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
抗真菌类药物TDM及临床应用一、引言抗真菌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各种真菌感染的关键工具。
然而,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和抗药性不断增加,如何合理使用抗真菌类药物已成为临床的焦点。
治疗药物监测(TDM)作为一种基于药物浓度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为抗真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本文将探讨抗真菌类药物TDM的实践应用及其对临床的影响。
二、抗真菌类药物TDM抗真菌类药物TDM是指通过监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这种监测方法有助于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避免因药物浓度过低而无法控制感染,或因药物浓度过高而引发不良反应。
三、抗真菌类药物TDM的临床应用1、优化给药方案:通过TDM,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优化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2、评估疗效:TDM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药物浓度未达到预期,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药物毒性:高浓度的抗真菌类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TDM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药物毒性。
4、监测患者依从性:如果患者的药物浓度低于预期,可能提示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可以通过TDM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一问题。
四、结论抗真菌类药物TDM作为一种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抗真菌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预防药物毒性以及监测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TDM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设备成本高昂、测试方法复杂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期待TDM技术在未来能够更加普及和便捷,为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有更精确、更快速的TDM方法出现。
同时,我们也期望对抗真菌类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TDM指导临床用药。
抗真菌药临床应用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多烯类:两性霉素B、脂质体 嘧啶类:5氟胞嘧啶 吡咯类:
咪唑组: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组: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克芬净、阿尼芬净
-(1,6)葡聚糖
真菌 细胞壁
真菌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1,3)-D -葡聚糖合成酶
者的急、慢性曲霉菌感染。 ➢ 对患足分支霉菌属和镰刀菌属感染的病人有效。
对新型隐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对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作用优于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 用法
静滴:首日 6 mg/kg(400mg) ,q12h; 继以 3 mg/kg(200mg) ,q12h。
损伤和心脏衰竭。
–动物试验表明,它对心肌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唑类抗真菌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 与利福平、异烟井合用时,可使唑类药物的血浓度 下降,同时也可使利福平的抗感染作用下降。处理 方法是间隔服用两类药物。
– 与茶碱和环孢素合用,两类药物浓度均有可能增加, 应密切监测肾功能,监测茶碱和环孢素血药浓度, 并注意调整剂量。
– 系 统 性 念 珠 菌 病 : 4 0 0 mg/day, 严 重 者
800mg/day.
– 隐 球 菌 性 脑 膜 炎 : 开 始 8 0 0 mg/day, 后
400mg/day。总疗程>8周。
– 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的血液—预防使用
50mg/day。
– 严重感染者:与两性霉素B、5-FC联合应用。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口服、静脉 1972
口服
1981
口服、静脉 口服、静脉 口服、静脉 静脉
1990 1992 2001 1999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 2.作用于鞘脂 真菌鞘脂的合成中,某些 酶是特有的,如鲁司米星等能抑制肌醇磷 酰神经酰胺(IPC)合成酶,造成神经酰胺 积累,导致质膜和微管结构破坏。
• (三)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 • 1.粪壳菌素类 稳定真菌的非核糖体蛋白
延长因子-核糖体复合物,阻断移位,抑制 蛋白质合成。
• 2.Cispentacin类 通过主动转运,在真菌 细胞内积累,干扰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同 时还是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抑制剂,干扰 蛋白质合成。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最常见发热、输液反应、头痛、恶心、静脉炎、肝脏转氨酶升高和组胺类反应。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 渗透酶失活使进人细胞的5-FC减少,或负责将5-FC转化为FUMP的酶失活,是导致对5-FC耐药的原因。
(2)三唑类: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可作全身用药。 细胞壁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抑制其组分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 该类药物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损坏真菌细胞壁,对于念珠菌属以及曲霉菌属均有效,临床上显示了广谱、低毒、 高效的特性,主要缺点是分子质量大,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对新型隐球菌活性低。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优选)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 究进展
2. 全身真菌感染: 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 织,可危及生命,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 霉素B、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3. 局部真菌感染: 由念珠菌引起,主要侵犯 口腔、肠道或阴道,如鹅口疮、真菌性 肠炎及阴道炎等。治疗药物主要为咪唑 类药物。
类固有耐药。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可能是: • ① 穿过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屏障改变; • ② 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减少,降低了与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王 瑞,王金萍 ( 天津中医药大学键词】抗真菌药物; 临床应用; 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79(2014)02-0153-04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免疫抑制剂、抗 功能下降,腹膜透析、血透、插管技术等治疗方法的开展,导 癌药物和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BCD) 感染引起的免疫 致的真菌病,尤其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感染有明显上
[20] 杨云生. 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320-322.
[21] 陈文科, 邹益友, 李富军, 等. 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因 素、肠黏膜肥大细胞及5- 羟色胺的变化[J]. 世界华人消 化杂志,2007,15(1):46-50.
[18] 林艺娟,王承党. 沿脑- 肠轴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 制[J]. 医学综述,2008,14(20):3138-3141.
[19] Kennedy PJ,Clarke G,Quigley EM,et al.Gut memories: towards a cognitive neurob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Neurosci Biobehav Rev,2012,36(1):310-340.
[22] 沈骏, 诸琦, 袁耀宇,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部痛觉功能 区域的变化[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2):167171.
[23] 王小云, 丁努, 高峰,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外症状评 价[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2):85-88.
[24] 王亚瑞, 陈丹丽.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因素的调查分析 [J]. 河北医学,2010,16(1):70-72.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综述Revie w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Advance i n search for cli n i ca l pharmacology on an ti fuga l drug of itraconazole收稿日期:2008-06-05修回日期:2008-10-25作者简介:陈江飞(1979-),男,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通讯作者:陈江飞Tel:(0574)87085157E 2mail:chenjiangfei@1631com陈江飞1,苗彩云2,朱素燕1,胡毅坚1(11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0;2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2)CHE N J iang 2fei 1,M I A O Cai 2yun 2,ZHU Su 2yan 1,HU Yi 2jian1(11D epart m en t of Pha r m acy,N ingbo N o 11Hospita l,N ingbo 315010,Zhe 2jiang P rovince,China;21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y,N ingboW o m enandChildren p s Hospital,N ingbo 315012,Zhejiang P rovince,China )摘要: 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伊曲康唑;抗真菌药;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96911;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2-0153-05Abstract: Itraconaz ole,as one of the triz ole antifugal drug,is notablyeffective on superficial and deep fungal infecti on,and widely used f or br oad 2s pectru m antibacterial with little side effect 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phar macokinetic charact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traconaz ole 1Key words:itraconaz ole;antifugal drug;phar macokinetics伊曲康唑(itraconaz ole )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分子式为C 35H 38Cl 2N 8O 4,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3个手性中心,是由4种异构体按1∶1∶1∶1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要点三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一些常 见的真菌感染变得越来越难以治疗。 因此,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滥 用,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
其他抗感染药物
其他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除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 抗感染药物,如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等。
其他抗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流感病毒的新型抑制剂 、针对艾滋病病毒的新型融合抑制剂等。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01
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问题,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也日益受到重视。
02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主要针对深部真菌感染、机会性真菌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染等常见问题。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新型唑
02
抗感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领域的重要方向,不断有新药问世,为临床治疗 提供了更多选择。
抗感染药物的重要性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手段,对于控制感染、挽救患者 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多,抗感染药物的 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正确使用抗 感染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 生,提高治疗效果。
03
类抗真菌药物、新型嘧啶类抗真菌药物等。
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包括针对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的 新型药物。
目前已经有一些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 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新型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等。
04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Chapter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
1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4 ] P o s s e r u dI , A g e r f o r z P , E k ma nR , e t a 1 . Al t e r e dv i s c e r a l p e r c e p t u a l
[ 1 5 】L e s u r t e l M, S o i l C , G r a f R , e t a 1 . R o l e o f s e r o t ni o ni nt h eh e p a t o -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I / a c t ' no a l dmo l e c le u f o r n e wp e r s p e c i t v e s [ J ] . C e l l
b o we l d i s e a s e s i nr e n  ̄i n[ o J ] . Ne u r o i mmt m o l ' 2 0 0 1 8 2 ( 1 - 2 ) : 1 9 5 —
2 0 3 .
