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注意防范规模经营风险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哪些风险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哪些风险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然而,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风险,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防范。
一、法律风险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法规,如果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就可能陷入法律纠纷。
例如,土地流转的程序不合法,未按照规定签订书面合同、未经过发包方同意等,都可能导致流转行为无效。
此外,对于土地流转的期限、用途等,如果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会引发法律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签订“阴阳合同”,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市场风险土地流转的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市场波动较大,可能导致流转价格不稳定。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盲目跟风流转土地,可能会面临租金过高、收益低于预期的风险。
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土地流转后的经营效益。
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流转土地的经营者可能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无法按时支付土地租金,给农民带来风险。
三、经营风险土地流转后的经营管理不善是一个常见的风险。
一些经营者在流转土地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种植或养殖项目选择不当,技术水平不过关,导致生产效益低下。
另外,自然灾害、病虫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可能会使经营者陷入困境,无法履行土地流转合同的约定。
四、社会风险土地流转可能引发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例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如果利益分配不公,可能会导致农民之间、农民与村集体之间产生矛盾。
一些地方在推进土地流转时,强制农民流转土地,损害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容易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此外,土地流转后,如果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再就业,可能会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五、信用风险在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当事人信用缺失的风险。
有些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可能会故意拖欠土地租金,或者在合同期满后不归还土地。
乡村振兴风险点和防控措施
乡村振兴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然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风险点,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乡村振兴面临的第一个风险点是土地流转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来发展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为了防范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机制,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
乡村振兴面临的第二个风险点是农业生产问题。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发展农业,但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天气、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此外,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加强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第三个风险点是乡村基础设施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和资金限制,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个风险点是乡村人才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
然而,当前乡村人才供给不足,一些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农村。
乡村振兴面临的第五个风险点是市场需求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有市场需求的支撑,但一些农村地区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土地流转风险提醒函
土地流转风险提醒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土地流转是指土地所有权人将自己的土地租赁、出租给他人或单位使用,以获取租金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土地流转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等。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如果不加以注意和防范,可能会给土地所有权人和承租人带来损失。
为了让各方能够更加理性和谨慎地进行土地流转,特制作一份关于土地流转风险提醒函,如下:尊敬的土地所有权人/承租人:您好!在进行土地流转之前,我们希望您能够认真阅读以下内容,了解土地流转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希望通过本函的提醒,能够让您更加谨慎和理性地进行土地流转,避免遭受损失。
一、土地流转风险:1. 法律风险:土地流转涉及到土地使用权,如果流转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可能会导致法律纠纷,造成损失。
2. 土地权益风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土地使用权归属不清、合同约定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土地所有权人和承租人的权益受损。
3. 经济风险:土地流转涉及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如果双方在合同中的权责义务未明确规定或者未能履行,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
4. 惰性风险:土地流转后,如果承租人存在惰性经营、拖欠租金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土地流转的效果降低,造成双方的损失。
1. 签订合同:进行土地流转前,请务必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义务、流转期限、租金支付方式等内容,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2. 审慎选择承租人:在选择承租人时,需谨慎考察其信用状况和经营实力,避免选择信用不良或经营不善的承租人,减少经济风险。
3. 定期检查:土地所有权人应定期对承租人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其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权利和义务,避免出现惰性风险。
4. 寻求法律援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如遇到法律纠纷,应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三、总结:土地流转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举措,对于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文山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及防控措施
文山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及防控措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农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经营管理的行为。
