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39年的英法苏莫斯科谈判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即1942年夏季到1943年早春,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
战役以苏联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力量,极大的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二战的转折点。
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
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
鲁尔危机使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30日成立了由美、英、法、意、比五国代表参加的两个专门委员,第一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席,负责研究稳定德国经济的方法和制定新的赔款计划。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契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
它拥有很大权力,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
1922年2月6日,经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契卡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
《霍尔—赖伐尔协定》:是英法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的协定,密谋让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
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了结束第二次意埃战争,不惜出卖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利益,以满足墨索里尼的野心。
这显示当时绥靖政策的祸害。
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试论英国1939年的“外交革命”
试论英国1939年的“外交革命”在国际关系史研究中,西方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张伯伦内阁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
这一转折的标志,就是张伯伦的伯明翰演说。
约翰·惠勒-贝内特称,“首相在伯明翰弹奏出英国新的外交革命的基调”,“伯明翰演说的结果是英国将抵抗德国任何进一步的侵略行动”,“是英国结束了绥靖政策”。
国内史学界也有人认为,德国侵占捷克之后,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进步和重大的转变”,“由在法西斯侵略面前步步退让一味妥协,逐渐转向处处设防、阻截、对抗”。
张伯伦“最后终于转变了”,“历史的演变终于使他抛弃了绥靖政策。
”“外交革命”,系国际外交史学界通用的专门用语,它源自与18世纪奥地利继承战争直接相关的强国间阵线组合的急剧变动,特别是其中从敌对到友好合作的急剧变化。
延伸开来,可以用“外交革命”指国际大格局背景下原先对立的两国间根本或接近根本、并且具有戏剧性的关系变更,或戏剧性的“接近”。
1939年的外交确实存在四国三方的角逐,但英国政府当时是否真正有过一场外交革命?下面将分别就英国对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安全保障问题和对苏谈判问题进行分析,以得出结论。
一、关于向波兰、罗马尼亚等国提供安全保障问题1939年3月17日,即德国入侵捷克之后两天,张伯伦在伯明翰发表演说,谴责希特勒破坏了慕尼黑协定,他说:“人们还能对来自同一个来源的其他保证予以信任吗?”并且他声明“继续幻想英国对德国的态度无根本改变就错了”。
按照西方某些史学著作的说法,似乎张伯伦事先对希特勒的行动一无所知,所以,当他听到德国侵捷的消息后“既震惊又愤怒”,感到受了希特勒的欺骗,于是突然转变态度,决心与希特勒对抗。
其实不然,英国政府在德国进兵捷克前4天就得到了有关情报,但却佯装不知,直到3月14日才开会研究对策。
而且,在德军进入布拉格的同时,张伯伦在议会中发表演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是自身“内部分裂”而造成情况的改变,英国原来做出的维护捷克领土完整的保证失效,公开声明英王政府不再受担保捷克斯洛伐克边界义务的约束。
略论1939年欧洲外交舞台三种谈判
作者: 程佩璇
出版物刊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0页
主题词: 欧洲外交;苏联;苏德谈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英法苏谈判;民族利己主义;小协约国;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捷克斯洛伐克
摘要: 略论1939年欧洲外交舞台三种谈判程佩璇本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使主要国家分为法西斯阵营和美英法为代表的阵营,加上社会主义的苏联,整个世界便形成了三大势力鼎足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由于三大法西斯国家和三大反法西斯国家各有两个在...。
二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
二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二战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参战国家间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各国的外交政策和谈判,以及这些政策和谈判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
一、德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在二战初期,德国以其军事实力威胁欧洲其他国家,并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谈判达成其目标。
1939年,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东线的稳定,为将来的侵略行动提供了必要空间。
然而,德国在向西扩张期间,未能与英国展开有意义的外交谈判,最终导致了英国对德宣战。
二、盟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阻止德国的扩张。
然而,他们在面对德国的挑战时未能形成统一的外交政策,导致外交谈判带有迟缓和犹豫的特点。
此外,英国和法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行动采取了不同的回应,这也削弱了他们在谈判桌上的立场。
三、美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美国在二战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逐渐参与其中。
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宣战日本,并成为了盟国的重要力量。
美国通过一系列外交政策和谈判,如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宪章,与盟国合作,制定共同的战略,最终推动了战争的胜利。
四、苏联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苏联在二战期间采取了灵活而实用的外交政策。
在德国入侵前,苏联试图与英国和法国建立防御同盟,以牵制德国的行动。
然而,由于外交谈判的不顺利以及盟国的犹豫不决,苏联最终决定与德国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其东线的安全。
