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五次革命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
• 全国性电视网:CBS、ABC、NBC、 UPN 、WB
• 地方电视台 • 公共电视台 • 有线电视:CNN、FOX(福克斯广播公
司) • 卫星电视
美国品牌电视新闻节目掠影
• NBC(全国广播公司:
《会见新闻界》(Meet the Press) 《今日》(Today) 《日界线》(Dateline) • 主要频道: • NBC新闻频道 • NBC体育频道 • 财经电视台(CNBC) • 微软全国广播有线电视公司(MSNBC) • 德莱门多电视网(Telemundo) • 布莱伏有线电视(Brova)
CNN 美国有线新闻网
频道和节目介绍
CNN标题新闻频道 CNN较为有名的节目介绍 1《美国之晨》(American morning) 谈话类时政评论栏,主要探讨的话题多与当前的热
门事件相关,如美国大选期间持续报道来自大选以 来的美国选民的心态变化。
2 《拉里 金现场》(Larry King Live) 这也是一个谈话类的脱口秀节目,是政客们和明星
准备迎接技术革新所带给我们的惊奇。在我们面前的境 界永远都是变化的,除此之外我们都不能肯定。
•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NGC)
• NGC是国家地理电视台、福克斯娱乐集团和美 国全国广播公司共同出资的企业,并成了国家 地理学会的核心价值。该频道于1997年9月首先 在欧洲和澳洲开播,而后又陆续在亚洲、拉美 和美国开播。
5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本章主要内容
• 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 世界广播媒介发展梗概 • 美国广播电视业
第一节 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 次革命
媒介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1 人的感官越来越远地延伸以掌握更多信息 2 人的声音和姿势越来越远地延伸以发送更多信 息 3 人的信息越来越便于携带 4 人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来越与人本身分离 5 人类的童年的逝去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1)广播系统的内涵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2)广播的分类①按照传播信号区分,只传送音频信号的,称为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而同时传送音频(声音)及视频(图像)信号的,则称电视广播,简称电视(television)。
②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的,称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的,则称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的,则称卫星广播电视;通过因特网传送的,称为网上广播(online broadcasting或webcasting)。
③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④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①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口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
②相较于语言,文字也便于长久保留,如过去只能保存在记忆中的知识与口头文学作品等。
③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
(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传播学要点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信息:信息就是可以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两次不确定性之差”)3.客观世界的三大组成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4.传播的类型及其特点:5.传播学产生的外因:1、政治美国选举2、经济市场经济模式3、军事两次世界大战4、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引发的社会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6.传播学产生的内因:1、实证主义2、信息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3、新闻学7.四大先驱与施拉姆8.两大学派:经验学派(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便能够消除社会矛盾,把传播看做是控制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批判学派(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在本质上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的定义: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2.语言符号的特点:(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却是动态的——静止性(2)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有限性(3)语言是抽象的——概括性3.语言的误用:(1)语言概括层次的组合——死线上的抽绎(2)语言概括阶梯的差异——误认为同一(3)语言的渐变性——估计极端化(4)语言的主观倾向——潜意识的投射4.非语言符号的主要类型:A. 外貌与衣着B.表情与眼神C.姿态动作D.触摸行为E.空间和距离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还受这些影响:①传播者的意义;②受传者的意义;③情景意义。
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五次传播革命一、语言传播革命恩格斯: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
语言的特点:①人类语言有超载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②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③人类语言具有经济性;④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二章.doc
传播四种基本类型第二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1、 传播的概念演变(代表性定义)%1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缺点:拒斥、不通、误解、独处%1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1 “反映”说:强调传播使受者产生反应。