这种形式的流转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
本文将从文山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风险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
文山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合同纠纷、法律法规变动等问题。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到多个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旦合同无法履行或出现纠纷,会对流转双方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农民对土地流转对象的经营管理能力无法准确评估,可能导致经营失利、投资亏损等问题。
如果流转对象没有专业的经营团队或技术能力,对土地进行不当经营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甚至无法盈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变化、价格波动等原因,导致流转方无法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投入产出比不稳定,可能会使流转方面临经营困难。
第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合同法律意识和风险认知。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的法律培训力度,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过程中自身的权益和风险,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第二,建立健全流转监管机制,加强对流转双方的合同履行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政府可以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对流转双方进行备案登记,并定期对流转项目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流转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加强流转双方的合作与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政府可以组织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提供经营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流转项目的成功率和效益。
第四,完善市场预警和扶持政策,降低市场风险。
政府可以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系统,提供及时的市场价格信息和供需情况,帮助流转双方把握市场动态,调整经营策略。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补贴流转农户、提供贷款支持等,降低流转方的经营风险,增强其经营信心。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风险及措施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风险及措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农民或其他经营主体使用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的推行,旨在通过市场机制调结构、扩规模、增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下面将从风险和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风险主要有:1.政策风险:政策变化可能导致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受限甚至被取消。
政府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政策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这会给土地流转方带来一定的风险。
2.流转风险:土地流转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土地流转权,或者流转方无法达到约定的流转效果。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流转方无法按合同要求合法取得土地流转权。
3.经营风险:土地流转后,由于经营者经验不足或管理不善,导致经营不善、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需要专业化管理和资金投入,然而,很多农村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缺乏相关经验和技术支持,易出现经营失误导致经营困难的情况。
其次,针对上述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流转权的产权性质、稳定期限和保护措施,降低政策风险。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注意思考长远,避免频繁调整政策,尽量确保流转方的合法权益。
2.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土地流转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流转行为。
政府可以在流转合同中严格约定,对于违法流转行为进行处罚,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和防范力度。
3.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针对农村经营主体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大培训投入,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农业管理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设立技术咨询机构等方式,为农村经营主体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增加金融支持:农村经营主体在土地经营过程中面临资金压力,政府可以提供贷款和贴息等金融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经营中的资金压力,促进可持续经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4.11.20•【文号】•【施行日期】2014.11.20•【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承包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2014年11月20日)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
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
农村土地流转中如何防范风险
农村土地流转中如何防范风险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日益成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如果不加以防范,可能会给农民、农村集体以及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带来损失。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这些风险,成为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风险1、法律风险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到众多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
如果在流转过程中,各方对法律规定不了解或者违反法律规定,就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例如,未经合法程序擅自流转土地、流转期限超过法律规定等。
2、市场风险土地流转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如果在流转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可能会导致流转价格不合理。
此外,农业生产经营本身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如农产品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土地流转的收益。
3、经营风险受让方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如果经营不善,可能会导致土地抛荒、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
