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信仰的影响——兼评贝克与吉登斯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
风险社会的概念在三个参照领域内带来了划时代的、系统性转变。
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化完全确立后这些资源逐渐消失了;其次是社会与其自身所产生的、超越了社会对安全的理解范围的威胁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威胁和问题的存在,就很可能动摇旧社会秩序的根本假设。
第三,工业社会文化中的集体的或具体团体的意义之源(比如阶级意识或进步信念) 正在枯竭、失去魅力。
与贝克相比,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他对制度性风险的强调,另一个是他分析了风险社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中的风险不断,更重要的是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风险社会是关注人类未来的社会。
(徐艳晴-p32)风险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众多社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工业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如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核污染、电子污染等)、环境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震荡等等,一旦发生,就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这些作为现代性本身后果的诸多社会风险也同样是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所同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的汶川地震、舟曲的泥石流、南方雪灾以及去年的海南的4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等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抵抗突发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启发我们政府及社会组织要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实践中,要求政府及社会做好灾害的应急预警和预防,做好自然灾害前的应急动员工作。
(徐艳晴-p34)。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
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①含义来源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_吉登斯_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
社会哲学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田 国 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突飞猛进,指向启蒙运动基础的、围绕着现代性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讨论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其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世界风险社会理论 异军突起。
运用风险社会视角深思并反省中国社会的未来道路,观察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走向,不失为一种冷静的、理性的、深刻的反思方式。
但是,多数学者关注的是风险社会对个体生存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而对其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则着墨不多。
本文强调风险社会具有双重特征,并特别关注风险社会对当代中国人个体生存的积极意义。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风险(risk)一词源于西班牙的航海术语,本意指冒险和危险。
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克对风险概念进行了精心的推敲,拓宽了理解风险的视野。
首先,风险是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贝克指出, 对风险的谈论开始于当潜在的灾难发生时我们对自己的安全不再相信 的地方。
风险的概念因此刻画出了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中间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对具有威胁性的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思想和行为。
(贝克,2004年,第175页)风险指涉的是一种特殊的现实状态可能永不但也可能 ,不再信任(安全)但尚未毁坏(灾难)。
风险是一种现实,但它不是全然本体论意义上的,必须有认识论的参与,也就是说人们需要以一种建构主义的思维方式思考风险。
其次,风险是一种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方式。
很多时候,风险并不在眼前和当下,而是某些发生在将来的可能性。
风险成为一种驱赶人的力量,风险思维强迫人们活在未来,因为风险都是预见性的,是可能在未来影响人们生活的,使得生活在现在的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它的影响,甚至提前作出准备,以防不测。
再次,风险是事实声明与价值声明的混合评估。
风险声明既不仅仅是真实的声明又不仅仅是价值的声明。
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基于两者之间的某些物, 风险直接和间接与文化定义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联系。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从“第三条道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种平衡。既要 追求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条道 路上,我们要人类的福祉,同时也要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解决现代性问 题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同时也要人类 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人 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 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探讨现代性 的问题和探讨方向,以期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带来了诸多变革,如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然而,这些变革 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现代化的弊端不可忽视。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其次,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冲击,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此外,科技发展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的担忧,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信息泛滥带来的隐私泄露等。