杂志 , 2 0 0 9 , 1 7 ( 2 ) : 2 l 3 - 2 l 7 .
p r o l i f e r a i t o no f e n d o me t r i o i f c s t r o ma l c e Nj ] .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2 0 0 8 ,
1 4 9 ( 3 ) : 1 2 6 0 - 1 2 6 7 . [ 6 】 许 惠娟 , 滕超, 钱 永清 , 等. 痛泻要 方对腹 泻型肠 易激综
[ 1 6 】黄罡 , 张涛 , 潘锋. 基 于肠 黏膜肥 大细胞 及5 一 HT变 化探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刘艳【摘要】近年来真菌感染在临床日益多见,随着免疫缺陷、器官移植的病人增多,以及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适于全身抗真菌感染治疗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分为多烯类(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唑类(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氟嘧啶类(5-氟胞嘧啶)和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另外一些植物中也含有抗真菌成分.有关抗真菌的治疗药物已有多个广谱、低毒、高效的新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保证,但同时耐药菌株也逐渐增多,临床医生需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警觉性以及对真菌感染的认识能力和诊断水平.本文主要就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2(024)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作者】刘艳【作者单位】天津第三中心医院,天津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5真菌感染在临床日益多见,已引起人们重视。
随着免疫缺陷、器官移植的病人增多,以及大量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伴随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可供选择的抗真菌药物很少,2000 年以后,随着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如卡泊芬净、伏立康唑等,临床医生对抗真菌治疗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本文主要就各类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简单阐述。
目前适于全身抗真菌感染治疗的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多烯类(两性霉素B 及其脂质体)、唑类(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氟嘧啶类(5 -氟胞嘧啶)和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
另外还有一些植物也具有抗真菌作用。
1 多烯类多烯类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该药也是目前评价新的抗真菌药物的标准对照药物。
其机制为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1]。
抗真菌药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键词 : 真菌药物 ; 抗 研究现状 ; 临床应用 ; 展望
中 图 分 类 号 :9 85 R 7 .
0 引言
临床 上广 谱 抗菌 素 、 皮质 激 素 、 免疫 抑 制 剂 、 放
率 , 加 了空 间 阻碍 , 少 了 两性 霉 素 B与 胆 固醇 增 减 的亲和力 而使其 肾毒性降 低 …。但 在许 多临床 病 症 的治疗 中 , 它并 没 有表 现 出 比两性 霉 素更 强 的抗 真 菌效应 , 且仍 有发热 、 战及恶 心等 副反应 。 寒
现 将 临床上 常用 的抗 真 菌药 物及 研 制 中的新 药 , 按 其 作用 位点 的不 同 , 别对 其 作 用 机 理 和 临床 应 用 分 进 行介绍 。 1 1 作 用 于细胞膜 的抗 真菌药 物 . 麦 角 固醇 是构成 真菌 细胞 膜 的重 要 成分 , 于 对 维持 细胞 膜 的流动性 、 生物 调 节 以 及 立体 结 构 等起 着 重要 的作用 。通过 直接作 用 于麦角 固醇或 抑制 麦
S .0o 口 2 6
抗 真 菌 药 物 研 究 现 状 与 展 望
李慧琴 , 李瑞 芳
( 南 工 业 大 学 生 物 工程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5 ) 河 河 50 2
摘
要: 概述 了抗真菌药物的研究 现状 、 临床应用 , 对其 发展前景进行 展望。 并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7 1(06 0-0 1 3 10 —6320 )5 4- 0 0
疗 和化 疗药 物 的使 用 , 器移植 、 滋病病 毒感 染等 脏 艾 损 害机 体免 疫 系统 , 导致 真菌感 染 , 深部 真菌 病及 使 其 死亡 率 明显升 高 , 部 真 菌感 染 的危 害促 进 了抗 深 真菌药 物 的研究与 开发 。
抗真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
广谱 抗真菌药。它既可以抗 真菌 , 又 可以抗细 菌和某些 原虫 , 对念珠菌 、 曲霉菌 、 隐球 菌 、 芽生菌疗效 较好 , 对镰 刀霉 属活 性 较低 , 对 毛 真菌 感 染 无 效 J 。 因其 对 真 菌细 胞 的细 胞 色 素 P 4 5 0有特异 的亲和力 , 所 以其抗 菌 几乎对所有 的真菌都有 较强 的抗菌活性 。但 由于 A mB必 须静脉给药 , 组织 穿透 力弱 , 不易 透过 血脑屏 障, 且严 重 的不
良反应等而 大大 地 限制 了其 在 临床上 的应 用 。为减少 A m B 的毒副作用 , 目前 已对 传统的 A mB进行 了改 良, 发展了 3种脂 质体剂型 : 两 性霉 素 B脂质体 ( L—A r a B ) 、 两性 霉素 B胶 质分
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现, 在短期用药时较少 出现耐药 , 小剂量多次 应用氟康 唑治疗
口腔念珠 菌感 染时则很 易引起耐药 J 。
2 . 2 伊 曲康唑
伊 曲康唑是 1 9 9 2年经美 国 F D A批准上市 的
1 多烯类抗真菌药一 两性霉素 B( A mB ) 及其衍生物 多烯类中最常用的是 A m B 。 自2 0世纪 5 0年代 以来 已成
已存在 肾功 能障碍 ( 血 肌酐 >2 2 1 I x m o l / L ) , 临床上应 首选 两
性霉 素 B脂质体剂型 。
2 唑类抗真菌药
2 . 1 氟康唑
氟康 唑 自 1 9 9 0年在美 国上市 以来广泛 应用 于
临床 , 其 口服吸收好 , 生物利用度高 , 可达 9 0 %以上 , 口服与静 脉治疗剂量相 同。其抗菌 谱与 酮康 唑相似 , 但 抗菌 活性 比酮 康 唑强 1 O~ 2 0倍 。主要对 白色念珠 菌 和新生 隐球 菌 的抗 菌
曲唑酮的临床应用进展
曲唑酮的临床应用进展曲唑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它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疾病。
本文将介绍曲唑酮的临床应用进展,分析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1. 曲唑酮的药理作用曲唑酮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干扰真菌细胞的能量代谢和RNA合成,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曲唑酮对多种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包括念珠菌、皮肤真菌和肺组织中的组织细胞胞浆菌等。
其药理特点为强效、持久且耐受性好,被广泛运用于真菌感染疾病的治疗。
2. 曲唑酮在念珠菌感染中的应用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曲唑酮作为念珠菌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曲唑酮能有效杀灭念珠菌,治疗念珠菌感染性阴道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等疾病,常用于临床治疗中。
3. 曲唑酮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除了念珠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也是曲唑酮的常见应用领域。
例如,癣菌感染、股癣、手癣等皮肤真菌感染疾病,曲唑酮均可通过外用或内服的方式进行治疗,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减少感染的扩散。
4. 曲唑酮在严重真菌感染中的应用对于一些严重真菌感染,如深部组织真菌感染、播散性真菌感染等,曲唑酮被作为一线或辅助治疗药物使用。
其广谱抗真菌作用能有效对抗多种真菌引起的感染,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降低感染的死亡率。
5. 曲唑酮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尽管曲唑酮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仍有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引起重视。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胃肠道不适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