这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利益,也会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信用风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情况,如受让方拖欠流转费用、农民擅自收回土地等,这会破坏土地流转的正常秩序,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
5、社会稳定风险如果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合理,或者出现强制流转等问题,可能会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防范措施1、加强法律宣传和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如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向农民和土地流转相关方普及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定,依法指导和管理土地流转工作。
2、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共享,为土地流转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同时,规范土地流转价格的形成机制,充分考虑土地的质量、地理位置、市场供求等因素,确保流转价格合理公正。
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风险控制措施
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风险控制措施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进行经营。
然而,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运营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
为了保证合作社的持续稳定运行,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本文将探讨一些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风险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风险的特点1. 天气风险:农业生产常常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干旱、洪水、冰雹等极端天气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毁灭,从而影响合作社的经营收益。
2. 市场风险: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农业产销带来不确定性。
合作社若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可能面临销售困难或价格下跌的风险。
3. 经营管理风险:不同的农业生产形式对管理要求不同,合作社可能面临缺乏经验、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导致管理不善,进而影响合作社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二、风险控制措施为了降低合作社的运营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方面:1. 天气风险控制为了应对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农业生产风险,合作社可以通过多样化农作物种植来分散风险。
适当选择旱作、灌溉作物以及有不同生长周期的作物,可以减少天气风险对合作社的冲击。
此外,合作社还可以投保农业保险,将风险分担给保险公司,减少自身承担的损失。
2. 市场风险控制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合作社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合作社可以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
同时,建立并执行灵活的定价策略,根据市场行情合理定价,降低价格波动对合作社经营的冲击。
3. 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合作社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避免管理混乱和人员利益冲突。
并且,合作社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决策能力。
此外,合作社可与专业农业科研院所、大学进行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合作社的运营效率。
乡村振兴风险点和防控措施
乡村振兴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乡村振兴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的风险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农业生产风险农业生产是乡村经济的核心,但农业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风险。
例如,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等)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失败,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抗灾品种和耐旱、耐涝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二、土地流转风险乡村振兴需要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整合,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
比如,土地流转可能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使用权,影响农民的生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也要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农村人才流失风险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但农村人才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年轻人普遍选择到城市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意识。
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乡村发展。
四、农村金融风险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同时,也要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和防范,避免金融风险对乡村振兴的不利影响。
五、农产品销售风险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开拓,但农产品销售面临着市场波动、价格波动等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也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销售策略,降低销售风险。
六、生态环境保护风险乡村振兴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风险。
对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及风险防范的思考
信用风险。 当前 在 我 国大 多 数农 村 地 区 信用 体 系 不健 全 , 无 论 是农 村 集 体 经济 组 织 还是 农 民个 人 .信 用 意识 普遍
较 为淡 薄 。 外 , 村 金融 对 农 村潜 在 借 贷 人 的信 用也 不 另 农 像 对 城 市 居 民 那 样 有 相 对 完 善 的 信 用评 价 和 监 督 体 系 。 信 用 难题 成 为 横 亘在 农 村 金融 创 新 与农 村 金 融服 务 需求
庭 经 营 的 资本 积 累 和农 村 小 额 信 贷 很 难 创 造 这 个 条 件 。
生 产 启 动 资 金 匮 乏 是 阻 碍 土 地 流转 进 程 的 主 要 因素 之
一
。
因此 , 融对 土地 流 转进 行 支 持非 常 必 要 。 融 部 门 金 金
如 能够 加 大对 农 村 资产 要 素 融 资 的支 持 力度 .承 认农 村
一
贷款 行 为 进 行支 持 。 旦 出 现金 融 风 险 . 抵 押权 因缺 乏 一 其 法律 支 持 而 无法 处 置 , 权 无法 得 到 清偿 。 债 农村 金 融 机 构 信贷 资 金 将 遭受 巨大 损失 。 是经 营风 险 。 业是 受 自然 二 农
风 险 和 市场 风 险 双 重影 响 的 弱势 产 业 .因此 无 论 是 生 产 环 节 还 是 经 营 环 节 , 可 测 、 可 控 因 素 多 , 之 我 国 缺 不 不 加 乏 配 套 的农 业 风 险 分担 和 补偿 机 制 .一旦 经 营 者 出 现 经
、
当前 农 村 土 地流 转 中金 融支 持 的 必 要性 及 其 风
险
