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22文言文八下《小石潭记》(测试)(含解析)

合集下载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精选题含答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精选题含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 ( 翻卷

(2)青树翠蔓
( 翠绿的藤蔓 )
(3)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4)乃记之而去 ( 于是,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①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 了水的清澈。
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 水的清澈。
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 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概括柳 宗元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3分)
①被贬之地荒远、凄清,“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屡次被贬,政治失意,“即雅窜逐, 涉履蛮瘴”,使作者心境凄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 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同步习题解析版)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同步习题解析版)

10《小石潭记》(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B.为屿.(yǔ)为嵁.(zhàn)蒙络.(luò)C.佁.然(yǐ)参.差(cān)披拂.(fú)D.俶.尔(chù)翕.忽(xī)寂寥.(liáo)【答案】D【解析】A.有误,“为坻”的“坻”应读“chí”;B.有误,“为嵁”的“嵁”应读“kān”;C.有误,“参差”的“参”应读“cēn”;D.全部正确。

故选:D。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乃记之.而去B.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隶而.从者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答案】D【解析】A.心里十分高兴。

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

/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B.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

其:代词。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

其:代词;C.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而:表承接/跟着同去。

而:表承接;D.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不可长久停留。

可:可以。

故选:D。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解析】A.有误,应为:青树/翠蔓;B.正确;C.有误,应为:其岸势/犬牙差互;D.有误,应为:以/其境过清。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答案】B【解析】A.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加上“问题”即可;B.没有语病;C.否定词运用不当,在“和平”后面加上“没”即可;D.语序颠倒,将“辉煌”放到“战绩”前即可。

八年级下语文测验小石潭记、基础题(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测验小石潭记、基础题(含答案)

小测2一、基础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巴基斯坦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这个饱受动乱之苦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B.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蕴无穷。

C.欧洲杯盛大开幕,各路绿茵豪强捉对厮杀,一时成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D.今天我们学习千古名文《马说》,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否则,愧对我精彩的讲解。

1.(3分)D ( A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B项: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C项:津津乐道: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得很开心,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D项: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

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指专心地听,常用做谦词。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最近国家公布的日本侵华罪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B、奥运会即将开幕,各新闻媒体接踵而来....,竞相报道。

C、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高潮。

D、随着指挥的手落下,悠扬的乐曲戛然而止....,而观众们仍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2.D(A.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B.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C.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D. 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真不愧是技术能手,造模具的技术一流,一个个模具络绎不绝....地从他的手中造了出'来。

B.这位经理明知那个法国人是有意刁难他,但他却能袖手旁观....,以幽默的方法接待了这位顾客。

C.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雄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D.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小石潭记》课堂测试(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小石潭记》课堂测试(含答案)

《小石潭记》的堂上小测100分(答案)姓名学号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篁.( huáng)竹卷.( quán)石底以出佁.( yí) 然不动翕.( xī)忽幽遂.( shuì) 犬牙差.( cī)互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水尤.清冽尤:格外(2)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3)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来(4)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6)不可久居.居:停留(7)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三、重点句子翻译。

(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拂.。

....,参差披翻译:青色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交错,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布满在石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轻快敏捷地游来游去。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翻译:向潭的西南面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寂静寥落没有一个人,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令人感到忧伤,悲凉。

四、一词多义(为、环、而、可、隶、清、以、参)全石以为.底(作为)如鸣珮环.(玉环)为.坻,为.屿(变为)面竹树环.合(围绕)潭西南而.望(表修饰,无义)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乃记之而.去(就)明灭可.见(可以)隶.而从者(跟着)水尤清.冽(清澈)世隶.耕(属于)以其境过清.(凄清)卷石底以.出(表修饰,相当于而)参差.披拂(不整齐)以.其境过清(因为)犬牙差.互(交错)五.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A为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 B 之乃记之而去余闻之也久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答:清澈、清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2.A(之,语气助词)3. B(险峻的,错,幽静)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孤独忧伤(凄凉)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30篇精选课内文言文考点 《小石潭记》(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30篇精选课内文言文考点 《小石潭记》(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12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小石潭记》(原卷版)⑴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⑵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⑴[篁竹]竹林。

