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合集下载

南京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不同粒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南京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不同粒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南京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的不同粒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李福春;潘根兴;谢昌仁;冯家毅
【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
【年(卷),期】2004(024)004
【摘要】下蜀黄土的风尘成因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但在其物源方面尚存在不同的认识。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下蜀黄土的物质来源与黄土高原的黄土相同。

但有的研究仍认为下蜀黄土以近源物质为主,西北来源的物质居次要地位。

显然,下蜀黄土的物源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REE(稀土元素)彼此间性状上的微小差异使其可以在一定
【总页数】2页(P477-478)
【作者】李福春;潘根兴;谢昌仁;冯家毅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5
【相关文献】
1.邙山黄土古土壤S2沉积以来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J], 陈立业;张珂;傅建利;梁浩;李肖杨;李忠云
2.黄土与古土壤容重指标与季风气候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
面为例 [J], 肖华国;吴锡浩;蒋复初
3.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李徐生;韩志勇;杨达源;陈曰友
4.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深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J], 马昕昕;许明祥;张金;邱宇洁;脱登峰
5.南京市旅游学校西侧山体下蜀组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措施研究 [J], 刘德飞;孙少锐;喻永祥;何伟;宋京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研究进展与展望

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研究进展与展望

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研究进展与展望冯柳柳;陈艇【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24(44)2【摘要】中国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除黄土高原外,中国其他地区还零星分布有风成黄土堆积。

在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分布有川西、金沙江、巫山和下蜀黄土,探讨这些湿润区风成黄土的风尘来源、动力传输过程以及沉积后土壤化过程等可为研究长江流域东亚季风环流特点提供证据,对探究过去湿润区风尘风化固碳过程和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对长江流域各地区黄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不同地区黄土物源、物质传输过程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在风化固碳中的作用还不清楚。

本文在综述了川西、金沙江、巫山、下蜀风尘黄土的形成年代、物源等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巫山、下蜀三地黄土的发育与青藏高原在青藏运动B幕、昆仑-黄河运动和共和运动3个阶段的隆升有重要对应关系;并且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的风化程度均比黄土高原黄土强,且在古土壤发育期更强;认为长江流域黄土风化过程对陆地固碳的影响及其与古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今后湿润区黄土研究的重点。

【总页数】17页(P16-32)【作者】冯柳柳;陈艇【作者单位】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调控重庆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相关文献】1.中国辽宁典型风成黄土分维区间选取研究2.汉江上游晏家棚段二级阶地风成黄土成壤特征及气候变化3.青藏高原东缘风成黄土的多源性——以九寨沟黄土为例4.郧县盆地风成黄土—古土壤与汉江I级阶地形成年龄研究5.印度河-恒河平原风成黄土的发现及其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学者 把长江下 游 的下 蜀粘 土称为 泛滥粘 土 。下 蜀 黄土 的风 成 学 和 水 成说 的争 论 也 由此 伊始 。近 年 来, 有关下蜀 黄土 为 中更 新 世风 尘 堆积 的 观 点逐 渐
呈陡壁或直立式 , 柱状节理发育 , 土质均匀 、 无层理 , 层内大孔构造 多觅 , 风成 黄 土的 外 貌特 征 。粘 土 具 层( 古土壤 )钙质淀积层 、 、 黄土母质层的土壤发生层 次明显 。其 中钙 质结核 多呈上 大下 小 、 上密下 疏 , 单
者以下蜀土的沉积特征和古生物为依据 , 出下蜀 提 黄土为风成 成 因 一 。许 杰 一 系统 研 究 了 其 中 l 7种 旱生腹足类 化石 后 , 出 它是 形成 于干 冷 草原 环境 指
阶地等不同高度 和不同地貌单元。此外 , 还见 于长 的风尘 堆积 , 其沉 积 时代 与 北 方 马兰 黄 土相 当。这 江三角洲 的平 原 、 东海 大 陆架 和 岛 屿上 。许 多黄 些 出露 于丘 陵 、 岗地 边 缘 的黄 土 沉 积 主要 有南 京 老
维普资讯
矿 物 岩石 地 球 化 学 通 报
5 5
别组成 , 量 超 过 9 %。其 中 粉 砂 含量 占优 势 , 含 0 达 5% ~ 0 , 5 7% 粗粉砂 ( .5 .1m 含 量往 往是 细 00 ~00 m) 粉砂 的 5 左右 。粘粒 为 1% ~2 %。微砂含量 通 倍 6 5
京 老虎 山下 蜀组 剖 面 为例 : 该剖 面 沉 积在 地貌 上
成因和沉积年代上 许杰 鉴定了其中旱生腹足类 化石 , 指出它形成 于 干冷 的草原环境 , 时代应 与北 方 马兰黄 土相 当 。然 而 , 2 在 o世纪 5 o年代末 期 , 国 全 地层委员会将 其归属于河湖相沉积l。此后 , 6 J 也有