%1 “互动”说:强调传者与受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 “过程”说:强调信息传播是有始有终的。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①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1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1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1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节传播的特点1、 一般特性和基本特点:①社会性和阶级性%1 目的性和计划性%1 主动性和创造性%1 协同性和互动性%1 永恒性和历史性2、 不同的特性:人际传播一一个人性、亲近性、直接性、互知性大众传播一一传真性、快捷性、扩散性、公开性3、 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出信息)、语言(内部语言)、接受者(客我)第三节传播的分类1、 其他角度:①垂直性传播、水平性传播%1 隐蔽性传播、鲜明性传播%1 真理性传播、利益性传播、权威性传播%1 向上传播、向下传播%1 传达性传播、解释性传播、劝服性传播、鼓动性传播、娱乐性传播2、 按传播范围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非人类传播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I 人类传播J 「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内向传播(人内/内在/自我传播):%1定义: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1表现:自言自语、独立思考、扪心自问、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写日记等%1分类: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1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1地位: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特性。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第一次传播革命――近代报纸的出现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第三次传播革命――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
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的运营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名师陆晔典型题详解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名师陆晔典型题详解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1广播的基本概念(1)广播系统的内涵一般来说,利用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有规律地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音频、视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和传播过程本身都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2)广播的分类①按照传播信号划分a.只传送音频信号的,称为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
b.同时传送音频(声音)及视频(图像)信号则是电视广播,简称电视(television)。
②按照传输方式划分a.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是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的。
b.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
c.卫星广播电视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的。
d.网上广播(online broadcasting或webcasting)通过因特网传送的。
③按照覆盖范围划分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④按照技术标准划分可分为数字广播和模拟广播。
2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从人类传播史进程来看,有五次“革命性”的发展值得关注,被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五次革命,具体见表1-1。
表1-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3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已经建立起了自己不同于其他传播手段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并在综合其他传播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闻与信息、社会公共服务、商业、娱乐等奇妙独特的混合形式。
4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广播电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接触信息的方式和传递的结果。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飞机“阿波罗Ⅱ号”成功登月,通过电视转播,全球的电视观众分享了人类登月的一瞬间。
电视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广播电视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之一。
(1)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解说短视频创作思考
社科文化无解说短视频创作思考林媛真(漳州电视台,福建,漳州 363000)舆论世界的第一条丛林法则是:争夺关注,弱肉强食。
这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邹振东教授在其著作的《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中,一针见血点出的现在传媒之战的根本所在[1]。
因为总关注量的有限,所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为了这有限的资源而努力寻求突破。
一、短视频竞争剧烈 创新才能突出重围在经历了文字传播、声音传播、视频传播、网络传播之后,传媒迎来了第五次革命——移动端视频传播。
特别是近5-10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受众的收视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居家大屏被手持小屏迅速取代,短小精炼的5分钟内视频,更加贴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更适用于碎片化时间,用户随时可以中断注意力,从线上回归线下。