五、外交政策与谈判对战争的影响外交政策与谈判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国间的谈判和协商形成了盟军的联合,有效地集中了力量对抗德国和日本。
同时,外交政策也为各国提供了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的框架,促进了盟军的协作与合作。
此外,谈判还为战后的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如联合国的建立。
结语二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各国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达成其目标,而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外交政策的合理性以及谈判的果断性。
大战前英法苏等国未能及时建立同盟的主要原因
英法苏等国未能及时建立同盟的主要原因1939年, 欧洲上空乌云密布, 法西斯侵略的步伐正步步逼近。
大敌当前, 英法苏三国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开始了谈判。
同时, 英国和苏联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 分别同德国进行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外交接触。
这场三种谈判彼此关联, 互相影响、错综复杂的外交博奕, 最后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三国谈判破裂终结, 世界大战终究没有被制止。
当然原因是有很多方面,既有英法和苏联长期敌对造成的心理隔阂的缘故,也有英法联苏政策不够坚决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苏联在谈判最后阶段放弃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导致三国谈判最终失败。
由于长期敌对造成的相互疑惧, 苏联无论同英法还是同德国, 在通往和解的道路上都障碍重重。
1939年春天, 还不能预料同哪方面的和解能够成功。
因此, 苏联同主动前来的两位追求者分别展开了谈判。
这样, 它既可以用英法苏同盟的影子吓唬希特勒, 迫使他向苏联让步, 又可以用德苏和解的可能性向英法施压, 迫使它们在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谈判中接受苏联的条件。
二十年代,英抑法扬德。
三十年代,英从军事政策滑向绥靖政策。
英国政策的变化,固然与英国实力衰落、军事政策运转不灵有关,而希特勒上台后对英既定外交方针的挑战,以张伯伦为首的英国政府是在人民压力下走上联苏抗德道路的, 它虽然明知德国的扩张已严重威胁到大英帝国的存在, 但是对战争的恐惧使它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同德国妥协的幻想,绥靖政策应运而生。
正因为如此,英国才会在英法苏谈判的同时又举行英德谈判,并且在和苏联谈判过程中缺乏诚意,最终使得孤立之中的苏联为避免陷入更为被动的境地选择与德国和解。
这是导致三国谈判拖延以至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过,希特勒同英法最后摊牌的决心早已确定, 他们的局部让步已不能使他满足, 他同英国接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破坏英法苏谈判。
英国外贸大臣赫德森与德国四年计划办公室主任的秘密对话, 不久便被报纸批露出来, 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使苏联对英国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信任都一扫而光。
试析苏芬战争
作者: 缪军
出版物刊名: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3-76页
主题词: 苏芬战争 苏德战争 莫斯科会谈 芬兰政府 西部边界 卡累利阿 芬兰湾 卫国战争 中立政策 反共产国际协定
摘要: 1939年9月希特勒德国大举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其时苏联一边宣布中立,一边开始占领西部邻国领土,扩大西部边界,着手建立一条抵抗德国的所谓“东方战线”,苏芬战争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0月,苏联为解决与芬兰的边界变更问题,邀请芬兰政府派代表团到莫斯科会谈。
在谈判中,苏联政府建议:为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安全,租借芬兰湾西部某些地区;要求芬兰将靠近列宁格勒的芬兰边界向北移动20—30公里,苏联愿将东卡累利阿两倍于此的领土作为交换(2761。
试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试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正当欧洲上空战争乌云密布之际,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震动了欧洲和世界,尔后更是成为西方和苏联史学争论的热点问题。
纵观二战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二战爆发前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本文拟从分析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对外政策入手,就该条约及其对二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出现是与当时的欧洲政局,尤其是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的局势发展密不可分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洲和欧洲先后形成了两个主要战争策源地。
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挑起战端,世界已处于大战边缘。
面对法西斯的战争威胁,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1938年,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绥靖主义者在慕尼黑会议上牺牲了奥地利,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
他们满以为慕尼黑条约的签订为西方争得了“时代的和平”⒈,然而却在实际上大大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胃口,为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创造了客观上的条件。
以慕尼黑会议为分水岭,战前的苏联外交政策事实上也经历了两大阶段。
在慕尼黑会议之前,苏联奉行的是集体安全政策,并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苏联的努力未能扭转趋向战争的世界局势。
与苏联的愿望相反,作为集体安全体系主要成员国的英法两国却日益走上了绥靖主义的道路。
慕尼黑协定正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最大产物。
应该说在慕尼黑被出卖不仅是捷克斯洛伐克,苏联也同时被出卖了。
由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苏联所倡导的集团安全已成为一纸空文,苏联为集体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已在事实上宣告失败。
慕尼黑会议后,苏联的外交政策开始向保障自身安全转变。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十八大总结报告中郑重宣布:“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是:1、今后还要执行维护和平和加强同所有国家的事务联系的政策;2、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⒉该报告清楚地向全世界表明了苏联外交政策的新方针。
