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观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
经典论述
“共产党人认为,废除国家只可能有一个意 思,既废除国家是废除阶级的必然结果,随着 阶级的废除,自然就没有必要由一个阶级的有 组织的力量来统治其他阶级。” (如果人自己管理自己,那么按照这个原则, 他就不可能管理自己“全体人民都将成为管理 者,而被管理者也就不会有了` ;因为他只是 他自身,而不是其他任何人)。那时候将没有 政府,没有国家,如果有国家,就必定有被管 理者,就必定有奴隶。”(这只是说:当阶级 的统治消失了,从国家这个词目前所具有的政 治意义来说,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经典论述— 经典论述 消灭私有制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 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那种建筑在阶 级对抗上面,即建筑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上面 的生产和产品占有方式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 一句话来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
经典论述
“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这 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 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 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 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98页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 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基本概念—国家消亡 基本概念
(1)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 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 (2)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 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3)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 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 机构的消亡。
经典论述
“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 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 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 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60板,第33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其次, 物质利益是促使人们变革同生产力 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
总之, 隐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背后的真正动因是物质利 益或经济利益; 正是这种物质利益 或经济利益的矛盾运动引导着人们 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冲突和 斗争, 并从根本上推动着历史向前 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与重点
1.一级知识点
•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 动的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 因而也 构成历史的现实前提。它们并不是三个不同的阶段, 而 只是现实的人类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
• 现实的人还是有意识的人。意识同样是 现实的人的规定, 但它只是一个派生的 规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 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 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 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把意识仅仅看作 是他们的意识。”
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
• 人的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有其物质动因的。这 种物质动因就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
•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 源, 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 人们的物质利益与其物质需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这里所涉及的, 首先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即 维持自然生命所必需的那些物质需要, 其次才是在这 些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的其他需要, 如政治、艺术、 宗教和哲学等活动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s of Marxist Philosophy课程负责人:汪信砚教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学分数:2.0+2.0课程学时数:36+36授课对象:哲学类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哲学概论课程所在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作为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还致力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贯彻启发式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吸收近年来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共识性研究成果,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通过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三、教材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四、辅助教材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陶德麟、汪信砚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五、主要学习参考书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的有关章节。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六、作业与考核方式作业包括课外思考题(期中、期末各提交1次)、读书笔记(每学期完成5篇指定参考书目的读书笔记并于期末提交)、课程论文(每学期完成1篇3-5千字的课程论文并于期中课堂讨论前提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而把具体情形留给 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020/2/17 13
❖ 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 思尖锐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 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 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 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 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 恩格斯:“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 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 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 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 明。”
❖ 列宁:“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定会使人类 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 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 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2020/2/17 6
一.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 问题上,是否坚持科 学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 来的基本前提,也是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 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2020/2/17 7
(一)在揭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 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
2020/2/17 14
二.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
《马原第七章》课件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实践的基础,以及它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3 马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探讨马原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和作用。
3
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革
分析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4
和对现实的影响。
阐述实践在革命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底蕴和革命精 神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悠久历史和其革命精神 系
《马原第七章》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讲座!我们将探索《马原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本观点、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
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与独特 方法论。
唯物论和唯心论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观点。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体系之间的异 同和相互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哲 学问题
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指 导作用
传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和
总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回顾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揭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及其在 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探讨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 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
1
实践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剖析实践的内涵和形式,揭示实践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章引言: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七章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张锦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7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 世界历史时代就是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全球扩展, 各个民族和国家进入世界性普遍交往的时代。工场手工业 消除了行会制度的各种宗法关系,建立了以人身自由为基 础的资本和劳动的雇佣关系,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和程 度,导致了交往频率的提高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形成了统 一的国内市场和区域性的国际市场。
