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蕴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他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和目标,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将朝着一种更为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形态发展。

下面将对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浅析。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强调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财富和资源主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阶层之间不平等加剧,贫富差距拉大。

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并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平等。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所束缚,社会之间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人们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给予人们充分的自由和平等的竞争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关注社会的团结和合作。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竞争的逻辑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分裂和对立。

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建立在合作和互助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团结的社会,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合作。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追求利润和发展经济的逻辑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生态平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各国人民在面临共同挑战、共同利益受到影响时,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渊源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阶级斗争并不是唯一的社会矛盾,也意识到了人类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现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念是建立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消除阶级矛盾,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意识到人类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人民的利益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也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这些问题超越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从更广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进步性,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利益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及当代意蕴

马克思利益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及当代意蕴
所处 人群 不 同 , 或者是 地 区不 同 , 会 结成 不 同的共 同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2— 2 0
益存在于个人利益之中, 为利益共 同体 的形成创造
了条 件 。
其实, 不仅在商 品交换中, 自人类诞生之 日起 , 在原始社会 , 一开始就不仅存在着个别利益 , 也存在
马克 思 说 : “ 利 益 把 市 民社 会 的 成 员 彼 此 连 接 起来 。 ” [ ] 在任何 社会 形 态 中 , 人 们 为 了实 现 自
体, 从家庭 、 集体 、 集团直至 国家、 社会 , 利益共同体
可 以划 分为 不 同 的层次 。 这些 利 益载 体 , 具 有 层 次
方 的独立 之 中 , 共 同利 益 就 是 自私 利 益 的交 换 。一 般 利益 就是 各 种 自私 利 益 的一 般 性 。 ” C 2 ] ( P l y ) 由此

马克思 利益 共 同体 思想 的生成
可见, 每个 个人 利益 中都蕴 涵着共 同利益 , 而共 同利
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不 同需要, 同 时,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 , 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 都会 结成一定的关系。处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 , 由于
j l : 霄2 0 1 3 . 6
马 克 思 主 义 及 其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利 益 共 同体 思 想 的 价 值 目标 及 当代 意 蕴
焦娅敏
( 上 海 电力学 院
[ 摘
社会 科学部 , 上海
2 0 0 0 9 0)
要] 利益共 同体是 个人利 益和共 同利益对立统一发展 的结果 , 建立在共 同利益基础 上的利益共 同体是 实现 个人利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四重意蕴与当代价值——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基础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四重意蕴与当代价值——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基础

2021年第1期总第115期No.1,2021General No.115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马克思主义研究•DOI:10.3969/j.issn.1671-7155.2021.01.001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四重意蕴与当代价值——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基础陈绍辉[李艳平2(1.北京大学,北京100171;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作者简介〕陈绍辉(1991—),男,河南郑州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政治哲学;李艳平(1989—),女,河南郑州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共同体思想。

〔摘要〕马克思将实现人类解放和建构真正共同体作为毕生的理想追求和终极价值。

马克思从四个维度阐述了真正的共同体,即真正共同体的经济面相:扬弃“货币一资本”共同体,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真正共同体的政治面相:“与个人隔离的虚幻共同体归根到底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倒”;真正共同体的精神面相:终结观念支配现实的神话,需要“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真正共同体的交往面相:“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外部条件。

这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迪和价值遵循。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A81,D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21)01-0005-08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共同体是处于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生存生活的聚合状态,由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住产实践是共同体的物质保障,生产方式决定着共同体的性质与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思考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下面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理念。

它强调人类共同性,并主张各国和民族应该超越利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共同构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世界。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促进人类命运的共同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1. 辩证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动态的、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辩证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要正视和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通过矛盾的斗争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2.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迁的。

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过程,各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历史使命和特定的发展阶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解决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3. 公有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这种公有制的实现有助于消除私有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公有制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4.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革命家,他对共同体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共同体、社会和人类命运的理论。

马克思所提出的共同体思想,对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首先是基于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分析和理解。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阶级对立、私有制和剥削的社会,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缺乏真正的共同体意识和联系,而是处于相互对立和竞争的状态。

