化 处理,以 太阳 意象为旁观者,赋予其多种形状和功能,同时兼顾多种角色的塑造,对 太阳 意象的分析是揭开张爱玲小说人物内心世界关键和自身的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张爱玲借助太阳意象的设置完成了对人性的反思。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家;意象;心理机制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43-06意象 合 意 与 象 而成, 是结合主体之!意∀与客体之!象∀而形成的语言符号 #。

张爱玲善用意象勾画感性世界。

通常人们对悲伤的解读,总是喜欢用月亮,好像爱情的悲伤、人生的落寞只有月亮的阴柔和感伤才适意。

太阳 则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在场。

然而,张爱玲独辟蹊径,将 太阳 作为一面反衬,于对比的辉映、冷热的交替间更彰显出人物个性心理的反差,成为人生命运印迹的象征性符码。

极度的冷热对比是比 冷 更为深刻的苍凉。

张爱玲营造了一个冷热对比的、诡异的叙事空间,从而诠释其艳异、委婉、清奇而又细腻的写作风格。

太阳,是天道的演绎,更是张爱玲人性的指向。

太阳意象,既给予故事发生的具体时空,也是人物性格特征、生活境遇、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的再现。

透过 太阳 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解构其小说作品的精神立场、生活样态和人生取向。

一、隔离的陌生与命运的旁观太阳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作为一种原始崇拜,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如在 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被称为 阿波罗 给人类送来光明和温暖,是万民敬仰的神灵。

而在古埃及文化中,太阳神∃∃∃拉神是古代埃及主要的神话人物,他象征光明和天堂和生育万物。

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

在古代罗马、北欧诸国和印度等国文化中都有关于太阳神的传说,太阳神也是光明和正义的象征。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等许多诗人都把太阳作为神灵的化身、权力的象征,作为 宇宙之光 和 白昼之神 来颂扬和敬畏 。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论张爱玲笔下的意象世界

论张爱玲笔下的意象世界

论张爱玲的“意象世界”摘要:张爱玲,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用一个个穿透生命和人性的传奇性故事阐释着世间的悲凉。

而意象伴随着她小说的全程,见证着她笔下的万千世态和悲喜人物。

本文就将从张爱玲纷繁的意象中了解她的苍凉世界关键词:张爱玲;月亮;镜子;风雨;音乐;麻将张爱玲,一位有着谜一样传奇人生的传奇女子,她以自己的深艳和才情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心中的荒凉、笔下的苍凉,构成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老宅、天井、阳台、镜面、屏风、满月、蚀月、正午的太阳、下午的太阳、胡琴声、三弦声、锣鼓声……创造了一个浓重而又氤氲的意象世界。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客,她的月亮苍白、抑郁,总让人感觉到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

写月亮首先自然是构筑情绪氛围,如《金锁记》中的经典开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读着这样的描写,故事必定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所以,曹七巧的前生后世,幸福的憧憬,人生的艰险,结果的凄惨,都在这轮月亮的闪烁中透射出来。

其次,月随情生,情随月长,月亮象征着情欲、情爱。

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月亮成为情欲的隐语:当葛薇龙与乔琪相识时,乔琪明确表现了对她的热情,“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

黄黄的,像玉色缎子,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这是写实,也指称着他们之间情欲初溢。

野宴那日,道旁歇息,他说:“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

”“你看,天晴了,今天晚上会有月亮的。

”他所提供的不是真诚的爱情,只是所谓月夜中的“快乐”,以至于当晚他走时,“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

”这时的月光失去了玉色,沸燃着阴森噬人的火。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摘要张爱玲是喜欢颜色的。

“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重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无论景物勾勒,人物刻画,还是活动场面的再现,总与色彩同步进行的。

本文将从色彩之于人物服饰和色彩之于自然景物两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美。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意象张爱玲是喜欢颜色的。

“总之,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1】色彩不同于具有广延性的空间形体,可以独立存在,它必须承载在形体之上。

为此,张爱玲替颜色寻得了相应的形,充分展示其美学观念。

夏志清说,钱钟书的巧妙譬喻,沈从文的乡村风景,在描写上可与张爱玲相比,但在意象上只能让张爱玲独领风骚。

【2】我们知道,意象是意中之象,不能忽视的是所有的象都是“观”的结果,无论是物象、事象还是意象,只有“如在目前”,能够“看得见”,才能被称作“象”。

一个倾向于视觉中心的意象,一方面表现在“色”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形”上。

张爱玲小说意象以色附形,将各种色彩自然调和,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突出一种色彩,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使她的行文颇似西洋油画,涂涂抹抹,色彩斑斓。