然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压 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建 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风险社会:可能及其可为的逻辑思考——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为影响当前行为的一个参数; 3 .既是对 事 实也是 对评 价 的陈述 ,它在 “ 数 字 化 的道 德 ”中结合 了起来 ; 4 .控 制或 缺 乏控制 ,就像 在 “ 人 为的不 稳定 ” 中表现 出来 的那 样 ; 5 .认 识 ( 再认 识 )冲突 中表 现 出来 的知 识 或
不知:
【 作 者简 介】 瞿华 ( 1 9 7 8 - )男 ,南 京大 学政 府管 理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南 京信 息 工程大 学 公共管 理 学院教 师
J o u r n a l o f UES TC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Au g . 2 0 1 3 , V o 1 . 1 5 , No . 4
[ 摘 要】 贝克提 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及理论随着一 系列全球 灾难性 事件 的出现而倍受关注。 但这一 概念的最大问题在于缺 少系统性 的理论论证。 吉登斯从其建构的社会学元理论 出发, 运用结构化理论来 分析社 会 转型 中的风 险概念 , 认 为时 空伸延 、 脱 域机 制 和知 识 的反 思性 是现 代社 会 的三 大动 力机 制 。在 这三大动力机制运作 下, 尤其是在反思性 的作用下, 社会发展到 了 “ 传统和 自 然终结”的阶段 , 从 而也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001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是风险社会理论的产生的时代源泉。
由于处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时空分离的特征使得过去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地区之内的风险很容易扩散到全球范围之内,因此风险具有了全球性。
这一扩散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全球化背景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密切相连而造成,国家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风险波及的受害者也因此会更多。
另一方面是由网络技术的发展造成的,信息技术的以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速,从而使得风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急速增长,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但是,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的基础之上的,导致人类在物质财富极大满足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危机。
核武器的发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网络信息病毒的出现等等,这些风险正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副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风险无处不在,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它因此构成了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
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风险思想。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风险的概念来阐述问题。
但是确包括有大量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变革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旧的观念和见解以及僵化的关系都渐渐消失。
马克思以前瞻性的眼光预见了资本的发展所带来的破坏。
在生态方面,马克思反对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依赖性。
在经济领域,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很容易引起生产“过剩”的危机,起初,经济危机可能在某一狭窄的的有限范围内发生影响,但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经济危机就有可能冲出固定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从而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根除性和逐利性,使得经济风险的发生成为隐患。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是一本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作, 作者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 即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是一位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 他既是现实主义者又是建构主义者, 是“建构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反思的现实主义者”。
贝克今年九月访华,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的会议, 他指出当前全球化存在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 并以欧盟的经验提出世界公民主义降低社会风险。
可以看出贝克从1986 年《风险社会》出版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的乌托邦”全球的风险社会, 一直在致力于现代社会的研究, 也可以看到社会学大师思想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一、《风险社会》的整体结构《风险社会》全书探讨的就是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
作者力图以“社会学上受到启发和得到的训练的思想来把握和概念化这些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1〕, 以社会学的研究框架来研究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
书的第一部分: 风险社会概况, 是从整体上对作者认为的后工业社会——风险社会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是从个体角度说明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个体所面临的风险。
前两部分是对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过程的指导性理论观念得到两条论证路线。
第三部分: 反思性现代化, 通过(1)“个体化进程在理论上被概念化为反思性的产物, 在其中, 福利国家所保护的现代化进程使得那些构建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解传统化”(2)“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性也可以通过财富生产和风险生产的关系得到说明。