⑵[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⑶[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⑷[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冽:凉。

⑸[尤]格外。

⑹[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⑺[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⑻[坻]水中高地。

⑼[嵁]不平的岩石。

⑽[翠蔓]翠绿的藤蔓。

⑾[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⑿[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⒀[可]大约。

⒁[许]表示约数。

⒂[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⒃[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布:映照⒄[澈]穿透。

⒅[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⒆[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⒇[俶尔]忽然。

(21)[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2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3)[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24)[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25)[悄怆幽邃]凄凉幽深。

(26)[悄怆]凄凉。

(27)[邃]深。

(28)[清]凄清。

(29)[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3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答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案】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⑶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案】潭中的鱼大约的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⑷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案】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八下《小石潭记》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 副本

八下《小石潭记》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 副本

八下《小石潭记》复习测试题(附答案)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

(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篁.竹(huáng) 珮.环(pèi) 清冽.(liè)B.为坻. (chí) 下澈.(chè) 为嵁..(kān)C.参.差(cēn) 寂寥. (liáo) 佁.然(yǐ)D.俶.尔(shū) 翕.忽(xī) 幽邃.(suì)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尤清冽..(清冽:清凉)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许多)B.日光下澈.(澈:清澈)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C.佁然..幽邃(悄怆:凄凉)..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悄怆D.俶尔..远逝(俶尔:忽然)隶.而从者(隶:奴隶)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心乐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5.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据理臆断欤B.以.其境过清以.我酌油知之C.心乐.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屈伸呼吸6.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 )A.从小丘西.行B.不可久居.C.凄.神寒骨D.潭西南..而望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岸势/犬牙差互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C.似与/游者/相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复习训练题(答案)doc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复习训练题(答案)doc

《小石潭记》一、完成下列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2.①抒情议论散文②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二,积累运用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佩.()环.()佁.()然俶.()尔参.()差.()翕.()忽斗.()折悄.()怆.()差.()互.寂寥.()huáng pèi huán yíchùcēn cīxīdǒu qiǎo chuàng cīliáo②、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凛 liè()翠 màn()连 zhuì()清 chè()冽蔓缀澈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④、伐竹取道。

伐:________ _ 取:________ _⑤、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_⑥、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 许:⑴向西走;往西走。

⑵以……为乐。

⑶在空中游动。

⑷伐:砍伐。

取:开避。

⑸格外⑥大约来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鱼儿)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五、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之微测试
《小石潭记》
分值:30分时间:30分钟
一.(2015届陕西中考)经典诗文默写(10分)
(1)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兴,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其真无马耶?。

(韩愈《马说》)
(4),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5),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6),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7)客路青山外,。

(王湾《次北固山下》)
(8)望长城内外,。

(毛泽东《沁园春雪》)
(9),是跳舞,是音乐,是诗!(郭沫若《雷电颂》)
(10),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答案】(1)百草丰茂;(2)亡,百姓苦;(3)其真不知马也;(4)白头搔更短;(5)塞下秋来风景异;(6)呼尔而与之;(7)行舟绿水前;(8)惟余莽莽;(9)那是自由;(10)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解析】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2015年中考湖北咸宁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小题。

(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凉)
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为乐)
C.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忧伤的样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可知其.源其.真无马邪?
B.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小大之.狱
8.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9.翻译下面句子。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
6.D
7.B
8.B
9.(1)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2)潭水中的鱼大概有一百多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而没有依附。

【解析】
6.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的掌握。

A:代词;语气副词C:于是,就;竟然。

D代词;
助词,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

B项:目的不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而是要表现人的快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2015年中考四川广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B.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D.佁.然不动佁:愉快,欢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
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如鸣环,心乐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11.阅读第I卷文言文后,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3分)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分)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分)
【答案】
D
B
D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冽、游鱼活泼、源流曲折、岸势差互、环境凄清的特点。

(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2)那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解析】
8.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本题是梳理信息概括题,抓住各项表达的要点,梳理文段,找到相关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 “皆若空游无所依”只是用衬托的方法来写水清,没有其它的深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对写作所写小石潭的内容全面的回顾,从所写到的事物即石、水、鱼、源流、岸、环境等方面来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