在使用曲唑酮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必要时停药或调整剂量。
综上所述,曲唑酮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真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在使用曲唑酮时,应注意疾病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曲唑酮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为真菌感染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抗真菌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尤其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群体中。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这也促进了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步。
本文将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一、已上市的抗真菌药物1、聚酮类抗真菌药物聚酮类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真菌药物之一。
包括红霉素、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这些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特别是对于某些病原体的有效治疗效果明显。
但是,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2、氟胞嘧啶氟胞嘧啶广泛应用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患者。
它的主要抗真菌效果是防止和治疗念珠菌属感染。
但是,它的使用存在副作用,特别是对于肝脏和肾脏的影响。
3、伏立康唑伏立康唑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和慢性肝炎患者的真菌感染。
伏立康唑与其他聚酮类药物相比,具有更强的致死性作用,并且与药物代谢有关,不易导致耐药性。
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1、新型环孢素类药物环孢素A是一种抗生素,具有广泛的免疫抑制剂活性,目前已用于移植手术后预防排斥反应。
最近的研究表明,环孢素类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方面也具有潜在的作用。
2、新型抗真菌肽近年来,新型抗真菌肽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抗真菌肽具有广泛的抗真菌活性,特别是对于耐药菌株的有效杀灭作用。
此外,抗真菌肽具有很少的副作用、良好的安全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因此,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抗真菌药物。
三、结论抗真菌药物的研究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已有的抗真菌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诞生和研究将不断推进抗真菌药物的治疗和预防。
抗真菌药(任华益)
碘酊 水杨酸 十一烯酸 土槿皮酊 苯甲酸大蒜
作为外用治疗药物
15
② 特异性抗真菌药(按其化学结构分为 6类)
多烯类 咪唑类 两性霉素 B 制霉菌素 曲古霉素 咪康唑 克霉唑 益康唑 酮康唑 联苯卞唑 硫康唑 布康唑 奥昔康唑 噻康唑 吡咯类 三唑类 氟康唑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特康唑 沙康唑 泊沙康唑 萘替芬 特比萘芬 布替萘芬 卡泊芬净 阿尼芬净 尼可霉素 帕地霉素 阿莫罗芬 灰黄霉素 氟胞嘧啶 环吡酮胺 卤普罗近 氯碘羟喹 丙烯胺类 棘白菌素类 吗啉类 其他类
3
浅表性真菌病
•发病率极高 •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口腔或阴道粘膜等 •多由表皮癣菌属、发癣菌属、小孢霉属等皮真菌或白念珠菌及 其它念珠菌属等引起
•指甲的皮真菌感染引起的甲癣
•其它皮真菌感染包括头癣、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等
•酵母菌感染包括鹅口疮、阴道念珠菌病或腋窝、腹股沟、臀沟 (包括婴儿尿布疹)等念珠菌感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6
每类药物的特点
分类
多稀类 嘧啶类 吡咯类 咪唑组 咪康唑 酮康唑 三唑组 氟康唑 广谱/能穿透血脑屏障/除球拟酵母菌外(对其 他真菌均有效) 除热带菌、球拟酵母菌、曲菌外(对其他真菌
代表药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5-氟胞嘧啶
作用特点
广谱/肠道不吸收/不透血脑屏障 隐球菌/念珠菌/球拟酵母菌感染
均有效) 。
• 先后上市的有益康唑、异康唑、噻康唑、恩康唑、布康唑、联苯 苄唑、奥昔康唑、硫康唑、芬替康唑、特康唑、氯康唑、奈康唑、 氟曲马唑、拉诺康唑等。
8
抗真菌药发展历史
80年代初萘替芬的问世为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发展成为一类具新型结构的合成抗真菌药物拉 开了序幕。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张诗琪ꎬ程德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ꎬ成都610041)㊀㊀DOI:10 3969/j issn 1006 ̄2084 2020 05 030通信作者:程德云ꎬEmail:cdyhuaxi@163.com中图分类号:R453.2ꎻR519.8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05 ̄0986 ̄05㊀㊀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随着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而逐年升高ꎬ对患者危害性极大ꎬ病死率高ꎮ当前可选用的抗真菌药物较少ꎬ棘白菌素是目前最新型的抗真菌药物ꎬ其靶向作用于真菌细胞壁ꎬ具有独特的抗真菌效应ꎬ且安全性高ꎬ对念珠菌属㊁曲霉菌属及部分对唑类耐药的真菌类均有抗菌活性ꎮ现已获得批准上市的棘白菌素类药物包括卡泊芬净㊁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ꎮ深入了解棘白菌素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ꎬ对提高临床抗真菌感染的疗效至关重要ꎮ关键词:棘白菌素ꎻ卡泊芬净ꎻ米卡芬净ꎻ阿尼芬净ꎻ抗真菌药ResearchProgressinEchinocandinAntifungalDrugsZHANGShiqiꎬCHENGDeyunDepartmentofRespiratory&CriticalCareMedicineꎬWestChinaHospitalꎬSichuanUniversityꎬChengdu610041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CHENGDeyunꎬEmail:cdyhuaxi@163.comAbstract:Themorbidityofinvasivefungalinfectionshasbeenrisingyearbyyearwiththewidespreaduseofantibioticsandimmunosuppressiveagentsꎬwhichisextremelyharmfultopatientsandhasahighmortalityrate.CurrentlyꎬtherearefewantifungaldrugsavailableꎬandEchinocandinisthenewestantifungaldrugthattargetsonthefungalcellwallandhasaspecialantifungaleffectwithhighsafety.TheantimicrobialactivityofEchinocandinincludecandidaꎬaspergillusandpartofazole ̄resistantfungi.ExistingapprovedEchinocandinsincludeCaspofunginꎬMicafunginandAnidulafungin.Deeperunder ̄stand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Echinocandinscanbetterguidetheclinicalapplicationandisessentialforimprovingtheclinicalantifungaleffect.Keywords:EchinocandinꎻCaspofunginꎻMicafunginꎻAnidulafunginꎻAntifungaldrugs㊀㊀近年来ꎬ真菌所致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ꎮ念珠菌是我国深部真菌感染中占比最高的菌种(91%)ꎬ其中白色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㊁光滑念珠菌以及近平滑念珠菌占念珠菌总数的95%ꎬ其余较常见的真菌依次为曲霉菌㊁马尔尼菲篮状菌(原称马尔尼菲青霉)㊁隐球菌和毛霉菌等[1 ̄2]ꎮ近年来ꎬ对三唑类抗真菌药不敏感的非白色念珠菌逐渐取代白色念珠菌成为最常见的致病念珠菌属[3]ꎮ目前ꎬ临床上可选用的抗真菌药物仍然较少ꎮ棘白菌素是一种新型抗真菌药物ꎬ目前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ꎬFDA)批准的棘白菌素类药物有卡泊芬净(美国默沙东药厂研发ꎬ2004年在美国上市)㊁米卡芬净(日本安斯泰来公司研发ꎬ2005年在日本上市)以及阿尼芬净(美国Vicuron制药公司研发ꎬ2006年在美国上市)ꎮ国内外于关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及研发进展已有报道ꎬ现对以上药物的作用特点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ꎮ1㊀药理学特点棘白菌素是真菌天然产物经化学修饰所得的一种半合成脂肽大分子(分子量约为1200000)ꎬ其结构特点是含有N ̄链酰基脂侧链的两亲性六肽环(图1)ꎬ侧链的位置和构象对药物的抗真菌活性㊁稳定性及水溶性至关重要ꎬ其与真菌细胞膜的磷脂双层嵌插ꎬ使棘白菌素通过非竞争抑制β ̄1 ̄3 ̄D葡聚糖卡泊芬净C52H88N10O15ˑ2C2H4O2㊀㊀㊀㊀㊀㊀米卡芬净C56H70N9NaO23S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阿尼芬净C58H73N7O17㊀㊀㊀㊀㊀㊀㊀图1㊀三种棘白菌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合成酶破坏细胞壁的结构ꎬ导致真菌细胞内的渗透压力不平衡ꎬ最终致使菌体破裂死亡ꎬ菌丝形成也被抑制[4]ꎮβ ̄1 ̄3 ̄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ꎬ其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ꎬ因此该类药物具有低毒高效的特点ꎮ棘白菌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0.2%)ꎬ临床上常采用静脉注射给药ꎮ药物进入人体后被红细胞吸收转运至肝脏(一部分在肾上腺和脾脏)降解ꎬ非活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胆汁 ̄粪便排出体外[5]ꎮ棘白菌素不需经肾脏清除ꎬ在肾功能不全时不需要调整剂量ꎬ这是其主要优势ꎮ棘白菌素为浓度依赖性药物ꎬ且具有长效抗真菌后效应[5]ꎮ每种药物的化学性质及代谢途径的不同也导致其半衰期及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表1)ꎮ表1㊀三种药物的药动学特点[4 ̄5]项目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药物消除半衰期(h)9~1111~1724~26血药峰浓度(mg/L)8~1010~166~7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mg h)/L]87.9~114.8111.344.4~53.0蛋白结合率(%)96~9799.884药物分布容积(L/kg)0.140.22~0.240.5脑脊液浓度(%血浆)低低<0.1清除率[mL/(min kg)]0.150.16~0.180.16~0.26肾功能不全时是否需调整剂量不需调整不需调整不需调整肝功能不全时是否需调整剂量需降低剂量不需调整不需调整2㊀抗真菌谱卡泊芬净㊁米卡芬净以及阿尼芬净具有相似的抗菌谱㊁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体内疗效ꎬ对白色念珠菌㊁光滑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等大部分念珠菌属有抗真菌活性ꎬ对多数曲霉菌属有抑菌作用(表2)[6 ̄7]ꎮ美国传染病学会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会均建议将棘白菌素作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一线治疗药物㊁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二线治疗药物㊁重症监护病房中疑似念珠菌病的首选经验性治疗药物[8 ̄9]ꎮ棘白菌素的抑菌谱有限ꎬ对毛霉菌属㊁隐球菌属和镰刀菌属均无活性ꎮ有学者认为ꎬ毛霉菌㊁镰刀菌的1 ̄3 ̄β ̄D葡聚糖合成酶的活性较低ꎬ因此影响了棘白菌素的抑制作用[4]ꎻ而隐球菌细胞壁中的1 ̄3 ̄β ̄D葡聚糖被细胞壁外的厚荚膜掩盖ꎬ限制了药物发挥作用[4]ꎻ肺孢子菌只有包囊表达1 ̄3 ̄β ̄D葡聚糖ꎬ而滋养体不表达ꎬ因此棘白菌素只能抑制包囊ꎬ而不能根治肺孢子菌肺炎[5]ꎮ表2㊀棘白菌素类药物的抗真菌谱及抗菌活性[6 ̄7]真菌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烟曲霉菌+++新型隐球菌 ̄ ̄ ̄毛霉菌 ̄ ̄ ̄镰刀菌 ̄ ̄ ̄丝胞菌 ̄ ̄ ̄皮炎芽生菌 ̄ ̄ ̄粗球孢子菌 ̄ ̄ ̄荚膜组织胞质菌 ̄ ̄ ̄㊀㊀+:有抗菌活性ꎻ-:无抗菌活性3㊀临床应用棘白菌素类药物的分子量大ꎬ蛋白质结合程度高ꎬ半衰期较短(需每日给药)ꎬ通过静脉给药后广泛分布在肝㊁肾㊁肺㊁脾等脏器组织ꎬ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眼部的渗透性小ꎬ且尿液中也检测不到有效的药物浓度ꎬ因此不推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㊁尿路或眼部的真菌感染[4 ̄5]ꎮ由于不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和p ̄糖蛋白转运系统ꎬ棘白菌素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小ꎮ棘白菌素类药物虽有着相似的抗菌谱ꎬ但因代谢途径㊁用药剂量和安全性方面的不同而影响了临床用药策略ꎮ3.1㊀卡泊芬净(商品名科赛斯)㊀卡泊芬净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棘白菌素类药物ꎬ最初只被批准用于侵袭性曲霉病㊁念珠菌感染或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治疗的真菌感染ꎬ2008年被批准用于治疗儿童(3个月至17岁)念珠菌感染[4]ꎬ目前也被推荐用于治疗怀疑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侵袭性曲霉病的补救治疗ꎬ但暂未批准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药物ꎮ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ꎬ卡波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未明确病原菌的真菌感染的有效率达65%以上[10]ꎮ卡泊芬净可自发降解ꎬ也可通过N ̄乙酰化进行肝脏代谢ꎬ其代谢产物通过粪便清除ꎮ临床推荐卡泊芬净首剂70mgꎬ次日起每日50mg的维持剂量ꎻ对于3个月至17岁的患者ꎬ建议剂量为每日50mg/m2ꎬ最高70mgꎬ次日开始予以70mg/m2的负荷剂量ꎻ对于重度肝功能障碍者ꎬ推荐减少剂量ꎬ次日起每日剂量为首日剂量的50%ꎬ这与另外两种棘白菌素药物不同[4]ꎮ研究发现ꎬ对于肥胖患者需要给予高于推荐剂量的卡泊芬净(150mg/d)才能达到药动学/药效学指标[11 ̄12]ꎮ3.2㊀米卡芬净(商品名Mycamine)㊀米卡芬净是继卡泊芬净后FDA批准的第二个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ꎬ其对成人和儿童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已通过各种临床试验得到验证ꎬ也是临床上唯一经认可的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真菌感染的药物ꎬ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热处理上米卡芬净优于卡泊芬净[13]ꎮ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显示ꎬ恶性血液病患儿接受米卡芬净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率达76.6%(49/69)ꎬ且重症监护病房内疑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生儿使用米卡芬净治疗的有效率达85.7%(12/14)[14]ꎮ另有研究显示ꎬ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使用卡波芬净预防真菌感染的有效率和安全性与伯沙康唑无明显差异[15]ꎮ此外ꎬ近年来有多项关于尿路念珠菌感染使用米卡芬净治疗有效的案例报道ꎬ考虑其有效性与增加的药物剂量或个体差异相关[16 ̄17]ꎮ米卡芬净在肝脏通过芳基硫酸酯酶和儿茶酚 ̄O ̄甲基转移酶途径进行代谢ꎬ其代谢产物经粪便和尿液清除ꎮ美国感染病学会推荐的给药方案为每日1次ꎬ每次100mgꎬ无负荷剂量ꎬ对于肝肾功能不全㊁需要透析者不需要调整剂量[9]ꎮ一项研究显示ꎬ对于体重达115kg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ꎬ米卡芬净的推荐剂量为150mg/dꎬ对于体重超过115kg者ꎬ米卡芬净的推荐剂量为200mg/dꎬ但针对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肥胖患者的推荐剂量还需探讨[7]ꎮ3.3㊀阿尼芬净㊀2006年ꎬFDA批准阿尼芬净在临床使用ꎬ但该药至今仍未在国内上市ꎮ阿尼芬净被批准用于成人念珠菌血症㊁侵袭性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食管炎的治疗ꎮ阿尼芬净因较低的肝毒性ꎬ更适用于合并症较多的患者[18]ꎮ阿尼芬净在儿科中的应用尚未得到批准ꎮ阿尼芬净对烟曲霉㊁土曲霉以及黑曲霉的抑菌活性均强于对黄曲霉的抑菌活性ꎬ对新生隐球菌㊁毛霉㊁根霉㊁犁头霉等无抑菌活性ꎮ阿尼芬净是唯一一种在血浆中通过化学降解和非特异性肽酶降解ꎬ而非经过代谢途径降解的棘白菌素类药物ꎬ降解产物经胆汁由粪便排泄[5 ̄6]ꎮ目前国外治疗念珠菌感染时建议首日给予负荷剂量200mgꎬ次日开始转为每日100mg静脉输入ꎮ3.4㊀棘白菌素的联合用药㊀棘白菌素独特的作用机制引起了研究者们对联合抗真菌疗法的关注ꎬ尤其是在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方面ꎮ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270例侵袭性曲霉菌病患者ꎬ伏立康唑单药治疗6周死亡率为27.5%(39/142)ꎬ而伏立康唑+阿尼芬净治疗6周的死亡率为19.3%(26/135) (P<0.05)[19]ꎮ体外研究表明ꎬ米卡芬净与艾沙康唑联用治疗黄曲霉㊁土曲霉以及灰色小克银汉霉病时可产生协同效应ꎬ且这种协同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20]ꎮ此外ꎬ关于肺孢子菌肺炎的研究表明ꎬ当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失败时ꎬ棘白菌素联合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挽救治疗方案[21 ̄22]ꎮ由此可见ꎬ合理地将棘白菌素同其他作用机制的抗真菌药物(三唑类或多烯类)联用可增强治疗效果ꎮ因此ꎬ真菌感染患者对单药治疗反应不佳或不能根除病原菌时可考虑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ꎬ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ꎮ4㊀不良反应与临床使用局限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受性较好ꎬ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ꎬ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ꎬ但明显低于三唑类和两性霉素B制剂ꎮ皮疹㊁瘙痒㊁低血压㊁支气管痉挛以及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可通过减慢输液速度和提供支持性护理控制[5]ꎮ其他潜在毒性主要是心脏毒性ꎬ国外有多项关于棘白菌素致心动过缓㊁低血压㊁心脏射血分数下降等的报道[23 ̄24]ꎬ因此应用于危重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时需谨慎ꎬ如果需要则应仅用于外周血管通路ꎮ目前这3种棘白菌素都被归类于C类妊娠剂ꎬ因此不推荐用于孕妇[25]ꎮ棘白菌素类药物因成本高㊁缺乏口服制剂而限制了临床应用ꎮ关于光滑念珠菌及白色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性也有报道[26]ꎮ近年来光滑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的耐药性从2%~3%上升到13%以上ꎬ考虑可能与编码β ̄D ̄葡聚糖细胞壁合成的FKS基因的突变有关[26]ꎮ目前已开发出一种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FKS突变的光滑念珠菌的方法[27]ꎮ棘白菌素的耐药性突出了药动学/药效学优化剂量及适当的抗真菌治疗的重要性ꎬ如果在临床实践中棘白菌素的耐药性增加ꎬ该药物的应用将进一步受限ꎮ5㊀应用前景5.1㊀在生物膜中的作用㊀生物膜是附着在非生物或生物表面上的复杂的外聚合化合物ꎬ是可嵌入细胞外基质的微生物ꎮ生物膜的形成使真菌细胞逃避了宿主的免疫反应及传统抗真菌药物的作用ꎬ细菌 ̄真菌相互作用并协同生长ꎮ生物膜使病原菌留置在关节滑膜㊁黏膜或医疗设备(如中心导管)表面ꎬ常规抗菌治疗很难将其治愈[28]ꎮ念珠菌属是真菌中最易与细菌共同致病的菌属ꎮ在白色念珠菌细胞中ꎬβ ̄葡聚糖层被外部甘露蛋白所遮蔽ꎬ免疫系统基本无法发挥作用ꎮ低浓度的卡泊芬净可使β ̄葡聚糖层暴露ꎬ从而发挥抗菌作用ꎮ一项研究表明ꎬ一种共价固定的卡泊芬净涂层钛表面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28]ꎮ另一项研究表明ꎬ用气体等离子体聚合法在12孔板和硅片上涂覆卡泊芬净可使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菌落较对照组减少98%以上[29]ꎮ目前此类医疗器械正在研发中ꎮ5.2㊀免疫调节作用㊀研究发现ꎬ棘白菌素除具有抗真菌作用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ꎬ其通过干扰β ̄1ꎬ3 ̄葡聚糖的合成抑制真菌生长ꎬ同时通过调控Dectin ̄1受体㊁Toll样受体及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等位点ꎬ激活宿主的固有免疫反应ꎬ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杀灭真菌的效果[30]ꎮ一项动物研究发现ꎬ预先使用米卡芬净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ꎬ延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大蜡螟幼虫的寿命[31]ꎮ关于棘白菌素在人体内的免疫调节功能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ꎮ5.3㊀新型β ̄葡聚糖抑制剂㊀目前正在开发新型β ̄葡聚糖抑制剂ꎬ其中包括新型长效棘白菌素CD101[32]ꎬCD101由阿尼芬净衍生而来ꎬ具有独特的稳定性㊁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长的半衰期(>80h)ꎬ可实现每周1次静脉给药ꎮ据报道ꎬ在体内CD101不仅对念珠菌和曲霉属具有活性ꎬ同时对FKS突变的白色念珠菌和野生型念珠菌㊁光肩孢霉㊁热带毛霉等也具有同卡泊芬净和阿尼芬净一样的活性[33]ꎮ目前该药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ꎬ明确新型棘白菌素在治疗中的地位有助于指导未来的研究及新药开发ꎮ6㊀结㊀语棘白菌素具有良好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ꎬ且安全㊁耐受性好ꎬ虽然抗真菌谱较窄ꎬ但覆盖了侵袭性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两种病原菌念珠菌和曲霉菌ꎬ是极具价值的一类抗真菌药物ꎮ近年来关于棘白菌素类药物国内外研究取得许多进展ꎬ如该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功能㊁在生物膜中的作用等ꎬ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复杂的耐药机制㊁矛盾现象㊁肥胖患者和儿童的剂量ꎬ并探索间歇性给药策略的作用ꎬ以期为棘白菌素的临床使用提供更好的参考ꎮ在期待具有更广抗菌谱㊁更低不良反应的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同时ꎬ还应严格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ꎬ利用药敏试验㊁基因型检测等技术手段尽量避免过度治疗和药源性不良反应的发生ꎬ并注意联合用药ꎬ以期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ꎮ参考文献[1]㊀何小羊ꎬ任秋霞ꎬ杨英.2008~2017年我国深部真菌病原谱及流行特征国内文献系统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ꎬ2018ꎬ13(4):229 ̄234.[2]㊀GuoLNꎬXiaoMꎬCaoBꎬetal.Epidemiologyandantifungalsus ̄ceptibilitiesofyeastisolatescausinginvasiveinfectionsacrossurbanBeijingꎬChina[J].FutureMicrobiolꎬ2017ꎬ12:1075 ̄1086. [3]㊀EnochDAꎬYangHꎬAliyuSHꎬetal.Thechangingepidemiologyofinvasivefungalinfections[J].MethodsMolBiolꎬ2017ꎬ1508:17 ̄65.[4]㊀Aguilar ̄ZapataDꎬPetraitieneRꎬPetraitisV.Echinocandins:Theexpandingantifungalarmamentarium[J].ClinInfectDisꎬ2015ꎬ61Suppl6:S604 ̄611.[5]㊀DenningDW.Echinocandinantifungaldrugs[J].Lancetꎬ2003ꎬ362(9390):1142 ̄1151.[6]㊀CarmonaEMꎬLimperAH.Overviewoftreatmentapproachesforfungalinfections[J].ClinChestMedꎬ2017ꎬ38(3):393 ̄402. [7]㊀NettJEꎬAndesDR.Antifungalagents:Spectrumofactivityꎬphar ̄macologyꎬandclinicalindications[J].InfectDisClinNorthAmꎬ2016ꎬ30(1):51 ̄83.[8]㊀CornelyOAꎬBassettiMꎬCalandraTꎬetal.ESCMID∗guidelin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andidadiseases2012:Non ̄neutropenicadultpatients[J].ClinMicrobiolInfectꎬ2012ꎬ18Suppl7:19 ̄37.[9]㊀PappasPGꎬKauffmanCAꎬAndesDRꎬetal.Executivesummary: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candidiasis:2016updatebythe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J].ClinInfectDisꎬ2016ꎬ62(4):409 ̄417.[10]㊀ZhangXꎬHuJꎬHuYꎬetal.Efficacyofcaspofungininunclassi ̄fiedinvasivefungalinfectioncase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patientswithhematologicalmalignanciesinChina[J].MedSciMonitꎬ2018ꎬ24:5258 ̄5270.[11]㊀Ferriols ̄LisartRꎬAguilarGꎬPérez ̄PitarchAꎬetal.Plasmacon ̄centrationsofcaspofungininacriticallyillpatientwithmorbidobesity[J].CritCareꎬ2017ꎬ21(1):200.