下文结合具体作品,从色彩之于人物服饰和色彩之于自然景物两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具体的色彩意象美。

一、色彩附于人物服饰,塑造人物形象,喻示人物命运。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是丰富而极细致的。

她曾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

【3】对于服饰她在乎的更多的是服饰的外延特性,它成为作者和小说人物身份、心理、性格与命运的外化,成为诠释人物存在的方式,这使她的小说绚丽多姿,风味迥异,也正是这点为她作品中运用人物服饰,在修饰人物方面,充当人类遮羞布的同时,又赋予新的生命,新的用途,而色彩作为服饰话语的基本词汇之一,是张爱玲最费心思着力描写的。

隐喻和象征——细读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化呈现艺术

隐喻和象征——细读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化呈现艺术

在 意 象 构 成 中 的 作 用 。按 照 诗 人 庞 德 的 说 法 , — 薏 眈 瞬 间 呈 现 出 的 一 个 理 I 和 感 的 生 隋 ”2 是 捆 复 合 体 。 _意 象 “ 融 合 在 一 起 的 一 连 串 思 想 或 努 思想 的旋涡 , 满活力 。女果它不达 至这些规 范 , 充 口 U 绸 它 就 不 是 我 所 指 的 意 象 。 正 因 为 如 此 , 方 文 ” 西 这 学 尤 为 重 视 意 象 的 重 见 睛 作 用 , 时 , 认 为 意 表 同 也 使 象 “ 以 作 为 一 种 象 征 和 隐 喻 行 为 而 存 在 , l它 可 ”4 且 印 与 一 种 语 言 的 特 殊 用 法 和 修 辞 表 达 蜾 有 关 , p
理 感 受 。 而 西 方 文 论 则 更 倾 观 的 思 想 、 感 、 验 和 - 的 直 观 夕卜 , 隋 经 t理 L 现
把 意象视 为 诗人 的 主观 意 念 与 外界 的客 观 物 象 猝 然 撞 击后 的 直 觉 产 物 , 然 是 偏 重 于 主 观 印 象 显
意 象 作 为 一 种 文 学 形 身 型 , 中 夕卜 学 理 在 文 论 中 的 含 义 大 体 相 同 , 是 指 为 表 现 作 家 的 都 思 想 、 感 和 理 而 仓U 的 ~ 种 形 象 。 /、 中 的 情 造 J说 薏唾刘 苗写 与 描 摹 写 实 型 形 象 的 区 另『 于 : 家 主 J 在 作 观 之 “ ”即 所 要 表 达 的 思 想 、 感 和 心 理 , 意 意 情 是 象 型 形 象 的 主 要 构 成 因素 ;象 ” 为 表 现 内 在 的 “ 是 思 想 、 情 和 心 理 而 创 设 的 ; 象 ”因 “ ” 生 , 感 “ 意 而 “ ” 存 在 是 为 “ ”的 显 现 提 供 感 的 直 观 形 象 的 意 l 生 态 。 也 . . 、 中 的 拍溥 型 形 象 意 在 写 实 , 就 匿 , 说 而 意 象 型 形 象 贝U 在 象 征 、 匕 和 暗 示 。 这 里 所 说 意 仁喻 的 表 啃 意 象 化 , 要 指 的 是 后 者 。 在 意 象 的 仓U 的 主 : 匕, 国 古 代 文 论 强 调 造L 中 r 青与 景 的 结 合 , f 象 是 且】 意

金锁记意象分析

金锁记意象分析

《金锁记》中的意象邹磊中文0801 0812030130 走进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感受最强烈的是郁积在作品中的那种透心入骨的悲凉。

张爱玲不喜欢壮烈,喜欢悲凉更喜欢苍凉。

她的小说中多次出现苍凉这个词。

如《金锁记》中的:“她(长安)觉得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再如《倾城之恋》里的:“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还有她说的‘苍凉之所以有一种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那个充满靡靡之音的上海,那些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悲剧人物都让人心寒。

悲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

除了单单有“苍凉”这个词外,丰富的意象在张爱玲编织的悲剧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她通过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意象暗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物化悲凉或是营造悲凉的氛围。

“意象”一词,《周易系词上》予以这样的解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说:“窥意象而运斤,此概驭文之者术,谋篇之大端。

”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符号,既指示事的表象,又指示表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哲理味。

张爱玲作为一个生活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作家,其选择的意象独具特色。

这些意象不仅使情节的贯通能力被提高,而且让意义上的穿透能力也大为提高。

“月亮”和“镜子”在张爱玲小说中尤为突出,他们既是规定情景中的动作,又是人物处境或人物关系的隐喻和象征,蕴含着人物的身世悲凉,是对人生悲剧的推演和对人生未来的启示。