马克思指出,要想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就必须彻底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消除阶级对立和剥削,使人们能够真正平等、自由地共同生活。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还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形成了共同的社会目标和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意识和觉醒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在经济上彼此依赖、在政治上团结一致的群体,还应该是一个凝聚了所有成员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社会集体。

这种集体不仅在实践中体现出共同利益,还表现出对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正是基于对这种共同体的理解,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念,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马克思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增强对于共同体意识和觉醒,从而有利于推动我们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能够启发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探讨,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实现人类共同体的道路和途径。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主体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探索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和策略。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找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二、阶级斗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的阶级斗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存在的阶级利益冲突和矛盾,并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要解决不同阶级和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

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才能有效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上的满足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道德、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观念,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四、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指导。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实现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和全球视野,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景。

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认为所有社会成员应当共同负责和分享社会生活中的一切。

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类被理解为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具有动态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无法脱离其他人的利益而单独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对其他方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到其他方的利益。

这些基本的观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

共同利益意味着所有人都应当为了人类整体的利益而共同努力,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狭隘的利益。

这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的利益。

相互依存则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责任,共同创造和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些概念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贡献还表现在其对全球视野和国际关系的探讨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全球视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在于其对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强调,还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脱离其他国家的影响。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也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者之一。

他对社会和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观点。

他对“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探讨,是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马克思所谈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指一个没有压迫、剥削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形态。

他认为,这样的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平等、公正和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马克思认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对立和经济剥削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劳动所得来获取利润,导致了无休止的剥削和贫富分化。

为了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必须推翻资本主义体制,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社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马克思提出了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是受压迫和剥削的群体,具有实现社会平等和解放的强烈意愿和动力。

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建立起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真正的共同体成为可能。

马克思对于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具体模式并没有详细阐述。

他主要关注的是揭示阶级斗争和剥削的本质,并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

虽然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共产主义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实际上这些国家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思想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过于简化和理论过于抽象,无法直接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

对于马克思所提倡的革命斗争和无阶级社会的实现,也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和剥削问题的深入剖析基础上提出的。

尽管具体实现的路径和模式仍然存在争议,但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社会问题、寻找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路径,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观点之一是人类的全体利益高于他人的私利。

这一原理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任何个体的利益都不能脱离整体利益去考量。

同样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强调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利益,提倡国家间相互合作,处理国际事务时要着眼全球大局,不断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进步。

这一理念的核心实质是要求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传染病疫情等全球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还强调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要求。

人类的共同理想应该是关注整个人类的未来,追求全人类的幸福和福祉。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提倡了推动全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繁荣。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各国应当秉持共同理想,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全球经济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推动世界繁荣。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野中,人类的共同道德要求意味着要强调对人的尊重和人的尊严。

这一要求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强调了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发展道路选择权,支持和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这一理念的核心实质是要求各国相互尊重,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不搞对抗和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共识和行动共识。

除了这些方面之外,马克思主义人学还对个体自由和全体共同体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这一点上有所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个体的自由和全体共同体的利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自由人关系”理念,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个体和社会全体的和谐统一。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鼓励各国在推进本国发展的也要关注其他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这一理念的核心实质是要求各国在自身发展的也要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其他国家的发展需求,通过开放包容的态度,实现全球人类利益的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们理解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石,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则是这一概论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强调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命运,旨在构建一个无国界、无阶级的和谐社会。

本文将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及其重要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及其全球性影响的深刻认识和呼吁。

它强调了人类的共通性和共同利益,主张全人类应当团结合作,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

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全球性问题意识: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许多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粮食安全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要求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广泛性和紧迫性,并采取积极的合作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2. 共享发展理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全面、共同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主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实现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 和平共处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倡导各国之间和睦相处、和平共处。

它反对侵略、霸权和战争行为,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

4. 全球治理体系重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批判了现行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