二战中的外交谈判
二战中的外交谈判在20世纪40年代的二战期间,外交谈判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各国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达成协议、调解纷争,以及制定和修改国际法规。
本文将就二战中的外交谈判进行探讨。
一、战前的外交努力在二战爆发之前,一系列外交努力试图通过谈判来避免战争的爆发。
例如,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就是盟国与德国之间进行的外交谈判,旨在解决苏台德地区的争端。
然而,德国的侵略行为和其他外交失败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二、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二战快要结束时,美国、苏联和英国的领导人在苏联举行了雅尔塔会议。
该会议旨在制定战后的国际秩序和重建计划。
在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讨论了德国的分割、东欧国家的安排以及联合国的建立等重要议题。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最重要的外交谈判之一。
各国领导人在会议上就战后重建和国际安全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然而,随着冷战的逐渐加剧,雅尔塔会议的一些协议也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开罗会议,邀请了美国和英国的领导人。
会议旨在讨论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略和中国战场的合作计划。
开罗会议进一步加强了中美英三国的合作关系,并为二战后的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罗宣言作为会议的产物,呼吁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解放亚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至8月,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苏联和英国的领导人在德国波茨坦召开了会议。
该会议旨在制定战后德国的治理和国际安全的方案。
会议也讨论了对日本的条件投降和对东欧国家的处理。
波茨坦会议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确定了德国的分割和战犯的处理方案。
然而,由于盟国之间的意见分歧和冷战的加剧,会议未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五、日内瓦会议1945年4月至8月,联合国成立之前,英、美、苏三国又在日内瓦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试图就建立一个全球机构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达成共识。
这些会议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六、日本投降谈判二战的最后阶段,盟国与日本之间展开了关于投降条件的谈判。
广西柳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柳州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注意:1.本套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
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
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以为礼”的制度。
这表明A.礼仪制度初步建立B.宗法分封制的形成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D.古代官僚政治萌芽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拓片,画面有骑马、射箭、角抵武术蹴鞠等活动。
这反映出A.汉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B.运动项目具有群众基础C.民族交融促进体育运动D.运动项目具有时代特点26.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主要说明了唐朝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中央机构行政效率高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D.皇帝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27.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年间,苏州城“工匠各有专能……无注者黎明立桥头以待,锻工立花桥,沙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日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
”这表明当地A.手工业分工细致B.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C.劳动力市场活跃D.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28.从道光后期开始,长江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贸易路线由传统的“京广大水道”构成的南北纵向路线,转向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东西横向路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外来经济势力的渗透C.交通工具的进步D.京津地区社会动荡29.晚清档案中的《罪己诏》记载:“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德苏谈判名词解释
德苏谈判名词解释
苏德条约名词解释:1939年8月23日,苏、德在莫斯科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
在希特勒为避免两线作战,迫切需要入侵波兰时苏联保持中立,苏联亦因英、法、苏三国谈判破裂退而求自保的情况下签订。
正文共有7条,主要内容有,双方保证彼此间不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纠纷;条约有效期为10年,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一年通知废止,条约被认为自动延长5年。
二战后,西方公布该条约附加秘密协定书,主要内容为划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秘密协定书规定,立陶宛北部疆界为苏德在波罗的海地区势力范围的界线;两国在波兰势力范围大体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在东南欧,苏关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无利害关系。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暂时解除对英、法祸水东引的忧虑,赢得一个短暂和平时期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
但它表明苏放弃了同西方民主国家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使希特勒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条约对欧洲势力的划分暴露了苏联大国主义的倾向。