重点参考——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_毛沛妮

重点参考——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_毛沛妮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72卷第2期2017年2月V ol.72,No.2February,2017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郭永强,胡慧,刘涛(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19)摘要: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 、Na/K 、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显示:①汉江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 2、Al 2O 3和Fe 2O 3,三者含量总和达767.3g/kg ;常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SiO 2>Al 2O 3>Fe 2O 3>K 2O >MgO >Na 2O >CaO 。

风化成壤过程中Na 、Ca 、Mg 、Si 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淋溶,而Fe 、Al 、K 相对富集。

②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从马兰黄土L 1→过渡性黄土L t →古土壤S 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 0又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末次冰期(55.0-15.0ka BP )冷干、早全新世(15.0-8.5ka BP )增温增湿、中全新世(8.5-3.1ka BP )达到最暖湿,晚全新世(3.1-0.0ka BP )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

③汉江黄土与洛川、巫山、下蜀黄土的元素组合特征高度一致,不同地区常量元素(CaO 除外)含量十分接近且UCC 标准化值变幅均小于0.25,这暗示了它们风化之初具有相似的风成沉积基础;但不同区域黄土的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洛川黄土<汉江黄土<巫山黄土<下蜀黄土的趋势,与中国现代季风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相吻合,即不同地区黄土风化程度差异主要是东亚季风变化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黄土;常量元素;风化程度;汉江上游;区域对比DOI:10.11821/dlxb201702008黄土中不同化学元素在表生环境的风化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活动性而发生分异[1-3]。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铝元素的来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铝元素的来源方面,矿物和土壤是主要的铝源。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铝元素主要通过风化、溶解、吸附和沉积等过程在环境中循环。

铝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积累也是铝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化学成分、温度、水文等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物种多样性、生命活动等因素。

本文将采用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铝元素在长江流域及黄、东海的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积累规律,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铝元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长江流域;黄海;东海;铝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因素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sources,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luminum elements.In terms of the source of aluminum elements, minerals and soils are the main sourc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luminum elements mainly circulate i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processes such asweathering, dissolution, adsorption, and sedimentation. The conver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biological organisms arealso important process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s influenced bymany factors, mainly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iological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e chemical composition, temperature, hydrology, etc., and biological factors include ecosystem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life activities, etc.This paper will use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literatur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ycling and accumulation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eco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se and protection of aluminum element resources.Keywords: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aluminum element; biogeochemical cycle; influencing factors.。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张建军;杨达源;陈曰友;李徐生;蒋红俊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2000(18)1
【摘要】通过对镇江大港剖面地层结构和磁化率曲线特征的分析研究,以及与相邻地区风尘堆积研究成果的比较,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磁化率曲线的波动旋回很好的对应了黄土-古土壤风尘堆积序列,记录着该区中更新世以来七次大的古气候冷暖旋回.古气候的旋回变化幅度较北方黄土区要小得多,冷期和暖期都存在着频繁的小尺度的气候冷暖波动,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相比较;但各地下蜀黄土沉积速率和沉积环境有一定的差异.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张建军;杨达源;陈曰友;李徐生;蒋红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南京,210093;江苏省镇江市勘察测绘院,江苏,镇江,212000;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南京,210093;江苏省镇江市勘察测绘院,江苏,镇江,2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13+1
【相关文献】
1.矫顽力组分定量分析揭示下蜀黄土磁化率异常降低的原因 [J], 韩志勇;李徐生;陈英勇;杨达源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J], 郑乐平;胡雪峰;方小敏
3.大连市七顶山黄土剖面磁化率特征及其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 [J], 李丽;张威;李云艳;丁蒙;杨蝉玉
4.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特征与环境记录 [J], 李徐生;杨达源
5.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比较研究 [J], 张建军;杨达源;李徐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下蜀黄土?