”〔2〕将两条论证路线相互联系。
通过全书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试图超越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的二元对立, 进行微观——宏观、能动性——结构的整合形成理论综合的努力。
科学传播对公众信任科学的消极影响研究——基于吉登斯现代性反身性思想
2020·12(下)《科技传播》42作者简介:赵艺涵,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传播对公众信任科学的消极影响研究——基于吉登斯现代性反身性思想赵艺涵摘 要 吉登斯现代性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反身性。
基于该思想,现代社会是一个依赖于科学的风险社会,强调科学社会权威地位对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然而,科学的社会权威并不是无条件的,科学传播作为新型领域,致力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以维护其社会权威性。
但与此同时,反身性也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作用着,科学传播反而加深了公众对科学的不信任。
要想避免这种消极影响,未来的科学传播可能会走向情境叙事。
关键词 现代性;反身性;风险社会;科学传播;公众信任;情境叙事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3-0042-03“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的特征”[1]2,吉登斯(A. Giddens)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之中,而不是所谓的后现代性社会。
吉登斯在其现代性思想的构想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反身性(reflexivity),并认为现代性社会的关键词就是反身性。
所谓反身性,可以简单理解为相互决定性。
本文基于现代性反身性概念,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与社会的互动,重新认识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科学传播与公众信任的关系。
1 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信任吉登斯现代性反身性思想指出,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风险社会。
那么这种社会性质的转变是否也可能伴随着一种科学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基于该理论重新认识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关系,科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
1.1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如今,科学发展迅速,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反身性作用于现代社会,社会风险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前现代社会风险以自然风险为主,大多是地域性的,在时空上具体且可见,人们应对风险相对容易且有效。
随着人们进入技术主导社会,时空伸延、脱域与反身性等现代性动力机制作用下,现代性风险大多以人为、技术性为主。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
他是现代社会学领域的知名学
他曾担任过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 长、英国社会学会主席等职务。
吉登斯的理论背景与贡献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是在反思和批判传统工业社会的风险基 础上形成的。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大的 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金融风险的控制
吉登斯认为,金融风险的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 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国 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防范
吉登斯认为,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注重预防和预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金融 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 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自律,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和意外风险。
复杂性和模糊性
现代风险的性质复杂,涉及多个领 域和层面,如环境、经济、政治等 ,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也很难准确把握。
全球性
现代风险往往超越国界,具有全球 性,例如气候变化、疫情等,对整 个世界产生影响。
现代风险的产生原因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能等,这些技术既带来了发展也带 来了潜在的危险。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 性,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
吉登斯的理论框架与主要观点
吉登斯的风险理论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与风 险、现代性的反思、生活政 治的崛起。
他认为,传统工业社会的安 全体系已经无法应对现代社 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 要建立新的安全体系来应对 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自反性现代化与风险社会:贝克、吉登斯和拉什思想比较
《 现代性后果》( 1 9 9 1 ) 和《 现代性与 自我认同》( 1 9 9 2 ) 及拉什 的 《 自反性现代化 : 美学 纬度》( 1 9 9 4 ) 论 文 中。从理论视角来看 , 贝克、 吉登斯 和拉什的 “ 自反
性现 代化 ” 理 论有 所 差别 。国 内外学 者对 他们 的
( 一) 自反性现代化 内涵
“ 自反 性现 代 化”( r e f l e x i v e n  ̄ d e r n i z a t i o n )的
概念 出现于贝克的 《 世界风险社会》( 1 9 9 9 ) 、 吉登斯的
【 收稿 日期l 2 O l 5 一O 5 —2 5
社会 时期 ” 。贝克把现代化 阶段分为传统性 以及 自
与辩 护 ; 与之 对应 的, 现 代化 通过 自主 的现 代化 力
合理 界定反身性现代 化 内涵 , 探 寻现代化 困境及风
险社会的根源 以及我 国应对和规避社会风险有效路
径。
一
量挖 了 自身的墙角 。这是 出乎意料的 , 所 以不存在
反思。 ” 这一理论并非是反思 ( r e f l e c t l o n ) , 正
第 2 4卷
V o 1 . 2 4
总第 1 1 2期
S u m N o . 1 1 2
广东开放大学学 报
J0URNAL OF OPEN UNI VERSl TY OF GUANGDONG
2 0 1 5年 第 4 期
N o . 4 . 2 0 l 5
自反性现代化与风险社会 : 贝克 、吉登斯和拉 什思想 比较
【 作者简 介】 王晓楠 ( 1 9 7 8 -)女 ,河北容城人 ,博士研究生,上海开放 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