这也使张爱玲的小说浸透着苍凉悲观的色彩。

字里行间的悲凉忧郁总是时刻包裹着你。

月亮从古到今都深受文人的青睐,或用她来象征高洁的人格,或用她来寄托内心深处的相思。

而这个意象在张爱玲的笔下却成就了她的苍凉。

《金锁记》开篇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月亮当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本应当是洁白而圆润的,而张爱玲却说是“铜钱”、“泪珠”、“凄凉”这不仅奠定了小说的基调—悲凉而沉重,也暗示了将要出场的女主人公七巧未来的人生轨迹—为了那“铜钱”必定付也很多的“泪珠”而那一层“湿晕”也正好是黄金光的象征,七巧定会在这层铜钱的湿晕中流泪。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

摘 要:张爱玲的 小说 中一个独具特 色的地方就是 出现 的繁 纷 多样 的意 象,这 些意 象在她 的小说 中有诸 多用途 ,或 是为 了将人物 心理 状态具体 化 ,或是为 了传达人 物命运 的象征 ,或是 为 了以此 增强故事 的生动性 与画 面感 ,正是对 意象的成功运用 ,使她 的小说倍加精彩 。 关键 词 :意 象心理 ;命运 ;生动性 ;画面感 中图分类号 :1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233(2009)06—0015.02
意象理论在 中国起源很 早 ,《周 易 ·系辞》中已有 “观物 字 ,虚 飘飘 的 ,不落 实地 。”【2J其实这对 联上不落实地 的一个
取象 ”、“立象以尽意”之说 ,意 象其 实就是 寓“意 ”于 “象 ”,就 是用来寄托人 物主 观情思 的客 观物象 。张爱玲 小说 中的意 象独具特色 ,夏志清 曾说 :“凭张爱玲灵 敏的头脑 和对 于感觉 快感的爱好 ,她小说 里意 象 的丰富 ,在 中国现代 小说 家 中可 以说 是首屈一 指。 lJ可 以说 ,现代 文学 史上很难 找出像她这 样在小说 中运用如此繁纷多样的意象的作家。
了,停 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 ,闪着金色 寿字 团花 ,一朵 二、人物命 运的象征
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 。在微光里 ,一个个 的字都像 浮
在半空 中,离着 纸 老远 。流苏 觉得 自己就 是对 联上 的一个
张爱玲写 出的一个个生动鲜活 的意象 ,不仅仅是 为了表
收稿 日期 :2009.04—24 基金项 目:西安 航空技术 高等专科学校科研立项课题 09Xe 作者简 介:刘 慧霞(1980一),女 ,陕西省绥德 县人 ,现为西安航专基础部教师 ,研究方 向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

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摘要:对于张爱玲来说,无论她为其笔下的意象附着上多么明艳的色彩,她人生的底色永远是苍凉。

本文撷取张爱玲小说中红、白、蓝、黄四彩意象,进行诠释,探寻她构筑文字的技巧,解读意象背后的信息。

关键字:张爱玲小说色彩意象张爱玲是喜欢颜色的。

“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张爱玲《谈音乐》)但颜色不同于具有广延性的空间形体,可以独立存在,它必须附着在形体之上。

为此,张爱玲替颜色寻得了意象这一介质,充分展示其美学观念。

在她的小说里,自然景物,如月亮、花草、树木、风、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光影变化中,随人物内心的波动而设计。

小说的“颜色”是视觉化语言,曲折有致的叙述流程中,漂浮着妩媚的花朵,那就是意象。

它们润滑了叙事,使文字变的不那么平面、单向,拓展了叙事的纵深。

夏志清说,钱钟书的巧妙譬喻,沈从文的乡村风景,在描写上可与张爱玲相比,但在意象上只能让张爱玲独领风骚。

我们知道,意象是意中之象,不能忽视的是所有的象都是“观”(眼观或心观)的结果,无论是物象、事象还是意象,只有“如在目前”,能够“看得见”,才能被称作“象”。

而一个倾向于视觉中心的意象,一方面表现在“色”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形”上。

张爱玲小说意象以色附形,将红、黄、白、绿、蓝等色彩自然调和,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突出一种色彩,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使她的行文颇似西洋油画,涂涂抹抹,色彩斑斓。