1939年苏联对外战略的转折
1939年苏联对外战略的转折张荣禄;文大山【摘要】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兴起,苏联积极倡导集体安全,但由于英、法对法西斯侵略的认识与苏不同,未做出积极响应.苏联逐渐对集体安全表示失望,并于1939年做出对外战略转折,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通过与德国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来保障安全.【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8)005【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苏联;对外战略;集体安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者】张荣禄;文大山【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所,湖南益阳 413000;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所,湖南益阳 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512.51939年苏联对外战略的转折张荣禄,文大山(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所,湖南益阳413000)摘要: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兴起,苏联积极倡导集体安全,但由于英、法对法西斯侵略的认识与苏不同,未做出积极响应。
苏联逐渐对集体安全表示失望,并于1939年做出对外战略转折,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通过与德国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来保障安全。
关键词:苏联;对外战略;集体安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图分类号:K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4896(2015)05- 0046- 04收稿日期:2015-04-01作者简介:张荣禄(1959-),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计划和扩张行动,不仅严重威胁了社会主义苏联,而且对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面对这一新的国际战略格局,苏联决定通过联合英、法、美等西方民主国家,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维护世界和平和苏联安全。
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
浅谈二战前苏联的外交策略
浅谈二战前苏联的外交策略——兼论苏德关系广东新丰县第二中学潘腾飞1929-1933年,在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开始走上了公开扩军备战的道路。
随后几年内,便在欧洲、亚洲先后形成了以德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两个战争策源地,新的世界大战危机日益严重。
面对此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外交政策有何变化?为抑制战争的爆发,苏联作了怎样的努力?它为何对英法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并于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现行高中教材仅寥寥数语,学生难以理解。
本文就此问题对战前的苏联外交策略及战前的苏德关系作简要分析。
(一)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战争危机日益严重。
苏联处于两大战争策源地东西夹击的威胁下,苏联不得不对其外交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作相应的调整:从反对和防止英法美策划反苏新武装干涉转为争取联合英法美等非侵略国家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及苏联的国家安全;并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强调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精力反对法西斯侵略势力。
这就是说要实行集体安全外交策略。
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决议强调,“为防止战争,保卫和平,苏联考虑参加国际联盟,并和广大的欧洲国家缔结区域性的共同防御侵略协定。
”为贯彻这一外交策略,当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季维洛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建立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
经过一番努力,苏联与美国等一些国家建交,加入国联并与一些国家签订互助条约。
1933年10月,苏联与美国建交,在此前后还与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33年7月,苏联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邻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并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这样苏联可以利用国联这个论坛遣责法西斯国家的战争政策,敦促国联采取行动遏制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二战中的外交斡旋与谈判
二战中的外交斡旋与谈判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涉及世界各大国和地区,导致了庞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物质损失。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并非所有国家都直接参与冲突,一些中立国通过外交斡旋和谈判,尽力减少战争的带来的破坏和伤亡。
本文将重点探讨二战期间的外交斡旋和谈判。
一、初始和平努力在二战初期,各国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纷争而避免战争的爆发。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两国立即向德宣战,但并未阻止二战的爆发。
在此之后,一系列的和平努力迅速展开。
例如,教皇庇护十一世在1939年进行了积极的斡旋,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然而,这些和平努力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爱尔兰的中立政策爱尔兰在二战期间采取了中立政策,尽量保持距离战争,同时通过外交斡旋和谈判,努力缓解冲突。
爱尔兰政府积极参与了诸如充当中立国电报传递站、募集红十字会救援人员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爱尔兰还通过与德国和英国等国进行的秘密谈判,尝试在这些国家之间建立和平解决方案。
三、瑞士的中立地位瑞士在二战期间积极发挥了中立国的作用。
瑞士拥有世界著名的中立地位,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外交斡旋和谈判的重要场所。