它主张重建一个更加公正、民主和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使各国的利益能够得到平等的尊重和体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的重要意义1. 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观通过强调共享发展理念和平等的全球经济秩序,有助于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它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各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2.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强调和平共处原则和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它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降低了战争和冲突的风险,为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一、科学内涵1、马克思恩格斯有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真正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相对,“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2、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数千年文明史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和”文化。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观念,以及在此指导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实践举措,就是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

二、时代价值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和谐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

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警示我们,地球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球已达其能承受人类过度消费和浪费的极限,生态一旦崩溃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和平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保持长期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社会进步,同时,妥善处理好周边关系,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和全球事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中国维护生态和谐与世界和平的智慧,是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应当遵守的基本价值规范。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在金砖峰会等多个国际场合,以此表达同世界各国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和历史担当。

共赢、共享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希冀,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

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国家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文明只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1. 引言1.1 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可以追溯到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不断演进的。

共同体作为社会组织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认为,共同体是一种具有群体意识和集体利益观念的社会组织形式,它能够让个体在相互合作和互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利益。

共同体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共同体,还包括政治、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它能够为个体提供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马克思强调,共同体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传统的封建社会或小农经济中的村落组织,而应该是一个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概念。

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组织形式,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建设真正的共同体,人类社会才能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最终目标。

共同体的建设不仅需要经济制度的改革,更需要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变革。

只有在这样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中,人类社会才能达到和谐与进步的共同目标。

1.2 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想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当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社会形态,人们在这个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他认为,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们将不再受到阶级剥削和压迫,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生活。

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想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虽然这个社会可能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马克思的构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实现共同体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追求的社会理想。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分析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蕴研究_高石磊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蕴研究_高石磊

论述,贯穿于他理论研究的始终。 一、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追溯 滕尼斯说: “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
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 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 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 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1]( P65) 从这句 描述中,滕尼斯把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 地缘共同 体 和 精 神 共 同 体 三 种 形 式,而 它 们 之间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体从低级向高级 的动态 发 展 过 程。 在 人 类 初 期,人 们 梦 想 着 诸神是共 同 体 的 中 心,在 其 中 诸 神 表 现 得 无 私和透明,反衬出人类的卑贱,而诸神的处所 成为人 们 向 往 的、梦 寐 以 求 的 神 圣 领 地。 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 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 本原理揭 示 了 国 家 的 阶 级 实 质,把 国 家 批 判 为一种 虚 假 的 共 同 体。 取 得 统 治 地 位 的 阶 级,凭借自己的阶级优势地位,总是把自己的 特殊利益 说 成 是 普 遍 的 共 同 利 益,把 自 己 的 特有思想 表 达 成 合 理 的、有 共 通 性 的 思 想。
[收稿日期]2014 - 12 - 17 [作者简介]高石磊( 1981 - ) ,男,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政治 哲学研究。 4
希腊时代的城邦共同体是以维持城邦本身的 存在、抗击外邦的骚扰和侵犯、激发本城邦公 民政治热情、培育公民的美好德行为目的的。 随着希腊 城 邦 共 同 体 的 瓦 解,人 与 人 的 相 互 关系不再 由 城 邦 的 善 的 原 则 来 维 系,旧 的 社 会秩序的 崩 溃,需 要 一 种 新 的 理 论 来 规 范 社 会秩序,这样就产生了斯多葛学派,试图用一 种普遍的正义原则来重新构造社会秩序。西 塞罗试图 依 靠 自 然 理 性 所 制 定 的 法,把 它 作 为普遍原 则 来 规 范 人 们 的 行 为,从 而 确 保 社 会秩序。因为罗马帝国庞大,地域辽阔,如果 按照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管理方式管理帝国是 不大可能 的,也 不 可 能 对 罗 马 所 属 地 的 成 员 继续实施教化,培养其德行。因此,法律确定 罗马帝国的秩序比依靠公民的德行见效快, 并正当和持久。然而,罗马帝国向外扩张,不 断地发动 战 争,使 人 们 产 生 一 种 过 安 宁 生 活 的强烈愿望,就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很快传入 罗马。起初罗马认为基督教徒是帝国稳定的 敌人,称基督徒为异教徒,但罗马很快就认识 到,要持续统治这一广阔的地域,仅仅依靠罗 马法是 不 够 的。 罗 马 越 是 镇 压 基 督 信 徒,基 督教的信 徒 就 越 多,就 会 形 成 一 股 强 大 的 群 众力量 来 与 罗 马 抗 衡。 基 于 这 种 情 况,君 士 但丁认为,罗马要充分利用这股力量,那些活 泼的信徒正是振兴和统一罗马帝国的基础。 于是,君士但丁皇帝皈依基督教,他想借此使 罗马重 振 往 日 雄 风。 从 此,基 督 教 在 罗 马 扎 根,在基督的哺育下,神的共同体逐渐开始在 大地上建 立 起 来,与 尘 世 的 王 权 展 开 斗 争。 近代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以及市 民社会的兴起,在神学被打倒的情况下,需要 一种论证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资源。即神义论 向人义论的转变,政治的中心转向人本身,从 人开始论证政治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于是,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这一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