贝克_风险社会_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刘 莹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 ocie2 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随后,贝克又发表了《全球风险社会》等著作①,形成了他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的内涵及其特性风险(risk),不同于“损失”或“冒险”,指的是依未来的可能性来计算损失。
“风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7世纪海上保险业中估算帆船驶入未标明水域的可能损失,后来用在银行业务或投资上,用于对投资可能结果的计算。
现代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精确计算未来得失、风险大小,来赚取更多的金钱。
福利国家基本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系统,其用意是当个体在遭遇意外伤害、疾病、失业或年老时,能免受其害。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并没有“风险”的概念,而只有“危险”。
20世纪80年代,贝克在他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赋予“风险”一词新的涵义,他指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②”他认为风险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当人们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有了理性思考能力,认为能够以人为的方式介入自然界与社会生活,才有了现代风险的概念。
但是,人们为了处理可能的困境不惜使用各种方式,其结果却在解决前一个问题之时,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一种“风险”。
贝克将“风险”定义为:处理因现代化本身所引起的危机(hazards)与不安全(insecu2 rities)的一套系统方法。
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CULTURE区域治理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央财经大学 陈楠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社会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这一发展进程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难以预测,潜伏在人类社会当中,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著名的风险社会理论,他从风险社会概念、成因以及化解途径等多个方面着手分析,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潜藏危机,人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被唤醒,在面临风险时也不再是一昧的听从专家的意见,而是凭借自身的风险认知做出相应的行动。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现代性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295-0002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难以预料,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类无法预知当下所作出的决定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每一个计划、政策的实施都是在人们可控的范围内做出的,但这些计划本身就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在其实施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后果也是人类无法预料的。
这些不确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在某些时刻就会引发各种风险。
因此,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思考,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创造性的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理出不仅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各国执政者解决风险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何为风险社会?要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首先应该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
风险是一种放射现象,它完全脱离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人类不会轻易的觉察感受到风险的到来,另外风险还包括来自空气、水、食品中的有毒物和污染物,以及由此对动植物和人所造成的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是系统性的,通常不可逆转,大多也不可见(王小钢,2007)。
正是由于风险的逐渐增多和分配,所以整个社会的风险处境形成了。
贝克从以下几个层面对风险概念进一步阐释:风险既非毁坏也非对安全的信任,而是一种非现实;当前行为的变化会对未来产生一定的威胁;风险与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当下生活是否可容忍相联系,它关涉到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构想;从人类行为自身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政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不能仅靠国家和政府来控制风险;当代的风险概念是涉及了知识和不意识以及无知识的某种特殊的综合;新产生的风险有可能既是地区性的又全球性的;日常生活中的认识也不足以识别出风险讯号,因此知识和风险的潜在影响之间存在差距;风险社会的概念消除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乌尔里希·贝克,2004:174-190)。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演变和应用实践。
随后,本文将重点关注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挑战下,风险社会理论如何揭示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风险来源和风险应对机制。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关注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风险的社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对。
我们也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批评和争议进行评述,以期在全面理解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风险挑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风险社会理论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初步构想到深入发展的多个阶段。
