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性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其中包括关于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于人类社会进化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而人类的命运则是相互联系的,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要了解的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变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变得不适应,从而激发了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是由被压迫阶级为了解放自己而发动的。
这种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念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认为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件串联,而是由社会矛盾的不断升级和解决所推动的。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还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全球性和相互联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
马克思提出了国际主义的观念,即无产阶级要超越民族界限,共同对抗资本主义。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也显得更加复杂。
马克思的观点提醒我们要警惕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和阶级矛盾,不断努力寻求解决这些不平等和矛盾的方案。
马克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则强调了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依存。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的命运是相互关联的。
他提出了“全人类是一家大家庭”的观点,强调了人类之间应该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挑战。
这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尤为重要。
在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比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四重意蕴与当代价值——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基础
2021年第1期总第115期No.1,2021General No.115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马克思主义研究•DOI:10.3969/j.issn.1671-7155.2021.01.001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四重意蕴与当代价值——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基础陈绍辉[李艳平2(1.北京大学,北京100171;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作者简介〕陈绍辉(1991—),男,河南郑州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政治哲学;李艳平(1989—),女,河南郑州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共同体思想。
〔摘要〕马克思将实现人类解放和建构真正共同体作为毕生的理想追求和终极价值。
马克思从四个维度阐述了真正的共同体,即真正共同体的经济面相:扬弃“货币一资本”共同体,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真正共同体的政治面相:“与个人隔离的虚幻共同体归根到底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倒”;真正共同体的精神面相:终结观念支配现实的神话,需要“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真正共同体的交往面相:“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外部条件。
这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迪和价值遵循。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A81,D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21)01-0005-08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共同体是处于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生存生活的聚合状态,由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住产实践是共同体的物质保障,生产方式决定着共同体的性质与形态。
浅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1年第5期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市民共同体的批判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17世纪左右英国在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诞生的,它恰当地代表了当时新兴大资产阶级的权益。
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共同体思想,主张人们从事生产、生活活动,是为了满足个体、部族以及小团体的自然需求,生产出来的产品仅仅满足个体和小团体需要,带有很强烈的情感和意志在其中。
但是,随着资产阶级的诞生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人们开始进入一种“交换世界”,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个体,更多情况下,它是为了与别人交换而长期存在的社会活动。
此时,产品生产不只是单单为了满足个人和群体的需求,而是为了汲取更大的利润。
这种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其本质内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逻辑体系使每个个体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把不断追求个人的利益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这样看来,共同体的形式则由此变成了驱使个体获得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方法或者手段,而不再是将获得属于社会的共同利益作为实践的目的。
随之而来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再是从共同体本身出发来规范个体的义务,而是从个体利益的角度来定义共同体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共同体的形式彻底沦为了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循环工具,而生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工人阶级,异化为“物”的形式,这个时期的共同体形式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
[1]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对工人阶级支出劳动、社会分工情况和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分析与钻研,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的体制下市民的共同体中,社会基本矛盾呈现出不可调和的特征,共同体在社会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失效,面临着被瓦解的危险。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本文概述《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文旨在深入解析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这一进程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随后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进程,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和实践路径,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科学地理解这一重要理论创新过程,并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背景自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苦难与挣扎。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程。
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思考
2019年6月第2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Party School of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June.2019No.2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思考吴晓梅卢孔亿(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曾多次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论述了共同体思想,他认为共同体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为基础,以广大无产阶级的联合为手段,以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为理想归宿,逐步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一个必然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彰显出“历史规律性”和“价值目的性”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的光辉不仅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更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全球现代性问题、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启迪。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蕴涵着丰富的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主要包括历史主体、科学内涵、现实基础以及价值追求,这标志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出场。
时至今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它的理论光芒照遍社会发展历程的每一方寸土,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肥沃”的思想土壤。