农 村 土地 流转 有 利 于促 进 农业 生 产 规模 经营 .但 规 模经 营的 前提 是 要 有大 量 资 本投 入 . 目前 仅 依 靠 农 村 家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哪些风险隐患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哪些风险隐患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如果不加以重视和防范,可能会给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法律风险1、合同不规范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很多流转合同不够规范,条款不清晰、不完整,甚至存在口头协议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在出现纠纷时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例如,合同中没有明确土地流转的期限、用途、租金支付方式等关键信息,容易引发争议。
2、违反法律法规有些土地流转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如未经合法审批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或者流转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等。
这种违法行为不仅会导致流转合同无效,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3、产权不明晰部分农村土地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存在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土地流转,容易引发产权纠纷,影响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二、市场风险1、价格波动土地流转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价格、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如果农民在价格高位流转土地,而后期价格下跌,可能会导致受让方违约,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2、信息不对称在土地流转市场中,农民往往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对市场行情、土地价值等了解不足。
而受让方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在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3、经营风险受让方在经营流转土地时,可能面临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多种经营风险。
如果经营不善,可能无法按时支付租金,甚至导致土地闲置、抛荒,影响农业生产。
三、社会风险1、农民失业风险如果大量土地流转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又无法在非农领域实现稳定就业,可能会导致农民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2、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土地流转可能会改变农村的社会结构,一些农民可能会因为流转土地而变得富裕,而另一些农民则可能因为失去土地而陷入贫困,从而加大农村贫富差距,引发社会矛盾。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话题。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流转的现状、优劣势谈起,然后探讨规模经营的意义和影响,并最后介绍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措施。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老龄化等因素,土地流转成为许多农户的选择。
据统计,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数亿亩,涉及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家庭。
土地流转主要以承包期内流转、土地出租等形式呈现。
二、土地流转的优势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规模经营能够有效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另外,土地流转还能促进优化农业结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流转的劣势尽管土地流转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劣势。
流转土地后,存在耕地质量下降、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短缺、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
此外,土地流转还面临法律保障不足、经营主体素质低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等挑战。
四、规模经营的意义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规模经营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的积极变化。
同时,规模经营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规模经营的影响规模经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通过规模经营,可以实现土地粮食产量提高、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等目标。
规模经营还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就业,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措施为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例如,完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加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宣传力度,给予流转经营主体适当扶持等。
只有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良性发展。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风险与防范
问题研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风险与防范■ 李 丹土地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土地制度,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改革,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新突破,农村产权交易所、农业合作社、土地信托模式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得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不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仍面临诸多风险的威胁,应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在“三权分置”下有序、健康流转,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我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土地制度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从土地私有到集体所有阶段(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土地分配极其不平衡,超过95%的劳动人民只占有60%的优质耕地,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
1950年,我国正式拉开了土地改革的大幕,《土地改革法》最为核心的要点包括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公用土地、分配土地。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土地改革于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巨大变化,占全国农业人口2/3左右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
统一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使土地产权可通过买卖、出租、赠与、典当等形式自由流动,国家则负责实施登记、发证、征收契税等管理。
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活力,我国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不过,随后又暴露出两极分化的问题,即一方面是有经营能力的农民买地雇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是不善经营的农民卖地借债、受雇于人。