这一理论的发展,既反映了现代社会风险问题的日益凸显,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风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风险社会理论的初步构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贝克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转变为技术风险、生态风险、社会风险等新型风险。
这些新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全球性、难以预测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后,风险社会理论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贝克的基础上,其他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玛丽·道格拉斯等也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风险社会的特点、成因和应对策略,使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与风险:现代性的两歧——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述析
险性 的扩 张。 因此 , 代性 存在 的理 由同时也是 现代 社会 风 险产 生的原 因, 现 这是 一 种左右
为难 的处境 。 两歧 性揭 示 了现代 性 的肯 定性 和 否定 性 两 个 矛盾 方 面 , 就 不 是 对现 代性 这
进 行 简单肯 定或 否定 的二 元对 立取 向 , 而 为我 们辩 证 地 审视 现 代 性 的后 果及 其 与社 会 从
风险根 源 的关 系提 供 了重要 的理 论基 础 。批 判地 借 鉴 吸 收 西方 风 险社 会理 论 , 助 于确 有
立合理 解 决社 会 风险 问题 的科 学风 险观 。
关键 词 : 险社 会 ; 代 性 ; 风 现 两歧 性
中图分 类号 : 9 — 6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 09 50 (00 0 一 11 0 C1 0 A 1 — 1121 )4 o 1 — 7 0
少 担心 自然 能对我们 怎么样 , 而更多地 担心我 们对 自然所 做 的。这 标志 着外 部 风 险所 占的主导 地 位转
变成 了被制造 出来 的风险 占主要地 位 ” 。这样 , j 当代人 就越 来 越 多地 生 活在 一个 被 自己制 造 出来 的
“ 风险社会” 里。风险概念的产生及其扩展本身就体现了现代性 的演进历程。在当代 , 自然和传统无疑
发 展 与 风 险 : 代 性 的 两 歧 现
— —
西 方 风 险社 会 理 论 述 析
刘 岩
( 吉林 大 学 哲 学社会 学 院 , 吉林 长春 10 1 ) 30 2
摘 要 : 险社 会理 论深 刻地揭 露 了现 代 性 的 “ 风 两歧 ” 现 代 性 的后 果 引起 了性 质 完 :
险” 的转 移 以及 “ 造风 险 ” 人 的普遍 扩 散 , 在 某 个 时 刻 ( 历史 的角 度 来 说 , 就是 最 近 ) 我们 开始很 “ 从 也 ,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在贝克看来,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而在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在古典现代性中,财富和权力是其标志性概念,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风险具有四个特点:
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在贝克的分析中,有―个概念特别值得重视,即“有组织地不负责任”(organized inesponsibility)。他在《解毒剂》(Gegengifte) 一书中指出,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然后又建立―套话语来推卸责任。这样一来,他们把自己制造的危险转化为某种“风险”。“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实际上反映了现代治理形态在风险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说,这种“有组织地不负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管现代社会的制度高度发达,关系紧密,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它们在风险社会来临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应对,难以承担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解决的责任;二是就人类环境来说,无法准确界定几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各种治理主体反而利用法律和科学作为辩护之利器而进行“有组织地不承担真正责任”的活动。
再造政治
在风险社会,要“再造政治”以应对风险。在他看来,再造政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们必须告别这样的错误观念,即行政机构和专家能够准确地了解对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正确的和有益的。要破除专门知识的垄断。第二,团体参与的范围不能由专家来定,必须根据社会的相关标准开放,实现管辖权的开放。第三,所以参与者必须意识到,决策不是已经制定好的,从外部作出的。要实现决策结构的开放。第四,专家和决策者之间的闭门协商必须传达到或转化为多种能动者之间的公开对话。第五,整个过程的规范必须达成一致,实现自我立法和自我约束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在贝克看来,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
而在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
在古典现代性中,财富和权力是其标志性概念,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
风险具有四个特点:风险的特点(1)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在发生地,而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
因此风险计算中的经济赔偿无法实现;(2)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了预警检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3)由于风险发生的时空界限发生了变化,甚至无法确定,所以风险计算无法操作;(4)灾难性事件产生的结果多样,使得风险计算使用的计算程序、常规标准等无法把握。
贝克的生态主义视角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生态主义运动成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的核心力量。
民众对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破坏有了切身的感受。
而美苏两个大国的核武器竞争不断升级,给人们的心头罩上了“核冬天”来临的恐惧。
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了泄漏事故,造成了地区性的灾难,涉及到相邻的几个国家。
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变成了现实,也成了风险研究者最关注的问题。
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或者说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新的未来图景,因此他对于风险社会的出现并不悲观,而是认为这些新的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在贝克的分析中,有―个概念特别值得重视,即“有组织地不负责任”(organized inesponsibility)。