瑞士还通过自己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员,积极与各战争国家进行接触,促进战争各方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四、重要谈判与协定在二战期间,一些重要的谈判和协定对结束战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1943年,美国、苏联和英国在德黑兰召开了重要的会议,讨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打击纳粹德国以及合作援助苏联等问题。
此外,1945年,雅尔塔会议在苏联召开,主要由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出席,通过了有关战后欧洲安全和领土分配的决议。
五、外交斡旋的局限性尽管外交斡旋和谈判在二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能避免战争的爆发和延续。
这主要是因为各个交战国家的利益冲突和立场对立。
而且,一些斡旋者的中立性和公信力受到质疑,导致外交努力难以达到实质性的成果。
六、总结与展望总体而言,二战期间的外交斡旋和谈判对于减少战争的破坏和伤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希望能帮到大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1.“有利”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李安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再研究》)。
2.“利大于弊”说。
“我们既要看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客观存它的消极后果。
但是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4期)。
3.“弊大于利”说。
条约弊大于利、过大于功,尽管条约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如“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共产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
4.“不利”说。
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
“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三九·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性质1.“革命妥协”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包围,粉碎帝国主义阴谋的革命妥协”,“它与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既考虑苏联的国家利益又考虑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利益是不相违背的”(刘士田《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约比较》)。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9)战争危机下的多重谈判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9)战争危机下的多重谈判1939年5月22日,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签订之后,德、日之间的缔约谈判仍在继续进行,而为解决下一步两线作战的问题,德国也加紧了与苏联的谈判,与此同时,德国也重新开通了与英国谈判的渠道。
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威胁,英、法、苏三国为了共同对付侵略,从1939年4月起,也开始了结盟谈判。
这就是1939年春夏时节,在战争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欧洲外交舞台上出现的多种谈判并举的局面。
1939年3月18日,英国驻莫斯科大使西兹奉政府之命,拜会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询问如果德国入侵罗马尼亚,苏联将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作为答复,苏联政府建议召开苏、英、法、罗、波、土六国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
3月21日,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对苏联驻英国大使迈斯基说,召开这样的会议为时过早,拒绝了苏联的建议。
同日,英国驻苏大使西兹向李维诺夫递交了一份英国政府准备同苏、法、波三国签署的宣言草案。
宣言称:“构成一项对任何欧洲国家的政治独立的威胁的任何行动”,都是同宣言参加国密切相关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各宣言参加国应“立即共同协商应采取的步骤,以便提供对任何这种行动的联合抵抗”。
虽然苏联政府认为,发表这样一项宣言并不会有多大作用,但毕竟也是一项积极行动,便表示同意,并建议,宣言应由四国总理和外长签署,以增加宣言的份量。
3月23日,苏驻英大使将苏联的这一意见,通知了英国外交部。
但是,4月1日,建议发起者英国政府又突然变卦,认为宣言的问题已成为过去。
显然,埋藏在英国首相张伯伦心中,根深蒂固地对苏敌视和偏见在起作用。
张伯伦在3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必须承认对俄国极不信任,我不相信它有能力维持有效的攻势,即使它想这样做。
而且,我怀疑它的动机。
在我看来,这些动机与我们的自由思想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它只关心把别人搞得人人不和。
”另外,波兰也不赞成签署四国宣言,建议立即签订一项秘密的英、波磋商协定,这一做法也恰恰成为张伯伦拒绝与苏联合作的借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2-28作者简介:梁军(1973 D ~男~广东阳江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教~现从事世界现当代史研究O第39卷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 2000年5================================================================月Vo1.39No .3Journa1of centra1china Norma1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1Sciences D May 2000试论1939年的英法苏莫斯科谈判梁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D摘要:30年代~欧洲局势风云变幻O 1939年~随着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世界大战的危险又一次临近了O 为了遏止德国的侵略野心~防止战争的爆发~英国~法国和苏联在3月~8月间就三国结盟问题举行了一系列谈判O 然而~出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原因~双方在 间接侵略~战时过境权等许多原则问题上的分歧始终未能弥合~特别是英法迟迟不愿为与苏结盟付出应有的努力和代价~而德国却不失时机地给予了苏联所需要的一切~导致德苏结盟~从而使得三国谈判以失败而告终O 反法西斯联盟未能在战前建立~这一结果无疑大大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O关键词:谈判;集体安全;结盟中图分类号:K 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456(2000D 03-0137-0820世纪30年代~欧洲局势风云变幻~危机迭起O1933年1月~希特勒夺取了德国政权~并迅速建立起法西斯专政O 法西斯德国对内 铸造神剑~疯狂地扩军备战;对外则叫嚣要 