这一思想旨在探究人类社会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形态,并为此制定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线。

首先,马克思主张的“真正的共同体”不是指简单的群居或社会组织,而是指通过共同实现本质上正义的目标与价值,自我实现的人类社会形态。

这一共同体的建立需要经过历史的发展和革命,是一种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整个进化进程中实现的社会形态。

其次,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在实现前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彻底消灭私有制。

私有制是阻碍实现共产主义的最大障碍,只有打倒私有制的幽灵,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这一点必须通过革命来实现。

只有通过革命战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然后消灭私有制,才能开创实现共产主义的新历史时代。

最后,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类不懈努力和付出。

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革命实践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因势利导,坚持改革和革命,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深入解释,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方向和理性发展的进程,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线。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应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借鉴马克思的思想,认真思考如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理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是19世纪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贡献影响深远。

他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试图破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并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和经济不平等的问题,这种不平等不仅是自然产生的,更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的绝大部分,而工人阶级则处于劳动和贫困的境地。

这种阶级对立使得工人阶级无法获得基本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处于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中。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在这个社会中,生产资料和财富将不再是少数阶级的私有财产,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共同财产。

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并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在马克思眼中,真正的共同体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被迫去为了生存而进行剥削性的劳动,而是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并享受工作的乐趣和成果。

每个人的能力和需求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不再受到经济和社会的限制。

真正的共同体将成为人类解放的标志,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除了经济和社会的平等,马克思还强调了政治和文化的平等。

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政治权力将不再被少数人垄断,而是广泛地分配给整个社会。

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政治决策中,享有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马克思还关注到了社会文化领域的平等,主张通过普及教育和文化权利的保障,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和文化的机会。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他对这个社会的具体构想过于理想化,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运行机制。

马克思的思想在实践中经历了多次的尝试,但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阶级斗争和剥削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一些方面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

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历史使命。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并提出相应的方略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发展和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

在当前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人民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空前频繁,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动各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平等和团结。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平等和团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和分歧仍然存在,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剥削,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学主张,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平等对话和互利共赢的方式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自觉和自我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解放是人自我解放,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们自觉认识和积极行动。

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愈发频繁,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为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马克思主义人学主张,要加强广泛的国际交流和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增强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全人类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人类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社会问题,都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进程,各个国家和民族应该通过合作和互助来实现共同的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无论是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还是经济危机,都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解决。

只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国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只有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各国才能和平相处、互利共赢。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挑战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并面临一些路径与挑战。

首先,各国应加强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其次,各国应加强交流与交往,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同时,要建立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体系,促进资源和利益的共享。

然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地区冲突仍然存在,需要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加以解决。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更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引和启示。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出发,探讨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命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社会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其他人的劳动和产品,而个体间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已经变得更加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应该建立在互助、合作和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应当实现的共同人类性和平等。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个体应当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并且尊重彼此的人类尊严和人身权利。

而实现这种共同人类性和平等需要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进行全面的重塑和变革。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思考如何消除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建立起一个真正平等和和谐的人类社会。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应当实现的共同历史和文化。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个体都是属于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而这种历史和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应当正确认识和尊重这种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在这种传统中寻找到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启示和方向。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思考人类社会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传统中寻找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智慧。