他在《解毒剂》(Gegengifte)一书中指出,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然后又建立―套话语来推卸责任。
这样一来,他们把自己制造的危险转化为某种“风险”。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后现代科技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后现代科技文明,顾名思义是从现代科技文明发展而来的。如当代西方学者大卫・格里芬(David R.Griffin)、卡洛林-麦钱特(Carolyn Merchant)、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等所揭示的,现代科 技文明起源于西方近代科技革命,以物理学为带头学科,在方法论上具有分析主义、还原论和基础主义的 特征,在本体论上具有物理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的特征,在认识论上具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特征, 在价值论上具有西方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科学沙文主义等特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文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严峻的挑战与危机。 1.科学的深入发展导致科学面临严峻的“科学划界”的危机。自20世纪以来,理论自然科学越来越 多地涉及超出人类直观认识极限的复杂问题,如宇宙的起源问题、宇宙的终极构成及其统一性问题,这就 对近现代科学所谓的实证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等本质特征提出了挑战,科学面临“本质消解”的危机, 由此进而导致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危机。 2.近代科学方法论上的机械还原论特征导致科学方法论的合法性危机。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研究
第20卷第6期 2007年12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Vbl.20No.6 Dec.2007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论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信仰的影响
——兼评贝克与吉登斯等人的-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本文从反思现代性角度探讨了后现代科技文明的内涵与特征,并借助于当代西方著名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与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探讨了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 信仰的影响,并对后现代思潮与风险社会理论等有关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科技文明;风险社会;信仰
(existential anxiety)是一种存在于心灵深处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不确定性是恐惧的根源。风险社会中
个体之所以出现存在性焦虑,源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于“本体性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 受到威胁,“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 以为常的惯例。”【5】风险社会打破了人们生活中的已有的经验、既成的惯例,挑战人的本体性安全,从而导 致存在性焦虑。例如,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的远程交往(如远程消费、远程对话等),促进 了人类的间接交往,另一方面,由于工业时代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唯利是图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间 接的交往方式也引发了人们相互间的信任隔阂与信任危机。克隆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甚至对传统的伦理道 德、法律以及习俗都产生了巨大挑战。 换句话说,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向了一个按照传统思维模式、生活惯例以及实践理性都无 法加以把握的未来,在这里,不仅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传统的信任模式受到挑战,甚至连我们生活于其 中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都已经发生异化。在传统的天、地、人、神(或道)体系中,人本是其中的一个 成员,可是,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天、地、神(或道)都已经由于人类巨大的科技创新行为而发生 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发生了人化现象。令人不安的是,人化虽然是由于人类的创新行为导致的,其后 果却不是人类可以把握的,人类由此被带人了一个奇异、荒漠、难以捉摸的境遇,这就是风险社会的实质 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80年代以后在西方社会广泛流行的所谓后现代思潮何以质疑认识的客观性、真 理的绝对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何以会质疑科学、民主以及理性的绝对性,何以重新反思近代启蒙运动、 甚至重新反思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希腊文明,倡导“怎么都行”的达达主义的行为方式,这实际上都是人 类存在的“存在性焦虑”在信仰上的具体表现。这种存在性焦虑表现在新兴宗教上,就是人类的信仰出现 了实用化、平民化、神秘化、探索化、体验化以及服从化趋向,正如日本学者井门富二夫所说的:“处于 社会变动时期,由于社会精神面貌的混乱,民众不满足的失望心理及探索生命价值的欲求,凝聚于以平民 出身的超凡教主为核心的宗教组织里,并在教主倡导的信条下,体验同生共栖的情感。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大众思想运动,即为Et本的新兴宗教”。101 —83—
的影响。
万 方数据
一82—
刘魁:论后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类深层信仰的影响——兼评贝克与吉登斯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