夺取生存空间~力图打破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诸多限制O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德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先后于1935年3月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1936年3月~德军进驻莱茵不设防区;1938年3月~德国强行吞并奥地利O 德国的种种侵略扩张行径表明战争的阴影再一次笼照在欧洲的上空O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行动~欧洲各主要大国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反应O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在外交上奉行了一条对德妥协~退让的绥靖主义路线~企图通过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或是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以求得与德国达成总和解~总解决O 这种外交政策发展到高潮便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阴谋~英法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竟把自己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了德国O 而在这期间~欧洲的另一大国苏联由于意识到了国际形势发展的严重性~曾提出建立包括英法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力图和主要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从而扼制法西斯的侵略和防范战争的爆发O 然而~由于各国间互不信任~矛盾重重~以及意识形态上的种种偏见等原因~英法在30年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对于苏联的共同合作积极制止侵略的建议一直采取了不予理睬~怀疑和拒绝的态度~不但不响应苏联的提议~而且在一系列安排和解决欧洲重大事务的外交活动中把苏联排除在外O 这些举动刺伤了苏联的自尊和民族感情~而且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主张屡屡受挫也使得苏联对于能否与英法合作抗德产生怀疑~特别是在慕尼黑阴谋之后苏联甚至一度认为 国际联盟和集体安全已毫无希望[1](p392DO 另外~出于对英~法~德有可能共同勾结主宰欧洲的忧虑~苏联的外交政策也酝酿着调整O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党的18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苏联必须 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到战争冲突中去~苏联的外交政策方针是 拥护和平~拥护加强同所有国家的事务联系[2](p669-670DO 这表明苏联的外交开始由集体安全转向中立自保O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不顾<慕尼黑协定>对捷克斯洛伐克新边界的保证~悍然出兵占领731捷克全境兵锋直指波兰0西方国家舆论对此一片哗然英法迫于国内外压力不得不在外交上对德表示强硬态度西方史家称之为~外交革命0同时英法国内联苏抗德的呼声也十分高涨英法两国统治者在自身利益受到了极大威胁之下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与苏联结盟的问题0然而由于固有的偏见以及外交政策的惯性英法态度的转变还是十分缓慢的起初仅仅限于对东欧的一些小国如波兰~罗马尼亚等提供安全保证0但是英法也深知它们对东欧小国的保证缺少实现的物质手段因此必须要借助苏联的力量才能达到上述目标0于是3月18日英国通过外交途径表示愿与苏联就保证东欧小国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0此时苏联也感到了战争威胁的临近与西方大国结盟抵抗侵略对苏联无论从道义上讲还是从国家利益而言都仍不失是维护自身安全的最有利的途径所以对于英国的建议苏联虽有所怀疑但还是表示愿意捐弃前嫌同英法进行谈判0一1939年3月19日苏联为响应西方第一次提出了新的外交方针建议和当时形势利害关系最大的国家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政府一起召开会议讨论共同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0苏联政府认为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弄清事态的真相和各参加国的立场0而且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苏联希望会址能定在布加勒斯特0显而易见苏联的提议是具有建设性的如能实现将是有助于使面临侵略危险的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0然而这样一个建议却遭到英国政府的拒绝3月21日英国政府答复说它认为目前召开会议为时尚早0此后英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在与苏驻英大使麦斯基会谈中又提出了另外一些原因他说, ~英国政府目前难于派出相当负责的人参加这种会议不明确会议有什么结果就召开会议这是一种冒险0 苏联大使对此则反驳说,~如果英~苏~法意见一致会议不会不成功的0 [3]<p1041>英国的做法使得苏联不得不重新对英国抗德的决心以及与苏联合作的诚意表示怀疑认为英国政府本来就不希望会议获得成功因此才没有接受苏联的建议0实际上英国在此时拒绝苏联的建议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英国此时还没有完全放弃与德和解的绥靖政策因此仍不愿建立包括苏联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0如果该体系成立一旦德国入侵苏联英国就必须履行义务在西线发动对德战争而这是与英国30年代一直奉行的绥靖政策背道而驰的也是英国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0二~英国在1939年的3月中旬至4月中旬正在和波兰~希腊~土耳其等国为安全担保问题谈判0这几个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都对苏联怀有较大的戒心所以英国不愿在此时同意与苏联就包含部分东欧国家的集体安全机制谈判英国以为这会妨碍它与东欧和巴尔干诸国的谈判0不过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英政府也不得不在外交上作出点姿态以回应苏联的要求03月21日英驻苏大使西兹向苏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提交了一份英国政府准备与苏联~法国~波兰三国签署声明的草案该声明表示四国将召开会议共同反对危害欧洲和平与安全的侵略行为0很明显这份声明草案缺乏实质性内容0它只是同意四国在一起开会商讨共同反侵略的问题而且还把除了波兰的其他东欧国家排斥在外从而在大大缩小了集体安全体系范围的同时也削弱了苏联的战略安全地位因为德苏战争一旦爆发苏联无法从除波兰以外的东欧国家得到直接援助0尽管如此苏联政府考虑再三仍表示愿意签署这一声明0当然苏联也提出了自己的保留条件如要求四国总理和外长共同签署以加强该声明的国际影响力而且苏联还建议巴尔干各国~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在声明公布后应邀参加该声明从而使反法西斯各国的阵营扩大0对于苏联的反建议法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法国外交部秘书长于3月24日发表声明表示法国赞成该建议并准备签署声明0但英国此时并不想真心地与苏联谈判其举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外交宣传攻势,一方面扬言与莫斯科结盟迫使希特勒回心转意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