[12]㊀PayneKDꎬHallRG.Dosingofantifungalagentsinobesepeople[J].ExpertRevAntiInfectTherꎬ2016ꎬ14(2):257 ̄267. [13]㊀MaximovaNꎬSchillaniGꎬSimeoneRꎬetal.Comparisonofefficacyandsafetyofcaspofunginversusmicafungininpediatric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recipients:Aretrospectiveanalysis[J].AdvTherꎬ2017ꎬ34(5):1184 ̄1199.[14]㊀LevergerGꎬTimsitJFꎬMilpiedNꎬetal.Useofmicafungin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neverydaypediatriccareinFrance:ResultsoftheMYRIADEstudy[J].PediatrInfectDisJꎬ2019ꎬ38(7):716 ̄721.[15]㊀ParkHꎬYoukJꎬShinDYꎬetal.Micafunginprophylaxisforacuteleukemiapatientsundergoinginductionchemotherapy[J].BMCCancerꎬ2019ꎬ19(1):358.[16]㊀KaneLEꎬMuzevichKM.Micafungininthetreatmentofcandiduria:Acaseseries[J].MedMycolCaseRepꎬ2016ꎬ11:5 ̄8.[17]㊀MultaniAꎬSubramanianAKꎬLiuAY.SuccessfuleradicationofchronicsymptomaticCandidakruseiurinarytractinfectionwithincreaseddosemicafungininaliverandkidneytransplantrecipient: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TransplInfectDisꎬ2019ꎬ21(4):e13118.[18]㊀VekemanFꎬWeissLꎬAramJꎬetal.Retrospectivecohortstudycomparingtheriskofseverehepatotoxicityinhospitalizedpatientstreatedwithechinocandinsforinvasivecandidiasisinthepresenceofconfoundingbyindication[J].BMCInfectDisꎬ2018ꎬ18(1):438. [19]㊀MarrKAꎬSchlammHTꎬHerbrechtRꎬetal.Combinationantifungaltherapyforinvasiveaspergillosis:Arandomizedtrial[J].AnnInternMedꎬ2015ꎬ162(2):81 ̄89.[20]㊀PfallerMAꎬRhombergPRꎬMesserSAꎬetal.Isavuconazoleꎬmicaf ̄unginꎬand8comparatorantifungalagentsᶄsusceptibilityprofilesforcommonanduncommonopportunisticfungicollectedin2013:TemporalanalysisofantifungaldrugresistanceusingCLSIspecies ̄specificclinicalbreakpointsandproposedepidemiologicalcutoffvalues[J].DiagnMicrobiolInfectDisꎬ2015ꎬ82(4):303 ̄313. [21]㊀HuangYSꎬLiuCEꎬLinSPꎬetal.EchinocandinsasalternativetreatmentforHIV ̄infectedpatientswithPneumocystispneumonia[J].AIDSꎬ2019ꎬ33(8):1345 ̄1351.[22]㊀KoshyRꎬChenT.Combinationtherapywithtrimethoprim ̄sulfa ̄methoxazoleandcaspofungininacaseofseverepneumocystispneumonia[J].IDCasesꎬ2019ꎬ15:e00496.[23]㊀FinkMꎬZerlauthUꎬKaulferschCꎬetal.Aseverecaseofhaemo ̄dynamicinstabilityduringanidulafunginadministration[J].JClinPharmTherꎬ2013ꎬ38(3):241 ̄242.[24]㊀LichtensternCꎬWolffMꎬArensCꎬetal.Cardiaceffectsofechino ̄candinpreparations ̄threecasereports[J].JClinPharmTherꎬ2013ꎬ38(5):429 ̄431.[25]㊀PilmisBꎬJullienVꎬSobelJꎬetal.Antifungaldrugsduringpreg ̄nancy:Anupdatedreview[J].JAntimicrobChemotherꎬ2015ꎬ70(1):14 ̄22.[26]㊀PristovKEꎬGhannoumMA.ResistanceofCandidatoazolesandechinocandinsworldwide[J].ClinMicrobiolInfectꎬ2019ꎬ25(7):792 ̄798.[27]㊀ZhaoYꎬNagasakiYꎬKordalewskaMꎬetal.RapiddetectionofFKS ̄associatedechinocandinresistanceinCandidaglabrata[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ꎬ2016ꎬ60(11):6573 ̄6577. [28]㊀KatragkouAꎬRoilidesEꎬWalshTJ.Roleofechinocandinsinfungalbiofilm ̄relateddisease:Vascularcatheter ̄relatedinfec ̄tionsꎬimmunomodulationꎬandmucosalsurfaces[J].ClinInfectDisꎬ2015ꎬ61Suppl6:S622 ̄629.[29]㊀CoadBRꎬGriesserHJꎬPelegAYꎬetal.Anti ̄infectivesurfacecoatings:Designandtherapeuticpromiseagainstdevice ̄associatedinfections[J].PLoSPathogꎬ2016ꎬ12(6):e1005598. [30]㊀严妍ꎬ于文君ꎬ李妍.棘白菌素类药物对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ꎬ2016ꎬ33(1):115 ̄118. [31]㊀FuchsBBꎬLiYꎬLiDꎬetal.Micafunginelicitsanimmunomodula ̄toryeffectingalleriamellonellaandmice[J].Mycopathologiaꎬ2016ꎬ181(1/2):27.[32]㊀SofjanAKꎬMitchellAꎬShahDNꎬetal.Rezafungin(CD101)ꎬanext ̄generationechinocandin: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andassessmentofpossibleplaceintherapy[J].JGlobAntimicrobResistꎬ2018ꎬ14:58 ̄64.[33]㊀WiederholdNP.Theantifungalarsenal:Alternativedrugsandfuturetargets[J].IntJAntimicrobAgentsꎬ2018ꎬ51(3):333 ̄339.收稿日期:2019 ̄05 ̄09㊀修回日期:2019 ̄11 ̄22㊀编辑:辛欣。
三唑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进展
三唑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进展由于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的滥用和侵袭性操作的大量应用,导致菌群失调和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致使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因此,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其中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研究最热门的一类药物。
由于三唑类药物对哺乳动物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会产生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本文对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三唑类药物作一综述,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标签:三唑类抗真菌药; 临床应用; 进展近年来,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的滥用和侵袭性操作的大量应用,导致菌群失调和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因此,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研究最热门的一类药物是三唑类抗真菌药[1]。
其代表药物有氟康唑(Flu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伏立康唑(V oriconazole)、泊沙康唑(Posaconazole)和瑞扶康唑(Ravuconazole)。