在语源学上,风险(risk)一词来源于西班牙的航海术语,本意指冒险和危险。按照当代风险社会理 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的看法,风险是人类处于安全与毁灭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中间状态,“对 风险的谈论开始于当潜在的灾难发生时我们对自己的安全不再相信……的地方。风险的概念因此刻画了安 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中间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对具有威胁性的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思想和行为”[21; 风险是发生在将来的一种可能性,具有预见性,需要提前做准备,以防不测,因此是连接人类目前与未来 行为的一种方式。 按照乌尔里希・贝克和吉登斯的看法,人类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即风险社会时期。 与传统社会相比,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风险的社会性与全球性。在传统社会中,人类遭遇的风险多数源于自然灾害,即使人为的社会风 险也具有局部性。但是,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则主要源于人类自身的社会行为,如资源短缺、生态失衡、 温室效应、金融系统崩盘、转基因食品、核武器以及艾滋病与疯牛病等,其风险具有典型的人为性、跨国 性与全球性。 2.风险的有限可控性。在风险社会中,由于风险的人为性、社会性与全球性,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 当代社会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就具体的、特定的风险而言,人类虽然能够通过科学技术在 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但是,人类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所以只具有有限的可控性。 3.风险的双重性。风险社会中的风险虽然具有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但“风险不只是 某些需要进行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的负面现象,它同时也是从传统和自然中脱离出来的、一个社会中 充满活力的规则”【3】,它能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新的机遇,激发人类的活力与潜力,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所以说具有双重性。 由于当代科技发展的高风险性,人类在新的时代也面临新的问题。贝克指出:“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 以用一句话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概括:我怕!”【4]风险社会的畏惧,体现在个 人层面就是“存在性焦虑”,体现在人际关系层面就是“信任危机”。按照吉登斯的说法,所谓存在性焦虑
2007年第6期
具有浓厚的机械还原论特征,注重于用微观说明宏观、宇观现象,运用要素说明关系,由此导致把生命还 原为非生命,把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各种不同形式的复杂运动还原为简单的机械运动,以至于对“何 谓生命、何谓心灵”这种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困惑人类的这一基础性问题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3.科技研究与管理的失范导致科学的信用危机。在古代与近代,人们往往是为了探究自然的奥秘, 为了探索客观真理而进行科学研究的,因此“客观性”范畴规范着人们的思考与研究。可是,随着科学研 究的社会化,“客观性”作为传统的科学研究的主导性价值规范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权力意志”成为主 导性价值规范,“客观性”与“社会性”、“真理”与“权力”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内在价值冲突的根源。 4.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使人类获得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人类面临严重的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核威胁等“全球性问题”,最终导致现代科技文明面临严峻的合法危机 与价值危机。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缺陷日益暴露,随着西方学者与社会大众对现代科技文明 的批判与反思日益加深,西方科技文明逐步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后现代科技文明时期。与现代科 技文明相比,后现代科技文明具有如下特征: 1.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诞生在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文明,物质、信息、能量的全球流通,高科技发
收稿日期:2007—08—15 作者简介:刘魁(1964一),男,安徽祁门人,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现代科技文明及其对中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06SJB72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万 方数据
一8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展所造成的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所谓“全球l生问题”的出现,加强了人类各群体、各文明共同体之间的
联系,形成了所谓“全球村”概念和全球意识,使得当代科技文明具有全球化的特征。 2.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多元化概念基础上的科技文明。受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女 性主义和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后现代科技文明坚决拒斥和反对科学发展中的殖民 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沙文主义倾向,在价值论上强调多元化,强调 科学知识的历史性、区域性和社会建构特征。 3.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对现代科技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而产生的科技文明,反 对工业社会中人们基于功利主义而对自然采取的掠夺性开发态度,主张敬畏自然,把自然界当成一个具有 自身客观规律的生态系统,当成人类生存的家园,强调生态意识与责任伦理意识,强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生态化特征。 4.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科技文明,自电子计算机、尤其是计 算机网络出现以后,信息产业在社会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类的信息交往、信息流通、信息更新 速度明显加快,以至于许多人至今还在称人类已经进入所谓的“信息时代”,因此,它也是一种信息化的 科技文明。 5.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高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科技文明,高科技创新一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 效益,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对人类自工业社会以来所形成 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提出挑战,尤其对人类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习俗产生了严 重的挑战,是一种高风险的科技文明。 总之,后现代科技文明是一种由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多元化、生态化、信息化与高风险化而产生的 新型科技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对现代科技文明的后果进行反思基础上的科技文明,换句话说,是一种具有 后工业、后现代性质的科技文明。当然,后现代科技文明目前还处于从现代科技文明中逐渐脱胎、独立的 过程中,因此,二者之间在现实与理论上的模糊与交集也是难免的,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夸大二者之间的区 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