另一方面应付国内外日益坚决地要求英法与苏联合作的呼声0所以面对苏联的积极反应英国一时手足无措不得不出尔反尔又收回自己的提议01939年4月1日英国政府声明它认为~有关声明的问题业已成为过去[3]<p1043>0在以后的两周里英国一直没有提到谈判的问题似乎对此已失去了兴趣0可以说就西方国家政府试图组织一个安全体系一事而言苏联政府事实上在4月中旬以前一直是被撇在一边的0在正式谈判开始之初英法的这种半心半意的调子使得苏联深信英法的首脑人物即便对纳粹的幻想破灭时也对必须与苏联合作这一局势深感不快而且会在接近苏联时满心厌恶有所保留0西方国家这种反复无常的作831法无疑大大恶化了谈判的气氛使之从一开始就带有悲剧色彩到4月中旬英法政府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再次谋求与苏联合作4月13日英法宣布对罗马尼亚和希腊提供担保然而英法也知道在德国入侵东欧小国之时英法是无力向这些国家提供直接实质性援助的因此唯一可以借助的力量就是苏联另外英法两国政府在联苏抗德问题上的消极拖延态度也遭到了来自国会和广大社会各阶层的反对据统计这期间在英国民意测验显示92%的英国民众支持政府与苏联结盟大部分民众对政府拖延与苏联谈判的作法深为不满[4]<p2OO>总之由于联苏抗德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这是一个清楚的~无可争辩的事实也由于迫于国内日益加强的呼声与压力英法两国政府不得不在4月14日约见苏联大使英国政府要求苏联发表一个担保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单边宣言而法国政府则建议签订一个三国协定即苏联或西方国家由于援助波兰或罗马尼亚而卷入对德战争时缔约各方应保证相互支援[ ]<p749>虽然英法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但苏联对此却表示无法接受其理由有三首先英国的建议使苏联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英法和波兰有相互援助的义务一旦缔约任何一方受到德国袭击三国将相互支援而苏联仅与法国签有互助条约而且没有军事协定一旦苏联遭受德国进攻法国也未必能给予实质性的援助更不要说与苏联没有签定互助条约的英国了英国所提出的要求是要苏联援助别国但苏联自身如遭法西斯德国侵略则无法指望英法的支持所以苏联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是不对等的G其次英国的建议使得西方国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为一旦德国入侵东欧小国苏联由于本身地理位置将不得不单独承担起反击侵略的重担而英法则可在西线决定是否援助苏联以及援助方式G第三英法的建议没有提出缔结必要的军事协定缺少物质上的保证而且也没有规定三方相互援助的规模和条件苏方认为没有军事协定任何的互助协定都是一纸空文尽管极为不满苏联仍然从英法的建议中看到了一丝可以与之建立反法西斯侵略联盟的希望4月17日苏联针对英法的要求也提出了一个英~法~苏三国结盟抗德的建议主张英~法~苏三国缔结有效期为~1O年的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并对有可能遭受德国侵略的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在内的所有位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的国家提供担保以及三国同意发生战争不单独媾和等等[ ]<p2 >很清楚苏联的建议是积极和切实可行的其实质不过是要签订一个公平的~范围更为广泛的政治~军事互助条约连当时在野的著名政治家丘吉尔评价时都说俄国政府所提出的建议是想成立反侵略的英~法~俄三国同盟同盟的目的只是为了抵抗将来发生的侵略行为和保护被侵略国我看不出苏联的建议有什么不好这个简单的建议有什么不好的呢[7]<p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建议英法政府就是不愿接受相反他们吓得惊慌失措这是因为首先他们认为苏联的建议中提到了扩大保证范围这样就把波罗的海国家包括了进去在英法领导人的脑海中他们认为这一点正是暴露了苏联在东欧扩张的企图如果答应了莫斯科的条件苏联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把部队开进与它相接壤的国家并且停留在那里按兵不动此时英法将处于宽容一个盟国进行侵略的地位而且这种侵略所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德国的侵略这是英法领导人所决不能容忍的其次英国领导人还怀疑苏联军队在经历了3O年代的大清洗之后实力已大为下降因此在战时无法向英法提供有效的军事支援英国三军参谋长曾提交了一份有关苏联援助军事价值的报告指出苏联可向罗马尼亚~波兰和土耳其提供的援助不论是直接军事支援还是提供战争物资都不可能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么多[ ]<p1 13>另外英法此时并未下决心与苏联结盟仍试图与德国达成和解如果一旦与莫斯科正式结盟英法就无法再和德国调情了出于以上这三个原因英法对苏联的建议采取了冷落和搁置的态度4月1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示英~法~苏结盟是不必要的苏联建议的目的是离间西方如果苏联真想遏制德国的话它应该无偿向东欧小国提供帮助而不应在意是否成立反德同盟[9]<p3OO>月日法国外长庞纳则在内阁会议上宣称法国政府对俄国向小国提供担保的想法不热心[1O]<p419>直到月日英法才对苏联的建议进行了回复英国仍坚持要求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即一旦英法因履行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所承担的义务而卷入战争苏联应向英法提供援助该建议可说是重复了英国以前的提议只是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动根本没有提到英法会给予苏联以任何相应的援助其实质仍是让苏联接受不对等的单边援931助协定O对于英法固执己见只顾自己不顾它国安危的做法苏联自然有理由认为英法对与苏联谈判缺乏诚意它们仍不愿放弃绥靖政策它们与苏联谈判的目的不过是想在战争爆发时让苏联单方面对德作战O这样在3 年代的一系列为建立集体安全的努力再一次遭受失败后苏联终于对与英法达成结盟抗德的政治~军事协定开始丧失信心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欧洲外交政策走向O月3日苏联政府忽然宣布长期以来一直奉行集体安全政策的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辞职转而由倾向与德和解的莫洛托夫继任这一职务O此时此刻这项人事变动显然具有一种特殊含义它标志着苏联外交政策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O这既是对英法政府的一种警告也是给德国的一个暗示O月31日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三次代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与西方国家的谈判似乎并不会妨碍苏维埃政府与德国和意大利的贸易关系苏联政府愿意恢复在春季中断的对德贸易谈判O 月1 日苏联正式拒绝了英法的提议并且进行了全面的答复O苏联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要求强调当苏联被卷入战争之时英法应自动参战援助苏联O而且苏联还向英法暗示要么缔结互助条约要么使谈判破裂O种种迹象表明苏联随时有可能会退出谈判O为了避免这种不利于自己的状况发生英法先后在月日和月1日向苏联方面提出新建议O前者英法表示在原则上同意签署三国互助条约后者英法则赞同三国一起对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等国提供安全保证O从以上可以看出英法的态度此时已有所松动并作了一定的让步O苏联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欢迎O月三国决定采用在莫斯科举行直接谈判的方法来取代定期转寄意见的方式O苏联政府通知英国政府对其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前来莫斯科表示欢迎O 但是哈利法克斯拒绝了这一建议O结果英国仅仅在月13日派了一个司长斯特朗参加谈判这一举动再次让苏联感到不满因为一年多以前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等英国政坛要人曾多次前往德国会见希特勒相比之下苏联政府要求同样的待遇却不能得到满足O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评价此事时曾批评说为什么把一位仅仅是外交官的人派到愿意帮助我们的国家中去对此只有一个答案内维尔张伯伦先生~哈利法克斯勋爵不愿意同俄国合作O11 9从月1 日到月下旬英法代表和莫洛托夫在莫斯科进行了11次会谈双方尽管在原则上同意签署互助条约但在以下两个问题发生了争执无法取得进展O 1.