12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 到目前为止,世界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其一,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中心对其他文 明中心的侵蚀、扩张以及英国霸权地位和单一中心的 确立。 –其二,资本主义中心由英国向美国的转移。 –其三,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世界出现了多极化 趋势,形成了参与全球发展进程的活动主体多极化的 局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3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8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 18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大工业创造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力 ,消除了分工的自然性质,形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在这 种条件下,一方面形成了全面需要和全面生产能力的体系 ;另一方面,市场的扩大永远赶不上生产的扩大,普遍竞 争的压力和追求高额利润的动力,驱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 各地,开拓国际市场,使生产、交换和消费突破了民族国 家的限制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这就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 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孤立状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 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 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在物质生产、经济交往的基础上,形 成了政治的和文化的交往,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 治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索,形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科学哲学。
其中关于人类观、自然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理性分析和诠释,对于现代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类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思想和认识的形成受到社会生产的制约。
人的本质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彼此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
人是具有自觉性和历史性的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活动的历史性、创造性和革命性。
人的自觉性和历史性,在当今世界观中,尤其是在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依然在不断地得到强调和扩展。
二、自然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对自然和谐的态度”,强调人类需要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追求自然的和谐发展。
麦克斯·韦伯曾明确指出:“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为其主要表征的。
”因此,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行动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塑造作用。
现代世界观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重要手段,然而产生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科学技术发展,也使得人们在对待自然关系上产生了很多争议。
如何保护和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也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三、社会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来看待,注重实践和历史的发展,研究社会的意义、性质和变革规律。
其中主要的思想是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生和消亡,取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
这一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变革规律,其深刻的指导意义仍深受当今人们的认可。
四、对于当代的启示当今社会既面临全球化、科技和信息革命等新挑战,又要处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权、民主等。
在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我们一种全面的人类观和社会观,有助于我们理性分析问题,探寻这些题目面临的历史根源和实质。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是个人对自身的意义,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肯定,而个人主体地 位的确立意味着个人自身成为目的,同时,每个人都应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人的存在依赖于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从根本上说, 是人的劳动创造人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劳动贡献、创造成果的 大小标志着其社会价值的大小。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能力,在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人的社会 价值难以实现,但人的社会价值又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重要的是, 取决于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根据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是 否具有能力来判断人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所讲的自尊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个人价值的判断。个人对 自己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别人价值的否定,尊重自己不应以贬低别人为 前提。
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潜在价值是主体所具有的创造 价值的潜能。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 量,人因此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践是 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考察人的价 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必须注意人的社会价值与个 人价值的关系。
1 人的社会价值
7-3
2 人的个人价值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人的社会价值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并用 人的感性活动来说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的感性活动来说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明确地坚持 了实践的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以一定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 政治关系”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 ——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 政治关系”, 而“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 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社会关系是在不同个人的交往活动中形 成的,而社会结构不过是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 成的,而社会结构不过是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 这就既克服了社会契约论的错误, 这就既克服了社会契约论的错误,也克服了社会整体论的缺 陷,实现了社会观上的重大理论变革
一、人类社会的产生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 的不可否认的物质前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的不可否认的物质前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而实现这一飞跃的决定性力量是劳动 恩格斯: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 恩格斯: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 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恩格斯: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 恩格斯:“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 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也 就是说,正是在劳动的推动下,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 就是说,正是在劳动的推动下,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自然界 中分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人间社会从来就不是尽如人意的,以往的社会更是仅仅属于极少数人的自由天堂,所以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符合永恒正义原则的“大同世界”,历来都是人们的至上的愿望。
在人类尚无力量支配自己命运的条件下,这种向往反映到哲学上,便形成了具有宗教性质的仰赖身外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
人们把现实的愿望凝结为一种“善”的绝对规定,把现实的行为看作某种先定本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原则先行,时时考虑原则根据、事事追问原则规定的本质和特点。
以既定原则为出发点就是以抽象理性为标准。
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这样的原则,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先验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哲学理论都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在本质上便是教条主义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已有过多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但它们大都属于“空想”性质的理论。
它们所以具有空想的性质,就因为贯彻的是抽象的理性原则,那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仅仅是从永恒的正义原则和抽象的概念规定中导引出来的某种主观的规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它们完全不同。
马克思不是从什么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需求、概念规定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论的;恰恰相反,他的学说正是破除这种理性抽象原则的产物和结果。
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形成时期一开始就向世人明确的宣告:“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就表明,马克思贯彻的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原则,坚决反对并摒弃那种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的做法。