什么是下蜀黄土?

什么是下蜀黄土?下蜀黄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的李希霍芬。

“下蜀黄土”是1932年由李四光、朱森以江苏下蜀镇黄土地层命名的。

此后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成因和沉积年代上许杰鉴定了其中旱生腹足类化石,指出它形成于干冷的草原环境,时代应与北方马兰黄土相当。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全国地层委员会将其归属于河湖相沉积。

此后,也有学者把长江下游的下蜀粘土称为泛滥粘土。

下蜀黄土的风成学和水成说的争论也由此伊始。

近年来,有关下蜀黄土为中更新世风尘堆积的观点逐渐占上风,但仍存在争议。

下蜀土自正式命名至今70多年来,诸多学者在不同区域、不同位置针对下蜀土在地层层位、粒度、磁化率、化学特征、成因和年代等诸方面做了较详细的工作。

其中研究较多的典型下蜀土剖面分别有:吴标云等研究的南京泰山新村与燕子矶剖面等。

李吉均等在江西庐山地区研究的叶家垄剖面,杨达源、李徐生和刘良梧等学者展开研究的安徽宣城向阳剖面,杨守业、张建军和郑祥民等研究的镇江大港剖面,吕民康等探讨了在不同层位的下蜀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性及其形成机理。

许峰宇,李立文研究了南京地区下蜀土的岩石磁学特征。

吴自强提出了关于下蜀黄土分类新方法并对其承载力进行探讨。

杨守业等从化学角度对下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进行研究。

李徐生等研究了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

前人研究表明,下蜀土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更新世,我国北方沉积了厚层马兰黄土,马兰黄土质地均匀、疏松,大孔和虫孔发育,具垂直节理,有较强的湿陷性,对工程的危害性大。

北京马兰裕黄土剖面在淡灰黄色的黄土中发育有三层灰棕色埋藏古土壤。

老虎山下蜀土在岩性特征上与马兰黄土极为相似,这表明二者形成环境基本相同。

老虎山下蜀土的硅铝率高达8.69~9.43,说明它是典型的冰缘及沙漠边缘环境中的风成沉积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金矿床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金矿床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矿 脉 本身 常 穿 插 交 代 硫 化物矿脉
,
脉 内常 含 少 量 黄 铜 矿
,
但明

显 被菱 铁 矿 和 粗 晶 方解 石 交 代 值 得 指 出的 是
,
剔除 矿脉 围岩
0 % 矿石 本身脉石 矿 物 一 方 解石 含 量 不 足 1
,
上 述 各 类 矿石 在 矿床 中 的 产 出特 征 远较 上 述情 况 复杂

而 笔 者为 了 使 矿

石 稀土 元 素 地 球化学 特征 的 研 究 意 义 明 了
的 矿石 不 在 本 文讨 论 之 列 2
,
主要 产 于层状
,

有 时可 见 其 内 有 胶 状 黄 铁 矿残 留
( 白)
白 铁 矿共 存 晶 嵌连 结 构
矿石 具 块状 构 造

铁 矿 晶体颗 粒大 小 悬殊
,
呈 似 斑状
,
常 见典 型 的 三
,
脉 石 矿 物 含 量 极 少 且 主 要为碳 酸 盐 矿 物 , ③ 细 晶 黄 铁 矿 矿 石
多数研 究者 倾 向 于 认为 该 区 铜


金 矿 床 的 形成
,
有 同 生 沉 积 成 矿 的 物质 基 础 即石 炭 系 至 三 叠 系 地 层 中 的 同 生 沉 积 矿 层 或 矿 胚 层 数 矿 床 又 受 到 燕 山 期 中 酸 性岩 浆侵 入 活 动 的 改造 和 成 矿叠 加 为 了 深 入 认 识 该 区铜 金 矿 床 的 成 因机 制
产 于 不 规 则状矿
体中
,
呈 团 块 状 或不 规 则 脉 状 分 布 于 矽 卡 岩 中
, ,

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1)

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1)

ISSN100922722 CN3721118/P海洋地质动态Marine Geology Letters第25卷第10期Vol25No10文章编号:100922722(2009)1020020206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黄 臻,王建力,王 勇(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 要:长江三峡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结果表明:砂的含量极少,平均值为017%;粉砂最高,平均值为68164%;黏粒次之,平均值为30166%;风尘基本粒组10~50μm含量较高,平均值为52107%,推测其成因有一定的风成特性。