一、重温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性与必要性(一)现实性当今世界局势风起云涌、形势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以全人类进步发展作为使命担当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课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出访时就谈到:“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收稿日期]2019-02-10[作者简介]吴晓梅(1972-),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文章编号]1008-5955(2019)02-0013-06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旨在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动社会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复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探讨其对当代世界的意义和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强调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球各国和各类社会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并共同努力解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要求我们超越国家界限,强调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环境和发展等问题都呈现出高度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精神,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现代转化,强调了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面对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追求共同发展和繁荣。
其次,它强调了各国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承担应有的责任。
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思维和政治利益的碰撞,以及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和文化差异等。
五、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论《共产党宣言》中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年第10期党的建设伦《共产克宣言》中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O宋晓敏《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对西方构建资产阶级世界共同体的批判和对未来人类发展路径的探索,即构建无产擁世界共同体。
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以资本逻辑构建的资产阶级世界共同体进行建构与解构,指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険必将通过武装革命构建一个无产阶级世界共同体,在那里每个人都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
一、《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世界共同体思想的批判《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构建无产阶级世界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O 《共产党宣言》的重点在于马克思对现实的历史性批判。
这种批判来自康德与黑格尔等现代资本社会的历史传统。
现实历史的概念也来自黑格尔的理性。
马克思主要对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本'带来的人的“异化”的分析和批判。
一是从抽象共同体到“人”。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研究,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就在尝试构建世界共同体。
从柏拉图的'世界共同体'倒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但丁的“神意共同体”,到黑格尔的抽象精神共同体。
然而,西方并没有成功构建世界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主体'只能是人,而不是“神',是人构成了现实的世界共同体。
他首次将研究的重点从宗教转到了人。
二是对资产阶级以资本逻辑构建世界共同体的批判和对构建无产阶级世界共同体的未来指向。
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看到工业革命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并不是财富和更好的生活,而是繁重的劳动压力和来自资本家的剥削。
他试图解释为什么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反而使得人们过着更差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不仅对劳动者进行压榨,使劳动变成了简单机械的活动。
同时,中小资本家在竞争中为维持生计只能选择加入工人阶级,为大资本家服务。
从共同体到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
从共同体到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从共同体到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索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如何从原始的共同体形态发展到更为高级的联合体形态。
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对其共同体理论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本文首先将对“共同体”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探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从原始的自然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假共同体,到未来社会的真正共同体的演变过程。
接下来,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关于联合体的构想。
联合体作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高级形态,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
文章将探讨联合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如何克服虚假共同体的弊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章还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联系,揭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还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之中。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受到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冲突和危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将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与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思想基础,对哲学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和理论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要素。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思想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斗争引起的,事物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自己的矛盾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辩证法的思想方法,为我们解决矛盾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中阶级斗争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矛盾推动的,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规律,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理论支持。
二、解读全球化时代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批判精神和分析能力,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全球化时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不公正现象,引导我们思考和探索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三、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世界的重要理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但在其思想体系中也蕴含着对人类共同体的深刻思考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应当朝着共同富裕、平等和自由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以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他并没有直接阐述共同体的概念,但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构想。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共同体的构建将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创造出一个统一的社会生产的共同体。
他认为,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们将不再受制于私有制和阶级压迫,而是能够自由地合作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生产成果,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和平等。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并非简单地指属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团体,而是面向全人类的共同体。
在他的思想中,人类共同体是一个不受国界、种族、宗教等限制的普遍共同体,是一个集体的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共处。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思想强调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命运。
在当代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已经日益紧密相连。
全人类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困境,例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分化等问题都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应对。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强调了全人类应该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也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朝着共同富裕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在当代世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困、饥饿、疾病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提出了要求,即人类社会应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浅析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摘要】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探讨了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碎片化现象,提出了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的设想和途径。
通过对共同体建设的启示,马克思强调了共同体对社会的时代意义和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意义。