为改变这一现象,中央在农村推行土地合作经验制度,最初的形式是互助组,后来逐步演变为初级合作社,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高级合作社。
到1958年,全国只有不到1%的农户没有参加人民公社,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形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8-1999年)1978年11月,18位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村民,自发了签订一份土地包干保证书,核心内容是分田到户,这一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方式迅速在四川、贵州等地区落地。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改革问题防范及建议分析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改革问题防范及建议分析作者:郭伟等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0年第5期一、农村土地改革面临问题防范分析(一)防止在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和非法征用土地在流转土地过程中,要明确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职能角色。
必须明确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干部,流转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
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什么方式流转,都应由农民自己做主,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
流转土地经营权属于农民自身意愿的问题,农民可以随时自由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或其他土地流转方式。
因为单个的农民根本无法与地方政府的规模经营冲动对抗,土地流转必须约束政府的政绩冲动,限定其过于膨胀的权力。
应当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而不干预,服务而不包办,放活而不放任。
要防止和纠正有的地方盲目下指标、定任务、强行组织流转的错误做法。
防止在农用地流转过程中,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以各种税费的形式流向各级政府部门。
要完善农地征用制度,赋予农民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征地权力,完善征地程序,提高征地过程中的透明度。
(二)防止土地的使用性质在流转中发生蜕变,变农业用地为建设用地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对农民具有多重效用价值,它在农民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农民非农就业能力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稳,无法在城市获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如果以一时的经济利益为诱饵,改变农地的使用性质,那么,农民的最后一层低水平保障也将丧失,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将很难解决。
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从严审查各类建设规划中的用地规模和标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
地方政府要加强土地监督和管理,对任意违法乱将农地改为建设用地者要依法惩处。
农村土地流转要注意哪些要点
农村⼟地流转要注意哪些要点⼟地流转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先提要素,如果⼟地不能有序的流转,那么势必经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那么农村⼟地流转要注意哪些要点?下⾯,店铺⼩编整理了有关法律知识,供⼤家学习参考。
农村⼟地流转要注意哪些要点⼟地流转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先提要素,如果⼟地不能有序的流转,那么势必经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如今农村⼟地流转虽然有了⼀些规则,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所以农村⼟地流转过程中,把握住要点,那么基本上不会吃亏,否则损失会很惨重。
⾸先,了解流转⼟地相关条件。
1、流转⼟地权属必须清晰且没有纠纷和争议存在。
2、⼟地流转交易双⽅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和民事⾏为能⼒的⾃然⼈、法⼈或其他组织,且有流转交易的真实意愿。
3、⼟地流转流出⽅必须是产权权利⼈,或者受产权权利⼈委托的组织或个⼈。
4、⼟地流转交易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地利⽤总体规划和城乡⼀体化建设规划等政策规定。
5、流转⼟地的经营权应该是通过家庭承包⽅式、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其他承包⽅式、其他依法可流转交易获得的才适合流转。
其次,⼟地流转交易过程的中⽌。
如果在⼟地流转交易过程中出现了下⾯⼏种情况,那么就可以中⽌⼟地流转交易。
当然需要进⾏申请和相关部门确认。
1、不可抗⼒导致⼟地流转交易活动不能如约履⾏。
2、流转⼟地的权属有争议且尚未解决。
3、司法部门依法要求的活动中⽌。
4、其他导致⼟地流转交易中⽌/终⽌的情况。
第三,要注意⼟地流转交易中的细节。
1、了解清楚流转⼟地的属性。
⽐如,流转农⽤地,结果建了⼚房的情况是肯定不被允许的。
因此流转⼟地前就应该明确⼟地属性。
2、了解清楚承包⽅的经济实⼒。
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和抗风险能⼒,很容易出现毁约弃⽥的现象,导致农民经济损失。
3、了解清楚流转⼟地的剩余期限。
1、切忌⼟地流转合同有约定不明的情况出现。
2、切忌只订⽴⼝头协议。
3、切忌擅⾃更改⼟地使⽤⽤途。
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摘要:一、背景和意义二、目标和原则三、政策措施四、组织实施五、保障措施正文:一、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产能、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了重要任务。
为此,国家提出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旨在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土地流转不畅、规模经营不足等问题,导致农田项目的建设效果受到了限制。
因此,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目标和原则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原则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土地流转的有序和规模化经营。
三、政策措施(一)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流转方式、流转期限等措施,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
(二)加强土地流转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技术咨询、合同签订等服务,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质量,为规模经营提供基础保障。
四、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责任落实。
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注重宣传引导。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政策知晓度,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五、保障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设,为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法制保障。
(二)维护农民权益。
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三)防范风险。
加强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有效防范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几效防范点分析和建议
有效防范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几效防范点分析和建议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5期李延齐张丽君风险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和社会各个领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不例外,也存在风险问题。