谈谈你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体论述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体论述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体
论述的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同体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宣言》等作品中。

这些论述为我们理解社会结构、人的本质以及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在共同体中,人们通过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等方式,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共同体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网络。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同体的形式和性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共同体,如氏族、部落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共同体逐渐演变为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国家、民族等。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共同体的形式和性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共同体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他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共同体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用来维护其统治和剥削被统治阶级。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共同体,
必须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共同富裕。

同时,他们也认为,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同体的论述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他们认为,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形式和性质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共同体的阶级性和历史性,为我们认识社会现实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蕴研究作者:高石磊来源:《求实》2015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共同体做了科学区分,即前资本主义共同体(亚细亚共同体、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共同体。

马克思立足当下,论证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不自足性,论述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和依附其上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不真实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共同体永恒化和普遍化的真实意图。

人道主义共同体是自由人在理性的选择之后共同建构起来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会对每个自治的人造成强制和伤害,共同体的运作是依靠每个人的赞同所产生的权威人来协调公共事务。

共同体尊重成员的差异,成员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可以完善每个人自身。

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或共同体形式中,环顾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和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6-0004-07共同体的建构是人类自古以来自觉的实践,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以共同体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从动物的群居生活进化而来,又远远高于动物的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共同体就是社会本身,人类共同体与人类社会在外延上是重合的。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大和发展,人类社会领域出现了分化,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共同体。

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理解,人类生活的历史就是一部各种共同体发生、发展并相互制约的历史。

建构理想的共同体的基本依据在于,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必然选择。

没有共同体,就没有人的类生活;而没有理想的共同体,就没有人类理想的公共生活。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贯穿于他理论研究的始终。

一、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追溯滕尼斯说:“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

”[1](P65)从这句描述中,滕尼斯把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形式,而它们之间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体从低级向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人类初期,人们梦想着诸神是共同体的中心,在其中诸神表现得无私和透明,反衬出人类的卑贱,而诸神的处所成为人们向往的、梦寐以求的神圣领地。

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共同体是以维持城邦本身的存在、抗击外邦的骚扰和侵犯、激发本城邦公民政治热情、培育公民的美好德行为目的的。

随着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瓦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不再由城邦的善的原则来维系,旧的社会秩序的崩溃,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规范社会秩序,这样就产生了斯多葛学派,试图用一种普遍的正义原则来重新构造社会秩序。

西塞罗试图依靠自然理性所制定的法,把它作为普遍原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保社会秩序。

因为罗马帝国庞大,地域辽阔,如果按照希腊城邦共同体的管理方式管理帝国是不大可能的,也不可能对罗马所属地的成员继续实施教化,培养其德行。

因此,法律确定罗马帝国的秩序比依靠公民的德行见效快,并正当和持久。

然而,罗马帝国向外扩张,不断地发动战争,使人们产生一种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就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很快传入罗马。

起初罗马认为基督教徒是帝国稳定的敌人,称基督徒为异教徒,但罗马很快就认识到,要持续统治这一广阔的地域,仅仅依靠罗马法是不够的。

罗马越是镇压基督信徒,基督教的信徒就越多,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群众力量来与罗马抗衡。

基于这种情况,君士但丁认为,罗马要充分利用这股力量,那些活泼的信徒正是振兴和统一罗马帝国的基础。

于是,君士但丁皇帝皈依基督教,他想借此使罗马重振往日雄风。

从此,基督教在罗马扎根,在基督的哺育下,神的共同体逐渐开始在大地上建立起来,与尘世的王权展开斗争。

近代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在神学被打倒的情况下,需要一种论证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资源。

即神义论向人义论的转变,政治的中心转向人本身,从人开始论证政治权威存在的合理性。

于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被重新发现和应用。

霍布斯等人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论证人造共同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主张人们之间相互约定,一致同意把自己的权利交给统治者。