剖面粒度分布曲线呈单峰形态,拖有细尾,与风成黄土类似,可能指示了沉积后经历了风化成壤作用。

望天坪剖面粒度参数特征与北方风成黄土具一定相似性,初步判定其物源具风成成因,但其环境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望天坪剖面;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巫山中图分类号:P534.63 文献标识码:A 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指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沉积物中所占的百分比,对于查明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搬运介质和动力、沉积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沉积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古环境分析及重建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

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研究,成功地揭示了第四纪气候的多旋回变化。

近年来,关于南方红色风化壳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许多地理学者对其形成原因及其环境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对南方第四纪沉积材料的研究,以实现第四纪气候的南北对照。

例如,赵志中等对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3];王世杰、李景阳等对贵州碳酸盐岩区红色风化壳的物源形成研究[4,5];李收稿日期:2008206230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7BB7346)作者简介:黄 臻(198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演变方向研究.E2mail:key709@ 徐生等对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及安徽宣城红土的成因研究等[6]。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不同成因类型赤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不同成因类型赤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不同成因类型赤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朱 强,吴建彬摘要:本文围绕长江中下游赤铁矿矿床展开研究,简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地质条件,进一步结合长江中下游不同矿床(即大包庄矿床、大岭矿床、桃冲矿床、盘石岭矿床、姑山矿床)分析赤铁矿的矿床特征及成因,进一步结合各个不同成因类型的赤铁矿矿床分别展开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解长江中下游赤铁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及氧同位素特征,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赤铁矿;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端,受到多阶段岩浆运动、地质构造演变等因素影响,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为了通过铜铁矿产资源主要产地。

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范围内具有不同类型的赤铁矿矿床,而赤铁矿作为当代炼铁原料,其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关乎工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本次围绕长江中下游赤铁矿矿床展开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1 长江中下游成矿地质条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呈“东北-西南”分布,整体狭窄,地带呈“V”型,基于《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可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处于扬子板块北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板块动力学多向汇聚,受到伊泽纳崎板块的俯冲作用驱动,使郯庐断裂带朝向左方向平移,使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东西两侧出现变形,并逐渐发展成当前的构造格局。

结合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矿产来看,与其关联紧密的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尤其为菱铁矿、高镁质碳酸盐岩、石膏层等,除碳酸盐岩外,次火山岩、火山岩。

2 长江中下游赤铁矿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结合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来看,赤铁矿产共有五个典型矿床,对比分析赤铁矿产矿床后发现,其中代表性的赤铁矿矿床成因主要包括热液—沉积叠加改造、岩浆热液、非岩浆热液、火山沉积、磁铁矿交代反应,与各个成因相对应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赤铁矿矿床分别为大包庄矿床、大岭铁矿床、桃冲矿床、盘石岭矿床、姑山矿床。

南京地区下蜀土防污性能研究

南京地区下蜀土防污性能研究

南京地区下蜀土防污性能研究摘要:南京地区下蜀土是我国第四纪地层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是我国最南端的连续黄土堆积。

由于下蜀土有明显区别于马兰黄土的特殊性质,且其成因和物源较为复杂,对下蜀土的详细研究有助于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气候条件以及下蜀土构造与地下水污染的关系。

本文对于南京地区下蜀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成因、物源和构造特征的认识历程,讨论了下蜀土的垂直节理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并对下蜀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南京地区;下蜀土;垂直节理;地下水污染第四纪地层是与人类生存、农作物种植、地下水赋存关系最密切的地层之一,同时也对地下水污染、滑坡等地质灾害有显著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进行,第四纪地层成为了工业污染主要的汇,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它又可能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且第四纪地层的理化性质会显著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过程。

南京地区下蜀土是我国第四纪地层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是我国最南端的连续黄土堆积,历来受到第四纪研究学者的普遍关注,前人对其形成、环境和时代都已做过大量的研究。

下蜀土又分为下蜀黄土和下蜀红土(埋藏土),两者交替沉积,并且在颜色、构造上具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带来了特殊的旋回沉积构造,两者的构造对污染物迁移具有不同的影响[1]。