因此短视频大受观众欢迎,且成为内容供应商和广告主的新宠。
2020年5月,微信视频号推出,成为腾讯“突围”短视频阵地的有力一击,同时也让短视频平台竞争之战愈演愈烈。
特别是随着5G的到来,移动短视频时代真的随之开启了。
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头,新冠疫情当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视频传播平台,都在抢占舆论阵地,短视频无疑就是“兵家必争之地”[2]。
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特性的视频形式正逐渐占据传媒业的重要领域。
甚至已经从“人拍人”发展到了“人人拍”。
受众不止局限于当个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了参与者和主创者。
而北京时间副总编辑王海则认为,“现在互联网不缺短视频,缺的是内容优质的短视频。
”也就是说做出一条受关注的高质量的短视频,绝非易事。
只有创新和突破才是决胜短视频的法宝,才能让短视频脱颖而出,获得点击量和关注度。
无解说手法是其中一种偿试[3]。
二、解说词的“取”与“舍”解说词,又名旁白、画外音。
自有声影像问世以来,它就成为了电视节目和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说词,一般作为视频的剪辑底稿,事先拟好,主要用于背景或情况说明、补充画面外的信息、强调注意点、情感渲染、点明主旨等,使观众能更清楚地了解视频所传递的信息,和主创者的意图,以期达到宣传的效果。
新意见领袖论_新传播革命_研究之四
新意见领袖论*———“新传播革命”研究之四■李良荣张莹【内容摘要】新意见领袖群体是互联网催生的新的社会权力层,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量,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发挥着左右舆论的作用。
新意见领袖群的出现是网络“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该群体的新走向引人关注。
【关键词】新意见领袖;社会权力结构;网络舆情互联网时代,新意见领袖(new opinion leader)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几乎每个网络热点事件背后都有新意见领袖的推动。
他们借助新媒体,把握话语权,依托公众的追捧,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风暴,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左右着舆论格局,成为一股全新的社会力量。
一、新意见领袖———互联网催生的新权力层2010年9月10日,江西省宜黄县凤冈镇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自焚事件,3人被烧成重伤。
自焚者声称是该县副县长李敏军率队强拆所致;而宜黄县政府公布声明中称“拆迁对象泼洒汽油不慎烧伤”。
9月16日,被拆迁户的钟家两姐妹准备赴京上访。
结果被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率官员围堵在昌北机场女厕。
钟家两姐妹在女厕内发短信四处求救。
曾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的邓飞获此信息后发出自己的微博;几乎在同时,邓飞的同事、好友、粉丝们纷纷转发,数小时之内,几十万点击、转发、跟帖,让钟家姐妹命运、让宜黄拆迁自焚事件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要求严惩宜黄政府官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为平息事态,9月17日,宜黄县的上级领导抚州市委对此事件8名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
其中副县长李敏军被免职、立案调查,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
就在宜黄拆迁事件正在处理的过程中,国务院法制办在京召开备受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草案专家研讨座谈会,新条例突出强调公民的基本权利。
不久,该条例正式颁布。
实施多年、诟病多时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被废除。
①一名记者,一条微博,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舆论风暴,一个新法规的诞生。
从宜黄事件,我们看到了舆论的力量,看到了新意见领袖的能量和作用。
广告媒介与实务课程作业一201909(答案版)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媒介与实务》专业:广告学年级:1809******广告媒介与实务作业一2019年9月一、单选(2*10=20分)1、暴露于一个媒体载具或媒体排期的重叠性人口数或家庭数暴露次数为( B)A、消费者购买量增加B、消费者提前购买C、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D、消费者认知程度增加2、广告在媒体上每单位的投资所获致的接触人口是(B)A、到达率B、效率C、占有率D、视听率3、媒体传播的影响是分为几个阶段来完成的(B )(媒体传播-舆论领袖-受众)A、一个阶段B、二个阶段C、三个阶段4、当品类发展到某种程度,新消费者的增加缓慢甚至停滞,品牌增加也逐渐稳定,品类即进(B)A、衰退期B、成熟期C、导入期D、成长期5、广告主要作业内容为创意与媒体,创意为广告信息,媒体则为(B )A、宣传桥梁B、信息载具C、传播形式D、宣传工具6、以下不属于广告目标的是(C )A、品牌的认知B、品牌的转换C、企业的收购D、重复购买7、户外媒体评估从媒体本身角度出发检视( C)尺寸、能见角度和材质等指标。
A、收视率B、传阅率C、高度D、到达率8、广告波段之间出现的明显没有广告露出的时间为(C )A、间隔B、漏空C、空档D、间隙9、确定的诉求对象阶层中,可以暴露一个媒体类别或载具的人数占阶层总人口数的比例叫(A )A、涵盖率B、平均接触率C、接触人口D、接触率10、消费者对广告的接触频率累计到足以认识广告信息并形成记忆的接触次数即为(B )A、广告效果B、有效频率C、记忆印象D、有效信息二、填空:(3*5=15分)1、为使媒体能真正地掌握消费者,作业中所需要的消费者资讯主要偏重在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对品牌的态度。
2、干扰度指的是消费者在接触媒体时受广告干扰的程度。
3、使用者依使用量和购买量分为重级使用者、中级使用者、轻级使用者。
4、品牌在传播上以理解度为主,则目标偏重在有效接触率。
5、在媒体计划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必须清楚的界定出谁扮演什么角色,并区分出主要消费群和次要消费群,以此去分配合理的媒体传送量。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1.(判断题)当我们陈述或者评价某事时,总是不由自主的表现出主观观点。
( 正确)(本题1.0分)2.(判断题)传播学是一门嫁接的学科。
(正确 )(本题1.0分)3.(判断题)媒介的影响不仅依靠媒介怎么做,还要看公众的期待和看法。
