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闯关导练走进大题专练一综合探究(1)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辽宁葫芦岛协作体联考)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 )答案 C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C正确。
2.(2019广东茂名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周)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史记》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周的疆域如何,排除A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诸侯势力大小,排除D项。
3.(2019湖南衡阳模拟)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晋献公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造成“晋国无公族”,使政权落入卿大夫手中,最终导致三家分晋。
也就是说,晋国没有亲族的支持,导致卿大夫夺权,这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故选B项。
材料未体现A项;材料信息强调公族的作用,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2019湖南怀化模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低微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低微的占55%。
2019届高三模底调研测试1 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的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
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A.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B.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2.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
这些规定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3,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都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但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与此同时,他们又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西汉前期A.对血缘族群力量的依赖B.血缘亲疏决定政治稳定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D.分封制取代郡县制成为主流4.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唐代的庙会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5.北宋文人王说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五 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编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某某地区最先受到影响,于是“某某桂平县洪秀全,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田村”。
该编者( )A.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B.认为基督教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D.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材料中编者认为耶稣教的传播是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之一,耶稣教便利了洪秀全组织发动群众,行不轨之举,这表明该编者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尖锐,A项错误;材料中编者认为基督教是洪秀全组织发动起义的手段,并未认为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X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材料中编者并未支持太平天国反对清政府,C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一模)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以下对领事裁判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 A 由“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可知,领事裁判权引进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引起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使中国司法逐步与国际接轨,故A项正确。
3.(2019某某某某模拟)1842年9月,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联名向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发出照会。
照会第8条规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
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涉外司法诉讼以商贸纠纷为主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D.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答案 D “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规定,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说明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故选D项。
2019届高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总结复习考点探究练习必修1第1单元总结复习第2讲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题5 分,共 60 分)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改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升 B.决策程序趋于标准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 A项没有表达出“制度改革〞,故 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表达决策程序趋于标准化,故 B项正确; 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 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 D项错误。
答案: B2.?隋书·地理志?记录:“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贵爵,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 (如以以下图所示 )对这一记录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 )A.吸取前朝教训,取销了秦的郡县制度B.坚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系统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此后威胁了专制皇权解析:从资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能够看出,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局部恢复了分封制,故 A项错误;汉初局部恢复分封制,以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故 B、C项错误;此后王国权益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 D项正确。
答案: D3.下表中的议论与史实最吻合的选项是 ( )选项史实议论A 西汉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 唐朝设置节度使坚固了边疆,防范了地方盘据C 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切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D 明朝设内阁首辅大臣拥有了丞相的职权,统率六部解析:郡国并行制下王国有独立的自治权,故 A项错误;唐朝设置节度使,但节度使权益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盘据,故 B项错误;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切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 C项正确;明朝取销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拥有决策权,不能够统率六部,故 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专题闯关检测:专题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2017河北唐山一模)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皇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2.(2017山东淄博期中)在北宋的中枢机构中,宰相、参知政事及枢密使、三司使都统称宰辅。
其家庭出身中,身为名门之后者有之,出身贫寒之家者有之,家风儒雅者有之,世为武将者有之,家庭境况不尽相同。
这说明()A.出现了官宦之家对宰辅位置的垄断局面B.为了加强皇权,大力分割相权C.直接原因应是宰辅入仕途径的不同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3.(2017江西九江一联)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A.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D.西域少数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4.(2017西藏拉萨月考)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
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
”可见行省制度()A.源于唐朝的三省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D.形成了地方割据5.(2017湖北四地七校联考)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A.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的机构C.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D.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6.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通关模拟演练 含解析
1、(2018·珠海高三质检)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
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成为豪门世族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劳动力及可供剥削对象,也给国家政治造成不便。
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严厉打击。
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
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土断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赋役对象。
——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影响。
解析(1)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也给国家政治造成不便”可知战乱导致大量流民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等问题。
(2)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等信息,从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概括归纳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任答三点即可)2、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
当时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截留和盗窃。