苏联鉴于193 年苏法条约几乎毫无效果的教训要求政治条约和军事协定同时签署而英法却表示反对坚持先签订政治协定后三国参谋部在一定时期内再行建立彼此间的接触O.苏联提出三国对于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在内的东欧各国提供的安全保证不仅要适用于德国的直接侵略也要适用于德国的间接侵略指德国利用中小国家的内部矛盾挑动内部政变扶植亲德政府O英法先是借口这会侵犯这些国家的主权违反它们的意愿而表示拒绝以后英法出于自身的安全的考虑原则上表示同意但要求将与自己濒临的荷兰~瑞士~卢森堡也包括进去O而苏联则争辩说这是不可能的要它为荷兰或瑞士而干涉无论如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苏联和这些国家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S9 O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从而使得谈判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僵局O面临战争即将来临的局面苏联对于英法所持的拖延态度深感失望和愤怒O月9日苏联领导人日丹诺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批评英法在谈判中人为地制造障碍拖延会期强烈谴责英法缺乏与苏缔约的诚意并暗示要终止谈判O此时英国方才有所触动因为尽管英国政府不愿向波罗的海国家提供有效保证同时也无法迫使苏联政府接受英国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希望谈判彻底破裂O英国仍希望用对苏谈判一方面牵制德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也避免因谈判失败使斯大林陷于孤立而出现德苏和解的危险O再加上法国政府的一再呼吁和努力英国政府终于再次做出了一些让步和妥协宣布接受苏联关于军事和政治协定同时生效的建议并同意于月1日不等政治协定的各项条款和议定书达成就开始军事谈判 3 1 O英法的这一举动使得苏联方面又一次看到建立三国同盟的希望而且苏方认为在间接侵略问题上苏联和法国的分歧也较小如能说服英国接受苏联关于间接侵略的条款协议仍是极有可能达成的O二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之后S月1 日根据苏联政府的建议英~法~苏三国军事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谈O这次会议可说是二战前夕一次最重1要的国际事件当时制止侵略防止战争仍为时尚且不晚苏联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派出了以政治局委员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与会并且该代表团还享有进行谈判和签订协定的全权英法却派出了军界的二流人物退休的海军上将德拉克斯和不甚知名的杜芒克将军经海路乘船长途旅行后到达莫斯科而且两位团长都未被授予全权苏联对谈判时与这样的对手打交道自然是十分失望在谈判中苏联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而英法代表团在到达之前曾被英国政府授意在谈判中应避免使西方承担过多的具体义务必须竭力使军事协定作最一般的表述基于此英法代表便采取了拖延战术在援助力量上苏方表示苏联在对德作战时可以提供O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OOO门重炮~9OOO-OOOO辆坦克和5OOO-55OO架战斗机参战当苏方问及英法所能提供的反击德国侵略的力量之时英国代表团声称英国只能派出5个步兵师~个摩托化师而法国代表团团长先是推托说不知道后来才答复大约是OO个师在互助方式上苏方认为由于苏联和德国不接壤苏联要出兵援助东欧小国与德作战就必须穿越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苏联希望英法协助解决战时的越境权问题对此英法代表团先是极力否认该问题的存在杜芒克说他认为红军应该集结在他们自己的边界线上因为敌人是决不允许其突破苏联的西部国境线的 5 8 5 当苏联代表团再次提出该问题时英法代表只好说必须请示本国政府才能答复以后英法又表示这是波兰~罗马尼亚主权国家的内政苏联政府应要求它们来答复这个问题苏联则坚持英法应说服波~罗政府同意苏军的过境权并强调舍此外谈判便无法进行由于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互不相让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并为此中断了数天直到8月O日当英法得知德国和苏联正在进行的经济谈判已于8月9日圆满结束时方才深感不安起来此时英法开始真正地担心德苏可能和解从而危及自身的利益英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应在过境权问题上压波兰和罗马尼亚向俄国作出让步因为目前已无时间敷衍了98 法国政府也于8月日指示杜芒克要求法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同苏联达成协议并且答应红军通过波兰领土即使它不同意也要强行通过 6 58 为此法国还派出了特使前往华沙试图说服波兰政府接受苏联的过境要求但众所周知出于种种历史~现实的原因波兰一向对苏联怀有敌视的态度此次也未能例外尽管英法政府对其施加了一系列的压力法国政府甚至以废除法波同盟互助条约相要挟但波兰政府仍于8月日和8月日两次发表声明反对苏联穿越其国境虽然英法在最后时刻表现出强烈的结盟愿望然而一切都已为时太晚8月初苏联就已获悉英国仍在与德国进行秘密谈判而三国军事谈判中英法又表现得缺乏诚意迟迟不愿做出让步这一切使得苏联政府对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已彻底绝望遂决定向德国靠拢8月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此举实际上意味着三国莫斯科谈判已无意义8月5日苏方通知英法代表团鉴于政局发生变化继续谈判已无意义从而宣告了三国谈判的彻底失败三如上所述9 9 -9 9 8 历时半年的英~法~苏三国谈判最后以破裂而告终对于谈判失败原因的反思也引起了颇多的争议和思考笔者以为三国谈判的失败是O年代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也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不应被忽视的首先谈判双方未能从反对德国法西斯扩张维护世界和平的全局出发来正确地制定自己的外交战略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已大为加强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此情况下世界和平和本国和平是不可分割的要维护本国和平就必须要维护世界和平只有在世界和平实现之时本国~本民族的安全才有保障但是三国领导人在谈判中都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英法而言两国领导人在冷酷自私的民族利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三国谈判中不是从维护欧洲和平的大局出发而是站在维护自身霸权利益寸步不让的立场之上未能彻底抛弃绥靖政策9 9年5月英国外交部向政府提交了有关三国谈判的备忘录指出和苏联谈判一项协定这不仅仅是为了迫使德国两线作战而更多的是为了而这是最主要的一旦战争开始就应竭力使苏联卷入战争9 很明显英国的这一举动是力求把苏联拖入对德战争中然后自己再坐收渔人之利因此在谈判中英法提出了一系列不平等非互惠的条件要求苏联承担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