尤其是下蜀土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黄土,其垂直节理的构造容易造成污染物下渗的优先流,因此,下蜀土的理化性质对地下水污染具有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关于下蜀土的研究在国内第四纪领域引起高度的关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下蜀土的基本性质开始介绍,对下蜀土的成因、物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并进一步讨论下蜀土的理化性质和构造与地下水污染和滑坡的关系,并对下蜀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定名与分布下蜀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是我国最南端的连续黄土堆积,因其在江苏省下蜀镇一带最为发育,故命名为“下蜀土”或“下蜀黄土”。

江苏南通黄泥山黄土粒度与环境磁学特征及其成因_钱鹏

江苏南通黄泥山黄土粒度与环境磁学特征及其成因_钱鹏

2010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30,No.1第30卷第1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 RY GEOLOGY F eb.,2010D OI:10.3724/SP.J.1140.2010.01109江苏南通黄泥山黄土粒度与环境磁学特征及其成因钱鹏1,2,郑祥民2,王晓勇3,张卫国4(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2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通226000;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4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摘要:选取江苏省南通市黄泥山150cm黄土堆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磁学及粒度分析,探讨黄泥山黄土堆积的成因。

研究发现该堆积物属黏土质粉砂,其粒径较镇江下蜀黄土及北方红黏土、黄土为细。

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镇江大港下蜀黄土的磁性特征具明显的相似性。

结合粒度、环境磁学数据推测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大港下蜀黄土相同,为风成堆积物,堆积物磁性参数的高、低变化反映了暖湿、干冷沉积环境的交替。

黄泥山黄土较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剖面具有较低的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和较高的退磁参数S-100比值,指示南通黄土与大港黄土相比,总体上经历了较弱的成壤作用。

关键词:磁学性质;粒度;风成堆积;下蜀黄土;江苏南通中图分类号:P5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0)01-0109-06 黄土是我国典型的第四纪沉积物,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内陆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从地层划分、特征、成因、古气候和古环境等多个角度对此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11]。

下蜀黄土是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宁镇山脉地区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12],它是中国黄土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科学意义[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黄土地层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中国东部黄土的研究,很多学者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指标对南京、镇江的下蜀黄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讨了下蜀黄土与北方黄土之间的成因和物质联系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变迁[1,12,14-20]。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龙进;贾玉连;张智;彭学敏;凌超豪;王朋岭【摘要】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 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①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性变化特征,SrO、Na2O、CaO、K2O、MnO、CaO呈负对数函数关系,SiO2、ZrO2、Al2O3、TiO2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对数变化;在距离长江河谷5~ 20 km的范围内,变化最为剧烈,随后趋于平稳.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次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活动元素—稳定元素对散点图同样具有系统的变化特点,显示D-D断面具有高度同源性.这些特征进一步揭示D-D断面属同一粉尘堆积体系.②现代长江河漫滩沉积物、渭南黄土、南京下蜀黄土与D-D断面上北端剖面稳定元素组成极其相似,与南端剖面则差异较大.这揭示了长江碎屑物质和风尘堆积一样具有广泛的来源及高度混合性,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粉尘物源示踪需要谨慎.【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5(033)005【总页数】9页(P932-940)【关键词】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D-D断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风沙—粉尘堆积体系【作者】龙进;贾玉连;张智;彭学敏;凌超豪;王朋岭【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22;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22;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13+1;P595长江中游的赣北鄱阳湖地区,发育一系列丘岗状的砂质沉积—沙山[1-3],同时,在其冬季风下风方向上发育着厚度不等的下蜀黄土[4-5]。

我国第四纪风成沉积物研究进展

我国第四纪风成沉积物研究进展

2018年8月n m it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16期我国第四纪风成沉积物研究进展沈小晓(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指出了中国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分布广泛,现在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主要有北方黄土高原黄土、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成都平原的成都黏土、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等。

综述了学者对其物源、成 因、形成年代等特征进行的广泛研究并取得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第四系;风成沉积物;成因;物源中图分类号:P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6-0235-021引言我国的风成沉积物类型多样,分布区域十分广泛,记录了非常丰富的环境信息。

众多学者对第四系风成 沉积物的来源、成因、时代、理化性质、环境变化信息等 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土壤与环境关系研究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2成都黏土成都黏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丘陵及 高阶地上。