本文将对以上几种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介绍,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氟康唑(Fluconazole)[2-4]1980年由美国辉瑞(Pfizer)公司研制合成,1992年国内开始生产并用于临床;目前该药既有口服剂型,又有静脉剂型。
口服后血药浓度可达静脉滴注浓度的90%以上,且吸收不受摄食的影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抗真菌药物。
在体内广泛分布于皮肤、水疱液、腹腔液、痰液等组织体液中。
少量在肝脏代谢,主要自肾排泄,以原形自尿液中排出给药量的80%以上。
临床上常用于真菌性疾病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深部真菌性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如用于治疗因念珠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包括念珠菌性阴道炎、口咽部和食管念珠菌感染、深部念珠菌感染(包括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徐凤梅(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300170)[中图分类号] R978.5[文献标识码] B学科分类代码: 350.45文章编码:1001-8131(2009)01-0048-02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临床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由于细胞毒药物治疗(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及患者的老龄化,尤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流行,急性侵袭性真菌感染明显增多,而频繁的城市改建或许正是曲霉行的重要因素之一[1],加之致病真菌对现有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使得真菌感染易于发生并难于控制。
因此,合理使用抗真菌药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抗生素类主要以两性霉素B(Amphoteriein B)及其脂质体制剂为主。
代表药物两性霉素B于1950年用于临床,其双键侧链能和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相互作用形成甾醇-多烯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形成许多微孔,使细胞内大分子内容物外漏而起到杀菌作用。
由于其广谱抗真菌活性、杀死真菌的特性及表现出的疗效,一直被视为治疗许多严重侵入性真菌感染的“金标准”。
但其肾毒性和与输液有关的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2]。
近年来通过对其制剂进行改造,研发出3种不同的脂质体制剂,AmB is ome、Abelcet和Amphocil,大大降低了其毒副作用,现已在欧洲及美国上市[3]。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被成功用于隐球菌感染的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一项106名隐球菌感染患者参与的临床研究中得以证明,临床应答率为66%。
此外,该脂质复合体对398名侵入性曲霉病患者的临床应答率为65%[4]。
2 唑类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衍生物,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14α2羊毛脂醇脱甲基,阻止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缺乏而起药效作用。
2.1 咪唑类衍生物:如联苯苄唑(bif onazole)、克霉唑(cl ot2 ri m azole)、益康唑(econazole)和咪康唑(m iconazole)等是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临床的第一代唑类抗真菌药,对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表现出较强的体内和体外抗真菌活性。
酮康唑(ket oconazole)是第一个对各种酵母菌和双态性真菌都具有活性的广谱药物,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良好,用于治疗严重侵入性真菌感染。
有临床报道,酮康唑用于健康成人会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尤其是局部性反应,如严重的刺激、瘙痒和刺痛。
为了使不良反应最小化,曾将酮康唑制成在水相脂质纳米粒中的分散体,便于药物靶向进入局部通道。
美国F DA已将酮康唑定为C级致畸,致使人们对该类药物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了三唑类衍生物。
2.2 三唑类衍生物:常用的该类药物氟康唑(fluconazole)常常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对于念珠菌感染而言,氟康唑是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但随着该药的大量应用,对它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已证实两种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而且耐药菌株在致病菌株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高[5]。
近年来,为弥补这些缺陷开发了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伏立康唑(vor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泊沙康唑(posaconazole)等,这些新的抗真菌药物与先前的唑类药物相比抗真菌活性有所提高。
伊曲康唑比前一代三唑类化合物的抗真菌谱更广。
在一项伊曲康唑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报道,15例患者中共培养出真菌15株,经伊曲康唑治疗后清除13株。
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清除4株,未消1株;热带假丝酵母菌3株,光滑拟球酵母菌4株,均清除;曲霉菌3株,清除2株,未消1株。
在接受治疗的15例患者中,痊愈12例,显效1例,好转1例[6]。
伏立康唑是氟康唑的合成衍生物,比氟康唑的抗真菌活性更强[7],2002年获美国F DA批准上市。
目前上市的伏立康唑有静脉注射剂型(瓶装量为20mg)和口服剂型(50和200mg薄膜衣片剂)。
本品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多种曲霉菌和所有念珠菌,包括克鲁斯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均具有较强的活性,其浓度在0.125~0.5mg/L时对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和构巢曲霉皆具有抑制作用。
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与14α2甲基羊毛脂醇脱甲基酶的抑制无关,可能是直接作用于分生孢子的形成过程[8]。
在过去的40年中,两性霉素B被认为是治疗侵袭性曲霉病的标准药物,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也可用于该病的治疗,但临床疗效有限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一项针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在杀灭烟曲霉菌丝体的比较试验表明,前者的杀菌活性高于后者;伏立康唑(1mg/L)作用于生长在蛋白胨酵母提取物葡萄糖肉汤中的菌丝体48h后获得的杀死率约为99%,而两性霉素B在同等作用浓度下获得的杀死率为82%[9]。
泊沙康唑是从伊曲康唑衍生而来的难溶于水的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目前只有口服剂型,对引起侵入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如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非曲霉透明丝孢菌、暗色丝孢菌、接合菌和地方流行性真菌)具有较强的活性。
美国F DA批准泊沙康唑用于骨髓移植患者真菌(包括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泊沙康唑对耐受传统抗真菌药的几种真菌具有体内外活性,是对丝状真菌作用最强的三唑类药物。
在患者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性治疗,对照药物为氟康唑。
试验结果表明,泊沙康唑(200mg,q8h)对曲霉病的预防作用明显优于氟康唑(400mg/d)[10]。
3 丙烯胺类丙烯胺类是作用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必需酶—角鲨烯环氧酶的一类抗真菌药物。
其中,萘替芬(naftifine)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作为1%软膏或凝胶剂局部用药上市的首个该类药物,对皮肤真菌具有杀菌作用,对念珠菌属具有抑菌作用,而且其敏化能力强于通常使用的唑类药物。
特比萘芬(terbinafine)于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获准治疗甲癣,也是在北美用于甲癣治疗处方率最高的口服抗真菌药物。