(正确 )(本题1.0分)4.(判断题)社会责任理论中,媒介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
(错误 )(本题1.0分)5.(判断题)镜中我是指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和意见。
(正确 )(本题1.0分)6.(判断题)在论题比较复杂的场合,“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比“明示结论”好。
(错误 )(本题1.0分)7.(判断题)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照片是“冷媒介”,漫画是“热媒介”。
(错误 )(本题1.0分)8.(判断题)“使用与满足”属于“适度效果”理论。
(正确 )(本题1.0分)9.(填空题)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分别是:(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本题5.0分)10.(填空题)传播学界四大先驱为: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本题4.0分)11.(名词解释)大众传播(本题3.0分)答案: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分).解析:无.12.(名词解释)意见领袖(本题3.0分)答案: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3分).解析:无.13.(名词解释)受众(本题3.0分)答案: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3分).解析:无.14.(简答题)受众表现主动的方式有哪些,请列举。
(本题5.0分)答案:(1)个人反馈(1分) (2)组成或加入针对受众的社会组织。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1.重要人物,观点①施拉姆②麦克卢汉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
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
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一、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人们常说“新闻传播”。
新闻要让人们知晓,其途径就是传播。
所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很相关。
但新闻学不是传播学,二者侧重点与研究方法不一样。
刚才说了新闻学的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交流的学科,重在对人们的传播活动和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学理阐释。
新闻学是对新闻历史、新闻构成方式、新闻传播行为的实践总结和学理分析,较为微观。
而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归纳、演绎和验证,大量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机制。
较为宏观。
四、意媒的概念构成有声的信息符号,这是人类最早的意媒。
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用其了解对方的发现或向对方告知某些事情。
语言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对象及其活动构成意媒的内容,语言表达则是思维形式。
五、传播史上的几次变革第一次革命:手抄媒体的形成;第二次革命:印刷媒体的形成;第三次革命:广播的诞生;第四次革命:电视的诞生;第五次革命:互联网六、新闻的成分和要素新闻的成分是指构成新闻中事实的各个细小的部分,表现为事实的多种要素。
包括事象、事实和事态。
事实:是真是存在的具体事物,多表现为事件的客观存在。
事象:是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使新闻呈现出事象的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媒.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传媒)
的做法是在制定媒介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将媒介、资源与环境看作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系统,而后对各种要素和资源加以科学协调、合理配置,最终形成有机融合的媒介整体战略“金三角”。
二、媒介生态互动观美国人际传播学家戈夫曼(E.Goffman)在《公众的关系》(1971)的前言中,曾有远见地建议人们:使用“互动生态学”(interactionethology)来指称描写行为在微观传播语境和互动结构中的意义和构成的研究。
[1]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的一个具有自我特点和结构的子系统,它自身的各种要素和资源之间,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系统之间均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磁吸的互动关系。
与以往不同,我们主张确立的媒介生态互动观,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察与认识上,不仅反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二元论”观点,而且质疑“人定胜天”的合理性;倾向于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一元论”思想,相信“人天双赢”的可行性,主张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和谐协调、携手并进。
长期以来,人们信守的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竞争观念。
但是,纵观人类传播史上五次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似乎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好像更符合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原理。
因为,书写传播并未淘汰语言传播,电讯传播并不排斥印刷传播,而互动传播也未对抗电讯传播”,它们之间似乎是一种相互协调、共进共荣的共生关系。
[2]在当今世界,媒介市场也不是早期人们所想象的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场,而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共生要素组合在一起的生态系统。
各个媒介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运用不同工具和载体,针对不同受众和资源,尽其所能,各司其职,共存共进。
在这种态势和趋势下,我们认为,媒介宜采用基于生态互动理念的新的生存与发展策略:(1)共存共生策略。