什么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资本主义的现实。
所谓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现代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消除的弊端和弊病,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自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的“新世界”,从社会形态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 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文化概括着人类社会一 切时代的文化现象。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特指整个人类的理念或民族精神。人类社会由经 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构成。作为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 化,即精神文化。
CONTENTS
目
01
录
02
03
04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 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 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 的劳动对象和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者。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五、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第一,要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在人的发展中来
理解。 第二,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中来评价。
第三,注重局部发展和全局发展的统一,把局部发展置于全局发展中来考虑。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出现 了一种地位极为特殊、作用十分强大 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在国家起 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 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加以主观解释, 把这一问题弄得神秘而混乱。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二、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24
2、人的价值问题就是人活着的意义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价值首先在于人能够创造 价值。因为人的本质首先是劳动,正是人的劳 动活动才创造了一切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即 创造了一切价值。因此,普天之下人为贵,贵 在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区别万物的根本价 值。
3、人作为创造价值的价值实际上是人的自我 价值。在这里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价值。
13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历史进步就成为唯物史观用来表达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前进性趋势的哲学范畴。坚信历史进步, 相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就会对人类社会 的未来抱乐观主义的态度。
14
2、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作出历史进 步的判断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和纯粹的理想主 义,而是有充分的逻辑理由和历史根据。
22
3、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群 体本质,无论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人的群体本 质,都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不是自然性。 自然性是人的先天性,社会性是人在后天的 活动中所产生的性质。
23
二、人的价值
1、要理解人的价值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什 么是价值。价值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东西 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 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是价值客体。因此,价 值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所具有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图
的指导作用
提供哲学论证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哲学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结构图
世界 的物 质性 和人 的实 践活 动
物质及其 存在形式
物质世界 与
人的实践
世界物质 统一性与 实事求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辩证唯物主
义物质范畴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
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
矛盾是事物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对立统一
发展的动力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质、量、度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
规律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
事物联系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社会存在
社会本质和
社会的实践本质
基本结构
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论
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和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和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结构图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是 科学 的世 界观 和方 法论
哲学和哲学 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本 特征
的意义
义反映论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存在形式
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形态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形态观社会形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认为,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发展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本文将依次介绍每个社会形态,并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最早阶段,又称为采集狩猎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物质生活非常贫困。
社会结构简单,没有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
人们的生产力非常低下,基本只能依靠自然环境中的资源维持生存。
二、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存在。
奴隶制度是以奴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剥削阶级的私有财产,被用于进行农业和生产劳动。
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取得财富和权力,形成了阶级的存在。
三、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农奴制度存在。
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剥削农民取得财富和权力。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生产资料的主要形式,农民以出租土地或支付劳动力来进行生产活动。
封建社会还存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四、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通过剥削工人取得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但也存在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五、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福利。
社会主义社会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并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形态观描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性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对世界观、方法论和解释力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从形而上学、唯物史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形而上学和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唯物史观,即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具有根源于物质生活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或个人意志的导致。
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阶级地位的制约和影响。
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阶级斗争的普遍性,激励着人们进行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进步。
二、辩证法和矛盾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辩证法作为思维和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而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中最重要的是矛盾统一规律。
这是指矛盾的双方在斗争和对抗中,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达到一种新的统一状态。
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性和复杂性,为我们正确把握事物本质和动态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历史发展是社会经济条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对立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宏观战略的基础。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唯物史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
它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矛盾统一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教学内容第四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自近代以来,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 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动 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从纺织工业开 始,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使生产技 术进入机械化时代、蒸汽动力时代。其结果是 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最终代替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