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试题解析及校本作业1 解析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 基本原因。(15分)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 因。(10分)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
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2019年全国历史高考1卷解析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 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 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0.85)
A.加强了货币管理 C.削弱了诸侯实力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 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0.39)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规划训练一、选择题(48分/24min)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衡水金卷2019全国高三统一联合考试文科综合押轴试题 历史卷(一)
衡水金卷2019全国高三统一联合考试文科综合压轴试题历史卷(一)24、春秋战国时期,周和一些诸侯国的都城普遍设有“市”,周有“王城之市”,楚国有“蒲胥之市”,甚至齐国国君齐桓公还设立了“宫中七市”。
这说明A国家强化了市场管理 B抑商的政策已经被废止C区域性商品市场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25、汉初,刺史本是丞相派出的监察人员,“丞相初置史吏十五人……九人出督州为刺史”(《汉旧仪》)。
汉武帝时,废除丞相委任刺史的惯例,“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书武帝纪》),由皇帝直接派刺史监察郡国。
这一变化表明A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完善 B皇权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C中央监察权日益走向独立 D王国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26、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宋代手工业的记述。
此表可用来研究宋代A科技对手工业的推动作用 B国家手工业政策的变迁C官营手工业中的雇佣关系 D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27、顾炎武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只图“求利”,以致造成“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
由此,他主张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这一思想A明确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 B已突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C是新的经济因素萌发的反映 D暴露了经世致用思想的缺陷28、1901年,光绪皇帝下令进行教育改革,“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各州县均改为小学,并多设蒙养学堂。
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艺学为辅助。
”由此可见,此次教育改革A明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B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C开启了教育近代化的先声 D旨在保证“新政”的推行29、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想、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据此可知,五四时期A民众获得应有的尊严自由独立 B思想解放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C中央政府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30、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举行了大使级会谈,最终双方达成了“关于双方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由此回国。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Ltd.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 史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A .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 .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 .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 .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
”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
这从侧面反映出 A .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 C .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 .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3.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
此类田庄的增多 A .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C .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D .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2019届高考历史全能闯关冲刺卷——卷一Word版
全能闯关冲刺卷——卷一1、下列对商朝政治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朝是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②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③弥漫着神权色彩④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南宋初,御医王继先因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却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
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
材料表明(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D.宋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3、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统一了度量衡C.为两汉至宋元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统一了法律4、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5、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人”,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
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6、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7、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选修1
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考查的主题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其选取的标准主要源自《课程标准》——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指向——“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只要能承载这一目标的素材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之中。
2.突出对“科学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
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而是随机选取的、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确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累总结提升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
3.从时段看,中国古代史是考查的重中之重,除2013年卷Ⅰ、2016年卷Ⅱ和2017年卷Ⅰ、卷Ⅱ涉及中国近代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现代中国改革及清末街道管理改革,其他9题均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关;从涉及的内容看,既有王莽改制、两税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又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泽管理制度改革、法律改革、庙号改革,唐朝的币制改革、谱牒改革,清朝的盟旗制度和养廉银制度等相对冷门、专业性较强的历朝历代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的调整。
4.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5.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闯关导练 :专练一 综合探究(1) Word版含答案
专练一综合探究(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2021·保定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创立,就是官督商办企业制度的最初尝试,它可以称之为官商合作形式创建的股份制公司。
李鸿章具体说明白政府与私人投资者双方的地位和职能,“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独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李鸿章设计的官督商办企业模式当然与传统的官营制度有关,但也有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成份,他认为要学习西方国家以政府力气支助工商业进展的做法,“查泰西各国专以商务立富强之基,故于本国轮船,莫不一力爱护,使其可以坚守,不致为他船侵夺。
其维持之法,各有不同,英、法、美三国公司轮船,其国家每年津贴一百万金;……今招商局先后借拨官款一百九十余万,每年再加拨漕粮装运,似与英、法、美国家津贴之意相合。
”——摘自严亚明《简论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制度思想》材料二1984年上半年,世界银行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国外股份制的阅历,实行“社会主义合股全部制”的思路,……1984年7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标志着改革开放后我国股份制改革的正式起步。
继北京天桥百货股份公司成立之后,一些小型集体企业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上海、广州、沈阳等地也开头了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的公司渐渐增加,试行股份制的公司包括大中型国有企业,行业也开头逐步扩大。
——摘自卢阳春《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制度变迁争辩及启示》(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近现代两种股份制企业的相同点及相像缘由。
(10分)2.(2021·庆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科举考试规定必需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
科举制度进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冲关即时演练 北师大版选修1
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冲关即时演练(对应学生用书第286页)1.(2017·郑州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
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
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
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
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