研究者对成都黏土的含义、成因、物源、时代 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

学者对成都黏 土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棱颇、戴意将上层覆盖的成都 黏土与网纹红土区别开来,认为网纹红土既有可能是雅 安砾石层之上遭受了强烈的分化而形成的河流相沉积[1];而冯金良等认为完整的成都黏土由最上层含有钙 质结核的成都黏土层、中间的网纹红土及最下层的红褐 色为主的褐色黏土层组成[2]。

成都黏土的成因也受到广泛的关注。

有风成说、河 流冲击成因说、冰水成因说、湖相沉积成因等说法。

其 中风成说占主流地位。

刘东生[3]研究认为成都黏土是 风成黄土。

其后,研究者基于粒度、稀土元素、主量元素 等指标,指出成都黏土及下伏网纹红土为风成成因。

成都黏土的物源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学者认为成 都黏土的物源可能来自西北干旱和沙漠区、盆地西部的 龙门山地区、四川西北部的河流冲积物、四川盆地及周 边山地的松散沉积物。

(小论文)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原因探究

(小论文)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原因探究

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0级基地班周如茵 10101710306)摘要:通过对(主要土壤性质)表格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亚热带地区出现了红壤、黄棕壤、紫色土、滨海盐土、水稻土、潮土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本文从表格中数据入手,以南京下蜀黄土(黄棕壤),湖南桃园(红壤),四川大竹(紫色土)3个地方代表的3种类型的土壤为对象,探讨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土壤分布特征,比较3种不同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过程和理化性质,并探讨我国亚热带地区出现不同类型土壤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不同类型土壤,亚热带地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1.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从图可以看出我国土壤水平分布有如下的规律: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中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

【1】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

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

如下图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其中各个地点在地图上的分布如下图、根据中国温度带分布地图(右图)可知,分布在亚热带的点有4个。

(由下图表格表示)。

2.三种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过程和理化性质2.1黄棕壤(南京下蜀黄土)是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林荣土壤【3】,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层和亮棕色粘化B层。

我国不同气候带黄土中粘土矿物组合特性全面分析

我国不同气候带黄土中粘土矿物组合特性全面分析
纬度和气候带不同,各剖面(点)中粘土矿物的 组成和含量也在发生变化
粘土含量随纬度变化
结论
黄土中的粘土矿物成分比较复杂,有伊利石,绿 泥石、高岭石、蒙皂石、蛭石以及间层矿物
位于不同纬度和气候带的黄土,由于所处的生 物气候条件不同,其中的粘土矿物也不同
黄土中含有较多的绿泥石可作为黄土母质堆 积后干冷气候和微弱风化的标志,而蛭石及其 间层矿物含量的增高指示了堆积区温(源自)湿 (润)气候和化学风化程度的加深
结论:黄土中主要粘土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高
岭石、蒙脱石、蛭石
粘土矿物X衍射图谱
二 粘土矿物组成与空间分布
兰州黄土的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绿泥 石—高岭石—蒙皂石型,以伊利石和绿泥石 为主,其次为高岭石,还有少量的蒙皂石
长江下游的大港下蜀黄土粘土矿物组合为伊 利石—蛭石—高岭石型,以伊利石和蛭石为 主,高岭石为辅。
文章简要介绍
在兰州黄土和下蜀黄土中粘土矿物的X衍射分 析基础上,对我国不同纬度和气候带的五个黄 土剖面(点)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和空间分布进行 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与古气候的关系。
经过试验分析得出:黄土粘土矿物组合特征 不仅反映物源区古环境信息,而且指示了黄土 堆积期后的生物气候环境。
一 剖面选取、采样及分析
我国不同气候带黄土中粘土矿 物组合特征分析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师育新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戴雪荣,宋之光,张卫国,王立群。
文章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于2005年发表于沉积学报
目录
1 剖面选取、采样及分析 2 粘土矿物组成与空间分布 3 粘土矿物成因与古气候意义探讨 4 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 l w s / s l
1 2 4 . 3 0 8 7 . 9 0
G . C O, 2 . 0 7
1 . 4 0
74 03 83 - 49
64 此 69 93 97 卯
秦山新村
秦 山新村
泰 山新 村 燕 子矶
1 . 1 8 0 . 8 0 1 . 2 3 1 . 1 7
I . 1 3
2 . 3 1
占土壤层
苗土层
1 0 5 . 7 2
1 1 2 . 1 0
] 1 3 2 . 9 9 3 . 9 5 3 . 2 2
4. 9 6
3 . 0 6 2 . 6 7 2 . 5 0 2 . 9 0