当两种或多种媒介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竞争时,“生活并让他人生活”是比“要么你活,要么我活”更重要、更人道的生态学原则。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传播革命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
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它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
那么,语言是何时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菲利浦•列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 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
罗伯特•芬(1985 )的推断与此稍有不同。
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测可谓异彩纷呈:“汪汪”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事某项群体的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高兴、恐惧、悲哀)所产生;“唱歌”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
在众多的猜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1〕,百多年来受到非议最少。
关于语言的产生,我们倾向于这样的假设和猜测:它起源于劳动,但并不局限于群体的共同劳动;它出现在简单劳动之后和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之中或之后。
显然,劳动不仅锻炼双手,也锻炼大脑,同时它也是人类积累经验、发展知识的源泉。
而制造工具,光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
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任何单个人猿或人都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无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来实现,而在当时,用来传播信息的最佳手段只有语言。
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也就成了人类的标征,成了人类进行交际与传播的工具,也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奇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
一个十分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语言,而后者创造了语言。
语言拯救和帮助了克罗马农人,人类也从此脱离了动物的信号传播藩篱,踏上了人类的语言传播大道。
第一次传播革命中的语言传播,使个人经验和见闻为大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积累为后人所继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祖先懂得了钻木取火、草药治病、保藏食物、饲养动物、耕种粮食、敬奉神祗,还掌握了“知识含量”很高的制陶、纺织、炼铁等技术。
若没有语言传播,这些转变就不会发生,“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
”〔2〕书写传播: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人类发明了文字,开始进入书写传播时代。
以往的语言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心记脑存,既不能“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亦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和丢失。
因此,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可谓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
它一方面引导人类由“野蛮时代”迈步进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
论及文字的产生,埃及人归功于智慧之神,巴比伦人归功于命运之神,希腊人归功于奥林匹斯的传令官和使者赫耳墨斯,只有中国人将文字发明的功劳归之于人自己——仓颉。
现在,我们无需再作种种猜测,地下文物和文献记录,已一再向我们表明了文字的最早存在,就象语言一样,文字也不是先在一两个地方形成的,形成的也不是只有几种文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从古老的图画或洞穴图画经验中演变而来。
易言之,文字源于图画。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古埃及、克里特和中国大地上就最先出现了“图画文字”和“形象文字”,它们一画一“字”,一“字”一意,几个画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故事或事件。
到了商代,中国人创造了“象形文字”,而那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则叫“甲骨文”。
这些文字基本上仍是图画的和表现性的,有的就是简单的图画(如日、月、山、川等字),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后来的指事、形声、会意等文字形态。
自从有了标准化的文字,人类既可以用它来记载口语、描绘事件、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它反复阅读、慢慢译解那些超越时空的来自远方的信息或早已死去的人留下的信息,并用它来保存和继承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不必费尽脑汁去铭记,从而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
由于书写传播时代初期的图画文字或形象文字在发展中先后分化为符号——音节体系(如英语、法语等)和单字——表意体系(如汉语、日语等),结果其功能与优势亦有差异。
研究表明:英语、法语就比较容易学、容易使用,也容易变化,这可能导致了西方人较为关注变革和发展的精神倾向;汉语、日语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几千个单字,用来阅读较为浅显通俗的文章,这同东方人关注稳定、团结和怀念过去的深厚感情颇为一致。
不过,虽然汉语和日语不易学习和掌握,然而一旦具有阅读能力,人的大脑对单字——表意体系的文字的反映明显快于其它体系的文字。
东京电机大学教授小谷城(1996)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同在单字——表意体系,人的大脑对汉字反应的速度要比假名(日文)快三倍。
他说,人们认识汉字单词,不需多声转化过程,从字形就可以直接理解意思,具有其它文字所没有的快速阅读优势。
此外,汉字还不会随着口头语言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人们有时虽听不懂(如方言),但能看得懂。
于是在某种意义上,汉字成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特殊凝聚剂,成了社会和谐、安详、稳定的潜在力量。