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克堂《子产评传》(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逐条进行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等。
【答案】(1)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
2.(2017·临沂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
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
公元前118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
2019-2020广东湛江一中高考历史专项提升Ⅰ卷核心解析.doc
试卷第1页,总5页 …………○…………外…………○…………装…………○…………订…………○…………线…………○………… 学校:____
__
_
__
__姓名:_____
___
__
_班
级:_____
_
__
___考号:_______
____
…………○…………内…………○…………装……
……
○………
…订…
………
○
…
………线…………○………… 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xx 学校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分卷I 分卷I 注释 一、 选择题(注释) 1. 如图所示,一圆筒绕其中心轴匀速转动,圆筒内壁上紧靠着一个物体与圆筒一起运动,相对筒无滑动,物体所受向心力是( ) A. 物体的重力 B. 筒壁对物体的弹力 C. 筒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 D. 物体所受重力与弹力的合力 2. 公路在通过小型水库的泄洪闸的下游时,常常要修建凹形桥,也叫“过水路面”.如图所示,汽车通过凹形桥的最低点时( ) A. 车的加速度为零,受力平衡 B. 车对桥的压力比汽车的重力大 C. 车对桥的压力比汽车的重力小 D. 车的速度越大,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 3. 铁路在弯道处的内外轨道高度是不同的,如图所示,已知内外轨道平面对水平面倾角为θ,弯道处的圆弧半径为R ,在转弯时的速度为下列情况时,正确的是( ) A. 火车在转弯时不挤压轨道 B. 火车在转弯时挤压内轨道。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九 专题闯关检测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闯关检测1.(2019江苏南京调研测试)[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
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勠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
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
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和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3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3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
(4分)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
(1分)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分)(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
(3分)(3)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
(3分)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练一综合探究(1)1.[2018·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分)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2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5分)2.[2018·成都七中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
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
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
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
《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
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
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材料二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体制的特点。
(1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变化并予以评价。
(13分)3.[2018·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在实行“自新运动”之初,中国开始持续而系统地接受西方科学。
1866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算学”馆,旨在学习西方,第一任总教习说,“学会逻辑推理,掌握制造和务实的方法”“如能强调务实”,“学习所有基础知识,这是中国自强之路”。
辛亥革命促使知识分子掌握了政权和权威,课程改革取消了中国古代的数学,除了保留使用珠算之外,照搬了西方的数学课程。
直到“科学”这个词汇在1915年流行开来,没有一个中文词汇能够表达science在英语中的意思。
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回国后,致力于普及西方科学,推动科学教育。
如到1947年,中国已有34600名按照西方的方法培养的从业医生,这一人数随后10年又增加了一倍多。
到了20世纪末,中国的所有医生至少都接受过一些西医训练。
——摘编自《世界:一部历史》(下)材料二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939年,科学家找到了通过裂变把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巨大原子能的中子链式反应,进而制造了原子弹。
而可以控制反应剧烈程度的核反应堆的和平利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依赖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摘编自刘文彪《爱因斯坦:相对论影响世界10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对西方科学态度的演变及主要目的。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相对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的共同原因。
(16分)专练一综合探究(1)1.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
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形势加以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强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优点分析。
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
第(3)问,第一小问要从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方面概括。
第二小问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点,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
2.答案:(1)中国: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厚往薄来,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
(2)变化: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从被动到主动,逐步改变外交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评价:打破“华夷观念”,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
(最后一点必答,注意辩证分析)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外交体制的特点。
在概括“特点”时,可依据材料一中的“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厚往薄来”“君臣关系”“朝贡”“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及对其评价。
在回答“变化”时,可从材料二中归纳,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变化概括为:逐渐改变天下共主的心态,建立起专门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系;民国建立后,主动参与外交事务,由被动到主动,改变外交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等。
进行“评价”时,可以从外交观念、国家利益、世界趋势等方面分析其变化,既要看到其进步性,也要看到其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不足之处。
3.答案:(1)演变:先是部分学习,侧重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后是全面学习西方科学,深入到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
(言之成理即可)目的: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人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增强综合国力。
(言之成理即可)(2)影响: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军事上推动了战争格局与国际秩序的改变;有利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知识体系;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理即可)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近现代中国对西方科学态度的演变及主要目的。
在回答“演变”时,可结合材料中对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从部分到全部、从军事科技到政治思想的变化等方面作答;回答“目的”时,可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从挽救民族危亡、富国强兵、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等角度作答。
第(2)问主要考查相对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作答时可依据材料中的“原子弹”“和平利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改变思维模式、对战争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组织答案。
第(3)问主要考查对科学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作答时可从科学对人类的双重影响及科学应造福人类等方面作答。
4.答案:(1)妇女法律权利不断扩大,如获得财产权和选举权等;妇女法律地位日趋独立,如可以独立订立契约,独立处理自己的财产等;男女法律地位日趋平等,如21岁以上女子和男子有平等的选举资格等;妇女的人格尊严日益得到法律维护,如行为清白的母亲可以监护14岁以下的孩子等。
(2)特点:要求男女平权的主张受西方影响;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起步较晚;妇女法律地位变化城乡不均;与本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关联;受本国封建势力和传统习俗阻碍明显;改善妇女法律地位的司法实践效果有限。
共同原因: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妇女自身不断的争取与斗争。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英国近代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
作答时,可结合材料一中多项法律文件对妇女权益的规定内容,从妇女法律权利的扩大、法律地位的日趋独立、男女法律地位的日趋平等和人格尊严的维护等方面组织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进程的特点和近代中英两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的共同原因。
在概括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的变化进程的“特点”时,可结合材料中的“维新运动期间,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基本沿袭前清刑律相关内容”“1930年颁布的民法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原则,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以前的纳妾契约也没有废除”、韩复榘、袁世凯时期的情况等信息组织答案;分析“共同原因”时,可从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思想解放潮流和妇女自身的斗争等方面组织答案。