而共同体就在于使人免于死亡和恐惧,保护每个人的应有财产。

与此同时,洛克担心政府的无限权力会对个人的财产、生命、自由构成威胁,因此,提出限制政府权力的三权分立的宪政思想,把霍布斯的具有绝对权力的“人造共同体” 变成有限权力的“安全和秩序共同体”。

孟德斯鸠从法的精神角度探究最好的共同体,指出共和制是最能体现法的精神的好的共同体。

卢梭认为通过人民公意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是最能代表和表达人民意志的最好的共同体,然而,自由和平等问题在共同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托克维尔为了寻求解决自由和平等的冲突问题,认为积极且强大的政治机构是民主的自由和平等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民主制度需要政治权威和强有力的政治机构,但同时也要防止政府发展成集权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探究知识何以可能的语境中,为构建“知识共同体”和“科学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与此同时,康德把“伦理共同体”置放在《纯粹实践批判》中予以评论,指出,共同体成员如果按照道德律令行事,成员是自由的,因为道德律令是源自人的理性,按照理性做事的人,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如果共同体每个人都是如此行事,那么这个共同体一定是个和谐的共同体。

黑格尔构建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在扬弃了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获得实现,个人的特殊利益也就相应地得到实现,因为个体是整体的个体,一旦整体获得滋润营养,相应地,生活在整体的个体也就得到了滋润和营养。

马克思很快就意识到,有必要把黑格尔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这就是说,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为此,马克思就立足市民社会,对共同体问题作出历史的考察,指出本源共同体由三种不同形式构成,它们分别是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对本原共同体的扬弃就是市民社会,这个社会的共同体是一种被异化的、外在于人的共同体,在扬弃了这种共同体之后,就进入到未来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它才是真正的共同体。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生路径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马克思理解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概念。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分别使用过“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等级共同体”“市民社会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共同体”等不同表述方式,这表现出他对人类不同发展时期共同体形态和本质要求的概括认识。

一般地说,人的共同体存在形式是与人类实际所处的生产和分工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交往和联合的方式决定了共同体占有和分配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认为,在等级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共同体形式是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其“目的在于对付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2](P7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人类劳动的异化又导致人和共同体的双重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理论。

马克思认为,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因此,马克思后来又转向研究经济领域,追溯“政治异化”的根源,开始从人类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3](P61)马克思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劳动异化与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而且还说明了私有财产所表现出的形式,即“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关系,以及两者私有财产的相互关系”[4](P117)。

一旦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达到极端,必然是一种旧的关系的灭亡和一种新的关系的产生。

新的关系的产生必然会孕育一种新型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社会共同体扬弃了私有财产,剔除了一切不合理的、不公正的社会关系,使人回归人的自身,全面占有自己本质,从此不再是异化的产物。

这种社会共同体,被马克思看作是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体。

马克思在《手稿》中,根据市民社会对私有财产的占有、异化和扬弃的情况,把社会共同体划分为“粗陋的共产主义共同体”“民主和专制的共产主义共同体”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共同体”,其中,共产主义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阶段。

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3](P80)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把国家批判为一种虚假的共同体。

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凭借自己的阶级优势地位,总是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共同利益,把自己的特有思想表达成合理的、有共通性的思想。

这样,国家就可以成为“普遍利益”的合法代言人,使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合法化、永恒化;或者当利益冲突撕裂国家时,为了延缓其崩溃,将对立与冲突转化为非冲突性的思想观念,为国家的不公平、不平衡进行辩护,从而形成消除对抗的力量,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共同体中,国家政权的合法存在要依赖于个人被统治,也就是说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也是以异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虚假的、外在于个人的抽象共同体。

马克思从真实共同体角度出发,剖析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是构成国家和其他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上的,但资本主义国家并不等同于市民社会;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会对市民社会中的个人构成威胁,会驾驭市民社会,因为政治国家的强制性和绝对权威性会压制、统配市民社会中的个人。

也正是基于此原因,马克思觉得有必要产生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来代替当下的虚假共同体。

于是,马克思提出一个消灭分工,消灭人的异化,消除物质关系,把人从被奴役、被统配和被忽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真正的共同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

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2](P11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德国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科学地阐述了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未来联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