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时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巨大贡献。
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书写媒介则经历了从沉重的石头、泥土逐步向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和软绵、便携的羊皮、绢帛、纸张的转变,而书写工具则经历了从划字的树枝、棍尖到刻字的石刀、铁刀到写字的的毛笔的转变。
这些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传播的文明程度上是怎样地让西方人所望尘莫及。
对于这些,用施拉姆(1982)的话说:“它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在充分肯定了中国人在文字发明上的成就之后,德弗勒(1981)接着写道:“与此同时,中国人又在另一项发明——印刷方面,领先于西方。
”印刷传播:第三次传播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不仅给中国,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文明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巨大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以往,由于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困难和传播垄断,书本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竹简、帛书等书写媒介也只在上流社会流传。
只有印刷术的产生和流传才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开始了文艺复兴,进而又导致了工业革命。
印刷术起源于公元200年的中国拓印术,大约在唐朝初年(627 —649)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唐长庆年间,白居易的作品即常被人“缮写模勒(刊刻),炫卖于市井”(唐•元稹,824)。
世界上现存的第一本印刷品是我国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佛典《金刚经》。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元朝后期,我国的印刷术连同其它发明随着蒙古军队传向西方。
许多年后,德国铁匠古登堡在此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钻研,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制设备,于1456年首次印成了42行本的《圣经》。
随着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整个欧洲的主要城市几乎都有了印刷所,印刷传播业日益兴旺。
印刷品的大量出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和科学启蒙、社会进步;反过来,公众文化知识的提高又导致了对宗教、科学、哲学、文学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更大需求,于是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也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社会组织》(1909)一书中的观点,报纸、书籍和杂志作为新的大众媒介,它不仅消除了人们相互隔绝的障碍,影响到社区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推进了社会的组织和功能的重大变化,甚至永久地改变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结构。
电讯传播:第四次传播革命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自己能有两只“顺风耳”、一对“千里眼”,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而真切地得到远方的信息;更梦想自己的声音和形象能够记录下来,传之千里,流之百年。
这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但是,自从美国人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法国人马瑞根据中国灯影原理于1882年发明了摄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电影、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人类的梦想已不再是梦想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在人类的第四次传播革命中,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讯传播,不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而且挣脱了印刷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书、报、刊)运输(通过人及交通工具把印刷品送到读者手中)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
特别是广播、电视一旦插上卫星转播的翅膀,这种传播就已不再是通常的大众传播了,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跨国传播甚至全球传播了。
因此,电讯传播正被人们看作是继武器仗之后的符号仗,军事大战之后的信息大战,而且肯定会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愈演愈烈,并日益成为强国争霸的工具。
同时,电讯传播也不象印刷传播那样是将人推向信息,而是将信息推向人。
电讯传播是“在没有识字需要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了超越识字障碍,跳入大众传播的一个方法。
”(罗杰斯,1988)。
电视集声、光、电和音、字、形于一身,一出现便光彩照人,这又曾让报纸和广播自惭形秽,大声呼救,唯恐陷入灭顶之灾。
事实上,今日的报纸、广播、电视已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各有特点,互动互助,共演共进,一起为人类的传播事业作出贡献。
相信这种共同发展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互动传播:第五次传播革命互动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以交谈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由于它是指各种数据和文字、图示、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和视频信号组合在电脑上,并以此互动,所以我们以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的诞生年,作为第五次传播革命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