1 2 . 5 6 1 1 . 2 8 1 1 . 4 4
1 1 _ 0 6
杨守业 ’ , 李从先 ’ , 李徐生 2 , 王爱萍 ’
( 1 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 教育部重点实K室 。 上海 2 0 0 0 9 2 ; 2 .南京大学 城 市与资源学系,a苏 南京 2 1 0 0 9 3 )
摘 要: 根据元素含量、 K , 0 / N a , O , K 2 0 / C a O ' , A h O 3 / N a 2 O , C I A及A - C N - K图解等指标, 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 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 研究 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 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 C a , S r , N a 和M g 大量迁移淋失, 不仅表
3 . 2 化学风化程度判别
1 3 3 . 5 8 2 3 0 . 5 0 2 0 8 . 1 1
2 61 . 8 4
5 . 3 0 6 . 9 8 5 . 6 9
8 . 7 9
西北 黄上 西北 黄土 古 上坡层 黄 土层 变 异系数 变异 系数 变异 系数 变异 系数 变 异系数
2 . 3 3 2 . 3 1
2 35
2 . 41 2 . 2 5
2 53
西北黄土
泰 山新 村
{ {
5 6 co 川 21
24 10 10 30 7
25 10 10 30 7
4 6 13
12 二 9 13
燕 子矶 镇江大港

西北黄土
长江漫滩沉 积物
{ : : :
1 2 1 2 9
2 0
7 17

万方数据

有差异、 但并不显著( 表1 , 图1 ) , 下蜀 F 之
间绝大多数元素的相对偏差小 于 1 5 %。 其
I 长 江沉积物; 2 西北黄土( 本研究) ; 3 泰山新村; 4 . 燕了矶 5 _镇江
大港 ; 6 洛川黄土( 据文献【 7 I )
表 1 长江下游下蜀土元素组成及与西北黄土等的比较〔 %)
古土坡层
黄土层
5 .1 2 4 . 8 0 6 . 01 6 . 3 7 5 . 8 8 5 . 8 0 5 . 8 9 5 . 7 2 6 . 01
4 1 6
1 2 8 . 9 0
1 1 0 . 2 4 1 }一 . 9 4 1 1 3 . 6 6 1 0 9的
2 . 1 5 2 . 0 6
地 点 层 位
样品数
K , O
2 . 1 4 1 . 5 8
2. 21
N a , O C a 0
F e , O,
4 . 8 3
M 8 0
AL O, 1 1 . 6 6 1 0 . 9 3 1 1 . 7 5 1 4 . 01 1 4 . 5 6 1 3 . 8 1 1 2 . 6 7 1 3 . 2 2 1 2 . 1 8
差较大。
组成也存在一些差异 ( 表1 ) 。黄土层中F e 和A l 含 量比古一 壤层中略低, 而其余元素则高于古土壤层, 尤其是C a , N a 和S r 较显著, 相对偏差较大。 这种分 布规律同西北黄土很相似, 但下蜀土的每一黄土层 或古土壤层,与西北黄土中的黄土层或古土壤层相 比 较, N a , C a , M g 及S r 都明显亏损, 而F e 和A l 则相
A l 含量最低。燕子矶下蜀土中 F e 和A l 含量均比镇 江大港高, 其他元素组成接近。 下蜀土中各个黄上 一 古土壤旋回层之间的元素
2 分析结果
长江下游下蜀土元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见表 t o 与西北黄土一样 , 下蜀土的元素组成比较均 一 , 含量 变化小, 绝大多数元素的变异系数 〔 C V ) 小于 1 5 %, 以N a , C a ( 同其他主元素一起均表示氧化物, 下同) 组成变化较大, 变异系数可达 2 0 %以 F 。而与长江 漫滩沉积物相比,不同元素的变异系数相