一、红色,摇曳出多彩的人生红色,作为热血、生命、亢奋的表情色,最能体现原始经验意象,有着狩猎、战争、人类繁衍的明显特征,是原始单色崇拜最早最普遍的色彩。

张爱玲的母亲曾教她油画,教导她画图背景最避忌红色,因为背景看上去应有相当距离,红背景总觉近在眼前。

这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她在对背景色彩的处理上,几乎彻底摒弃了红。

但这并不妨碍她将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斑斓的意象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斑斓的意象

张爱玲善于在小说里描述各个层次中的颜色,无论是对人、景、物,她都调动了大量的色彩手段,他曾说过:“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有颜色的时候是凄惨,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嘉的,更为真实,有了颜色在那里了,使人安心。

”对色彩的极端敏感使她的小说或阴暗亮丽,或明艳阴郁,或苍凉暗淡,从而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暗示人物心理等创造了恰到好处的铺垫。

一、色如其人在表现文明与落后、真实与怪诞、欲望与妥协、华靡的生活场景和凄惨的人物命运的时候,张爱玲选择了把人物放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用不同的颜色刻画不同人物的外貌、心情、处境、命运等,从中透露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关系、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无奈、欢笑和哭泣。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金锁记》中的一幕:“冷盘撒了下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站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着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后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

门外月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色花姑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向没有光的所在。

世舫直觉的感觉到那是疯子——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长白介绍道:‘这就是家母’。

”在这里,青灰、暗绿、大红这些犯冲的色调,以及两个高大女仆夹峙着一个矮小身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森寒、恐怖的气氛,把曹七巧变态、荒唐、阴毒的心理抖落出来。

她被黄金枷锁囚禁了的美好岁月,也被黄金枷锁腐蚀了美好的爱情。

“那份腐朽的遗产抚育了她,也葬送了她,连同着那遥远而陈旧的光芒,那美丽而苍凉的生命。

”可现在她又把悲剧转移到女儿身上原原本本的重演。

“虎毒不食子”,曹七巧却亲手埋葬了女儿的幸福,此时曹七巧人性的扭曲也快到达了巅峰。

二、以色绘景张爱玲不但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善于调配色彩,用色彩表现人物的精神,在描绘景物的时候,更是不吝使用色彩,有的热闹;有的暗淡;有的鲜明。

一幅幅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常常使人难以忘怀。

首先,用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白流苏到香港的时候,她眼中的香港是:“那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斯杀得异常热闹。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作者:王鸣翔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张爱玲擅长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繁杂的意象。

本文试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为例,分析作品中月亮、服饰、团扇等意象。

从而探析这些意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构建以及对悲凉沉郁的意境的烘托。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人物“意象”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意为表意之象。

“象”指事物的外在具体形态,可触摸、可认知。

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将事物外在的色彩、形状加以表述,展现事物的客观形态。

在创作过程中,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注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客观之物即为其主观审美情感所浸染。

由此,客观物象转变为极具主观情态的“意中之象”。

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经历、瞬间感受、童年记忆、潜意识等都具有一定关联。

因此,意象研究对于探析人物情感与作者创作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张爱玲笔下的意象极具特色。

她将个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融入于客观物象之中,由此构成苍凉而绝美的文学世界。

本文试以《金锁记》为例,探析张爱玲笔下意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功用。

一、月亮意象与人物的悲剧命运月亮这一意象,颇为张爱玲所青睐。

在《金锁记》中,月亮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时刻营造出清冷凄凉的氛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1]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便以旁白者的姿态,将这忧郁清冷的画卷铺于读者面前。

她将红黄的月晕比作信笺上的一滴泪珠,预示着她笔下的世界纵有万般欢愉,终究逃不过凄凉的结局。

张爱玲与月亮的结缘,源于她童年时期的曲折经历。

在《私语》中,张爱玲称自己的家“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2]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在与继母争执之后,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并将她关了起来。

这件事情之后,她心中仅存的父女情分彻底崩塌。

这蕴含着杀机的蓝色月光,就此成为张爱玲毕生无法越过的坎。

月亮,在她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一个借以抒发主观情感的符号,是悲剧、危机的代名词。

论张爱玲小说中光的意象资料

论张爱玲小说中光的意象资料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光意象张子茵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2)班 201224051252摘要:张爱玲擅于创作各种意象,其小说可充分见证。

张爱玲赋予意象各种深刻含义,小说在“光”的帮助下极大地渲染了故事的背景,增强了小说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营造了阴暗肃杀的气氛,对小说人物的外在和内在描写起着重要作用。

张爱玲对“光”这个意象的偏爱与她早年的生活经历脱不了关系,生活的不幸和内心的孤独对其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光;意象;太阳;月亮;电灯;生活近年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方面众多研究者致力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如陈理慧《试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1]42、熊学敏《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识》[2]112等等,这些论文大多从小说的女性形象入手,寻找其悲剧命运的种种根源。