③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 特征是“周期性”; 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持续性”。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对策迎接知识 经济这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江泽民同志在会 见中国科学院第九次、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 部分院士讲话时指出: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 特 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 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 脱颖而出。”
(三)新科技革命使人们的工作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比 例的变化、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系 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的结合等,企业的生产组织 形式和种种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相应在发生变 化。
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如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与发 展也为们们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为科学决策 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变革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思维方式
多媒体技术 远程教育
信息网络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 术、生产“三位一体” 的时代。
农业经济先干后学 工业经济边干边学 知识经济先学再干
应当指出,科学技术的作用犹如一把 “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 了危及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诸如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臭氧层被破坏、森林资源减少、 动植物资源剧减、淡水供给不足、土地沙漠 化扩展、全球气候变暖等,都是人类不合理 地利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争取的自由有两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类自由,它使人类在自然 界面前所获得的自由;第二个层次是个人自由, 这是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从社会中所获得的自 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人的自由 解放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发展的 历史形态认识个人的自由解放程度问题。
31
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
要让每个人都能进入自由王国,自由全面 的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就必须一方面发展生 产力,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和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必须消灭阶级、消灭私 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使每个人都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38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原始社会处于必 然王国,阶级社会一部分人进入了自由王国, 大部分人仍然处于必然王国,只有共产主义社 会才能使每个人都进入自由王国。因此,我们 说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 跃。
1
第七章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第二节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2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一、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观上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地吸收以往社会哲学的积极成果 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考察社会,把社会关系理解为 “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用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活动 来说明社会的结构 马克思:“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 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 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 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 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 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
一、社会哲学的历史演变
1.市民社会的出现:社会哲学产生的前提
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的商品经济,而商品 经济打破了原始的血缘和地缘联系,使商品、货币、资 本等成为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带来了“普遍的社 会物质变换”,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也就是马 克思所说的“社会物质生活关系” 所谓物质联系,是指人们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开 展的交往关系,这正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社会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
社会哲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解答 社会生活问题的哲学理论 在哲学史的演进中,虽然哲学家们很早就开始关注社会 问题,但社会哲学的兴起却是西方近代资本文明发展的 产物 资产阶级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建构了商品经济赖 以发挥作用的社会生活形式——“市民社会”,它标志 着人类“社会”发育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物,只是在这个 时候社会哲学才应运而生
只是在市民社会形成之后,社会才作为一种在
个人之外的独立存在物而与作为个体的每一个 人适度区分开来;只有到这时,以社会作为其 研究对象的社会哲学才成为可能 2.以往的主要社会哲学理论及其理论缺陷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影响最大的社会
哲学理论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和社会整体论
(1)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是把文明社会看成是人
社会契约论和社会整体论对社会的理解各执一端,前者强调 从原子式的个人出发,后者则偏执于浑然一体的社会整体, 它们各有其明显的片面性
社会契约论有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认为在文明时代之前 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但这个前提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建立 在这个前提上的社会契约论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社会整体论虽然正确地把握到了社会具有整体性这一事实, 但却降低了人在其中的作用,甚至完全抹杀了人的作用,因 而也是根本错误的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并用 人的感性活动来说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明确地坚持 了实践的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以一定 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 政治关系”, 而“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 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社会关系是在不同个人的交往活动中形 成的,而社会结构不过是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 这就既克服了社会契约论的错误,也克服了社会整体论的缺 陷,实现了社会观上的重大理论变革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早于对社会 的认识,因此,社会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部门是人类 认识史上比较晚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主张“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把社会关系理解为“许 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并通过探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 动而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二,市民社会属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它区别于国 家和民族,因为国家本质上是阶级对抗的产物,而民族 的特点则在于一定的人群共同体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同时,人们的物质交往必然超越个体的局限而具有 公共性,因而市民社会也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 庭 第三,从表现形式来看,市民社会没有自己独立的外观, 它总是通过其他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的,人们只有通 过其表现形式才能认识它,由此可以看到社会认识的复 杂性
马克思:“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 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 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 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 国家。”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了以下几点: 第一,市民社会是人们物质交往即“商业生活”和“工 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结构,而维系这 一结构的关系因素是个人对物质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 的不可否认的物质前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而实现这一飞跃的决定性力量是劳动
恩格斯: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 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本质
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分化发展而来的,导致人类社 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实践亦 即劳动 实践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基础和标志,也是全部社 会生活的根据和本质内容 只有从实践出发并紧扣实践,我们才能合理地理解 和科学地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特征
一、人类社会的产生
们通过订立契约而由“自然状态”演变而来的
这种理论是以坚信个体存在的真实性为前提的,
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人通过某种方式协议而成, 因此,社会契约论与社会原子论有着天然的联 系,其在近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 卢梭等
(2)社会整体论
社会整体论在近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维柯、孟德斯鸠、黑格 尔、孔德、斯宾塞等 与社会契约论正好相反,社会整体论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 强调整体之于个体的优先性,例如,孔德认为,正如了解生 物个别器官的活动状况必须了解整个生物有机体的结构和特 性一样,一个社会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撇开 其他的部分来理解某个部分,因为社会是一个各个部分相互 关联的统一整体;社会发展如同生物进化,各个部分、各个 阶段都处于社会总体进化的链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