该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建设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碎片化、设想、途径、共同体建设、时代意义、当代社会、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最核心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彻底改变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社会的共同拥有和平等分配,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本动力,而资本主义制度则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最终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繁荣。
1.2 “真正的共同体”概念引入马克思对于“真正的共同体”概念的引入,是他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设想。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同体”不仅仅是简单的集体生活或共同利益的和谐,更是一种基于人类自由发展和共同福祉的全新社会形态。
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利益和金钱所左右,社会被物质利益所主导,人们被迫为了生存而相互竞争,导致社会的碎片化和矛盾加剧。
马克思认为,唯有通过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让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发展个人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设想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一个以共同目标和理想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人们在其中不再被束缚于私利和金钱,而是以合作、共享和公平为核心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理念,突出了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和相互依存的现实。
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今全球挑战的回应,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以及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
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恐怖主义等都需要联合行动才能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出更加广泛、包容和合作的国际关系。
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态度和作用。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和平、协作、发展的基本方针,推进了世界和平、全球治理、经济全球化、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重要的支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国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发展。
这样的共同发展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权益,为不同国家提供机会和空间。
同时,还需要建立开放、包容、透明的国际秩序,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促进各国和平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实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需要对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解决。
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贫困、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在处理国际冲突和危机方面,应当注重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等方式,促进和平稳定。
同时,对于一些国际问题,如气候变化等,应当采取全球性的解决办法,利用全球性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共同应对挑战。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更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引和启示。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出发,探讨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命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社会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其他人的劳动和产品,而个体间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已经变得更加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应该建立在互助、合作和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应当实现的共同人类性和平等。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个体应当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并且尊重彼此的人类尊严和人身权利。
而实现这种共同人类性和平等需要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进行全面的重塑和变革。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思考如何消除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建立起一个真正平等和和谐的人类社会。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应当实现的共同历史和文化。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个体都是属于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而这种历史和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应当正确认识和尊重这种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在这种传统中寻找到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启示和方向。
这种共同体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因为它提醒人们要思考人类社会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传统中寻找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智慧。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及其时代要求
160理论纵横理论版深入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在解读中领悟它的本真意蕴,探寻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路径,结合中国新时代的现实,创新性地提出它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探究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和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的意义。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真意蕴1、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和发展“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一个人的需要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本质。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对自然和社会有着多样化的需求,首要的便是生存需求,“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就是对生存的需要。
”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种: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无论是恩格斯还是马斯诺他们都认为当人们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要求的自我发展需求。
正是这种多层次的需求反映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2、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劳动发展史。
劳动是人最根本的实践活动,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必然通过人的劳动能力的充分发展来实现。
“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便是劳动,它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
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会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体力和智力的付出,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承继、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承继、发展及其当代价值作者:王鹏来源:《理论导刊》 2020年第2期王鹏(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该思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揭示出了各种共同体的演进规律,指明人类社会走向“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前进性与必然性。
承继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涵盖领域,展现出了更加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加强烈的实践性,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创新,将在这个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时期,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2-0050-07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加强和改进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研究”(16KDB022)。
作者简介:王鹏(1985-),男,太原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回溯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虚幻共同体”,推断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必然会实现。
在阐释这些共同体的过程中,马克思构建了一个科学严谨的共同体逻辑体系,《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的完整表述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成熟的标志。