同样,分析小说中意象的论文也不计其数。

意象是情景相融的产物,即客观存在的物体,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通过人独特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情感活动加工生产出来的新物象。

通俗来讲,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是诗歌的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中“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大雁”便成了思念家乡和家人的象征。

同样,意象在文章当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意义。

在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意象有太阳、月亮、花、雨、镜子、旗袍和公馆等,其中对“月亮”的研究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谢泳的《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读张爱玲小说札记》[3]45、陈莉的《月亮、酸梅汤与光影—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意象》[4]44,但历年的研究大都只从意象的某一个角度或者单一从某一个意象着笔。

而本篇论文虽也致力于意象的研究,但是集合了光的意象,从光的本身、文本中的光和生命中的光三个部分展开,借助“光”的照射,让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被放大,让读者在阴暗中窥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味这悲凉的世界。

一、光的本身光的本身无所谓美丑,有的只是颜色和温度。

无光的所在——论张爱玲小说中密闭空间的叙事艺术

无光的所在——论张爱玲小说中密闭空间的叙事艺术

命题。 她对密闭性空间已有 了独特而深刻的体验 , 赤
裸 裸 的残 酷现 实磨 练着 她 的心 。
( 二) 身居 孤 岛的特 殊体 验
人 性是 复杂 且难 以捉 摸 的 ,但 张爱 玲却 通 过 密 闭 空间 的巧妙 设 置 , 展 露丰 富 与深刻 的人 性 内涵 。 密 闭 空间并 非人 性 本身 , 而 是作 为人 性 显示 的空 间 , 为
时, 父 母 离异 , 家里 添 了后 母 。 在 支离破 碎 的家里 , 孩 子得 不 到正常 家庭 的父 母 之爱 , 有一 次在 饭桌 上 , 父
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 , 在其小说中占据重要 的地位。

亲因一点小事打了弟弟一巴掌 , 张爱玲心里受到强烈
震撼 , “ 我 丢下 了碗 冲 到隔壁 的浴 室 里去 , 闩上 了门 , 无声 地抽 噎着 , 我 立在镜 子 前 面 , 看 我 自己的掣动 的 脸, 看着 眼泪滔 滔 流下 来 , 像 电影 里 的特 写 。” [ 3 1 1  ̄ 柔 弱 的弟弟 被打 ,张爱玲 愤 然跑 到浴 室这个 密 闭性 空
黎保荣 , 陈秋璇 :
无光的所在
无 光 的 所 在 论张爱玲 小说 中密闭空间的叙事艺术
黎保 荣 陈秋 璇
( 肇 庆学院 文学 院,广 东
肇庆
5 2 6 0 6 1 )

要: 张爱玲 的小说技法多样而独特, 其e e 对 密闭空间的书写就 显示 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张爱玲本人对密
“ 1 9 2 0 年9 月3 0 1 3, 张爱 玲 出生 在 上 海 公共 租 界 的张 家公 馆 。 这座公 馆 幽深 、 阴秘 、 笼 罩着迟 暮 之气 ,
仿佛与当时摧折一切旧文化 、旧制度的五四新文化 运动 隔着厚 厚 的一层 空 气 。”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美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美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美031111132许志希【摘要】张爱玲小说中反复出现各种意象,小小的零星构成文章的精湛巧妙,使小说中充满张爱玲的特殊氛围。

将她笔下的小说与《围城》和《黄金时代》一一比较。

细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不一样的意象美。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比较抗战时期,沦陷区涌现了一批女性作家,上海的张爱玲就是其中一位,也属于独特的一位,她以女性纤细咀嚼着人生悲凉,诉说着包括独立女性的命运与前程坎坷,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梁文道:昨天我们说到张爱玲向来给人一个感觉,就是她有点偏离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传统。

不只是她的文学的风格,而且是她关注的课题,就是她是毫不掩饰的表示出,她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传统那种宏大叙事,不是救亡,就是启蒙,这样一个状态的远离,甚至是藐视。

比如说她以前不是曾经写过一篇《五四遗事》嘛,就把五四的那些新青年们,有点隔的远远的笑话了一通。

(凤凰卫视4月28日《开卷八分钟》文字实录)张爱玲的独特性也体现于此吧1.与钱钟书的《围城》相比较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腾腾的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细滑的描写。

似乎将两样毫无相干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但细想并无不可,热腾腾表明新鲜,新鲜的牛奶润滑而白比喻女人的皮肤也算是恰到好处吧。