对待风险,既不能畏惧,更不能回避,只有正确认识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流转风险,趋利避害,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一、风险存在的可能性风险是指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它有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也有可能带来超过预期的收益。
任何决策都会有风险,都有可能发生经济损失,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说明风险就越大。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稳步推进,流转速度越来越快,流转规模逐年扩大,流转大户不断增多,流转作用更加明显,但是流转风险也逐步显现。
由于农民与流转业主依法签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合同期限一般比较长,有5年、10年、20年不等。
在履行流转合同期限内,流转合同所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加大,比如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有可能发生大幅度波动,国家产业政策有可能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发生旱灾、洪灾、冰雹、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或者土地流转业主出现连续经营亏损不能持续经营等等问题,都将对土地流转业主造成巨大的冲击,流转合同有可能不能得到及时履行,流转风险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流转风险是必然的,流转风险最终发不发生,关键在于流转双方有没有抗风险能力,如果流转双方抗风险能力强,对流转风险应对处置得当,虽然有风险但最终也有可能不会发生。
二、流转风险的类型(一)自然灾害风险。
在流转合同履行期间,如果发生旱灾、洪灾、冰雹、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流转业主的资产和生产经营造成巨大损失,或者重大亏损,以致于难以履行或者无法履行流转合同,这可能会给流转双方带来损失,这种损失还有可能是致命性的,一但发生就很难恢复。
乡村振兴管理方案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
乡村振兴管理方案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导言:乡村振兴是中国力图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战略举措,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为了确保乡村振兴能够顺利推进,管理方案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管理方案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土地流转风险乡村振兴需要大规模推进土地流转,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风险。
首先,农民可能受到不公平的补偿,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其次,土地流转可能引发土地纠纷和社会矛盾。
为了防范这些风险,应该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的权益,加强土地纠纷的排查和解决,加强社会稳定维护力量。
二、资金风险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资金风险也随之而来。
首先,由于资金投入巨大,资金管理可能不够规范,容易导致资金浪费和腐败问题。
其次,由于乡村振兴项目具有难以预测的风险,项目投资回报不确定,存在投资风险。
为了规避这些风险,需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完善财务制度,加强项目评估和风险分析。
三、产业发展风险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发展乡村产业,但产业发展也存在风险。
首先,乡村产业发展可能受到市场需求不稳定的影响,导致产业空心化。
其次,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产业发展也面临交通、能源等方面的限制。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应加强市场调研,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
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农民素质风险乡村振兴需要农民积极参与,但农民素质不高也成为一个风险。
首先,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可能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其次,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和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创业能力。
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农民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五、生态环境风险乡村振兴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但生态环境风险也难以忽视。
首先,由于农村规模扩大和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可能受到破坏,导致生态失衡。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户之间进行转让或租赁的行为。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土地承包权流转难、土地流转规模小,土地流转价格不合理、流转农户权益难以保障,以及流转土地管控不严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建设。
当前,由于土地承包权流转难,许多农村土地闲置不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因此,应加强对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的立法和实施,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条件,简化流转手续,鼓励和支持农户将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加大土地流转规模。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很多农户只将部分土地流转出去,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效率。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意愿,鼓励他们将更多的土地流转出去,实现规模化经营。
第三,完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不合理,既不符合土地实际价值,也不符合市场需求。
因此,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壤肥力、水资源等因素,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使土地流转价格能够真正体现土地的价值。
第四,加强农户权益保障。
当前,流转农户的权益保障存在问题,许多农户担心流转后无地可耕种,生活无着。
为了保障农户的权益,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监管机制,确保流转农户得到合理的补偿,同时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监管,确保土地的合法性和流转农户的权益。
第五,加强流转土地管控。
目前,流转土地的管控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一些非法流转的情况出现。
为了加强土地流转的管控,应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登记制度,确保流转土地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同时,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法流转行为。
第六,加强土地流转的技术支持。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许多农户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无法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