对社会的人在各种共同体中发展的重点关注,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旨归。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集大成并赋予其强烈的实践意义,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为实践目标,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终极价值关怀,为应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以及全球性的难题提供了新方案,在人类社会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与过渡作用。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赵本燕[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出版物刊名: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42-4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马克思;共同体;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许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考与阐释都离不开共同体思想.因此,想要真正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于西方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年代,而无产阶级的日益崛起进一步催生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论述包罗繁复,而在不同著作中所涉"共同体"具体内涵不一,由此形成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四种具体存在样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评估社会发展提供衡量标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现实路径,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前进方向,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共生”思想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共生”思想研究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共生”思想内在的包含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共生、人与社会共生。
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共生”思想为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基于这种共生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我们提出“妥协”的概念。
关键词:共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妥协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过度追逐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
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渐超出自然的承载力,在追逐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不断加深。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共生”思想内在的包含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共生、人与社会共生。
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共生”思想为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理论范式,基于这种共生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我们提出“妥协”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思想(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在扬弃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生成的。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始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表现形式。
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本原,而我们存在于其中的自然界以及后来出现的人类社会只是绝对精神逐渐外化而产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绝对发展到有意识的人类,就意味着世界有了意识,可以认识自己。
在这里人类精神成为了绝对精神发展中的最高阶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就是讲人的精神认识宇宙万物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本质在现象中。
从柏拉图开始人就研究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没有分离于现象之外的理念。
因此,在黑格尔的思想中,人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的现实外化,是具备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是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
显然黑格尔的这一对人的认识思想,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04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的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在国际舞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各国广泛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既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实践,同时也是对其的创新与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向世界各国所做的美好倡导,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倡导共同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需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明确的现实形成条件和未来发展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逐渐密切,逐步从民族性走向区域性,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
第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的需要与生产力水平呈正相关发展趋势,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的需要也更为多样化、复杂化,需从不同地区、行业、科学技术等多个环节,生产出符合人需要的劳动产品。
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合作越来越紧密,生产的交往逐渐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地球村”。
第二,国际治理格局不平等、不稳定因素正逐年增多。
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广泛存在,西方发达国家依靠自身特有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肆意践踏他国主权,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采取不积极、不担当的态度,并将国内危机转嫁给其他发展中国家,造成部分发展中国家间矛盾激化、战乱频仍。
第三,解决国际危机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基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发展逻辑,即人的交往→生产活动→扩大再生产→深层次交往→全球化。
扩大再生产后进行的深层次交往,是全球化形成的直接原因。
由于各国利益趋向不同,不免产生许多危机和难题,如国际金融危机、网络安全、生态环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性问题凸显。
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各国采取积极手段共同应对,还需要人类具有“命运与共”的意识。
第四,中国对世界人民的责任担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哲学的阶级性并不排斥某个哲学体系中 可能包含的真理因素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积 极贡献。
冯友兰论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希腊哲学的特点
三种哲学与宗教的联系 印度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为 紧密,它可以说是对宗教 (婆罗门教、蓍那教和佛教)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 辨和系统论证。 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 紧密,它可以说是与神话世 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中国哲学处于这两个极端之 间,它对宗教的态度可以说 是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
2、哲学语言的思辨性不能否定哲学内容 的现实性
它是在时代要求明显地或隐蔽地推动下 的一种追求,是以哲学的方式来解答时 代向人们提出的问题。
哲学体系往往以哲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 但它并非仅仅属于他个人。
每个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这种 个性是受时代制约的。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 时代的糟粕。
1、某种哲学体系的阶级属性,并不完全取 决于哲学家本人的阶级出身。2、判断一个哲学体系阶级 Nhomakorabea质的标准
判断一个哲学体系的阶级性质,并不是根 据哲学家的出身和他们对自己体系的看法, 而是看在现实的斗争中,这种哲学体系以 及由其引出的政治结论,究竟是对谁有利。
3、哲学体系的阶级性并不排斥哲学的学 术性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精华,就 在于它符合时代的进步要求,抓住时代 的主题,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
4、哲学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
5、真正的哲学必须面对时代
(二)哲学的民族性
1、不同的民族共同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学
2、哲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各种哲学在思维方 式、范畴运用、价值观念和作品风格都有 自己的民族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性
作者:阙益敏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5期
摘要:文章从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出发,阐明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三种形态并梳理了发展过程中的逻辑路径,在列出了共同体的来源和理论依据后剖析了当今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世界尤其是中国的价值和启发。
这对增强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探索和实现全人类的真正利益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个人自由;辩证法;共同利益
一、共同体的逻辑线路
(一)生产力发展是共同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在唯物史观视域内对共同体的发展逻辑的考察,深刻透视了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系统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中介方式,客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这里的实践不是抽象的概念,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人的活动;由人的活动开辟的人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和秩序以及由人的不同历史阶段构成的动态的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