这样的描写更让读者通过视觉来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小小比喻,略有点通感的意味,其中却又蕴涵深幽绵远的暗示,这种暗示似无却有,有意让读者雾里看花。

而在《围城》中“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与张爱玲的相比,钱钟书却让人恍然大悟,原来那片树叶与文凭还有能如此的联系,现实之余,却毫无牵强,让人佩服钱钟书的奇思妙想。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

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

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

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父张志昕为晚清名臣张佩纶第三子,祖母李菊耦系李鸿章之女。

她七岁开始创作,熟读古典文学名著。

父亲给了张爱玲古典文学方面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母亲教她英语并在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方面给了她西式的熏陶。

贵族世家的没落、世事的沧桑,形成了她敏感、脆弱、悲观的心理气质。

后来张爱玲又在中西文化交杂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

因此,张爱玲的文化修养既有满清贵族的豪华,又有西洋文化的时尚,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及互渗,自然而然地表露在她的作品之中。

1943年张爱玲回到上海,成为职业作家。

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具有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特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这位天性内敛、不善与人交流的才女,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站在女性的角度,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生存困顿、无奈与苍凉。

对笔下的女性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

一、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张爱玲钟爱的意象很多,即使那些已经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的传统性较强的意象,不但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还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也能用她那超强的推陈出新能力,将这些意象营构得出神入化。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作者:杨羽婷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6期杨羽婷内容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繁复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小说的叙事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属于“临着虚无的深渊”的叙事哲学。

每一个意象的运用其实也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苍凉态度的体现,因其个性化的意象而成为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如月亮、镜子、雨、鸟等意象尤其是意象间的相互联系,来初步探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系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意象系统张爱玲的小说有着显著的特色,人性的主题、女人的命运、犯冲的色彩、苍凉的基调、参差的结构、繁复的意象被认为是“张爱玲体”的特征。

其中繁复而又极具个性的意象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深受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的影响,无不由内而外透着一种古典气息,这从张爱玲小说中对于意象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

月亮、镜子、雨、鸟、屏风……这些被张爱玲高频率使用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出现。

同时,张爱玲也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里虚无倾向,她的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一样,“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中国人的宗教》)。

而这些意象就是她虚无主义叙事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张爱玲像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古人,吸收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现代小说的写作技巧,巧妙地将这些意象穿插在一个个令人柔肠寸断的故事中,具体可感地传递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就如徐子东所言,“大量琐碎奇绝杂志质感的物化意象,就是在悲惧中支持孤独地主要方法之一”。

以意象为支撑,张爱玲的虚无、苍凉之感弥漫在小说中的方方面面。

一、月·镜·雨·鸟张爱玲曾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张爱玲笔下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

就像在夜晚出现的月亮,于黑暗中照亮了一点光明,在光明之外又全是黑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光意象张子茵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2)班 201224051252摘要:张爱玲擅于创作各种意象,其小说可充分见证。

张爱玲赋予意象各种深刻含义,小说在“光”的帮助下极大地渲染了故事的背景,增强了小说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营造了阴暗肃杀的气氛,对小说人物的外在和内在描写起着重要作用。

张爱玲对“光”这个意象的偏爱与她早年的生活经历脱不了关系,生活的不幸和内心的孤独对其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光;意象;太阳;月亮;电灯;生活近年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方面众多研究者致力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如陈理慧《试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1]42、熊学敏《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识》[2]112等等,这些论文大多从小说的女性形象入手,寻找其悲剧命运的种种根源。

同样,分析小说中意象的论文也不计其数。

意象是情景相融的产物,即客观存在的物体,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通过人独特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情感活动加工生产出来的新物象。

通俗来讲,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是诗歌的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中“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大雁”便成了思念家乡和家人的象征。

同样,意象在文章当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意义。

在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意象有太阳、月亮、花、雨、镜子、旗袍和公馆等,其中对“月亮”的研究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谢泳的《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读张爱玲小说札记》[3]45、陈莉的《月亮、酸梅汤与光影—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意象》[4]44,但历年的研究大都只从意象的某一个角度或者单一从某一个意象着笔。

而本篇论文虽也致力于意象的研究,但是集合了光的意象,从光的本身、文本中的光和生命中的光三个部分展开,借助“光”的照射,让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被放大,让读者在阴暗中窥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味这悲凉的世界。

一、光的本身光的本身无所谓美丑,有的只是颜色和温度。

自然界的色彩都是和光连在一起的,光是大自然的化妆师。

张爱玲擅长融合各种光的意象,并在古今意象的变幻中,让文本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世界。