因此,应通过加强农技培训、推广科学种植技术等方式,为流转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益。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而土地流转则是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农村土地流转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与此农村土地流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土地流转的盲目性使得一些农民盲目从事土地流转,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流转规模的过大。
流转的规范化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容易引发纠纷和争议。
缺乏监管和保障机制也使得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权益受损,缺乏有效的保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重点讨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希望通过对现状的总结和展望未来,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当今社会,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
但与此土地流转工作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盲目性、规范化不足、缺乏监管和保障机制等。
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深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议题,虽然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土地流转的盲目性。
部分农民在流转土地时缺乏对土地利用和发展规划,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注意防范规模经营风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个飞跃”的途径和任务。
多年来,无论是政府、学术界,还是普通农户,都十分关注农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作为推进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因此成为发展规模经营的重中之重。
一般认为,农业规模经营风险较农户小规模经营要低。
事实上,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及当前所面临的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环境等,决定了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户小规模经营相比,在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经营的风险。
因此,我们在加快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背后可能面临的诸多风险。
这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早日实现“第二个飞跃”。
规模经营风险及分类所谓农业规模经营风险,是指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或损失。
本文讨论的农业规模经营风险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农业生产经营的一般风险。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经营的一种具体形式,农业生产经营的一般风险它都可能遭遇;第二,规模经营的风险,它是相对于小农户小规模农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而言;第三,“适度”的风险,即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的生产要素组合并非最优或次优,没有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要求,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所获得的收益低于适度规模经营所能获得的收益。
根据风险种类,对农业规模经营风险的三个层次作进一步的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自然风险。
指由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主要包括气候条件(暴风雨、洪涝、干旱、冰雹、霜冻等)、动植物病害、虫害。
马克思曾这样概括农业生产的特点:“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即农业生产实质上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
无论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如何,也无论生产技术如何先进,农业生产过程始终是直面大自然,在“露天广场”上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与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一样,自然风险仍然是农业规模经营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
也称农产品价格风险,它是指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供求关系、品种、质量、价格等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及其给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言,他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价值的最终实现要取决于市场。
传统的小农经济在逐步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逐渐增大;现代农业更离不开市场,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途径的农业规模经营,它的生产主要面向市场,其面临的市场风险自然更为突出。
技术风险。
指农业技术运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带来收益和效率的同时,也隐含着较大的风险。
一方面,农业技术被模仿的可能性大。
农业生产技术的工艺过程保密性较差,且大多数的种植业技术具有经验型特征,比较容易被模仿,新技术最初的采用者花费了较高的成本,但由于模仿者的出现,使其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
另一方面,存在技术运用失败的可能性。
农业生产讲究时令、注重细节,农业技术的使用要恰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农业技术的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技能水平,如若不当,便可能造成技术运用失败。
虽然相对小农业户而言,适度规模经营技术运用失败的发生几率较低,但仍不可忽视这一风险,而且一旦发生,损失一般会相对较大。
社会风险。
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过失、疏忽、侥幸、恶意等行为所导致的风险。
农业生产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环境风险、政策风险、体制风险等。
如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导致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及有害物质残留等;政策不稳定对生产经营者决策与行为的影响,对农业规模经营者而言主要表现为土地政策的不稳定;体制风险则是由于干部考核、任期目标等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导致的政府行为短期化对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决策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决策者自身能力或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决策不当或失误等,给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农业规模经营面临的决策风险主要出现在对“适度”的把握上。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影响“适度”的因素较多,且都较难以具体衡量,因而农业规模经营极易出现决策风险。
虽然决策风险不一定会给生产者带来显性的损失,但实际上,如果采用更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者可以获得比现有更多的收益。
此外,农业规模经营还面临着激励机制的选择、正规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以及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常常可以忽略的制度安排的决策风险等。
信用风险。
也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的一方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给交易的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目前,在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面临诸多信用风险。