18项随机性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特比萘芬的治疗成功率高,即真菌学治愈率达76%;而且安全性信息确定,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非常低[11]。
目前还没有发现人类致病真菌对烯丙胺类药物产生继发性耐药性,但谷类致病真菌U sti2 lagomaydisn能对烯丙胺类产生耐药性[12]。
4 棘球白素类棘球白素类药物是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含一个带有一条脂类侧链的环状六肽核,该脂类侧链通过非竞争性作用机制抑制β2(1,3)2D2葡聚糖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壁葡聚糖的排空、渗透不稳定以及真菌细胞的溶解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棘球白素作为一种可杀死真菌的药物表现出抗菌谱广、活性强的特点,是治疗免疫抑制患者和免疫正常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选择药物。
其中,卡泊芬净(cas pofungin)是该类抗真菌药物中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的品种,对耐氟康唑的念珠菌、曲霉菌、孢子菌等真菌均有较好的活性,对念珠菌性食道炎和侵入性曲霉病疗效显著,并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
研究结果表明,卡泊芬净对念珠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M I C90为0.5μg/m l,略低于伏立康唑(1μg/m l)、远低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分别为8、48μg/m l)。
95.3%、93.8%、85. 4%的念珠菌分别能被1μg/m l的卡泊芬净、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所抑制。
卡泊芬净在体外实验呈现出的强大抗真菌活性,证明它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真菌新药[13]。
米卡芬净(M icafungin)是一种新的经非胃肠道给药的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物,米卡芬净能完全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氟康唑天然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研究表明:米卡芬净对中国大多数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的临床分离株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米卡芬净对念珠菌属的M I C90从高到低依次为:敏感株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氟康唑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株克柔念珠菌[14]。
阿尼芬净(anidulafungin)为第3个上市的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物,其活性与氟康唑相当,是一种对曲霉菌和念珠菌属具有广谱体外活性的新的棘球白素类药物。
在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比较阿尼芬净和氟康唑治疗食道念珠菌感染的疗效,入选患者601例,可评价病例504例。
治疗结束后,阿尼芬净和氟康唑的有效率分别为97.12%和98.18%[15]。
5 嘧啶类52Fucit osine(52FC)是一类于1957年开发的具抗真菌活性的合成药物,本品被单独用于成色素细胞真菌病、非复杂性下呼吸道念珠菌病和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也与两性霉素B联用治疗其他全身性真菌病[16]。
最近进行的一项关于5 -FC单独用于患侵入性曲霉病的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小鼠模型的试验表明,剂量为50~800mg/(kg・d)的52FC在给药间隔时间分别为6,12和24h时的小鼠存活率为40%~90%。
目前,我国各学科对深部真菌感染还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对真菌感染的检验、监测、诊治和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感染的危险因素、真菌的体外鉴定、药敏试验、抗真菌联合应用方案以及耐药真菌的有效控制策略值得进一步探讨[17]。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上市,反映了抗真菌药物研究正朝高效、广谱、低毒的方向发展。
新型抗真菌虽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缺点是生物利用度低和价格较高,因此进行各种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时,应当注意从病原真菌的种类和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经济状况等诸方面,综合考虑,正确选择合理的抗真菌药物,探索并制定出高效、低毒和经济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缪晓辉,翁心华.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纪要.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215-216. [2] 孙淑娟,娄红祥,苏乐群,等.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物[J].食品与药品,2005,7(2A):1-4. [3] 孙仁山.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5,24(4):314-315. [4] Bell m annR,EggerP,Gritsch W,etal.Amphoteriein B li p id for mula2ti 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n continuous veno-venous hae mofitrati on[J].Janti m icr obChe mother,2003,51(5):671-681. [5] Krcmery V,Barnes AJ.Non-albicans Candida s pp.causing fun2gae m ia:pathogenicity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J].J Hos p I n2fect,2002,50(4):243-260. [6] 熊建琼,邓朝霞,张雷.伊曲康唑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1):1260-1261. [7] Sabo JA,Abdel-Rahman S M.Voriconazole:A new triaz ole an2tifungal.Ann Phar macother,2000,34:1032-1043. [8] 黄金竹编译,母连军审校.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7,28(6):246-251. [9] 董平,万哲,李若瑜.抗真菌药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曲霉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9(26):527-529.[10] Barchiesi F,Schi m izzi AM,Najvar LK.Anti m icr ob Agents Che2mother,2001,45:1355-1359.[11] Krcmery V,Barnes AJ.Non-albicans Candida s pp.causing fun2gae m ia:Pathogeni-city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J].J Hos pI nfect,2002,50(4):243-260.[12] 刘洪涛,张军东.真菌耐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5):328-331.[13] 孔海深,成兴井,杨青,等.2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分析[J].浙江检验医学,2007,5(1):32-33.[14] 乔建军,刘伟,万喆,等.米卡芬净对分离自中国的念珠菌和曲霉临床株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1):5-13.[15] KRAUSE D,SI M JEE AE,VAN RENS BURG C.A random ized,double blind trial of anidulafungin versus fluconaz ole f or the treat2ment of es ophageal candidiasis[J].Clin I nfect D is,2004,39,(6):770-775.[16] 余杨林.特比萘芬治疗皮肤和粘膜真菌病130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7):48.[17] 钟南山,叶枫.深部真菌感染:新的挑战与展望[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5):289-290.收稿日期: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