此处的实践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据此,马克思指出考察共同体的发展演进要从物质生产出发,要把其与生产方式相关联。
①由此可见,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共同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共同体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引起共同体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
(二)唯物辩证法是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是黑格尔。
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中理念论的核心要素,把世界运行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超越于人的理智之上的绝对精神。
这种辩证法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其论证的依据,具有很强的历史感。
马克思通過剥离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提出了以革命性、历史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成性辩证法。
革命性为实践性提供了动力,实践性为革命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历史性是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辩证法是从现实的问题中生成的,是对现实的物质关系的改造,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超越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虚幻性质,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客观性批判。
二、起源
(一)产生路径
滕尼斯说:“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
”②从这句描述中,滕尼斯把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形式,而它们之间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体从低级向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初期,单个的个体很难抵御侵略,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共同抗击外敌,部落或城邦共同体逐渐行成,为了进一步提高此类共同体存在的必然性,许多学派或学说应运而生,比如西方的斯多葛学派。
霍布斯等人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论证人造共同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洛克把霍布斯的具有绝对权力的“人造共同体”变成有限权力的“安全和秩序共同体”,孟德斯鸠从法的精神角度论证了共和制是最能体现法的精神的好的共同体。
卢梭认为通过人民公意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是最能代表和表达人民意志的最好的共同体,然而,自由和平等问题在共同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康德在《纯粹实践批判》中提出“伦理共同体”,指出共同体成员如果按照道德律令行事,成员是自由的。
黑格尔构建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在扬弃了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获得实现,个人的特殊利益也就相应地得到实现。
(二)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对现实共同体的合法性产生质疑时,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给了马克思重新思考个体自由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的机会。
正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共同体的理解,才使马克思看到了有别于他人的理论维度,共同体并不必然是个体自由的障碍,相反,它的存在是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保障。
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注点在于批判私有制,从而建立一种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同体,在批评封建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与平等的虚假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社会主流并没有意识到私有制所产生的后果。
马克思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构想了未来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恩格斯说过:“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③对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而言,其产生与形成的现实基础源自于现实的资本主义内部矛盾。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很大程度受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启发,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诸多共同体存在的弊端。
17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一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这一阶级立场决定了它在审视和考察自己所生活的共同体时所采取的是一种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学视角。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同一时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的架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然而马克思对于这些是站在批判的角度看待的。
3.德国近现代哲学
自由共同体思想是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这些理论无不与自由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从现实的感性生活出发,也即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虚假共同体及其克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费希特和赫斯。
费希特提出了法治共同体,认为适当的政治制度是共同体全部成员成为现实的前提。
赫斯注意到经济学研究和共同体问题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之间相互影响并各自做出了探索,两人都强调未来社会共同体应是个人自由与共同体相和谐统一的思想。
三、对当代的启示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生存危机,如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信任缺失等等,此类问题无不关系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全社会共同努力是应对这些危机的根本举措。
只有科学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提升构建共同体的意识、加强构建共同体的能力,促进人类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性评判,但是他有没有完全对其予以否定,因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恰恰是“真正共同体”形成的物质条件与有力保障,他曾表示个人自由的实现程度与生产力发展存在着本质联系,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才能促进个人自由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通过发展生产力,使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也使人的本质力量日益得到体现。
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多种物质条件,将这些物质条件联合的过程便是建立共同体的必要过程,同时也是将既有的物质条件变为共同体的生成条件。
④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须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上。
在当代中国,衡量是否是发展共同体就看它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构成发展共同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真正共同体”要求在经济或社会建设过程中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中国梦为理想追求,以维护全民族共同利益为根本目标,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绑定在一起。
只有大力發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才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成员是最大的生产力,因此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通过促进智慧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
⑤
(二)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建立共同体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本质上也就是追求人类解放的、实现人的价值,他认为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人才能实现真正地
生存与发展,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
个人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不断演进的过程,未来的新社会只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
为了实现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要以人为本、发扬民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
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不应当根据单个个人的力量,而应当根据社会的力量来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
” ⑥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因此,要做到把以人为本放首要位置,完善民主法制,提倡公平公正,提倡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充分实现人的发展。
要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完善民主法制,提高人的自由自觉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②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6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122.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709-710.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335.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