以企业兴办农副产品基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例,它通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的供销协议,在农产品收获的季节,公司以协议价格收购农户的农产品。
但是,当农副产品市场价格高于协议价格时,农户存在将农副产品直接拿到市场力。
虽然不能将他们称为风险的偏好者,但他们相较普通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显然不同的。
2、面临风险的复杂程度不同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追求高利润,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相对于传统农户更为偏好风险,因此他们有可能面对更多的风险。
这一观点与传统观点有所不同:很多学者认为,适度规模经营风险较农户小规模经营的要小,认为只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便能有效降低农业风险,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传统的农业经营形式面临的风险具有多样性,但其多样性主要通过农业自然风险的多样性体现出来。
适度规模经营则不同,虽然其面临的风险仍然以自然风险为主,但自然风险的多样性仅是其风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并不局限于此: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对于农户小规模经营更为突出,它的多样性表现在除自然风险外的其他风险的复杂性上。
——专业化与自然风险。
农业自然风险是任何农业经营主体均无力改变的客观事实。
农户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实行多样化种植这一规避自然风险的有效途径。
但这种方式似乎不太适合于规模化经营。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规模经营往往走专业化经营道路。
这虽然有利于管理和提高效益,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农作物品种的单一性便会增加规模经营的风险,即一旦遭受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颗粒无收。
——专业化与决策、市场风险。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周期性,一旦种子下地,便难以更换种植的品种,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更具复杂性与滞后性,往往要到了农产品收获时期才有比较明朗的价格。
在进行生产决策时,单个农户大多因循种植传统,有时根据前一年的产品价格做些简单调整,不管怎么变,多样化种植的格局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规模化经营的主体一般决策更为理性,不仅在于其经营品种单一、风险较大,更源于其更为灵敏的市场信息与广泛的社会网络,在品种的选择上以市场为导向。
正是因为如此,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种跟风现象——农户照搬规模经营主体选择的经营品种。
这种行为增加了规模经营主体的决策风险与市场风险,它们在决策时如果不进行更为合理的博弈,便可能在收获季节面临该种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的价格下跌。
——企业经营风险。
我国目前的规模化经营形式中,许多都与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有着紧密联系。
企业本身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谁也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这种风险是传统农户不曾有的。
以湖北的蓝田股份公司为例。
蓝田股份公司落户湖北洪湖后,曾大搞“圈地运动”,当地的大规模土地都流转到该公司。
伴随着公司的垮台,7000多名农民成了没有着落的下岗工,生活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水平。
可见,无论多好的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采用“公司+农户”等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同样面临着企业经营风险,这也是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同于传统农业风险的一个特征。
以上风险都是规模经营与生俱来的,与其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特性密切相关。
恰恰相反,适度规模经营在某些方面增加了经营的风险。
当然,高风险一般对应着高收益(风险补偿),这一点决定了规模化经营的魅力所在。
3、应对风险的方式不同传统农户多采用非正规的风险处理工具。
农户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也无力承担农业保险的高额保费,因此,他们发展出各种非正规的风险策略来分散和规避风险,实现自我保障。
例如在极其有限的耕地上进行多样化的种植,即便其中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减产或绝收,农户还能收获一些其他的农产品,不至于颗粒无收;又如宁愿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经营活动(如宁愿种植棉花获得较低的收益,也不愿意冒着绝收的风险种植高收益的芝麻)。
事实证明,农户的这些风险处理策略是理性的,尤其是小规模的农户防范和处理风险的策略十分有效。
但这种有效性主要是相对于农户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及他所面临的特定环境条件而言的。
农户的理性是有限理性,他们的策略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并不能使其完全免受外部的冲击,还导致了“风险性”农业商品供给的不足,也使得农业生产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不利于农业的进步,即农户的风险策略是“供给有效但社会低效”。
农业规模经营则不同,它们有条件也更倾向于选择正规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和风险处理工具。
正因为这种经营形式能够采取较分散农户非正规风险分散机制更为有效的正规风险处理工具和管理制度安排来规避或分散风险,才使得适度规模经营在增加了经营农业风险的同时,还能较小农更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提高收益。
随着世界农业的不断进步,农业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可供选择的正规风险处理工具也越来越多,为有效规避和分散农业风险提供了可能。
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可以通过不断提高经营者素质、学习现代管理手段来节约管理成本,降低决策风险、技术风险;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通过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工具分散自然风险,规避市场风险。
事实证明,这些手段不仅对于单个规模经营主体有效,对于社会也是有效的。
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风险性”农业商品的供给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不断地被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
结论基于上述,笔者认为,适度规模经营风险的防范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认识农业规模经营的涵义,完整地了解农业规模经营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第二,要把握住“适度”的动态性,具体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面对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认清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户小规模经营面对的风险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合适的风险处理方式;第四,积极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足够的发展保障资金,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与农业保险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于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中;第五,开发丰富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价格形成与规避风险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