杨义曾这样评价张爱玲的小说:“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画”。

色彩斑斓的世界都归功于光这个发光体,在光的照射下,一幅幅苍凉萧瑟的风景画让读者心中郁结,过目不忘。

“太阳已经偏了西,山后大红大紫。

烟树青溶溶的,那月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绿玻璃里映着海色,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

”[5]122在这段简短的景物描写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就有11处,“青溶溶”、“绿玻璃”、“白房子”强烈的色彩冲击视觉,把读者完全吸引进一种扑朔迷离的晚霞森林境地中。

这一切的魅力,其实是在太阳光和月亮光的照射下,景物弥漫着生气勃勃的气息,同时又披上了虚无缥缈的诡秘纱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通过作者浓墨重彩的笔调间接来描写太阳和月亮两个意象,把原本单调的色彩单一的意象变得色彩斑斓。

光的颜色有七种,红、橙、黄、绿、蓝、靛、紫。

自然界的色彩和光连在一起,光是大自然的化妆师,把自然界变得五彩缤纷。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颜色都是独立存在人的主观头脑之外,不轻易受人的主观印象而改变,但人对色彩的感知又是人类原始的、直觉的生命本能之一。

张爱玲在《天才梦》中提到“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所以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有的色彩都带上了她自己的主观感受。

在她的小说里,光的颜色多数是灰暗喑哑的,如太阳光是黄色、月亮光是微黄色、灯光惨淡的暗黄色。

除了惨淡的光的意象外也还有其他色彩纷杂的意象:紫色电光绸的长裙子、暗紫蓝纱旗袍、红得可爱的桃子式的磁缸、黄杨木的旧式梳妆台......但是即使是鲜明的色彩,在张爱玲的小说里,也依然没有温暖的场面。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怀着一颗既好奇又恐惧的心来到陌生的姑母家,立在窗前:窗外就是那块长方形的草坪,碧绿的,绿得有些牛气。

有只麻雀向前走,走了一截......似乎被这愚笨的绿色祖国大陆给弄糊涂了。

[5]124一个单纯、自信的少女本该是看到温暖的绿色,但这里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了隐喻,麻雀是薇龙的化身,即使是碧绿的的草坪也没能使麻雀精神抖擞,惶惑如薇龙,由一个原本“绿得有些牛气”的活力少女变成一个没有梦想,甚至连幻想都丧失的无灵魂的精神傀儡。

花一样的年纪映衬着绿色一样的生机,但在这鲜艳的颜色衬托下,更凸显阴冷之气、无力之感。

在《色彩心理学》里,其实光的色彩和生活的色彩总是交相辉映的,色彩紧贴人物的心境,就像“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张爱玲正是依据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心境,配之以光的折射下,各种色彩的意象搭配,虽然是从各色光的角度出发,但着上了生活的意义,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正是如此吧。

二、文本中的光意象的丰富多样,得益于一颗敏捷的头脑;色彩的灵活多变得益于张爱玲独特的对于感觉的快感。

张爱玲把大自然界的光带进了小说中,赋予每一种光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一)光的种类1、月光在张爱玲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意象要数月亮,不可否认的是在她的小说中,几乎每一部小说都浸染在月光萧寒之中。

“举头望明月”是张爱玲笔下的情人的习惯性动作。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中,明月这个意象更是信手拈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以她固有的多情、神秘和相伴回味的月色撩动了诗人们的思绪。

通过张爱玲的妙笔,读者看到的明月都是充满阴冷、暗淡、肃杀之气的。

这是为了使意象与故事主人公的心境相吻合,张爱玲的小说打破了象征美好团圆的玉盘的传统。

在《传奇》的世界里,只有充满了悲剧的明月、凄美的意境和乱世的人生。

先来看在俗世面前,唯美般的明月以怎样凄美画面呈现: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一层绿、一层黄、又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是太阳要上来了。

[7]6月亮那么大,就像脸对脸狭路相逢,混沌的红红黄黄一张圆脸,等着她的是末日的太阳。

[7]66在这两段描写中,同是有月亮和太阳这个意象,在《金锁记》的这段描写中,月亮和太阳这两个意象是分开的,把月亮比喻赤金的脸盆,把太阳比喻半红半黄的西瓜,这里都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月亮和太阳的赤金赤黄色在森冷漆黑的天色衬托下尤显刺眼,冲击了读者的视网膜。

月亮和太阳,再熟悉不过的意象,通过张爱玲独特的对颜色的快感,带有鲜明的颜色的意象的组合,整个画面呈现出的是一幅乱世中漆黑诡异的夜景图,末日的太阳既末日的世界。

而在《怨女》中,对月亮的描写是那么的新颖,各种意象的组合,不仅要强调优美和丑恶的对比,还要让看到意象之间的转换,“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环境中,看到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持续性。