2 0 0 1年
对富集。同一个下蜀土剖面中不同时期的黄土层或 古土集层之间元素组成相差不大, 元素的变异系数 一般小于 1 0 %。
2 . 0 2 %, 而后者可达6 . 9 8 %( 均指分析的样品粒级 中的含量; 表1 , 图1 ) 。下蜀土中 碳酸盐的低含量也
反映出其剖面中碳酸盐淋滤较完全,次生碳酸盐很
下蜀土的元素组成存在明显的规律
性( 表1 , 图1 ) 。 其中 的K , N a , C a , M g 及S r
的含量均低于西北黄土,表现为万损,而 F e , A l 则高于西北黄土, 呈相对富集。 与西 北黄土相比, C a 的亏损最强, S r 其次, 它们 在下蜀土与西北黄土之间的相对偏差均
3 化学风化程度判别
3 . 1 元素的活动性
多数研究表明,长江下游下蜀土与西北黄土的 物源相同, 均为风尘沉积 I 2 . 1 4 1 。由元素组成分析可 知, 与西北黄土相比, 在下蜀土形成过程中, 碱及碱 土金属元素多迁移淋失, 根据其亏损程度可知元素
少形成, 淀积层普遍不发育 , 与西北黄土明显不同。 这也同样表明了下蜀土所经历的风化成壤作用比西 北黄上强许多。
图1 卜 蜀土的元素组成及与西北黄土等比较
F i g . I C o m p a n a o n o f e l -e n t c o n l e n t a 6 - a t h e X i ah u L -
a n d t h e l +, . ai n NW C h i n a
土壤层质地致密 , 具有粘粒结构及小孔隙发育 , 植物 根系 、 铁锰质结核及粘粒胶膜较多。 从3 个下蜀土剖面系统共采集了 9 0 个地球化 学样品。同时在西安近郊的白麓源剖面采集 马兰黄 土和离石黄土的上部层位中的黄土层 L , , h和 L 3 , 及
而A I , S c , T i 和R E E 等则相对稳定而富集, 根据沉积
T a b l e 1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e l e m e n t a l c o m p o s i i t o n s h e -e e n t h eX i a s h u I ms s m t d t h e I es c i n N W C h i n a
0 引

下蜀土的研究已有 1 0 0多年历史, 对其地层、 时 代、 物源与成因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已取得了不少重 要进展。然而,目前在下蜀土的化学风化方面研究 较薄弱,从地球化学方面研究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 程几乎是空白队 2 」 。 对其化学风化的研究对于了 解长江 下游地区晚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 化学风化时一些碱及碱土金属元素容易迁移淋失,
( 肆) 划札
大于6 0 % ; N a 与M g 的亏损相近, 相对偏
差均在3 0 %以上, 以N a 的亏损稍多; 而K
的亏 损最弱, 明显地弱于N a , C a , M g 及S r ,
两者的相对偏差在 1 0 %以内。 不同剖面的下蜀土之间元 素组成虽
K , O N s , O C a 0 F了 O, M9 0 A I , O, C . C O ,
作者简介 : 杨守业( 1 9 7 1 一) ,男, 讲 师. 海洋地质与沉积地球化学专业
万方数据
第 4期
杨守业等 :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精度与准确度,得出分析的相对误差和相对偏差均 小于 5 %, 表明分析结果可靠。
中泰山 新村下蜀七的N a , C a 及S r 含量最高, K , F e ,
1 . 9 8 2 09
2 . 2 0
燕 了矶
燕 子矶
古上集层
黄 上层
2 . 2 2
犯- 55 43 65- 40
2 . 1 9
l . 1 9
94 朋 洲
二 08
55 23 32 一 28
镇 大港 镇 江大港
镇 江 大港 长江漫 滩 沉 积物
2 . 1 9 2 . 1 6 2 . 2 1
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南京泰山新村剖面、燕子矶剖面和镇江大港剖
收稿 日期: 2 0 0 ( 】 一 0 9 一 2 7 ; 接受日 期二 2 0 0 1 一 0 3 一 0 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9 9 7 6 0 1 6 )
行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测试,所用仪器为] J Y 3 8 S 单道扫描型 I C P直读光谱仪。 根据多个空白样 、 重复 样及国家标准样 ( G S S - 6 , G S l - 2 ) 的分析来监控测试
长江漫滩沉积物化学风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考虑到沉积物的化学组成存在粒级效应影 响1 ‘ 2 , 1 3 1 , 本研究未采用全岩分析方法, 而是选择小于 O . 0 6 3 m m粒级进行分析。用高纯度去离子水( 电阻 率1 8 M D ) 浸泡样品, 洗盐, 再运用沉降法提取小于 0 . 0 6 3 m m粒级样品, 在6 0℃低温下烘干, 在南京大 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 I C P - A E S 方法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