”[6]286用快要下山的炽热而明亮的月亮比作一张张混沌的红黄的脸,在这样黑暗可怕的夜里,银娣心中作祟,心底有个小火在煎熬着她,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她与三爷偷情的秘密,每个人都是深不可测。

这时向来柔情沌黄的月亮就转换成末日炽热的太阳。

而这时的银娣也已不再是昔日狭窄的麻油店里的东家,而是在一个自私、冷漠像窖子一样冰冷的洋房里的所谓的夫人。

一个半身残废的丈夫满足不了自己的肉欲,银娣只好铤而走险,一步步靠近恐怖又危险的三爷,在这样红红黄黄的色彩画里,既表达了创作者个人对女主人公的既同情又鄙夷的感情,同时又增加了作品冷寂的审美意蕴。

2、太阳光如果月亮是凄美苍凉的象征,那发光发热的太阳则表达了生命中短暂的、稍纵即逝的青春和爱情。

万绿丛中一点红总是特别吸引人,张爱玲的小说就像是在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里寻找温暖,而唯一能使人感到温暖的,便是处于暗色系中容易被人遗忘的太阳光。

《倾城之恋》中有这样一幕,沦陷后的香港不再是鲜艳色彩的流动,把男女主人公流苏和柳原复杂的心情融进了景物中,如同这半明半暗的山林:青黄的山麓缓缓地暗了下来......半边山麓埋在巨大的蓝影子里。

山上有几座房屋在燃烧,冒着烟—山阴的烟是白的,山阳的是黑烟......然而太阳只是悠悠地移过山头。

[5]83这是在战后两人步行回家的场景,白流苏和范柳原在一座死寂的城市里默默相守,与末日擦肩而过,两人的心情犹如在死灰中见到了星光,便是这半边的即将消失的太阳。

“色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11]91,大多数人对色彩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存在上,在客观的理性的认识的前提上加以个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感性世界里对色彩的运用而产生的,不单是在日常,文本亦如此。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张爱玲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颜色很大程度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色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常见的红色的旗袍,代表奔放和追求,白色的公馆象征疏离和惨淡。

当然这是在一般情况下,客观的色彩给人带来相同的感受,但是由于主人公的心境的不同,色彩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即使在岁月的冲刷下,柳原对白流苏也燃起了一点真心,但柳原矛盾复杂变幻不定的性格使他们的爱情也如同在这座城市的阴暗的冷色调一样,在这里张爱玲没有选择初生和正午的太阳,初生的太阳意味着新生,象征着朝气蓬勃,而正午的太阳是一天当中光线最耀眼的时候,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这环境,唯有下午的太阳,太阳开始走下破路,直至沉落,如同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即使此刻的相依,也换不来一生一世。

文中两次重复使用太阳的修饰语“悠悠”,去掉了太阳原本的光和热,这也是沦陷后香港的真实写照。

一切百废待兴,毫无生机,在断壁残垣中剩的只有阴森与压抑。

太阳下山后,一切沉浸在静寂当中,一半白烟一半黑烟,黑白对照,一幅百孔千疮图呈现眼前。

不管是《传奇》还是《流言》,自然景物还是人物,张爱玲并不是刻意直接对太阳做具体的描绘,而是让发光发热的太阳潜藏在文本的苍凉处,这就是她的作品的独特之处,潜藏的荒凉的意象最终会带读者走进厚重的历史故事中,体会张爱玲对在历史的车轮辗轧过的命运后的人生感悟。

3、电灯光“滋味醇厚,像花雕酒陈而香,”[8]442 这是杨义对张爱玲的高度评价。

张爱玲的崛起是中国呻吟于铁血的时代,虽然她的小说吸引了无数的人,但是她还是孤独的,孤独的走在簪缨望族和洋场社会中,她的孤独感亦像小说中或哀或怨的男女,她创设的意象除了自然景物的意象之外还有电灯这个奇特的社会意象。

这位才女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所创设的意象不是单纯的时代的产物,而是灯影下人们情感变化的目击者和记录员,不但牵扯着张爱玲的情思,而且更是沟通读者与小说的主人公情感的桥梁。

电灯外面隔着一层玻璃罩,透明,易碎,犹如怨女隐藏不住的悸动,和年少时那春天般的羞涩的爱。

抛弃了那个贫穷的小刘,嫁给了一个患有严重哮喘病的丈夫,她原本明亮的生活,就成了这般模样:房间大,屋顶又高,只有正中一盏黄暗电灯远远照下来,房间整个像只酱黄大水缸,装满了许久没换的冷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